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值了!
重生1959:進山打獵,開局救下女知青 作者:鬆香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水泥,在這個時代過於奢侈。
姑且不說石膏礦的稀缺程度,就算找到了,憑借現在的工具,也絕對開采的可能性。
而石膏又恰恰是水泥的必備物質。
陳東一邊幹,一邊思索對策,想盡辦法來解開這道無解的題。
每挖出一米的土,陳東就要用木棍做好標記,隨即再馬上把磚頭壘起來。
由於沒找到合適的建築材料,隻能暫時用黃泥糊住,先保證其穩定性,餘下的再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蓄水池越修越完整。
如果蓄水池修完了,但還沒辦法注水,那一切都是白費功夫。
終於,陳東有了主意。
既然實現不了水泥,那就做鐵包木!
直白點說,就是用鐵皮把木頭包裹住,這樣能延長不少使用壽命。
鐵遇水肯定會生鏽,這也會成為困擾。
這絕不是最好的方案,但卻是在這個條件下的最優解。
打定了主意,陳東跑到山頂,往半山腰運輸成材的原木。
按老規矩,所有的木頭都要炭化處理。
鐵包木,自然離不開鐵。
雖說他煉鐵的技術已爐火純青,可這次對他來說,依然是個不小的挑戰。
凡事都講究個相生相克。
鐵皮確實結實,可架不住水裏礦物的腐蝕。
這本就不是上上策,如果再不做好密封,那就是妥妥的雪上加霜。
炭化好的木頭齊刷刷地戳在地上。
陳東讓周晴幫忙,在黃泥裏摻上粗沙。
周晴以為自己聽錯了,反複確認好幾遍。
按常理來說,黃泥越細越好,加了粗沙會增加透氣率,反而不利於建造。
不過,她現在已經有點習慣陳東的劍走偏鋒了,倒是也沒多問。
轉頭,陳東把做好的黃泥一點點抹在樹幹上。
每一層都很薄,而且還要用木板刮平。
確保樹幹上的每一處凹凸,都有黃泥的均勻包裹。
每一棵樹,陳東至少要塗抹十幾次。
這是一個相當耗費時間的事兒。
可陳東知道,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隻是一棵樹的處理,就要用上一整天的時間。
一天的時間,窯裏的鐵水也早就做好了。
出窯的鐵水上千度,陳東一直在旁邊看著,哪怕麵頰發痛,雙眼通紅也不離開。
他在等一個時機。
上千度的高溫澆在木頭上,木頭瞬間就著了。
所以他隻能等著鐵水降溫,但還不能凝固。
終於,陳東感覺不到臉頰的火熱。
時候差不多了!
陳東先借著梯子爬到原木上,再讓周晴小心地把坩堝遞上來。
屏息凝神,全神貫注。
陳東兩手拿著火鉗子,小心翼翼地夾著坩堝,把鐵水沿著木頭的四周倒下去。
這是很原始的一體鑄模法,相當考驗技術水平。
這其中必須保持勻速,太快鐵水就滑下去了,太慢又擰成一團。
最關鍵的是,隻要開始就不能暫停。
所以從最開始,陳東就準備了足夠量的鐵水。
這麽大的重量,僅靠一把火鉗子夾著,手臂不可避免地顫抖,隻能靠毅力克服。
越是這樣,陳東越是佩服古代的匠人。
不容易啊!
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陳東終於把鐵水澆完了,而陳東的兩臂已經抬不起來了。
到了這時候才是最折磨人的。
現在沒辦法知道是否成功,必須靜置一夜,才能知道最後的結果。
……
一夜的休整,讓陳東恢複不少體力。
天一亮就往山上跑,滿心忐忑地開始脫模。
隨著陣陣敲擊,黃泥碎塊劈裏啪啦地脫落,銀白色的鐵皮露出一角。
這讓陳東突然覺得興奮!
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啊!
當所有的黃泥脫落,一根銀白色的柱子,赫然在山林中矗立。
鐵皮將樹包裹得嚴絲合縫,哪怕是黃豆粒大的樹疤也被包裹住。
這完全得益於那些薄薄的黃泥。
隻有這樣,才能做到如此貼合。
陳東仔仔細細地檢查一番,上下左右,沒有半點縫隙!
這就是一體鑄模的好處!
即便是插在水裏,最多是外部生鏽,內部絕不會被腐蝕!
而陳東堅持在黃泥裏摻粗沙,也正是因為這點!
粗沙能很好增加摩擦性,不但能減緩鐵水的流速,還更容易讓鐵水掛上去。
銀色的柱子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豐收的喜悅瞬間掃除所有疲憊。
雖說過程極其煩瑣,可也從根源上解決了大問題!
