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幹種性本相同,如海納無窮。千思萬慮終成妄,般般色色皆和融。待有日功完行滿,圓明法性自高隆。休教差別走西東,緊鎖心猿意馬。收來安放丹爐內,煉得如金烏般火紅。朗朗輝輝嬌豔,任憑出入乘龍。
話說三藏謹遵菩薩教旨,收了行者,與八戒、沙僧剪斷二心,鎖住心猿意馬,同心協力,直奔西天而去。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覺已過了夏月炎天,又到了三秋霜景。
隻見那:
薄雲消散,西風漸緊,仙鶴鳴叫著飛向遠方的山巒,霜林似錦,景色蒼涼。山長水遠,路途漫漫。征鴻從北方飛來,玄鳥迴歸南方的阡陌。旅途上的行人害怕孤單,衲衣單薄,容易感到寒冷。
師徒四人一路前行,漸漸感覺到熱氣撲麵而來。三藏勒住馬韁繩,疑惑地說道:“如今正值秋天,為何卻有如此熾熱的氣息?”八戒迴應道:“原來你不知道啊。在西方的路上,有一個叫做斯哈哩國的地方,那裏是太陽落山的地方,俗稱‘天盡頭’。每當到了申酉時分,國王就會派人登上城頭,擂鼓吹角,聲音混雜著海浪翻滾的聲音。太陽乃是真火,落入西海之中,就像火淬水一樣,發出巨大的聲響;如果沒有鼓角之聲掩蓋,那聲音就能震殺城中的小孩。這裏熱氣蒸騰,想必是已經接近日落之處了。”大聖聽了,忍不住笑道:“呆子,別胡說八道!要說斯哈哩國,還早著呢。像師父這樣朝三暮四、走走停停,如此耽擱下去,就算從小走到老,老了又變小,經曆三生三世,也到不了那裏。”八戒問道:“哥啊,照你這麽說,這裏不是日落之處,那為何如此炎熱呢?”沙僧推測道:“可能是天氣異常,秋天卻像夏天一樣炎熱吧。”
他三個正在激烈地爭論著,忽然瞧見路旁有一座莊院。那莊院甚是奇特,房舍是紅瓦蓋的,垣牆是紅磚砌的,門是紅油漆的,就連板榻也是紅漆的,一片紅彤彤的景象。三藏見狀,連忙下馬說道:“悟空,你去那人家問問消息,看看這炎熱的原因究竟是什麽。”
大聖聽了,收了金箍棒,整理了一下衣裳,故意裝出一副斯文的樣子,從大路上下來,徑直走到門前觀看。這時,門裏突然走出一個老者。隻見他身穿一件顏色說黃不黃、說紅不紅的葛布深衣,頭戴一頂顏色說青不青、說皂不皂的篾絲涼帽。手中拄著一根彎不彎、直不直,還帶著許多節的暴節竹杖,腳下踏著一雙新不新、舊不舊的靸鞋。他的麵容好似紅銅一般,胡須猶如白練一樣。兩道壽眉遮住了碧綠的眼睛,一張咍口露出了金色的牙齒。
那老者猛地抬起頭來,瞧見行者,不禁吃了一驚。他拄著竹杖,大聲喝道:“你是從哪裏來的怪人?在我這門前幹什麽?”行者趕忙恭敬地行禮,說道:“老施主,請不要害怕。我並非什麽怪人。貧僧乃是東土大唐派往西方求取真經的使者。我師徒四人,剛剛到達寶地,隻見天氣炎熱,一方麵不明白其中的緣故,另一方麵也不知道此地的地名,特地前來拜問,希望您能指點一二。”那老者這才放下心來,笑著說道:“長老勿怪。我老漢一時眼花,沒有認出您的尊容。”行者說道:“不敢當。”老者又問道:“您的師父在那條路上?”行者迴答道:“那南邊大路上站立的不就是!”老者說道:“請過來,請過來。”行者心中歡喜,伸手一招,三藏便帶著八戒、沙僧,牽著白馬,挑著行李走近前來,一起向老者行禮。
老者見三藏豐姿標致,八戒、沙僧相貌奇稀,心中又驚又喜。他趕忙請三人進入屋內就座,吩咐小的們看茶,自己則去一壁廂辦飯。
三藏坐下後,起身稱謝道:“敢問公公,貴處此時已入秋,為何反而如此炎熱?”老者迴答道:“此地喚作火焰山。這裏無春無秋,四季皆熱。”三藏又問:“火焰山在何處?是否會阻礙我們西去之路?”老者指了指西方,說道:“那山離此有六十裏遠,正是西方的必經之路。但那山上有八百裏火焰,四周圍寸草不生。若要過山,即便是銅腦蓋、鐵身軀,也會被化成汁水。”三藏聞言,大驚失色,一時間不敢再問。
正在此時,門外傳來一個少年男子的叫賣聲:“賣糕!”隻見他推著一輛紅車兒,停在了門口。
大聖拔下一根毫毛,變出一個銅錢,向那人買糕。那人接過錢,也不管糕的好壞,揭開車子上的衣服包裹,熱氣騰騰地拿出一塊糕遞給行者。行者將糕托在手中,隻覺得好似火盆裏的灼炭,煤爐內的紅釘一般滾燙。他左手倒在右手,右手又換在左手,不停地說道:“熱,熱,熱!難吃,難吃!”那男子笑著說:“怕熱的話,就別來這裏。這裏就是這麽熱。”行者道:“你這漢子,好不明白事理。常言道:‘不冷不熱,五穀不結。’他這裏如此炎熱,你這做糕的米粉,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那人迴答道:“若想知道糕粉的米是從哪裏來的,就得去敬求鐵扇仙。”行者問道:“鐵扇仙是什麽人?”那人說:“鐵扇仙有一把‘芭蕉扇’。如果能求到她的扇子,一扇就能熄滅大火,二扇能生出涼風,三扇能降下雨水,我們就可以播種,及時收割,所以才能有五穀養生;不然的話,這裏真的是寸草不生啊。”
行者聽聞此言,趕忙抽身走進屋內,將糕點遞給三藏,說道:“師父不必擔心,暫且不要為此事焦慮不安。吃了這塊糕,我再與你細說。”長老接過糕點拿在手中,轉身向本宅的老者說道:“公公,請品嚐這塊糕。”老者連忙擺手道:“我家尚未準備茶飯,怎敢吃你的糕呢?”行者笑著說:“老人家,茶飯就不必賜了。我想問你,鐵扇仙住在何處?”老者問道:“你問她作甚?”行者迴答道:“方才那賣糕之人說,此仙有一把‘芭蕉扇’。若能求得此扇,一扇可熄滅火焰,二扇能生出涼風,三扇則會降下雨水。如此一來,你們這地方才能播種收割,獲得五穀以養生息。我打算去尋找她,討來扇子扇滅那火焰山,讓這一方土地按時耕種,百姓也能安居樂業。”老者說道:“確實有此說法。但你們沒有禮物,恐怕那聖賢不會前來相助。”
三藏問道:“她需要什麽禮物?”老者迴答道:“我們這裏的人家,每十年都會誠心拜求一次。需準備四頭豬、四隻羊,以及花紅、綢緞、異香、時果、雞鵝和美酒。沐浴淨身,心懷虔誠,前往仙山拜請她出洞,然後她才會施展法力。”
行者聽聞老者所言,忙問道:“那山坐落於何處?喚作什麽地方?又有多少裏數?待我去問那鐵扇公主討要扇子來。”老者手指西南方,緩緩說道:“那山位於西南方,名為翠雲山。山中藏有一仙洞,名曰芭蕉洞。我這裏的眾多信眾前往拜謁仙山,往返一趟需走一月之久,總計約有一千四百五六十裏。”行者聽聞,不以為意,笑道:“無妨,無妨!我去去就迴。”那老者趕忙阻攔道:“且慢,先吃些茶飯,準備些幹糧,最好再有兩人結伴而行。那路上荒無人煙,又多有狼虎出沒,絕非一日能夠到達。切莫當作兒戲啊!”行者卻毫不在意,笑道:“不必,不必!我這就去!”話音未落,隻見行者身形一閃,瞬間消失不見。那老者見狀,驚慌失措,高唿道:“爺爺呀!原來是會騰雲駕霧的神人啊!”
