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行者服侍唐僧西進,這一路上曆經數天,天氣寒冷,寒風凜冽,大地凍結,路途艱難。前方道路崎嶇難行,懸崖峭壁、崎嶇山路和疊嶂山巒構成了艱險的地形。三藏坐在馬上,遠遠聽到一陣喧鬧的水聲,轉頭問:“悟空,是什麽地方發出這麽大的聲響?”行者迴答道:“我記得這裏叫做蛇盤山鷹愁澗,應該是澗中的水流發出的聲音。”話還未說完,馬已經來到了澗邊,三藏拉住韁繩,仔細觀察著。
隻見:一條清澈的溪流從山間流淌而過,仿佛一條蜿蜒的巨龍穿越雲層。溪水湛藍如寶石般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迷人的光芒。夜晚,溪水流經山穀時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清晨,溪水映照出五彩斑斕的朝霞,如同絢麗的彩虹般令人目眩神迷。
溪水奔騰而下,形成高達千仞的巨浪,如破碎的玉石般飛濺四射。溪水衝擊著岩石,發出陣陣轟鳴聲,如同清風唿嘯。最終,溪水匯聚成萬頃煙波,緩緩流向遠方,與飛翔的海鷗和悠閑的白鷺相互交織,構成一幅寧靜而美麗的畫麵。
卻說那師徒二人正在查看之時,忽然聽見那山澗之中傳來一陣聲響,緊接著一條巨龍從水中騰空而起,掀起陣陣波濤,徑直向唐僧撲來。孫悟空見勢不妙,連忙丟下行李,抱起唐僧跳下馬來,轉身就跑。那惡龍速度極快,一下子就追上了他們,張嘴就將唐僧的白馬和馬鞍一起吞進肚子裏,然後又潛入水中消失不見了。孫悟空趕緊將唐僧扶到高處坐下,自己則迴來牽馬挑擔,但隻剩下了一擔行李,白馬已經不見了蹤影。他將行李擔送到唐僧麵前說:“師父,那惡龍已經不見了蹤影,隻是把我的馬給嚇跑了。”唐僧焦急地問道:“徒兒啊,這可如何是好?我們要怎麽找迴馬匹呢?”孫悟空安慰道:“師父莫急,待我前去尋找一番。”
說著,孫悟空吹起口哨,飛身躍入空中。他開啟火眼金睛,用手搭著涼棚四處張望,然而始終沒有發現白馬的蹤跡。無奈之下,他隻好按落雲頭,迴到唐僧身邊報告說:“師父,我們的馬肯定是被那惡龍吃掉了,四周都看不到它的影子。”
三藏焦急地說道:“徒兒啊,那妖怪嘴巴能有多大,竟然把一匹大馬連馬鞍和韁繩都吃掉了?想必是馬受到驚嚇掙脫韁繩跑到山凹處去了,你再仔細找找。”行者自信滿滿地說:“你不知道我的本事。我這雙眼睛,白天可以看到一千裏外的情況。即使是千裏之內,哪怕是一隻蜻蜓展翅高飛,我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可是為什麽我就是看不到那匹馬呢?”三藏著急地說:“既然被它吃了,我們怎麽繼續前行啊!可憐啊!這千山萬水的,該怎麽走啊!”說著,淚水像雨一樣落下。
行者看到他哭泣,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怒氣,大聲喊道:“師父不要這麽軟弱無能,好嗎!你坐下!坐下!讓老孫去找那妖怪,讓它歸還我的馬匹就行了!”
三藏一聽,急忙拉住孫悟空說道:“徒弟呀,你這是要去哪兒找啊?萬一它偷偷跑出來,把我們都給害了怎麽辦?到時候人和馬都沒了,那該如何是好啊!”悟空聽到這番話,更是氣得火冒三丈,大聲叫嚷起來,聲音如同雷鳴一般:“你真是沒用,太沒用了!既要騎馬,又不讓我去找,難道就這樣一直守著行李,坐到死嗎!”他不停地埋怨著,情緒難以平息。就在這時,忽然聽到半空中有人說話:“孫大聖別生氣,唐禦弟也別哭了。我們是觀音菩薩派來的一路神隻,特意暗中保護你們這些取經人。”長老一聽,連忙跪地叩拜。
悟空說:“你們都是誰,報上名來,讓我好好點名。”諸神答道:“我們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和十八位護教伽藍,各自輪流值班聽從你的吩咐。”悟空問:“今天先從誰開始呢?”
眾揭諦齊聲說道:“丁甲、功曹、伽藍依次輪值。我們五方揭諦,隻有金頭揭諦晝夜不離左右。”行者迴應道:“既然如此,不當值的暫且退下,留下六丁神將、日值功曹和眾揭諦守護我師父。待老孫去尋找那澗中的孽龍,讓他歸還我的馬來。”眾神遵命行事。三藏這才放下心來,坐在石崖之上,叮囑道:“行者要多加小心。”行者答道:“師父盡管放心。”
好個猴王,他束緊綿布直裰,撩起虎皮裙子,握緊金箍鐵棒,精神抖擻地徑直來到澗壑邊,半雲半霧地站在水麵上,高聲叫道:“潑泥鰍,還我馬來!還我馬來!”
卻說那龍吞食了三藏的白馬後,潛伏在澗底深處,默默修煉。突然聽到有人叫罵並索要馬匹,它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猛然縱身躍出水麵,掀起層層波浪,跳上岸來喝道:“是哪個家夥敢在這裏口出狂言傷我?”行者見了它,大喝一聲:“休走!還我馬來!”說著,掄起金箍棒,朝著龍頭就打了下去。那條龍張開血盆大口,舞動鋒利的爪子,向行者撲來。他們兩個在澗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搏鬥,果然都是勇猛無比的英雄。
隻見那:金箍棒上下翻飛,如蛟龍出海,氣勢磅礴;龍爪左右揮舞,似猛虎下山,威風凜凜。一時間,水花四濺,雲霧彌漫,整個澗壑都被他們的戰鬥攪得天翻地覆。那一個須垂白玉線,這一個眼幌赤金燈;那一個須下明珠噴彩霧,這一個手中鐵棒舞狂風;那一個是迷爺娘的業子,這一個是欺天將的妖精。他們兩個都因為有難遭遇磨難,現在想要成功各自施展才能。
來來迴迴,戰鬥了很久,盤旋了很長時間,那條龍力量變軟筋骨麻木,無法抵抗,打一個轉身,又逃竄到水裏,深深地潛入山澗底部,再也不露頭了。被猴王不停地責罵,它也隻是裝作耳聾。
行者無可奈何,隻能迴去拜見三藏說:“師父,這個妖怪被老孫罵了出來,他和我爭鬥了很久,膽怯地逃走了,隻躲在水中間,再也不出來了。”三藏問:“不知道究竟是不是他吃了我的馬?”
“你看看你說的這話!如果不是他吃了,他怎麽會出來承認,和老孫作對呢?”三藏說道。“你前天打虎的時候,曾經說過自己有降龍伏虎的本事,今天為什麽就不能降服他呢?”原來那猴子最受不了別人的激將法,看到三藏這樣數落他,他就發起神威說道:“不要說了,不要說了!等我再去跟他比試一下高低!”
隻見這猴王邁開大步,跳到澗邊,施展出那翻江倒海的神通,將那清澈見底的鷹愁陡澗之水,攪動得如同九曲黃河泛起的波濤一般洶湧。那條孽龍在深澗之中,坐立不安,心裏暗自思忖道:“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啊。我剛剛逃脫了天條的死罪,不到一年時間,在這裏隨緣度日,卻又撞上了這麽一個惡魔,他竟然要來害我!”你看他越想越生氣,實在忍受不了這種委屈,咬牙切齒地跳了出來,罵道:“你這個不知從哪裏冒出來的惡魔,竟然如此欺負我!”
