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遠赴新省
人在江湖:一個電力工程師的奇遇 作者:年三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68章 遠赴新省
在開年的會議上,總經理何煥育宣布要在西北的新省開發一個150兆瓦的大型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何煥育有意讓李凡高帶隊前去主持前期的勘察工作。
工程部總工程師老項今年已經是59歲,這種野外勘察的任務對他來說,已經是頗為吃力。李凡高作為副總工程師,又是年輕人,自然是責無旁貸地把這項任務接了下來。
上班後的第二個月,李凡高就開始組建自己的勘察團隊。
李凡高從技術部裏挑選兩個工程師和一個技術人員,又從釣魚鎮光伏發電場把於二貴調來,組成這一次西北新省光伏發電項目勘察小隊。
於二貴受李凡高影響,這兩年積極了很多,已經完成了大專夜校課程,並且被公司聘用為助理工程師,也算是一個正經的技術人員了。於二貴在釣魚鎮工作了3年,其工資一直在3500~4000之間。
李凡高和他共事了兩年多,對他的為人算是了解。一句話總結就是,肯吃苦,聽指揮。這樣的人,李凡高也樂於提攜。
於二貴當然是開心的不得了,在張大強羨慕妒忌的眼光下,赴鹽州上任去了。他到總部上任,工資增加到4500,再加上外出勘查,每天有100塊錢的補貼,合起來就是月薪7500塊餞了,比他原來的工資增加了一倍。
見了於二貴,李凡高先問起釣魚鎮光伏發電場那些老同事的情況,又裝作無意地問起了那九爺的事。經過於二貴的講述,那九爺張就一直沒有蘇醒,已成為了植物人,而他的那幫手下又立了個叫豹哥的家夥,成為了釣魚鎮的新魚霸。
那豹哥什麽的,李凡高沒興趣聽。釣魚鎮那個九爺是他第一次出手懲處之人,當初他被逼出手傷人,那過程中的緊張和刺激他現在還記憶猶新。
知道當初的事沒留下什麽麻煩,李凡高徹底放下了心。
三月初,勘察小隊出發赴新省。
李凡高帶領的這支技術勘察小隊,是公司第二批赴新省的人員。基建部吳亦恆經理已經率領一個開發團隊去了新省,與屬地的政府部門進行接觸,挑選適合項目開發的區域。
通過一個多月的走訪,吳亦恆他們選擇了三個地區:一個是烏市的遠郊的一個小鎮;另外兩個分別是克拉市和布津市的郊外。
光伏發電項目落地要有前提四個條件:第一就是要有土地;第二是項目20公裏之內要有供電局110千伏的變電站;第三是附近有一定的用電量消納;第四則是符合環保的要求。
新省是大兔國麵積最大的一個省,地廣人稀,大部分都是戈壁沙漠,對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的用地倒是容易滿足。再者就是在戈壁沙漠上建造光伏發電項目,對環境的影響也很小,基本上不會造成水土流失。
所以,項目落地的前第一和第四個條件基本上不成問題,李凡高一行要勘察的主要內容就是第二和第三個條件,項目所在地附近有110千伏的變電站,可以讓項目和當地供電局的電網進行並網,並存有電力負荷的消納容量。進而設計光伏發電項目的輸送電網,確定項目電力升壓站的位置。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就難多了。
李凡高率領的技術小組首先要測試的是光伏發電六大係統的受耐性。民間對新省的氣溫有句話非常生動地總結,“早穿棉襖午穿紗,晚上抱著火爐吃西瓜”。意思就是說,晝夜的溫差極大,中午還穿薄紗,晚上就要守著火爐取暖了。
