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斷都斷不幹淨。
而這之中,追債的無賴裏,為首的招風耳還透露出一個信息:有人甚至把那二百兩已經給了他們,就是為了買她的命,指使他們來纏擾她,而且這些無賴是金縣生人,對安平城中的人情並不了解,也多半是這個人把阿寶的所在指給他們,教他們拿他來威脅她,一擊即中。
這個幕後黑手,除了鄭懋,還能有誰?
荊燕苦笑了一下,這是第幾次交鋒了?上次她決意不向鄭懋輕易屈服,將他惹怒後,他是不是已經在伺機,準備將她折磨到身敗名裂為止?
是她大意了。
但起碼從現在開始,她知道,如果不除掉這個人,往後自己就永無安寧之日。
-
秋雨悄落,鄭懋坐在金縣衙門大堂背後的思補齋中,一旁的八仙桌上擺著兩疊精緻糕點,顯然不是出自縣衙廚院。
他百無聊賴地翹起二郎腿,看著簷角的雨水連成雨幕,淅淅瀝瀝落在堂前磚地裏,在磚縫間砸出一朵一朵的水花。
飛得遠些的水花,還濺到了他的衣角,將繡的捲雲紋的一角打濕了。
他冷笑了一聲,懶懶地將腳縮了迴去。
換做從前還是佃農時,下了雨,他豈止是衣角上的一星半點水漬,他連整條褲腿都裹在泥水裏,草鞋裏腳趾間也全浸的泥沙。
所以,那時他極為痛恨盛夏的雨天,雨天意味著一整年的收成全沒了,意味著吃不飽飯,睡不好覺,全家人還要放下臉麵去乞討生活。
可是現在,他不僅不恨下雨,甚至還樂意見到這樣的日子。
當別人都泥水漫腿,隻有他,能坐轎子,穿布鞋,還分毫不會狼狽。
你看,人和人之間,哪怕同在一條街上,區別也這樣明顯。
「鄭總旗啊——稀客稀客!」
鄭懋的思緒被一聲拉長了語調故作誇張的聲音打斷,他抖了抖袍襟,起身,朝來人躬腰作揖。
對麵是個麵白長髯、身材略有些瘦小的中年男子,隻穿了靛青常服,眯著雙細眼,嘴邊的笑意像碗邊的油花一樣都快淌出來了。
「劉縣令,都是鄰居,也不來安平多走動走動。」鄭懋對來人客套道。
「安平可是奎州如今數一數二的衛所了,」劉縣令探手請他入座,「天驍軍往後要鎮守奎州,可不得靠你們一力支持?事務繁忙,不敢來叨擾啊!」
鄭懋同他擺手,「劉縣令是不知,我們宋大人還為此事焦頭爛額,前些日子成日擔心天驍軍新升的那位馬將軍我們應付不來,誰知後來見了,比從前的那位還好說話些!」
「喲,當真嗎?」劉縣令的眼珠滴溜一轉,「難怪能取代了姓戚的那位。」
「那是當然,單說調兵一事,我們所中謫發來的多,自然能調的兵老幼年紀不一,這誰人不知?」想到這個,鄭懋冷笑道,「偏偏那姓戚的怪我們專揀上了年紀來糊弄他,不肯迴我們文書為難我們,平白遭了都指揮使司一頓罵,說大戰在即都敢辦事不力。」
「現在好了,」劉縣令插了一嘴,落井下石,「朝裏朝外辦事最不利的變成了他!新皇帝自己都捂不熱那把椅子,哪還保得住他?」
兩人相視一笑,拍手稱快。
拿朝堂上的起起落落揶揄過一番後,鄭懋才進了正題。
他朝劉縣令報了一拳,「不瞞劉兄,我今日也不全為敘舊而來,有一事要請劉兄定奪一番。」
劉縣令一聽,知道這個人說到了關鍵處,便摸著長髯不再說話。
「這幾日,劉兄這裏可是有人狀告了我安平衛中的一女子?」
劉縣令點頭。
鄭懋又繼續道,「這女子的罪就是我今日要請劉兄來定奪的。」
劉縣令知道,尋常人來求情,都是請他開脫罪名,或是尋個合適的替罪羊,而這話裏的「定奪」二字,卻是明晃晃要他給這人往重了加罪。
是什麽仇怨?
