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補償
重生1959:進山打獵,開局救下女知青 作者:鬆香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青天說話算話。
連續幾天,他始終在外奔走,靠著自己這張老臉,到處寫欠條,打包票。
求爺爺告奶奶才算換來一千斤糧食。
糧食運到吳家溝,隊長心裏百感交集。
隊長頭上紮著白布,身上披著麻衣,挨家挨戶的送糧。
每到一家,他都雙膝下跪,重重磕頭。
或許劉青天是對的,拿出實實在在的賠償,安撫住老百姓的心,這才是好官應該幹的。
直到天黑之時,最後一家糧食才送完。
隊長以為真誠就能打動一切。、
他不知道的是,糧食發下去了,卻也埋下了禍根。
隊長迴到公社,翻開最新的戶口簿。
如今隊上僅存的勞動力,是一些婦女孩子。
本來就沒有勞動力,如今又加上一千斤外債,這日子可怎麽過啊!
……
思來想去,隊長決定下發種子。
大家都是泥腿子出身,見到種子就覺得親。
有了種子,大家興許就有幹勁兒了。
陳東雖然沒答應去南坡,可在發種子的時候,隊長依然多給他發了三分之一。
現在要備荒的是小麥,陳東家責任田也從原有的一畝地變成三畝。
一畝地是660平米左右,三畝地就將近2000平米。
放在以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
可在今天,陳東很堅定的拒絕了。
完成責任田生產,是每個公民的義務,除此以外,他不會多要半點東西。
隊長愁的頭發都白了,見陳東還如此堅決,整個人頓時陷入絕望。
……
天氣漸漸轉暖。
按理說,分到了種子,這時候就應該開始備荒。
所謂的備荒,就是用犁耙先翻開,等到三月末的時候,再把種子播進去。
這年頭最先進的農具就是犁,隊上的四頭黃牛也被野豬挑死。
一切都隻能靠人力。
今年想準時播種,就必須把日子往前趕。
從某種角度上說,野豬鬧了一場,相當於讓社會文明倒退了!
隊長以為人們看到種子會重新燃起希望,卻沒想到,大家依舊一片死氣沉沉。
家裏沒有壯年男人,沒人能拉動犁耙。
與其費那種力氣,不如在炕上躺著,好歹落個清閑。
人閑下來了,犁耙也閑下來了。
但,陳東忙碌起來了。
都說農民是靠老天爺吃飯的,這話不假。
他知道明年會青黃不接,所以壓根沒打算把地種在外麵。
這最好的辦法,就是搭建的一片屬於自己的生態園。
至於位置嘛,就選在自己家的責任田上。
責任田在半山坡。
論土壤,貧瘠到姥姥家了,種啥啥不長。
論光照,那點陽光可以忽略不計。
可以說,這是隊上最垃圾的一片土地。
之前陳東忍氣吞聲,現在就是報複的時候了!
最關鍵的是,陳東現在有理由,光明正大的進到山裏!
想蓋生態園,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可謂步履維艱。
這園子裏既要保證農作物生長,又要保證不受天氣影響,談何容易?
……
計劃初定。
陳東帶著一家老小來到河邊。
結冰麵漸漸融化,河邊的沙子挖起來並不吃力。
他需要沙子,很多很多的沙子。
為了提升勞動效率,陳東把任務分攤開。
老娘身子骨弱,負責在家裏做飯,保證能吃上熱乎飯。
陳東力氣大,主要負責挖沙,而周晴則在河邊選出一片空地,把沙子均勻的攤開,如果看見裏麵有碎石,就先篩出來。
大家各司其職,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展。
一天的時間,河灘上的沙子已經堆上小山。
粗略一看,至少有百十斤。
周晴擦擦額頭上的汗珠:“這麽多了,應該夠了吧?”
“不夠。”
陳東很果斷,按照幾十年以後的折算標準,這些最多才兩袋沙子。
周晴大為不解:“那你要多少啊?”
“至少是這些的十倍。”
“啊?”
周晴驚唿道:“你開什麽玩笑?”
“這麽多沙子,咱得挖到啥時候?”
“現在不挖,咱以後就得挨餓!”
