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氣候暖了
重生1959:進山打獵,開局救下女知青 作者:鬆香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資源的匱乏讓一切都變得稀缺。
每個人都想從人力變成畜力勞作。
這兩頭牛是村民的一切希望,也是一切矛盾的開始。
反而是陳東,雖然拿不到隊上的任何資源,可他偏偏能實現自給自足。
鋥光瓦亮的玻璃已經準備好,土地也已經備荒完成。
不過,周晴還是有些疑問。
為了這輛鹿車,陳東從早忙到晚,累得腰酸腿疼。
可耕地隻有一上午,其餘的時間,鹿車完全在閑置。
可劃分出的責任田又不能擴大,鹿車就等於閑置下來了。
這麽一算,並不劃算。
哪知陳東麵露竊喜,把聲音壓得很低。
“理論上來說,麵積確實不能擴張,但是高度可沒人限製啊!”
“高度?”周晴滿眼都是狐疑,隨即嗤笑道:“你還能把地種到天上不成?”
“怎麽就不行呢?”陳東反問道。
眼見陳東收起嬉笑,周晴立馬意識到,陳東沒開玩笑。
可這事壓根就不能實現啊!
這確實是陳東的規劃。
幾十年以後,農業飛速發展,漸漸衍生出覆地膜、扣大棚等技術。
這種技術攻克了天氣的困擾,但是沒解決土地的問題。
在很多偏遠山區,可利用土地十分有限,所以就衍生出階梯培育房,在有限的土地,將土地產能翻倍擴大。
……
陳東帶著周晴上了山。
陳東沿著耕地,圍成一個正方形。
這就是陽光房的基礎麵積。
在山頂蓋房子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兒,絕不是找幾塊木頭搭上就行。
首先要考慮的是,陽光房的首要難點在於光照,這直接影響濕度和溫度,也決定了農作物的長勢。
另外,還要考慮山上土壤。
房屋的自重很大,如果土壤過於鬆軟,那房屋就會下沉,時間久了,房屋必然傾斜。
若是碰上暴雨,很容易直接坍塌。
思來想去,陳東決定用三合建造法,隻有這種辦法,才能滿足陽光房的需求。
也就是說,這棟陽光房需要三種建築材料。
最先解決的就是地基問題。
這本來就在山頂,更容易被風雨侵擾。
而且,山間更潮濕,用木樁子打地基,顯然不合適。
隻能用澆築!
澆築法,最好的材料就是水泥。
可現在資源十分有限,根本燒不出水泥,隻能另尋他法。
水泥在房體結構中的作用,不僅僅是讓房子更結實,還能給房子提供延展性。
免得房屋下沉的重量,讓磚瓦開裂,以此保護房子的安全。
知道了原理,一切就都好辦了。
半晌兒,陳東想到一個絕好的平替品!
水泥的主要構成是石灰、黏土還有石膏。
石膏和黏土的性質很像,都是為了更好地增加其結實程度,從而提高耐用性。
可石膏礦很難找,所以必須放棄石膏這一項。
轉頭。
陳東原地挖出四個基坑,又挖來幾筐黃泥,把之前燒製好的石灰摻進去。
先按照蓋房子的標準,一層黃泥一層樁,砌出一道實心混凝柱。
這就是承重柱的雛形。
因為沒有石膏,隻能先把承重柱二次烤幹。
一麵烤,一麵往上糊黃泥。
一直到黃泥不再開裂,這一根承重柱才算做好。
這麽做的好處,其實就是在模擬水泥對磚瓦的控製力,保證其不會開裂。
一天過去,四根承重柱才做好。
這隻是陽光房的基礎,主體結構還需要原木。
原木可以增加房屋透氣性,更容易控製溫度和濕度,以此保證農作物在陽光房裏正常生長。
這些原木可讓陳東犯了難。
山下的房子,主體是泥磚,所以對木材的要求不算嚴。
而這個陽光房則恰恰相反,所以對必須用成年的原木,中間用榫卯連接,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受力麵,才能承擔好上層建築。
那原木動輒幾百斤,而且又粗又長,三五個壯漢都扛不動。
不但要扛,還要把原木搭在承重柱上。
這絕不是靠一膀子蠻力就能實現的!
