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宮中,劉辯換了一身常服坐在軟墊上吃著茶,臉上的怒火也早已消散得一幹二淨,仿佛從未存在過一般。
無論如何,他征募六郡良家子和三河良家子為軍的目的達成了。
他倒也並非完全沒有因為那封檄文和百官乃至張昭這個家臣的勸諫而憤怒,但大部分的憤怒情緒都是刻意表演出來的,用來讓百官將注意力轉移至他這個監國太子準備親征黃巾這件事上。
擴軍,這是他必須做而群臣很可能反對的事情。
他在朝堂所言,乃是“征募”,而並非“征召”。
征召意味著這些六郡良家子和三河良家子在戰後就會被解散迴民間,隻有立下一定軍功之人才會被留下。
但征募卻是他玩的文字遊戲,他說是“征”那就是“征”,他說是“募”那就是“募”,戰後他會留下青壯精銳編入北軍。
屆時百官想反對都沒有機會了,剛剛得勝而歸的大軍屯駐京師郊外,還未受賞,百官就議論裁撤太子許諾要編入北軍的大軍?
北軍乃是禁軍,說得直白點那就是一個編製崗位!
你要奪了這些剛剛從戰場上下來、殺人如麻的士兵的編製崗位,看看他們會不會答應。
但募兵也就意味著要投入海量的錢財!
接手朝政之後,劉辯便去翻閱了大漢曆年來的賦稅收入情況。
簡直是爛透了!
前漢與後漢由於時代認識的局限性,對土地兼並的問題認識不足,承認土地私有製,以至於一個縣的土地可能幾乎全是屬於某幾個家族的。
例如前漢末年的新野小縣,鄧氏和陰氏兩個家族竟然聯手占據了新野縣的絕大多數土地,也是這兩個家族支持了光武帝的崛起。
原本土地兼並的問題在西漢末已經十分嚴重了,因此王莽試圖改革政治抑製土地兼並等諸多問題,後果就是天下世家豪門全部站出來反對王莽。
但得益於王莽篡漢帶來的戰火,許多地方的世家豪門都受到了波及,大量土地重新變為無主的荒地,因此大大緩解了土地兼並的問題。
但底層出身的光武帝卻有著先見卓識覺察到了這個問題,試圖通過“度田”來解決這個問題。
然而光武帝的度田卻不夠徹底,或者說因為大量無主的田地被朝廷重新分派給了天下百姓使得這個問題達成了一定的平衡。
因此光武帝選擇一步一步地去解決問題,首先便是退勳貴、複太學,而後建立尚書台、扶持古文學派並廢除郡國兵來加強中央集權。
而鞏固了皇權之後,光武帝才開始執行度田之策,連續誅殺了十幾名不作為的郡守,發起了一場與世家豪門曠日持久的戰爭。
可後漢的複立終歸是由河北、南陽的世家豪門支持方才成功的,天下剛剛一統就要劉秀對功勳們大肆屠戮嗎?
就連光武帝的故鄉南陽都選擇了偏向世家豪門一方,以至於出現了“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的荒唐事。
因此光武帝隻得選擇以緩解土地兼並問題而進行的度田,通過政治和軍事雙重手段連消帶打地進行了改革,的確讓問題的爆發得到了延緩。
但這個問題,在孝桓皇帝時期愈發明顯,到了如今劉辯更是能通過賦稅逐年減少的數字看到這些地方的世家豪門對於人口和土地的隱瞞。
“孝元皇帝奉承大業,溫恭少欲,都內錢四十萬萬,水衡錢二十五萬萬,少府錢十八萬萬。”
漢代財政收入分為國家財政與天子私庫,前者由大司農管轄,主要為算賦、田租、更賦,後者藏於水衡與少府,正所謂“水衡與少府皆天子私藏耳”。
所謂的“都內錢”便是國庫的算賦、田租、更賦收入。
水衡錢是指國家鑄造錢幣後流入天子內帑的那部分;少府錢則是少府經營皇家園林所產出的收入,這部分收入則是收歸天子內帑不與國庫相連通。
兩百年前的孝元帝時期,天下人口是五千九百萬,而如今的人口是五千五百萬,國家一年賦稅在五十億錢左右。
看似人口比孝元帝時期少賦稅卻更高,而且如今耕地的麵積是六億畝,而孝元帝時期也是六億畝,可如今的畝產量也並非兩百年前的數字,更是推行了冬小麥這種較之粟更為高產的作物。
而且後漢建立之初,孝平皇帝時期,經過光武帝的度田令,大漢的耕地麵積足足有八億二千萬畝!
