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起時,心魔便如潮水般湧動而來,數量眾多且難以抵禦。然而,對於那些一心修行之人來說,即便這過程充滿艱辛困苦,又能如何呢?隻要憑借著不斷地自我淨化和磨礪,便能洗淨身心沾染的塵埃汙垢。就如同打磨玉石一般,經過精心雕琢與錘煉,方能展現出其璀璨光芒。
修行者需以堅定之心,掃除世間萬般紛擾雜念,迴歸內心的寂靜安寧;同時也要毫不留情地蕩滌消除種種怪異妖邪,切不可有絲毫懈怠拖延。如此這般持之以恆,嚴加管教自身,定能掙脫塵世樊籠的束縛,最終功德圓滿之時,便可飛身升入那至高無上的大羅仙境。
且說那神通廣大的孫大聖,絞盡腦汁想盡辦法,懇請如來佛祖出手收服了一眾妖魔,成功解救了唐僧師徒所遭遇的重重劫難後,便離開獅駝城繼續一路向西而行。時光匆匆流逝,不知不覺間已過去數月之久,此時正值寒冬時節。抬眼望去,但見那山嶺之上的梅花含苞待放,似要破開白玉般的花苞綻放開來;池塘中的水逐漸凝結成冰,宛如一麵巨大的鏡子。漫山遍野的紅葉紛紛揚揚飄落而下,而那蒼勁挺拔的青鬆卻在嚴寒之中愈發顯得青翠欲滴、生機勃勃。
天空中淡淡的雲彩飄蕩著,仿佛隨時都可能化作雪花飄灑而下;枯黃的野草倒伏在山坡之上,使得山巒看起來平整如砥。滿眼皆是寒冷的光芒交相輝映,陰冷之氣穿透骨髓,令人不禁瑟瑟發抖。
師徒們冒著嚴寒,頂著冷風,在雨中用餐,在風中趕路。正行走間,又望見一座城池。三藏勒住馬,問道:“悟空,那廂又是什麽地方?”行者手搭涼棚,望了望前方,說道:“到了跟前自然就知道了。若是西方的王國,就需要倒換通關文牒;若是府州縣,就直接過去。”師徒們說話間,已經來到了城門之外。
三藏下馬,帶著一行四人,進入了月城。隻見一個老軍,在向陽的牆根下,依偎著風睡著了。行者走上前,輕輕搖了搖他,叫道:“長官。”那老軍猛然驚醒,迷迷糊糊地睜開眼睛,看見行者,嚇得連忙跪下磕頭,嘴裏喊道:“爺爺!”行者見狀,笑著說道:“你不要驚慌害怕。我又不是什麽惡神,你叫我‘爺爺’幹什麽?”
老軍聽到行者所言後,慌忙跪地磕頭,戰戰兢兢地說道:“您莫不是那傳說中的雷公爺爺顯靈啦?”行者見狀,不禁笑罵道:“休要胡言亂語!我乃是從東土大唐前往西天拜佛求經的僧人罷了。方才行至此處,因不曉得這是什麽地方,故而向你打聽一下。”那老軍聽了這話,一顆懸著的心這才稍稍安定下來,他先是定了定神,然後打了一個大大的嗬欠,接著慢悠悠地從地上爬起身來,一邊伸著懶腰,一邊說道:“哎呀呀,長老啊長老,請寬恕小老兒我的罪過吧。這裏原本叫做比丘國,不過如今已經改名叫作小子城啦。”行者聞聽此言,趕忙轉過身去對著唐僧說道:“師父,原來此地起初名為比丘國,可現在卻改稱小子城了。隻是徒兒不太明白為何會突然更改名字呢?”
唐僧手撚佛珠,麵露疑惑之色,緩緩說道:“既然稱作比丘,卻又何以稱為小子呢?這其中緣由著實令人費解啊......”此時一旁的八戒插話道:“依俺老豬看呐,想必是那比丘國王駕崩歸西了,新登基坐殿的乃是個年紀尚輕的小子,所以才將這國家之名改成了小子城唄。”唐僧連連搖頭,說道:“萬萬不可如此臆測,此事斷不會這般簡單無理。咱們還是先進城去,到那街市之上再細細詢問一番吧。”沙僧點頭應和道:“大師兄說得極是。想來那老軍一則對此事未必知曉內情,二則剛才被大師兄這麽一嚇唬,難免有些胡言亂語。咱們還是趕緊進城去打探清楚為好。”說罷,師徒四人便邁步朝著城中走去。
師徒四人緩緩走進這三層門內,踏入了通衢大市之中。放眼望去,但見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行人如織,好不熱鬧。人們皆衣著整齊得體,儀態端莊大方;男子們氣宇軒昂、風度翩翩,女子們則身姿婀娜、麵容姣好。
街頭巷尾,酒樓歌館內傳來陣陣喧鬧之聲,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彩色的招牌高高懸掛於茶房之上,迎風招展,引人注目。萬戶千門之間,生意興隆,一派繁榮昌盛之景。六街三市內,廣進財源,商人們忙碌地穿梭其中,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在這裏,買賣交易頻繁而活躍。購買黃金、販賣錦繡絲綢之人猶如螞蟻般密集,他們在人群中擠來擠去,討價還價聲不絕於耳。眾人皆是為了爭奪利益和名聲而奔波忙碌,眼中隻有那閃閃發光的金錢。盡管如此,整個城市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秩序和禮儀規範,莊重嚴肅與繁華熱鬧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獨特的畫卷。
此時正值河清海晏之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師徒四人牽著馬匹,挑著行李擔子,在這熙熙攘攘的街市上行走了許久,盡情欣賞著這無盡的繁華景象。然而,走著走著,他們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家家戶戶的門口竟然都擺放著一個鵝籠。
三藏見狀,心生疑惑,開口問道:“徒弟啊,你們瞧,此處人家為何都要將鵝籠放置在門前呢?這究竟是什麽緣由?”八戒一聽,連忙左顧右盼起來,果然看到道路兩邊盡是排列整齊的鵝籠,而且每個籠子還都用五彩斑斕的綢緞遮掩著。這個貪吃的家夥不禁咧嘴一笑,說道:“師父,依俺老豬看來,今天想必是個黃道吉日,適宜舉辦婚姻之事或者與人結交朋友。所以這些人家才把鵝籠擺出來行禮呢。”
行者聽後,卻搖了搖頭,反駁道:“八戒,休得胡說八道!哪有家家都在同一天行禮的道理?這裏麵必定另有隱情。待我前去查看一番再說。”說著便準備邁步向前。可三藏擔心徒兒惹出麻煩,急忙伸手拉住他,勸說道:“悟空啊,你切莫衝動行事。你那張猴臉實在有些醜陋嚇人,萬一被別人怪罪下來,豈不是平白無故添了許多事端?”行者嘿嘿一笑,自信滿滿地迴答道:“師父放心,我自有辦法應對。隻需略施變化之功,便能前去探個究竟。”
好一個神通廣大的齊天大聖孫悟空!隻見他口中念念有詞,手指靈活地撚動法訣,緊接著念出一段神秘的咒語。伴隨著咒語聲響起,大聖的身形開始發生奇妙的變化。眨眼間,他就化作了一隻小巧玲瓏、翅膀透明如薄紗的蜜蜂兒。
這隻蜜蜂展開它那輕盈的雙翅,嗡嗡作響地迅速飛向近處的籠子旁邊。然後,它小心翼翼地從幔布的縫隙處鑽了進去,仔細觀察著籠中的情況。
原來,這籠子裏麵坐著的竟然是一個個天真可愛的小孩兒!大聖心中好奇不已,又連忙飛到第二個籠子跟前查看,發現裏麵同樣是一個小孩兒。就這樣,大聖連續查看了八九個籠子,無一例外,每個籠子裏關著的都是小孩兒。而且這些孩子全都是男兒身,竟沒有一個女孩子。
有的小孩坐在籠子裏興高采烈地玩耍著手中的玩具,臉上洋溢著純真無邪的笑容;有的則可憐巴巴地坐在裏頭低聲啼哭,淚水順著臉頰滑落;還有的正津津有味地吃著香甜可口的果子,小嘴吧唧吧唧地嚼個不停;更有些已經困倦不堪,或是倚靠著籠子昏昏睡去,或是幹脆直接坐在那裏打起盹來。
大聖將這一切都盡收眼底之後,便施展法術變迴了自己原本的模樣。他快步迴到唐僧身邊,向師父匯報所見到的情形:“師父啊,那些籠子裏裝著好些小孩子呢,年紀大點兒的看起來還不滿七歲,而最小的恐怕隻有五歲左右。弟子實在想不明白他們為何會被關在這裏。”
唐僧聽了這番話後,不禁眉頭緊皺,陷入沉思之中,心中滿是疑惑和擔憂。正在這時,師徒四人忽然轉過街角,看到前方有一座氣勢恢宏的衙門,門上高懸一塊牌匾,上書“金亭館驛”四個大字。
唐長老見狀,麵露喜色,開口說道:“徒兒們,咱們暫且先進到這座驛站裏去吧。一來可以向這裏的人打聽一下此地的具體情況;二來也能讓咱們的坐騎好好歇息一番,補充草料飲水;再者天色漸晚,正好在此借宿一晚。”
沙和尚連連點頭稱是:“大師兄說得極是,咱們快快進去吧。”於是乎,師徒四人滿心歡喜地走進了這座驛站。
剛一進門,那些當差的官人們立刻上前迎接,並將此事稟報給了驛丞。驛丞趕忙出來相迎,將眾人接入屋內。大家分賓主落座之後,彼此相互行禮問候。待眾人坐定,驛丞微笑著問道:“敢問長老一行是打從何處而來呀?”
