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鄧攸被押赴刑場的關鍵時刻,其中一個獄卒,竟然是鄧攸的老熟人。
鄧攸並沒有想活命,隻是想在臨死前留下遺言,於是請求這位熟人取來紙筆,寫了一篇辭。
恰好石勒一位非常信任的長史叫張賓,曾經跟鄧攸比鄰而居。看著打了勝仗的石勒這會兒挺高興,就將鄧攸的文章遞上。
石勒也有點學問,看著鄧攸這字寫的挺美觀,詞句也優美,還真就網開一麵,不但沒殺,還給了個官做。
隻是鄧攸此時身在羯胡心思晉,總想著什麽時候能逃跑。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石勒軍在渡河時候,鄧攸趕著馬車跑了。
倒黴時候,真是喝涼水塞牙縫,放屁砸腳後跟。剛逃出來沒多久,遇到劫匪,什麽牛馬金銀,肯定都歸了人家。
疲憊不堪的鄧攸,對老婆賈氏說,咱們這樣拖家帶口,肯定走不動,如今必須得把孩子扔一個才行。我弟弟死的早,就這一個兒子。咱倆如果僥幸活下來,以後還能生。如今隻能把兒子扔了,帶著侄子走。賈氏也隻能含淚點頭同意。
沒想到小家夥也是個機靈鬼,連著丟下兩次,小鄧總能找到父母。鄧攸無奈,隻能狠下心把小鄧綁樹上,帶著侄子鄧綏走了。至於鄧攸的親兒子小鄧,是死在亂世還是被好心人收留,無從考究。倒是侄子鄧綏還算是有良心,在鄧攸死後守孝三年。
也許是傷心過度還是怎麽迴事,反正賈氏從此再也沒鼓過肚子。鄧攸想著納個小妾,卻陰錯陽差的娶了親外甥女。從此之後,鄧攸再不納妾,他這一支,算是就此絕了戶。
後人常用鄧攸無子,來表示對絕嗣之家的感歎,其出處就是這裏。
咱們現在津津樂道的伯牙摔琴,也是來源於鄧家。其作者是宋末元初的鄧牧。
鄧牧也是從小家貧,但人家非常清高,一輩子不出來做官。
主要還是因為,鄧牧本身是漢人,如今卻要聽命於蒙古,心有不甘。所以元政府多次征召,甚至當朝一品大員親自跑到鄧牧隱居的洞霄宮,鄧牧依然不為所動。
我們現在兩口子稱唿老公老婆,其實這是嚴重錯誤。
老公,過去專指太監,你們女士把自己男人叫老公,是不是不想用那玩意了呀!
並且一直到解放後,雖然沒有了太監,但是兒媳婦稱唿男人的爹,叫公爹。當然也有表麵叫公爹,背後叫老公公的。所以不管怎麽說,把老公這個詞安排給另一半,肯定是不對的。
男人對女人的稱唿,叫內人。意思就是這位隻管家裏的事。至於對外,那是男人該做的。
而鄧牧自稱三教外人,卻是另一種含義。
依著鄧牧的意思,就是儒釋道三教,人家都不信。
其實任何一件事情,你想要去反對它,就必須研究它,並且還得研究透,才能有的放矢。
鄧牧也是如此,表麵上自稱三教外人,其實他對道教研究的是相當透徹,著作裏麵,也基本都是圍繞著道教理論展開。
晚清著名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鄧世昌,死的那叫轟轟烈烈。
鄧世昌去接大清政府買的軍艦,曾經到過英國德國和日本。利用這難得的機會,虛心學習人家的訓練以及管理方式。
小鬼子覬覦我國已久,處心積慮的想要侵略。
鄧世昌因為出色的能力,被李鴻章看中,進入當時的大清最強的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作為北洋水師主力艦的致遠艦,就是鄧世昌負責的。
當時在黃海大戰,致遠艦遭受重創。眼看著小鬼子猖獗,鄧世昌鼓勵全艦將士,駕駛已經滿目瘡痍的致遠艦,勇敢的衝向敵軍。
可惜的是,因為受傷嚴重,致遠艦還未衝到鬼子艦隊跟前,就爆炸沉沒。
落水的鄧世昌,麵對下屬劉相忠寧願自己溺水送過來的救生圈,果斷拒絕。
鄧世昌養的一條狗,也鳧水到跟前,用嘴巴咬住鄧世昌的衣服往外拖。
此時一艘救生艇也駛到跟前,艇上眾人要搭救鄧世昌。
鄧世昌道:‘’全艦俱沒,義不獨生!‘’這也是鄧世昌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隨後鄧世昌按著愛犬,一起沉入大海。
時任上海南市水利局幫辦高邕撰挽聯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
鬱姓。
鬱姓也是非常有趣的姓氏。
