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老本行,祝澤清迴答得無比自信,「什麽地都可以種,隻要給我地,我都能種出糧食來。」
皇帝給祝澤清招手,然後把那本讓他頭疼了好幾天的奏摺給他,「你看看。」
祝澤清狐疑地把奏摺接到手裏,他細緻地看了一遍,腦海裏就剩幾個字,「好有挑戰性」,「我願意去大西北。」
皇帝不知道怎麽的心裏仿佛鬆了口氣,「大西北是大梁最貧瘠的地方,幾乎沒有人想去這個地方任職,你別急著做下決定,想考慮考慮。」
祝澤清肯定地迴答,「不用再考慮了,學生願意去。」
皇帝強調,「你要知道,要是去了這個地方,沒有政績,可能一輩子都迴不來了,若是朕特招你迴來,以後不管幹什麽,你都會遭人非議,明白嚴重性嗎?」
祝澤清抱拳,「皇上,請允許學生去大西北。」
皇帝眼神裏滿是欣賞,笑著點了點頭,「徐公公,去把西北上的任職書給朕取來。」
「是,皇上。」徐公公立即去吏部取任職書。
任職書上記錄著西北方的官員任職情況,最後一頁批註著哪個地方有官職空缺,亟待填補的。
皇帝看了看任職書,然後把任職書給祝澤清,「你自己挑一個空缺吧。」
祝澤清準備當縣官兒,恰好有一個縣官兒空缺。
這個縣叫陽翟縣,隸屬襄北州,是大西北最貧瘠的縣城,上一任縣官兒在這裏當了三十幾年的縣官兒,可以說終生未得升遷。
現在告老還鄉,官職就空了出來。
祝澤清把任職書還給皇帝,「學生想去陽翟縣,請皇上允許。」
皇帝還是不忍心祝澤清去這些地方受苦,除了是小師弟以外,還因為祝澤清那一身才華,「你可知道上一任縣官兒終生未能升遷?」
祝澤清擲地有聲道,「學生現在知道了,但是還請皇上相信,學生可以把陽翟縣建設起來。」
皇帝沉默了一會兒,「既然你已經想好,那朕就吩咐吏部,讓你去補這個缺。」
祝澤清謝恩,「多謝皇上。」
待他離開之後,皇帝問徐公公,「你說他放著京城的榮華富貴不要,偏偏去那貧瘠之地做什麽?」
他非常想不通,「士子寒窗苦讀十載,不就為了鯉魚躍龍門嗎?」
徐公公笑笑道,「皇上,且不說人各有誌,奴才看,祝澤清是不同的,隻有真正想報效國家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性情,其他士子不過是為了當官兒,為了榮耀,卻並不是為了百姓,為了建功立業。」
皇帝點點頭,「朕給他機會,看他能飛多高,另外,西北也確實需要一個人去替朕清掃清掃了。」
徐公公道,「皇上聖明。」
……
五月初一,朝廷下旨,授一甲第一名祝澤清為陽翟縣縣令。
授一甲第二名、第三名為翰林院編修,二甲等九十五人、三甲等二百零二人,撥到各衙門辦事。
授官之後,殿試的所有流程基本宣告結束,剩下的就看二甲和三甲進士,到底能分到什麽樣的官缺,又或者多久才能等到官缺。
這個既需要運氣,也需要拚人脈,有關係的進士可能很快就能得到六部或寺司吏員以及知縣等官缺。
沒關係的進士可能等上幾年,才能混個八九品的小吏,每年年俸不過幾十兩銀子,混吃等死沒個奔頭。
翰林院,掌製誥、史冊、文翰之事,但這些屬於翰林學士的事,翰林院有正五品翰林學士一人,從五品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各二人,正六品侍讀、侍講各二人。
這些才是翰林院中經常接觸皇帝,為皇帝看重之人。
翰林院修撰,所負責的是史籍編修,再就是負責查閱典籍、整理文稿,將翰林院上官們召對皇帝時所答問的內容整理,以便他們能在皇帝麵前更好地表現。
狀元祝澤清放棄了翰林院修撰,讓上一任留任,沒有再安排別人代替。
授官的事公布之後,整個京城譁然。
祝澤清明明是狀元,有大好前程,怎麽被授了一個芝麻大小的縣官兒,關鍵還是毫無油水可撈的貧困縣縣官兒!