三藏雙手合十,微微躬身說道:“貧僧乃是從東土大唐而來,受唐王之命前往西天拜佛求經之人。如今行至貴地,按照相關規矩和禮節,應當將通關文書呈交查驗,還望能暫且借用貴處官邸稍作歇息。”那驛丞聞聽此言,趕忙吩咐下人準備香茗,並微笑著迴應道:“法師遠道而來,一路辛苦,請先品嚐這杯清茶解解渴。”不一會兒,茶水便已備好端至三藏麵前。三藏輕抿一口後,放下茶杯,再次開口問道:“不知今日是否有幸能夠入朝麵聖,讓聖上親自查閱我的關文呢?”驛丞略作思考,然後搖了搖頭迴答說:“此事恐怕難以辦到啊,法師。今晚肯定不行,您需要等到明天清晨上朝之時才有機會見到皇上並呈上關文。不過今晚就請法師在我們這簡陋的衙門裏安心住宿一晚吧。”說完之後,他立刻轉身去安排各項事宜。沒過多久,一切都已經準備妥當,驛丞邀請唐僧師徒四人一同享用齋飯。飯後,他又叮囑手下的人仔細清掃客房,以便讓客人能夠好好休息。三藏對驛丞的熱情款待感激不已,連連道謝。
眾人相繼落座之後,三藏麵帶疑惑之色,向驛丞拱手施禮道:“貧僧初來乍到,心中尚有一事不甚明了,想要請教閣下,還望您不吝賜教。我想問問此地百姓對於養育孩子這件事究竟是如何看待的呢?”驛丞微微一笑,緩聲答道:“正所謂‘天無二日,人無二理’。無論是何地之人,養育孩童都是一樣的道理呀。要知道,每個孩子皆是由父親的精氣與母親的血液相結合而成,曆經整整十個月方才得以孕育而生;待到呱呱墜地之後,還要經過母親三年的哺乳喂養,才能逐漸長大成人、形成完整的體魄相貌。如此這般,其中的道理難道還有人會不清楚嗎?”
三藏雙手合十,一臉疑惑地說道:“依您所言,此地與我那敝邦並無差異之處。然而,貧僧方才進城之時,卻瞧見這大街小巷的人家,各自設立了一個鵝籠,且每個籠子之中皆藏匿著一名小兒。此事實在令人費解,故而鬥膽向您請教一番。”
那驛丞聽聞此言,神色瞬間變得緊張起來,他趕忙湊近三藏耳邊,壓低聲音說道:“長老啊,此事您切莫再過問啦,千萬別再提它,更不要理會或談論此事。還望長老快快歇息,明日一早便趕路前行吧。”說完,驛丞轉身就想離開。
豈料,三藏眼疾手快,伸手一把死死揪住驛丞的衣袖,態度堅決地說道:“不行,今日若不將此事問個清楚明白,貧僧心中定然難以安寧。”
驛丞見狀,連連搖頭擺手,嘴裏不停地念叨著:“哎呀呀,謹言呐,謹言!”可三藏哪裏肯罷休,依舊緊緊抓住驛丞,執意要讓他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個透徹詳盡。
驛丞眼見無法脫身,又怕被他人聽見,無奈之下隻好揮手示意周圍一應在官之人暫且退下。待眾人散去之後,驛丞獨自一人在微弱的燈光之下,小心翼翼地對三藏輕聲說道:“適才您所詢問的關於鵝籠之事,實乃當今國主所行之無道之舉啊。您何苦非要刨根究底呢!”
三藏眉頭緊皺,追問道:“究竟如何無道?還望施主務必賜教明白,如此一來,貧僧方可安心離去。”
驛丞娓娓道來:“此國原本喚作比丘國,然而近來卻有民謠傳唱,已改作小子城。三年前,曾有一老人,身著道人的裝扮,攜帶一小女子前來。那女子年方一十六歲,形容嬌美俊俏,貌若觀音菩薩。她被進貢給當今陛下,陛下對其色藝傾心,將她寵幸於宮中,封為美後。自此以後,陛下對三宮娘娘、六院妃子全然不再正眼相看,不分晝夜地貪歡作樂。如今,陛下弄得精神憔悴,身體孱弱,飲食也日漸減少,生命危在旦夕。太醫院的禦醫們想盡了各種良方,卻都無法治愈陛下的病症。而那進獻女子的道人,受到我主的誥封,被尊稱為國丈。”
國丈手中握有海外秘方,據說功效奇佳,可延年益壽。此前,他前往十洲、三島,曆經艱辛才將所需藥材采集齊全。然而,這秘方的藥引子卻極為奇特且厲害,需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的心肝煎湯服用。一旦服下,便可擁有千年不老的神奇功效。
這些被關在鵝籠裏的小兒,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被養在裏麵。他們的父母,因懼怕王法,不敢有絲毫反抗,甚至不敢哭泣,隻能默默忍受著這巨大的痛苦。於是,便有了“小兒城”的謠言在民間傳播開來。
如此行徑,豈不是毫無道義可言?長老明日一早到朝,隻需去倒換關文,切不可提及此事。”說完,他便轉身離去,消失在夜色之中。
那長老被唬得骨軟筋麻,腮邊淚如泉湧,止也止不住。他忽地失聲叫道:“昏君啊,昏君!你為了貪歡愛美,竟弄出這般病來,又何苦屈傷這許多小兒的性命!真是苦哉!痛殺我也!”有詩為證,其詩曰:
邪主無知失正真,貪歡不省暗傷身。
因求永壽戕童命,為解天災殺小民。
僧發慈悲難割舍,官言利害不堪聞。
燈前灑淚長籲歎,痛倒參禪向佛人。
八戒走上前,說道:“師父,你這是怎麽了?‘專把別人棺材抬在自家裏哭’!莫要煩惱了!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傷的是他自己的子民,與你有何相幹!且來寬衣睡覺吧,‘莫替古人耽憂’。”
三藏痛心疾首,淚如雨下,悲聲說道:“徒弟啊,你實在是一個不慈憫的人!我作為出家人,向來以積功累行為己任,而首要的便是行方便之事。可這昏君竟然一味地胡作非為!從古至今,從未聽說過吃人心肝可以延年益壽的說法。這簡直是無道至極的行為,讓我怎能不感到悲傷!”
沙僧連忙勸慰道:“師父請暫且不要過於悲傷。等明天早上我們去倒換關文時,當麵與國王講清楚這件事情。如果他不聽從我們的勸告,執意要這樣做,那我們再看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國丈。或許那個國丈是個妖精,想要吃人的心肝,所以才故意設下這個法子,也說不定呢。”
行者說道:“悟淨所言甚是有理。師父,你暫且安睡,明日老孫與你一同入朝,查看那國丈究竟是何底細。倘若他是人,隻怕是誤入旁門左道,不識正道,僅將采藥當作真實,待老孫將先天之要旨傳授於他,使其皈依正道;若是妖邪,我定將其擒獲,呈給國王觀看,讓他明白應寬容養身,絕不可傷害那些孩童的性命。”
三藏聽聞此言,急忙躬身,向行者施禮道:“徒弟啊,此計甚妙,甚妙!隻是見到昏君時,切不可貿然詢問此事,唯恐那昏君不分青紅皂白,聽信謠言而怪罪於你,屆時該如何應對!”
行者笑道:“老孫自有神通法力。現今先將鵝籠中的小兒攝離此城,讓他明日無物可取其心。地方官員自然會奏表上報。那昏君必定會有旨意,或是與國丈商議,或是另行選拔。到那時,借此機會上奏,定然不會怪罪於我。”
三藏滿心歡喜。又道:“如今如何才能讓小兒離開此城?若真能成功,賢徒當真是功德無量!速速行動吧,若是稍有遲緩,恐怕就來不及了。”行者頓時精神抖擻,立刻起身,吩咐八戒、沙僧:“你們與師父在此坐著,等我施展法術,你們隻需看到有陰風刮起,便知是小兒出城了。”他三人一同念道:“南無救生藥師佛!南無救生藥師佛!”
這大聖走出門外,打了個唿哨,飛身躍至半空,撚動法訣,口中念念有詞,大聲喝道:“唵淨法界!”隻見那城隍、土地、社令、真官,以及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六丁六甲和護教伽藍等眾神,紛紛來到空中,向他施禮道:“大聖,深夜召喚我等,有何要緊之事?”