劉縣令早就聽過鄭懋睚眥必報的臭名,雖不過是個泥腿子裏爬上來的,他卻對這人向來有些畏怕。
「鄭兄不妨細說些。」
其實劉縣令早看過遞上來的狀紙,還是縣裏那個經常鬧事的地頭蛇侯大,請了狀師寫的文章修飾過一番,也能看出裏頭全是胡攪蠻纏,劉縣令本想糊一事了一事,隨他去算了。
現在鄭懋重提,他就逃不開,不得不去審這樁案子了。
「我與這女子有些來往,知道她手中有百般奇物,」鄭懋簡單比劃了一下,「劉兄可見過,不用人就一天收百畝稻田,十幾人才能拉動的重物隨意扛著上山下海的東西?」
「若有這樣的東西獻於朝堂,這於國於民乃是大功一件!」鄭懋故作苦笑,「可我苦勸過一番,這女子卻自私自利,隻願自己享用,全無公心,不肯交來。」
「不僅不肯聽我好言相勸,反倒說我謀奪她的私產,乃至她性命。」
「所以,鄭兄是要——」劉縣令再次拖長了尾音,等待著對方的迴答。
鄭懋複而笑了,鷹鉤鼻都笑得皺了起來,眼中滿是一副貪婪而不知饜足的神色。
隻見他湊近了低下頭來,手中拈起一塊糕餅,在掌心碾得滿指瑩白細碎的粉屑:
「勞煩劉兄幫個忙,定她個活不得的罪。
「畢竟人死了,東西不就歸公了嗎?」<hr>
而這之中,追債的無賴裏,為首的招風耳還透露出一個信息:有人甚至把那二百兩已經給了他們,就是為了買她的命,指使他們來纏擾她,而且這些無賴是金縣生人,對安平城中的人情並不了解,也多半是這個人把阿寶的所在指給他們,教他們拿他來威脅她,一擊即中。
這個幕後黑手,除了鄭懋,還能有誰?
荊燕苦笑了一下,這是第幾次交鋒了?上次她決意不向鄭懋輕易屈服,將他惹怒後,他是不是已經在伺機,準備將她折磨到身敗名裂為止?
是她大意了。
但起碼從現在開始,她知道,如果不除掉這個人,往後自己就永無安寧之日。
-
秋雨悄落,鄭懋坐在金縣衙門大堂背後的思補齋中,一旁的八仙桌上擺著兩疊精緻糕點,顯然不是出自縣衙廚院。
他百無聊賴地翹起二郎腿,看著簷角的雨水連成雨幕,淅淅瀝瀝落在堂前磚地裏,在磚縫間砸出一朵一朵的水花。
飛得遠些的水花,還濺到了他的衣角,將繡的捲雲紋的一角打濕了。
他冷笑了一聲,懶懶地將腳縮了迴去。
換做從前還是佃農時,下了雨,他豈止是衣角上的一星半點水漬,他連整條褲腿都裹在泥水裏,草鞋裏腳趾間也全浸的泥沙。
所以,那時他極為痛恨盛夏的雨天,雨天意味著一整年的收成全沒了,意味著吃不飽飯,睡不好覺,全家人還要放下臉麵去乞討生活。
可是現在,他不僅不恨下雨,甚至還樂意見到這樣的日子。
當別人都泥水漫腿,隻有他,能坐轎子,穿布鞋,還分毫不會狼狽。
你看,人和人之間,哪怕同在一條街上,區別也這樣明顯。
「鄭總旗啊——稀客稀客!」
鄭懋的思緒被一聲拉長了語調故作誇張的聲音打斷,他抖了抖袍襟,起身,朝來人躬腰作揖。
對麵是個麵白長髯、身材略有些瘦小的中年男子,隻穿了靛青常服,眯著雙細眼,嘴邊的笑意像碗邊的油花一樣都快淌出來了。