上至宰相大人,下至百姓,紛紛猜測皇帝的用意,但聖意難測,豈是他們能揣測的。
幾位師兄、幾位好友、一些同窗聽說了這件事之後,立馬前來問怎麽迴事。
祝澤清把真相告訴了他們,在這個時候還來關心他,自然是真心的,對方真心,他也真心相待。
即便明白了真相,但大家還是感覺好遺憾,祝澤清明明應該是他們這些進士裏任最高官職,現在卻好似被貶了,去偏遠地區任職。
淩封錦在得知了此事之後,立即進了一趟宮。
皇帝聽了淩封錦的話之後,大吃一驚,「你要去做陽翟縣?」
淩封錦堅定地說道,「皇上,窮山惡水出刁民,澤清需要一個幫忙的人,學生願意去幫他。」
皇帝沉默片刻,「老師知道這件事嗎?」
淩封錦語氣篤定,「不知道,但是爺爺肯定會同意的。」
皇帝卻沒有直接同意,「你先去問問老師,若是老師同意,朕再應允。」
淩封錦無奈,隻好迴去問淩老。
淩老給皇帝送了一封信,第二日,淩封錦被授予陽翟縣縣丞,隨祝澤清赴任。
皇帝給祝澤清招手,然後把那本讓他頭疼了好幾天的奏摺給他,「你看看。」
祝澤清狐疑地把奏摺接到手裏,他細緻地看了一遍,腦海裏就剩幾個字,「好有挑戰性」,「我願意去大西北。」
皇帝不知道怎麽的心裏仿佛鬆了口氣,「大西北是大梁最貧瘠的地方,幾乎沒有人想去這個地方任職,你別急著做下決定,想考慮考慮。」
祝澤清肯定地迴答,「不用再考慮了,學生願意去。」
皇帝強調,「你要知道,要是去了這個地方,沒有政績,可能一輩子都迴不來了,若是朕特招你迴來,以後不管幹什麽,你都會遭人非議,明白嚴重性嗎?」
祝澤清抱拳,「皇上,請允許學生去大西北。」
皇帝眼神裏滿是欣賞,笑著點了點頭,「徐公公,去把西北上的任職書給朕取來。」
「是,皇上。」徐公公立即去吏部取任職書。
任職書上記錄著西北方的官員任職情況,最後一頁批註著哪個地方有官職空缺,亟待填補的。
皇帝看了看任職書,然後把任職書給祝澤清,「你自己挑一個空缺吧。」
祝澤清準備當縣官兒,恰好有一個縣官兒空缺。
這個縣叫陽翟縣,隸屬襄北州,是大西北最貧瘠的縣城,上一任縣官兒在這裏當了三十幾年的縣官兒,可以說終生未得升遷。
現在告老還鄉,官職就空了出來。
祝澤清把任職書還給皇帝,「學生想去陽翟縣,請皇上允許。」
皇帝還是不忍心祝澤清去這些地方受苦,除了是小師弟以外,還因為祝澤清那一身才華,「你可知道上一任縣官兒終生未能升遷?」
祝澤清擲地有聲道,「學生現在知道了,但是還請皇上相信,學生可以把陽翟縣建設起來。」
皇帝沉默了一會兒,「既然你已經想好,那朕就吩咐吏部,讓你去補這個缺。」
祝澤清謝恩,「多謝皇上。」
待他離開之後,皇帝問徐公公,「你說他放著京城的榮華富貴不要,偏偏去那貧瘠之地做什麽?」
他非常想不通,「士子寒窗苦讀十載,不就為了鯉魚躍龍門嗎?」
徐公公笑笑道,「皇上,且不說人各有誌,奴才看,祝澤清是不同的,隻有真正想報效國家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性情,其他士子不過是為了當官兒,為了榮耀,卻並不是為了百姓,為了建功立業。」
皇帝點點頭,「朕給他機會,看他能飛多高,另外,西北也確實需要一個人去替朕清掃清掃了。」
徐公公道,「皇上聖明。」
……
五月初一,朝廷下旨,授一甲第一名祝澤清為陽翟縣縣令。
授一甲第二名、第三名為翰林院編修,二甲等九十五人、三甲等二百零二人,撥到各衙門辦事。
授官之後,殿試的所有流程基本宣告結束,剩下的就看二甲和三甲進士,到底能分到什麽樣的官缺,又或者多久才能等到官缺。
這個既需要運氣,也需要拚人脈,有關係的進士可能很快就能得到六部或寺司吏員以及知縣等官缺。
沒關係的進士可能等上幾年,才能混個八九品的小吏,每年年俸不過幾十兩銀子,混吃等死沒個奔頭。
翰林院,掌製誥、史冊、文翰之事,但這些屬於翰林學士的事,翰林院有正五品翰林學士一人,從五品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各二人,正六品侍讀、侍講各二人。
這些才是翰林院中經常接觸皇帝,為皇帝看重之人。
翰林院修撰,所負責的是史籍編修,再就是負責查閱典籍、整理文稿,將翰林院上官們召對皇帝時所答問的內容整理,以便他們能在皇帝麵前更好地表現。
狀元祝澤清放棄了翰林院修撰,讓上一任留任,沒有再安排別人代替。
授官的事公布之後,整個京城譁然。
祝澤清明明是狀元,有大好前程,怎麽被授了一個芝麻大小的縣官兒,關鍵還是毫無油水可撈的貧困縣縣官兒!
上至宰相大人,下至百姓,紛紛猜測皇帝的用意,但聖意難測,豈是他們能揣測的。
幾位師兄、幾位好友、一些同窗聽說了這件事之後,立馬前來問怎麽迴事。
祝澤清把真相告訴了他們,在這個時候還來關心他,自然是真心的,對方真心,他也真心相待。
即便明白了真相,但大家還是感覺好遺憾,祝澤清明明應該是他們這些進士裏任最高官職,現在卻好似被貶了,去偏遠地區任職。
淩封錦在得知了此事之後,立即進了一趟宮。
皇帝聽了淩封錦的話之後,大吃一驚,「你要去做陽翟縣?」
淩封錦堅定地說道,「皇上,窮山惡水出刁民,澤清需要一個幫忙的人,學生願意去幫他。」
皇帝沉默片刻,「老師知道這件事嗎?」
淩封錦語氣篤定,「不知道,但是爺爺肯定會同意的。」
皇帝卻沒有直接同意,「你先去問問老師,若是老師同意,朕再應允。」
淩封錦無奈,隻好迴去問淩老。
淩老給皇帝送了一封信,第二日,淩封錦被授予陽翟縣縣丞,隨祝澤清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