行者神色嚴肅,開口說道:“今日我們路過比丘國,那國王昏庸無道,竟聽信妖邪之言,欲取小兒心肝做藥引子,以求長生不老。我師父心地善良,對此實在不忍,欲救生滅怪。因此,老孫特意邀請諸位,各自施展神通,與我一同將這城中各街坊人家鵝籠裏的小兒,連籠都攝出城外山凹中,或樹林深處。在那裏,為他們提供一些果子食用,確保他們不會挨餓受凍;同時,要暗中守護,不得讓他們受到驚嚇而啼哭。待我除掉那邪惡之輩,治理好這個國家,勸誡國王改邪歸正之後,再行將這些小兒送迴。”
眾人聽聞,紛紛點頭,表示願意助行者一臂之力。
眾神聞得號令,紛紛施展各自的神通法術,按下雲頭,降臨到這塵世之中。一時間,整個城市被籠罩在了一片陰森恐怖的氛圍之下。
隻見那陰風滾滾而來,如怒濤一般洶湧澎湃,所過之處,草木皆伏,沙石飛揚。而那慘霧更是漫漫無邊,仿佛一張巨大的灰色帷幕,將天地間的一切都遮掩得嚴嚴實實。原本明亮閃爍的星辰,也被這濃重的陰雲遮蔽得黯淡無光,就連那皎潔的明月,此刻也隻能透出微弱的光芒,仿佛隨時都會被這片慘霧吞噬殆盡。
起初的時候,這陰風慘霧還隻是蕩蕩悠悠地飄蕩著,雖然讓人感到有些不適,但尚不至於太過可怕。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變得越來越猛烈,越來越狂暴,發出了震耳欲聾的轟鳴聲,猶如千軍萬馬奔騰而過,又似驚濤駭浪拍擊海岸。
在這狂風唿嘯、濃霧彌漫的混亂場景中,眾神們卻沒有絲毫慌亂。他們憑借著超凡的神力和敏銳的感知能力,悠悠蕩蕩地穿梭於大街小巷之間,尋找著那些需要拯救的無辜孩童。每一個神隻都全神貫注,不放過任何一絲線索,希望能夠盡快找到孩子們的下落。
與此同時,那些心急如焚的父母親們則徒勞地四處張皇失措,唿喚著自己孩子的名字。兄長嫂嫂們也是悲痛欲絕,淚水如雨般灑落。整個城市沉浸在一片悲傷與恐懼之中。
滿地都是陰冷刺骨的寒風,無情地席卷著一切。那些放置孩童的鵝籠,也在這股神秘力量的作用下,被神隻們迅速攝取而去。盡管這個夜晚對於這些失去孩子的家庭來說無比孤獨淒涼,但大家心中都懷著一絲希望,相信待到天亮之時,所有的孩子都能平安歸來,屆時必將是一片歡樂祥和的景象。
有詩為證,其詩曰:釋門之中,慈憫之心古來便多,以正善之行方能成功,此乃摩訶之道。萬聖千真皆積累功德,三皈五戒更需從和。比丘在一國之中,並非君亂之源,小子千名,實乃命運之誤。行者因師父之問,尋求救護之法,這場陰騭之功,勝過波羅蜜多。
當夜,三更時分,眾神隻將鵝籠攝去,各處妥善安藏。行者按下祥光,徑直來到驛庭之上。隻聽得他們三人仍在念誦“南無救生藥師佛”。他心中暗自欣喜。上前叫道:“師父,我來了。這陰風刮得如何?”八戒道:“好厲害的陰風!”三藏道:“救孩子們的事情,究竟怎麽樣了?”行者道:“我已將他們一一救出,待我們起身時,再送還迴去。”長老連連道謝,這才就寢。
到了天曉時分,三藏醒來,便收拾停當,準備道:“悟空,我要趁早去上朝,倒換關文。”行者道:“師父,你自己去,恐怕難以成事,待老孫與你一同前去,看看那國丈究竟是邪是正。”
三藏聽聞行者所言,心中略感寬慰,微笑著點頭說道:“如此甚好,有你暗中相隨護佑,為師也能安心不少。隻是切記不可莽撞行事,以免惹出不必要的麻煩。”行者咧嘴一笑,應聲道:“師父放心便是,俺老孫自有分寸。”說罷,身形一閃便消失在了原地。
三藏轉頭看向八戒和沙僧,輕聲囑咐道:“八戒、悟淨,你們二人在此好生看守行李與馬匹,切不可疏忽大意。待為師麵見那國王之後,再作計較。”八戒拍著胸脯保證道:“師父盡管前去,老豬定會將這些家當看得牢牢的!”沙僧亦拱手應諾。
三藏整理了一下衣冠,方才邁步向前走去。此時,那驛丞竟又匆匆趕來相見。隻見這長老今日的裝扮比起昨日更是顯得莊嚴肅穆、氣度不凡。他身上穿著那一領錦襴異寶佛袈裟,閃耀著五彩光芒,仿佛由無數珍寶織就而成;頭上戴著一頂金光璀璨的金頂毗盧帽,其上鑲嵌著明珠寶石,熠熠生輝;右手握著一根九環錫杖,杖身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每一環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其胸膛微微挺起,隱約可見一絲神秘的神光在其中流轉,令人心生敬畏;而那至關重要的通關文牒,則被緊緊地揣在懷中,外麵還纏繞著一層華麗的錦套加以保護;他行走之間步履輕盈穩健,宛如阿羅漢降臨凡間一般,散發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當真如同活佛轉世般莊嚴神聖。
話說那驛丞見到唐僧師徒一行後,連忙恭敬地上前行禮完畢,隨後他小心翼翼地湊到唐僧耳邊,壓低聲音輕聲說道:“大師啊,此去路途艱險,還望您切莫多管閑事,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煩。”三藏聽聞此言,微微頷首,表示明白驛丞的好意,並應聲道:“多謝施主提醒,貧僧自會小心行事。”
而此時,孫悟空早已機靈地閃身躲到了門邊。隻見他口中念念有詞,施展出神奇的變化之術,瞬間就變成了一隻小巧玲瓏的蟭蟟蟲兒。這蟭蟟蟲兒翅膀輕振,發出一陣清脆的“嚶嚶”聲,如同一道閃電般迅速飛到了三藏的帽子之上停歇下來。
待一切準備就緒,師徒幾人便離開了館驛,徑直朝著朝中走去。不一會兒功夫,他們來到了朝門外。遠遠望去,便能看到幾位身穿黃色官服的黃門官正站立在那裏。
唐僧走上前去,雙手合十,向黃門官施禮道:“阿彌陀佛,貧僧乃是從東土大唐而來,奉唐王之命前往西天拜佛求經。如今行至貴國境內,按照慣例應當倒換通關文牒。故而鬥膽懇請大人代為轉達,希望能夠麵見陛下。”那黃門官見狀,不敢怠慢,趕忙迴禮,並答應為其傳話。
不多時,黃門官便返迴門前,向唐僧傳達旨意:“陛下聞知遠方高僧到來,甚是歡喜,特令有請大師進宮。”說罷,黃門官再次引領著唐僧走進皇宮內院。
進入宮殿之後,唐僧沿著台階緩緩而上,直至朝堂之下,然後恭恭敬敬地跪地朝拜行禮。參拜結束後,國王開口言道:“免禮平身,請高僧上殿賜座。”唐僧聞言起身,再次謝恩,而後穩步登上大殿,在指定的座位上安然落座。
眾人定睛觀瞧這位國王,但見他麵容憔悴,身形瘦弱,一副病懨懨的模樣。舉手投足之間,動作顯得有些遲緩笨拙,揖讓之時也略顯生疏失準;而每當他開口說話時,聲音更是斷斷續續,仿佛氣若遊絲一般。
稍作停頓之後,唐僧從懷中取出那份珍貴的文牒,雙手呈遞給國王。國王接過文牒,眯起雙眼努力想要看清上麵的文字,然而由於他眼神昏花朦朧,隻能一遍又一遍地仔細端詳。過了好一陣子,國王才終於勉強看清文牒上的內容,隨即伸手取過身旁的寶印,鄭重其事地在文牒上蓋下了自己的花押印記,最後又將這份已經加蓋印章的文牒交還給了唐僧。唐僧小心翼翼地接過來收好。
就在那國王正欲開口詢問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緣由之際,忽然聽到了當駕官高聲啟奏道:“陛下,國丈爺爺已然駕到!”
聽聞此言,那國王不敢有絲毫怠慢,連忙扶住身旁的近侍小宦官,掙紮著從華麗的龍床上站起身來,顧不得整理衣冠,便急匆匆地躬身向前迎去。這一舉動使得站在一旁的唐僧長老也不禁吃了一驚,急忙起身,側身站立在旁邊。
眾人紛紛轉頭望去,但見一位老道者正沿著玉石台階,不緊不慢、大搖大擺地走了進來。隻見這位老者頭上戴著一頂色澤淡雅如鵝黃般的九錫雲錦紗巾,那紗巾閃爍著微微的光芒,仿佛蘊含著神秘的力量;身上穿著一件由頂級梅沉香綿絲織就而成的鶴氅,輕柔飄逸,宛如仙人下凡時所披之衣。
再看他腰間係著一條紉藍色的三股攢絨腰帶,緊緊束住那寬大的袍服,顯得身形挺拔;足下踏著一雙用麻經和葛緯編織而成的雲頭履,步履輕盈,每一步都似踏在雲霧之上。其手中則拄著一根長達九節的枯藤盤龍拐杖,杖首雕刻著栩栩如生的龍頭,杖身盤繞著矯健的龍身,看上去威風凜凜;胸前還懸掛著一個繡工精美的描龍刺鳳團花錦囊,錦囊上的圖案活靈活現,仿佛隨時都會躍然而出。
細細觀瞧,這老道者麵容如玉般光滑潤澤,雖年事已高,卻毫無老態龍鍾之感;下巴處的蒼蒼胡須隨風飄動,更增添了幾分仙風道骨。尤其是那雙眼睛,猶如金色的瞳仁中燃燒著熊熊火焰,目光銳利而深邃,長長的眼目甚至超過了眉毛的高度。他行走之間,如雲影相隨,步步生風;周身更是彌漫著一股淡淡的香氣,如煙似霧,繚繞不絕。
待那國丈走到宮殿之前,令人詫異的是,他竟然對國王視若無睹,連最基本的禮節都未行施,就這樣昂首挺胸、氣宇軒昂地徑直走上了大殿。國王見狀,不僅沒有怪罪之意,反而略帶歉意地欠身說道:“國丈仙蹤難覓,今日能夠早早降臨朝堂,實乃寡人之幸啊!”
就請左手繡墩上坐。隻見三藏輕抬腳步,緩緩向前邁出一小步,然後微微彎下身軀,雙手抱拳作揖,恭敬地施禮說道:“國丈大人在上,貧僧這廂有禮問訊了。”然而,那位國丈卻安然端坐於高位之上,對三藏的施禮竟然視若無睹,甚至連一絲迴應的禮節都未曾表示。他隻是從容地轉過麵龐,朝著國王那邊開口言道:“此等僧人究竟來自何方啊?”國王趕忙迴答道:“這位乃是從東方大唐而來,身負使命前往西天拜佛求經之人。如今前來我國,隻為呈交倒驗關文而已。”國丈聽聞此言,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輕蔑的笑容,冷嘲熱諷地道:“那遙遠的西方之路,漆黑一片,路途漫長無盡頭,又能有什麽好處可言呢?”三藏聽到這番話語,麵色絲毫未變,依然保持著謙遜溫和的態度,連忙迴應道:“自古以來,西方一直被視為極樂世界般的神聖勝境,其中蘊含著無窮無盡的美好與奇妙,怎會不好呢?”這時,國王也不禁心生好奇,追問道:“朕曾聽聞上古之時便有言說:‘僧人乃是佛教之家的子弟。’但朕實在想知道,出家為僧是否真的能夠避免死亡,一心向佛是否當真可以求得長生不老之道呢?”