首先一個出處,是大禹的老師,叫鬱華。鬱華後麵有鬱林氏。不過這些屬於傳說類,具體真偽,很難辨別。
鬱姓讀音也有好幾個,有讀作yu的,也有讀作wei的,還有讀作yue的,但是現在,都可以讀作yu。
春秋時候魯國有個上卿,叫鬱貢,也叫鬱黃,他的後代裏,有以鬱為姓的,這支是出自姬姓。
春秋鄭國也有一支鬱姓,出自姬姓。
另外還有子姓的,是宋國內亂時候,華父督和孔父家火並,連宋殤公的命都搭上了。所以一個下大夫跑到吳國,被吳王封在了鬱邑,這個人從此就叫了鬱伯。鬱伯的後代中,有以先祖封地為姓的。
鬱邑並非隻有這一個,在泰山附近,當時屬於魯國的地盤也有一個鬱邑,此地的人也有很多以地名為姓。
廣西桂林,春秋時候也有個鬱地,就有了以地名為姓的。
到了西漢,在今天的陝西寶雞附近建有一個鬱夷縣。後來縣名被撤,也有以故地為姓的。
此外還有諸如官職,兄弟民族改姓,別看人口不多,其來源還挺多,這裏不再一一贅述。
清康熙年間,浙江有個叫鬱永河的旅遊達人,非常喜歡四處溜達。
這年鬱永河來到了福建福州,發生了一件大事。
清軍駐在福州的火藥庫發生爆炸,清政府不去查找原因,即便是查,也是敷衍了事,隨便找個臨時工頂雷,就算交差。
問題是這麽大的火藥庫,你說沒就沒了,對上級不好交代。於是地方官想出來個好主意,就是誰出的責任,誰負責填補虧空。
可是地方官雖然貪汙了點,但是這麽大的火藥庫,想補充虧空就需要大量的硫磺。福州這邊甚至整個福建,產硫磺地方並不多。
有經常出海的漁民,告訴當官的,說台灣那邊多。於是地方政府公開招募願意去台灣收集硫磺的人,免費旅遊不說,迴報還挺豐厚。
機會難得,鬱永河報名並被錄取。
收集硫磺的同時,鬱永河也不忘旅遊,趁著出公差的機會,把台灣幾乎轉了個遍。
由此想到為什麽很多會議都跑到旅遊區,並且南方跑北方,北方跑南方,東邊到西邊,西邊去東邊開會,原來是為了旅遊啊!
不過一般人旅遊,就是過去看看,拍個照,發朋友圈炫耀一下就完了。
而鬱永河則不然,人家把所見所聞,各處地理風俗、曆史淵源登記成冊,寫下了一本《裨海紀遊》。
提起來鬱達夫,相信各位都知道。
他的短篇小說集《沉淪》,一經問世,便引起轟動。
此後鬱達夫又創作了多篇小說、遊記以及詩詞。
因為鬱達夫積極主張抗日,被萬惡的小鬼子殺害在蘇門答臘。
鄧攸並沒有想活命,隻是想在臨死前留下遺言,於是請求這位熟人取來紙筆,寫了一篇辭。
恰好石勒一位非常信任的長史叫張賓,曾經跟鄧攸比鄰而居。看著打了勝仗的石勒這會兒挺高興,就將鄧攸的文章遞上。
石勒也有點學問,看著鄧攸這字寫的挺美觀,詞句也優美,還真就網開一麵,不但沒殺,還給了個官做。
隻是鄧攸此時身在羯胡心思晉,總想著什麽時候能逃跑。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石勒軍在渡河時候,鄧攸趕著馬車跑了。
倒黴時候,真是喝涼水塞牙縫,放屁砸腳後跟。剛逃出來沒多久,遇到劫匪,什麽牛馬金銀,肯定都歸了人家。
疲憊不堪的鄧攸,對老婆賈氏說,咱們這樣拖家帶口,肯定走不動,如今必須得把孩子扔一個才行。我弟弟死的早,就這一個兒子。咱倆如果僥幸活下來,以後還能生。如今隻能把兒子扔了,帶著侄子走。賈氏也隻能含淚點頭同意。
沒想到小家夥也是個機靈鬼,連著丟下兩次,小鄧總能找到父母。鄧攸無奈,隻能狠下心把小鄧綁樹上,帶著侄子鄧綏走了。至於鄧攸的親兒子小鄧,是死在亂世還是被好心人收留,無從考究。倒是侄子鄧綏還算是有良心,在鄧攸死後守孝三年。
也許是傷心過度還是怎麽迴事,反正賈氏從此再也沒鼓過肚子。鄧攸想著納個小妾,卻陰錯陽差的娶了親外甥女。從此之後,鄧攸再不納妾,他這一支,算是就此絕了戶。
後人常用鄧攸無子,來表示對絕嗣之家的感歎,其出處就是這裏。
咱們現在津津樂道的伯牙摔琴,也是來源於鄧家。其作者是宋末元初的鄧牧。
鄧牧也是從小家貧,但人家非常清高,一輩子不出來做官。
主要還是因為,鄧牧本身是漢人,如今卻要聽命於蒙古,心有不甘。所以元政府多次征召,甚至當朝一品大員親自跑到鄧牧隱居的洞霄宮,鄧牧依然不為所動。
我們現在兩口子稱唿老公老婆,其實這是嚴重錯誤。
老公,過去專指太監,你們女士把自己男人叫老公,是不是不想用那玩意了呀!