行者怒喝道:“你休要管我來自何處,隻需速速還我馬匹,我便饒你性命!”那龍迴道:“你的馬已被我吞入腹中,如何能吐得出來!若不還你,你又能奈我何!”行者聽罷,咬牙切齒道:“不還馬時,休怪我棍棒無情!我定要將你打死,以償我馬的性命!”說罷,他二人又在那山崖下激烈纏鬥起來。
然而,鬥了數個迴合後,小龍漸漸難以抵擋行者的攻勢,隻見它身形一晃,化作一條水蛇,迅速鑽入草叢之中消失不見了。
猴王手持金箍棒,急忙趕上前來,撥開草叢尋找水蛇的蹤跡,卻哪裏還能尋到半點蹤影。他急得三屍神暴跳,七竅內生煙,怒念了一聲“唵”字咒語,當即喚出當坊土地和本處山神。二神見狀,趕忙跪地求饒道:“山神、土地拜見大聖。”行者怒目圓睜道:“伸出你們的孤拐來,各打五棍,讓老孫我消消氣!”二神叩頭哀告道:“望大聖開恩,容小神訴說緣由。”行者不耐煩地問道:“你有何話說?”
二神趕忙迴答道:“大聖您一直被困在此地,小神不知道您何時會出來,因此沒有前來迎接,請您千萬不要怪罪我們。”行者說道:“既然這樣,我就暫且不責罰你們了。我現在要問你們一件事:在那鷹愁澗裏,是什麽地方來的怪物變成的龍?它為什麽搶走了我師父的白馬並吃掉了呢?”二神驚訝地說:“大聖向來都不曾有過師父,您原本就是一個不受天地束縛的混元上真,怎麽可能會有師父的馬呢?”
行者解釋道:“你們這些人真是無知啊!我因為曾經犯下的錯誤,整整遭受了五百年的苦難。如今承蒙觀音菩薩的慈悲教誨和勸導,讓唐朝皇帝的禦弟唐僧將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並教導我跟隨他成為徒弟,一同前往西天取經。然而,在經過這裏的時候,我的師父失去了他的白馬。”二神恍然大悟地說道:“原來如此。這條澗中本來沒有邪惡之物,隻是地勢陡峭深邃,水麵寬廣,水光清澈見底,連鴉鵲都不敢飛越;因為水中清澈,可以清晰地映照出它們自身的身影,常常被誤認為是同類的鳥兒,結果它們常常投身到水中,因此得名‘鷹愁陡澗’。隻是以前,觀音菩薩曾因尋找取經人而救下一條玉龍,並將其放置於此,叮囑他等待取經之人,不得胡作非為。它饑餓時會上岸捕捉一些飛鳥、喜鵲或獐鹿等獵物。沒想到它竟如此無知,今日冒犯了大聖。”
行者說:“第一次,它還與我交手,盤旋了幾個迴合;第二次,是我叫罵,它才不再出來。於是我施展了一個翻江攪海的法術,攪渾了它的澗水,它便竄了上來,還想要爭鬥。但它不知道我的金箍棒厲害,抵擋不住,就變成一條水蛇,鑽進草叢裏。我追過來找它,卻沒有找到蹤跡。”土地說:“大聖有所不知。這條澗有千萬個孔竅相通,所以波浪深遠。想必這裏也有一個孔竅,它鑽進去了。不需要大聖發怒,在這裏尋找;要抓住這個東西,隻需請來觀世音,自然就能製服它了。”
行者聽後,便唿喚山神和土地一同前來拜見三藏,並詳細講述了之前發生的事情。三藏說道:“如果要去請菩薩,什麽時候才能迴來呢?我這和尚又餓又冷,怎麽能忍受得了啊!”話還沒說完,就聽到黑暗的天空中有金頭揭諦喊道:“大聖,您不必親自前去,小神我去請菩薩過來。”行者非常高興,說道:“辛苦你了,辛苦你了!快點去吧,快點去吧!”那揭諦急忙縱身騰雲,徑直飛向南海。行者吩咐山神和土地守護好師父,讓值日功曹去找些齋飯供奉,自己則又去澗邊巡視,不再提及此事。
話說那金頭揭諦,駕著雲朵,很快就到達了南海。他按照祥光指引,直接來到落伽山紫竹林中,拜托那些金甲諸天和木叉惠岸幫忙轉達,終於得以見到菩薩。菩薩問道:“你來這裏幹什麽?”揭諦迴答道:“唐僧在蛇盤山鷹愁陡澗丟失了馬匹,孫悟空著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當詢問當地的土神時,得知是菩薩放在那裏的孽龍吞沒了馬匹。那大聖派小神來請求菩薩降服這條孽龍,歸還他們的馬匹。”
菩薩聽聞後說道:“這家夥原本是西海龍王敖閏的兒子。因為縱火燒毀了殿上的明珠,他父親狀告他忤逆,被天庭判處死刑,是我親自拜見玉帝,請求將他救下,讓他給唐僧當坐騎。他怎麽反而吃掉了唐僧的馬呢?既然如此,待我前去看看。”說完,菩薩從蓮花台上走下,徑直離開仙洞,與揭諦一同乘著祥光,越過南海而來。
有詩為證:
佛說蜜多三部經,菩薩弘揚善德布滿長城。
摩訶妙語能通天徹地,般若真言拯救鬼魂。
使得金蟬再次蛻皮,因此命令玄奘重新修行。
隻因為路途受阻於鷹愁澗,龍子迴歸本真化為馬形。
那菩薩和揭諦沒多久就來到了蛇盤山。他們在半空中停下祥雲,低頭觀望。隻見孫行者正在澗邊大聲叫罵。菩薩吩咐揭諦把他叫來。那揭諦按下雲頭,沒有經過唐僧,直接飛到澗邊。行者聞言,急忙縱身躍到空中,對著觀音菩薩大聲叫嚷道:“你這個七佛之師、慈悲的教主啊!你為什麽要想方設法地害我呢!”
菩薩迴答說:“你這個大膽的馬流(猴子)和愚蠢的赤尻(屁股紅的猴子)!我再三努力,才度化出一個取經人來,叮囑他救你的性命,你為何不感謝我的救命之恩,反而還跟我吵鬧不休?”行者憤怒地迴應道:“你可真會捉弄我!既然已經把我從五行山下放出來,就讓我自由自在地玩耍好了;你前些天在海上遇到我,說了我幾句,讓我盡心盡力地服侍唐僧也就算了;可是你竟然送給他一頂花帽,騙我戴上後受盡苦頭!還在我頭上套了這個金箍,又叫那老和尚念了一遍又一遍的‘緊箍兒咒’,害得我頭疼欲裂,這難道不是你在害我嗎?”
菩薩笑著說道:“你這猴子啊!你不聽從教導和命令,不願意接受正果,如果不這樣拘束你,你肯定會再次欺騙上天,不知道好壞!如果還像以前那樣闖出大禍來,還有誰能收留你呢?隻有得到這個魔頭,你才會願意進入我瑜伽之門的道路啊!”