三藏一聽,急忙雙手合十,神情莊重地應答道:“身為僧侶之人,需將世間萬般緣分盡數放下;若是能夠領悟真性,則一切諸法皆為空幻。擁有大智慧者,心境閑適悠然,其淡泊之情存於不生不滅的境界之內;而掌握真正機要者,則沉默不語,逍遙自在地徜徉於寂靜涅盤之中。當三界皆空時,便能治理百事千端;一旦六根清淨,便可消除千般煩惱困苦。倘若想要堅定不移地誠心修行並獲得覺悟,那麽必須要認識自己的心:隻有心地純淨,才能如孤燈般明亮地獨自映照;隻要心中存有正念,那麽萬千境界都會變得清明澄澈。真容完美無瑕、毫無欠缺也沒有多餘之處,生前所呈現出來的模樣清晰可見;虛幻的影像雖然具有形狀,但最終會敗壞腐朽,除此之外又何必去苦苦追求呢?通過行功打坐,可以作為進入禪定狀態的根源;廣泛地布施恩惠給予他人,實在是修行的根本所在。真正的大智慧看似笨拙愚鈍,卻懂得萬事萬物都應順其自然、無所作為;善於謀劃並非精心算計,必須將每一件事情都徹底放下。隻要能夠讓內心始終保持平靜不動搖,那麽所有的行為自然就會周全完備;如果說要采取采陰補陽的方法來修煉,那無疑是荒謬至極的言論,服用丹藥以求長生不老,實際上也是虛妄不實的言辭。隻需要把塵世中的種種緣分全都舍棄掉,對世間萬物的色相一概視作虛空。保持純潔質樸、減少愛欲雜念,自然而然就能享受無盡的壽命了。”
那國丈聽到這番話後,隻是微微一笑。他抬起手指著唐僧說道:“嗬嗬嗬!你這個和尚簡直就是滿口胡言亂語啊!在寂滅法門之中,首先應當認清本性;可你竟然不知道那本性究竟是如何消亡的!一味地枯坐著參禪悟道,不過都是一些盲目修行、胡亂鍛煉罷了。俗話說得好:‘坐呀,坐呀,一直不停地坐下去!最後連你的屁股都會被磨破。長時間忍受烈火的煎熬折磨,反而給自己招來災禍。’更何況你哪裏知道我們這些:
修仙之人,骨骼堅硬秀麗;通達大道之士,精神最為靈動敏銳。攜帶簡單的竹籃和水瓢進山拜訪友人,采集各種草藥來到世間救濟眾人。摘來那仙界奇花用以堆砌成鬥笠,又折斷芳香四溢的蕙草鋪設成柔軟的坐席。眾人歡歌時掌聲雷動,舞蹈結束後便悠然躺臥於雲端之上。他們闡釋道家法門,弘揚太上老君的正統教義;施展符咒之術,消除人世間的邪惡妖氣。攝取天地之間的靈秀之氣,采集日月星辰的精華光芒。運用陰陽之道讓丹藥凝結成型,依照水火之理令胚胎穩固凝聚。當陰氣消減到二八之數時,其狀態若有若無、恍惚迷離;而陽氣增長至三九之際,則如同幽遠深沉、冥冥難測。順應四季變化采摘所需藥材,曆經九轉修煉最終煉成仙丹。騎著青色的鸞鳥,飛升進入紫色的府邸;駕馭潔白的仙鶴,直抵瑤台仙境。參拜滿天諸神汲取華美光彩,展現奇妙道法表達誠摯心意。相比你們那些靜坐參禪的佛教,追求寂滅陰神,涅盤之時隻留下散發惡臭的軀殼,而且還無法擺脫煉丹所產生的塵土。在儒釋道三教當中可沒有更高的品級了,自古以來唯有道教獨尊於世啊!”
那國王聽聞此言,心中大喜過望。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紛紛齊聲喝彩道:“真是說得太好了!‘惟道獨稱尊’!實在是‘惟道獨稱尊’啊!”這位長老見到人們皆對自己稱讚有加,不禁感到難為情起來,滿臉羞紅。隨後,國王傳旨命光祿寺精心籌備一頓豐盛的素齋,用來款待這位遠道而來的僧人,並送他從城西離去。
三藏謝恩而退,才下殿,往外正走,行者飛下帽頂兒,來在耳邊叫道:“師父,這國丈是個妖邪。國王受了妖氣。你先去驛中等齋,待老孫在這裏聽他消息。”三藏知會了,獨出朝門不提。
看那行者,一翅飛在金鑾殿翡翠屏中釘下,隻見那班部中閃出五城兵馬官,奏道:“我主,今夜一陣冷風,將各坊各家鵝籠裏小兒,連籠都刮去了,更無蹤跡。”國王聞奏,又驚又惱,對國丈道:“此事乃天滅朕也!連月病重,禦醫無效。幸國丈賜仙方,專待今日午時開刀,取此小兒心肝作引,何期被冷風刮去。非天欲滅朕而何?”
國丈麵帶微笑,說道:“陛下不必煩惱。將此兒刮去,實乃上天賜予陛下長生之福。”國王疑惑地問道:“眼睜睜看著籠中之兒被刮去,為何反說是天送長生?”國丈不緊不慢地迴答:“方才我入朝之時,偶然發現了一個絕妙的藥引,其功效遠勝於那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之心。那些小兒之心,僅能為陛下增添千年之壽;而此藥引,隻需服用我的仙藥,便可保陛下萬年長壽。”國王對這神秘的藥引一無所知,於是再三追問。國丈這才緩緩說道:“那東土前往西天取經的和尚,我觀察他器宇不凡,麵容端莊,乃是曆經十世修行的真身。他自幼出家為僧,元陽未泄,比那小兒更加強大萬倍。若能取得他的心肝煎湯,再服下我的仙藥,足以確保陛下萬年長壽。”
那昏庸無道的君王聽聞此言,竟然深信不疑。他轉頭對國丈說道:“你為何不早些說?倘若真有如此神效,剛才就應該將他留住,絕不能放他離去。”國丈迴應道:“這有何難?方才已吩咐光祿寺準備齋飯款待他,他必定會食用齋飯,然後才會出城。如今隻需緊急傳旨,緊閉各個城門;調遣兵馬圍住金亭館驛,將那和尚擒獲,必定要以禮相待,請求他獻出心髒。倘若他順從,便可立即剖開他的胸膛取出,隨後以帝王之禮安葬他的屍體,還可為他建立廟宇,享受祭祀;如若他不從,就給他來個強硬手段,即刻將他捆綁起來,強行剖開取出。這並非難事。”那昏君完全依照國丈的建議,即刻傳下旨意,將各個城門緊閉。又派遣羽林衛的大小官軍,將館驛團團圍住。
行者聞此消息,如疾風般飛奔至館驛,現迴本相,急切地對唐僧道:“師父,大禍臨頭了,大禍臨頭了!”那三藏方才與八戒、沙僧享用禦齋,聽聞此言,頓時嚇得三魂出竅,七魄升天,癱倒在地,渾身冷汗淋漓,雙眼發直,口不能言。沙僧慌忙上前攙扶,連聲唿喚:“師父醒來,師父醒來!”八戒道:“究竟發生何事,竟將師父嚇成這般模樣?你且慢慢道來,莫要驚慌。”行者道:“師父離朝之後,老孫暗中觀察,發現那國丈竟是個妖精。不久,便有五城兵馬前來稟報,說冷風將小兒刮走。國王大怒,那妖精卻巧言令色,哄得國王轉怒為喜,說道:‘此乃上天賜予的長生之法。’欲取師父的心肝做藥引,以求延年益壽。那昏君聽信讒言,故而點齊精兵,將館驛團團圍住,又差錦衣官前來請師父入宮獻心。”八戒笑道:“你平日裏慈悲為懷,救了那些小兒,如今卻惹出這等禍事!”
三藏渾身顫抖著,好不容易才從地上緩緩地爬起身來,緊緊地拉住行者的衣袖,滿臉驚恐之色,聲音都帶著哭腔哀求道:“我的好徒兒啊!眼下這可怎麽辦才好呢?”行者目光一閃,鎮定自若地迴答道:“師父若是想要平安無事,那就得反其道而行之,所謂‘大做小’便是這個道理。”一旁的沙僧聽得雲裏霧裏,連忙追問:“大師兄,這‘大做小’究竟是什麽意思呀?”行者微微一笑,解釋道:“若想保住性命周全,師父就得扮作徒弟,而我則裝作師父,如此這般或許才能躲過此劫。”
三藏一聽,猶如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連連點頭應道:“隻要能救得了貧僧這條性命,就算讓我給你當徒子、徒孫都行啊!”行者見師父如此爽快,便不再猶豫,轉頭對八戒喊道:“八戒,動作快點兒,弄些泥巴過來!”那呆子聞言,趕忙抄起九齒釘耙,賣力地挖起泥土來。隻是他生性懶惰,又懼怕到外麵去打水,眼珠子一轉,竟然直接撩起自己的衣服,就地解決起來,然後用手胡亂地摻和成一團散發著腥臊之氣的泥巴,嬉皮笑臉地遞給了行者。
行者見狀,不禁皺起眉頭,但事已至此,也別無他法。隻見他無奈地接過那團泥巴,使勁兒地將其揉成一片,隨後小心翼翼地敷在了自己的臉上,精心捏造出一個猴子模樣的臉譜。接著,他輕聲囑咐唐僧站起來別動,千萬不要再開口說話。待一切準備就緒,行者口中念念有詞,同時對著唐僧輕輕吹了一口仙氣,大喊一聲:“變!”刹那間,神奇的一幕發生了——那長老轉眼間竟變成了行者的模樣;行者迅速脫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給唐僧穿戴整齊。行者迅速地穿上了師父的袈裟和僧帽,雙手熟練地撚起法訣,口中念念有詞。隨著一陣神秘的咒語聲響起,他的身體開始發生奇妙的變化,眨眼間就變成了唐僧那慈眉善目的模樣。
八戒和沙僧站在一旁,瞪大了眼睛,左瞧右看,愣是難以分辨出眼前之人究竟是不是他們真正的師父。就在此時,外麵忽然傳來一陣喧鬧之聲,緊接著便是鑼鼓喧天,震耳欲聾。眾人放眼望去,但見一群手持長槍短刀的士兵如潮水般湧來,將整個館驛團團圍住。
片刻之後,一名身著錦衣華服的官員大步流星地走了進來。他目光銳利,掃視著四周,大聲喝問:“東土唐朝長老在何處?”那驛丞嚇得臉色慘白,渾身顫抖不已,連忙跪倒在地,顫顫巍巍地指著下方的一間客房說道:“迴大人,在……在下麵的客房裏。”
錦衣官聞聽此言,立刻轉身朝著客房走去。來到門前,他抬手輕輕敲了敲門,然後高聲喊道:“唐長老,我王有請。”屋內的八戒和沙僧對視一眼,趕緊一左一右護在“假行者”身旁。隻見“假唐僧”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衣冠,緩緩走出房門,向著錦衣官施了一禮,微笑著問道:“錦衣大人,不知陛下召見貧僧,所為何事啊?”