且不說這家子供奉唐僧加倍殷勤。卻說那行者一個筋鬥雲,霎時便徑到了翠雲山,按住祥光,正自仔細找尋洞口,忽然聞得一陣丁丁之聲傳來,乃是山林內一個樵夫正在伐木。行者趕忙趨步至前,又聞得他口中念念有詞:
“雲際依依認舊林,斷崖荒草路難尋。
西山望見朝來雨,南澗歸時渡處深。”
行者近前,恭敬地作禮道:“樵哥,有禮了。”那樵子放下手中的柯斧,還禮道:“長老,不知您要前往何處?”行者道:“我想向你打聽一下,這裏可是翠雲山?”樵子點頭道:“正是。”行者又問:“那這山上可有個鐵扇仙的芭蕉洞?”樵子笑道:“這芭蕉洞倒是有,不過卻沒有鐵扇仙,隻有個鐵扇公主,又名羅刹女。”行者心中一動,追問道:“人言她有一柄芭蕉扇,能熄得火焰山的大火,想必就是她了?”樵子點頭道:“正是,正是。這鐵扇公主有這件寶貝,能夠熄滅大火,保護那一方人家,因此大家都稱她為鐵扇仙。隻是我們這裏的人家用不上她,隻知道她叫作羅刹女,乃是大力牛魔王的妻子。”
行者聞聽此言,頓時大驚失色,心中暗自思忖道:“真是冤家路窄啊!當年我降服了紅孩兒,聽說那廝正是這牛魔王的兒子。之前在那解陽山破兒洞遇到他叔叔,尚且不肯給我水喝,還揚言要報仇;如今又碰到他的父母,這扇子可怎麽借得過來呢?”
樵子見行者陷入沉思,不住地歎息,便笑著說道:“長老,你是出家人,有什麽可憂愁疑慮的呢?這條小路向東去,不過五六裏路,就是芭蕉洞了。不必心焦。”
行者說道:“不瞞樵哥說,我是東土唐朝派往西天取經的唐僧的大徒弟。前年在火雲洞,曾與羅刹女的兒子紅孩兒有些過節,但擔心羅刹女心懷仇恨不肯借扇,所以才心生憂慮。”
樵子說道:“大丈夫應當善於觀察和分辨人的臉色和神態,你隻需要以借扇為名,不要提及往日的恩怨,想必一定能夠借到扇子。”
行者聽了,深深唱了個大喏,說道:“多謝樵哥的教誨。我這就去了。”
於是,他告別了樵夫,徑直來到芭蕉洞洞口。隻見那兩扇門緊閉著,牢牢地關著,而洞外的風光卻是秀麗宜人。真是個好地方啊!正如那所說:
山巒以石頭為骨架,石頭是土地的精華。煙霧雲霞蘊含著夜晚的潤澤,苔蘚幫助增添了新的青蔥。山勢高峻,氣勢聳然,仿佛要欺壓蓬萊仙島;環境幽靜,花香四溢,宛如大海中的瀛洲仙境。幾棵高大的喬鬆上棲息著野鶴,數株衰老的柳樹上傳來了山鶯的啼鳴。這裏確實是千年的古跡,萬載的仙蹤。碧綠的梧桐樹上鳴叫著彩鳳,活水中隱藏著蒼龍。曲折的小徑上,蓽蘿垂掛;石梯上,藤葛攀附纏繞。猿猴在翠綠的山岩上長嘯,欣喜月亮的升起;鳥兒在高大的樹上啼叫,喜歡晴朗的天空。兩邊的竹林樹蔭清涼如雨,一條小徑上鮮花繁茂,仿佛沒有盡頭。不時可以看到白雲從遠處的山巒飄來,沒有固定的形態,隨意地隨風飄蕩。
行者疾步上前,高聲叫道:“牛大哥,快快開門!開門!”隻聽“呀”的一聲,洞門緩緩打開,從裏麵走出一個毛兒女。隻見她手中提著花籃,肩上擔著鋤子,雖是一身藍縷,未加妝飾,卻滿麵精神,頗具道心。
行者趕忙上前迎著,雙手合掌,恭敬地說道:“女童,煩勞你替我向公主通報一聲。我乃是從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取經的和尚。在這西方路上,遭遇了火焰山,酷熱難耐,難以通過。聽聞公主有芭蕉扇,可扇滅火焰,特來拜借一用。”
那毛女上下打量著行者,問道:“你是哪座寺廟的和尚?叫什麽名字?我也好前去通報。”行者答道:“我是東土來的,名叫孫悟空和尚。”
那毛女趕忙迴身,匆匆轉於洞內,對著羅刹盈盈跪下,恭聲說道:“奶奶,洞門外有個來自東土的孫悟空和尚,他想要拜見奶奶,懇請借芭蕉扇一用,以過火焰山。”那羅刹一聽“孫悟空”這三個字,頓時怒不可遏,仿佛撮鹽入火,又似火上澆油。她的臉瞬間漲得通紅,惡狠狠地怒發衝冠。口中大罵道:“這該死的潑猴,今日竟然來了!”隨即喝道:“丫鬟,快去取我的披掛,拿我的兵器來!”
不一會兒,羅刹便取了披掛,手持兩口青鋒寶劍,英姿颯爽地整束而出。行者在洞外悄悄閃過,偷偷窺視著羅刹的打扮。隻見她:頭上裹著團花手帕,宛如一朵盛開的鮮花,嬌豔動人;身上穿著納錦雲袍,如雲霞般絢麗多彩,華美非凡。腰間緊緊束著雙束虎筋絛,更顯得她身姿婀娜,小蠻腰不盈一握。微微露出的繡裙偏綃,隨風飄動,增添了幾分嫵媚。她腳蹬鳳嘴弓鞋,小巧玲瓏,隻有三寸大小;龍須膝褲上鑲嵌著金色的飾物,閃閃發光,彰顯著她的高貴身份。她手提寶劍,怒聲高唿,氣勢洶洶,那兇狠的模樣,比起月婆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羅刹出門,高聲喝問:“孫悟空在哪裏?”行者快步上前,恭敬地行禮道:“嫂嫂,老孫在此向您請安。”羅刹怒聲嗬斥道:“誰是你的嫂嫂!哪個需要你來請安!”行者賠笑道:“貴府的牛魔王,曾經和老孫結拜為兄弟,關係親密如同手足。如今聽說公主是牛大哥的正妻,怎能不尊稱您為嫂嫂呢!”羅刹憤怒地質問道:“你這頑皮的猴子!既然有兄弟之情,為何要害我的兒子?”行者故作疑惑地反問:“令郎是誰?”羅刹咬牙切齒地說:“我的兒子就是號山枯鬆澗火雲洞的聖嬰大王紅孩兒,被你害得好慘。我們正在四處尋找你報仇,沒想到你竟然主動送上門來,今天絕對不會放過你!”
