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稱我為洞虛觀主,已是幾百多年前的事了。
如今諸天萬界太平,洞虛觀之威長照此方天地,我也是可以鬆下肩上重擔,行那穿越虛空之旅途。
今日於幽冥界偶遇白芷道友,把酒言歡好不快活,她聞我過往之經曆,亦是感我修行之路神奇,欲要為我作一傳記,我思之良久也覺可行。
那便在她處留宿幾日,權當自言自語,諸位且聽,莫分真假。
此事已隔數百年光陰,須從普通凡人開始從頭說起,方可揭開其中迷霧,得悟修行之真義。
我出生於一小界,後世名天藍界。
那裏當時剛剛進入末法時代,整個界麵,被一種稱之為科技的力量覆蓋,道法式微,凡人主宰一切。
從出生算起,都是平淡生活不說也罷,我的故事是從二十六歲開始的。
青州保縣,此地處於夏國腹地,遠接平州和荊州,是三地交匯之處,縣內盛產各類礦石,是當地經濟支柱。
這裏民風淳樸風景亦佳,我算是外地幹部,為了逃避一些情感糾結,於幾年前孤身一人來到這裏,由於單身未婚,工作之餘唯一的愛好便是四處郊遊。
縣裏那些對外的景點,已經無法吸引我的興趣,平常去得更多的地方,都是一些尚未開發的區域。
深山幽靜的河穀,人跡罕見的原生村落,都是我常踏足的地方。
偶爾途中撞見當地土著居民,大多以苗族土家族為主,都是熱情非常,絕無哄騙傷害之行。
記得那是一個夏日午後,蟬鳴不斷炎日高懸。
我去到的地方並不陌生,是一處曾經到過的偏僻山頭,隻是那日,我原本打算走的是一條新線路。
這裏夏天雖然也熱,但溫度比城裏要低上兩三度,而且現在夏季也快結束,穿個短袖並不會覺得太過炎熱。
但持續行走上幾個小時,在山林中穿越,也會覺得略有疲憊,幸好當時還算年輕,體格也經得起折騰。
我停在了一處山腰位置,視野極佳可以遠眺群山空穀。
隻見山穀之間,盡是白色霧靄伴隨山風湧動,其間有各種不知名飛鳥,盤旋其上歡快低鳴。
那處山體看起來很平坦,出奇的是周邊植被極為稀少,除了遠處有一棵大樹很顯眼,周圍都是些低矮灌木。
我剛剛才走出叢林,立馬感受到這裏山風帶來的爽意,那大樹位置便是我理想的休憩之選。
既能躲避陽光,也能找到一處地方安歇,吃些東西補充體力。
出門之前,我一般會帶一根行山杖,說是杖其實就是一根很普通的木棍,偶爾也會用竹棍替代。
棍子用處很多,主要是防身。
在荒郊野外,可以防一些野狗和其他小動物,還可以用來開路,避免誤踩到陷阱和蛇蟲之類。
這裏並非真的原始之地,真正的野獸倒是一次也沒有遇到過。
經常獨自行走在外的人,一定有過一種感受,有時候手上的一根棍子,並非是真的要防範什麽,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作用。
待我走到大樹底下,立馬能感受到古木參天的氣象。
我很肯定這是一棵桑樹,因為我老家的屋後便有一棵,但個頭與它相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桑樹樹幹粗壯蜿蜒,其上,被有如鱗片一般的表皮完整包裹,如同一個垂垂老者卻肅穆整潔。
桑樹枝往上無規律延伸,卻又暗合韻律,有一種天然的契合,仿佛本就應該是這樣伸展才最自然。
桑樹葉聚集在桑枝上,綠綠蔥蔥重重疊疊,像是一把天然的傘蓋,正好護住樹下這一片細石長台。
風吹陣陣,桑葉沙沙作響。
我矗立樹下,心中不由升起一種莫名之感,忘卻了身體的疲勞。
