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姓的來源主要有三個。


    其一是源自媯姓,陳國的有個大夫叫媯孔寧,後世子孫以孔為姓。


    其二源自姬姓。


    衛國有個大夫叫姬孔悝的,鄭國鄭穆公後人有個叫姬孔張的,他們的後代就以孔為姓。


    最重要的一支,源自子姓。


    周武王滅了商湯後,原本允許武庚帶著本部落繼續居住在原來的根據地,就是朝歌,現在的河南淇縣。


    但是武庚不那麽遵紀守法,聯合對他監視居住的管叔、蔡叔和霍叔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


    周公旦發兵平定叛亂後,覺得讓他們聚集在一塊,容易出事。就采取了跟遷村並居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分開監視居住。


    其中一部分留在老地方,一部分遷往洛邑,更多的被強製遷到了商地,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附近,就成了宋國的老底子。


    過了不知道多少年,宋國氏任宰相的華父都,看上了大司馬孔父嘉的一個小老婆。


    於是華父都對孔父嘉說:‘’把你這個小老婆讓給我,管不管?‘’


    孔父嘉當然不願意,倆人也屬於平級,不需要誰巴結誰。於是眼睛一瞪,迴了句:‘’放跑沒焾,你咋響(想的)。


    話不投機,仇恨的種子就在華父都心裏種下了。


    一天夜裏,華父都突然發動襲擊,將孔父嘉幾乎滅了門,順帶手連當時的國君也給哢嚓了。


    孔家有 逃出來的,其中一支跑到山東曲阜,他的六世孫有個叫孔子的,大家都非常熟悉了。


    孔子雖然大才,但好像人丁不旺,好幾代都是一根獨苗單傳。這要萬一發生點意外,孔家可就真的麻煩了。


    直到宋朝時候,由於政府發補貼鼓勵二胎三胎的,並對孔家有諸多特殊照顧,山東曲阜孔門才逐漸興盛起來。


    有了前任做表率,後麵的元明清,也都給孔家有許多政策傾斜。曲阜孔門人丁不旺的景象,一去不複返。


    到如今,孔姓人口約三百多萬,雖然不是大姓,但絕對不算少。


    孔家子弟也許當老師習慣了,遇事總愛繃著個臉,估計因為這點不得當政者的喜歡,所以做大官的並不多。即便偶爾出一兩個大臣,也大多屬於沒實權的虛職。


    西漢的孔光,就是這個類型。


    孔光在漢成帝和漢哀帝當政期間,曾經數次升降,三次出任宰相。就是因為得罪過傅太後,才幾上幾下。


    等到漢哀帝駕崩,太皇太後王政君啟用他的大侄子王莽,覺得再在朝廷待下去,可能會有殺身之禍。孔光不再猶豫,迴家養老去了。


    東漢的孔融,讓梨的故事隻要上過學的中國人,估計沒有不知道的。


    讓我不解的是,孔融小時候做事,不但彬彬有禮,有些還真不像小孩子做的事。


    比如說四歲讓梨吧,還別說過去的小孩成熟比較晚,即便是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也做不到吧。但是等長大了,卻沒什麽值得大書特書的事跡。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出現在《世說新語》中,而世說新語是在南北朝時候南朝宋人編寫的,距離漢末三國已經過去了兩百多年,所以讓梨的事具體真假,也沒辦法考證了。


    再就是十來歲時候,孔融自己去拜訪當時的重臣李膺。要知道當時李膺不單是名人,還擔任河南尹,可不是誰想見就能見的。


    孔融來到李膺府門口,對守門的說:‘’請通報李大人,說他的世交前來拜訪。‘’


    保安本來看孔融就一小屁孩,當聽到孔融說和李大人是世交,就沒敢怠慢,迴稟李膺。


    李膺想了半天,也沒琢磨出個所以然,那就見見再說吧。


    見了孔融,李膺怎麽也想不起來這是哪個世家的孩子。隻見孔融笑笑,說:‘’府尹大人姓李,乃老子的後人。我姓孔,是孔子的子孫,我們可不就是世交嗎!‘’


    李膺不由得啞然失笑。


    不久李膺請客,孔融也在坐。陳煒聽說了這件事,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


    孔融立馬答道:‘’想來你小時候一定聰明嘍!‘’一句話懟的陳煒無言以對。


    等長到十六歲,名士張儉因為得罪了宦官侯瑾而被四處追殺,便跑到曲阜找孔融的哥哥孔褒家躲避。


    當時孔褒不在家,孔融接待,將張儉留在家中。


    不久消息傳出來,張儉雖然跑了,但窩藏朝廷要犯的罪名必須有人擔。


    孔褒說張儉是來找我的,雖然我當時不在家,但是我弟弟也不知道他是逃犯,所以罪責應該由我來承擔。


    孔融說雖然我不認識張儉,但由我接待的,我哥哥不知道我收留張儉,跟我哥哥沒關係。


    孔融的媽媽說,家裏一切事都是大人做主,我是家裏最年長的,應該是我來承擔。


    當地官員無法定奪,最後經過上報,孔褒被殺。由此,孔融被天下皆知。


    不過等孔融成年後,雖然學問很大。但是高談闊論之間,卻並沒有什麽有用的,對朝廷以及社會也沒什麽建樹。


    並且孔融還得罪過幾乎所有當權者。


    先是得罪了何進,何進想要殺他,由於孔融的名氣和家庭背景,同時更為了自己的名聲,才沒有動手。


    董卓也是同樣的情況。


    對曹操更是多次出言譏諷,搞的曹操很沒麵子,就起了殺心。


    想羅織罪名很容易,一次次在作死的路上狂奔,孔融終於如願被曹操砍了腦袋,順帶著全家都被殺。


    當時孔融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當時也就七八歲年紀,聽說父親被殺,倆小孩竟然麵色不變繼續坐著穩穩當當的下棋。


    旁人以為他們不知道,便讓他倆跑路。結果倆小孩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隨後麵不改色引頸就戮。


    孔姓雖然曆代都有名士,但大多屬於祖蔭出仕。因為有孔子的名聲在那放著,不用兩個顯得當政者不尊重知識分子。


    孔家出仕的也確實有學問,這點跟家訓和環境有很大關係。書香門第,必須有那種氛圍。


    氣質也不是穿兩件好衣服就能裝點出來,而是幾代人甚至許多代讀書明理那種與生俱來的。那些寧願坐寶馬車裏哭,也不願意在自行車上笑的,她家三兩代人,估計出不來什麽大人物。


    不知道魯迅先生造出來那個孔乙己,是否含有諷刺孔家讀書人放不下那個臭架子的嫌疑。我隻是猜測,您別往心裏去。


    下一篇,我們來說說曹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趣談百家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酒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酒趣並收藏趣談百家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