即將進入職場的年輕人,或許要以更超前的視角重新思考職業選擇。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自2018年起建立新職業發布製度,向社會公開征集新職業。截至目前,已發布了6批次共計93個新職業。最新加入這個隊伍的,是今年7月發布的生物工程技術人員、網絡主播等19個新職業。


    有機構估算,近年來發布的幾批新職業涉及產業規模已達數萬億元,創造的社會崗位和就業機會可達千萬個。


    眼下,各方正積極挖掘、培育新的職業係列,不斷擴大就業容量。新職業隊伍,也有望繼續壯大。


    新職業顯現兩大新趨勢


    新職業顯現兩大趨勢:數字與綠色。


    在最新公布的一批新職業中,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工業互聯網運維員、用戶增長運營師等“數字職業”有9個,幾乎占據半壁江山。


    “數字職業”是指隨數字經濟和數字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職業類群。修訂後的2022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首次標注了97個“數字職業”。如今,越來越多人才正將此作為職業方向。


    新職業的另一個重要標簽是“綠色”。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中標注的“綠色職業”共有134個,占全部職業的8%。響應國家經濟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新需求,儲能電站運維管理員、電能質量管理員、氫基直接還原煉鐵工等“綠色職業”,在今年被納入新職業隊伍。


    此外,一些此前未被認定的職業也得以“轉正”。目前,網絡主播已經形成一個巨大市場,並對文化傳播、消費引導等方麵產生了影響,我國相關從業者達到千萬級別。


    人工智能等領域專業人才吃香


    眼下,各方正積極挖掘、培育新的職業係列,不斷擴大就業容量。新職業隊伍,也有望繼續壯大。


    二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熱門崗位排名數據


    58同城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人工智能相關崗位在就業市場熱度持續增加。其中,算法工程師招聘需求同環比增長約20%,語音識別(asr)崗位需求環比上升26.2%。各科技領域,項目專員\/助理的需求量同環比均持續增加,且排名不斷上升,如通信項目專員、醫藥項目經理,同環比增幅均在50%以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陳建偉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表示,未來新職業的湧現將與科技進步、社會需求變化以及經濟結構轉型密切相關,涵蓋人工智能、綠色經濟、網絡安全、健康科技、文化創意和智能製造等多個領域。


    陳建偉舉例:人工智能倫理審查員、機器學習優化師、可再生能源係統設計師、網絡安全分析師、基因編輯技術員、數字內容策劃師、智能工廠運營專員等崗位人才需求較多,這表明相關領域正快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廣東現代城市產業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羅學銘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亦指出,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智能交通與自動駕駛等領域有可能出現新職業。這些新職業主要基於當前的技術發展趨勢、市場需求,隨著國民經濟、技術、學科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而逐漸產生。


    新職業求解人才供需難題


    新職業不斷湧現,但如何找到具有與之匹配技能的人才,依然是個問題。


    在陳建偉看來,新職業短期內快速發展導致市場對特定技能的需求增加,而許多大學的課程體係與培養模式是多年前就決定好的,因此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未能及時與就業市場對接,造成供需錯配。


    陳建偉認為,要實現新職業市場需求與大學生技能供給的協同,需要從兩方麵入手。


    一方麵,教育體係應動態調整課程設置,融入新職業的技能培訓與實踐課程,鼓勵跨學科學習與創新思維,並加強與行業的合作,以確保人才培養符合市場需求;另一方麵,學生應主動關注行業動態和新職業趨勢,提升學習與適應能力,積極參與實習和社團活動,積累實踐經驗,並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以應對未來的職業挑戰並增強競爭力。


    亦有觀點認為,就業矛盾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供需錯配問題,更是教育體係與市場需求之間協調不足的體現。


    在羅學銘看來,大學生在選擇職業路徑時,往往缺乏對市場趨勢的深入了解和有效職業規劃指導,這不僅影響了個人發展,還加劇了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此外,職業變化的速度和複雜性要求大學生具備更強的適應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但當前教育體係在培養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職業適應性方麵存在不足,限製了其競爭力。


    羅學銘認為,要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需要從多方麵進行改革。教育體係應加強與產業界的合作,探索實用的產學研模式,更新課程內容,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和國際視野。政府和社會也應提供更多職業指導,幫助大學生理解市場需求,作出合理的職業選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賺錢技巧一千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老板的笑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老板的笑話並收藏賺錢技巧一千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