行者臉上堆起笑容,說道:“嫂嫂原來是個不明事理的人啊,真是錯怪老孫我了。你那兒子因為捉拿了我師父,要蒸著吃、煮著吃,還好有觀音菩薩收走了他,救了我師父一命。他現在在菩薩那裏做善財童子,已經修成正果,不會死亡,沒有汙垢和雜念,壽命如同天地一樣長久,像日月一般永恆。你不但不感謝我救命之恩,反而怪罪我,這是什麽道理呢!”羅刹女說:“你這個油嘴滑舌的猴子!雖然我兒子沒有性命之憂,但怎麽能再次見到他呢?”行者笑著說:“嫂嫂想見令郎,又有什麽困難呢?隻要你把芭蕉扇借給我,扇滅了火焰山的大火,讓我護送師父過山,我就會去南海菩薩那裏請他來見你,然後把扇子還給你,這樣不是很好嗎?到時候,你看看他是否受到一點傷害。如果真的有所損傷,你責怪我也是理所當然的;但要是比以前更英俊漂亮,你還要感謝我才對。”
羅刹聽了,氣得咬牙切齒,罵道:“好個不知死活的猢猻!竟敢如此無禮!”她舉起手中的寶劍,對著孫悟空劈頭蓋臉地砍了過來。孫悟空卻不慌不忙,笑著說道:“嫂嫂,你莫要生氣。俺老孫把這腦袋伸出來給你砍,若是覺得疼了,自然會向你求饒。但要是你砍不動,那就休怪俺老孫不客氣了!”說完,他真的把頭伸向羅刹女,讓她砍。羅刹女見狀,心中暗喜,心想:“這猴子真是狂妄自大,看我如何教訓他!”於是,她用力揮舞著寶劍,狠狠地砍向孫悟空的腦袋。然而,孫悟空卻絲毫沒有受傷,反而笑著說:“嫂嫂,你怎麽砍不動啊?是不是力氣不夠大?”羅刹女聽到這話,又羞又惱,再次揮動寶劍,更加用力地砍向孫悟空。可是,無論她怎麽砍,孫悟空都安然無恙,還不時地嘲笑她。羅刹女終於意識到自己遇到了對手,心生畏懼,想要逃跑。孫悟空見狀,連忙攔住她,笑嘻嘻地說:“嫂嫂,你想去哪裏?快把芭蕉扇借給我吧!”羅刹女無奈地說:“我的寶貝可不會輕易借給別人。”
孫悟空聽了,臉色一變,威脅道:“既然你不肯借,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說著,他舉起金箍棒,準備打向羅刹女。
卻說那美猴王,一隻手緊緊地扯住羅刹女,另一隻手則迅速地從耳朵裏抽出金箍棒,晃了一晃,隻見那棒子瞬間變得如碗口般粗細。羅刹女奮力掙脫開猴子的手,舉起手中的寶劍,迎向孫悟空。行者見狀,毫不猶豫地揮舞起金箍棒,狠狠地朝羅刹女打去。兩人就在這翠雲山上,不顧及親情,一心隻想解決彼此間的仇恨。這一場激烈的戰鬥真是驚心動魄:
羅刹女原本是修煉成精的妖怪,因為兒子紅孩兒被觀音菩薩收伏而對孫悟空心懷怨恨。然而,孫悟空雖然心中充滿憤恨,但因為師傅唐僧受阻火焰山,他不得不克製自己的怒火。他首先表明來意,想要借用芭蕉扇。盡管他展現出英勇無畏的一麵,但他還是保持著一定的耐心和柔韌性。羅刹女卻無知地揮劍砍向孫悟空,而孫悟空則有意提起曾經與牛魔王結義的事情,試圖化解這場爭鬥。女子怎能與男子相鬥?最終,男性的剛強還是壓倒了女性的柔弱。孫悟空手中的金箍棒威猛無比,羅刹女的霜刃青鋒也毫不遜色。他們相互攻擊,你來我往,誰也不肯退讓。左邊抵擋,右邊遮擋,各自施展武藝;前麵迎接,後麵招架,盡情馳騁奇謀。就在雙方激戰正酣的時候,不知不覺太陽已經西斜。羅刹女急忙取出真正的芭蕉扇,用力一揮動,頓時令鬼神都感到憂愁。
那羅刹女與行者相持到傍晚時分,見行者手中的金箍棒沉重無比,且招數嚴密,料到自己不是對手,便立即取出芭蕉扇,輕輕一揮,頓時一陣陰風刮起,將行者吹得無影無蹤,無法挽留。這羅刹女獲勝後返迴洞府。
那大聖在空中飄飄蕩蕩,左沉無法落地,右墜也無法穩住身形。就像被旋風卷起的敗葉,隨著水流漂流的殘花。翻滾了一夜,直到天亮,才落在一座山上,雙手緊緊抱住一塊峰石。定住心神許久,仔細觀察周圍環境,才認出這是小須彌山。大聖長歎一聲道:“好厲害的婦人!怎麽就把老孫送到這裏來了?我當年曾在這裏向靈吉菩薩求助,讓他降服黃風怪救我師父。那黃風嶺從此處往正南方向有三千多裏,如今我從西路轉過來,已經到了東南方角,不知道還有多少萬裏。等我下去問問靈吉菩薩,打聽一下情況,也好找到迴去的路。”
正在猶豫的時候,突然聽到一陣響亮的鍾聲傳來,他急忙走下山坡,徑直來到了禪院。門前的道人認出了孫悟空的模樣,立刻進去稟報說:“前年邀請菩薩去降伏黃風怪的那個毛臉大聖又來了。”菩薩知道是孫悟空來了,趕忙從寶座上下來迎接他,進入禪院內行禮說道:“恭喜啊!是來取經的嗎?”孫悟空迴答道:“還沒到呢!還早著呢!”靈吉菩薩問道:“既然沒有到達雷音寺,為什麽又迴到這荒山裏來了?”
行者說道:“自從去年承蒙您的深情厚誼降服了黃風怪之後,這一路上,不知道經曆了多少艱難困苦。如今到達了火焰山,卻無法繼續前進,向當地居民打聽後得知,這裏有一個叫做鐵扇仙的仙人,她手中的芭蕉扇能夠扇滅火焰,所以老孫特意前來尋訪。原來那位仙人正是牛魔王的妻子、紅孩兒的母親。她認為我將她的兒子變成了觀音菩薩的童子,導致他們母子難以相見,因此對我懷恨在心,不肯借給我芭蕉扇,還與我發生爭鬥。她見我的金箍棒沉重難以抵擋,於是用扇子朝我一扇,將我扇得飄飄搖搖,一直飛到了這裏才停下來。因此,我才冒昧地來到貴寺院,詢問一下迴去的路。請問從這裏到火焰山還有多遠呢?”
靈吉微笑著說:“那婦人名叫羅刹女,又被稱為鐵扇公主。她手中的芭蕉扇原本來自昆侖山後,自從混沌初開,天地形成之時,便已是一件靈寶,乃是太陰之精葉所化,因此能夠撲滅火氣。如果有人被扇子扇到,會飄行八萬四千裏才會停下,此時才會停止陰風。而從我的山到火焰山,距離隻有五萬餘裏。這也是因為大聖有留住雲彩的能力,才能阻止火勢蔓延。如果是凡人,根本無法抵擋這樣的風力。”孫悟空說道:“好厲害啊!那麽我師父該如何度過這片區域呢?”靈吉迴答道:“大聖不必擔心。這次前來,也是唐僧的緣分,注定讓大聖成就一番功業。”
孫悟空好奇地問:“怎麽說呢?”靈吉解釋道:“我當年受到如來佛祖的旨意,得到了一粒‘定風丹’和一柄‘飛龍杖’。飛龍杖已經降服了風魔。而定風丹還未曾使用過,現在我將它送給大聖,隻要吃下定風丹,那婦人再扇動芭蕉扇時,大聖便不會被吹動。然後大聖可以奪取扇子,扇滅火焰,這不就是大功告成嗎!”
行者低頭向靈吉菩薩行禮,感激之情溢於言表。那菩薩便從衣袖中取出一個錦袋,將那粒定風丹交給行者,並小心翼翼地放在他的衣領內,用針線緊緊縫合。然後送行者出門時說道:“時間倉促,不能留你多待。往西北方向去,那裏便是羅刹女的地盤。”
行者辭別了靈吉菩薩,駕馭筋鬥雲,徑直返迴翠雲山,片刻之間就到達了。他手持金箍棒敲打著洞門喊道:“開門,開門!老孫來借扇子啦!”嚇得門內的女童急忙跑來稟報:“奶奶,那個借扇子的又來了!”羅刹女一聽,心中驚恐萬分:“這隻潑猴真是厲害啊!我的芭蕉扇一扇就能把人扇到八萬四千裏之外才能停下;他怎麽這麽快就迴來了呢?這次等我連續扇他兩三下,讓他找不到迴家的路!”她急忙縱身而起,整理好衣裝,雙手提著寶劍,走出洞門道:“孫行者!你竟然不害怕我,還敢再來送死!”
行者笑著說道:“嫂嫂不必吝嗇,這芭蕉扇必定要借給我使用一下。隻要能保證唐僧安全過山,我便會將其歸還於你。我可是一個真誠有餘的君子,絕對不是那種借東西不還的小人。”羅刹聽後再次怒罵道:“你這個潑猴!簡直沒有任何道理可言,也不分青紅皂白!我兒子被你們所害,此仇尚未得報;如今你卻還想要借我的扇子,豈能讓你稱心如意!你休要逃跑,看劍!”
