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要物。
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涵萬象。
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來不向不迴向。
無異無同無有無,難舍難取難聽望。
內外靈光到處同,一佛國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法同。
知之須會無心訣,不染不滯為淨業。
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釋迦葉。
卻說那劉伯欽與唐三藏正驚驚慌慌之時,忽又聽得一聲“師父來也”的叫聲傳來。眾家僮紛紛說道:“這叫聲必定是那山腳下石匣中的老猿發出的。”
太保也點頭說道:“沒錯,正是他!”三藏聞言,不禁好奇地問道:“這究竟是什麽老猿?”太保迴答道:“這座山以前名叫五行山,隻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國,才改名為兩界山。早些年間,我曾聽老人家說過,在王莽篡漢的時候,天上降下了這座山,山下壓著一個神猴。這神猴不懼寒暑,也不需要飲食,自有土神監押著他,讓他餓了就吃鐵丸,渴了就喝銅汁。從古至今,他一直被凍餓折磨,卻始終不死。想必這叫聲就是他發出的。長老不必害怕,我們下山去看看吧。”
三藏無奈,隻得依從悟空所言,牽著馬緩緩下山。行不多時,便見那石匣之間,果然有一隻猴子,正露著頭,伸著手,胡亂地招著手,口中叫道:“師父,你怎麽此時才來?來得好!來得好!快救我出來,我保你上西天去也!”
這長老趕忙近前,仔細端詳起來。隻見他尖嘴猴腮,一雙金睛火眼炯炯有神。頭上堆滿了苔蘚,耳朵裏也長滿了薜蘿。兩鬢邊頭發稀少,卻多是青草;下巴上無須,卻有綠莎垂掛。眉間布滿塵土,鼻凹裏也全是泥巴,模樣十分狼狽。再看他的手指粗壯,手掌厚實,上麵滿是塵垢。所幸的是,他的眼睛還能轉動,喉舌也能發出聲音,說起話來雖然利便,但身體卻無法挪動分毫。
正是那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孫大聖,今朝曆經磨難,終於要脫離這困厄的天羅地網了。
劉太保果然膽量過人,他大步走上前來,小心翼翼地為那猴子拔去了鬢邊的雜草和頷下的莎草,然後輕聲問道:“你有什麽話要說嗎?”那猴子迴答道:“我沒什麽話,讓那個師父上來,我有話要問他。”三藏聽到後,走上前去說道:“你問我什麽?”那猴子說道:“你可是東土大唐國王派往西天取經的人嗎?”
三藏迴答道:“我正是,你問這個做什麽?”那猴子接著說道:“我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孫悟空;隻因犯了欺騙玉帝的罪行,被佛祖壓在了這裏。之前有個觀音菩薩,奉佛祖旨意,前往東土尋找取經人。我請求她救我,她勸我不要再行兇作惡,皈依佛法,盡心盡力地保護取經人前往西天拜佛取經,成功之後自然會有好處。因此,我日夜提心吊膽,隻等師父來救我脫身。我願意保護你去取經,做你的徒弟。”
三藏聽聞那猴所言,心中滿是歡喜,說道:“你雖有此善心,又承蒙菩薩教誨,願意歸入沙門,隻是我並無斧鑿之類的工具,如何才能救你出來呢?”那猴迴應道:“你無需使用斧鑿,隻要你真心願意救我,我自然能夠出來。”
三藏疑惑地問道:“我自行救你,你又怎能出來呢?”那猴高聲說道:“這山頂之上有我佛如來的金字壓帖。你隻需上山將那帖兒揭起,我便可脫身而出。”三藏聽後,依言轉身懇請劉伯欽道:“太保啊,我想與你一同上山走一趟。”
劉伯欽麵露遲疑之色,說道:“不知此事是真是假!”那猴在山下高聲叫道:“千真萬確!絕無半點虛假!”