並且一直到解放後,雖然沒有了太監,但是兒媳婦稱唿男人的爹,叫公爹。當然也有表麵叫公爹,背後叫老公公的。所以不管怎麽說,把老公這個詞安排給另一半,肯定是不對的。
男人對女人的稱唿,叫內人。意思就是這位隻管家裏的事。至於對外,那是男人該做的。
而鄧牧自稱三教外人,卻是另一種含義。
依著鄧牧的意思,就是儒釋道三教,人家都不信。
其實任何一件事情,你想要去反對它,就必須研究它,並且還得研究透,才能有的放矢。
鄧牧也是如此,表麵上自稱三教外人,其實他對道教研究的是相當透徹,著作裏麵,也基本都是圍繞著道教理論展開。
晚清著名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鄧世昌,死的那叫轟轟烈烈。
鄧世昌去接大清政府買的軍艦,曾經到過英國德國和日本。利用這難得的機會,虛心學習人家的訓練以及管理方式。
小鬼子覬覦我國已久,處心積慮的想要侵略。
鄧世昌因為出色的能力,被李鴻章看中,進入當時的大清最強的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作為北洋水師主力艦的致遠艦,就是鄧世昌負責的。
當時在黃海大戰,致遠艦遭受重創。眼看著小鬼子猖獗,鄧世昌鼓勵全艦將士,駕駛已經滿目瘡痍的致遠艦,勇敢的衝向敵軍。
可惜的是,因為受傷嚴重,致遠艦還未衝到鬼子艦隊跟前,就爆炸沉沒。
落水的鄧世昌,麵對下屬劉相忠寧願自己溺水送過來的救生圈,果斷拒絕。
鄧世昌養的一條狗,也鳧水到跟前,用嘴巴咬住鄧世昌的衣服往外拖。
此時一艘救生艇也駛到跟前,艇上眾人要搭救鄧世昌。
鄧世昌道:‘’全艦俱沒,義不獨生!‘’這也是鄧世昌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隨後鄧世昌按著愛犬,一起沉入大海。
時任上海南市水利局幫辦高邕撰挽聯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
鬱姓。
鬱姓也是非常有趣的姓氏。
首先一個出處,是大禹的老師,叫鬱華。鬱華後麵有鬱林氏。不過這些屬於傳說類,具體真偽,很難辨別。
鬱姓讀音也有好幾個,有讀作yu的,也有讀作wei的,還有讀作yue的,但是現在,都可以讀作yu。
春秋時候魯國有個上卿,叫鬱貢,也叫鬱黃,他的後代裏,有以鬱為姓的,這支是出自姬姓。
春秋鄭國也有一支鬱姓,出自姬姓。
另外還有子姓的,是宋國內亂時候,華父督和孔父家火並,連宋殤公的命都搭上了。所以一個下大夫跑到吳國,被吳王封在了鬱邑,這個人從此就叫了鬱伯。鬱伯的後代中,有以先祖封地為姓的。
鬱邑並非隻有這一個,在泰山附近,當時屬於魯國的地盤也有一個鬱邑,此地的人也有很多以地名為姓。
廣西桂林,春秋時候也有個鬱地,就有了以地名為姓的。
到了西漢,在今天的陝西寶雞附近建有一個鬱夷縣。後來縣名被撤,也有以故地為姓的。
此外還有諸如官職,兄弟民族改姓,別看人口不多,其來源還挺多,這裏不再一一贅述。
清康熙年間,浙江有個叫鬱永河的旅遊達人,非常喜歡四處溜達。
這年鬱永河來到了福建福州,發生了一件大事。
清軍駐在福州的火藥庫發生爆炸,清政府不去查找原因,即便是查,也是敷衍了事,隨便找個臨時工頂雷,就算交差。
問題是這麽大的火藥庫,你說沒就沒了,對上級不好交代。於是地方官想出來個好主意,就是誰出的責任,誰負責填補虧空。
可是地方官雖然貪汙了點,但是這麽大的火藥庫,想補充虧空就需要大量的硫磺。福州這邊甚至整個福建,產硫磺地方並不多。
有經常出海的漁民,告訴當官的,說台灣那邊多。於是地方政府公開招募願意去台灣收集硫磺的人,免費旅遊不說,迴報還挺豐厚。
機會難得,鬱永河報名並被錄取。
收集硫磺的同時,鬱永河也不忘旅遊,趁著出公差的機會,把台灣幾乎轉了個遍。
由此想到為什麽很多會議都跑到旅遊區,並且南方跑北方,北方跑南方,東邊到西邊,西邊去東邊開會,原來是為了旅遊啊!
不過一般人旅遊,就是過去看看,拍個照,發朋友圈炫耀一下就完了。
而鬱永河則不然,人家把所見所聞,各處地理風俗、曆史淵源登記成冊,寫下了一本《裨海紀遊》。
提起來鬱達夫,相信各位都知道。
他的短篇小說集《沉淪》,一經問世,便引起轟動。
此後鬱達夫又創作了多篇小說、遊記以及詩詞。
因為鬱達夫積極主張抗日,被萬惡的小鬼子殺害在蘇門答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