行者迴答說:“這件事情就算是我的魔頭吧;但是你為什麽又把那個有罪的孽龍送到這裏來成為妖怪,讓它吃掉了我師傅的馬匹呢?這也是放縱壞人作惡,實在是太不好了!”菩薩解釋道:“那條龍,是我親自向玉帝請求,讓它留在這裏,專門為取經人提供一個坐騎。你想想看,那些來自東土的普通馬匹,怎麽能夠穿越這萬水千山?怎麽能夠到達那靈山佛地?必須要有這條龍馬,才能繼續前行。”行者問道:“可是它這麽害怕我,一直躲藏起來不肯出現,這可怎麽辦呢?”菩薩對揭諦說:“你去澗邊喊一聲‘敖閏龍王玉龍三太子,你出來,有南海菩薩在此。’它就會出來了。”
那揭諦果遵照菩薩的吩咐,去澗邊叫了兩遍。隻見那小龍在澗中翻波跳浪,猛然間躍出水麵,化作一個人形,腳踏雲頭,飛到空中,對著菩薩恭敬地行禮道:“承蒙菩薩的大恩大德,解脫了我的性命,我在此久等,卻始終沒有聽到取經人的消息。”菩薩微笑著指著行者說:“這不是取經人的大徒弟孫悟空嗎?”小龍轉頭看向行者,眼中閃過一絲敵意,說道:“菩薩,他正是我的對頭。昨日我腹中饑餓難耐,實在忍不住吃了他的馬匹。他仗著自己有些本事,與我爭鬥良久,最終我力怯而迴。他還罵得我不敢出門。而且,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到過一個‘取經’的字樣。”
行者聽了,不禁笑道:“你這家夥,也不問問我是誰,從哪裏來,我怎麽會無緣無故告訴你呢?”小龍哼了一聲,說道:“我當時隻問你是哪裏來的潑魔,你卻大聲嚷道:‘管什麽那裏不那裏,隻還我馬來!’你何曾說過半個‘唐’字!”菩薩微微搖頭,對行者說:“那猴頭,一向自恃強大,不肯輕易稱讚別人。這次你前去,如果遇到其他妖怪,要先提起‘取經’的字來,這樣就不用費太多心思,他們自然會歸順於你。”
行者點了點頭,心中暗自記下滿心歡喜,趕忙上前領教。菩薩走上前去,輕輕摘下小龍項下的明珠,又用楊柳枝蘸出甘露,往小龍身上輕輕拂了一拂,隨後吹口仙氣,喝聲叫道:“變!”隻見那龍瞬間變作了他原來的馬匹模樣,毛發依舊。菩薩又將言語吩咐道:“你需用心了卻業障,待功成之後,便可超越凡龍,還你一個金身正果。”那小龍口銜著橫骨,心中暗暗領諾。
菩薩吩咐悟空帶小龍去見三藏,說道:“我要迴海上去了。”行者卻一把扯住菩薩,不肯放手,說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這西方之路如此崎嶇難行,要保護這個凡僧到達西天,不知要等到何時?像這樣曆經諸多磨難,老孫的性命恐怕也難保,又如何能成就什麽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
菩薩緩緩說道:“你當年尚未成人道之時,尚且能夠盡心修悟;如今你已然脫了天災,怎的反倒生出懶惰之心?我門中以寂滅成真,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心和正果。倘若到了那傷身苦磨之處,我允許你叫天天應,叫地地靈。若是再到那難脫之際,我也會親自前來救你。你且過來,我再贈予你一般本事。”菩薩輕輕摘下楊柳葉兒,三個葉片飄然而落,放在行者的腦後,隨後喝聲:“變!”隻見那三片楊柳葉瞬間變作三根救命的毫毛。菩薩教導他:“若到了那無濟無主的危急時刻,你可以隨機應變,運用這三根毫毛救得你急苦之災。”行者聽聞這許多好言,心中感激不已,連忙謝過了大慈大悲的菩薩。那菩薩周身香風繞繞,彩霧飄飄,徑自轉迴普陀山去了。
這行者按下雲頭,揪著那龍馬的頂鬃,來到三藏麵前說道:“師父,馬已經有了。”三藏一見,大喜過望,說道:“徒弟,這馬怎麽比之前反而肥壯了些?你是在何處尋得的?”
行者說道:“師父,您還在做夢呢!剛才是金頭揭諦請來了菩薩,菩薩將那澗裏的龍化作了我們的白馬。這馬的毛片與之前的白馬相同,隻是少了鞍轡,我已經把它揪來了。”三藏聽後,大為驚訝,說道:“菩薩在哪裏?我要去拜謝他。”行者迴答道:“菩薩此時已經到南海去了,他不耐煩等我們。”三藏聽後,便撮土焚香,麵向南方禮拜。禮拜完畢,起身與行者收拾行李,繼續前進。行者喝退了山神、土地,吩咐了揭諦、功曹,然後請師父上馬。
三藏說道:“那沒有鞍轡的馬,怎麽騎呢?我們還是先找條船渡過澗去,再想辦法吧。”行者說道:“師父,您真是不懂得時務!在這曠野山中,哪裏有船呢?這匹馬在這裏住了很久,一定知道水勢,我們就騎著它過河吧。”三藏無奈,隻好聽從行者的建議,跨上了白馬。行者挑著行李,來到了澗邊。
隻見那河流的上流頭,有一位漁翁,悠然地撐著一個由枯木製成的筏子,順著水流緩緩而下。行者目光敏銳,一眼便瞧見了他,連忙用手招唿道:“那位老漁翁,快過來,快過來呀!我乃是東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經之人。我師父行至此處,難以渡過這河流,煩請你來渡他一程。”漁翁聽聞此言,不敢怠慢,急忙將筏子撐攏過來。行者趕忙請師父下馬,小心翼翼地扶持著他的左右。三藏踏上筏子,將馬匹牽上,安放好行李。那老漁翁熟練地撐開筏子,筏子如離弦之箭一般,在水麵上疾馳而過。眨眼之間,便已越過了鷹愁陡澗,抵達了西岸。三藏心懷感激,吩咐行者解開包袱,取出大唐的幾文錢鈔,欲贈予老漁翁以表謝意。然而,老漁翁卻連連擺手,將筏子一篙撐開,說道:“不要錢,不要錢。”說罷,便劃著筏子,消失在了茫茫的水麵之上。
三藏心中甚是過意不去,不停地合掌稱謝。行者卻說道:“師父不必如此。你難道不認得他嗎?他乃是此澗中的水神。之前不曾前來迎接我老孫,老孫本還要打他呢。如今能免了這頓打,對他而言便已足夠,怎敢再要錢!”那師父聽了,似乎信了,又似乎仍有疑慮,隻得再次跨上白馬,跟隨著行者,徑直朝著大路奔西而去。
這正是:廣大真知登彼岸,誠心了性上靈山。師徒二人一同前行,不知不覺間,紅日西沉,天色漸晚。
隻見:淡淡的雲彩紛亂地飄蕩著,山間的月亮也顯得有些昏暗朦朧。滿天的霜色透出陣陣寒意,四麵的風聲吹透了身體。孤鳥離去時,蒼茫的水渚顯得格外寬闊;落霞明亮處,遠方的山巒顯得低矮。稀疏的樹林中,千樹在風中怒吼;空曠的山嶺上,獨猿在啼叫。漫長的道路上不見行人的蹤跡,隻有萬裏歸舟在夜色中前行。
三藏騎在馬上遠遠觀望,忽然看見路旁有一座莊院。三藏說道:“悟空,前麵有人家,我們可以去借宿一晚,明日再繼續趕路。”
行者抬頭望去,隻見前方有一座建築,便對師父說道:“師父,那不是人家的莊院。”三藏疑惑地問道:“何以見得?”行者迴答道:“人家的莊院通常會有飛魚穩獸的屋脊裝飾,而這座建築卻沒有,所以我斷定這是一座廟宇庵院。”
師徒們一邊說著話,一邊不知不覺地來到了門首。三藏下了馬,抬頭看見門上有三個大字,乃是“裏社祠”。於是,他們便走進門裏。
剛一進門,就看見一個老者,頭頂上掛著數珠兒,雙手合十,前來迎接他們。老者說道:“師父請坐。”三藏連忙還禮,然後上殿去參拜了聖像。參拜完畢後,老者便招唿童子獻上茶水。
三藏喝了一口茶,然後向老者問道:“這座廟宇為何叫做‘裏社’呢?”
