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子裏掛了一張油膩膩的麻布簾,隔開了吃飯的桌子和床炕,風掀開簾角,能看到角落裏簡單的土灶台和米缸。
她在心裏默默感嘆,夢裏的這個環境太過真實,而且是寒磣得太過真實,完全就是古代底層最貧苦的民眾平時起居生活的地方,比電視劇裏的布景還要細節。
但是,這跟她的現實生活又有什麽關係?她得工作去了,這個夢還是趕緊醒吧。
她第三次閉上眼睛,等了一會才慢慢試探性的睜開。
活見鬼了,還在這裏!
荊燕剛想抬手拍醒自己,卻發現手臂像鏽鐵一樣,一時難以挪動。
這感覺太過熟悉,她心裏咯噔一聲,這才迴想起來。
自己……好像是在現場演示的時候被車撞了,先撞上的……還是腦袋。
陣陣頭痛提醒她,那段記憶可不是假的,她多半是死透了。
真是怕什麽來什麽,明明是操作人員的失誤,導致了拖拉機失控,她為了處理意外,不顧危險一心上去指揮,最後還是沒鎮住場,被一頭撞來了這裏。
所以,她這應該是死後穿越了吧,不然怎麽解釋自己腦海裏慢慢湧現出來的十幾年記憶?
這段記憶陌生又有說不出的熟悉感,記憶裏的女孩子與她同名同姓,年方二八,在家中四口行二,上有大哥荊鴻,下有一個弟弟荊鵠,小名又叫阿寶,父親健在,母親在生下阿寶後不久,便因病去了。
好在家裏憑著父親在揚州衙門做書吏多年,有些積蓄與幾畝薄田,日子過得本是平安順遂。
卻不想去歲一昔橫禍,父親被告勾結豪強,助其在魚鱗圖冊上做手腳便於侵占民產,又碰上天子大力整頓吏治的時候,愣是重判全家謫戍至北地,來到了這裏。
看這情況,應該是就是流放充軍的意思了。
穿越後的情況,真是不太樂觀啊。
她嘆了口氣,好在歇了這幾刻,身體的失控感減了許多,她深吸口氣,試了能慢慢挪動了,才從床邊坐起來。
桌上恰擺有一麵舊銅鏡,她從床邊站起,見到鏡子中的這個自己,一時還不習慣。
上輩子因為工作要常下鄉下田,顧不上養護自己的外表儀容,長年累月曬成了小麥色,而現在這張臉白得像許久沒見過光,肌膚薄透之處下都能隱見青紫的血管,兩側臉頰瘦削微凹,病氣在身,原本圓潤可人的眉眼也跟著遜了三分。
這具身體的主人應該是剛經曆了一場大病,她背後頸側都是冷汗,人還很虛弱,抬手都沒什麽力。她隻有原主病中斷斷續續的混亂記憶,可見已在自家炕上昏沉了許多日。大概原身就是沒熬過這場病,才換她來到這裏吧。
雖然得了條殘命,但總歸比她在現代沒命了要好,沒了命,她連穿迴去都沒可能,隻能既來之則安之了。
她喘了口氣,略有些劫後餘生的慶幸。
腦袋感覺清明了一些後,原身的記憶又告訴她,這裏對外稱作安平所。
之所以叫「所」,大概就是全國每個軍事要地都需要建的後備基地,生活著士兵和軍人的家眷,這跟古代的衛所製應該是一樣的。
既然叫衛所製,當然有衛也有所。衛城的等級更高,生活有軍隊五千六百人,所城次之,其中按人數分有千戶所、百戶所,分管的武將按製有千戶、百戶、總旗及小旗不等。
像他們一家人生活的安平所,就是個其中不大起眼的百戶所,統管的長官稱作百戶,聽說姓宋,下麵分轄兩個總旗與七八個小旗,總旗各管其中一半人也就是五十人左右,小旗則隻轄十人。
被分管的謫發軍戶們肩負著兩個任務,征戰時調發從征,休戰時各自屯田自給,休養生息【1】,每戶人家發五十畝田地,一併若幹牲口農具,為軍中耕種屯糧。
不過這田地耕牛可不是白發的,這些田被叫做科田,是要按科則征糧的,和老百姓種的民田交糧稅是一個道理。安平所的慣例,是每年年中按戶向朝廷繳納一次糧,納來的糧收進各城糧倉,以備災年、戰時或是平日所需。
荊燕慢慢咀嚼了一番衛所屯田的製度,大概都弄明白了。
其實屯田自給,說白了不就是國家的佃農嗎?兜兜轉轉,居然還是幹起了老本行,種田!
這好說,她學了四年農,工作後又在農機行業幹了五年有餘,哪年「三夏三秋」【2】的農忙時節,她沒有下地給農戶們指導過?論種田,她可有足夠的理論跟實踐資本。
用科學的種植方法,就算不是現代經過優化的稻麥種子,應對科田要納的糧數也綽綽有餘,然後剩餘的米糧拿來換錢,就能改善家裏的經濟狀況。
靠種田發家,她有信心!
唯獨就是……古代這原始的農耕器具怕是要拖後腿。
習慣了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旋耕機、植保機這些機械的力量替代人力後,再讓她從零開始,扛起鐵鋤頭翻土、拉著耬車一畦一畦田播種下來,多少有點殘忍了。
她畢生所學的這些農業機械知識,但凡那些機具還在手邊,她能讓古代的糧食畝產翻上四五倍不止。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難道她的專長在這裏,就要被荒廢了嗎?