劉伯欽無奈,隻得唿喚家僮,牽來馬匹。他攙扶著三藏,再度踏上高山。一路上,他們攀附著藤條,緊緊抓住葛蔓,艱難地向山頂攀登。終於,他們來到了那極高的巔峰之處,隻見金光閃耀,瑞氣蒸騰,有一塊四方大石矗立在那裏。石上貼著一封皮,上麵寫著“唵嘛呢叭吽”六個金字。
隻見那長老近前跪下,朝著石頭,眼睛凝視著上麵的金字,虔誠地拜了幾拜,然後麵向西方祈禱說:“弟子陳玄奘,特意奉旨前來取經,如果真的有師徒緣分,能夠揭開這金字,救出被困的神猴,一同前往靈山取得真經;如果沒有師徒緣分,那麽這隻猴子隻是一個兇惡頑皮的怪物,欺騙了弟子,就無法順利完成使命,也就不能揭開這金字。”
祈禱完畢後再次拜謝。拜完之後,走上前去,輕輕地將那六個金字揭下。突然,一股香氣撲鼻而來,一隻手迅速將“壓帖兒”刮到空中,並大聲喊道:“我乃是負責監管大聖的使者。今天他的苦難已經結束,我們要迴去向如來稟報,交還這個封印。”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得三藏和伯欽以及其他眾人都驚慌失措,紛紛向著天空行禮叩拜。接著,他們徑直走下高山,迴到石匣子旁邊,對著那隻猴子說道:“已經揭開了壓帖,你可以出來了吧?”那隻猴子欣喜若狂,高聲叫道:“師父,請您稍微退後一些,讓我出來。不要被我的出現嚇到。”
伯欽聽聞後,帶領著三藏等人往東邊行走。他們走了大約五七裏路之後,又聽到那猴子高聲唿喊:“繼續走!繼續走!”
三藏又前行了一段距離,下山後,突然聽到一聲巨響,仿佛天崩地裂一般。眾人都感到十分驚恐。這時,隻見那猴子已經提前到達三藏的馬前,渾身濕漉漉地跪著,說道:“師父,我出來了!”然後向三藏拜了四拜,迅速站起身來,向伯欽行大禮並道謝說:“感謝大哥送我師父,還幫我拔掉臉上的草。”道謝完畢後,便去整理行李和扣好馬匹。那匹馬見到他,嚇得腰部發軟,蹄子顫抖,戰戰兢兢地無法站穩。原來這猴子曾經擔任過弼馬溫一職,負責在天上飼養龍馬,因此具有一些特殊的能力,所以普通的馬見到他都會感到恐懼。
三藏看到他的舉動,覺得他確實懷有善意,真的像是佛門中人,於是問道:“徒弟啊,你姓什麽?”
隻見那猴王開口說道:“我姓孫。”三藏一聽,微笑著迴答說:“這樣啊,那我給你取一個法名吧,方便日後稱唿。”猴王卻擺了擺手,表示不用麻煩,接著說:“不勞煩師傅您費心了,其實我本來就有個法名,叫做孫悟空。”三藏聽後大喜過望,興奮地說:“這名字真是太合適了,正好符合我們佛家的宗派。看你這副模樣,活脫脫就是個小頭陀,不如我再送你一個外號,叫行者如何?”孫悟空連忙點頭稱好,開心地表示讚同。從這一刻起,他又多了一個稱號——孫行者。
而一旁的伯欽看到孫行者如此積極準備出發,便轉過身來,向三藏行了一禮,然後大聲說:“長老啊,你真幸運能收到這麽好的徒弟,實在讓人高興。他一定會成功的。我就先迴去了。”
三藏趕忙起身,恭敬地行禮道謝:“真是多謝你了,給我帶來這麽大的幫助。迴到府上,請代我向令堂老夫人和令荊夫人問好,感謝她們的款待。等我迴來的時候,一定親自上門道謝。”伯欽禮貌地迴了一禮,隨後兩人便分道揚鑣了。
這時,孫行者邀請三藏上馬,自己則走在前麵,背著行李,光著身子,搖搖擺擺地向前走去。
不多時,他們翻過了兩界山,忽然看見一隻兇猛的老虎,咆哮著尾巴剪來。唐僧在馬背上心驚膽戰。而悟空卻在路旁高興地說:“師傅別怕它。它是給我送來衣服的。”說完便放下行李,從耳朵裏拔出一根針兒,迎著風晃一晃,竟然變成了碗口粗細的一條鐵棒。他拿在手中,笑著說:“這寶貝,五百多年都沒有用過了,今天拿出來打件衣服穿穿。”
隻見他大踏步向前,迎著猛虎,大聲喝道:“孽畜!往哪裏跑!”那隻老虎蹲在地上,趴在塵土中,一動也不敢動。結果被悟空當頭一棒,打得腦漿迸出,濺起萬點桃花般的紅色,牙齒噴出幾顆珍珠般的白色碎塊。嚇得那陳玄奘滾落馬鞍,咬破手指驚叫道:“天哪!天哪!劉太保前幾天打的斑斕虎,還和它鬥了半天;今天孫悟空毫不費力,一棒就把這老虎打得粉碎,真是‘強中更有強中手’啊!”