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了第一棵樹的經驗,後麵就變得好辦了。
雖然還是一如既往地費時間,可精力上得到不少放鬆。
……
陳東的辛苦,都落在周晴眼裏。
還有十幾棵原木要處理,這就是要耗費十幾天的時間。
周晴理解不了他的技術,更幫不上什麽大忙,唯一能做的,就是打理好已經種下的麥苗。
陽光房幾乎全天被陽光籠罩,再加上其密封性特別好,內部溫度可以恆定在20度左右。
而外麵倒春寒剛過去,溫度還在個位數徘徊,隨時有夭折的風險。
陳家的麥子,優勢不僅僅是溫度,還有培育好的黑土,以及當初噴灑的醋水。
一係列的努力,注定換來不一樣的收獲。
別人的麥子還沒聲色,陳家的麥子已經長出了一寸長。
溫暖的陽光透進屋裏,撒在綠油油的麥苗上,那叫一個生機勃勃!
……
北方的春風不算穩定。
興許上午還挺和煦,下午就變得十分狂躁。
為了防止意外發生,隊上還特意設立了觀察員。
幾場大風吹得吳家溝人心惶惶。
隊長儼然成了驚弓之鳥,察覺風力不對的時候,立馬用廣播發出通知。
所有人都到責任田集合,保護好自己的莊稼!
寧死人,不死苗!
最開始村民還覺得沒什麽,到了後來,大半夜的也要被喊起來,頂著大風站在地頭。
現在大家勞動任務都很繁重,不但要種好責任田,還要和知青結對子。
晚上好不容易睡一會兒,又要從被窩裏鑽出來站崗。
站在地頭上,村民隻能用嘴解悶。
起初隻是有些抱怨,可人的情緒一旦變壞,心眼也會變壞。
關鍵是,這種情緒還會傳染!
明麵上不敢說,但不可避免地在私下議論。
反正種子已經種下去了,結對子這事就不重要了。
那群知青還敢去地裏挖苗子不成?
在吳家溝的人眼裏,這不叫背信棄義,叫審時度勢。
可誰都知道槍打出頭鳥,誰願意做這個刺兒頭?
就在大家閑聊的時候,突然發現,地頭上明顯有個空缺。
那是王二家的責任田。
不過,這也沒啥吃驚的。
誰還指望一個懶漢變勤快?
不過,話說迴來,這適合出頭的鳥,不就來了嗎!
……
姑且不說石膏礦的稀缺程度,就算找到了,憑借現在的工具,也絕對開采的可能性。
而石膏又恰恰是水泥的必備物質。
陳東一邊幹,一邊思索對策,想盡辦法來解開這道無解的題。
每挖出一米的土,陳東就要用木棍做好標記,隨即再馬上把磚頭壘起來。
由於沒找到合適的建築材料,隻能暫時用黃泥糊住,先保證其穩定性,餘下的再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蓄水池越修越完整。
如果蓄水池修完了,但還沒辦法注水,那一切都是白費功夫。
終於,陳東有了主意。
既然實現不了水泥,那就做鐵包木!
直白點說,就是用鐵皮把木頭包裹住,這樣能延長不少使用壽命。
鐵遇水肯定會生鏽,這也會成為困擾。
這絕不是最好的方案,但卻是在這個條件下的最優解。
打定了主意,陳東跑到山頂,往半山腰運輸成材的原木。
按老規矩,所有的木頭都要炭化處理。
鐵包木,自然離不開鐵。
雖說他煉鐵的技術已爐火純青,可這次對他來說,依然是個不小的挑戰。
凡事都講究個相生相克。
鐵皮確實結實,可架不住水裏礦物的腐蝕。
這本就不是上上策,如果再不做好密封,那就是妥妥的雪上加霜。
炭化好的木頭齊刷刷地戳在地上。
陳東讓周晴幫忙,在黃泥裏摻上粗沙。
周晴以為自己聽錯了,反複確認好幾遍。
按常理來說,黃泥越細越好,加了粗沙會增加透氣率,反而不利於建造。
不過,她現在已經有點習慣陳東的劍走偏鋒了,倒是也沒多問。
轉頭,陳東把做好的黃泥一點點抹在樹幹上。
每一層都很薄,而且還要用木板刮平。
確保樹幹上的每一處凹凸,都有黃泥的均勻包裹。
每一棵樹,陳東至少要塗抹十幾次。
這是一個相當耗費時間的事兒。
可陳東知道,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隻是一棵樹的處理,就要用上一整天的時間。
一天的時間,窯裏的鐵水也早就做好了。
出窯的鐵水上千度,陳東一直在旁邊看著,哪怕麵頰發痛,雙眼通紅也不離開。
他在等一個時機。
上千度的高溫澆在木頭上,木頭瞬間就著了。
所以他隻能等著鐵水降溫,但還不能凝固。
終於,陳東感覺不到臉頰的火熱。
時候差不多了!