……
連續五天,陳家所有人幾乎都在河邊。
一筐筐,一擔擔,挖出的沙子已經成了山。
不過,這些沙子隻能算是原始材料,還不能直接使用。
陳東找來簸箕,用木棍把縫隙摳大,看得老太太那叫一個心疼。
這東西家家戶戶隻有一個,秋收篩糧的時候就靠它了。
這要是摳壞了,糧食可咋篩?
可老太太已經見過陳東的本事,知道他這麽做肯定有原因,也就沒說什麽。
挖出來的河沙被一點點的過濾。
整個過程枯燥又乏味,好在有周晴在身邊,倆人時不時說幾句話,時間過得倒也快。
在農村生活,男人必備兩個本事。
一個是顛簸箕,一個是編草席,這兩樣要是不會,肯定要被人笑死。
來下鄉之前,周晴就知道這事,所以早早就學了。
之前沒用上的東西,如今能幫上陳東了。
就是這麽一篩,愣是篩了三天。
三天以後,河沙被篩成細中粗三個類型。
最細的比白麵還細,粗的像海鹽一樣。
直到現在,周晴也沒看明白陳東要幹什麽。
現在不是在備荒嗎?
陳東突然跑到河邊挖沙子,還在這篩了好幾天,這看起來就很怪啊!
這還沒完。
陳東跑到隊上借來犁耙。
反正現在沒人用,正好成全他了。
陳東把篩好的沙子攤開,用犁耙左右的耕,比之前的老黃牛還賣力氣!
實際上,他要的鐵犁耙的土和鐵鏽。
犁耙常年在土裏,上麵金屬元素特別豐富,把這些提取出來,那就是的妥妥的煉金石!
燒製沙子,需要單獨起一個窯。
這窯也是用黃泥塑的,隻不過是個三角形。
窯內分成兩層,中間塑一個正方形的箱子,那是沙子的氧化箱。
至於底層,隻是用於單純的加熱。
就這樣,陳東的地下室裏又出現一座窯。
陳東頗為滿意的看著四座窯,燒鐵的,燒炭的,燒陶器的,現在又多了一個燒沙子的。
有了這些,外麵的世界亂成什麽德行,他都能保證家裏人一直有飯吃。
趁著這個時候,陳東又上了山。
這一次,他光明正大。
沒辦法,他家的責任田就在半山腰……
連續幾天,他始終在外奔走,靠著自己這張老臉,到處寫欠條,打包票。
求爺爺告奶奶才算換來一千斤糧食。
糧食運到吳家溝,隊長心裏百感交集。
隊長頭上紮著白布,身上披著麻衣,挨家挨戶的送糧。
每到一家,他都雙膝下跪,重重磕頭。
或許劉青天是對的,拿出實實在在的賠償,安撫住老百姓的心,這才是好官應該幹的。
直到天黑之時,最後一家糧食才送完。
隊長以為真誠就能打動一切。、
他不知道的是,糧食發下去了,卻也埋下了禍根。
隊長迴到公社,翻開最新的戶口簿。
如今隊上僅存的勞動力,是一些婦女孩子。
本來就沒有勞動力,如今又加上一千斤外債,這日子可怎麽過啊!
……
思來想去,隊長決定下發種子。
大家都是泥腿子出身,見到種子就覺得親。
有了種子,大家興許就有幹勁兒了。
陳東雖然沒答應去南坡,可在發種子的時候,隊長依然多給他發了三分之一。
現在要備荒的是小麥,陳東家責任田也從原有的一畝地變成三畝。
一畝地是660平米左右,三畝地就將近2000平米。
放在以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
可在今天,陳東很堅定的拒絕了。
完成責任田生產,是每個公民的義務,除此以外,他不會多要半點東西。
隊長愁的頭發都白了,見陳東還如此堅決,整個人頓時陷入絕望。
……
天氣漸漸轉暖。
按理說,分到了種子,這時候就應該開始備荒。
所謂的備荒,就是用犁耙先翻開,等到三月末的時候,再把種子播進去。
這年頭最先進的農具就是犁,隊上的四頭黃牛也被野豬挑死。
一切都隻能靠人力。
今年想準時播種,就必須把日子往前趕。
從某種角度上說,野豬鬧了一場,相當於讓社會文明倒退了!