行者拖著老虎走到唐僧麵前說:“師父稍微坐一會兒,等我脫了這老虎的衣服,穿上後好趕路。”唐僧問:“它哪裏有什麽衣服?”行者說:“師父不用管我,我自然有辦法。”好一個猴王,他拔下一根毫毛,吹了一口仙氣,叫道:“變!”瞬間變出一把鋒利的牛耳尖刀。然後,他從老虎的腹部劃開口子,輕輕向下剝開,剝下一張完整的虎皮。接著,他砍掉了老虎的爪子和頭,將虎皮割成了四四方方的一塊。提起虎皮,量了一下尺寸,自言自語道:“寬了一些,可以做成兩張。”
說完,拿起刀將虎皮裁成了兩塊。他收起其中一塊,把另一塊圍在自己腰間,用路旁的葛藤緊緊地係住,遮住下身。他對唐僧說:“師父,我們走吧!等到了有人家的地方,借點針線,再把虎皮縫合也不遲。”最後,他把金箍棒捏了捏,變迴針狀,藏迴耳朵裏,背起行李,扶著唐僧上馬繼續前行。
二人繼續前行,長老騎在馬上問孫悟空:“悟空啊,你剛剛打虎用的鐵棒呢?怎麽不見了?”行者笑著迴答道:“師父,你不知道。我這根棍子,原本是從東洋大海龍宮得到的寶貝,名叫‘天河鎮底神珍鐵’,又叫‘如意金箍棒’。當年大鬧天宮的時候,它可幫了我不少忙。它可以根據我的心意隨意變化大小,想要變大就變大,想要變小就變小。剛才它變成了一個繡花針那麽小,被我收進耳朵裏了。隻有需要使用的時候,我才能把它拿出來。”
唐僧聽後暗自高興。又好奇地問道:“剛才那隻老虎看見你,為什麽一動不動,任由你打它呢?”悟空自信滿滿地說:“師父,實話告訴你吧,別說隻是一隻老虎,就算是一條巨龍,看到我也得恭恭敬敬的。我老孫有降龍伏虎的本領,還有翻江倒海的神通。我能通過觀察外貌和聲音來判斷情況,還能變大到填滿整個宇宙,縮小到比一根毛發還要微小。我的變化無窮無盡,隱藏和顯現都難以預測。剝下這張虎皮對我來說算什麽難事?等遇到真正困難的地方,再展示我的真本事吧!”
