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天下烽煙(3)
貪貪貪貪貪貪貪空大清 作者:番茄第一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處烽煙驟起!
整整三處!
朕,統禦西藏!
朕,收納新疆!
朕,五次普免天下錢糧!
朕,三免八省漕糧!
朕,給天下人飯吃!
這些天下的賤民為何反朕呢!
和珅!
朕要你死你死不死!
和珅上前一步:“臣死!”
趙清廉,朕要你死你死不死!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
趙清廉上前一步:“臣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可這些賤民,朕要他們活,他們反朕!
殺,一個不留!
給我殺的片甲不留!
殺殺殺!!!
乾隆拂袖震怒。
因為連續三處戰報,橫躺在龍椅上的乾隆不顧頭疼,發出了憤怒的怒吼之聲,胡子氣的翹起。
嚇的台下群臣皆是兩股顫顫,頭不敢抬,哞目低垂。
隻是僅一日的功夫兒!三處戰端!
原本隻有一萬人,二萬人的不良人,白蓮教,還有明教這三個組織,竟然在逃竄入湖北,湖南還有四川之後,呈暴風式成長。
隻是短短數月的功夫。
便有了如今的規模。
不良人人數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十萬之眾!
白蓮教和明教也各有五萬人馬。
而且根據戰況。
根據大清損兵折將,丟失領土的情況,這群人也壓根不是什麽烏合之眾。
從前,自己隻當是一群膽小的賊人,成不了什麽氣候,這才沒有太在意。
而且自阿桂五省大軍圍剿失敗之後,朝廷一直都在積蓄力量,籌備銀兩,準備絞殺,奈何就是存不住銀子。
杭州的改稻為桑,敲詐江浙的商賈,一來二去,都是原地轉圈圈,國庫沒有增加任何的銀兩,反倒是搞得這兩個地方一地雞毛,怨聲載道。
此刻。
乾隆有些理解明朝末年的崇禎帝了。
想要改變,嚐試一切,卻發現越搞越亂,越來越無力。
他因為想要圍剿白蓮教明教不良人,繼而想要充實國庫。
國庫本意是想要通過杭州的改稻為桑來積蓄銀兩,哪知道最後搞出來這麽一出,為了止住杭州的民怨沸騰,又不顧朝廷臉麵的要挾了楊柳城的眾多商賈。
一環套一環,一環壞一環。
環環失敗。
起義就像滾雪球似的,不斷增大!!!
難道,真的是……他錯了,趙清廉錯了。
乾隆的目光不由得犀利盯向台下站在的文武百官之中的工部尚書趙清廉。
還有當朝軍機大臣和珅。
人是貪官他心裏是知道的,但同時辦事能力也是超強,他也是知道的。
自古以來,朝廷之上,從來不存在真正的滿堂皆清。
不能容納他們,那就是不能容納天下官員。
乾隆在思鐸。
昔日統禦九州四海,駕馭群臣的神智仿佛迴來,把他老眼內的渾濁驅離。
台下的趙清廉與和珅還在等著,心中覺得,這一次皇上肯定還是要他們拿主意。
但是事實。
龍椅上的乾隆沒有開口。
自剛開始發脾氣後,就仿佛泄了氣的皮球,整個人扶著額頭久久地久久地……
不知道過了多久,但太陽已經高高掛起,烈陽照射進來的光芒搭載巍峨的金鑾殿,在地板上留下斑駁。
群臣的銀子被拉得長長的。
大家的影子交疊在一起。
沉默是今天早朝唯一的特點。
隻有沉默。
因為湖北,湖南,四川的白蓮教,不良人,明教三方組織同時起義,在這樣的絕對危機麵前,任何辦法都是無用的。
唯一的辦法隻有大兵圍剿。
不是任何事都有辦法,不是任何辦法都有迂迴,朝廷與起義軍的兵力交鋒是在所難免。
金鑾殿的氛圍陷入空前的沉默。
時間仿佛凝固。
一個說話的都沒有,乾隆扶著額頭,也不曾睜開眸子一次,不曾再看向群臣一次。
或許在此刻,他這個奢靡了半生的皇帝,終於明白過來,有些事可以依靠群臣,但不能什麽事都依靠他們。
官官相護,利益捆綁,很多事看似好似卻難以辦成。
先帝雍正朝的鞭法和官紳一體納糧是好的。
如今的杭州改稻為桑也是好的。
但施行下去,卻成成阻礙,原本好好的改稻為桑,變的麵目全非。
而這一次。
他不想用任何投機取巧的辦法。
消滅起義軍的辦法,隻有唯一,戰!
