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們是……?」
「補救,」荊燕朝他眨眨眼,走到院門,「就像我們阿寶說的,不能讓鄉親們因此和我們結仇生分了,否則往日日子定不會好過。」
荊燕打開院門,夏風拂來,吹開了她身上的外衣。
吵嚷聲戛然而止,門外所有人盯向這個一臉病容的清瘦女子,四下寂然,隻餘幽幽蟬鳴入耳。
荊燕深吸一口氣,舌尖生澀,尾音還有些發顫,「各位勿慮,被竊的糧食,荊家定會一一返還。」
她環視了一圈,門外的男女老少,人人臉色瞬間和緩了許多,當然也有人仍然麵露不滿,繼續追問的。
「定會?難不成你們還要等往後再還?!」
荊燕朝身後喚了一聲,「阿寶,拿些紙筆來!」
她轉身麵對眾人,從容淡笑,「各位鄉親若是清楚自家少了幾擔的,咱們白紙黑字為憑,分毫不差還於正主。
「身在衛所,誰不知屯糧之苦,風吹日曬,雨淋霜打,結出來的每粒麥穗都是農人的心頭血,大家都是辛苦勞作之人,將心比心,豈忍強奪他人心血?」
荊燕出身農村,又與農業打了近十年交道,怎會不知,從古至今,農民始終都是最難討生活的那群人,種田要靠天吃飯,小到天氣降雨,大到荒年蟲災,樣樣都可能變成莊稼的滅頂之災。
最勤勞的人,卻在這世上活得最艱難。
說到動情之處,她撐不住大口喘起氣來。
「荊二娘子是個明事理的,」先前還在嚎哭的寡婦止了哭聲,抽噎說道,「我不與你計較,且將我家少的糧數報與你便是了。」
其他人見狀,對視後也不再多言,紛紛聚在執筆記錄的阿寶身旁,似乎無人再有異議了。
「北巷萬誌家,一斛。」
「城東何六,子粒兩鬥。」
……
前來討糧的人已大半記了數,統共三石不到,不算是個天文數字,可荊燕的眉頭卻越鎖越緊。
她本以為是叔父一時犯糊塗,為了逃避三日後納不夠糧的懲罰,才做出這樁荒唐事,可現在看來,卻並非表麵看來的如此簡單。
從前學農業史時,老師提過一嘴,古代糧食的計量方式,按從小到大有合、升、斛、鬥、石這五種,一石=兩斛=十鬥=100升=1000合。
這個年代的一鬥,大約是現在的9kg左右,那三石就足有180kg,都快跟有一個成年男子的分量了。
半個晚上的功夫,以尋常男子的腳力,走遍城中十來戶偷上三石,是有可能的。
但偏偏叔父是個跛子。
她心頭泛起了一種不妙的預感。
如果沒有猜錯,這件事不會就此輕易了結。
下一刻,隻聽弟弟對著麵前的憑證,失聲喊道:「二姐……這十一戶人家被竊的糧數,怎會比叔父帶迴來的還多了一斛?!」
果然。
荊燕斂去了笑意,默然立於風中,當下拿定主意便清了清嗓音:
「各位鄉親且慢,穀糧自然會全數奉還,但有一樁事,先要說與各位。」
她雖這會大病剛愈,看起來瘦削伶仃,卻生生立得似風中勁竹般,輕易不倒。
隻聽她朗聲道:
「若是有人從中做梗,渾水摸魚,藉此侵吞本屬於我家的糧食,我也絕不會啞口認下。」
聲音也似薄脆的竹葉尖,化作快刀,帶著涼意輕劃過在場所有人的後頸。
「這話什麽意思?」
本來平靜的人群再次被點燃,荊燕卻視若無睹,「究竟是哪家謊報,不如捫心自問,先理清頭緒,再作下文。」
眾人麵麵相覷,都狐疑地打量了一圈。
叔父話說得荒謬,但其中有一句是切中要害了:糧食上不會刻主人名字。放在穀倉裏的糧究竟是誰的,光靠自己一張嘴說得清嗎?三石是不多,但涉及到的人多,人人都不想讓出一分利,這事就變得十分棘手。
「誰扯謊了,與我有什麽幹係?」有人態度強橫,「叫荊二跛子出來!先把我家的還與我再說!」
「就是,尋個藉口把我們先打發了?沒那麽容易!」
亂鬧鬧的人群裏,不知誰喊了一句:「我們去找鄭總旗評理!」
荊燕心中異動,怕是此事癥結在此。本是鄰裏小事,鬧去了斷事司,最後多半都是雙方元氣大傷,各打二十大板的結果,雖事了,但於誰都有損。
她攏了攏衣領,正要開口以理相勸,卻聽到一道憊懶油滑的男聲,聲中隱有冷笑,像是戲台下等著一齣好戲上演的看客。
「都吵嚷什麽!沒見本旗已至嗎?」
一句話斥得所有人低頭閉了嘴,噤若寒蟬。
隻見短褐穿結的農人中,格格不入地閃出了一片鴉青繡雲的緞袍衣角,荊燕眉頭一挑,安平所本就是衛所中最偏遠清苦的,軍戶們節衣縮食猶難果腹,僅一個總旗,竟能穿得這般豪橫?