片刻之後,我便斷定此處應該是常有人來,因為那些石條光滑透亮,上麵有明顯的摩挲痕跡,說不定這裏原本就是一處供人休息的地方。
我心懷敬意,緩緩坐了上去,準備取出一些食物和水稍作休息。
此時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此時正是桑樹結果的季節,這棵樹上竟然沒有找到一顆桑葚。
那就隻有一種可能,這是一株難得的雄性桑樹。
這個發現,讓我想起在當地聽到的一個偏方,以桑葉煮雞蛋可以壯陽,而且,以雄性桑葉最佳,樹齡越大效果越好。
隻是這些偏方,大抵就如同鬼神信仰,信則有不信則無。
反正已到寶山前,要帶著走也不急於這一會的功夫,哪怕這棵樹有歸屬,摘幾片桑葉應該問題不大。
在這裏,大多數人屬於苗族土家族,他們被稱為少數民族,我是漢族占據了夏國的大多數,大家相處得很融洽。
來工作前,州裏領導還是一再囑咐,要尊重當地民俗民風,買賣東西切勿欺騙當地人,不可隨意索要物品,哪怕有需要也一定要付錢。
以我幾年的經驗,與當地人打交道時,提錢反倒會讓他們不高興。
一般出遊,我不喜歡背太多東西,一瓶水是必備的,食物也以水煮的雞蛋和玉米為主,這些輕便又能充饑。
然後每次出來,包裏都會放一本書,算是個人的習慣。
簡單的午飯過後,我便開始觀察起這棵桑樹來,腦中不由想起很多有關桑樹的傳說典故。
最有名的莫過於扶桑樹,相傳它是連通神界、人間、冥界的通道,因為這個緣故,桑樹便出現在很多的彩繪帛畫中,成為神話與信仰的載體。
閑時也愛讀些古書,對其中一本印象最深,書中有言: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
大意為,僧人不要在同一棵桑樹下,連續睡三個夜晚,不然則會因時日既久,而心生留戀之情。
讀書那會多有不解,大抵是認為佛門中人大多應該意誌堅定異於常人,又豈會如此輕易著相。
亦或是另有其意。
如。
言喻人之本性如此,勸導門人若要絕情斷念,便需處處小心?
此舉躲避人之七情本念,杜絕六欲縱行,雖能助人少生好惡,進而省欲去奢,卻也太過壓抑。
人之心猿意馬難栓,自古便有兩種流派,互不相讓。
一種為:自封七竅六識,如不三宿桑下之舉。
外加律法道德倫理以約束,人身自小兒起便被口傳麵授,自古以來倒是取得不錯的效果。
二種為:放猿馬於心神外,任由欲念馳騁,以絕雜念。
既然所謂三宿而易生情念,但三十宿三百宿三千宿之後呢?大概便能抵禦住大多數雜念多情。
後者沒有躲避欲念之意,似更加主動一些,隻是其對於個體而言容易驗證,凡放大到更大的群體之中,便會多生事端。
人人皆放開猿馬,假設徹悟者居多,也會有人沉溺其中。
於上位者而言,這是不被允許的。
故下有律法章程,謂之外律,上有道德倫理,謂之內省。
將人之欲念困於己身。
但有人終其一生,隻堪堪守住。
也有行至半路者,不幸被猿馬左右不得迴籠,輕者被人唾棄,重則陷入藩籬不得自由,遺臭萬年。
思及此處,我便立馬閉上了眼睛,再收住心中念想,如果再想下去,心中猿馬便收不住了。
我本就是一介凡人,更沒有所謂日常的修心養性,其實並不太介意偶爾的猿馬溜出心神,之所以如此做,更多的是減少心神的消耗。
按當時的中醫理論,思慮過多會消耗心神,於身心而言是大忌。
奔波的疲憊,加之剛才的思緒奔走,便更覺乏累,心思及此,便想著幹脆在這大石條上躺上一會。
恍恍惚惚間,我懷中手揣登山杖,躺上石條快速進入了夢鄉。
