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姓人口比較少,目前大約有二十多萬人。
廉姓起源比較早,相傳黃帝的孫子顓頊,顓頊的孫子有個叫大廉的,就是廉姓一支的始祖。這麽算來,廉姓屬於絕對的老資格。這一支出了個廉家的驕傲——廉頗。
還有個說法源自子姓。紂王的大臣裏麵有個叫飛廉的,應該是練成了飛毛腿,所以叫飛廉。他的兒子叫惡來,聽著就不像好人。確實爺倆都屬於佞臣,幫著紂王幹了不少壞事。父子倆也都在武王伐紂時候被殺,算是修成正果了吧。飛廉和惡來的後代裏,有以廉為姓的。
另外楚國羋姓也有一支,楚國有個貴族叫鬥廉,因為作戰勇敢而備受重用,其後人就有以祖先名字為姓的。
再就是元朝時候,維吾爾族有個叫布魯海牙的。好巧不巧,他被元朝任命為肅政廉訪使的當天,兒子恰好出生。
布魯海牙一高興,幹脆給自己取個漢族名字叫廉允中,給兒子取名廉希憲。現在的穆斯林廉姓,大多源出於此。
必須承認,布魯海牙也就是這位廉允中,還真是好領導。他自己執法比較嚴格,對待百姓卻經常網開一麵。
一次有人誤傷鄰居致死,那人兒子情願替父親受死。廉允中查明事實原因,征得死者家屬同意,不但放了誤傷人的父子倆,還自掏腰包撫恤死者家屬,這種當官的不多見吧。
對於放高利貸的,廉允中同樣站隊老百姓。什麽利滾利利加利的,統統非法,隻要到了本息平,再多了根本不支持。
看看八百年前,再對比現在的信用卡,唉,無語!
不僅僅是廉允中,他的兒子廉希憲,也是元朝的重臣。
廉希憲別看人長的五大三粗,卻特別喜歡讀書,對漢家經典的理解相當深厚,被時人稱為廉孟子,可見其學問在當時也是非常了得。
在推動忽必烈即位的會議前中後,廉希憲更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廉希憲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奉勸忽必烈要以人為本,盡量少一些殺戮。在攻滅南宋後,如果沒有廉希憲的勸阻,還有多少人被殺,實在無法估量。
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大將廉頗,他和當時做國相的藺相如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這裏不再重複。
隻不過負荊請罪隻是一段,後來廉頗被排擠出去,還想著殺敵報國,卻被奸佞小人說上馬費勁,飯量很小。留下個典故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
******
岑姓
岑姓的起源相對比較簡單,就是周文王同父異母的弟弟耀的兒子為岑子,其封地在岑地,也就是現在的陝西韓城附近,其後人以封地為姓。這支是岑姓的最主要來源,以岑子為得姓始祖。
另外也有兄弟民族,如壯族等改姓而來。
岑姓人口並不多,約有五萬左右。
岑姓最早的有記錄名人,就是東漢初年的岑彭。
岑彭最早的領導是劉演,劉演死後,一直跟著劉秀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
得隴望蜀的成語,就和岑彭有關。
說的是劉秀討伐公孫述,戰事一時難以推進。因為劉秀是大領導嘛,有很多事要處理,就將這個任務交給岑彭。劉秀走時候留下一封信,說隻要打下隴地兩座城,就可以向蜀地進發,這就是得隴望蜀的來曆。
在攻打四川的戰鬥中,岑彭一路勢如破竹,打到了離成都僅幾十裏的地方,叫彭亡。當時岑彭聽到這個地名,心裏就老大的不痛快。
彭亡,就是四川彭山縣,現在叫彭山區的江口鎮。
過去人都比較迷信,就像龐統在落鳳坡一樣,從心裏麵就有些慌了。
果然,當天有個假投降的,其實是公孫述派來的刺客。趁著天黑,刺客一擊即中,這位能征善戰的大將,就這麽著死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之手。
後來劉秀命令繪製的雲台二十八將,岑彭位列第六,可見其對東漢初年的作用有多大。
岑姓名人中,岑參是必須要提到的。
生活在由盛轉衰的唐朝,經曆了安史之亂,岑參的詩作也由山水吟景,向金戈鐵馬和大漠荒涼轉變。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樣的詩句,將下雪比做春天,腦洞不可謂不大。也正是什麽都是在心不在事,心情好了,一草一木都是風景。剛丟了五百塊錢,那看啥都覺得別扭。
在到達鐵門關時候,岑參有一首五言詩,《題鐵門關樓》
鐵關天西涯,極目少行客。關門一小吏,終日對石壁。橋跨千仞危,路盤兩崖窄。試登西樓望,一望頭欲白。
鐵門關在新疆的巴州,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庫爾勒附近。不過西邊的那個是鐵門關市,兵團的一個小城市。
真正的鐵門關口,位於庫爾勒市往天山方向走,大約有三十公裏左右。兩邊峭壁聳立,中間一道窄路,確實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
我曾有三次去遊玩的經曆,其實除了地勢險要之外,那裏也就隻有一個藏兵洞,別的還真沒啥看頭。
最早一次去,當時因為小鬼子購島鬧劇,我也不自量力,曾經賦詩一首:
鐵門一鎮鎖雄關,
俯瞰四夷皆彈丸,
萬眾拔劍齊東指,
蕩平倭寇迎釣還!