再者新省冬季和夏季的溫差又非常之大,最低溫可達零下二十幾度,夏天熱的時候可以達到40多度。這樣的天氣對設備的選型方麵有極高的要求。
第二個難點就是項目輸送電網的抗壓性,在這樣的地區建立輸送電網,需要提前預測雪天和冰凍對電網的損害以及壓力,比在江南及蘇省的要求高多了。
第三就是抗風能力,眾所周知,沙漠是有沙漠風暴存在的。一旦出現大風,那電網的承受能力就成為了關鍵。
總而言之,李凡高一行不但要在三個預選的區域進行實地勘察,還要收集所在地的天氣、地理等資料,再進行綜合的分析,從中選出最優選的地點進行項目的建設。
李凡高一行先到先坐飛機到烏市。到達烏市已經是下午的5點。烏市三月的天氣還很寒冷,,最低溫度攝氏零下七八度,最高溫度也是隻有10°左右。李凡高一行五人,穿著厚厚的羽絨服,來到預訂的酒店,安頓下來後已是下午6點多。
這時太陽還高高地掛在空中,就於如江南的中午,幾人大感新奇。其實這也是新省的一大特色,直到晚上八九點,太陽才西下。
吳亦恆經理的先頭開發團已迴了蘇省,在烏市留下兩人與李凡高幾人會合,負責帶路。
第二天,李凡高一行人雇了向導,租了兩輛吉普車。在吳亦恆已經初步選定的區域進行勘察。
有句話怎麽說來著,沒到過新省,不知道大兔國地域廣闊。兩輛吉普車在烏市的邊遠小鎮的戈壁灘轉悠了三天,才把吳亦恆經理圈定的幾個地點勘察完畢。
幾天裏,幾人受盡了寒冷,吃飽了風沙,卻也領略了戈壁灘的廣袤和蒼涼。李凡高幾天都坐在副駕駛室,領略戈壁灘的風光。開闊的戈壁灘一眼望去,無邊無際,地平線與天空相接。大地呈現出單調的色調,以黃褐色為主,偶爾有一些耐旱的灌木叢點綴其間,在他們下車進行場地測量時,四周寂靜得讓人感到孤獨。隻有偶爾傳來的風聲,打破這片沉寂。
除了欣賞到沙漠的廣袤景色之外,李凡高還感受到,國家電網的先進和強大。無論多麽荒蕪的地方,驅車走上十幾公裏,總會看到高壓電網的穿越。作為電力工作者,李凡高知道,經過國家對電網的大力投入和電力人幾十年的努力,我國的電網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先進、分布最廣的電力網絡,沒有之一。
作為央企的兩大國家電網公司,不單隻是追求企業的盈利還擔負起社會的責任,無論是邊遠山區還是發達的城市總有電力輸送到千家萬戶,不隻如此,我國在特高壓電力輸送網絡已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自主研發並成功建成800千伏的特高壓輸送電網,大大減少電力輸送損耗,穩壓穩流無可挑剔。這種技術,目前是世界最先進,又是沒有之一。
呃,李凡高覺得自己思緒飄得有點遠了。
幾天下來的勘察,李凡高發現,吳亦恆在烏市選定的三個地點中,有兩個地點離著二十公裏就有地方供電局10千伏的變電站,選定的場地的測量數據也符合標準,很適合建設光伏發電項目。這也讓他對吳亦恆的工作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不愧是老光伏啊!
勘察完烏市遠郊的三個光伏發電項目候選建設地點,李凡高這一隊技術小組做好了記錄,給3個地點都打了用表格的形式打了分,他們這一趟烏市之行,就差不多完成了。至於設備的選型和測試,要到下一階段才進行。
為了慶祝順利完成烏市光伏發電項目預選候選地點的勘測工作完成,李凡高一行去烏市著名的啤酒街慶祝慶祝。
(電力小知識:我國的電網是世界上最先進,分布最廣的電網,除了天災,基本上不會發生大麵積停電事故。即使是發生天災,也不怕。08年南方冰災,一隊一隊的電力人奔赴荒山野嶺,踩著濕滑的山路,冒著嚴寒和冷雪搶修設備,三兩天就恢複供電的事跡,現在年三省還曆曆在目,真心佩服!不容易啊!)