如今諸天萬界太平,洞虛觀之威長照此方天地,我也是可以鬆下肩上重擔,行那穿越虛空之旅途。
今日於幽冥界偶遇白芷道友,把酒言歡好不快活,她聞我過往之經曆,亦是感我修行之路神奇,欲要為我作一傳記,我思之良久也覺可行。
那便在她處留宿幾日,權當自言自語,諸位且聽,莫分真假。
此事已隔數百年光陰,須從普通凡人開始從頭說起,方可揭開其中迷霧,得悟修行之真義。
我出生於一小界,後世名天藍界。
那裏當時剛剛進入末法時代,整個界麵,被一種稱之為科技的力量覆蓋,道法式微,凡人主宰一切。
從出生算起,都是平淡生活不說也罷,我的故事是從二十六歲開始的。
青州保縣,此地處於夏國腹地,遠接平州和荊州,是三地交匯之處,縣內盛產各類礦石,是當地經濟支柱。
這裏民風淳樸風景亦佳,我算是外地幹部,為了逃避一些情感糾結,於幾年前孤身一人來到這裏,由於單身未婚,工作之餘唯一的愛好便是四處郊遊。
縣裏那些對外的景點,已經無法吸引我的興趣,平常去得更多的地方,都是一些尚未開發的區域。
深山幽靜的河穀,人跡罕見的原生村落,都是我常踏足的地方。
偶爾途中撞見當地土著居民,大多以苗族土家族為主,都是熱情非常,絕無哄騙傷害之行。
記得那是一個夏日午後,蟬鳴不斷炎日高懸。
我去到的地方並不陌生,是一處曾經到過的偏僻山頭,隻是那日,我原本打算走的是一條新線路。
這裏夏天雖然也熱,但溫度比城裏要低上兩三度,而且現在夏季也快結束,穿個短袖並不會覺得太過炎熱。
但持續行走上幾個小時,在山林中穿越,也會覺得略有疲憊,幸好當時還算年輕,體格也經得起折騰。
我停在了一處山腰位置,視野極佳可以遠眺群山空穀。
隻見山穀之間,盡是白色霧靄伴隨山風湧動,其間有各種不知名飛鳥,盤旋其上歡快低鳴。
那處山體看起來很平坦,出奇的是周邊植被極為稀少,除了遠處有一棵大樹很顯眼,周圍都是些低矮灌木。
我剛剛才走出叢林,立馬感受到這裏山風帶來的爽意,那大樹位置便是我理想的休憩之選。
既能躲避陽光,也能找到一處地方安歇,吃些東西補充體力。
出門之前,我一般會帶一根行山杖,說是杖其實就是一根很普通的木棍,偶爾也會用竹棍替代。
棍子用處很多,主要是防身。
在荒郊野外,可以防一些野狗和其他小動物,還可以用來開路,避免誤踩到陷阱和蛇蟲之類。
這裏並非真的原始之地,真正的野獸倒是一次也沒有遇到過。
經常獨自行走在外的人,一定有過一種感受,有時候手上的一根棍子,並非是真的要防範什麽,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作用。
待我走到大樹底下,立馬能感受到古木參天的氣象。
我很肯定這是一棵桑樹,因為我老家的屋後便有一棵,但個頭與它相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桑樹樹幹粗壯蜿蜒,其上,被有如鱗片一般的表皮完整包裹,如同一個垂垂老者卻肅穆整潔。
桑樹枝往上無規律延伸,卻又暗合韻律,有一種天然的契合,仿佛本就應該是這樣伸展才最自然。
桑樹葉聚集在桑枝上,綠綠蔥蔥重重疊疊,像是一把天然的傘蓋,正好護住樹下這一片細石長台。
風吹陣陣,桑葉沙沙作響。
我矗立樹下,心中不由升起一種莫名之感,忘卻了身體的疲勞。
片刻之後,我便斷定此處應該是常有人來,因為那些石條光滑透亮,上麵有明顯的摩挲痕跡,說不定這裏原本就是一處供人休息的地方。