一百多年過去,大漢不斷開墾荒地,國家竟反倒少了十分之三的耕地?
而曆史上,待到黃巾之亂後,大漢帝國連續經曆黃巾與羌亂已經來到了最虛弱的時刻,世家豪門連演都不演了,官方統計的耕地麵積竟隻剩下了四億畝!
這是劉辯絕不能容忍的事情,也是他必須擴充北軍的原因。
冀州、徐州、豫州、兗州打擊了不少貪官汙吏,其家產自然充入國庫。
如今國庫尚有三十四億錢,八月地方州郡的賦稅恐怕難以抵達朝堂,歲末百官俸祿還有二十億錢的支出,不過所幸劉辯的太子府府庫中還有著遠比國庫充盈的錢財。
來自董太後府庫的十二億錢,來自劉宏傅母程夫人府庫的八億錢,還有處置十常侍後得來的五十億錢。
再加上天子內帑中多年賣官鬻爵積攢下來三十億錢,他的太子府府庫中當有一百億錢。
不過劉辯也知道,這些錢其實還是不夠。
國庫和他的太子府府庫共計約有一百三十四億錢,但又能經得起多久的消耗?
段熲討羌之時曾言“今若以騎五千,步萬人,車三千兩,三冬二夏,足以破定,無慮用費為錢五十四億”,可見軍隊究竟是一頭多麽龐大的吞金獸。
而這也是他必須親自領兵征伐的一個原因。
劉辯不是盲目自信打算步某位叫門天子“前塵”,而是他必須通過戰爭獲得足夠的威望。
就連光武帝的威望,度田令都未竟全功,若是他沒有足夠的軍事威望便試圖推行度田令,恐怕原本支持他、擔心北宮複起的百官會立即毫不猶豫地選擇主動成為帶路黨,甚至重新從宗室之中選一位新皇帝。
還有一點,這是他先前未曾想過的。
曆史上的黃巾之亂成為了世家豪門大肆兼並無主土地的機會,那若是他親自率軍征伐呢?
換句話說,若是孤來當這個兼並土地的世家豪門呢?
每收複一地,被黃巾屠戮後成為無主之地的田地為何不能直接收歸國有呢?
甚至隱隱的,他竟有些期待黃巾對世家豪門能下狠手!
說到底,皇室才是天底下最大的世家豪門!
無論如何,他征募六郡良家子和三河良家子為軍的目的達成了。
他倒也並非完全沒有因為那封檄文和百官乃至張昭這個家臣的勸諫而憤怒,但大部分的憤怒情緒都是刻意表演出來的,用來讓百官將注意力轉移至他這個監國太子準備親征黃巾這件事上。
擴軍,這是他必須做而群臣很可能反對的事情。
他在朝堂所言,乃是“征募”,而並非“征召”。
征召意味著這些六郡良家子和三河良家子在戰後就會被解散迴民間,隻有立下一定軍功之人才會被留下。
但征募卻是他玩的文字遊戲,他說是“征”那就是“征”,他說是“募”那就是“募”,戰後他會留下青壯精銳編入北軍。
屆時百官想反對都沒有機會了,剛剛得勝而歸的大軍屯駐京師郊外,還未受賞,百官就議論裁撤太子許諾要編入北軍的大軍?
北軍乃是禁軍,說得直白點那就是一個編製崗位!
你要奪了這些剛剛從戰場上下來、殺人如麻的士兵的編製崗位,看看他們會不會答應。
但募兵也就意味著要投入海量的錢財!
接手朝政之後,劉辯便去翻閱了大漢曆年來的賦稅收入情況。
簡直是爛透了!
前漢與後漢由於時代認識的局限性,對土地兼並的問題認識不足,承認土地私有製,以至於一個縣的土地可能幾乎全是屬於某幾個家族的。
例如前漢末年的新野小縣,鄧氏和陰氏兩個家族竟然聯手占據了新野縣的絕大多數土地,也是這兩個家族支持了光武帝的崛起。
原本土地兼並的問題在西漢末已經十分嚴重了,因此王莽試圖改革政治抑製土地兼並等諸多問題,後果就是天下世家豪門全部站出來反對王莽。
但得益於王莽篡漢帶來的戰火,許多地方的世家豪門都受到了波及,大量土地重新變為無主的荒地,因此大大緩解了土地兼並的問題。
但底層出身的光武帝卻有著先見卓識覺察到了這個問題,試圖通過“度田”來解決這個問題。
然而光武帝的度田卻不夠徹底,或者說因為大量無主的田地被朝廷重新分派給了天下百姓使得這個問題達成了一定的平衡。
因此光武帝選擇一步一步地去解決問題,首先便是退勳貴、複太學,而後建立尚書台、扶持古文學派並廢除郡國兵來加強中央集權。
而鞏固了皇權之後,光武帝才開始執行度田之策,連續誅殺了十幾名不作為的郡守,發起了一場與世家豪門曠日持久的戰爭。
可後漢的複立終歸是由河北、南陽的世家豪門支持方才成功的,天下剛剛一統就要劉秀對功勳們大肆屠戮嗎?