不成器,讓您各位見笑了。
有一次岑參應當地軍官的要求,在牆壁上寫了首詩,旁邊一個小孩大聲讀了出來。
要知道這裏是西域,迴鶻人居多。岑參覺得挺奇怪,便問這個小孩漢語跟誰學的。小孩迴答說跟爸爸學的,並從懷裏掏出一本書遞給岑參。
書上寫的都是蝌蚪文,岑參自然不認識。小孩告訴岑參,說這是論語。
看來這小孩的父親確實有學問,能將論語翻譯成維語,不簡單。
岑參特別喜歡會漢語的西北人,更何況是一個小孩呢!於是提筆在書上寫下了‘’論語博大,迴鶻遠誌‘’八個字。
小孩迴去告訴父親,父親聽說大名鼎鼎的岑參到來,立馬緊趕慢趕的來拜訪。
這人告訴岑參,自己也是漢人,隻不過因為避禍遠遁他鄉。教育孩子學漢語,讀論語,是為了不忘祖宗。
岑參和這位商量後,收了這孩子做義子,並帶著迴到中原,改名岑鶻,長大成為當時著名的翻譯。
經過考證,岑參收這個義子的地方,就是在今天的新疆吐魯番。因為在這裏出土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個紙質的棺材,上麵有岑參給當時的驛站官員陳金的收到物品賬目明細,主要是用了驛站的物品補給和草料等。可見那時候出差,也不是說到驛站人家啥都管,一草一木一粥一飯,也是要記錄在案的。
關於岑姓,就簡單聊這麽多。
下一篇,我們談談薛姓,歡迎持續關注。
廉姓起源比較早,相傳黃帝的孫子顓頊,顓頊的孫子有個叫大廉的,就是廉姓一支的始祖。這麽算來,廉姓屬於絕對的老資格。這一支出了個廉家的驕傲——廉頗。
還有個說法源自子姓。紂王的大臣裏麵有個叫飛廉的,應該是練成了飛毛腿,所以叫飛廉。他的兒子叫惡來,聽著就不像好人。確實爺倆都屬於佞臣,幫著紂王幹了不少壞事。父子倆也都在武王伐紂時候被殺,算是修成正果了吧。飛廉和惡來的後代裏,有以廉為姓的。
另外楚國羋姓也有一支,楚國有個貴族叫鬥廉,因為作戰勇敢而備受重用,其後人就有以祖先名字為姓的。
再就是元朝時候,維吾爾族有個叫布魯海牙的。好巧不巧,他被元朝任命為肅政廉訪使的當天,兒子恰好出生。
布魯海牙一高興,幹脆給自己取個漢族名字叫廉允中,給兒子取名廉希憲。現在的穆斯林廉姓,大多源出於此。
必須承認,布魯海牙也就是這位廉允中,還真是好領導。他自己執法比較嚴格,對待百姓卻經常網開一麵。
一次有人誤傷鄰居致死,那人兒子情願替父親受死。廉允中查明事實原因,征得死者家屬同意,不但放了誤傷人的父子倆,還自掏腰包撫恤死者家屬,這種當官的不多見吧。
對於放高利貸的,廉允中同樣站隊老百姓。什麽利滾利利加利的,統統非法,隻要到了本息平,再多了根本不支持。
看看八百年前,再對比現在的信用卡,唉,無語!