我心懷敬意,緩緩坐了上去,準備取出一些食物和水稍作休息。
此時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此時正是桑樹結果的季節,這棵樹上竟然沒有找到一顆桑葚。
那就隻有一種可能,這是一株難得的雄性桑樹。
這個發現,讓我想起在當地聽到的一個偏方,以桑葉煮雞蛋可以壯陽,而且,以雄性桑葉最佳,樹齡越大效果越好。
隻是這些偏方,大抵就如同鬼神信仰,信則有不信則無。
反正已到寶山前,要帶著走也不急於這一會的功夫,哪怕這棵樹有歸屬,摘幾片桑葉應該問題不大。
在這裏,大多數人屬於苗族土家族,他們被稱為少數民族,我是漢族占據了夏國的大多數,大家相處得很融洽。
來工作前,州裏領導還是一再囑咐,要尊重當地民俗民風,買賣東西切勿欺騙當地人,不可隨意索要物品,哪怕有需要也一定要付錢。
以我幾年的經驗,與當地人打交道時,提錢反倒會讓他們不高興。
一般出遊,我不喜歡背太多東西,一瓶水是必備的,食物也以水煮的雞蛋和玉米為主,這些輕便又能充饑。
然後每次出來,包裏都會放一本書,算是個人的習慣。
簡單的午飯過後,我便開始觀察起這棵桑樹來,腦中不由想起很多有關桑樹的傳說典故。
最有名的莫過於扶桑樹,相傳它是連通神界、人間、冥界的通道,因為這個緣故,桑樹便出現在很多的彩繪帛畫中,成為神話與信仰的載體。
閑時也愛讀些古書,對其中一本印象最深,書中有言: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
大意為,僧人不要在同一棵桑樹下,連續睡三個夜晚,不然則會因時日既久,而心生留戀之情。
讀書那會多有不解,大抵是認為佛門中人大多應該意誌堅定異於常人,又豈會如此輕易著相。
亦或是另有其意。
如。
言喻人之本性如此,勸導門人若要絕情斷念,便需處處小心?
此舉躲避人之七情本念,杜絕六欲縱行,雖能助人少生好惡,進而省欲去奢,卻也太過壓抑。
人之心猿意馬難栓,自古便有兩種流派,互不相讓。
一種為:自封七竅六識,如不三宿桑下之舉。
外加律法道德倫理以約束,人身自小兒起便被口傳麵授,自古以來倒是取得不錯的效果。
二種為:放猿馬於心神外,任由欲念馳騁,以絕雜念。
既然所謂三宿而易生情念,但三十宿三百宿三千宿之後呢?大概便能抵禦住大多數雜念多情。
後者沒有躲避欲念之意,似更加主動一些,隻是其對於個體而言容易驗證,凡放大到更大的群體之中,便會多生事端。
人人皆放開猿馬,假設徹悟者居多,也會有人沉溺其中。
於上位者而言,這是不被允許的。
故下有律法章程,謂之外律,上有道德倫理,謂之內省。
將人之欲念困於己身。
但有人終其一生,隻堪堪守住。
也有行至半路者,不幸被猿馬左右不得迴籠,輕者被人唾棄,重則陷入藩籬不得自由,遺臭萬年。
思及此處,我便立馬閉上了眼睛,再收住心中念想,如果再想下去,心中猿馬便收不住了。
我本就是一介凡人,更沒有所謂日常的修心養性,其實並不太介意偶爾的猿馬溜出心神,之所以如此做,更多的是減少心神的消耗。
按當時的中醫理論,思慮過多會消耗心神,於身心而言是大忌。
奔波的疲憊,加之剛才的思緒奔走,便更覺乏累,心思及此,便想著幹脆在這大石條上躺上一會。
恍恍惚惚間,我懷中手揣登山杖,躺上石條快速進入了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