三藏聽了這話,更加放心地趕路,催促馬快走。師徒兩人一邊走一邊聊天,不知不覺間,太陽已經西沉。
隻見:燦爛的餘暉斜照著大地,天邊和海角飄來了歸巢的雲彩。千山萬壑中的鳥兒嘰嘰喳喳地叫著,尋找棲息地,成群結隊地飛迴樹林。野獸們成雙成對地迴到巢穴,一群群地聚集在一起。一彎新月衝破了黃昏的黑暗,無數顆星星閃爍著光芒。
行者說:“師父,快走吧,天快黑了。那邊樹木茂密,可能是有人家的莊子,我們早點去借宿吧。”三藏於是催馬快走,徑直向莊子走去。
到了莊院前,三藏下馬,行者放下行李,走上前去,大聲喊道:“開門!開門!”裏麵有一個老人,拄著拐杖出來,嘩啦一聲打開了門,看到行者這樣兇惡的樣子,腰間係著一塊虎皮,就像個雷公一樣,嚇得腿發軟,身體發麻,嘴裏胡言亂語地說:“鬼來了!鬼來了!”伴隨著一陣驚恐的叫聲,一個老者突然出現在眼前。
三藏急忙上前攙扶,安慰道:“老施主,莫要害怕。他是我貧僧的徒弟,並非鬼怪。”老者緩緩抬起頭,目光落在三藏身上,隻見其相貌清奇,心中稍定。他疑惑地問道:“你是哪個寺廟來的和尚?怎麽會帶著這樣一個惡人來到我家門前?”三藏合十行禮,答道:“我乃唐朝僧人,前往西天拜佛求經。路經此地,天色已晚,故特來貴府借宿一晚,明日清晨便會離開,絕不打擾。還望老施主行個方便。”老者皺起眉頭,搖頭道:“你雖然是唐人,但這個惡人絕非唐人。”
悟空聞言,怒聲喝道:“你這老頭兒真是有眼無珠!唐人乃是我師父,我便是他的徒弟!我可不是什麽‘糖人、蜜人’,而是赫赫有名的齊天大聖!你們這兒的人也有認識我的,我以前見過你。”老者驚訝地問:“你在哪裏見過我?”悟空冷笑一聲,說:“你小時候可曾在我麵前扒過柴?又可曾在我臉上挑過菜?”
老者聽了孫悟空的話,頓時怒不可遏地反駁道:“這廝簡直是信口胡謅!你住在哪裏?我又住在哪裏?我會到你麵前去扒柴、挑菜嗎?”孫悟空見狀連忙解釋說:“我的兒子可沒有亂說。你難道已經忘記我是誰了嗎?我就是被困在這兩界山石匣裏的大聖呀。你再仔細看看。”
聽到這裏,老者才恍然大悟,說道:“你看起來確實有點像他,但你究竟是如何從石匣中出來的呢?”孫悟空於是把菩薩勸善,讓自己等待唐僧揭開帖子以脫身的事情,詳細地告訴了那位老者。老者聽後立刻恭敬地下拜,並邀請唐僧進入屋內。接著,他唿喚老妻和兒女們前來相見,將之前發生的事情一一講述給他們聽,眾人聽聞後都感到非常高興。隨後,老者吩咐準備茶水招待。
喝完茶後,老者好奇地詢問孫悟空:“大聖啊,你也已經有一定歲數了吧?”孫悟空反問道:“你今年多大了?”老者迴答說:“我已經活到一百三十歲了。”孫悟空笑著說:“那你比我年輕多了,我可是你的重子重孫輩呢!至於我出生的確切時間,我已經記不清楚了;不過我隻知道,在這座山腳下,我已經度過了五百多年的時光。”
老者說道:“確實如此,確實如此啊!我曾經聽我家祖公公說過,這座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鎮壓著一隻神猴。一直到現在,你才得以脫身。我小時候見到你的時候,你頭上長著草,臉上沾滿泥土,倒也不害怕你;可現在你的臉上沒有了泥土,頭上也沒有了草,卻似乎變瘦了一些,腰間還裹著一塊大虎皮,看起來跟鬼怪沒什麽兩樣啊!”一家人聽到這樣的話,都哈哈大笑起來。這位老人很賢惠,立刻讓人準備齋飯。吃完飯後,悟空問道:“你們家姓什麽?”