大聖毫不畏懼,手持金箍棒直接迎擊上去。他們兩人你來我往,激戰了五七迴合之後,羅刹女力氣逐漸耗盡,難以繼續揮動寶劍,而孫行者身體強壯且善於戰鬥。她見形勢不妙,立刻取出芭蕉扇,朝著行者用力扇去,但行者依舊穩穩地站在原地,一動不動。行者收起金箍棒,笑嘻嘻地說:“這次可不像上次那樣了!無論你如何扇動,老孫要是移動一步,那就不能算是好漢!”那羅刹女又連續扇了兩下,然而行者依然紋絲未動。羅刹女頓時驚慌失措,急忙收迴寶貝,轉身逃迴洞中,並迅速緊閉大門。
行者見他緊閉門戶,心中暗喜,當下使出神通變化,拆開衣領,將定風丹含入口中,搖身一變,化作一隻小小的蟭蟟蟲兒,從門縫間悄然鑽入。隻聽得羅刹大聲喊道:“口渴難耐,速速取茶來!”身旁侍奉的女童子立刻端上一壺香氣撲鼻的香茶,小心翼翼地倒滿一碗,茶水濺起的泡沫如波濤般翻滾。行者見狀大喜,輕盈地扇動翅膀,飛到茶沫下方隱藏起來。那羅刹口渴至極,一把接過茶杯,仰頭連喝數口。就在這時,行者已然飛入她的腹中,變迴原形後高聲大喊:“嫂嫂,借扇子給我用用!”
羅刹聞言大驚失色,連忙唿喊:“小的們,可曾關好前門?”眾人齊聲迴答:“已經關閉。”她又驚問:“既然門關好了,孫行者怎麽會在家中喊叫?”一旁的女童子答道:“他在你肚子裏叫呢。”羅刹恍然大悟,驚恐地問道:“孫行者,你這是在哪裏施展法術?”
行者笑道:“老孫我這一生,從不屑於玩弄那些法術幻術,向來憑借的都是真本事、實手段。方才我已在尊嫂的腹中盡情耍鬧了一番,也算是看清了你的肺腑心肝。我知曉你此刻定是饑渴難耐,我這就先送你個坐碗兒,讓你解解渴!”說罷,他便猛地把腳往下一蹬。那羅刹女隻覺小腹之中一陣劇痛,難以忍受,當即癱坐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起來。行者見狀,又道:“嫂嫂莫要推辭,我再送你個點心,給你充充饑!”緊接著,他又將頭往上一頂。這一下,羅刹女更是心痛如絞,在地上不停地翻滾,疼得她麵色蠟黃、嘴唇發白,口中隻不停地唿喊著:“孫叔叔饒命啊!”
行者這才收了手腳,說道:“你現在才認出我是叔叔嗎?看在牛大哥的情麵上,我暫且饒你性命。快把扇子拿來給我用用。”羅刹迴應道:“叔叔,扇子在這裏,你出來拿了去吧!”行者道:“我要先看到扇子,才會出來。”羅刹隨即吩咐女童拿來一柄芭蕉扇,拿在旁邊。行者悄悄飛到羅刹喉嚨處,看到扇子後說道:“嫂嫂,我既然饒了你性命,就不在你腰肋之下捅個窟窿了,你張開口吧。”那羅刹不知是計,連著張了三次口,喊道:“叔叔,出來吧。”行者變成一隻蟭蟟蟲,先飛了出來,落在芭蕉扇上。羅刹沒有察覺,連續叫了三次。行者變迴原身,拿起扇子,說道:“我不就在這裏嗎?多謝借扇,多謝借扇!”說完,便邁開大步,向前走去。小的們趕緊打開洞門,放他出洞。
孫悟空一個筋鬥翻到了東邊,很快就按下雲頭,穩穩地站在了那麵紅色磚牆上。豬八戒一見到他,立刻高興得手舞足蹈,大喊道:“師父,大師兄迴來了!真的迴來了!”唐三藏一聽,馬上和那位本村的老者以及沙僧一起出門迎接,然後一同走進屋裏。孫悟空把芭蕉扇靠在牆邊,問道:“老倌兒,是不是這把扇子?”老者連連點頭,激動地說:“沒錯,就是它!”唐僧也欣喜若狂,讚歎道:“我這徒弟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啊!為了求得這件寶物,可真是辛苦他了。”
行者說道:“辛苦勞累倒也不必多言。那鐵扇仙,你可知她是誰?那女子原來是牛魔王的妻子,紅孩兒的母親,名叫羅刹女,又被喚作鐵扇公主。我尋到她的洞外想要借扇,她卻與我講起了仇隙,還砍了我幾劍。我隻好用金箍棒嚇唬她,她便用扇子扇了我一下,我就飄飄蕩蕩地,一直被刮到了小須彌山。幸好靈吉菩薩送給我一粒定風丹,並為我指明了迴去的路,我這才又迴到了翠雲山。再次見到羅刹女時,她又用扇子扇我,可這次卻扇不動我了,於是她便迴到了洞中。我變成了一隻小蟲,飛進了洞裏。那女子正在討茶喝,我便又鑽到了茶沫之下,進入了她的肚子裏,在她肚子裏折騰了一番。她疼痛難忍,不停地叫我叔叔饒命,還情願將扇子借給我,我這才饒了她,拿了扇子離開。等過了火焰山,我還是會把扇子還給她的。”三藏聽了這番話,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師徒們一起向老者拜別。
師徒四人一路向西行去,大約走了四十裏左右,四周的溫度漸漸升高,酷熱難耐,仿佛要將人蒸熟一般。沙僧不停地抱怨著:“這地麵燙得我腳底生疼!”八戒也叫嚷道:“我的爪子都快被燙熟了!”就連白龍馬也比平常跑得更快了,隻因為這地麵實在是太熱了,讓人難以忍受。
行者見狀,連忙說道:“師父,您先下馬休息一下吧。兄弟們也都別走了。等我把這火扇滅了,等風雨過後,地麵冷卻一些,我們再繼續趕路。”說完,行者便舉起扇子,徑直走到火邊,用力一扇,隻見那山上的火焰頓時熊熊燃燒起來;他又扇了一扇,火勢更加猛烈,足足增加了百倍;再一扇,那火焰竟然高達千丈,漸漸地向他們的身體蔓延過來。
行者見勢不妙,急忙轉身往迴跑,可惜已經來不及了,他的兩股毫毛已經被火燒得幹幹淨淨。他一路狂奔,直到跑到唐僧麵前,大聲喊道:“快迴去,快迴去!火來了,火來了!”
那師父爬上馬,與八戒、沙僧,複東來有二十餘裏,方才歇下,道:“悟空,如何了呀!”行者丟下扇子道:“不停當,不停當,被那廝哄了!”三藏聽說,愁促眉尖,悶添心上,止不住兩淚交流,隻道:“怎生是好!”八戒道:“哥哥,你急急忙忙叫迴去是怎麽說?”行者道:“我將扇子扇了一下,火光烘烘;第二扇,火氣愈盛;第三扇,火頭飛有千丈之高。若是跑得不快,把毫毛都燒盡矣!”八戒笑道:“你常說雷打不傷,火燒不損,如今何又怕火?”行者道:“你這呆子,全不知事!那時節用心防備,故此不傷;今日隻為扇熄火光,不曾撚避火訣,又未使護身法,所以把兩股毫毛燒了。”
沙僧麵露焦急之色,說道:“似這般火勢兇猛,根本無路通往西方,這可如何是好啊?”八戒則滿不在乎地迴答:“那就隻揀沒有火的地方走不就行了。”三藏聽了,連忙問道:“那哪裏沒有火呢?”八戒不假思索地迴答:“東方、南方、北方,都沒有火。”三藏又接著問:“那哪裏有真經呢?”八戒迴答:“西方有真經。”三藏堅定地說:“我隻想要前往有真經的地方啊!”沙僧聽了,無奈地說道:“有真經的地方有火,沒有火的地方沒有真經,這確實是進退兩難啊!”
師徒們正在隨意閑談,忽然聽到有人唿喊:“大聖不必煩惱,暫且過來吃些齋飯,再商議對策。”四人迴頭看去,隻見一位老人,身穿飄風氅,頭戴偃月冠,手持龍頭杖,腳蹬鐵靿靴,身後還跟著一個雕嘴魚腮鬼,鬼頭上頂著一個銅盆,盆裏裝著一些蒸餅、糕糜和黃糧米飯。老人在西路下躬身說道:“我本是火焰山的土地。得知大聖保護聖僧,無法前行,特地獻上一齋。”行者說道:“吃齋倒是小事,這火光什麽時候才能熄滅,讓我師父過去呢?”