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會使用工具。
必須得想個辦法!
……
天氣突然轉暖,暖得讓人不適應。
前幾天還零下呢,現在氣溫突然跑到零上。
這可給吳家溝的村民樂壞了。
本來他們就少衣短穿,破破爛爛的棉襖根本扛不住寒風,如今天氣轉暖,日子要好過很多。
更重要的是,今年比每年都暖得早,有更多的時間侍弄土地。
這對莊稼漢來說,簡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天氣轉暖了,人開心了,但牛不開心。
誰都知道現在是好機會,隻要到了自己家領牛的時間,一個個都往死裏用。
在他們看來,這牲口又不是自家的,有心疼它的時間,不如多耕點地!
當初老牛來的時候,那叫一個渾身健碩,一個星期不到,已經瘦了一圈。
更讓人揪心的是,老牛身上傷痕累累,舊傷未愈,又添新傷。
天氣的轉暖,讓土地變得鬆軟,所有計劃都變得提前。
原本應該半個月以後播下的種子,也提前種到地裏。
看樣子,今年是個豐收年!
陳東自然也察覺到了天氣的變化,更注意到所有人都開始緊鑼密鼓地忙碌。
然而,陳東隻相信自己。
現在這氣候啊,適合當懶漢!
……
與此同時,村民也注意到半山坡的承重柱。
那地方是陳家的責任田,閉眼睛都是誰幹的。
再迴頭一看,陳東正蹲在門口,拿著幾根木棍擺來擺去,也不知在幹什麽。
起初村民隻是覺得怪異,這種怪異漸漸變成譏諷。
誰都知道陳家的責任田最差,不趁著最好的時候備荒,反而是在山頂搭個看不出模樣的房子?
今天又是大晴天,陳東不趁著天氣好農耕,又在門口玩木棍兒。
這絕對是腦子有病啊!
……
每個人都想從人力變成畜力勞作。
這兩頭牛是村民的一切希望,也是一切矛盾的開始。
反而是陳東,雖然拿不到隊上的任何資源,可他偏偏能實現自給自足。
鋥光瓦亮的玻璃已經準備好,土地也已經備荒完成。
不過,周晴還是有些疑問。
為了這輛鹿車,陳東從早忙到晚,累得腰酸腿疼。
可耕地隻有一上午,其餘的時間,鹿車完全在閑置。
可劃分出的責任田又不能擴大,鹿車就等於閑置下來了。
這麽一算,並不劃算。
哪知陳東麵露竊喜,把聲音壓得很低。
“理論上來說,麵積確實不能擴張,但是高度可沒人限製啊!”
“高度?”周晴滿眼都是狐疑,隨即嗤笑道:“你還能把地種到天上不成?”
“怎麽就不行呢?”陳東反問道。
眼見陳東收起嬉笑,周晴立馬意識到,陳東沒開玩笑。
可這事壓根就不能實現啊!
這確實是陳東的規劃。
幾十年以後,農業飛速發展,漸漸衍生出覆地膜、扣大棚等技術。
這種技術攻克了天氣的困擾,但是沒解決土地的問題。
在很多偏遠山區,可利用土地十分有限,所以就衍生出階梯培育房,在有限的土地,將土地產能翻倍擴大。
……
陳東帶著周晴上了山。
陳東沿著耕地,圍成一個正方形。
這就是陽光房的基礎麵積。
在山頂蓋房子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兒,絕不是找幾塊木頭搭上就行。
首先要考慮的是,陽光房的首要難點在於光照,這直接影響濕度和溫度,也決定了農作物的長勢。
另外,還要考慮山上土壤。
房屋的自重很大,如果土壤過於鬆軟,那房屋就會下沉,時間久了,房屋必然傾斜。
若是碰上暴雨,很容易直接坍塌。
思來想去,陳東決定用三合建造法,隻有這種辦法,才能滿足陽光房的需求。
也就是說,這棟陽光房需要三種建築材料。
最先解決的就是地基問題。
這本來就在山頂,更容易被風雨侵擾。
而且,山間更潮濕,用木樁子打地基,顯然不合適。
隻能用澆築!