陳東先借著梯子爬到原木上,再讓周晴小心地把坩堝遞上來。
屏息凝神,全神貫注。
陳東兩手拿著火鉗子,小心翼翼地夾著坩堝,把鐵水沿著木頭的四周倒下去。
這是很原始的一體鑄模法,相當考驗技術水平。
這其中必須保持勻速,太快鐵水就滑下去了,太慢又擰成一團。
最關鍵的是,隻要開始就不能暫停。
所以從最開始,陳東就準備了足夠量的鐵水。
這麽大的重量,僅靠一把火鉗子夾著,手臂不可避免地顫抖,隻能靠毅力克服。
越是這樣,陳東越是佩服古代的匠人。
不容易啊!
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陳東終於把鐵水澆完了,而陳東的兩臂已經抬不起來了。
到了這時候才是最折磨人的。
現在沒辦法知道是否成功,必須靜置一夜,才能知道最後的結果。
……
一夜的休整,讓陳東恢複不少體力。
天一亮就往山上跑,滿心忐忑地開始脫模。
隨著陣陣敲擊,黃泥碎塊劈裏啪啦地脫落,銀白色的鐵皮露出一角。
這讓陳東突然覺得興奮!
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啊!
當所有的黃泥脫落,一根銀白色的柱子,赫然在山林中矗立。
鐵皮將樹包裹得嚴絲合縫,哪怕是黃豆粒大的樹疤也被包裹住。
這完全得益於那些薄薄的黃泥。
隻有這樣,才能做到如此貼合。
陳東仔仔細細地檢查一番,上下左右,沒有半點縫隙!
這就是一體鑄模的好處!
即便是插在水裏,最多是外部生鏽,內部絕不會被腐蝕!
而陳東堅持在黃泥裏摻粗沙,也正是因為這點!
粗沙能很好增加摩擦性,不但能減緩鐵水的流速,還更容易讓鐵水掛上去。
銀色的柱子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豐收的喜悅瞬間掃除所有疲憊。
雖說過程極其煩瑣,可也從根源上解決了大問題!
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了第一棵樹的經驗,後麵就變得好辦了。
雖然還是一如既往地費時間,可精力上得到不少放鬆。
……
陳東的辛苦,都落在周晴眼裏。
還有十幾棵原木要處理,這就是要耗費十幾天的時間。
周晴理解不了他的技術,更幫不上什麽大忙,唯一能做的,就是打理好已經種下的麥苗。
陽光房幾乎全天被陽光籠罩,再加上其密封性特別好,內部溫度可以恆定在20度左右。
而外麵倒春寒剛過去,溫度還在個位數徘徊,隨時有夭折的風險。
陳家的麥子,優勢不僅僅是溫度,還有培育好的黑土,以及當初噴灑的醋水。
一係列的努力,注定換來不一樣的收獲。
別人的麥子還沒聲色,陳家的麥子已經長出了一寸長。
溫暖的陽光透進屋裏,撒在綠油油的麥苗上,那叫一個生機勃勃!
……
北方的春風不算穩定。
興許上午還挺和煦,下午就變得十分狂躁。
為了防止意外發生,隊上還特意設立了觀察員。
幾場大風吹得吳家溝人心惶惶。
隊長儼然成了驚弓之鳥,察覺風力不對的時候,立馬用廣播發出通知。
所有人都到責任田集合,保護好自己的莊稼!
寧死人,不死苗!
最開始村民還覺得沒什麽,到了後來,大半夜的也要被喊起來,頂著大風站在地頭。
現在大家勞動任務都很繁重,不但要種好責任田,還要和知青結對子。
晚上好不容易睡一會兒,又要從被窩裏鑽出來站崗。
站在地頭上,村民隻能用嘴解悶。
起初隻是有些抱怨,可人的情緒一旦變壞,心眼也會變壞。
關鍵是,這種情緒還會傳染!
明麵上不敢說,但不可避免地在私下議論。
反正種子已經種下去了,結對子這事就不重要了。
那群知青還敢去地裏挖苗子不成?
在吳家溝的人眼裏,這不叫背信棄義,叫審時度勢。
可誰都知道槍打出頭鳥,誰願意做這個刺兒頭?
就在大家閑聊的時候,突然發現,地頭上明顯有個空缺。
那是王二家的責任田。
不過,這也沒啥吃驚的。
誰還指望一個懶漢變勤快?
不過,話說迴來,這適合出頭的鳥,不就來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