錦衣官二話不說,上前一步,伸手緊緊抓住“假唐僧”的衣袖,急切地說道:“我與你速速進朝去吧。想來陛下定是有所需求,要取用什麽東西呢。”說罷,便拉著“假唐僧”快步向外走去。
然而,誰也不知道這一去究竟會遭遇怎樣的命運,是福是禍尚未可知。
正所謂“妖誣勝慈善,慈善反招兇”,這其中的曲折故事,還需留待下一迴再細細分解。
修行者需以堅定之心,掃除世間萬般紛擾雜念,迴歸內心的寂靜安寧;同時也要毫不留情地蕩滌消除種種怪異妖邪,切不可有絲毫懈怠拖延。如此這般持之以恆,嚴加管教自身,定能掙脫塵世樊籠的束縛,最終功德圓滿之時,便可飛身升入那至高無上的大羅仙境。
且說那神通廣大的孫大聖,絞盡腦汁想盡辦法,懇請如來佛祖出手收服了一眾妖魔,成功解救了唐僧師徒所遭遇的重重劫難後,便離開獅駝城繼續一路向西而行。時光匆匆流逝,不知不覺間已過去數月之久,此時正值寒冬時節。抬眼望去,但見那山嶺之上的梅花含苞待放,似要破開白玉般的花苞綻放開來;池塘中的水逐漸凝結成冰,宛如一麵巨大的鏡子。漫山遍野的紅葉紛紛揚揚飄落而下,而那蒼勁挺拔的青鬆卻在嚴寒之中愈發顯得青翠欲滴、生機勃勃。
天空中淡淡的雲彩飄蕩著,仿佛隨時都可能化作雪花飄灑而下;枯黃的野草倒伏在山坡之上,使得山巒看起來平整如砥。滿眼皆是寒冷的光芒交相輝映,陰冷之氣穿透骨髓,令人不禁瑟瑟發抖。
師徒們冒著嚴寒,頂著冷風,在雨中用餐,在風中趕路。正行走間,又望見一座城池。三藏勒住馬,問道:“悟空,那廂又是什麽地方?”行者手搭涼棚,望了望前方,說道:“到了跟前自然就知道了。若是西方的王國,就需要倒換通關文牒;若是府州縣,就直接過去。”師徒們說話間,已經來到了城門之外。
三藏下馬,帶著一行四人,進入了月城。隻見一個老軍,在向陽的牆根下,依偎著風睡著了。行者走上前,輕輕搖了搖他,叫道:“長官。”那老軍猛然驚醒,迷迷糊糊地睜開眼睛,看見行者,嚇得連忙跪下磕頭,嘴裏喊道:“爺爺!”行者見狀,笑著說道:“你不要驚慌害怕。我又不是什麽惡神,你叫我‘爺爺’幹什麽?”
老軍聽到行者所言後,慌忙跪地磕頭,戰戰兢兢地說道:“您莫不是那傳說中的雷公爺爺顯靈啦?”行者見狀,不禁笑罵道:“休要胡言亂語!我乃是從東土大唐前往西天拜佛求經的僧人罷了。方才行至此處,因不曉得這是什麽地方,故而向你打聽一下。”那老軍聽了這話,一顆懸著的心這才稍稍安定下來,他先是定了定神,然後打了一個大大的嗬欠,接著慢悠悠地從地上爬起身來,一邊伸著懶腰,一邊說道:“哎呀呀,長老啊長老,請寬恕小老兒我的罪過吧。這裏原本叫做比丘國,不過如今已經改名叫作小子城啦。”行者聞聽此言,趕忙轉過身去對著唐僧說道:“師父,原來此地起初名為比丘國,可現在卻改稱小子城了。隻是徒兒不太明白為何會突然更改名字呢?”
唐僧手撚佛珠,麵露疑惑之色,緩緩說道:“既然稱作比丘,卻又何以稱為小子呢?這其中緣由著實令人費解啊......”此時一旁的八戒插話道:“依俺老豬看呐,想必是那比丘國王駕崩歸西了,新登基坐殿的乃是個年紀尚輕的小子,所以才將這國家之名改成了小子城唄。”唐僧連連搖頭,說道:“萬萬不可如此臆測,此事斷不會這般簡單無理。咱們還是先進城去,到那街市之上再細細詢問一番吧。”沙僧點頭應和道:“大師兄說得極是。想來那老軍一則對此事未必知曉內情,二則剛才被大師兄這麽一嚇唬,難免有些胡言亂語。咱們還是趕緊進城去打探清楚為好。”說罷,師徒四人便邁步朝著城中走去。
師徒四人緩緩走進這三層門內,踏入了通衢大市之中。放眼望去,但見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行人如織,好不熱鬧。人們皆衣著整齊得體,儀態端莊大方;男子們氣宇軒昂、風度翩翩,女子們則身姿婀娜、麵容姣好。
街頭巷尾,酒樓歌館內傳來陣陣喧鬧之聲,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彩色的招牌高高懸掛於茶房之上,迎風招展,引人注目。萬戶千門之間,生意興隆,一派繁榮昌盛之景。六街三市內,廣進財源,商人們忙碌地穿梭其中,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在這裏,買賣交易頻繁而活躍。購買黃金、販賣錦繡絲綢之人猶如螞蟻般密集,他們在人群中擠來擠去,討價還價聲不絕於耳。眾人皆是為了爭奪利益和名聲而奔波忙碌,眼中隻有那閃閃發光的金錢。盡管如此,整個城市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秩序和禮儀規範,莊重嚴肅與繁華熱鬧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獨特的畫卷。
此時正值河清海晏之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師徒四人牽著馬匹,挑著行李擔子,在這熙熙攘攘的街市上行走了許久,盡情欣賞著這無盡的繁華景象。然而,走著走著,他們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家家戶戶的門口竟然都擺放著一個鵝籠。
三藏見狀,心生疑惑,開口問道:“徒弟啊,你們瞧,此處人家為何都要將鵝籠放置在門前呢?這究竟是什麽緣由?”八戒一聽,連忙左顧右盼起來,果然看到道路兩邊盡是排列整齊的鵝籠,而且每個籠子還都用五彩斑斕的綢緞遮掩著。這個貪吃的家夥不禁咧嘴一笑,說道:“師父,依俺老豬看來,今天想必是個黃道吉日,適宜舉辦婚姻之事或者與人結交朋友。所以這些人家才把鵝籠擺出來行禮呢。”
行者聽後,卻搖了搖頭,反駁道:“八戒,休得胡說八道!哪有家家都在同一天行禮的道理?這裏麵必定另有隱情。待我前去查看一番再說。”說著便準備邁步向前。可三藏擔心徒兒惹出麻煩,急忙伸手拉住他,勸說道:“悟空啊,你切莫衝動行事。你那張猴臉實在有些醜陋嚇人,萬一被別人怪罪下來,豈不是平白無故添了許多事端?”行者嘿嘿一笑,自信滿滿地迴答道:“師父放心,我自有辦法應對。隻需略施變化之功,便能前去探個究竟。”
好一個神通廣大的齊天大聖孫悟空!隻見他口中念念有詞,手指靈活地撚動法訣,緊接著念出一段神秘的咒語。伴隨著咒語聲響起,大聖的身形開始發生奇妙的變化。眨眼間,他就化作了一隻小巧玲瓏、翅膀透明如薄紗的蜜蜂兒。
這隻蜜蜂展開它那輕盈的雙翅,嗡嗡作響地迅速飛向近處的籠子旁邊。然後,它小心翼翼地從幔布的縫隙處鑽了進去,仔細觀察著籠中的情況。
原來,這籠子裏麵坐著的竟然是一個個天真可愛的小孩兒!大聖心中好奇不已,又連忙飛到第二個籠子跟前查看,發現裏麵同樣是一個小孩兒。就這樣,大聖連續查看了八九個籠子,無一例外,每個籠子裏關著的都是小孩兒。而且這些孩子全都是男兒身,竟沒有一個女孩子。
有的小孩坐在籠子裏興高采烈地玩耍著手中的玩具,臉上洋溢著純真無邪的笑容;有的則可憐巴巴地坐在裏頭低聲啼哭,淚水順著臉頰滑落;還有的正津津有味地吃著香甜可口的果子,小嘴吧唧吧唧地嚼個不停;更有些已經困倦不堪,或是倚靠著籠子昏昏睡去,或是幹脆直接坐在那裏打起盹來。
大聖將這一切都盡收眼底之後,便施展法術變迴了自己原本的模樣。他快步迴到唐僧身邊,向師父匯報所見到的情形:“師父啊,那些籠子裏裝著好些小孩子呢,年紀大點兒的看起來還不滿七歲,而最小的恐怕隻有五歲左右。弟子實在想不明白他們為何會被關在這裏。”
唐僧聽了這番話後,不禁眉頭緊皺,陷入沉思之中,心中滿是疑惑和擔憂。正在這時,師徒四人忽然轉過街角,看到前方有一座氣勢恢宏的衙門,門上高懸一塊牌匾,上書“金亭館驛”四個大字。
唐長老見狀,麵露喜色,開口說道:“徒兒們,咱們暫且先進到這座驛站裏去吧。一來可以向這裏的人打聽一下此地的具體情況;二來也能讓咱們的坐騎好好歇息一番,補充草料飲水;再者天色漸晚,正好在此借宿一晚。”
沙和尚連連點頭稱是:“大師兄說得極是,咱們快快進去吧。”於是乎,師徒四人滿心歡喜地走進了這座驛站。
剛一進門,那些當差的官人們立刻上前迎接,並將此事稟報給了驛丞。驛丞趕忙出來相迎,將眾人接入屋內。大家分賓主落座之後,彼此相互行禮問候。待眾人坐定,驛丞微笑著問道:“敢問長老一行是打從何處而來呀?”