已經到了不戰不行的地步。
唯有一戰,一戰定乾坤。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當沉寂許久的乾隆一個擺手,群臣緩緩離開金鑾殿,踏出殿堂外時,已經是正午時分。
在這整整一個上午,他們不知道皇帝經曆了什麽,但可以知道的是,這一次的事情,皇帝想要自己解決,而不是和曾經過去一樣,緊緊依靠於他們。
大清到底是愛新覺羅家的,到了真正生死存亡的時候,身為愛新覺羅子孫的皇上,選擇自己來力挽狂瀾,扶大夏將傾。
不過事態並沒有像大家預料那樣發展,如果隻單單有三處起義,那也就罷了。
隨著大家還沒走出宮門。
從家中賦閑的阿桂大將軍,從準噶爾滅掉整個族群的兆慧將軍,福康安將軍,三位大將軍,身著鎧甲,快步走來。
三人並列而走。
龍行虎步之間,散發著獨屬於武夫的那種傲氣,雄霸之氣。
這種氣息隻有在立於萬萬屍骨之上的人才能散發出。
而阿桂,兆慧,福康安這三位,當之無愧,屬於佼佼者中的佼佼者。
阿桂,於乾隆三年(1738年)中舉,任命戶部郎中、軍機章京。
一生有大小戰百場!
征大小金川,征討緬甸,壓甘肅迴民起義,東征西討,南征北戰。
死後畫像居於紫光閣,授予名臣之冠!
兆慧,全名烏雅·兆惠(1708年-1764年),滿洲正黃旗人。“中國反疆獨第一人”。
人生大半部分時間都在西北地區與準噶爾人和迴部作戰!
天山南北經曆了無數次殊死鏖戰的頂級戰將!
其中戰役,以少勝多的奇跡,更是在他身上屢次發生!
兵力的數量從來都不是這位將軍的勝眷之策!
出名一戰為天山腳下的三千兵馬力對戰準噶爾草原騎兵三萬!
先後平定了天山北麓(今稱北疆)、天山南麓(今稱南疆)。最終,清軍一統天山南北約19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畫像位列中南海紫光閣功臣第二位。
福康安,滿洲鑲黃旗人。二十四歲擔任吉林將軍,盛京將軍。鎮壓過甘肅撒拉族起義,台灣林爽文起義。擊退過廓爾喀入侵,戰功赫赫。
看著這三位大人物入場,其餘官員或許還不怎麽清楚。
但是身為後世來的趙清廉卻比誰都要知道這三位的恐怖之處。
光是一名就可以給予農民起義軍沉重之打擊。
更不要說三名同時在場了。
三把利劍同時使用,乾隆到底是乾隆,平時不作為,一旦作為,一旦真的生氣,那就是傾其所有,往死裏幹!
準噶爾草原上平躺著的車輪,就是證明。
乾隆這個帝王,吃喝享樂為主,但要是大清的土地要減少,或者在他們麵前來迴跳腳,挑戰大清國威,不生氣則然,一旦生氣,則是流血漂櫓,伏屍百萬。
三人也算是得到了重用。
自戰役迴來後,一直都賦閑在家。
尤其是自從趙清廉免費送生意經,國庫追繳欠款以後,他們一個個都還忙著生意,差點忘了老本行。
生意可以做。
但大清有召,必披甲持矛,戰場奮殺。
三人原本是向來不怎麽理會文官集團的,畢竟不管貪官還是清流官,都會在他們前線打仗的時候,背後捅刀子,都是不是什麽好東西。
要不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呢?
但趙清廉不同。
見到人群中夾雜著有趙清廉三人迅疾如飛的腳步有了短暫停留。
必修停,趙清廉不是一般人,是一個可以給他們帶來銀兩的人。
自上次國庫追繳之後,他們方才明白銀子的重要性,戰場是戰場,家裏是家裏,正是因為有了趙清廉給他們的生意經,才有了其他緊急來源,所以對於這位財主,即便蠻橫的他們,不懂人情世故的他們,也知道說兩句話。
日光照耀在三人的鎧甲之上,散發出簌簌的燦眼光芒來。
停下腳步和三人主動打招唿的趙清廉上下打量三人的鎧甲,不由得借此問道:
“皇上今天早朝一言不發。
今天此刻有同時招三位將軍通往,想必皇上已經有了自己得辦法。”
“辦法,戰鬥也是一種辦法。
最好的辦法就是沒有辦法直接幹!