她不安地搓手,意外發現自己手腕上多了一個格外眼熟的東西。
一串閃著銀光的鑰匙,有發動拖拉機的,有最新型的收割機的……這是她展覽上停放展示農機具的備用機庫鑰匙!<hr>
她在心裏默默感嘆,夢裏的這個環境太過真實,而且是寒磣得太過真實,完全就是古代底層最貧苦的民眾平時起居生活的地方,比電視劇裏的布景還要細節。
但是,這跟她的現實生活又有什麽關係?她得工作去了,這個夢還是趕緊醒吧。
她第三次閉上眼睛,等了一會才慢慢試探性的睜開。
活見鬼了,還在這裏!
荊燕剛想抬手拍醒自己,卻發現手臂像鏽鐵一樣,一時難以挪動。
這感覺太過熟悉,她心裏咯噔一聲,這才迴想起來。
自己……好像是在現場演示的時候被車撞了,先撞上的……還是腦袋。
陣陣頭痛提醒她,那段記憶可不是假的,她多半是死透了。
真是怕什麽來什麽,明明是操作人員的失誤,導致了拖拉機失控,她為了處理意外,不顧危險一心上去指揮,最後還是沒鎮住場,被一頭撞來了這裏。
所以,她這應該是死後穿越了吧,不然怎麽解釋自己腦海裏慢慢湧現出來的十幾年記憶?
這段記憶陌生又有說不出的熟悉感,記憶裏的女孩子與她同名同姓,年方二八,在家中四口行二,上有大哥荊鴻,下有一個弟弟荊鵠,小名又叫阿寶,父親健在,母親在生下阿寶後不久,便因病去了。
好在家裏憑著父親在揚州衙門做書吏多年,有些積蓄與幾畝薄田,日子過得本是平安順遂。
卻不想去歲一昔橫禍,父親被告勾結豪強,助其在魚鱗圖冊上做手腳便於侵占民產,又碰上天子大力整頓吏治的時候,愣是重判全家謫戍至北地,來到了這裏。
看這情況,應該是就是流放充軍的意思了。
穿越後的情況,真是不太樂觀啊。
她嘆了口氣,好在歇了這幾刻,身體的失控感減了許多,她深吸口氣,試了能慢慢挪動了,才從床邊坐起來。
桌上恰擺有一麵舊銅鏡,她從床邊站起,見到鏡子中的這個自己,一時還不習慣。
上輩子因為工作要常下鄉下田,顧不上養護自己的外表儀容,長年累月曬成了小麥色,而現在這張臉白得像許久沒見過光,肌膚薄透之處下都能隱見青紫的血管,兩側臉頰瘦削微凹,病氣在身,原本圓潤可人的眉眼也跟著遜了三分。
這具身體的主人應該是剛經曆了一場大病,她背後頸側都是冷汗,人還很虛弱,抬手都沒什麽力。她隻有原主病中斷斷續續的混亂記憶,可見已在自家炕上昏沉了許多日。大概原身就是沒熬過這場病,才換她來到這裏吧。
雖然得了條殘命,但總歸比她在現代沒命了要好,沒了命,她連穿迴去都沒可能,隻能既來之則安之了。
她喘了口氣,略有些劫後餘生的慶幸。
腦袋感覺清明了一些後,原身的記憶又告訴她,這裏對外稱作安平所。
之所以叫「所」,大概就是全國每個軍事要地都需要建的後備基地,生活著士兵和軍人的家眷,這跟古代的衛所製應該是一樣的。
既然叫衛所製,當然有衛也有所。衛城的等級更高,生活有軍隊五千六百人,所城次之,其中按人數分有千戶所、百戶所,分管的武將按製有千戶、百戶、總旗及小旗不等。
像他們一家人生活的安平所,就是個其中不大起眼的百戶所,統管的長官稱作百戶,聽說姓宋,下麵分轄兩個總旗與七八個小旗,總旗各管其中一半人也就是五十人左右,小旗則隻轄十人。
被分管的謫發軍戶們肩負著兩個任務,征戰時調發從征,休戰時各自屯田自給,休養生息【1】,每戶人家發五十畝田地,一併若幹牲口農具,為軍中耕種屯糧。
不過這田地耕牛可不是白發的,這些田被叫做科田,是要按科則征糧的,和老百姓種的民田交糧稅是一個道理。安平所的慣例,是每年年中按戶向朝廷繳納一次糧,納來的糧收進各城糧倉,以備災年、戰時或是平日所需。
荊燕慢慢咀嚼了一番衛所屯田的製度,大概都弄明白了。
其實屯田自給,說白了不就是國家的佃農嗎?兜兜轉轉,居然還是幹起了老本行,種田!
這好說,她學了四年農,工作後又在農機行業幹了五年有餘,哪年「三夏三秋」【2】的農忙時節,她沒有下地給農戶們指導過?論種田,她可有足夠的理論跟實踐資本。
用科學的種植方法,就算不是現代經過優化的稻麥種子,應對科田要納的糧數也綽綽有餘,然後剩餘的米糧拿來換錢,就能改善家裏的經濟狀況。
靠種田發家,她有信心!
唯獨就是……古代這原始的農耕器具怕是要拖後腿。
習慣了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旋耕機、植保機這些機械的力量替代人力後,再讓她從零開始,扛起鐵鋤頭翻土、拉著耬車一畦一畦田播種下來,多少有點殘忍了。
她畢生所學的這些農業機械知識,但凡那些機具還在手邊,她能讓古代的糧食畝產翻上四五倍不止。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難道她的專長在這裏,就要被荒廢了嗎?
她不安地搓手,意外發現自己手腕上多了一個格外眼熟的東西。
一串閃著銀光的鑰匙,有發動拖拉機的,有最新型的收割機的……這是她展覽上停放展示農機具的備用機庫鑰匙!<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