三藏雙手合十,微微躬身說道:“貧僧乃是從東土大唐而來,受唐王之命前往西天拜佛求經之人。如今行至貴地,按照相關規矩和禮節,應當將通關文書呈交查驗,還望能暫且借用貴處官邸稍作歇息。”那驛丞聞聽此言,趕忙吩咐下人準備香茗,並微笑著迴應道:“法師遠道而來,一路辛苦,請先品嚐這杯清茶解解渴。”不一會兒,茶水便已備好端至三藏麵前。三藏輕抿一口後,放下茶杯,再次開口問道:“不知今日是否有幸能夠入朝麵聖,讓聖上親自查閱我的關文呢?”驛丞略作思考,然後搖了搖頭迴答說:“此事恐怕難以辦到啊,法師。今晚肯定不行,您需要等到明天清晨上朝之時才有機會見到皇上並呈上關文。不過今晚就請法師在我們這簡陋的衙門裏安心住宿一晚吧。”說完之後,他立刻轉身去安排各項事宜。沒過多久,一切都已經準備妥當,驛丞邀請唐僧師徒四人一同享用齋飯。飯後,他又叮囑手下的人仔細清掃客房,以便讓客人能夠好好休息。三藏對驛丞的熱情款待感激不已,連連道謝。
眾人相繼落座之後,三藏麵帶疑惑之色,向驛丞拱手施禮道:“貧僧初來乍到,心中尚有一事不甚明了,想要請教閣下,還望您不吝賜教。我想問問此地百姓對於養育孩子這件事究竟是如何看待的呢?”驛丞微微一笑,緩聲答道:“正所謂‘天無二日,人無二理’。無論是何地之人,養育孩童都是一樣的道理呀。要知道,每個孩子皆是由父親的精氣與母親的血液相結合而成,曆經整整十個月方才得以孕育而生;待到呱呱墜地之後,還要經過母親三年的哺乳喂養,才能逐漸長大成人、形成完整的體魄相貌。如此這般,其中的道理難道還有人會不清楚嗎?”
三藏雙手合十,一臉疑惑地說道:“依您所言,此地與我那敝邦並無差異之處。然而,貧僧方才進城之時,卻瞧見這大街小巷的人家,各自設立了一個鵝籠,且每個籠子之中皆藏匿著一名小兒。此事實在令人費解,故而鬥膽向您請教一番。”
那驛丞聽聞此言,神色瞬間變得緊張起來,他趕忙湊近三藏耳邊,壓低聲音說道:“長老啊,此事您切莫再過問啦,千萬別再提它,更不要理會或談論此事。還望長老快快歇息,明日一早便趕路前行吧。”說完,驛丞轉身就想離開。
豈料,三藏眼疾手快,伸手一把死死揪住驛丞的衣袖,態度堅決地說道:“不行,今日若不將此事問個清楚明白,貧僧心中定然難以安寧。”
驛丞見狀,連連搖頭擺手,嘴裏不停地念叨著:“哎呀呀,謹言呐,謹言!”可三藏哪裏肯罷休,依舊緊緊抓住驛丞,執意要讓他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個透徹詳盡。
驛丞眼見無法脫身,又怕被他人聽見,無奈之下隻好揮手示意周圍一應在官之人暫且退下。待眾人散去之後,驛丞獨自一人在微弱的燈光之下,小心翼翼地對三藏輕聲說道:“適才您所詢問的關於鵝籠之事,實乃當今國主所行之無道之舉啊。您何苦非要刨根究底呢!”
三藏眉頭緊皺,追問道:“究竟如何無道?還望施主務必賜教明白,如此一來,貧僧方可安心離去。”
驛丞娓娓道來:“此國原本喚作比丘國,然而近來卻有民謠傳唱,已改作小子城。三年前,曾有一老人,身著道人的裝扮,攜帶一小女子前來。那女子年方一十六歲,形容嬌美俊俏,貌若觀音菩薩。她被進貢給當今陛下,陛下對其色藝傾心,將她寵幸於宮中,封為美後。自此以後,陛下對三宮娘娘、六院妃子全然不再正眼相看,不分晝夜地貪歡作樂。如今,陛下弄得精神憔悴,身體孱弱,飲食也日漸減少,生命危在旦夕。太醫院的禦醫們想盡了各種良方,卻都無法治愈陛下的病症。而那進獻女子的道人,受到我主的誥封,被尊稱為國丈。”
國丈手中握有海外秘方,據說功效奇佳,可延年益壽。此前,他前往十洲、三島,曆經艱辛才將所需藥材采集齊全。然而,這秘方的藥引子卻極為奇特且厲害,需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的心肝煎湯服用。一旦服下,便可擁有千年不老的神奇功效。
這些被關在鵝籠裏的小兒,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被養在裏麵。他們的父母,因懼怕王法,不敢有絲毫反抗,甚至不敢哭泣,隻能默默忍受著這巨大的痛苦。於是,便有了“小兒城”的謠言在民間傳播開來。
如此行徑,豈不是毫無道義可言?長老明日一早到朝,隻需去倒換關文,切不可提及此事。”說完,他便轉身離去,消失在夜色之中。
那長老被唬得骨軟筋麻,腮邊淚如泉湧,止也止不住。他忽地失聲叫道:“昏君啊,昏君!你為了貪歡愛美,竟弄出這般病來,又何苦屈傷這許多小兒的性命!真是苦哉!痛殺我也!”有詩為證,其詩曰:
邪主無知失正真,貪歡不省暗傷身。
因求永壽戕童命,為解天災殺小民。
僧發慈悲難割舍,官言利害不堪聞。
燈前灑淚長籲歎,痛倒參禪向佛人。
八戒走上前,說道:“師父,你這是怎麽了?‘專把別人棺材抬在自家裏哭’!莫要煩惱了!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傷的是他自己的子民,與你有何相幹!且來寬衣睡覺吧,‘莫替古人耽憂’。”
三藏痛心疾首,淚如雨下,悲聲說道:“徒弟啊,你實在是一個不慈憫的人!我作為出家人,向來以積功累行為己任,而首要的便是行方便之事。可這昏君竟然一味地胡作非為!從古至今,從未聽說過吃人心肝可以延年益壽的說法。這簡直是無道至極的行為,讓我怎能不感到悲傷!”
沙僧連忙勸慰道:“師父請暫且不要過於悲傷。等明天早上我們去倒換關文時,當麵與國王講清楚這件事情。如果他不聽從我們的勸告,執意要這樣做,那我們再看看他究竟是怎樣一個國丈。或許那個國丈是個妖精,想要吃人的心肝,所以才故意設下這個法子,也說不定呢。”
行者說道:“悟淨所言甚是有理。師父,你暫且安睡,明日老孫與你一同入朝,查看那國丈究竟是何底細。倘若他是人,隻怕是誤入旁門左道,不識正道,僅將采藥當作真實,待老孫將先天之要旨傳授於他,使其皈依正道;若是妖邪,我定將其擒獲,呈給國王觀看,讓他明白應寬容養身,絕不可傷害那些孩童的性命。”
三藏聽聞此言,急忙躬身,向行者施禮道:“徒弟啊,此計甚妙,甚妙!隻是見到昏君時,切不可貿然詢問此事,唯恐那昏君不分青紅皂白,聽信謠言而怪罪於你,屆時該如何應對!”
行者笑道:“老孫自有神通法力。現今先將鵝籠中的小兒攝離此城,讓他明日無物可取其心。地方官員自然會奏表上報。那昏君必定會有旨意,或是與國丈商議,或是另行選拔。到那時,借此機會上奏,定然不會怪罪於我。”
三藏滿心歡喜。又道:“如今如何才能讓小兒離開此城?若真能成功,賢徒當真是功德無量!速速行動吧,若是稍有遲緩,恐怕就來不及了。”行者頓時精神抖擻,立刻起身,吩咐八戒、沙僧:“你們與師父在此坐著,等我施展法術,你們隻需看到有陰風刮起,便知是小兒出城了。”他三人一同念道:“南無救生藥師佛!南無救生藥師佛!”
這大聖走出門外,打了個唿哨,飛身躍至半空,撚動法訣,口中念念有詞,大聲喝道:“唵淨法界!”隻見那城隍、土地、社令、真官,以及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六丁六甲和護教伽藍等眾神,紛紛來到空中,向他施禮道:“大聖,深夜召喚我等,有何要緊之事?”