老者微笑著說道:“此處乃是西番哈咇國的地界。在這廟宇之後,有一個村莊,那裏的人們都懷著虔誠之心,共同建立了這座廟宇。所謂‘裏’,指的是一個鄉裏的範圍;而‘社’,則是一方土地的神靈。每逢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時,村民們都會各自準備三牲花果,前來此地祭祀社神,以祈求四季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三藏聽後,不禁點頭稱讚:“正是‘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啊。我來自東土大唐,奉皇帝旨意,前往西天拜佛求經。路過貴寶地,天色已晚,特來此神聖的祠堂借宿一晚,明日天亮便會啟程。”
老者聽聞,臉上露出十分歡喜的神情,連聲道了幾聲“失迎”,隨即吩咐童子準備飯菜。三藏用過飯後,表達了謝意。
行者目光敏銳,瞧見那房簷下有一條搭衣的繩子,便走上前去,一把扯斷,將馬腳係了起來。那老者見狀,笑著說道:“這馬莫不是從哪裏偷來的吧?”行者一聽,頓時怒從心頭起,大聲嗬斥道:“你這老頭子,說話怎的如此不知高低!我們可是前往西天拜佛的聖僧,怎會做出偷馬這等卑劣之事!”老兒卻不以為意,依舊笑著說:“若不是偷的,那這馬為何沒有鞍轡韁繩,你卻要來扯斷我曬衣服的繩索呢?”三藏趕忙上前賠禮道:“老人家,實在抱歉,我這徒弟生性頑皮,脾氣有些急躁。他想要拴馬,本該好好向您討條繩子,卻不料竟扯斷了您的衣索。還請您老不要怪罪,不要怪罪。實不相瞞,我這馬確實不是偷來的。昨日我們從東邊而來,行至鷹愁陡澗之時,原本是有一匹騎著的白馬,鞍轡俱全。誰知那澗裏有一條孽龍,在此處成了精,它竟將我的馬連鞍轡一同吞了下去。幸好我這徒弟有些本事,又承蒙觀音菩薩降臨澗邊,擒住了那孽龍,並讓它變作我原來所騎的白馬,就連毛色也一模一樣,馱著我繼續前往西天拜佛。今日路過這山澗,還未滿一日,便來到了您老的聖祠,還沒來得及置辦鞍轡呢。”
那老者微笑著說道:“師父莫要怪罪,我老漢隻是開個玩笑罷了,沒想到您的高徒如此認真。想當年我年輕時,也有一些錢財,還能騎上一匹駿馬,好生威風。隻可惜後來命運多舛,遭遇了許多災禍,以至於家道中落,到了這步田地,隻能在這裏充當廟祝,侍奉香火。幸好這後莊有位施主時常前來募化,我們才得以度日。我那裏還有一副鞍轡,是我平日心愛之物,即便生活如此貧困,我也不曾舍得將它賣掉。方才聽了老師父的話,菩薩尚且會救護他人,神龍也能教它化馬馱您,我老漢雖然貧窮,卻也不能不略表心意。明日我便將那鞍轡取來,送給老師父,讓您扣背前行,還望您不要嫌棄,笑納我的一片心意。”三藏聽了,感激涕零,連連稱謝。不一會兒,又見童子端出了晚齋。用過齋飯,點上燈,安排好床鋪,眾人便各自安歇了。
次日清晨,行者早早地起來,來到師父三藏的房間,說道:“師父,昨晚那廟祝老兒答應給我們鞍轡,我們現在就去找他要,可不能輕易饒了他。”話還沒說完,就看見那老兒果然拿著一副鞍轡,還有襯屜、韁籠等所有馬上要用的東西,整整齊齊地放在廊下,說道:“師父,鞍轡已經給您準備好了,請您收下。”三藏見了,心中十分歡喜,連忙領受。他讓行者把鞍轡拿過來,放在馬上,看看是否合適。行者走上前,一件件地拿起鞍轡仔細查看,隻見這些東西做工精細,材質優良,果然都是些好東西。有詩為證:
鞍轡精良襯屜新,韁籠牢固馬精神。
廟祝老兒心誠信,師徒四人喜迎春。
還有詩曰:
雕鞍彩晃柬銀星,寶凳光飛金線明。
襯屜幾層絨苫疊,牽韁三股紫絲繩。
轡頭皮劄團花粲,雲扇描金舞獸形。
環嚼叩成磨煉鐵,兩垂蘸水結毛纓。
雕鞍閃耀著銀色的星星,寶凳散發著明亮的金線光芒。
襯墊層層疊疊,絨氈厚實,韁繩由三股紫色的絲繩編織而成。
轡頭的皮劄上繡著絢麗的團花,雲扇上描繪著金色的舞獸圖案。
嚼環由磨煉過的鐵打造而成,兩側垂著蘸水的毛纓。
行者心中暗自歡喜,將鞍轡背在馬上,仿佛是量身定做的一般合適。三藏向老者拜謝,老者慌忙將他扶起,說道:“惶恐,惶恐!何必如此客氣?”老者也不再挽留,邀請三藏上馬。長老走出房門,攀鞍上馬。行者挑著行李。老者又從袖子中取出一條鞭子,卻是用皮丁兒和寸劄的香藤柄子,以及虎筋絲穿結的梢兒製成,在路旁拱手獻上,說道:“聖僧,我還有一條挽手兒,一並送給你吧。”三藏在馬上接過,說道:“多謝施主的慷慨布施!多謝施主的慷慨布施!”
正打問訊間,那老兒忽然消失不見。眾人迴頭再看那社祠處,隻見一片空地,並無一物。此時半空傳來人聲:“聖僧,多有怠慢。我乃落伽山山神、土地,受菩薩差遣,特來給你們送來鞍轡。你們要努力西行,切莫懈怠。”嚇得唐僧趕忙滾鞍下馬,對著天空行禮參拜,口中說道:“弟子肉眼凡胎,未能認出尊神,還請恕罪。煩請轉達菩薩,我們深感大恩大德。”說罷,便隻顧著朝天磕頭,也不知磕了多少個頭。一旁的孫悟空笑得前仰後合,而豬八戒則喜笑顏開,走上前去拉住唐僧說:“師父,快起來吧。他已經走得很遠了,聽不到你的祈禱,也看不到你的磕頭。這樣不停地拜又有什麽用呢?”唐僧站起身來,對孫悟空說:“悟空啊,我在這裏磕頭,你怎麽不拜一下呢?反而站在旁邊嘲笑,這是什麽道理?”