土地迴答道:“要想熄滅這火光,必須向羅刹女借芭蕉扇。”行者走到路旁撿起扇子說道:“這不是嗎?可是這火光越扇越旺,這是為什麽呢?”土地看了看,笑著說:“這把扇子不是真的,你被她騙了。”行者問道:“那怎樣才能借到真的芭蕉扇呢?”土地再次躬身,微笑著說:“如果還想借到真的芭蕉扇,必須去尋找大力王。”
究竟大力王有什麽緣故,且聽下迴分解。
話說三藏謹遵菩薩教旨,收了行者,與八戒、沙僧剪斷二心,鎖住心猿意馬,同心協力,直奔西天而去。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覺已過了夏月炎天,又到了三秋霜景。
隻見那:
薄雲消散,西風漸緊,仙鶴鳴叫著飛向遠方的山巒,霜林似錦,景色蒼涼。山長水遠,路途漫漫。征鴻從北方飛來,玄鳥迴歸南方的阡陌。旅途上的行人害怕孤單,衲衣單薄,容易感到寒冷。
師徒四人一路前行,漸漸感覺到熱氣撲麵而來。三藏勒住馬韁繩,疑惑地說道:“如今正值秋天,為何卻有如此熾熱的氣息?”八戒迴應道:“原來你不知道啊。在西方的路上,有一個叫做斯哈哩國的地方,那裏是太陽落山的地方,俗稱‘天盡頭’。每當到了申酉時分,國王就會派人登上城頭,擂鼓吹角,聲音混雜著海浪翻滾的聲音。太陽乃是真火,落入西海之中,就像火淬水一樣,發出巨大的聲響;如果沒有鼓角之聲掩蓋,那聲音就能震殺城中的小孩。這裏熱氣蒸騰,想必是已經接近日落之處了。”大聖聽了,忍不住笑道:“呆子,別胡說八道!要說斯哈哩國,還早著呢。像師父這樣朝三暮四、走走停停,如此耽擱下去,就算從小走到老,老了又變小,經曆三生三世,也到不了那裏。”八戒問道:“哥啊,照你這麽說,這裏不是日落之處,那為何如此炎熱呢?”沙僧推測道:“可能是天氣異常,秋天卻像夏天一樣炎熱吧。”
他三個正在激烈地爭論著,忽然瞧見路旁有一座莊院。那莊院甚是奇特,房舍是紅瓦蓋的,垣牆是紅磚砌的,門是紅油漆的,就連板榻也是紅漆的,一片紅彤彤的景象。三藏見狀,連忙下馬說道:“悟空,你去那人家問問消息,看看這炎熱的原因究竟是什麽。”
大聖聽了,收了金箍棒,整理了一下衣裳,故意裝出一副斯文的樣子,從大路上下來,徑直走到門前觀看。這時,門裏突然走出一個老者。隻見他身穿一件顏色說黃不黃、說紅不紅的葛布深衣,頭戴一頂顏色說青不青、說皂不皂的篾絲涼帽。手中拄著一根彎不彎、直不直,還帶著許多節的暴節竹杖,腳下踏著一雙新不新、舊不舊的靸鞋。他的麵容好似紅銅一般,胡須猶如白練一樣。兩道壽眉遮住了碧綠的眼睛,一張咍口露出了金色的牙齒。
那老者猛地抬起頭來,瞧見行者,不禁吃了一驚。他拄著竹杖,大聲喝道:“你是從哪裏來的怪人?在我這門前幹什麽?”行者趕忙恭敬地行禮,說道:“老施主,請不要害怕。我並非什麽怪人。貧僧乃是東土大唐派往西方求取真經的使者。我師徒四人,剛剛到達寶地,隻見天氣炎熱,一方麵不明白其中的緣故,另一方麵也不知道此地的地名,特地前來拜問,希望您能指點一二。”那老者這才放下心來,笑著說道:“長老勿怪。我老漢一時眼花,沒有認出您的尊容。”行者說道:“不敢當。”老者又問道:“您的師父在那條路上?”行者迴答道:“那南邊大路上站立的不就是!”老者說道:“請過來,請過來。”行者心中歡喜,伸手一招,三藏便帶著八戒、沙僧,牽著白馬,挑著行李走近前來,一起向老者行禮。
老者見三藏豐姿標致,八戒、沙僧相貌奇稀,心中又驚又喜。他趕忙請三人進入屋內就座,吩咐小的們看茶,自己則去一壁廂辦飯。
三藏坐下後,起身稱謝道:“敢問公公,貴處此時已入秋,為何反而如此炎熱?”老者迴答道:“此地喚作火焰山。這裏無春無秋,四季皆熱。”三藏又問:“火焰山在何處?是否會阻礙我們西去之路?”老者指了指西方,說道:“那山離此有六十裏遠,正是西方的必經之路。但那山上有八百裏火焰,四周圍寸草不生。若要過山,即便是銅腦蓋、鐵身軀,也會被化成汁水。”三藏聞言,大驚失色,一時間不敢再問。
正在此時,門外傳來一個少年男子的叫賣聲:“賣糕!”隻見他推著一輛紅車兒,停在了門口。
大聖拔下一根毫毛,變出一個銅錢,向那人買糕。那人接過錢,也不管糕的好壞,揭開車子上的衣服包裹,熱氣騰騰地拿出一塊糕遞給行者。行者將糕托在手中,隻覺得好似火盆裏的灼炭,煤爐內的紅釘一般滾燙。他左手倒在右手,右手又換在左手,不停地說道:“熱,熱,熱!難吃,難吃!”那男子笑著說:“怕熱的話,就別來這裏。這裏就是這麽熱。”行者道:“你這漢子,好不明白事理。常言道:‘不冷不熱,五穀不結。’他這裏如此炎熱,你這做糕的米粉,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那人迴答道:“若想知道糕粉的米是從哪裏來的,就得去敬求鐵扇仙。”行者問道:“鐵扇仙是什麽人?”那人說:“鐵扇仙有一把‘芭蕉扇’。如果能求到她的扇子,一扇就能熄滅大火,二扇能生出涼風,三扇能降下雨水,我們就可以播種,及時收割,所以才能有五穀養生;不然的話,這裏真的是寸草不生啊。”
行者聽聞此言,趕忙抽身走進屋內,將糕點遞給三藏,說道:“師父不必擔心,暫且不要為此事焦慮不安。吃了這塊糕,我再與你細說。”長老接過糕點拿在手中,轉身向本宅的老者說道:“公公,請品嚐這塊糕。”老者連忙擺手道:“我家尚未準備茶飯,怎敢吃你的糕呢?”行者笑著說:“老人家,茶飯就不必賜了。我想問你,鐵扇仙住在何處?”老者問道:“你問她作甚?”行者迴答道:“方才那賣糕之人說,此仙有一把‘芭蕉扇’。若能求得此扇,一扇可熄滅火焰,二扇能生出涼風,三扇則會降下雨水。如此一來,你們這地方才能播種收割,獲得五穀以養生息。我打算去尋找她,討來扇子扇滅那火焰山,讓這一方土地按時耕種,百姓也能安居樂業。”老者說道:“確實有此說法。但你們沒有禮物,恐怕那聖賢不會前來相助。”
三藏問道:“她需要什麽禮物?”老者迴答道:“我們這裏的人家,每十年都會誠心拜求一次。需準備四頭豬、四隻羊,以及花紅、綢緞、異香、時果、雞鵝和美酒。沐浴淨身,心懷虔誠,前往仙山拜請她出洞,然後她才會施展法力。”
行者聽聞老者所言,忙問道:“那山坐落於何處?喚作什麽地方?又有多少裏數?待我去問那鐵扇公主討要扇子來。”老者手指西南方,緩緩說道:“那山位於西南方,名為翠雲山。山中藏有一仙洞,名曰芭蕉洞。我這裏的眾多信眾前往拜謁仙山,往返一趟需走一月之久,總計約有一千四百五六十裏。”行者聽聞,不以為意,笑道:“無妨,無妨!我去去就迴。”那老者趕忙阻攔道:“且慢,先吃些茶飯,準備些幹糧,最好再有兩人結伴而行。那路上荒無人煙,又多有狼虎出沒,絕非一日能夠到達。切莫當作兒戲啊!”行者卻毫不在意,笑道:“不必,不必!我這就去!”話音未落,隻見行者身形一閃,瞬間消失不見。那老者見狀,驚慌失措,高唿道:“爺爺呀!原來是會騰雲駕霧的神人啊!”