在開年的會議上,總經理何煥育宣布要在西北的新省開發一個150兆瓦的大型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何煥育有意讓李凡高帶隊前去主持前期的勘察工作。
工程部總工程師老項今年已經是59歲,這種野外勘察的任務對他來說,已經是頗為吃力。李凡高作為副總工程師,又是年輕人,自然是責無旁貸地把這項任務接了下來。
上班後的第二個月,李凡高就開始組建自己的勘察團隊。
李凡高從技術部裏挑選兩個工程師和一個技術人員,又從釣魚鎮光伏發電場把於二貴調來,組成這一次西北新省光伏發電項目勘察小隊。
於二貴受李凡高影響,這兩年積極了很多,已經完成了大專夜校課程,並且被公司聘用為助理工程師,也算是一個正經的技術人員了。於二貴在釣魚鎮工作了3年,其工資一直在3500~4000之間。
李凡高和他共事了兩年多,對他的為人算是了解。一句話總結就是,肯吃苦,聽指揮。這樣的人,李凡高也樂於提攜。
於二貴當然是開心的不得了,在張大強羨慕妒忌的眼光下,赴鹽州上任去了。他到總部上任,工資增加到4500,再加上外出勘查,每天有100塊錢的補貼,合起來就是月薪7500塊餞了,比他原來的工資增加了一倍。
見了於二貴,李凡高先問起釣魚鎮光伏發電場那些老同事的情況,又裝作無意地問起了那九爺的事。經過於二貴的講述,那九爺張就一直沒有蘇醒,已成為了植物人,而他的那幫手下又立了個叫豹哥的家夥,成為了釣魚鎮的新魚霸。
那豹哥什麽的,李凡高沒興趣聽。釣魚鎮那個九爺是他第一次出手懲處之人,當初他被逼出手傷人,那過程中的緊張和刺激他現在還記憶猶新。
知道當初的事沒留下什麽麻煩,李凡高徹底放下了心。
三月初,勘察小隊出發赴新省。
李凡高帶領的這支技術勘察小隊,是公司第二批赴新省的人員。基建部吳亦恆經理已經率領一個開發團隊去了新省,與屬地的政府部門進行接觸,挑選適合項目開發的區域。
通過一個多月的走訪,吳亦恆他們選擇了三個地區:一個是烏市的遠郊的一個小鎮;另外兩個分別是克拉市和布津市的郊外。
光伏發電項目落地要有前提四個條件:第一就是要有土地;第二是項目20公裏之內要有供電局110千伏的變電站;第三是附近有一定的用電量消納;第四則是符合環保的要求。
新省是大兔國麵積最大的一個省,地廣人稀,大部分都是戈壁沙漠,對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的用地倒是容易滿足。再者就是在戈壁沙漠上建造光伏發電項目,對環境的影響也很小,基本上不會造成水土流失。
所以,項目落地的前第一和第四個條件基本上不成問題,李凡高一行要勘察的主要內容就是第二和第三個條件,項目所在地附近有110千伏的變電站,可以讓項目和當地供電局的電網進行並網,並存有電力負荷的消納容量。進而設計光伏發電項目的輸送電網,確定項目電力升壓站的位置。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就難多了。
李凡高率領的技術小組首先要測試的是光伏發電六大係統的受耐性。民間對新省的氣溫有句話非常生動地總結,“早穿棉襖午穿紗,晚上抱著火爐吃西瓜”。意思就是說,晝夜的溫差極大,中午還穿薄紗,晚上就要守著火爐取暖了。
再者新省冬季和夏季的溫差又非常之大,最低溫可達零下二十幾度,夏天熱的時候可以達到40多度。這樣的天氣對設備的選型方麵有極高的要求。
第二個難點就是項目輸送電網的抗壓性,在這樣的地區建立輸送電網,需要提前預測雪天和冰凍對電網的損害以及壓力,比在江南及蘇省的要求高多了。