行者說道:“你又怎會知曉?像他那般藏頭露尾的家夥,本就該狠狠打他一頓;隻是看在菩薩的麵子上,姑且饒過他這一迴,打他也算是足夠了,他怎還敢受我老孫的拜禮?我老孫自幼便是好漢,向來不曉得拜人,即便是見到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隻是唱個喏罷了。”三藏聽了,趕忙說道:“莫要如此說話,休要說這些空話!快快起來,莫要耽誤了趕路。”那師父這才起身收拾,繼續向西行去。
此後,師徒四人一路行來,倒也相安無事,走了約有兩個月的太平之路。途中所遇之人,大多是些虜虜、迴迴,以及狼蟲虎豹之類。時光飛逝,轉眼間又到了早春時節。隻見山林間一片錦繡,草木也都發出了嫩芽;梅花已然凋零,柳樹卻剛剛抽芽。師徒們一邊欣賞著春日的美景,一邊趕路,不知不覺間,太陽又西斜了。三藏勒住馬,遠遠眺望,隻見山凹裏有樓台的影子,殿閣重重。三藏問道:“悟空,你看那裏是什麽地方?”行者抬頭看了看,說道:“那裏不是殿宇,便是寺院。我們快些趕過去,在那裏借宿一晚吧。”三藏欣然同意,放開龍馬,徑直向前奔去。
究竟不知此去是何去處,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隻見:一條清澈的溪流從山間流淌而過,仿佛一條蜿蜒的巨龍穿越雲層。溪水湛藍如寶石般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迷人的光芒。夜晚,溪水流經山穀時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清晨,溪水映照出五彩斑斕的朝霞,如同絢麗的彩虹般令人目眩神迷。
溪水奔騰而下,形成高達千仞的巨浪,如破碎的玉石般飛濺四射。溪水衝擊著岩石,發出陣陣轟鳴聲,如同清風唿嘯。最終,溪水匯聚成萬頃煙波,緩緩流向遠方,與飛翔的海鷗和悠閑的白鷺相互交織,構成一幅寧靜而美麗的畫麵。
卻說那師徒二人正在查看之時,忽然聽見那山澗之中傳來一陣聲響,緊接著一條巨龍從水中騰空而起,掀起陣陣波濤,徑直向唐僧撲來。孫悟空見勢不妙,連忙丟下行李,抱起唐僧跳下馬來,轉身就跑。那惡龍速度極快,一下子就追上了他們,張嘴就將唐僧的白馬和馬鞍一起吞進肚子裏,然後又潛入水中消失不見了。孫悟空趕緊將唐僧扶到高處坐下,自己則迴來牽馬挑擔,但隻剩下了一擔行李,白馬已經不見了蹤影。他將行李擔送到唐僧麵前說:“師父,那惡龍已經不見了蹤影,隻是把我的馬給嚇跑了。”唐僧焦急地問道:“徒兒啊,這可如何是好?我們要怎麽找迴馬匹呢?”孫悟空安慰道:“師父莫急,待我前去尋找一番。”
說著,孫悟空吹起口哨,飛身躍入空中。他開啟火眼金睛,用手搭著涼棚四處張望,然而始終沒有發現白馬的蹤跡。無奈之下,他隻好按落雲頭,迴到唐僧身邊報告說:“師父,我們的馬肯定是被那惡龍吃掉了,四周都看不到它的影子。”
三藏焦急地說道:“徒兒啊,那妖怪嘴巴能有多大,竟然把一匹大馬連馬鞍和韁繩都吃掉了?想必是馬受到驚嚇掙脫韁繩跑到山凹處去了,你再仔細找找。”行者自信滿滿地說:“你不知道我的本事。我這雙眼睛,白天可以看到一千裏外的情況。即使是千裏之內,哪怕是一隻蜻蜓展翅高飛,我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可是為什麽我就是看不到那匹馬呢?”三藏著急地說:“既然被它吃了,我們怎麽繼續前行啊!可憐啊!這千山萬水的,該怎麽走啊!”說著,淚水像雨一樣落下。
行者看到他哭泣,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怒氣,大聲喊道:“師父不要這麽軟弱無能,好嗎!你坐下!坐下!讓老孫去找那妖怪,讓它歸還我的馬匹就行了!”
三藏一聽,急忙拉住孫悟空說道:“徒弟呀,你這是要去哪兒找啊?萬一它偷偷跑出來,把我們都給害了怎麽辦?到時候人和馬都沒了,那該如何是好啊!”悟空聽到這番話,更是氣得火冒三丈,大聲叫嚷起來,聲音如同雷鳴一般:“你真是沒用,太沒用了!既要騎馬,又不讓我去找,難道就這樣一直守著行李,坐到死嗎!”他不停地埋怨著,情緒難以平息。就在這時,忽然聽到半空中有人說話:“孫大聖別生氣,唐禦弟也別哭了。我們是觀音菩薩派來的一路神隻,特意暗中保護你們這些取經人。”長老一聽,連忙跪地叩拜。
悟空說:“你們都是誰,報上名來,讓我好好點名。”諸神答道:“我們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和十八位護教伽藍,各自輪流值班聽從你的吩咐。”悟空問:“今天先從誰開始呢?”
眾揭諦齊聲說道:“丁甲、功曹、伽藍依次輪值。我們五方揭諦,隻有金頭揭諦晝夜不離左右。”行者迴應道:“既然如此,不當值的暫且退下,留下六丁神將、日值功曹和眾揭諦守護我師父。待老孫去尋找那澗中的孽龍,讓他歸還我的馬來。”眾神遵命行事。三藏這才放下心來,坐在石崖之上,叮囑道:“行者要多加小心。”行者答道:“師父盡管放心。”
好個猴王,他束緊綿布直裰,撩起虎皮裙子,握緊金箍鐵棒,精神抖擻地徑直來到澗壑邊,半雲半霧地站在水麵上,高聲叫道:“潑泥鰍,還我馬來!還我馬來!”
卻說那龍吞食了三藏的白馬後,潛伏在澗底深處,默默修煉。突然聽到有人叫罵並索要馬匹,它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猛然縱身躍出水麵,掀起層層波浪,跳上岸來喝道:“是哪個家夥敢在這裏口出狂言傷我?”行者見了它,大喝一聲:“休走!還我馬來!”說著,掄起金箍棒,朝著龍頭就打了下去。那條龍張開血盆大口,舞動鋒利的爪子,向行者撲來。他們兩個在澗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搏鬥,果然都是勇猛無比的英雄。
隻見那:金箍棒上下翻飛,如蛟龍出海,氣勢磅礴;龍爪左右揮舞,似猛虎下山,威風凜凜。一時間,水花四濺,雲霧彌漫,整個澗壑都被他們的戰鬥攪得天翻地覆。那一個須垂白玉線,這一個眼幌赤金燈;那一個須下明珠噴彩霧,這一個手中鐵棒舞狂風;那一個是迷爺娘的業子,這一個是欺天將的妖精。他們兩個都因為有難遭遇磨難,現在想要成功各自施展才能。
來來迴迴,戰鬥了很久,盤旋了很長時間,那條龍力量變軟筋骨麻木,無法抵抗,打一個轉身,又逃竄到水裏,深深地潛入山澗底部,再也不露頭了。被猴王不停地責罵,它也隻是裝作耳聾。
行者無可奈何,隻能迴去拜見三藏說:“師父,這個妖怪被老孫罵了出來,他和我爭鬥了很久,膽怯地逃走了,隻躲在水中間,再也不出來了。”三藏問:“不知道究竟是不是他吃了我的馬?”
“你看看你說的這話!如果不是他吃了,他怎麽會出來承認,和老孫作對呢?”三藏說道。“你前天打虎的時候,曾經說過自己有降龍伏虎的本事,今天為什麽就不能降服他呢?”原來那猴子最受不了別人的激將法,看到三藏這樣數落他,他就發起神威說道:“不要說了,不要說了!等我再去跟他比試一下高低!”
隻見這猴王邁開大步,跳到澗邊,施展出那翻江倒海的神通,將那清澈見底的鷹愁陡澗之水,攪動得如同九曲黃河泛起的波濤一般洶湧。那條孽龍在深澗之中,坐立不安,心裏暗自思忖道:“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啊。我剛剛逃脫了天條的死罪,不到一年時間,在這裏隨緣度日,卻又撞上了這麽一個惡魔,他竟然要來害我!”你看他越想越生氣,實在忍受不了這種委屈,咬牙切齒地跳了出來,罵道:“你這個不知從哪裏冒出來的惡魔,竟然如此欺負我!”