且不說這家子供奉唐僧加倍殷勤。卻說那行者一個筋鬥雲,霎時便徑到了翠雲山,按住祥光,正自仔細找尋洞口,忽然聞得一陣丁丁之聲傳來,乃是山林內一個樵夫正在伐木。行者趕忙趨步至前,又聞得他口中念念有詞:
“雲際依依認舊林,斷崖荒草路難尋。
西山望見朝來雨,南澗歸時渡處深。”
行者近前,恭敬地作禮道:“樵哥,有禮了。”那樵子放下手中的柯斧,還禮道:“長老,不知您要前往何處?”行者道:“我想向你打聽一下,這裏可是翠雲山?”樵子點頭道:“正是。”行者又問:“那這山上可有個鐵扇仙的芭蕉洞?”樵子笑道:“這芭蕉洞倒是有,不過卻沒有鐵扇仙,隻有個鐵扇公主,又名羅刹女。”行者心中一動,追問道:“人言她有一柄芭蕉扇,能熄得火焰山的大火,想必就是她了?”樵子點頭道:“正是,正是。這鐵扇公主有這件寶貝,能夠熄滅大火,保護那一方人家,因此大家都稱她為鐵扇仙。隻是我們這裏的人家用不上她,隻知道她叫作羅刹女,乃是大力牛魔王的妻子。”
行者聞聽此言,頓時大驚失色,心中暗自思忖道:“真是冤家路窄啊!當年我降服了紅孩兒,聽說那廝正是這牛魔王的兒子。之前在那解陽山破兒洞遇到他叔叔,尚且不肯給我水喝,還揚言要報仇;如今又碰到他的父母,這扇子可怎麽借得過來呢?”
樵子見行者陷入沉思,不住地歎息,便笑著說道:“長老,你是出家人,有什麽可憂愁疑慮的呢?這條小路向東去,不過五六裏路,就是芭蕉洞了。不必心焦。”
行者說道:“不瞞樵哥說,我是東土唐朝派往西天取經的唐僧的大徒弟。前年在火雲洞,曾與羅刹女的兒子紅孩兒有些過節,但擔心羅刹女心懷仇恨不肯借扇,所以才心生憂慮。”
樵子說道:“大丈夫應當善於觀察和分辨人的臉色和神態,你隻需要以借扇為名,不要提及往日的恩怨,想必一定能夠借到扇子。”
行者聽了,深深唱了個大喏,說道:“多謝樵哥的教誨。我這就去了。”
於是,他告別了樵夫,徑直來到芭蕉洞洞口。隻見那兩扇門緊閉著,牢牢地關著,而洞外的風光卻是秀麗宜人。真是個好地方啊!正如那所說:
山巒以石頭為骨架,石頭是土地的精華。煙霧雲霞蘊含著夜晚的潤澤,苔蘚幫助增添了新的青蔥。山勢高峻,氣勢聳然,仿佛要欺壓蓬萊仙島;環境幽靜,花香四溢,宛如大海中的瀛洲仙境。幾棵高大的喬鬆上棲息著野鶴,數株衰老的柳樹上傳來了山鶯的啼鳴。這裏確實是千年的古跡,萬載的仙蹤。碧綠的梧桐樹上鳴叫著彩鳳,活水中隱藏著蒼龍。曲折的小徑上,蓽蘿垂掛;石梯上,藤葛攀附纏繞。猿猴在翠綠的山岩上長嘯,欣喜月亮的升起;鳥兒在高大的樹上啼叫,喜歡晴朗的天空。兩邊的竹林樹蔭清涼如雨,一條小徑上鮮花繁茂,仿佛沒有盡頭。不時可以看到白雲從遠處的山巒飄來,沒有固定的形態,隨意地隨風飄蕩。
行者疾步上前,高聲叫道:“牛大哥,快快開門!開門!”隻聽“呀”的一聲,洞門緩緩打開,從裏麵走出一個毛兒女。隻見她手中提著花籃,肩上擔著鋤子,雖是一身藍縷,未加妝飾,卻滿麵精神,頗具道心。
行者趕忙上前迎著,雙手合掌,恭敬地說道:“女童,煩勞你替我向公主通報一聲。我乃是從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取經的和尚。在這西方路上,遭遇了火焰山,酷熱難耐,難以通過。聽聞公主有芭蕉扇,可扇滅火焰,特來拜借一用。”
那毛女上下打量著行者,問道:“你是哪座寺廟的和尚?叫什麽名字?我也好前去通報。”行者答道:“我是東土來的,名叫孫悟空和尚。”
那毛女趕忙迴身,匆匆轉於洞內,對著羅刹盈盈跪下,恭聲說道:“奶奶,洞門外有個來自東土的孫悟空和尚,他想要拜見奶奶,懇請借芭蕉扇一用,以過火焰山。”那羅刹一聽“孫悟空”這三個字,頓時怒不可遏,仿佛撮鹽入火,又似火上澆油。她的臉瞬間漲得通紅,惡狠狠地怒發衝冠。口中大罵道:“這該死的潑猴,今日竟然來了!”隨即喝道:“丫鬟,快去取我的披掛,拿我的兵器來!”
不一會兒,羅刹便取了披掛,手持兩口青鋒寶劍,英姿颯爽地整束而出。行者在洞外悄悄閃過,偷偷窺視著羅刹的打扮。隻見她:頭上裹著團花手帕,宛如一朵盛開的鮮花,嬌豔動人;身上穿著納錦雲袍,如雲霞般絢麗多彩,華美非凡。腰間緊緊束著雙束虎筋絛,更顯得她身姿婀娜,小蠻腰不盈一握。微微露出的繡裙偏綃,隨風飄動,增添了幾分嫵媚。她腳蹬鳳嘴弓鞋,小巧玲瓏,隻有三寸大小;龍須膝褲上鑲嵌著金色的飾物,閃閃發光,彰顯著她的高貴身份。她手提寶劍,怒聲高唿,氣勢洶洶,那兇狠的模樣,比起月婆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羅刹出門,高聲喝問:“孫悟空在哪裏?”行者快步上前,恭敬地行禮道:“嫂嫂,老孫在此向您請安。”羅刹怒聲嗬斥道:“誰是你的嫂嫂!哪個需要你來請安!”行者賠笑道:“貴府的牛魔王,曾經和老孫結拜為兄弟,關係親密如同手足。如今聽說公主是牛大哥的正妻,怎能不尊稱您為嫂嫂呢!”羅刹憤怒地質問道:“你這頑皮的猴子!既然有兄弟之情,為何要害我的兒子?”行者故作疑惑地反問:“令郎是誰?”羅刹咬牙切齒地說:“我的兒子就是號山枯鬆澗火雲洞的聖嬰大王紅孩兒,被你害得好慘。我們正在四處尋找你報仇,沒想到你竟然主動送上門來,今天絕對不會放過你!”
