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考棚後,知縣身著官服,帶領縣學的負責人、廩生前來點名,同時核實身份,檢查是否有人冒充,以及檢查考籃。
作為考官的知縣提前一天就進入考棚了,此後起居都在考棚之內,不得外出半步,也不許接待來客,直到考試全部結束,規矩很嚴格。
被點到名的童生上前提交廩保互結親供單,同時接受檢查,確定沒問題後,領取答題用紙。
領到答題紙就可以根據順序考席了,同時跟著進來的親人退場。
祝澤清在第四位,位置正好對著縣令大人的坐席,是最好的位置,季玄默點點頭,內心很滿意。
江一寧把考籃遞給祝澤清,「我和師兄去外麵等你。」
祝澤清點點頭,「去吧。」
祝澤清坐到座位上,把考試的用具一一拿出來放到桌子上,最後查看答題紙。
答題用紙被稱為「試卷」或「卷子」,是內麵印有紅線的厚紙折本,封麵上的姓名欄中需填上名字,祝澤清提筆寫下他的名字。
經過一年的練習,他的毛筆字在原基礎上寫得更加地好,並且看著非常穩重,趨向於像刻印的字體,但並不刻板。
不過在其他考試中是沒辦法展現字體的,隻有在殿試的時候才有機會展現,不過能入殿試的人選,字是不可能寫得差的。
考生全部入考席後,教官和廩生等奉命退場,隻留下知縣和必要的考試人員,知縣親自到大門上鎖並封印,迴到座位上等待公布試題。
縣試第一天的試題是四書二題、作詩一題。
四書題又稱「頭題」或「首題」,從四書正文中出題,要求闡釋。
二十歲以上的考生和以下的考生拿到的問題是不同的。
二十歲以上的稱為「已冠文題」,二十歲以下的稱為「未冠文題」。
問題並沒有難易的區別,隻是采分時寬嚴不同。
時間到之後,縣令大人從桌上拿起一個帶封漆的盒子,當著大家的麵拆封,「大家看看,這是密封的。」
考生均抬頭看去,隻用眼睛看,不用說話。
祝澤清看著,暗暗道,這跟高考差不多嚴密了,要是沒人搞小動作的話,倒是挺公平的。
拆封後,縣令大人從盒子裏拿出兩張紙,紙展開,然後給大家念題,「先念未冠文題,然後念已冠文題,若是有沒聽清的,一會兒我念完,可以舉手看題。」
祝澤清尚未及冠,做未冠文題。
他拿到的題目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祝澤清聽著題目,暗暗思考:這是《學明》的開篇第一句,講《學明》的「三綱領」。
強調道德修養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
他心裏一笑,這樣的題目他做了不下十道,老師還深入跟他剖析過,答出來還不是輕而易舉,果然題海戰術某種情況下有著奇效。
這道題要這樣答,先答為什麽要這樣,這樣做的重要性,然後表示自己讀書科舉求仕,正是為了踐行這樣的人生理想,道德追求。
也可以結合原文中後麵的身修家齊治國平天下的路子,闡述自己的人生抱負,忠君愛國的理想。
總的來看,這題也比較簡單,人人都可以答出來,但想拿高分,恐怕也不容易。
祝澤清略一思考,便提筆作答了。
縣令大人看著麵前的祝澤清,沒有露出情緒,但心裏非常滿意,畢竟是帝師教出來的學生,不會差的。
念完了題目不久,大家都開始答題了,好歹是第一道題,不會答不出來。
一炷香後,念四書第二道題。
這次沒有已冠和未冠的區別,稱為「通場次題」或「通場後題」,大家都是一樣的。
出題後大約半個時辰,輔助考官進入考場,在答卷上寫作的答案末尾按印,稱為「列印」或「蓋戳」,由此知曉考生答題的快慢,如果未寫一字便已經列印,那麽後麵的答案寫得再好,都會有請鄰桌考生代答的嫌疑。
輔官看了眼祝澤清的試卷,好傢夥,別人才答一半多,這都已經答完了,這是胡亂寫的,還是認真寫的?