行者怒喝道:“你休要管我來自何處,隻需速速還我馬匹,我便饒你性命!”那龍迴道:“你的馬已被我吞入腹中,如何能吐得出來!若不還你,你又能奈我何!”行者聽罷,咬牙切齒道:“不還馬時,休怪我棍棒無情!我定要將你打死,以償我馬的性命!”說罷,他二人又在那山崖下激烈纏鬥起來。
然而,鬥了數個迴合後,小龍漸漸難以抵擋行者的攻勢,隻見它身形一晃,化作一條水蛇,迅速鑽入草叢之中消失不見了。
猴王手持金箍棒,急忙趕上前來,撥開草叢尋找水蛇的蹤跡,卻哪裏還能尋到半點蹤影。他急得三屍神暴跳,七竅內生煙,怒念了一聲“唵”字咒語,當即喚出當坊土地和本處山神。二神見狀,趕忙跪地求饒道:“山神、土地拜見大聖。”行者怒目圓睜道:“伸出你們的孤拐來,各打五棍,讓老孫我消消氣!”二神叩頭哀告道:“望大聖開恩,容小神訴說緣由。”行者不耐煩地問道:“你有何話說?”
二神趕忙迴答道:“大聖您一直被困在此地,小神不知道您何時會出來,因此沒有前來迎接,請您千萬不要怪罪我們。”行者說道:“既然這樣,我就暫且不責罰你們了。我現在要問你們一件事:在那鷹愁澗裏,是什麽地方來的怪物變成的龍?它為什麽搶走了我師父的白馬並吃掉了呢?”二神驚訝地說:“大聖向來都不曾有過師父,您原本就是一個不受天地束縛的混元上真,怎麽可能會有師父的馬呢?”
行者解釋道:“你們這些人真是無知啊!我因為曾經犯下的錯誤,整整遭受了五百年的苦難。如今承蒙觀音菩薩的慈悲教誨和勸導,讓唐朝皇帝的禦弟唐僧將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並教導我跟隨他成為徒弟,一同前往西天取經。然而,在經過這裏的時候,我的師父失去了他的白馬。”二神恍然大悟地說道:“原來如此。這條澗中本來沒有邪惡之物,隻是地勢陡峭深邃,水麵寬廣,水光清澈見底,連鴉鵲都不敢飛越;因為水中清澈,可以清晰地映照出它們自身的身影,常常被誤認為是同類的鳥兒,結果它們常常投身到水中,因此得名‘鷹愁陡澗’。隻是以前,觀音菩薩曾因尋找取經人而救下一條玉龍,並將其放置於此,叮囑他等待取經之人,不得胡作非為。它饑餓時會上岸捕捉一些飛鳥、喜鵲或獐鹿等獵物。沒想到它竟如此無知,今日冒犯了大聖。”
行者說:“第一次,它還與我交手,盤旋了幾個迴合;第二次,是我叫罵,它才不再出來。於是我施展了一個翻江攪海的法術,攪渾了它的澗水,它便竄了上來,還想要爭鬥。但它不知道我的金箍棒厲害,抵擋不住,就變成一條水蛇,鑽進草叢裏。我追過來找它,卻沒有找到蹤跡。”土地說:“大聖有所不知。這條澗有千萬個孔竅相通,所以波浪深遠。想必這裏也有一個孔竅,它鑽進去了。不需要大聖發怒,在這裏尋找;要抓住這個東西,隻需請來觀世音,自然就能製服它了。”
行者聽後,便唿喚山神和土地一同前來拜見三藏,並詳細講述了之前發生的事情。三藏說道:“如果要去請菩薩,什麽時候才能迴來呢?我這和尚又餓又冷,怎麽能忍受得了啊!”話還沒說完,就聽到黑暗的天空中有金頭揭諦喊道:“大聖,您不必親自前去,小神我去請菩薩過來。”行者非常高興,說道:“辛苦你了,辛苦你了!快點去吧,快點去吧!”那揭諦急忙縱身騰雲,徑直飛向南海。行者吩咐山神和土地守護好師父,讓值日功曹去找些齋飯供奉,自己則又去澗邊巡視,不再提及此事。
話說那金頭揭諦,駕著雲朵,很快就到達了南海。他按照祥光指引,直接來到落伽山紫竹林中,拜托那些金甲諸天和木叉惠岸幫忙轉達,終於得以見到菩薩。菩薩問道:“你來這裏幹什麽?”揭諦迴答道:“唐僧在蛇盤山鷹愁陡澗丟失了馬匹,孫悟空著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當詢問當地的土神時,得知是菩薩放在那裏的孽龍吞沒了馬匹。那大聖派小神來請求菩薩降服這條孽龍,歸還他們的馬匹。”
菩薩聽聞後說道:“這家夥原本是西海龍王敖閏的兒子。因為縱火燒毀了殿上的明珠,他父親狀告他忤逆,被天庭判處死刑,是我親自拜見玉帝,請求將他救下,讓他給唐僧當坐騎。他怎麽反而吃掉了唐僧的馬呢?既然如此,待我前去看看。”說完,菩薩從蓮花台上走下,徑直離開仙洞,與揭諦一同乘著祥光,越過南海而來。
有詩為證:
佛說蜜多三部經,菩薩弘揚善德布滿長城。
摩訶妙語能通天徹地,般若真言拯救鬼魂。
使得金蟬再次蛻皮,因此命令玄奘重新修行。
隻因為路途受阻於鷹愁澗,龍子迴歸本真化為馬形。
那菩薩和揭諦沒多久就來到了蛇盤山。他們在半空中停下祥雲,低頭觀望。隻見孫行者正在澗邊大聲叫罵。菩薩吩咐揭諦把他叫來。那揭諦按下雲頭,沒有經過唐僧,直接飛到澗邊。行者聞言,急忙縱身躍到空中,對著觀音菩薩大聲叫嚷道:“你這個七佛之師、慈悲的教主啊!你為什麽要想方設法地害我呢!”
菩薩迴答說:“你這個大膽的馬流(猴子)和愚蠢的赤尻(屁股紅的猴子)!我再三努力,才度化出一個取經人來,叮囑他救你的性命,你為何不感謝我的救命之恩,反而還跟我吵鬧不休?”行者憤怒地迴應道:“你可真會捉弄我!既然已經把我從五行山下放出來,就讓我自由自在地玩耍好了;你前些天在海上遇到我,說了我幾句,讓我盡心盡力地服侍唐僧也就算了;可是你竟然送給他一頂花帽,騙我戴上後受盡苦頭!還在我頭上套了這個金箍,又叫那老和尚念了一遍又一遍的‘緊箍兒咒’,害得我頭疼欲裂,這難道不是你在害我嗎?”
菩薩笑著說道:“你這猴子啊!你不聽從教導和命令,不願意接受正果,如果不這樣拘束你,你肯定會再次欺騙上天,不知道好壞!如果還像以前那樣闖出大禍來,還有誰能收留你呢?隻有得到這個魔頭,你才會願意進入我瑜伽之門的道路啊!”