不僅僅是廉允中,他的兒子廉希憲,也是元朝的重臣。
廉希憲別看人長的五大三粗,卻特別喜歡讀書,對漢家經典的理解相當深厚,被時人稱為廉孟子,可見其學問在當時也是非常了得。
在推動忽必烈即位的會議前中後,廉希憲更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廉希憲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奉勸忽必烈要以人為本,盡量少一些殺戮。在攻滅南宋後,如果沒有廉希憲的勸阻,還有多少人被殺,實在無法估量。
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大將廉頗,他和當時做國相的藺相如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這裏不再重複。
隻不過負荊請罪隻是一段,後來廉頗被排擠出去,還想著殺敵報國,卻被奸佞小人說上馬費勁,飯量很小。留下個典故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
******
岑姓
岑姓的起源相對比較簡單,就是周文王同父異母的弟弟耀的兒子為岑子,其封地在岑地,也就是現在的陝西韓城附近,其後人以封地為姓。這支是岑姓的最主要來源,以岑子為得姓始祖。
另外也有兄弟民族,如壯族等改姓而來。
岑姓人口並不多,約有五萬左右。
岑姓最早的有記錄名人,就是東漢初年的岑彭。
岑彭最早的領導是劉演,劉演死後,一直跟著劉秀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
得隴望蜀的成語,就和岑彭有關。
說的是劉秀討伐公孫述,戰事一時難以推進。因為劉秀是大領導嘛,有很多事要處理,就將這個任務交給岑彭。劉秀走時候留下一封信,說隻要打下隴地兩座城,就可以向蜀地進發,這就是得隴望蜀的來曆。
在攻打四川的戰鬥中,岑彭一路勢如破竹,打到了離成都僅幾十裏的地方,叫彭亡。當時岑彭聽到這個地名,心裏就老大的不痛快。
彭亡,就是四川彭山縣,現在叫彭山區的江口鎮。
過去人都比較迷信,就像龐統在落鳳坡一樣,從心裏麵就有些慌了。
果然,當天有個假投降的,其實是公孫述派來的刺客。趁著天黑,刺客一擊即中,這位能征善戰的大將,就這麽著死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之手。
後來劉秀命令繪製的雲台二十八將,岑彭位列第六,可見其對東漢初年的作用有多大。
岑姓名人中,岑參是必須要提到的。
生活在由盛轉衰的唐朝,經曆了安史之亂,岑參的詩作也由山水吟景,向金戈鐵馬和大漠荒涼轉變。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樣的詩句,將下雪比做春天,腦洞不可謂不大。也正是什麽都是在心不在事,心情好了,一草一木都是風景。剛丟了五百塊錢,那看啥都覺得別扭。
在到達鐵門關時候,岑參有一首五言詩,《題鐵門關樓》
鐵關天西涯,極目少行客。關門一小吏,終日對石壁。橋跨千仞危,路盤兩崖窄。試登西樓望,一望頭欲白。
鐵門關在新疆的巴州,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庫爾勒附近。不過西邊的那個是鐵門關市,兵團的一個小城市。
真正的鐵門關口,位於庫爾勒市往天山方向走,大約有三十公裏左右。兩邊峭壁聳立,中間一道窄路,確實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
我曾有三次去遊玩的經曆,其實除了地勢險要之外,那裏也就隻有一個藏兵洞,別的還真沒啥看頭。
最早一次去,當時因為小鬼子購島鬧劇,我也不自量力,曾經賦詩一首:
鐵門一鎮鎖雄關,
俯瞰四夷皆彈丸,
萬眾拔劍齊東指,
蕩平倭寇迎釣還!
不成器,讓您各位見笑了。
有一次岑參應當地軍官的要求,在牆壁上寫了首詩,旁邊一個小孩大聲讀了出來。
要知道這裏是西域,迴鶻人居多。岑參覺得挺奇怪,便問這個小孩漢語跟誰學的。小孩迴答說跟爸爸學的,並從懷裏掏出一本書遞給岑參。
書上寫的都是蝌蚪文,岑參自然不認識。小孩告訴岑參,說這是論語。
看來這小孩的父親確實有學問,能將論語翻譯成維語,不簡單。
岑參特別喜歡會漢語的西北人,更何況是一個小孩呢!於是提筆在書上寫下了‘’論語博大,迴鶻遠誌‘’八個字。
小孩迴去告訴父親,父親聽說大名鼎鼎的岑參到來,立馬緊趕慢趕的來拜訪。
這人告訴岑參,自己也是漢人,隻不過因為避禍遠遁他鄉。教育孩子學漢語,讀論語,是為了不忘祖宗。
岑參和這位商量後,收了這孩子做義子,並帶著迴到中原,改名岑鶻,長大成為當時著名的翻譯。
經過考證,岑參收這個義子的地方,就是在今天的新疆吐魯番。因為在這裏出土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個紙質的棺材,上麵有岑參給當時的驛站官員陳金的收到物品賬目明細,主要是用了驛站的物品補給和草料等。可見那時候出差,也不是說到驛站人家啥都管,一草一木一粥一飯,也是要記錄在案的。
關於岑姓,就簡單聊這麽多。
下一篇,我們談談薛姓,歡迎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