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王玄策登場。
王玄策在史書中隻有寥寥數語,但王者一出場,就自帶霸氣。
話說大唐貞觀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出以王玄策為團長的大唐友好訪問團,奔天竺國,也就是現在的印度進行友好訪問。
此時印度屬於分裂狀態,以前的老朋友對東土大唐來的使者,都是高規格接待。唯獨有個作死的中天竺部落,因為頭目阿羅那順篡位上台,不打算給唐朝麵子。
按說不接見驅逐出境也就完了,但是不講武德的阿三,竟然派出人馬來攻擊訪問團。隻有區區三十個人的使者團,當然敵不過對方的千軍萬馬。交戰的結果,除了團長王玄策和副團長蔣師仁奮力衝出重圍,其他人都被阿三殺死,所帶的財物也被洗劫一空。
兩人一路跑到吐蕃,也就是現在的西藏,當時跟唐王朝的關係非常好。
依著蔣師仁的意思,倆人迴去向皇帝報告,然後派大軍征討中天竺。
咽不下這口惡氣的王玄策,堅持要問吐蕃借兩千兵馬殺迴去,要不然大唐的麵子都被丟盡了。個人榮辱事小,丟了國家的麵子,那是大大的不該。
王玄策憑借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兩千兵馬,將中天竺篡位國君阿羅那順俘虜。他老婆表示不服氣,整頓殘兵敗將要接著戰鬥。王玄策一鼓作氣,連他老婆也給順帶著抓了活的。
此役,王玄策軍共攻克城池兩座,斬首一萬餘級,生擒一萬兩千多人。
最搞笑的場景就是,王玄策兩千人的軍隊,押著一萬多俘虜,趕著三四萬牛羊馬匹一路奔波迴到大唐。您各位想想,還有比這更厲害的戰神嗎?
有個小插曲是,俘虜中有個自稱醫術精湛的阿三,表示願意戴罪立功,幫李世民治病。
已經病入膏肓的老李病急亂投醫,相信了那個所謂的印度神油或者叫神藥。結果當然是病越來越重,不久就死翹翹了。
隋末的王世充,本來是胡人,隻不過他守寡的老媽運氣好,嫁給了汴州也就是現在開封一個姓王的大戶,本來是胡人姓支的,便改為姓王。所以王姓這種大姓,來源非常複雜。
要知道那時候中國人還沒染上崇洋媚外的毛病,胡人是會被看不起的。所以那個年代不是想辦法往外移民,而是胡人爭著搶著拿我們的綠卡。隻不過時移世易,好像現在反過來了。
唐之前的五胡十六國魏晉南北朝,王姓也異彩紛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東晉的王導。
王導是琅琊王氏,琅琊王氏代代都有人才,是中國最著名的望族之一。正是靠著王導,東晉小朝廷才能在江南站住腳,否則很可能又被趕海裏打魚去了。
唐朝詩人裏麵,王昌齡、王維、王勃、王之渙等等,都在曆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筆。
有人說天上龍肉地上驢肉,其實這是賣驢肉的在那瞎忽悠,您千萬別信。
首先龍長啥樣,恐怕除了葉公誰都沒見過吧。既然見都沒見過,那龍肉啥味道他是怎麽知道的呢?另外還有那個賣鴿子的,胡說八道的一鴿勝九雞,我信你個大頭鬼,糟老頭子壞的很!
我說這話您不信,那可是有實證的。具體怎麽迴事,請跟著往下看。
話說王建祖宗好幾代都是在河南舞陽賣餅的。也許到了王建這一代,想要產業升級加轉型,便賣起了牛肉。也許按照他的想法,燒餅夾牛肉才更好吃。
不過買牛宰牛成本高啊,於是王建幹起了偷驢的活。
隻是沒有不透風的牆,牛肉裏麵加驢肉,消費者又不傻,慢慢的也就沒人買他的肉。您看,如果驢肉比牛肉好吃,老百姓幹嘛不認可呢!
再後來偷驢的事被人家知道,因為王建行八,所以舞陽人給他送了個雅號——賊王八!