就連光武帝的故鄉南陽都選擇了偏向世家豪門一方,以至於出現了“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的荒唐事。
因此光武帝隻得選擇以緩解土地兼並問題而進行的度田,通過政治和軍事雙重手段連消帶打地進行了改革,的確讓問題的爆發得到了延緩。
但這個問題,在孝桓皇帝時期愈發明顯,到了如今劉辯更是能通過賦稅逐年減少的數字看到這些地方的世家豪門對於人口和土地的隱瞞。
“孝元皇帝奉承大業,溫恭少欲,都內錢四十萬萬,水衡錢二十五萬萬,少府錢十八萬萬。”
漢代財政收入分為國家財政與天子私庫,前者由大司農管轄,主要為算賦、田租、更賦,後者藏於水衡與少府,正所謂“水衡與少府皆天子私藏耳”。
所謂的“都內錢”便是國庫的算賦、田租、更賦收入。
水衡錢是指國家鑄造錢幣後流入天子內帑的那部分;少府錢則是少府經營皇家園林所產出的收入,這部分收入則是收歸天子內帑不與國庫相連通。
兩百年前的孝元帝時期,天下人口是五千九百萬,而如今的人口是五千五百萬,國家一年賦稅在五十億錢左右。
看似人口比孝元帝時期少賦稅卻更高,而且如今耕地的麵積是六億畝,而孝元帝時期也是六億畝,可如今的畝產量也並非兩百年前的數字,更是推行了冬小麥這種較之粟更為高產的作物。
而且後漢建立之初,孝平皇帝時期,經過光武帝的度田令,大漢的耕地麵積足足有八億二千萬畝!
一百多年過去,大漢不斷開墾荒地,國家竟反倒少了十分之三的耕地?
而曆史上,待到黃巾之亂後,大漢帝國連續經曆黃巾與羌亂已經來到了最虛弱的時刻,世家豪門連演都不演了,官方統計的耕地麵積竟隻剩下了四億畝!
這是劉辯絕不能容忍的事情,也是他必須擴充北軍的原因。
冀州、徐州、豫州、兗州打擊了不少貪官汙吏,其家產自然充入國庫。
如今國庫尚有三十四億錢,八月地方州郡的賦稅恐怕難以抵達朝堂,歲末百官俸祿還有二十億錢的支出,不過所幸劉辯的太子府府庫中還有著遠比國庫充盈的錢財。
來自董太後府庫的十二億錢,來自劉宏傅母程夫人府庫的八億錢,還有處置十常侍後得來的五十億錢。
再加上天子內帑中多年賣官鬻爵積攢下來三十億錢,他的太子府府庫中當有一百億錢。
不過劉辯也知道,這些錢其實還是不夠。
國庫和他的太子府府庫共計約有一百三十四億錢,但又能經得起多久的消耗?
段熲討羌之時曾言“今若以騎五千,步萬人,車三千兩,三冬二夏,足以破定,無慮用費為錢五十四億”,可見軍隊究竟是一頭多麽龐大的吞金獸。
而這也是他必須親自領兵征伐的一個原因。
劉辯不是盲目自信打算步某位叫門天子“前塵”,而是他必須通過戰爭獲得足夠的威望。
就連光武帝的威望,度田令都未竟全功,若是他沒有足夠的軍事威望便試圖推行度田令,恐怕原本支持他、擔心北宮複起的百官會立即毫不猶豫地選擇主動成為帶路黨,甚至重新從宗室之中選一位新皇帝。
還有一點,這是他先前未曾想過的。
曆史上的黃巾之亂成為了世家豪門大肆兼並無主土地的機會,那若是他親自率軍征伐呢?
換句話說,若是孤來當這個兼並土地的世家豪門呢?
每收複一地,被黃巾屠戮後成為無主之地的田地為何不能直接收歸國有呢?
甚至隱隱的,他竟有些期待黃巾對世家豪門能下狠手!
說到底,皇室才是天底下最大的世家豪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