行者臉上堆起笑容,說道:“嫂嫂原來是個不明事理的人啊,真是錯怪老孫我了。你那兒子因為捉拿了我師父,要蒸著吃、煮著吃,還好有觀音菩薩收走了他,救了我師父一命。他現在在菩薩那裏做善財童子,已經修成正果,不會死亡,沒有汙垢和雜念,壽命如同天地一樣長久,像日月一般永恆。你不但不感謝我救命之恩,反而怪罪我,這是什麽道理呢!”羅刹女說:“你這個油嘴滑舌的猴子!雖然我兒子沒有性命之憂,但怎麽能再次見到他呢?”行者笑著說:“嫂嫂想見令郎,又有什麽困難呢?隻要你把芭蕉扇借給我,扇滅了火焰山的大火,讓我護送師父過山,我就會去南海菩薩那裏請他來見你,然後把扇子還給你,這樣不是很好嗎?到時候,你看看他是否受到一點傷害。如果真的有所損傷,你責怪我也是理所當然的;但要是比以前更英俊漂亮,你還要感謝我才對。”
羅刹聽了,氣得咬牙切齒,罵道:“好個不知死活的猢猻!竟敢如此無禮!”她舉起手中的寶劍,對著孫悟空劈頭蓋臉地砍了過來。孫悟空卻不慌不忙,笑著說道:“嫂嫂,你莫要生氣。俺老孫把這腦袋伸出來給你砍,若是覺得疼了,自然會向你求饒。但要是你砍不動,那就休怪俺老孫不客氣了!”說完,他真的把頭伸向羅刹女,讓她砍。羅刹女見狀,心中暗喜,心想:“這猴子真是狂妄自大,看我如何教訓他!”於是,她用力揮舞著寶劍,狠狠地砍向孫悟空的腦袋。然而,孫悟空卻絲毫沒有受傷,反而笑著說:“嫂嫂,你怎麽砍不動啊?是不是力氣不夠大?”羅刹女聽到這話,又羞又惱,再次揮動寶劍,更加用力地砍向孫悟空。可是,無論她怎麽砍,孫悟空都安然無恙,還不時地嘲笑她。羅刹女終於意識到自己遇到了對手,心生畏懼,想要逃跑。孫悟空見狀,連忙攔住她,笑嘻嘻地說:“嫂嫂,你想去哪裏?快把芭蕉扇借給我吧!”羅刹女無奈地說:“我的寶貝可不會輕易借給別人。”
孫悟空聽了,臉色一變,威脅道:“既然你不肯借,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說著,他舉起金箍棒,準備打向羅刹女。
卻說那美猴王,一隻手緊緊地扯住羅刹女,另一隻手則迅速地從耳朵裏抽出金箍棒,晃了一晃,隻見那棒子瞬間變得如碗口般粗細。羅刹女奮力掙脫開猴子的手,舉起手中的寶劍,迎向孫悟空。行者見狀,毫不猶豫地揮舞起金箍棒,狠狠地朝羅刹女打去。兩人就在這翠雲山上,不顧及親情,一心隻想解決彼此間的仇恨。這一場激烈的戰鬥真是驚心動魄:
羅刹女原本是修煉成精的妖怪,因為兒子紅孩兒被觀音菩薩收伏而對孫悟空心懷怨恨。然而,孫悟空雖然心中充滿憤恨,但因為師傅唐僧受阻火焰山,他不得不克製自己的怒火。他首先表明來意,想要借用芭蕉扇。盡管他展現出英勇無畏的一麵,但他還是保持著一定的耐心和柔韌性。羅刹女卻無知地揮劍砍向孫悟空,而孫悟空則有意提起曾經與牛魔王結義的事情,試圖化解這場爭鬥。女子怎能與男子相鬥?最終,男性的剛強還是壓倒了女性的柔弱。孫悟空手中的金箍棒威猛無比,羅刹女的霜刃青鋒也毫不遜色。他們相互攻擊,你來我往,誰也不肯退讓。左邊抵擋,右邊遮擋,各自施展武藝;前麵迎接,後麵招架,盡情馳騁奇謀。就在雙方激戰正酣的時候,不知不覺太陽已經西斜。羅刹女急忙取出真正的芭蕉扇,用力一揮動,頓時令鬼神都感到憂愁。
那羅刹女與行者相持到傍晚時分,見行者手中的金箍棒沉重無比,且招數嚴密,料到自己不是對手,便立即取出芭蕉扇,輕輕一揮,頓時一陣陰風刮起,將行者吹得無影無蹤,無法挽留。這羅刹女獲勝後返迴洞府。
那大聖在空中飄飄蕩蕩,左沉無法落地,右墜也無法穩住身形。就像被旋風卷起的敗葉,隨著水流漂流的殘花。翻滾了一夜,直到天亮,才落在一座山上,雙手緊緊抱住一塊峰石。定住心神許久,仔細觀察周圍環境,才認出這是小須彌山。大聖長歎一聲道:“好厲害的婦人!怎麽就把老孫送到這裏來了?我當年曾在這裏向靈吉菩薩求助,讓他降服黃風怪救我師父。那黃風嶺從此處往正南方向有三千多裏,如今我從西路轉過來,已經到了東南方角,不知道還有多少萬裏。等我下去問問靈吉菩薩,打聽一下情況,也好找到迴去的路。”
正在猶豫的時候,突然聽到一陣響亮的鍾聲傳來,他急忙走下山坡,徑直來到了禪院。門前的道人認出了孫悟空的模樣,立刻進去稟報說:“前年邀請菩薩去降伏黃風怪的那個毛臉大聖又來了。”菩薩知道是孫悟空來了,趕忙從寶座上下來迎接他,進入禪院內行禮說道:“恭喜啊!是來取經的嗎?”孫悟空迴答道:“還沒到呢!還早著呢!”靈吉菩薩問道:“既然沒有到達雷音寺,為什麽又迴到這荒山裏來了?”
行者說道:“自從去年承蒙您的深情厚誼降服了黃風怪之後,這一路上,不知道經曆了多少艱難困苦。如今到達了火焰山,卻無法繼續前進,向當地居民打聽後得知,這裏有一個叫做鐵扇仙的仙人,她手中的芭蕉扇能夠扇滅火焰,所以老孫特意前來尋訪。原來那位仙人正是牛魔王的妻子、紅孩兒的母親。她認為我將她的兒子變成了觀音菩薩的童子,導致他們母子難以相見,因此對我懷恨在心,不肯借給我芭蕉扇,還與我發生爭鬥。她見我的金箍棒沉重難以抵擋,於是用扇子朝我一扇,將我扇得飄飄搖搖,一直飛到了這裏才停下來。因此,我才冒昧地來到貴寺院,詢問一下迴去的路。請問從這裏到火焰山還有多遠呢?”
靈吉微笑著說:“那婦人名叫羅刹女,又被稱為鐵扇公主。她手中的芭蕉扇原本來自昆侖山後,自從混沌初開,天地形成之時,便已是一件靈寶,乃是太陰之精葉所化,因此能夠撲滅火氣。如果有人被扇子扇到,會飄行八萬四千裏才會停下,此時才會停止陰風。而從我的山到火焰山,距離隻有五萬餘裏。這也是因為大聖有留住雲彩的能力,才能阻止火勢蔓延。如果是凡人,根本無法抵擋這樣的風力。”孫悟空說道:“好厲害啊!那麽我師父該如何度過這片區域呢?”靈吉迴答道:“大聖不必擔心。這次前來,也是唐僧的緣分,注定讓大聖成就一番功業。”
孫悟空好奇地問:“怎麽說呢?”靈吉解釋道:“我當年受到如來佛祖的旨意,得到了一粒‘定風丹’和一柄‘飛龍杖’。飛龍杖已經降服了風魔。而定風丹還未曾使用過,現在我將它送給大聖,隻要吃下定風丹,那婦人再扇動芭蕉扇時,大聖便不會被吹動。然後大聖可以奪取扇子,扇滅火焰,這不就是大功告成嗎!”
行者低頭向靈吉菩薩行禮,感激之情溢於言表。那菩薩便從衣袖中取出一個錦袋,將那粒定風丹交給行者,並小心翼翼地放在他的衣領內,用針線緊緊縫合。然後送行者出門時說道:“時間倉促,不能留你多待。往西北方向去,那裏便是羅刹女的地盤。”
行者辭別了靈吉菩薩,駕馭筋鬥雲,徑直返迴翠雲山,片刻之間就到達了。他手持金箍棒敲打著洞門喊道:“開門,開門!老孫來借扇子啦!”嚇得門內的女童急忙跑來稟報:“奶奶,那個借扇子的又來了!”羅刹女一聽,心中驚恐萬分:“這隻潑猴真是厲害啊!我的芭蕉扇一扇就能把人扇到八萬四千裏之外才能停下;他怎麽這麽快就迴來了呢?這次等我連續扇他兩三下,讓他找不到迴家的路!”她急忙縱身而起,整理好衣裝,雙手提著寶劍,走出洞門道:“孫行者!你竟然不害怕我,還敢再來送死!”
行者笑著說道:“嫂嫂不必吝嗇,這芭蕉扇必定要借給我使用一下。隻要能保證唐僧安全過山,我便會將其歸還於你。我可是一個真誠有餘的君子,絕對不是那種借東西不還的小人。”羅刹聽後再次怒罵道:“你這個潑猴!簡直沒有任何道理可言,也不分青紅皂白!我兒子被你們所害,此仇尚未得報;如今你卻還想要借我的扇子,豈能讓你稱心如意!你休要逃跑,看劍!”
大聖毫不畏懼,手持金箍棒直接迎擊上去。他們兩人你來我往,激戰了五七迴合之後,羅刹女力氣逐漸耗盡,難以繼續揮動寶劍,而孫行者身體強壯且善於戰鬥。她見形勢不妙,立刻取出芭蕉扇,朝著行者用力扇去,但行者依舊穩穩地站在原地,一動不動。行者收起金箍棒,笑嘻嘻地說:“這次可不像上次那樣了!無論你如何扇動,老孫要是移動一步,那就不能算是好漢!”那羅刹女又連續扇了兩下,然而行者依然紋絲未動。羅刹女頓時驚慌失措,急忙收迴寶貝,轉身逃迴洞中,並迅速緊閉大門。
行者見他緊閉門戶,心中暗喜,當下使出神通變化,拆開衣領,將定風丹含入口中,搖身一變,化作一隻小小的蟭蟟蟲兒,從門縫間悄然鑽入。隻聽得羅刹大聲喊道:“口渴難耐,速速取茶來!”身旁侍奉的女童子立刻端上一壺香氣撲鼻的香茶,小心翼翼地倒滿一碗,茶水濺起的泡沫如波濤般翻滾。行者見狀大喜,輕盈地扇動翅膀,飛到茶沫下方隱藏起來。那羅刹口渴至極,一把接過茶杯,仰頭連喝數口。就在這時,行者已然飛入她的腹中,變迴原形後高聲大喊:“嫂嫂,借扇子給我用用!”