趕到王建犯了事被關進大牢,眼看就要開刀問斬。也不知道獄卒怎麽就發了善心,私自放跑了他。
輾轉來到五台山,老和尚處洪抱著治病救人的初衷,說施主你骨骼清奇,不能就這麽墮落下去。於是王建轉行當兵。
隨著機緣巧合吧,王建慢慢在四川站住腳。不久大唐國倒閉,王建不肯服從後梁管教,於是建立了大蜀政權,史稱前蜀。
您看,誰說做小買賣甚至偷驢宰牛的不能成大事,隻要機緣巧合,咱也能弄個皇帝幹幾天。
不僅是盤踞四川的王建,在當時蠻荒之地,還沒開化的福建,也是王家人去開疆拓土。
在光州,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固始縣,窮困潦倒的王審知三兄弟,空頂著琅琊王氏的光環和秦國大將王翦後代的名頭,卻一無所成。
壽州,也就是現在的安徽淮南殺豬賣肉的小商販王緒,因為老百姓沒錢買肉,幹脆也舉旗造反,一路打到了王審知的家鄉。
王緒知道僅憑自己的能力,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打聽到王審知兄弟既能打又有學問,於是請他三兄弟加入起義軍。
就這麽著,兄弟三人先跟著王緒混。後來王緒猜忌心比較重,王潮鼓動軍士嘩變,扣押了王緒。自知不妙的王緒,自殺身亡。從此軍權由三兄弟的老大哥王潮掌握。
進入福建後,以泉州為根據地,經過打拚,穩住了陣腳。
老大王潮和老二王審邽看王審知能幹,一致決定由王審知來主持工作。等老大王潮病死,王審知正式走向前台。
也是王審知窮苦出身,知道與民生息,所以閔地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樂業,無不心甘情願的跟著王審知。
朝廷也是見風使舵,誰拳頭硬,那就給封個不要錢的官職,王審知做了閔王的位置。
後來北方走馬燈似的換朝代,王審知幹脆稱帝,建立閔國。
也由此,王審知被稱為開閔之王。
王家的能人實在是太多,如果展開了說,估計沒有三五百章根本就說不完。比如到了宋朝,僅北宋宰相級別的就有王曾、王旦、王安石、王拱辰等。所以我們這裏隻挑一些比較特殊的說一兩個,到這裏王姓的名人軼事,算是告一段落。
下迴我們聊聊馮姓,歡迎持續關注。
王玄策在史書中隻有寥寥數語,但王者一出場,就自帶霸氣。
話說大唐貞觀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出以王玄策為團長的大唐友好訪問團,奔天竺國,也就是現在的印度進行友好訪問。
此時印度屬於分裂狀態,以前的老朋友對東土大唐來的使者,都是高規格接待。唯獨有個作死的中天竺部落,因為頭目阿羅那順篡位上台,不打算給唐朝麵子。
按說不接見驅逐出境也就完了,但是不講武德的阿三,竟然派出人馬來攻擊訪問團。隻有區區三十個人的使者團,當然敵不過對方的千軍萬馬。交戰的結果,除了團長王玄策和副團長蔣師仁奮力衝出重圍,其他人都被阿三殺死,所帶的財物也被洗劫一空。
兩人一路跑到吐蕃,也就是現在的西藏,當時跟唐王朝的關係非常好。
依著蔣師仁的意思,倆人迴去向皇帝報告,然後派大軍征討中天竺。
咽不下這口惡氣的王玄策,堅持要問吐蕃借兩千兵馬殺迴去,要不然大唐的麵子都被丟盡了。個人榮辱事小,丟了國家的麵子,那是大大的不該。
王玄策憑借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兩千兵馬,將中天竺篡位國君阿羅那順俘虜。他老婆表示不服氣,整頓殘兵敗將要接著戰鬥。王玄策一鼓作氣,連他老婆也給順帶著抓了活的。
此役,王玄策軍共攻克城池兩座,斬首一萬餘級,生擒一萬兩千多人。
最搞笑的場景就是,王玄策兩千人的軍隊,押著一萬多俘虜,趕著三四萬牛羊馬匹一路奔波迴到大唐。您各位想想,還有比這更厲害的戰神嗎?