蓋了印之後,念詩題,題目為:《望終南餘雪》,詩句要求五言六韻的排律,其他沒什麽要求了。
四書二題、作詩一題,考生作答可以一直到傍晚時分,交卷的時候,需要用楷書謄寫後與草稿紙一同上交。
這是為了避免借於他人,同時也可以作為審查答案時的參考。
但不是一定要等傍晚了才交卷,作答完後就可以交卷了,但是考生不能立刻離開考場,必須等人數達到四五十人,由知縣親自取下大門上的封印才可離場,然後知縣重新上鎖加封。
第一次出場稱為「放頭牌」,一般在考試開始後一個半小時到兩個時辰內進行,然後是「放次牌」「放三牌」,直到最後的「放末牌」。
考試時間沒有限製,但不得使用蠟燭,所以到傍晚時分,即便沒有答完也隻能退場了。
祝澤清在兩個時辰內就答完了所有的題。
答完之後,檢查錯別字,順便看看還有沒有更好的答案,這是可以修改的,確定最終答案後用楷書抄寫試卷,抄寫完後就可以交卷了。
為了不那麽突出,祝澤清準備放次牌的時候交,現在他正坐在座位上檢查。
作為考官的知縣提前一天就進入考棚了,此後起居都在考棚之內,不得外出半步,也不許接待來客,直到考試全部結束,規矩很嚴格。
被點到名的童生上前提交廩保互結親供單,同時接受檢查,確定沒問題後,領取答題用紙。
領到答題紙就可以根據順序考席了,同時跟著進來的親人退場。
祝澤清在第四位,位置正好對著縣令大人的坐席,是最好的位置,季玄默點點頭,內心很滿意。
江一寧把考籃遞給祝澤清,「我和師兄去外麵等你。」
祝澤清點點頭,「去吧。」
祝澤清坐到座位上,把考試的用具一一拿出來放到桌子上,最後查看答題紙。
答題用紙被稱為「試卷」或「卷子」,是內麵印有紅線的厚紙折本,封麵上的姓名欄中需填上名字,祝澤清提筆寫下他的名字。
經過一年的練習,他的毛筆字在原基礎上寫得更加地好,並且看著非常穩重,趨向於像刻印的字體,但並不刻板。
不過在其他考試中是沒辦法展現字體的,隻有在殿試的時候才有機會展現,不過能入殿試的人選,字是不可能寫得差的。
考生全部入考席後,教官和廩生等奉命退場,隻留下知縣和必要的考試人員,知縣親自到大門上鎖並封印,迴到座位上等待公布試題。
縣試第一天的試題是四書二題、作詩一題。
四書題又稱「頭題」或「首題」,從四書正文中出題,要求闡釋。
二十歲以上的考生和以下的考生拿到的問題是不同的。
二十歲以上的稱為「已冠文題」,二十歲以下的稱為「未冠文題」。
問題並沒有難易的區別,隻是采分時寬嚴不同。
時間到之後,縣令大人從桌上拿起一個帶封漆的盒子,當著大家的麵拆封,「大家看看,這是密封的。」
考生均抬頭看去,隻用眼睛看,不用說話。
祝澤清看著,暗暗道,這跟高考差不多嚴密了,要是沒人搞小動作的話,倒是挺公平的。
拆封後,縣令大人從盒子裏拿出兩張紙,紙展開,然後給大家念題,「先念未冠文題,然後念已冠文題,若是有沒聽清的,一會兒我念完,可以舉手看題。」
祝澤清尚未及冠,做未冠文題。
他拿到的題目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祝澤清聽著題目,暗暗思考:這是《學明》的開篇第一句,講《學明》的「三綱領」。
強調道德修養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
他心裏一笑,這樣的題目他做了不下十道,老師還深入跟他剖析過,答出來還不是輕而易舉,果然題海戰術某種情況下有著奇效。
這道題要這樣答,先答為什麽要這樣,這樣做的重要性,然後表示自己讀書科舉求仕,正是為了踐行這樣的人生理想,道德追求。
也可以結合原文中後麵的身修家齊治國平天下的路子,闡述自己的人生抱負,忠君愛國的理想。
總的來看,這題也比較簡單,人人都可以答出來,但想拿高分,恐怕也不容易。
祝澤清略一思考,便提筆作答了。
縣令大人看著麵前的祝澤清,沒有露出情緒,但心裏非常滿意,畢竟是帝師教出來的學生,不會差的。
念完了題目不久,大家都開始答題了,好歹是第一道題,不會答不出來。
一炷香後,念四書第二道題。
這次沒有已冠和未冠的區別,稱為「通場次題」或「通場後題」,大家都是一樣的。
出題後大約半個時辰,輔助考官進入考場,在答卷上寫作的答案末尾按印,稱為「列印」或「蓋戳」,由此知曉考生答題的快慢,如果未寫一字便已經列印,那麽後麵的答案寫得再好,都會有請鄰桌考生代答的嫌疑。
輔官看了眼祝澤清的試卷,好傢夥,別人才答一半多,這都已經答完了,這是胡亂寫的,還是認真寫的?
蓋了印之後,念詩題,題目為:《望終南餘雪》,詩句要求五言六韻的排律,其他沒什麽要求了。
四書二題、作詩一題,考生作答可以一直到傍晚時分,交卷的時候,需要用楷書謄寫後與草稿紙一同上交。
這是為了避免借於他人,同時也可以作為審查答案時的參考。
但不是一定要等傍晚了才交卷,作答完後就可以交卷了,但是考生不能立刻離開考場,必須等人數達到四五十人,由知縣親自取下大門上的封印才可離場,然後知縣重新上鎖加封。
第一次出場稱為「放頭牌」,一般在考試開始後一個半小時到兩個時辰內進行,然後是「放次牌」「放三牌」,直到最後的「放末牌」。
考試時間沒有限製,但不得使用蠟燭,所以到傍晚時分,即便沒有答完也隻能退場了。
祝澤清在兩個時辰內就答完了所有的題。
答完之後,檢查錯別字,順便看看還有沒有更好的答案,這是可以修改的,確定最終答案後用楷書抄寫試卷,抄寫完後就可以交卷了。
為了不那麽突出,祝澤清準備放次牌的時候交,現在他正坐在座位上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