隊長以為人們看到種子會重新燃起希望,卻沒想到,大家依舊一片死氣沉沉。
家裏沒有壯年男人,沒人能拉動犁耙。
與其費那種力氣,不如在炕上躺著,好歹落個清閑。
人閑下來了,犁耙也閑下來了。
但,陳東忙碌起來了。
都說農民是靠老天爺吃飯的,這話不假。
他知道明年會青黃不接,所以壓根沒打算把地種在外麵。
這最好的辦法,就是搭建的一片屬於自己的生態園。
至於位置嘛,就選在自己家的責任田上。
責任田在半山坡。
論土壤,貧瘠到姥姥家了,種啥啥不長。
論光照,那點陽光可以忽略不計。
可以說,這是隊上最垃圾的一片土地。
之前陳東忍氣吞聲,現在就是報複的時候了!
最關鍵的是,陳東現在有理由,光明正大的進到山裏!
想蓋生態園,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可謂步履維艱。
這園子裏既要保證農作物生長,又要保證不受天氣影響,談何容易?
……
計劃初定。
陳東帶著一家老小來到河邊。
結冰麵漸漸融化,河邊的沙子挖起來並不吃力。
他需要沙子,很多很多的沙子。
為了提升勞動效率,陳東把任務分攤開。
老娘身子骨弱,負責在家裏做飯,保證能吃上熱乎飯。
陳東力氣大,主要負責挖沙,而周晴則在河邊選出一片空地,把沙子均勻的攤開,如果看見裏麵有碎石,就先篩出來。
大家各司其職,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展。
一天的時間,河灘上的沙子已經堆上小山。
粗略一看,至少有百十斤。
周晴擦擦額頭上的汗珠:“這麽多了,應該夠了吧?”
“不夠。”
陳東很果斷,按照幾十年以後的折算標準,這些最多才兩袋沙子。
周晴大為不解:“那你要多少啊?”
“至少是這些的十倍。”
“啊?”
周晴驚唿道:“你開什麽玩笑?”
“這麽多沙子,咱得挖到啥時候?”
“現在不挖,咱以後就得挨餓!”
……
連續五天,陳家所有人幾乎都在河邊。
一筐筐,一擔擔,挖出的沙子已經成了山。
不過,這些沙子隻能算是原始材料,還不能直接使用。
陳東找來簸箕,用木棍把縫隙摳大,看得老太太那叫一個心疼。
這東西家家戶戶隻有一個,秋收篩糧的時候就靠它了。
這要是摳壞了,糧食可咋篩?
可老太太已經見過陳東的本事,知道他這麽做肯定有原因,也就沒說什麽。
挖出來的河沙被一點點的過濾。
整個過程枯燥又乏味,好在有周晴在身邊,倆人時不時說幾句話,時間過得倒也快。
在農村生活,男人必備兩個本事。
一個是顛簸箕,一個是編草席,這兩樣要是不會,肯定要被人笑死。
來下鄉之前,周晴就知道這事,所以早早就學了。
之前沒用上的東西,如今能幫上陳東了。
就是這麽一篩,愣是篩了三天。
三天以後,河沙被篩成細中粗三個類型。
最細的比白麵還細,粗的像海鹽一樣。
直到現在,周晴也沒看明白陳東要幹什麽。
現在不是在備荒嗎?
陳東突然跑到河邊挖沙子,還在這篩了好幾天,這看起來就很怪啊!
這還沒完。
陳東跑到隊上借來犁耙。
反正現在沒人用,正好成全他了。
陳東把篩好的沙子攤開,用犁耙左右的耕,比之前的老黃牛還賣力氣!
實際上,他要的鐵犁耙的土和鐵鏽。
犁耙常年在土裏,上麵金屬元素特別豐富,把這些提取出來,那就是的妥妥的煉金石!
燒製沙子,需要單獨起一個窯。
這窯也是用黃泥塑的,隻不過是個三角形。
窯內分成兩層,中間塑一個正方形的箱子,那是沙子的氧化箱。
至於底層,隻是用於單純的加熱。
就這樣,陳東的地下室裏又出現一座窯。
陳東頗為滿意的看著四座窯,燒鐵的,燒炭的,燒陶器的,現在又多了一個燒沙子的。
有了這些,外麵的世界亂成什麽德行,他都能保證家裏人一直有飯吃。
趁著這個時候,陳東又上了山。
這一次,他光明正大。
沒辦法,他家的責任田就在半山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