有個小插曲是,俘虜中有個自稱醫術精湛的阿三,表示願意戴罪立功,幫李世民治病。
已經病入膏肓的老李病急亂投醫,相信了那個所謂的印度神油或者叫神藥。結果當然是病越來越重,不久就死翹翹了。
隋末的王世充,本來是胡人,隻不過他守寡的老媽運氣好,嫁給了汴州也就是現在開封一個姓王的大戶,本來是胡人姓支的,便改為姓王。所以王姓這種大姓,來源非常複雜。
要知道那時候中國人還沒染上崇洋媚外的毛病,胡人是會被看不起的。所以那個年代不是想辦法往外移民,而是胡人爭著搶著拿我們的綠卡。隻不過時移世易,好像現在反過來了。
唐之前的五胡十六國魏晉南北朝,王姓也異彩紛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東晉的王導。
王導是琅琊王氏,琅琊王氏代代都有人才,是中國最著名的望族之一。正是靠著王導,東晉小朝廷才能在江南站住腳,否則很可能又被趕海裏打魚去了。
唐朝詩人裏麵,王昌齡、王維、王勃、王之渙等等,都在曆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筆。
有人說天上龍肉地上驢肉,其實這是賣驢肉的在那瞎忽悠,您千萬別信。
首先龍長啥樣,恐怕除了葉公誰都沒見過吧。既然見都沒見過,那龍肉啥味道他是怎麽知道的呢?另外還有那個賣鴿子的,胡說八道的一鴿勝九雞,我信你個大頭鬼,糟老頭子壞的很!
我說這話您不信,那可是有實證的。具體怎麽迴事,請跟著往下看。
話說王建祖宗好幾代都是在河南舞陽賣餅的。也許到了王建這一代,想要產業升級加轉型,便賣起了牛肉。也許按照他的想法,燒餅夾牛肉才更好吃。
不過買牛宰牛成本高啊,於是王建幹起了偷驢的活。
隻是沒有不透風的牆,牛肉裏麵加驢肉,消費者又不傻,慢慢的也就沒人買他的肉。您看,如果驢肉比牛肉好吃,老百姓幹嘛不認可呢!
再後來偷驢的事被人家知道,因為王建行八,所以舞陽人給他送了個雅號——賊王八!
趕到王建犯了事被關進大牢,眼看就要開刀問斬。也不知道獄卒怎麽就發了善心,私自放跑了他。
輾轉來到五台山,老和尚處洪抱著治病救人的初衷,說施主你骨骼清奇,不能就這麽墮落下去。於是王建轉行當兵。
隨著機緣巧合吧,王建慢慢在四川站住腳。不久大唐國倒閉,王建不肯服從後梁管教,於是建立了大蜀政權,史稱前蜀。
您看,誰說做小買賣甚至偷驢宰牛的不能成大事,隻要機緣巧合,咱也能弄個皇帝幹幾天。
不僅是盤踞四川的王建,在當時蠻荒之地,還沒開化的福建,也是王家人去開疆拓土。
在光州,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固始縣,窮困潦倒的王審知三兄弟,空頂著琅琊王氏的光環和秦國大將王翦後代的名頭,卻一無所成。
壽州,也就是現在的安徽淮南殺豬賣肉的小商販王緒,因為老百姓沒錢買肉,幹脆也舉旗造反,一路打到了王審知的家鄉。
王緒知道僅憑自己的能力,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打聽到王審知兄弟既能打又有學問,於是請他三兄弟加入起義軍。
就這麽著,兄弟三人先跟著王緒混。後來王緒猜忌心比較重,王潮鼓動軍士嘩變,扣押了王緒。自知不妙的王緒,自殺身亡。從此軍權由三兄弟的老大哥王潮掌握。
進入福建後,以泉州為根據地,經過打拚,穩住了陣腳。
老大王潮和老二王審邽看王審知能幹,一致決定由王審知來主持工作。等老大王潮病死,王審知正式走向前台。
也是王審知窮苦出身,知道與民生息,所以閔地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樂業,無不心甘情願的跟著王審知。
朝廷也是見風使舵,誰拳頭硬,那就給封個不要錢的官職,王審知做了閔王的位置。
後來北方走馬燈似的換朝代,王審知幹脆稱帝,建立閔國。
也由此,王審知被稱為開閔之王。
王家的能人實在是太多,如果展開了說,估計沒有三五百章根本就說不完。比如到了宋朝,僅北宋宰相級別的就有王曾、王旦、王安石、王拱辰等。所以我們這裏隻挑一些比較特殊的說一兩個,到這裏王姓的名人軼事,算是告一段落。
下迴我們聊聊馮姓,歡迎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