第三就是抗風能力,眾所周知,沙漠是有沙漠風暴存在的。一旦出現大風,那電網的承受能力就成為了關鍵。
總而言之,李凡高一行不但要在三個預選的區域進行實地勘察,還要收集所在地的天氣、地理等資料,再進行綜合的分析,從中選出最優選的地點進行項目的建設。
李凡高一行先到先坐飛機到烏市。到達烏市已經是下午的5點。烏市三月的天氣還很寒冷,,最低溫度攝氏零下七八度,最高溫度也是隻有10°左右。李凡高一行五人,穿著厚厚的羽絨服,來到預訂的酒店,安頓下來後已是下午6點多。
這時太陽還高高地掛在空中,就於如江南的中午,幾人大感新奇。其實這也是新省的一大特色,直到晚上八九點,太陽才西下。
吳亦恆經理的先頭開發團已迴了蘇省,在烏市留下兩人與李凡高幾人會合,負責帶路。
第二天,李凡高一行人雇了向導,租了兩輛吉普車。在吳亦恆已經初步選定的區域進行勘察。
有句話怎麽說來著,沒到過新省,不知道大兔國地域廣闊。兩輛吉普車在烏市的邊遠小鎮的戈壁灘轉悠了三天,才把吳亦恆經理圈定的幾個地點勘察完畢。
幾天裏,幾人受盡了寒冷,吃飽了風沙,卻也領略了戈壁灘的廣袤和蒼涼。李凡高幾天都坐在副駕駛室,領略戈壁灘的風光。開闊的戈壁灘一眼望去,無邊無際,地平線與天空相接。大地呈現出單調的色調,以黃褐色為主,偶爾有一些耐旱的灌木叢點綴其間,在他們下車進行場地測量時,四周寂靜得讓人感到孤獨。隻有偶爾傳來的風聲,打破這片沉寂。
除了欣賞到沙漠的廣袤景色之外,李凡高還感受到,國家電網的先進和強大。無論多麽荒蕪的地方,驅車走上十幾公裏,總會看到高壓電網的穿越。作為電力工作者,李凡高知道,經過國家對電網的大力投入和電力人幾十年的努力,我國的電網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先進、分布最廣的電力網絡,沒有之一。
作為央企的兩大國家電網公司,不單隻是追求企業的盈利還擔負起社會的責任,無論是邊遠山區還是發達的城市總有電力輸送到千家萬戶,不隻如此,我國在特高壓電力輸送網絡已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自主研發並成功建成800千伏的特高壓輸送電網,大大減少電力輸送損耗,穩壓穩流無可挑剔。這種技術,目前是世界最先進,又是沒有之一。
呃,李凡高覺得自己思緒飄得有點遠了。
幾天下來的勘察,李凡高發現,吳亦恆在烏市選定的三個地點中,有兩個地點離著二十公裏就有地方供電局10千伏的變電站,選定的場地的測量數據也符合標準,很適合建設光伏發電項目。這也讓他對吳亦恆的工作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不愧是老光伏啊!
勘察完烏市遠郊的三個光伏發電項目候選建設地點,李凡高這一隊技術小組做好了記錄,給3個地點都打了用表格的形式打了分,他們這一趟烏市之行,就差不多完成了。至於設備的選型和測試,要到下一階段才進行。
為了慶祝順利完成烏市光伏發電項目預選候選地點的勘測工作完成,李凡高一行去烏市著名的啤酒街慶祝慶祝。
(電力小知識:我國的電網是世界上最先進,分布最廣的電網,除了天災,基本上不會發生大麵積停電事故。即使是發生天災,也不怕。08年南方冰災,一隊一隊的電力人奔赴荒山野嶺,踩著濕滑的山路,冒著嚴寒和冷雪搶修設備,三兩天就恢複供電的事跡,現在年三省還曆曆在目,真心佩服!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