羅刹聞言大驚失色,連忙唿喊:“小的們,可曾關好前門?”眾人齊聲迴答:“已經關閉。”她又驚問:“既然門關好了,孫行者怎麽會在家中喊叫?”一旁的女童子答道:“他在你肚子裏叫呢。”羅刹恍然大悟,驚恐地問道:“孫行者,你這是在哪裏施展法術?”
行者笑道:“老孫我這一生,從不屑於玩弄那些法術幻術,向來憑借的都是真本事、實手段。方才我已在尊嫂的腹中盡情耍鬧了一番,也算是看清了你的肺腑心肝。我知曉你此刻定是饑渴難耐,我這就先送你個坐碗兒,讓你解解渴!”說罷,他便猛地把腳往下一蹬。那羅刹女隻覺小腹之中一陣劇痛,難以忍受,當即癱坐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起來。行者見狀,又道:“嫂嫂莫要推辭,我再送你個點心,給你充充饑!”緊接著,他又將頭往上一頂。這一下,羅刹女更是心痛如絞,在地上不停地翻滾,疼得她麵色蠟黃、嘴唇發白,口中隻不停地唿喊著:“孫叔叔饒命啊!”
行者這才收了手腳,說道:“你現在才認出我是叔叔嗎?看在牛大哥的情麵上,我暫且饒你性命。快把扇子拿來給我用用。”羅刹迴應道:“叔叔,扇子在這裏,你出來拿了去吧!”行者道:“我要先看到扇子,才會出來。”羅刹隨即吩咐女童拿來一柄芭蕉扇,拿在旁邊。行者悄悄飛到羅刹喉嚨處,看到扇子後說道:“嫂嫂,我既然饒了你性命,就不在你腰肋之下捅個窟窿了,你張開口吧。”那羅刹不知是計,連著張了三次口,喊道:“叔叔,出來吧。”行者變成一隻蟭蟟蟲,先飛了出來,落在芭蕉扇上。羅刹沒有察覺,連續叫了三次。行者變迴原身,拿起扇子,說道:“我不就在這裏嗎?多謝借扇,多謝借扇!”說完,便邁開大步,向前走去。小的們趕緊打開洞門,放他出洞。
孫悟空一個筋鬥翻到了東邊,很快就按下雲頭,穩穩地站在了那麵紅色磚牆上。豬八戒一見到他,立刻高興得手舞足蹈,大喊道:“師父,大師兄迴來了!真的迴來了!”唐三藏一聽,馬上和那位本村的老者以及沙僧一起出門迎接,然後一同走進屋裏。孫悟空把芭蕉扇靠在牆邊,問道:“老倌兒,是不是這把扇子?”老者連連點頭,激動地說:“沒錯,就是它!”唐僧也欣喜若狂,讚歎道:“我這徒弟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啊!為了求得這件寶物,可真是辛苦他了。”
行者說道:“辛苦勞累倒也不必多言。那鐵扇仙,你可知她是誰?那女子原來是牛魔王的妻子,紅孩兒的母親,名叫羅刹女,又被喚作鐵扇公主。我尋到她的洞外想要借扇,她卻與我講起了仇隙,還砍了我幾劍。我隻好用金箍棒嚇唬她,她便用扇子扇了我一下,我就飄飄蕩蕩地,一直被刮到了小須彌山。幸好靈吉菩薩送給我一粒定風丹,並為我指明了迴去的路,我這才又迴到了翠雲山。再次見到羅刹女時,她又用扇子扇我,可這次卻扇不動我了,於是她便迴到了洞中。我變成了一隻小蟲,飛進了洞裏。那女子正在討茶喝,我便又鑽到了茶沫之下,進入了她的肚子裏,在她肚子裏折騰了一番。她疼痛難忍,不停地叫我叔叔饒命,還情願將扇子借給我,我這才饒了她,拿了扇子離開。等過了火焰山,我還是會把扇子還給她的。”三藏聽了這番話,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師徒們一起向老者拜別。
師徒四人一路向西行去,大約走了四十裏左右,四周的溫度漸漸升高,酷熱難耐,仿佛要將人蒸熟一般。沙僧不停地抱怨著:“這地麵燙得我腳底生疼!”八戒也叫嚷道:“我的爪子都快被燙熟了!”就連白龍馬也比平常跑得更快了,隻因為這地麵實在是太熱了,讓人難以忍受。
行者見狀,連忙說道:“師父,您先下馬休息一下吧。兄弟們也都別走了。等我把這火扇滅了,等風雨過後,地麵冷卻一些,我們再繼續趕路。”說完,行者便舉起扇子,徑直走到火邊,用力一扇,隻見那山上的火焰頓時熊熊燃燒起來;他又扇了一扇,火勢更加猛烈,足足增加了百倍;再一扇,那火焰竟然高達千丈,漸漸地向他們的身體蔓延過來。
行者見勢不妙,急忙轉身往迴跑,可惜已經來不及了,他的兩股毫毛已經被火燒得幹幹淨淨。他一路狂奔,直到跑到唐僧麵前,大聲喊道:“快迴去,快迴去!火來了,火來了!”
那師父爬上馬,與八戒、沙僧,複東來有二十餘裏,方才歇下,道:“悟空,如何了呀!”行者丟下扇子道:“不停當,不停當,被那廝哄了!”三藏聽說,愁促眉尖,悶添心上,止不住兩淚交流,隻道:“怎生是好!”八戒道:“哥哥,你急急忙忙叫迴去是怎麽說?”行者道:“我將扇子扇了一下,火光烘烘;第二扇,火氣愈盛;第三扇,火頭飛有千丈之高。若是跑得不快,把毫毛都燒盡矣!”八戒笑道:“你常說雷打不傷,火燒不損,如今何又怕火?”行者道:“你這呆子,全不知事!那時節用心防備,故此不傷;今日隻為扇熄火光,不曾撚避火訣,又未使護身法,所以把兩股毫毛燒了。”
沙僧麵露焦急之色,說道:“似這般火勢兇猛,根本無路通往西方,這可如何是好啊?”八戒則滿不在乎地迴答:“那就隻揀沒有火的地方走不就行了。”三藏聽了,連忙問道:“那哪裏沒有火呢?”八戒不假思索地迴答:“東方、南方、北方,都沒有火。”三藏又接著問:“那哪裏有真經呢?”八戒迴答:“西方有真經。”三藏堅定地說:“我隻想要前往有真經的地方啊!”沙僧聽了,無奈地說道:“有真經的地方有火,沒有火的地方沒有真經,這確實是進退兩難啊!”
師徒們正在隨意閑談,忽然聽到有人唿喊:“大聖不必煩惱,暫且過來吃些齋飯,再商議對策。”四人迴頭看去,隻見一位老人,身穿飄風氅,頭戴偃月冠,手持龍頭杖,腳蹬鐵靿靴,身後還跟著一個雕嘴魚腮鬼,鬼頭上頂著一個銅盆,盆裏裝著一些蒸餅、糕糜和黃糧米飯。老人在西路下躬身說道:“我本是火焰山的土地。得知大聖保護聖僧,無法前行,特地獻上一齋。”行者說道:“吃齋倒是小事,這火光什麽時候才能熄滅,讓我師父過去呢?”
土地迴答道:“要想熄滅這火光,必須向羅刹女借芭蕉扇。”行者走到路旁撿起扇子說道:“這不是嗎?可是這火光越扇越旺,這是為什麽呢?”土地看了看,笑著說:“這把扇子不是真的,你被她騙了。”行者問道:“那怎樣才能借到真的芭蕉扇呢?”土地再次躬身,微笑著說:“如果還想借到真的芭蕉扇,必須去尋找大力王。”
究竟大力王有什麽緣故,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