行者神色嚴肅,開口說道:“今日我們路過比丘國,那國王昏庸無道,竟聽信妖邪之言,欲取小兒心肝做藥引子,以求長生不老。我師父心地善良,對此實在不忍,欲救生滅怪。因此,老孫特意邀請諸位,各自施展神通,與我一同將這城中各街坊人家鵝籠裏的小兒,連籠都攝出城外山凹中,或樹林深處。在那裏,為他們提供一些果子食用,確保他們不會挨餓受凍;同時,要暗中守護,不得讓他們受到驚嚇而啼哭。待我除掉那邪惡之輩,治理好這個國家,勸誡國王改邪歸正之後,再行將這些小兒送迴。”
眾人聽聞,紛紛點頭,表示願意助行者一臂之力。
眾神聞得號令,紛紛施展各自的神通法術,按下雲頭,降臨到這塵世之中。一時間,整個城市被籠罩在了一片陰森恐怖的氛圍之下。
隻見那陰風滾滾而來,如怒濤一般洶湧澎湃,所過之處,草木皆伏,沙石飛揚。而那慘霧更是漫漫無邊,仿佛一張巨大的灰色帷幕,將天地間的一切都遮掩得嚴嚴實實。原本明亮閃爍的星辰,也被這濃重的陰雲遮蔽得黯淡無光,就連那皎潔的明月,此刻也隻能透出微弱的光芒,仿佛隨時都會被這片慘霧吞噬殆盡。
起初的時候,這陰風慘霧還隻是蕩蕩悠悠地飄蕩著,雖然讓人感到有些不適,但尚不至於太過可怕。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變得越來越猛烈,越來越狂暴,發出了震耳欲聾的轟鳴聲,猶如千軍萬馬奔騰而過,又似驚濤駭浪拍擊海岸。
在這狂風唿嘯、濃霧彌漫的混亂場景中,眾神們卻沒有絲毫慌亂。他們憑借著超凡的神力和敏銳的感知能力,悠悠蕩蕩地穿梭於大街小巷之間,尋找著那些需要拯救的無辜孩童。每一個神隻都全神貫注,不放過任何一絲線索,希望能夠盡快找到孩子們的下落。
與此同時,那些心急如焚的父母親們則徒勞地四處張皇失措,唿喚著自己孩子的名字。兄長嫂嫂們也是悲痛欲絕,淚水如雨般灑落。整個城市沉浸在一片悲傷與恐懼之中。
滿地都是陰冷刺骨的寒風,無情地席卷著一切。那些放置孩童的鵝籠,也在這股神秘力量的作用下,被神隻們迅速攝取而去。盡管這個夜晚對於這些失去孩子的家庭來說無比孤獨淒涼,但大家心中都懷著一絲希望,相信待到天亮之時,所有的孩子都能平安歸來,屆時必將是一片歡樂祥和的景象。
有詩為證,其詩曰:釋門之中,慈憫之心古來便多,以正善之行方能成功,此乃摩訶之道。萬聖千真皆積累功德,三皈五戒更需從和。比丘在一國之中,並非君亂之源,小子千名,實乃命運之誤。行者因師父之問,尋求救護之法,這場陰騭之功,勝過波羅蜜多。
當夜,三更時分,眾神隻將鵝籠攝去,各處妥善安藏。行者按下祥光,徑直來到驛庭之上。隻聽得他們三人仍在念誦“南無救生藥師佛”。他心中暗自欣喜。上前叫道:“師父,我來了。這陰風刮得如何?”八戒道:“好厲害的陰風!”三藏道:“救孩子們的事情,究竟怎麽樣了?”行者道:“我已將他們一一救出,待我們起身時,再送還迴去。”長老連連道謝,這才就寢。
到了天曉時分,三藏醒來,便收拾停當,準備道:“悟空,我要趁早去上朝,倒換關文。”行者道:“師父,你自己去,恐怕難以成事,待老孫與你一同前去,看看那國丈究竟是邪是正。”
三藏聽聞行者所言,心中略感寬慰,微笑著點頭說道:“如此甚好,有你暗中相隨護佑,為師也能安心不少。隻是切記不可莽撞行事,以免惹出不必要的麻煩。”行者咧嘴一笑,應聲道:“師父放心便是,俺老孫自有分寸。”說罷,身形一閃便消失在了原地。
三藏轉頭看向八戒和沙僧,輕聲囑咐道:“八戒、悟淨,你們二人在此好生看守行李與馬匹,切不可疏忽大意。待為師麵見那國王之後,再作計較。”八戒拍著胸脯保證道:“師父盡管前去,老豬定會將這些家當看得牢牢的!”沙僧亦拱手應諾。
三藏整理了一下衣冠,方才邁步向前走去。此時,那驛丞竟又匆匆趕來相見。隻見這長老今日的裝扮比起昨日更是顯得莊嚴肅穆、氣度不凡。他身上穿著那一領錦襴異寶佛袈裟,閃耀著五彩光芒,仿佛由無數珍寶織就而成;頭上戴著一頂金光璀璨的金頂毗盧帽,其上鑲嵌著明珠寶石,熠熠生輝;右手握著一根九環錫杖,杖身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每一環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其胸膛微微挺起,隱約可見一絲神秘的神光在其中流轉,令人心生敬畏;而那至關重要的通關文牒,則被緊緊地揣在懷中,外麵還纏繞著一層華麗的錦套加以保護;他行走之間步履輕盈穩健,宛如阿羅漢降臨凡間一般,散發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當真如同活佛轉世般莊嚴神聖。
話說那驛丞見到唐僧師徒一行後,連忙恭敬地上前行禮完畢,隨後他小心翼翼地湊到唐僧耳邊,壓低聲音輕聲說道:“大師啊,此去路途艱險,還望您切莫多管閑事,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煩。”三藏聽聞此言,微微頷首,表示明白驛丞的好意,並應聲道:“多謝施主提醒,貧僧自會小心行事。”
而此時,孫悟空早已機靈地閃身躲到了門邊。隻見他口中念念有詞,施展出神奇的變化之術,瞬間就變成了一隻小巧玲瓏的蟭蟟蟲兒。這蟭蟟蟲兒翅膀輕振,發出一陣清脆的“嚶嚶”聲,如同一道閃電般迅速飛到了三藏的帽子之上停歇下來。
待一切準備就緒,師徒幾人便離開了館驛,徑直朝著朝中走去。不一會兒功夫,他們來到了朝門外。遠遠望去,便能看到幾位身穿黃色官服的黃門官正站立在那裏。
唐僧走上前去,雙手合十,向黃門官施禮道:“阿彌陀佛,貧僧乃是從東土大唐而來,奉唐王之命前往西天拜佛求經。如今行至貴國境內,按照慣例應當倒換通關文牒。故而鬥膽懇請大人代為轉達,希望能夠麵見陛下。”那黃門官見狀,不敢怠慢,趕忙迴禮,並答應為其傳話。
不多時,黃門官便返迴門前,向唐僧傳達旨意:“陛下聞知遠方高僧到來,甚是歡喜,特令有請大師進宮。”說罷,黃門官再次引領著唐僧走進皇宮內院。
進入宮殿之後,唐僧沿著台階緩緩而上,直至朝堂之下,然後恭恭敬敬地跪地朝拜行禮。參拜結束後,國王開口言道:“免禮平身,請高僧上殿賜座。”唐僧聞言起身,再次謝恩,而後穩步登上大殿,在指定的座位上安然落座。
眾人定睛觀瞧這位國王,但見他麵容憔悴,身形瘦弱,一副病懨懨的模樣。舉手投足之間,動作顯得有些遲緩笨拙,揖讓之時也略顯生疏失準;而每當他開口說話時,聲音更是斷斷續續,仿佛氣若遊絲一般。
稍作停頓之後,唐僧從懷中取出那份珍貴的文牒,雙手呈遞給國王。國王接過文牒,眯起雙眼努力想要看清上麵的文字,然而由於他眼神昏花朦朧,隻能一遍又一遍地仔細端詳。過了好一陣子,國王才終於勉強看清文牒上的內容,隨即伸手取過身旁的寶印,鄭重其事地在文牒上蓋下了自己的花押印記,最後又將這份已經加蓋印章的文牒交還給了唐僧。唐僧小心翼翼地接過來收好。
就在那國王正欲開口詢問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緣由之際,忽然聽到了當駕官高聲啟奏道:“陛下,國丈爺爺已然駕到!”
聽聞此言,那國王不敢有絲毫怠慢,連忙扶住身旁的近侍小宦官,掙紮著從華麗的龍床上站起身來,顧不得整理衣冠,便急匆匆地躬身向前迎去。這一舉動使得站在一旁的唐僧長老也不禁吃了一驚,急忙起身,側身站立在旁邊。
眾人紛紛轉頭望去,但見一位老道者正沿著玉石台階,不緊不慢、大搖大擺地走了進來。隻見這位老者頭上戴著一頂色澤淡雅如鵝黃般的九錫雲錦紗巾,那紗巾閃爍著微微的光芒,仿佛蘊含著神秘的力量;身上穿著一件由頂級梅沉香綿絲織就而成的鶴氅,輕柔飄逸,宛如仙人下凡時所披之衣。
再看他腰間係著一條紉藍色的三股攢絨腰帶,緊緊束住那寬大的袍服,顯得身形挺拔;足下踏著一雙用麻經和葛緯編織而成的雲頭履,步履輕盈,每一步都似踏在雲霧之上。其手中則拄著一根長達九節的枯藤盤龍拐杖,杖首雕刻著栩栩如生的龍頭,杖身盤繞著矯健的龍身,看上去威風凜凜;胸前還懸掛著一個繡工精美的描龍刺鳳團花錦囊,錦囊上的圖案活靈活現,仿佛隨時都會躍然而出。
細細觀瞧,這老道者麵容如玉般光滑潤澤,雖年事已高,卻毫無老態龍鍾之感;下巴處的蒼蒼胡須隨風飄動,更增添了幾分仙風道骨。尤其是那雙眼睛,猶如金色的瞳仁中燃燒著熊熊火焰,目光銳利而深邃,長長的眼目甚至超過了眉毛的高度。他行走之間,如雲影相隨,步步生風;周身更是彌漫著一股淡淡的香氣,如煙似霧,繚繞不絕。
待那國丈走到宮殿之前,令人詫異的是,他竟然對國王視若無睹,連最基本的禮節都未行施,就這樣昂首挺胸、氣宇軒昂地徑直走上了大殿。國王見狀,不僅沒有怪罪之意,反而略帶歉意地欠身說道:“國丈仙蹤難覓,今日能夠早早降臨朝堂,實乃寡人之幸啊!”
就請左手繡墩上坐。隻見三藏輕抬腳步,緩緩向前邁出一小步,然後微微彎下身軀,雙手抱拳作揖,恭敬地施禮說道:“國丈大人在上,貧僧這廂有禮問訊了。”然而,那位國丈卻安然端坐於高位之上,對三藏的施禮竟然視若無睹,甚至連一絲迴應的禮節都未曾表示。他隻是從容地轉過麵龐,朝著國王那邊開口言道:“此等僧人究竟來自何方啊?”國王趕忙迴答道:“這位乃是從東方大唐而來,身負使命前往西天拜佛求經之人。如今前來我國,隻為呈交倒驗關文而已。”國丈聽聞此言,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輕蔑的笑容,冷嘲熱諷地道:“那遙遠的西方之路,漆黑一片,路途漫長無盡頭,又能有什麽好處可言呢?”三藏聽到這番話語,麵色絲毫未變,依然保持著謙遜溫和的態度,連忙迴應道:“自古以來,西方一直被視為極樂世界般的神聖勝境,其中蘊含著無窮無盡的美好與奇妙,怎會不好呢?”這時,國王也不禁心生好奇,追問道:“朕曾聽聞上古之時便有言說:‘僧人乃是佛教之家的子弟。’但朕實在想知道,出家為僧是否真的能夠避免死亡,一心向佛是否當真可以求得長生不老之道呢?”