澆築法,最好的材料就是水泥。
可現在資源十分有限,根本燒不出水泥,隻能另尋他法。
水泥在房體結構中的作用,不僅僅是讓房子更結實,還能給房子提供延展性。
免得房屋下沉的重量,讓磚瓦開裂,以此保護房子的安全。
知道了原理,一切就都好辦了。
半晌兒,陳東想到一個絕好的平替品!
水泥的主要構成是石灰、黏土還有石膏。
石膏和黏土的性質很像,都是為了更好地增加其結實程度,從而提高耐用性。
可石膏礦很難找,所以必須放棄石膏這一項。
轉頭。
陳東原地挖出四個基坑,又挖來幾筐黃泥,把之前燒製好的石灰摻進去。
先按照蓋房子的標準,一層黃泥一層樁,砌出一道實心混凝柱。
這就是承重柱的雛形。
因為沒有石膏,隻能先把承重柱二次烤幹。
一麵烤,一麵往上糊黃泥。
一直到黃泥不再開裂,這一根承重柱才算做好。
這麽做的好處,其實就是在模擬水泥對磚瓦的控製力,保證其不會開裂。
一天過去,四根承重柱才做好。
這隻是陽光房的基礎,主體結構還需要原木。
原木可以增加房屋透氣性,更容易控製溫度和濕度,以此保證農作物在陽光房裏正常生長。
這些原木可讓陳東犯了難。
山下的房子,主體是泥磚,所以對木材的要求不算嚴。
而這個陽光房則恰恰相反,所以對必須用成年的原木,中間用榫卯連接,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受力麵,才能承擔好上層建築。
那原木動輒幾百斤,而且又粗又長,三五個壯漢都扛不動。
不但要扛,還要把原木搭在承重柱上。
這絕不是靠一膀子蠻力就能實現的!
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會使用工具。
必須得想個辦法!
……
天氣突然轉暖,暖得讓人不適應。
前幾天還零下呢,現在氣溫突然跑到零上。
這可給吳家溝的村民樂壞了。
本來他們就少衣短穿,破破爛爛的棉襖根本扛不住寒風,如今天氣轉暖,日子要好過很多。
更重要的是,今年比每年都暖得早,有更多的時間侍弄土地。
這對莊稼漢來說,簡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天氣轉暖了,人開心了,但牛不開心。
誰都知道現在是好機會,隻要到了自己家領牛的時間,一個個都往死裏用。
在他們看來,這牲口又不是自家的,有心疼它的時間,不如多耕點地!
當初老牛來的時候,那叫一個渾身健碩,一個星期不到,已經瘦了一圈。
更讓人揪心的是,老牛身上傷痕累累,舊傷未愈,又添新傷。
天氣的轉暖,讓土地變得鬆軟,所有計劃都變得提前。
原本應該半個月以後播下的種子,也提前種到地裏。
看樣子,今年是個豐收年!
陳東自然也察覺到了天氣的變化,更注意到所有人都開始緊鑼密鼓地忙碌。
然而,陳東隻相信自己。
現在這氣候啊,適合當懶漢!
……
與此同時,村民也注意到半山坡的承重柱。
那地方是陳家的責任田,閉眼睛都是誰幹的。
再迴頭一看,陳東正蹲在門口,拿著幾根木棍擺來擺去,也不知在幹什麽。
起初村民隻是覺得怪異,這種怪異漸漸變成譏諷。
誰都知道陳家的責任田最差,不趁著最好的時候備荒,反而是在山頂搭個看不出模樣的房子?
今天又是大晴天,陳東不趁著天氣好農耕,又在門口玩木棍兒。
這絕對是腦子有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