幹輸了,大清退出關外,幹贏了,大清還是大清。
沒有什麽辦法比一場酣暢淋漓的戰鬥結果要來的直接。
趙清廉,別怪我說話難聽。
我就討厭你們那幫文人文縐縐的一套。
什麽先禮後兵,什麽陰謀詭計,什麽各種彎彎腸子。
你看你弄了這麽多,整個文官集團搞了又搞,到頭來還不是讓我們三個武將來擦屁股?
原本起義蠻小的,滾雪球似的,我還不知道前線情況怎麽樣呢,但可以猜到一定很棘手,不然皇上他不會同時叫我們三個一同過來,一同上前線。
我想,這一次是皇上的攤牌,是規模最為宏大的一戰!
此戰,要堵上我大清的國運呐。
勝了還好,要是沒……”
“呸呸呸,富康安你說什麽呢!
滿嘴胡說八道!
在我們三人嘴裏,隻有勝利,沒有失敗!
老子打了一輩子仗了,如今和兆慧還有你福康安,有我們在,還有輸的仗?!”
“趙老弟不和你說了,皇上急詔,還是謝謝你的前些日子給咱們的生意經了,咱們都是粗人,不會口頭上甜言蜜語,大恩不言謝,恩情都在心裏呢。”
簡單告辭。
目送這三位將軍大步流星的在公公帶領下,朝著還在金鑾殿的乾隆皇帝那邊過去。
乾隆這一次是真的認真了,也發揮了他屬於帝王的絕對手段,征集大軍圍剿。
整整一個上午,直到群臣退朝離開,乾隆皇帝的屁股都沒有挪開過。
“趙兄,走了,還愣著幹嘛。”,剛剛趙清廉和阿桂等三位將軍談話的時候,和珅在遠處靜靜等待,如今對方都走了,怎麽這趙清廉還在傻不愣登的站在原地。
和珅在呆立原地的趙忠卿眼前晃了晃手,注意到對方失神,把他一句話給拉了迴來。
“走神了都。
怎麽?想什麽呢?”
見趙清廉目光觸及身後的金鑾殿,和珅猜到,他一定是在想皇上的想法,皇上整個早朝沒有說一句話就隻是用手扶著額頭,足可以見其腦子正因為白蓮教明教不良人組織的卷土中來而感到劇烈頭疼。
也是自然。
上一次明明那麽好的機會,不知道是走漏了風聲還是,被他們逃走。
這一次,三方再次卷土重來,且兵力和勢力相比於之前,都是翻倍式的增長,能不頭疼嗎。
唉,萬歲爺這一次是真的認真了。
別看平時萬歲爺一副奢侈享樂的樣子,但真的要碰疆域問題,還有大清的統治問題,那絕對能夠被稱為一帝王,恢複帝王的姿態。
大清可以在任何皇帝任何朝代上出事,但絕對不能在我們這位自詡乾隆盛世的乾隆爺手裏。
聽到和珅的話。
趙清廉默默點頭。
他也確實感覺到了認真。
隻不過根據情報,湖北的白蓮教,湖南的不良人,四川的明教,三處起義軍分別是五萬人,五萬人,十萬人,加起來整整二十萬的起義軍。
朝廷最少也要調撥個五萬十萬的兵力去圍剿吧。
可如今國庫銀子,怎麽算也不夠,才區區二百萬兩。
僅僅是夠維持一個月,就消耗一空,這還隻是在十萬人的基礎下。
常識可以得到,一場戰役從來都是曠日持久的。
曆史上光是白蓮教一個起義,嘉慶就用時長達九年,把和珅的八萬萬兩巨款消耗一空。
顯然這場自己策劃的戰役,要比一個白蓮教龐大不知多少倍。
一個月顯然是不夠的,即便三方起義軍是二十萬頭豬,一個月也抓不完。
趙清廉隻是疑惑,怎麽弄到銀子,維持軍費開支,乾隆並沒有向他詢問方法,這是要自己解決嗎,那麽他又怎麽自己解決了?
用什麽辦法?
用什麽辦法?
要是萬歲爺對自個心狠一點,銀子還是有的。
趙清廉看他的樣子,和珅似乎知道什麽,猜測到了什麽。
整整三處!