三藏一聽,急忙雙手合十,神情莊重地應答道:“身為僧侶之人,需將世間萬般緣分盡數放下;若是能夠領悟真性,則一切諸法皆為空幻。擁有大智慧者,心境閑適悠然,其淡泊之情存於不生不滅的境界之內;而掌握真正機要者,則沉默不語,逍遙自在地徜徉於寂靜涅盤之中。當三界皆空時,便能治理百事千端;一旦六根清淨,便可消除千般煩惱困苦。倘若想要堅定不移地誠心修行並獲得覺悟,那麽必須要認識自己的心:隻有心地純淨,才能如孤燈般明亮地獨自映照;隻要心中存有正念,那麽萬千境界都會變得清明澄澈。真容完美無瑕、毫無欠缺也沒有多餘之處,生前所呈現出來的模樣清晰可見;虛幻的影像雖然具有形狀,但最終會敗壞腐朽,除此之外又何必去苦苦追求呢?通過行功打坐,可以作為進入禪定狀態的根源;廣泛地布施恩惠給予他人,實在是修行的根本所在。真正的大智慧看似笨拙愚鈍,卻懂得萬事萬物都應順其自然、無所作為;善於謀劃並非精心算計,必須將每一件事情都徹底放下。隻要能夠讓內心始終保持平靜不動搖,那麽所有的行為自然就會周全完備;如果說要采取采陰補陽的方法來修煉,那無疑是荒謬至極的言論,服用丹藥以求長生不老,實際上也是虛妄不實的言辭。隻需要把塵世中的種種緣分全都舍棄掉,對世間萬物的色相一概視作虛空。保持純潔質樸、減少愛欲雜念,自然而然就能享受無盡的壽命了。”
那國丈聽到這番話後,隻是微微一笑。他抬起手指著唐僧說道:“嗬嗬嗬!你這個和尚簡直就是滿口胡言亂語啊!在寂滅法門之中,首先應當認清本性;可你竟然不知道那本性究竟是如何消亡的!一味地枯坐著參禪悟道,不過都是一些盲目修行、胡亂鍛煉罷了。俗話說得好:‘坐呀,坐呀,一直不停地坐下去!最後連你的屁股都會被磨破。長時間忍受烈火的煎熬折磨,反而給自己招來災禍。’更何況你哪裏知道我們這些:
修仙之人,骨骼堅硬秀麗;通達大道之士,精神最為靈動敏銳。攜帶簡單的竹籃和水瓢進山拜訪友人,采集各種草藥來到世間救濟眾人。摘來那仙界奇花用以堆砌成鬥笠,又折斷芳香四溢的蕙草鋪設成柔軟的坐席。眾人歡歌時掌聲雷動,舞蹈結束後便悠然躺臥於雲端之上。他們闡釋道家法門,弘揚太上老君的正統教義;施展符咒之術,消除人世間的邪惡妖氣。攝取天地之間的靈秀之氣,采集日月星辰的精華光芒。運用陰陽之道讓丹藥凝結成型,依照水火之理令胚胎穩固凝聚。當陰氣消減到二八之數時,其狀態若有若無、恍惚迷離;而陽氣增長至三九之際,則如同幽遠深沉、冥冥難測。順應四季變化采摘所需藥材,曆經九轉修煉最終煉成仙丹。騎著青色的鸞鳥,飛升進入紫色的府邸;駕馭潔白的仙鶴,直抵瑤台仙境。參拜滿天諸神汲取華美光彩,展現奇妙道法表達誠摯心意。相比你們那些靜坐參禪的佛教,追求寂滅陰神,涅盤之時隻留下散發惡臭的軀殼,而且還無法擺脫煉丹所產生的塵土。在儒釋道三教當中可沒有更高的品級了,自古以來唯有道教獨尊於世啊!”
那國王聽聞此言,心中大喜過望。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紛紛齊聲喝彩道:“真是說得太好了!‘惟道獨稱尊’!實在是‘惟道獨稱尊’啊!”這位長老見到人們皆對自己稱讚有加,不禁感到難為情起來,滿臉羞紅。隨後,國王傳旨命光祿寺精心籌備一頓豐盛的素齋,用來款待這位遠道而來的僧人,並送他從城西離去。
三藏謝恩而退,才下殿,往外正走,行者飛下帽頂兒,來在耳邊叫道:“師父,這國丈是個妖邪。國王受了妖氣。你先去驛中等齋,待老孫在這裏聽他消息。”三藏知會了,獨出朝門不提。
看那行者,一翅飛在金鑾殿翡翠屏中釘下,隻見那班部中閃出五城兵馬官,奏道:“我主,今夜一陣冷風,將各坊各家鵝籠裏小兒,連籠都刮去了,更無蹤跡。”國王聞奏,又驚又惱,對國丈道:“此事乃天滅朕也!連月病重,禦醫無效。幸國丈賜仙方,專待今日午時開刀,取此小兒心肝作引,何期被冷風刮去。非天欲滅朕而何?”
國丈麵帶微笑,說道:“陛下不必煩惱。將此兒刮去,實乃上天賜予陛下長生之福。”國王疑惑地問道:“眼睜睜看著籠中之兒被刮去,為何反說是天送長生?”國丈不緊不慢地迴答:“方才我入朝之時,偶然發現了一個絕妙的藥引,其功效遠勝於那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之心。那些小兒之心,僅能為陛下增添千年之壽;而此藥引,隻需服用我的仙藥,便可保陛下萬年長壽。”國王對這神秘的藥引一無所知,於是再三追問。國丈這才緩緩說道:“那東土前往西天取經的和尚,我觀察他器宇不凡,麵容端莊,乃是曆經十世修行的真身。他自幼出家為僧,元陽未泄,比那小兒更加強大萬倍。若能取得他的心肝煎湯,再服下我的仙藥,足以確保陛下萬年長壽。”
那昏庸無道的君王聽聞此言,竟然深信不疑。他轉頭對國丈說道:“你為何不早些說?倘若真有如此神效,剛才就應該將他留住,絕不能放他離去。”國丈迴應道:“這有何難?方才已吩咐光祿寺準備齋飯款待他,他必定會食用齋飯,然後才會出城。如今隻需緊急傳旨,緊閉各個城門;調遣兵馬圍住金亭館驛,將那和尚擒獲,必定要以禮相待,請求他獻出心髒。倘若他順從,便可立即剖開他的胸膛取出,隨後以帝王之禮安葬他的屍體,還可為他建立廟宇,享受祭祀;如若他不從,就給他來個強硬手段,即刻將他捆綁起來,強行剖開取出。這並非難事。”那昏君完全依照國丈的建議,即刻傳下旨意,將各個城門緊閉。又派遣羽林衛的大小官軍,將館驛團團圍住。
行者聞此消息,如疾風般飛奔至館驛,現迴本相,急切地對唐僧道:“師父,大禍臨頭了,大禍臨頭了!”那三藏方才與八戒、沙僧享用禦齋,聽聞此言,頓時嚇得三魂出竅,七魄升天,癱倒在地,渾身冷汗淋漓,雙眼發直,口不能言。沙僧慌忙上前攙扶,連聲唿喚:“師父醒來,師父醒來!”八戒道:“究竟發生何事,竟將師父嚇成這般模樣?你且慢慢道來,莫要驚慌。”行者道:“師父離朝之後,老孫暗中觀察,發現那國丈竟是個妖精。不久,便有五城兵馬前來稟報,說冷風將小兒刮走。國王大怒,那妖精卻巧言令色,哄得國王轉怒為喜,說道:‘此乃上天賜予的長生之法。’欲取師父的心肝做藥引,以求延年益壽。那昏君聽信讒言,故而點齊精兵,將館驛團團圍住,又差錦衣官前來請師父入宮獻心。”八戒笑道:“你平日裏慈悲為懷,救了那些小兒,如今卻惹出這等禍事!”
三藏渾身顫抖著,好不容易才從地上緩緩地爬起身來,緊緊地拉住行者的衣袖,滿臉驚恐之色,聲音都帶著哭腔哀求道:“我的好徒兒啊!眼下這可怎麽辦才好呢?”行者目光一閃,鎮定自若地迴答道:“師父若是想要平安無事,那就得反其道而行之,所謂‘大做小’便是這個道理。”一旁的沙僧聽得雲裏霧裏,連忙追問:“大師兄,這‘大做小’究竟是什麽意思呀?”行者微微一笑,解釋道:“若想保住性命周全,師父就得扮作徒弟,而我則裝作師父,如此這般或許才能躲過此劫。”
三藏一聽,猶如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連連點頭應道:“隻要能救得了貧僧這條性命,就算讓我給你當徒子、徒孫都行啊!”行者見師父如此爽快,便不再猶豫,轉頭對八戒喊道:“八戒,動作快點兒,弄些泥巴過來!”那呆子聞言,趕忙抄起九齒釘耙,賣力地挖起泥土來。隻是他生性懶惰,又懼怕到外麵去打水,眼珠子一轉,竟然直接撩起自己的衣服,就地解決起來,然後用手胡亂地摻和成一團散發著腥臊之氣的泥巴,嬉皮笑臉地遞給了行者。
行者見狀,不禁皺起眉頭,但事已至此,也別無他法。隻見他無奈地接過那團泥巴,使勁兒地將其揉成一片,隨後小心翼翼地敷在了自己的臉上,精心捏造出一個猴子模樣的臉譜。接著,他輕聲囑咐唐僧站起來別動,千萬不要再開口說話。待一切準備就緒,行者口中念念有詞,同時對著唐僧輕輕吹了一口仙氣,大喊一聲:“變!”刹那間,神奇的一幕發生了——那長老轉眼間竟變成了行者的模樣;行者迅速脫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給唐僧穿戴整齊。行者迅速地穿上了師父的袈裟和僧帽,雙手熟練地撚起法訣,口中念念有詞。隨著一陣神秘的咒語聲響起,他的身體開始發生奇妙的變化,眨眼間就變成了唐僧那慈眉善目的模樣。
八戒和沙僧站在一旁,瞪大了眼睛,左瞧右看,愣是難以分辨出眼前之人究竟是不是他們真正的師父。就在此時,外麵忽然傳來一陣喧鬧之聲,緊接著便是鑼鼓喧天,震耳欲聾。眾人放眼望去,但見一群手持長槍短刀的士兵如潮水般湧來,將整個館驛團團圍住。
片刻之後,一名身著錦衣華服的官員大步流星地走了進來。他目光銳利,掃視著四周,大聲喝問:“東土唐朝長老在何處?”那驛丞嚇得臉色慘白,渾身顫抖不已,連忙跪倒在地,顫顫巍巍地指著下方的一間客房說道:“迴大人,在……在下麵的客房裏。”
錦衣官聞聽此言,立刻轉身朝著客房走去。來到門前,他抬手輕輕敲了敲門,然後高聲喊道:“唐長老,我王有請。”屋內的八戒和沙僧對視一眼,趕緊一左一右護在“假行者”身旁。隻見“假唐僧”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衣冠,緩緩走出房門,向著錦衣官施了一禮,微笑著問道:“錦衣大人,不知陛下召見貧僧,所為何事啊?”
錦衣官二話不說,上前一步,伸手緊緊抓住“假唐僧”的衣袖,急切地說道:“我與你速速進朝去吧。想來陛下定是有所需求,要取用什麽東西呢。”說罷,便拉著“假唐僧”快步向外走去。
然而,誰也不知道這一去究竟會遭遇怎樣的命運,是福是禍尚未可知。
正所謂“妖誣勝慈善,慈善反招兇”,這其中的曲折故事,還需留待下一迴再細細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