一雙黑色皂靴停在了她麵前。
「荊二娘子,久違啊。」
日上三竿,暑氣漸起,荊燕卻不由自主打了個寒戰。
原身的記憶影響著她,那隻冰涼黏膩的男人的手伴著聲音,又像是撫在了她的後頸上。
第2章
農曆四月的天氣還是初夏,今日卻格外的熱,暑氣蒸騰,沉雲蔽日,愈發將整個天地悶成了一間密實的蒸籠,直叫人喘不過氣來。<hr>
「補救,」荊燕朝他眨眨眼,走到院門,「就像我們阿寶說的,不能讓鄉親們因此和我們結仇生分了,否則往日日子定不會好過。」
荊燕打開院門,夏風拂來,吹開了她身上的外衣。
吵嚷聲戛然而止,門外所有人盯向這個一臉病容的清瘦女子,四下寂然,隻餘幽幽蟬鳴入耳。
荊燕深吸一口氣,舌尖生澀,尾音還有些發顫,「各位勿慮,被竊的糧食,荊家定會一一返還。」
她環視了一圈,門外的男女老少,人人臉色瞬間和緩了許多,當然也有人仍然麵露不滿,繼續追問的。
「定會?難不成你們還要等往後再還?!」
荊燕朝身後喚了一聲,「阿寶,拿些紙筆來!」
她轉身麵對眾人,從容淡笑,「各位鄉親若是清楚自家少了幾擔的,咱們白紙黑字為憑,分毫不差還於正主。
「身在衛所,誰不知屯糧之苦,風吹日曬,雨淋霜打,結出來的每粒麥穗都是農人的心頭血,大家都是辛苦勞作之人,將心比心,豈忍強奪他人心血?」
荊燕出身農村,又與農業打了近十年交道,怎會不知,從古至今,農民始終都是最難討生活的那群人,種田要靠天吃飯,小到天氣降雨,大到荒年蟲災,樣樣都可能變成莊稼的滅頂之災。
最勤勞的人,卻在這世上活得最艱難。
說到動情之處,她撐不住大口喘起氣來。
「荊二娘子是個明事理的,」先前還在嚎哭的寡婦止了哭聲,抽噎說道,「我不與你計較,且將我家少的糧數報與你便是了。」
其他人見狀,對視後也不再多言,紛紛聚在執筆記錄的阿寶身旁,似乎無人再有異議了。
「北巷萬誌家,一斛。」
「城東何六,子粒兩鬥。」
……
前來討糧的人已大半記了數,統共三石不到,不算是個天文數字,可荊燕的眉頭卻越鎖越緊。
她本以為是叔父一時犯糊塗,為了逃避三日後納不夠糧的懲罰,才做出這樁荒唐事,可現在看來,卻並非表麵看來的如此簡單。
從前學農業史時,老師提過一嘴,古代糧食的計量方式,按從小到大有合、升、斛、鬥、石這五種,一石=兩斛=十鬥=100升=1000合。
這個年代的一鬥,大約是現在的9kg左右,那三石就足有180kg,都快跟有一個成年男子的分量了。
半個晚上的功夫,以尋常男子的腳力,走遍城中十來戶偷上三石,是有可能的。
但偏偏叔父是個跛子。
她心頭泛起了一種不妙的預感。
如果沒有猜錯,這件事不會就此輕易了結。
下一刻,隻聽弟弟對著麵前的憑證,失聲喊道:「二姐……這十一戶人家被竊的糧數,怎會比叔父帶迴來的還多了一斛?!」
果然。
荊燕斂去了笑意,默然立於風中,當下拿定主意便清了清嗓音:
「各位鄉親且慢,穀糧自然會全數奉還,但有一樁事,先要說與各位。」
她雖這會大病剛愈,看起來瘦削伶仃,卻生生立得似風中勁竹般,輕易不倒。
隻聽她朗聲道:
「若是有人從中做梗,渾水摸魚,藉此侵吞本屬於我家的糧食,我也絕不會啞口認下。」
聲音也似薄脆的竹葉尖,化作快刀,帶著涼意輕劃過在場所有人的後頸。
「這話什麽意思?」
本來平靜的人群再次被點燃,荊燕卻視若無睹,「究竟是哪家謊報,不如捫心自問,先理清頭緒,再作下文。」
眾人麵麵相覷,都狐疑地打量了一圈。
叔父話說得荒謬,但其中有一句是切中要害了:糧食上不會刻主人名字。放在穀倉裏的糧究竟是誰的,光靠自己一張嘴說得清嗎?三石是不多,但涉及到的人多,人人都不想讓出一分利,這事就變得十分棘手。
「誰扯謊了,與我有什麽幹係?」有人態度強橫,「叫荊二跛子出來!先把我家的還與我再說!」
「就是,尋個藉口把我們先打發了?沒那麽容易!」
亂鬧鬧的人群裏,不知誰喊了一句:「我們去找鄭總旗評理!」
荊燕心中異動,怕是此事癥結在此。本是鄰裏小事,鬧去了斷事司,最後多半都是雙方元氣大傷,各打二十大板的結果,雖事了,但於誰都有損。
她攏了攏衣領,正要開口以理相勸,卻聽到一道憊懶油滑的男聲,聲中隱有冷笑,像是戲台下等著一齣好戲上演的看客。
「都吵嚷什麽!沒見本旗已至嗎?」
一句話斥得所有人低頭閉了嘴,噤若寒蟬。
隻見短褐穿結的農人中,格格不入地閃出了一片鴉青繡雲的緞袍衣角,荊燕眉頭一挑,安平所本就是衛所中最偏遠清苦的,軍戶們節衣縮食猶難果腹,僅一個總旗,竟能穿得這般豪橫?
一雙黑色皂靴停在了她麵前。
「荊二娘子,久違啊。」
日上三竿,暑氣漸起,荊燕卻不由自主打了個寒戰。
原身的記憶影響著她,那隻冰涼黏膩的男人的手伴著聲音,又像是撫在了她的後頸上。
第2章
農曆四月的天氣還是初夏,今日卻格外的熱,暑氣蒸騰,沉雲蔽日,愈發將整個天地悶成了一間密實的蒸籠,直叫人喘不過氣來。<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