朕,統禦西藏!
朕,收納新疆!
朕,五次普免天下錢糧!
朕,三免八省漕糧!
朕,給天下人飯吃!
這些天下的賤民為何反朕呢!
和珅!
朕要你死你死不死!
和珅上前一步:“臣死!”
趙清廉,朕要你死你死不死!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
趙清廉上前一步:“臣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可這些賤民,朕要他們活,他們反朕!
殺,一個不留!
給我殺的片甲不留!
殺殺殺!!!
乾隆拂袖震怒。
因為連續三處戰報,橫躺在龍椅上的乾隆不顧頭疼,發出了憤怒的怒吼之聲,胡子氣的翹起。
嚇的台下群臣皆是兩股顫顫,頭不敢抬,哞目低垂。
隻是僅一日的功夫兒!三處戰端!
原本隻有一萬人,二萬人的不良人,白蓮教,還有明教這三個組織,竟然在逃竄入湖北,湖南還有四川之後,呈暴風式成長。
隻是短短數月的功夫。
便有了如今的規模。
不良人人數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十萬之眾!
白蓮教和明教也各有五萬人馬。
而且根據戰況。
根據大清損兵折將,丟失領土的情況,這群人也壓根不是什麽烏合之眾。
從前,自己隻當是一群膽小的賊人,成不了什麽氣候,這才沒有太在意。
而且自阿桂五省大軍圍剿失敗之後,朝廷一直都在積蓄力量,籌備銀兩,準備絞殺,奈何就是存不住銀子。
杭州的改稻為桑,敲詐江浙的商賈,一來二去,都是原地轉圈圈,國庫沒有增加任何的銀兩,反倒是搞得這兩個地方一地雞毛,怨聲載道。
此刻。
乾隆有些理解明朝末年的崇禎帝了。
想要改變,嚐試一切,卻發現越搞越亂,越來越無力。
他因為想要圍剿白蓮教明教不良人,繼而想要充實國庫。
國庫本意是想要通過杭州的改稻為桑來積蓄銀兩,哪知道最後搞出來這麽一出,為了止住杭州的民怨沸騰,又不顧朝廷臉麵的要挾了楊柳城的眾多商賈。
一環套一環,一環壞一環。
環環失敗。
起義就像滾雪球似的,不斷增大!!!
難道,真的是……他錯了,趙清廉錯了。
乾隆的目光不由得犀利盯向台下站在的文武百官之中的工部尚書趙清廉。
還有當朝軍機大臣和珅。
人是貪官他心裏是知道的,但同時辦事能力也是超強,他也是知道的。
自古以來,朝廷之上,從來不存在真正的滿堂皆清。
不能容納他們,那就是不能容納天下官員。
乾隆在思鐸。
昔日統禦九州四海,駕馭群臣的神智仿佛迴來,把他老眼內的渾濁驅離。
台下的趙清廉與和珅還在等著,心中覺得,這一次皇上肯定還是要他們拿主意。
但是事實。
龍椅上的乾隆沒有開口。
自剛開始發脾氣後,就仿佛泄了氣的皮球,整個人扶著額頭久久地久久地……
不知道過了多久,但太陽已經高高掛起,烈陽照射進來的光芒搭載巍峨的金鑾殿,在地板上留下斑駁。
群臣的銀子被拉得長長的。
大家的影子交疊在一起。
沉默是今天早朝唯一的特點。
隻有沉默。
因為湖北,湖南,四川的白蓮教,不良人,明教三方組織同時起義,在這樣的絕對危機麵前,任何辦法都是無用的。
唯一的辦法隻有大兵圍剿。
不是任何事都有辦法,不是任何辦法都有迂迴,朝廷與起義軍的兵力交鋒是在所難免。
金鑾殿的氛圍陷入空前的沉默。
時間仿佛凝固。
一個說話的都沒有,乾隆扶著額頭,也不曾睜開眸子一次,不曾再看向群臣一次。
或許在此刻,他這個奢靡了半生的皇帝,終於明白過來,有些事可以依靠群臣,但不能什麽事都依靠他們。
官官相護,利益捆綁,很多事看似好似卻難以辦成。
先帝雍正朝的鞭法和官紳一體納糧是好的。
如今的杭州改稻為桑也是好的。
但施行下去,卻成成阻礙,原本好好的改稻為桑,變的麵目全非。
而這一次。
他不想用任何投機取巧的辦法。
消滅起義軍的辦法,隻有唯一,戰!