行者迴答說:“這件事情就算是我的魔頭吧;但是你為什麽又把那個有罪的孽龍送到這裏來成為妖怪,讓它吃掉了我師傅的馬匹呢?這也是放縱壞人作惡,實在是太不好了!”菩薩解釋道:“那條龍,是我親自向玉帝請求,讓它留在這裏,專門為取經人提供一個坐騎。你想想看,那些來自東土的普通馬匹,怎麽能夠穿越這萬水千山?怎麽能夠到達那靈山佛地?必須要有這條龍馬,才能繼續前行。”行者問道:“可是它這麽害怕我,一直躲藏起來不肯出現,這可怎麽辦呢?”菩薩對揭諦說:“你去澗邊喊一聲‘敖閏龍王玉龍三太子,你出來,有南海菩薩在此。’它就會出來了。”
那揭諦果遵照菩薩的吩咐,去澗邊叫了兩遍。隻見那小龍在澗中翻波跳浪,猛然間躍出水麵,化作一個人形,腳踏雲頭,飛到空中,對著菩薩恭敬地行禮道:“承蒙菩薩的大恩大德,解脫了我的性命,我在此久等,卻始終沒有聽到取經人的消息。”菩薩微笑著指著行者說:“這不是取經人的大徒弟孫悟空嗎?”小龍轉頭看向行者,眼中閃過一絲敵意,說道:“菩薩,他正是我的對頭。昨日我腹中饑餓難耐,實在忍不住吃了他的馬匹。他仗著自己有些本事,與我爭鬥良久,最終我力怯而迴。他還罵得我不敢出門。而且,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到過一個‘取經’的字樣。”
行者聽了,不禁笑道:“你這家夥,也不問問我是誰,從哪裏來,我怎麽會無緣無故告訴你呢?”小龍哼了一聲,說道:“我當時隻問你是哪裏來的潑魔,你卻大聲嚷道:‘管什麽那裏不那裏,隻還我馬來!’你何曾說過半個‘唐’字!”菩薩微微搖頭,對行者說:“那猴頭,一向自恃強大,不肯輕易稱讚別人。這次你前去,如果遇到其他妖怪,要先提起‘取經’的字來,這樣就不用費太多心思,他們自然會歸順於你。”
行者點了點頭,心中暗自記下滿心歡喜,趕忙上前領教。菩薩走上前去,輕輕摘下小龍項下的明珠,又用楊柳枝蘸出甘露,往小龍身上輕輕拂了一拂,隨後吹口仙氣,喝聲叫道:“變!”隻見那龍瞬間變作了他原來的馬匹模樣,毛發依舊。菩薩又將言語吩咐道:“你需用心了卻業障,待功成之後,便可超越凡龍,還你一個金身正果。”那小龍口銜著橫骨,心中暗暗領諾。
菩薩吩咐悟空帶小龍去見三藏,說道:“我要迴海上去了。”行者卻一把扯住菩薩,不肯放手,說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這西方之路如此崎嶇難行,要保護這個凡僧到達西天,不知要等到何時?像這樣曆經諸多磨難,老孫的性命恐怕也難保,又如何能成就什麽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
菩薩緩緩說道:“你當年尚未成人道之時,尚且能夠盡心修悟;如今你已然脫了天災,怎的反倒生出懶惰之心?我門中以寂滅成真,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心和正果。倘若到了那傷身苦磨之處,我允許你叫天天應,叫地地靈。若是再到那難脫之際,我也會親自前來救你。你且過來,我再贈予你一般本事。”菩薩輕輕摘下楊柳葉兒,三個葉片飄然而落,放在行者的腦後,隨後喝聲:“變!”隻見那三片楊柳葉瞬間變作三根救命的毫毛。菩薩教導他:“若到了那無濟無主的危急時刻,你可以隨機應變,運用這三根毫毛救得你急苦之災。”行者聽聞這許多好言,心中感激不已,連忙謝過了大慈大悲的菩薩。那菩薩周身香風繞繞,彩霧飄飄,徑自轉迴普陀山去了。
這行者按下雲頭,揪著那龍馬的頂鬃,來到三藏麵前說道:“師父,馬已經有了。”三藏一見,大喜過望,說道:“徒弟,這馬怎麽比之前反而肥壯了些?你是在何處尋得的?”
行者說道:“師父,您還在做夢呢!剛才是金頭揭諦請來了菩薩,菩薩將那澗裏的龍化作了我們的白馬。這馬的毛片與之前的白馬相同,隻是少了鞍轡,我已經把它揪來了。”三藏聽後,大為驚訝,說道:“菩薩在哪裏?我要去拜謝他。”行者迴答道:“菩薩此時已經到南海去了,他不耐煩等我們。”三藏聽後,便撮土焚香,麵向南方禮拜。禮拜完畢,起身與行者收拾行李,繼續前進。行者喝退了山神、土地,吩咐了揭諦、功曹,然後請師父上馬。
三藏說道:“那沒有鞍轡的馬,怎麽騎呢?我們還是先找條船渡過澗去,再想辦法吧。”行者說道:“師父,您真是不懂得時務!在這曠野山中,哪裏有船呢?這匹馬在這裏住了很久,一定知道水勢,我們就騎著它過河吧。”三藏無奈,隻好聽從行者的建議,跨上了白馬。行者挑著行李,來到了澗邊。
隻見那河流的上流頭,有一位漁翁,悠然地撐著一個由枯木製成的筏子,順著水流緩緩而下。行者目光敏銳,一眼便瞧見了他,連忙用手招唿道:“那位老漁翁,快過來,快過來呀!我乃是東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經之人。我師父行至此處,難以渡過這河流,煩請你來渡他一程。”漁翁聽聞此言,不敢怠慢,急忙將筏子撐攏過來。行者趕忙請師父下馬,小心翼翼地扶持著他的左右。三藏踏上筏子,將馬匹牽上,安放好行李。那老漁翁熟練地撐開筏子,筏子如離弦之箭一般,在水麵上疾馳而過。眨眼之間,便已越過了鷹愁陡澗,抵達了西岸。三藏心懷感激,吩咐行者解開包袱,取出大唐的幾文錢鈔,欲贈予老漁翁以表謝意。然而,老漁翁卻連連擺手,將筏子一篙撐開,說道:“不要錢,不要錢。”說罷,便劃著筏子,消失在了茫茫的水麵之上。
三藏心中甚是過意不去,不停地合掌稱謝。行者卻說道:“師父不必如此。你難道不認得他嗎?他乃是此澗中的水神。之前不曾前來迎接我老孫,老孫本還要打他呢。如今能免了這頓打,對他而言便已足夠,怎敢再要錢!”那師父聽了,似乎信了,又似乎仍有疑慮,隻得再次跨上白馬,跟隨著行者,徑直朝著大路奔西而去。
這正是:廣大真知登彼岸,誠心了性上靈山。師徒二人一同前行,不知不覺間,紅日西沉,天色漸晚。
隻見:淡淡的雲彩紛亂地飄蕩著,山間的月亮也顯得有些昏暗朦朧。滿天的霜色透出陣陣寒意,四麵的風聲吹透了身體。孤鳥離去時,蒼茫的水渚顯得格外寬闊;落霞明亮處,遠方的山巒顯得低矮。稀疏的樹林中,千樹在風中怒吼;空曠的山嶺上,獨猿在啼叫。漫長的道路上不見行人的蹤跡,隻有萬裏歸舟在夜色中前行。
三藏騎在馬上遠遠觀望,忽然看見路旁有一座莊院。三藏說道:“悟空,前麵有人家,我們可以去借宿一晚,明日再繼續趕路。”
行者抬頭望去,隻見前方有一座建築,便對師父說道:“師父,那不是人家的莊院。”三藏疑惑地問道:“何以見得?”行者迴答道:“人家的莊院通常會有飛魚穩獸的屋脊裝飾,而這座建築卻沒有,所以我斷定這是一座廟宇庵院。”
師徒們一邊說著話,一邊不知不覺地來到了門首。三藏下了馬,抬頭看見門上有三個大字,乃是“裏社祠”。於是,他們便走進門裏。
剛一進門,就看見一個老者,頭頂上掛著數珠兒,雙手合十,前來迎接他們。老者說道:“師父請坐。”三藏連忙還禮,然後上殿去參拜了聖像。參拜完畢後,老者便招唿童子獻上茶水。
三藏喝了一口茶,然後向老者問道:“這座廟宇為何叫做‘裏社’呢?”