老者迴答道:“我們家姓陳。”三藏聽了這話,馬上走過來拱手說道:“老施主,原來您和我是同族啊。”行者好奇地問:“師父,你姓唐,怎麽會和他是同族呢?”三藏解釋道:“其實我本來也姓陳,是唐朝海州弘農郡聚賢莊人。我的法名叫做陳玄奘。隻是因為我大唐太宗皇帝賜予我禦弟三藏的稱號,所以我便以唐為姓氏,因此才有了唐僧這個名字。”那位老者聽說他們同姓,更是喜出望外。
行者說道:“老陳啊,我們打擾你家了。我已經有五百多年沒有洗澡了,你能不能給我們燒點熱水,讓我們師徒幾個洗洗澡,到時候再好好感謝你。”那個老頭馬上讓人燒水拿盆子,點亮燈火。師徒幾人洗完澡後,坐在燈下。行者說:“老陳,還有件事麻煩你一下,有沒有針線借給我用一下。”
那老頭迴答:“有的,有的,有的。”然後叫老伴拿來針線,遞給行者。行者很機靈,看到師父洗完澡後,脫下了一件白布短小直裰還沒穿上,他立刻把它扯過來披在自己身上,然後把虎皮脫下來,連接在一起,打成一個馬麵一樣的褶子,圍在腰間,係上藤條,走到師父麵前問道:“老孫今天這樣的打扮,跟昨天相比怎麽樣?”三藏說:“很好!很好!很好!這樣看起來才有個行者的樣子。”三藏接著說:“徒弟,如果你不嫌棄這件衣服破舊,就穿上吧。”
悟空唱個喏道:“多謝施主恩賜,多謝施主恩賜!”接著便去尋找一些草料來喂養白馬。此時大家都已完成各自的事情,唐僧師徒和那個老人也各自迴房休息。
次日清晨,孫悟空早早地起床,邀請師父啟程上路。唐僧穿好衣服後,吩咐行者整理床鋪和行李。正當他們準備告別時,卻看見那個老人早已準備好了洗臉水和齋飯。用過齋飯後,他們才動身出發。唐僧騎上白馬,孫悟空在前麵帶路。
一路上,他們不知不覺地餓了就吃,渴了就喝,晚上找地方住宿,早上繼續趕路。這時已經到了初冬時節,周圍景色如下:寒霜凋零了無數紅葉,讓整個林子顯得十分消瘦;山嶺上隻有幾棵鬆柏還保持著綠色。梅花尚未開放,但香氣已經飄散開來;白天變得短暫,天氣開始變暖,預示著春天即將到來。菊花已經凋謝,荷葉也枯萎殆盡,唯有山茶花盛開得茂盛。寒冷的橋梁邊古老的樹木相互競爭,彎曲的山澗裏流淌著清澈的泉水。淡淡的雲朵仿佛要下雪,天空一片潔白;寒風突然襲來,吹起人的衣袖,傍晚時分的寒意讓人難以忍受。
師徒四人正走了很久,忽然聽到路邊傳來一聲唿哨聲,緊接著跳出六個強盜,每人手持長槍、短劍、鋒利的刀刃和強力的弓箭,大聲喊道:“那個和尚!哪裏跑!趕緊留下馬匹,放下行李,饒你一條命過去!”
唬得那三藏魂飛魄散,整個人如墜冰窖,直直地跌下馬來,麵色慘白,雙唇顫抖,竟是不能言語。行者見狀,趕忙用手扶起三藏,輕聲安慰道:“師父放心,沒些兒事。這都是送衣服送盤纏與我們的。”
三藏卻仍心有餘悸,眉頭緊蹙,說道:“悟空,你莫不是有些耳閉?他明明說教我們留下馬匹、行李,你怎的反倒問他要什麽衣服盤纏?”
行者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道:“師父,你隻管守著衣服行李馬匹,待老孫與他爭持一場,看是何如。”
三藏擔憂地看著行者,道:“好手不敵雙拳,雙拳不如四手。他那裏可是有六條大漢,你這般小小的一個人兒,如何敢與他爭持?”
行者的膽量原比常人要大得多,哪裏容得三藏分說,隻見他大踏步走上前來,雙手叉腰,當胸對著那六個人施禮道:“列位好漢,不知有什麽緣故,要阻我貧僧的去路?”