已經到了不戰不行的地步。
唯有一戰,一戰定乾坤。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當沉寂許久的乾隆一個擺手,群臣緩緩離開金鑾殿,踏出殿堂外時,已經是正午時分。
在這整整一個上午,他們不知道皇帝經曆了什麽,但可以知道的是,這一次的事情,皇帝想要自己解決,而不是和曾經過去一樣,緊緊依靠於他們。
大清到底是愛新覺羅家的,到了真正生死存亡的時候,身為愛新覺羅子孫的皇上,選擇自己來力挽狂瀾,扶大夏將傾。
不過事態並沒有像大家預料那樣發展,如果隻單單有三處起義,那也就罷了。
隨著大家還沒走出宮門。
從家中賦閑的阿桂大將軍,從準噶爾滅掉整個族群的兆慧將軍,福康安將軍,三位大將軍,身著鎧甲,快步走來。
三人並列而走。
龍行虎步之間,散發著獨屬於武夫的那種傲氣,雄霸之氣。
這種氣息隻有在立於萬萬屍骨之上的人才能散發出。
而阿桂,兆慧,福康安這三位,當之無愧,屬於佼佼者中的佼佼者。
阿桂,於乾隆三年(1738年)中舉,任命戶部郎中、軍機章京。
一生有大小戰百場!
征大小金川,征討緬甸,壓甘肅迴民起義,東征西討,南征北戰。
死後畫像居於紫光閣,授予名臣之冠!
兆慧,全名烏雅·兆惠(1708年-1764年),滿洲正黃旗人。“中國反疆獨第一人”。
人生大半部分時間都在西北地區與準噶爾人和迴部作戰!
天山南北經曆了無數次殊死鏖戰的頂級戰將!
其中戰役,以少勝多的奇跡,更是在他身上屢次發生!
兵力的數量從來都不是這位將軍的勝眷之策!
出名一戰為天山腳下的三千兵馬力對戰準噶爾草原騎兵三萬!
先後平定了天山北麓(今稱北疆)、天山南麓(今稱南疆)。最終,清軍一統天山南北約19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畫像位列中南海紫光閣功臣第二位。
福康安,滿洲鑲黃旗人。二十四歲擔任吉林將軍,盛京將軍。鎮壓過甘肅撒拉族起義,台灣林爽文起義。擊退過廓爾喀入侵,戰功赫赫。
看著這三位大人物入場,其餘官員或許還不怎麽清楚。
但是身為後世來的趙清廉卻比誰都要知道這三位的恐怖之處。
光是一名就可以給予農民起義軍沉重之打擊。
更不要說三名同時在場了。
三把利劍同時使用,乾隆到底是乾隆,平時不作為,一旦作為,一旦真的生氣,那就是傾其所有,往死裏幹!
準噶爾草原上平躺著的車輪,就是證明。
乾隆這個帝王,吃喝享樂為主,但要是大清的土地要減少,或者在他們麵前來迴跳腳,挑戰大清國威,不生氣則然,一旦生氣,則是流血漂櫓,伏屍百萬。
三人也算是得到了重用。
自戰役迴來後,一直都賦閑在家。
尤其是自從趙清廉免費送生意經,國庫追繳欠款以後,他們一個個都還忙著生意,差點忘了老本行。
生意可以做。
但大清有召,必披甲持矛,戰場奮殺。
三人原本是向來不怎麽理會文官集團的,畢竟不管貪官還是清流官,都會在他們前線打仗的時候,背後捅刀子,都是不是什麽好東西。
要不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呢?
但趙清廉不同。
見到人群中夾雜著有趙清廉三人迅疾如飛的腳步有了短暫停留。
必修停,趙清廉不是一般人,是一個可以給他們帶來銀兩的人。
自上次國庫追繳之後,他們方才明白銀子的重要性,戰場是戰場,家裏是家裏,正是因為有了趙清廉給他們的生意經,才有了其他緊急來源,所以對於這位財主,即便蠻橫的他們,不懂人情世故的他們,也知道說兩句話。
日光照耀在三人的鎧甲之上,散發出簌簌的燦眼光芒來。
停下腳步和三人主動打招唿的趙清廉上下打量三人的鎧甲,不由得借此問道:
“皇上今天早朝一言不發。
今天此刻有同時招三位將軍通往,想必皇上已經有了自己得辦法。”
“辦法,戰鬥也是一種辦法。
最好的辦法就是沒有辦法直接幹!