「劉縣令,都是鄰居,也不來安平多走動走動。」鄭懋對來人客套道。
「安平可是奎州如今數一數二的衛所了,」劉縣令探手請他入座,「天驍軍往後要鎮守奎州,可不得靠你們一力支持?事務繁忙,不敢來叨擾啊!」
鄭懋同他擺手,「劉縣令是不知,我們宋大人還為此事焦頭爛額,前些日子成日擔心天驍軍新升的那位馬將軍我們應付不來,誰知後來見了,比從前的那位還好說話些!」
「喲,當真嗎?」劉縣令的眼珠滴溜一轉,「難怪能取代了姓戚的那位。」
「那是當然,單說調兵一事,我們所中謫發來的多,自然能調的兵老幼年紀不一,這誰人不知?」想到這個,鄭懋冷笑道,「偏偏那姓戚的怪我們專揀上了年紀來糊弄他,不肯迴我們文書為難我們,平白遭了都指揮使司一頓罵,說大戰在即都敢辦事不力。」
「現在好了,」劉縣令插了一嘴,落井下石,「朝裏朝外辦事最不利的變成了他!新皇帝自己都捂不熱那把椅子,哪還保得住他?」
兩人相視一笑,拍手稱快。
拿朝堂上的起起落落揶揄過一番後,鄭懋才進了正題。
他朝劉縣令報了一拳,「不瞞劉兄,我今日也不全為敘舊而來,有一事要請劉兄定奪一番。」
劉縣令一聽,知道這個人說到了關鍵處,便摸著長髯不再說話。
「這幾日,劉兄這裏可是有人狀告了我安平衛中的一女子?」
劉縣令點頭。
鄭懋又繼續道,「這女子的罪就是我今日要請劉兄來定奪的。」
劉縣令知道,尋常人來求情,都是請他開脫罪名,或是尋個合適的替罪羊,而這話裏的「定奪」二字,卻是明晃晃要他給這人往重了加罪。
是什麽仇怨?
劉縣令早就聽過鄭懋睚眥必報的臭名,雖不過是個泥腿子裏爬上來的,他卻對這人向來有些畏怕。
「鄭兄不妨細說些。」
其實劉縣令早看過遞上來的狀紙,還是縣裏那個經常鬧事的地頭蛇侯大,請了狀師寫的文章修飾過一番,也能看出裏頭全是胡攪蠻纏,劉縣令本想糊一事了一事,隨他去算了。
現在鄭懋重提,他就逃不開,不得不去審這樁案子了。
「我與這女子有些來往,知道她手中有百般奇物,」鄭懋簡單比劃了一下,「劉兄可見過,不用人就一天收百畝稻田,十幾人才能拉動的重物隨意扛著上山下海的東西?」
「若有這樣的東西獻於朝堂,這於國於民乃是大功一件!」鄭懋故作苦笑,「可我苦勸過一番,這女子卻自私自利,隻願自己享用,全無公心,不肯交來。」
「不僅不肯聽我好言相勸,反倒說我謀奪她的私產,乃至她性命。」
「所以,鄭兄是要——」劉縣令再次拖長了尾音,等待著對方的迴答。
鄭懋複而笑了,鷹鉤鼻都笑得皺了起來,眼中滿是一副貪婪而不知饜足的神色。
隻見他湊近了低下頭來,手中拈起一塊糕餅,在掌心碾得滿指瑩白細碎的粉屑:
「勞煩劉兄幫個忙,定她個活不得的罪。
「畢竟人死了,東西不就歸公了嗎?」<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