老者微笑著說道:“此處乃是西番哈咇國的地界。在這廟宇之後,有一個村莊,那裏的人們都懷著虔誠之心,共同建立了這座廟宇。所謂‘裏’,指的是一個鄉裏的範圍;而‘社’,則是一方土地的神靈。每逢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時,村民們都會各自準備三牲花果,前來此地祭祀社神,以祈求四季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三藏聽後,不禁點頭稱讚:“正是‘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啊。我來自東土大唐,奉皇帝旨意,前往西天拜佛求經。路過貴寶地,天色已晚,特來此神聖的祠堂借宿一晚,明日天亮便會啟程。”
老者聽聞,臉上露出十分歡喜的神情,連聲道了幾聲“失迎”,隨即吩咐童子準備飯菜。三藏用過飯後,表達了謝意。
行者目光敏銳,瞧見那房簷下有一條搭衣的繩子,便走上前去,一把扯斷,將馬腳係了起來。那老者見狀,笑著說道:“這馬莫不是從哪裏偷來的吧?”行者一聽,頓時怒從心頭起,大聲嗬斥道:“你這老頭子,說話怎的如此不知高低!我們可是前往西天拜佛的聖僧,怎會做出偷馬這等卑劣之事!”老兒卻不以為意,依舊笑著說:“若不是偷的,那這馬為何沒有鞍轡韁繩,你卻要來扯斷我曬衣服的繩索呢?”三藏趕忙上前賠禮道:“老人家,實在抱歉,我這徒弟生性頑皮,脾氣有些急躁。他想要拴馬,本該好好向您討條繩子,卻不料竟扯斷了您的衣索。還請您老不要怪罪,不要怪罪。實不相瞞,我這馬確實不是偷來的。昨日我們從東邊而來,行至鷹愁陡澗之時,原本是有一匹騎著的白馬,鞍轡俱全。誰知那澗裏有一條孽龍,在此處成了精,它竟將我的馬連鞍轡一同吞了下去。幸好我這徒弟有些本事,又承蒙觀音菩薩降臨澗邊,擒住了那孽龍,並讓它變作我原來所騎的白馬,就連毛色也一模一樣,馱著我繼續前往西天拜佛。今日路過這山澗,還未滿一日,便來到了您老的聖祠,還沒來得及置辦鞍轡呢。”
那老者微笑著說道:“師父莫要怪罪,我老漢隻是開個玩笑罷了,沒想到您的高徒如此認真。想當年我年輕時,也有一些錢財,還能騎上一匹駿馬,好生威風。隻可惜後來命運多舛,遭遇了許多災禍,以至於家道中落,到了這步田地,隻能在這裏充當廟祝,侍奉香火。幸好這後莊有位施主時常前來募化,我們才得以度日。我那裏還有一副鞍轡,是我平日心愛之物,即便生活如此貧困,我也不曾舍得將它賣掉。方才聽了老師父的話,菩薩尚且會救護他人,神龍也能教它化馬馱您,我老漢雖然貧窮,卻也不能不略表心意。明日我便將那鞍轡取來,送給老師父,讓您扣背前行,還望您不要嫌棄,笑納我的一片心意。”三藏聽了,感激涕零,連連稱謝。不一會兒,又見童子端出了晚齋。用過齋飯,點上燈,安排好床鋪,眾人便各自安歇了。
次日清晨,行者早早地起來,來到師父三藏的房間,說道:“師父,昨晚那廟祝老兒答應給我們鞍轡,我們現在就去找他要,可不能輕易饒了他。”話還沒說完,就看見那老兒果然拿著一副鞍轡,還有襯屜、韁籠等所有馬上要用的東西,整整齊齊地放在廊下,說道:“師父,鞍轡已經給您準備好了,請您收下。”三藏見了,心中十分歡喜,連忙領受。他讓行者把鞍轡拿過來,放在馬上,看看是否合適。行者走上前,一件件地拿起鞍轡仔細查看,隻見這些東西做工精細,材質優良,果然都是些好東西。有詩為證:
鞍轡精良襯屜新,韁籠牢固馬精神。
廟祝老兒心誠信,師徒四人喜迎春。
還有詩曰:
雕鞍彩晃柬銀星,寶凳光飛金線明。
襯屜幾層絨苫疊,牽韁三股紫絲繩。
轡頭皮劄團花粲,雲扇描金舞獸形。
環嚼叩成磨煉鐵,兩垂蘸水結毛纓。
雕鞍閃耀著銀色的星星,寶凳散發著明亮的金線光芒。
襯墊層層疊疊,絨氈厚實,韁繩由三股紫色的絲繩編織而成。
轡頭的皮劄上繡著絢麗的團花,雲扇上描繪著金色的舞獸圖案。
嚼環由磨煉過的鐵打造而成,兩側垂著蘸水的毛纓。
行者心中暗自歡喜,將鞍轡背在馬上,仿佛是量身定做的一般合適。三藏向老者拜謝,老者慌忙將他扶起,說道:“惶恐,惶恐!何必如此客氣?”老者也不再挽留,邀請三藏上馬。長老走出房門,攀鞍上馬。行者挑著行李。老者又從袖子中取出一條鞭子,卻是用皮丁兒和寸劄的香藤柄子,以及虎筋絲穿結的梢兒製成,在路旁拱手獻上,說道:“聖僧,我還有一條挽手兒,一並送給你吧。”三藏在馬上接過,說道:“多謝施主的慷慨布施!多謝施主的慷慨布施!”
正打問訊間,那老兒忽然消失不見。眾人迴頭再看那社祠處,隻見一片空地,並無一物。此時半空傳來人聲:“聖僧,多有怠慢。我乃落伽山山神、土地,受菩薩差遣,特來給你們送來鞍轡。你們要努力西行,切莫懈怠。”嚇得唐僧趕忙滾鞍下馬,對著天空行禮參拜,口中說道:“弟子肉眼凡胎,未能認出尊神,還請恕罪。煩請轉達菩薩,我們深感大恩大德。”說罷,便隻顧著朝天磕頭,也不知磕了多少個頭。一旁的孫悟空笑得前仰後合,而豬八戒則喜笑顏開,走上前去拉住唐僧說:“師父,快起來吧。他已經走得很遠了,聽不到你的祈禱,也看不到你的磕頭。這樣不停地拜又有什麽用呢?”唐僧站起身來,對孫悟空說:“悟空啊,我在這裏磕頭,你怎麽不拜一下呢?反而站在旁邊嘲笑,這是什麽道理?”
行者說道:“你又怎會知曉?像他那般藏頭露尾的家夥,本就該狠狠打他一頓;隻是看在菩薩的麵子上,姑且饒過他這一迴,打他也算是足夠了,他怎還敢受我老孫的拜禮?我老孫自幼便是好漢,向來不曉得拜人,即便是見到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隻是唱個喏罷了。”三藏聽了,趕忙說道:“莫要如此說話,休要說這些空話!快快起來,莫要耽誤了趕路。”那師父這才起身收拾,繼續向西行去。
此後,師徒四人一路行來,倒也相安無事,走了約有兩個月的太平之路。途中所遇之人,大多是些虜虜、迴迴,以及狼蟲虎豹之類。時光飛逝,轉眼間又到了早春時節。隻見山林間一片錦繡,草木也都發出了嫩芽;梅花已然凋零,柳樹卻剛剛抽芽。師徒們一邊欣賞著春日的美景,一邊趕路,不知不覺間,太陽又西斜了。三藏勒住馬,遠遠眺望,隻見山凹裏有樓台的影子,殿閣重重。三藏問道:“悟空,你看那裏是什麽地方?”行者抬頭看了看,說道:“那裏不是殿宇,便是寺院。我們快些趕過去,在那裏借宿一晚吧。”三藏欣然同意,放開龍馬,徑直向前奔去。
究竟不知此去是何去處,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