幹輸了,大清退出關外,幹贏了,大清還是大清。
沒有什麽辦法比一場酣暢淋漓的戰鬥結果要來的直接。
趙清廉,別怪我說話難聽。
我就討厭你們那幫文人文縐縐的一套。
什麽先禮後兵,什麽陰謀詭計,什麽各種彎彎腸子。
你看你弄了這麽多,整個文官集團搞了又搞,到頭來還不是讓我們三個武將來擦屁股?
原本起義蠻小的,滾雪球似的,我還不知道前線情況怎麽樣呢,但可以猜到一定很棘手,不然皇上他不會同時叫我們三個一同過來,一同上前線。
我想,這一次是皇上的攤牌,是規模最為宏大的一戰!
此戰,要堵上我大清的國運呐。
勝了還好,要是沒……”
“呸呸呸,富康安你說什麽呢!
滿嘴胡說八道!
在我們三人嘴裏,隻有勝利,沒有失敗!
老子打了一輩子仗了,如今和兆慧還有你福康安,有我們在,還有輸的仗?!”
“趙老弟不和你說了,皇上急詔,還是謝謝你的前些日子給咱們的生意經了,咱們都是粗人,不會口頭上甜言蜜語,大恩不言謝,恩情都在心裏呢。”
簡單告辭。
目送這三位將軍大步流星的在公公帶領下,朝著還在金鑾殿的乾隆皇帝那邊過去。
乾隆這一次是真的認真了,也發揮了他屬於帝王的絕對手段,征集大軍圍剿。
整整一個上午,直到群臣退朝離開,乾隆皇帝的屁股都沒有挪開過。
“趙兄,走了,還愣著幹嘛。”,剛剛趙清廉和阿桂等三位將軍談話的時候,和珅在遠處靜靜等待,如今對方都走了,怎麽這趙清廉還在傻不愣登的站在原地。
和珅在呆立原地的趙忠卿眼前晃了晃手,注意到對方失神,把他一句話給拉了迴來。
“走神了都。
怎麽?想什麽呢?”
見趙清廉目光觸及身後的金鑾殿,和珅猜到,他一定是在想皇上的想法,皇上整個早朝沒有說一句話就隻是用手扶著額頭,足可以見其腦子正因為白蓮教明教不良人組織的卷土中來而感到劇烈頭疼。
也是自然。
上一次明明那麽好的機會,不知道是走漏了風聲還是,被他們逃走。
這一次,三方再次卷土重來,且兵力和勢力相比於之前,都是翻倍式的增長,能不頭疼嗎。
唉,萬歲爺這一次是真的認真了。
別看平時萬歲爺一副奢侈享樂的樣子,但真的要碰疆域問題,還有大清的統治問題,那絕對能夠被稱為一帝王,恢複帝王的姿態。
大清可以在任何皇帝任何朝代上出事,但絕對不能在我們這位自詡乾隆盛世的乾隆爺手裏。
聽到和珅的話。
趙清廉默默點頭。
他也確實感覺到了認真。
隻不過根據情報,湖北的白蓮教,湖南的不良人,四川的明教,三處起義軍分別是五萬人,五萬人,十萬人,加起來整整二十萬的起義軍。
朝廷最少也要調撥個五萬十萬的兵力去圍剿吧。
可如今國庫銀子,怎麽算也不夠,才區區二百萬兩。
僅僅是夠維持一個月,就消耗一空,這還隻是在十萬人的基礎下。
常識可以得到,一場戰役從來都是曠日持久的。
曆史上光是白蓮教一個起義,嘉慶就用時長達九年,把和珅的八萬萬兩巨款消耗一空。
顯然這場自己策劃的戰役,要比一個白蓮教龐大不知多少倍。
一個月顯然是不夠的,即便三方起義軍是二十萬頭豬,一個月也抓不完。
趙清廉隻是疑惑,怎麽弄到銀子,維持軍費開支,乾隆並沒有向他詢問方法,這是要自己解決嗎,那麽他又怎麽自己解決了?
用什麽辦法?
用什麽辦法?
要是萬歲爺對自個心狠一點,銀子還是有的。
趙清廉看他的樣子,和珅似乎知道什麽,猜測到了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