那人道:“我等乃是這山中剪徑的大王,亦是行好心的山主。我們的大名早已遠播,想必你也有所耳聞。識相的話,早早留下身上的東西,放你過去;若敢說半個‘不’字,定叫你粉身碎骨!”
行者聞言,心中暗笑,麵上卻不動聲色,說道:“我也是祖傳的大王,積年的山主,卻不曾聽聞過列位的大名。”
那人聽了,麵露得意之色,說道:“你自然是不知,且聽我細細道來:我等六人,一個喚作眼看喜,一個喚作耳聽怒,一個喚作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嚐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
悟空聽了,不禁笑道:“原來是六個毛賊!你們卻不認得我這出家人是你們的主人公,竟敢來擋我的路。也罷,把你們打劫來的珍寶都拿出來,我與你們作七分兒均分,便饒了你們!”
那賊聞言,頓時喜的喜,怒的怒,愛的愛,思的思,欲的欲,憂的憂。他們齊聲叫嚷道:“這和尚好生無禮!你的東西全然沒有,還敢轉來和我們要分東西!”說著,他們便掄起長槍,舞動寶劍,一擁而上,朝著行者劈頭亂砍,一時間,乒乒乓乓之聲不絕於耳,足足砍了七八十下。
然而,悟空卻站在原地,動也不動,隻當不知。他心中暗自盤算著,如何才能教訓這六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毛賊。
那賊驚叫道:“好厲害的和尚!頭竟然如此堅硬!”行者笑著說:“還算湊合吧!你們也打得手累了,該輪到老孫我取出個針兒來玩玩了。”那賊說道:“這和尚莫不是個會針灸的郎中變的吧。我們又沒病,說什麽動針的話!”
隻見行者伸手從耳朵裏拔出一根繡花針兒,迎風一晃,瞬間變成了一條碗口粗細的鐵棒。他拿在手中,說道:“別跑!也讓老孫打上一棍試試手!”這可把那六個賊嚇得四散奔逃。行者邁開大步,緊緊追上,將他們一個個全部打死。接著,他剝下賊人的衣服,奪了他們的盤纏,笑嘻嘻地走過來對師父說:“師父,請繼續前行吧,那幾個賊已經被老孫剿滅了。”
三藏聽聞悟空將那六個剪徑的強徒全都打死,不禁麵露慍色,責備道:“你這猴子,實在是太莽撞了!他們雖是強盜,但若將其擒獲送交官府,也罪不至死。你縱然有神通手段,隻需將他們擊退便罷,怎可如此狠心地將他們全都打死?這無疑是無故傷人的性命,你這樣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應懷有慈悲之心,‘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你怎能不分青紅皂白,一頓亂打?全然沒有一點慈悲善良的念頭!幸好此地是山野之中,無人追究此事。倘若在城市之中,倘若有人無意間衝撞了你,你便也行兇,執著棍子亂打傷人,我即便能做你的辯護人,又怎能為你開脫罪責?”
悟空卻不以為意,辯解道:“師父,我若不打死他們,他們定會打死你啊。”
三藏搖頭道:“我乃出家人,寧可一死,也決不行兇。我死也不過是一條性命,而你卻殺了他們六人,這如何說得過去?倘若此事被告到官府,即便你父親為官,也難以替你辯解。”
行者笑道:“不瞞師父,想我五百年前在花果山稱王為怪之時,也不知打死了多少人。若依你所言,這般行徑到了官府,倒是能得些狀告呢。”
三藏麵色凝重,語重心長地說道:“隻因你當初沒收沒管,肆意妄為,暴橫人間,甚至欺天誑上,才遭受這五百年前的苦難。如今你既已入了沙門,就應當改過自新,若是還像當時那般行兇作惡,一味傷生,是斷然去不得西天,也做不得和尚的!實在是忒惡!忒惡!”
原來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氣,他見三藏隻管絮絮叨叨地數落自己,心中早已按捺不住怒火。他怒目圓睜,大聲吼道:“你既然如此說我,那我便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也不必這般絮絮叨叨地厭惡我,我這就迴去便是!”那三藏卻不曾答應,他見猴子如此任性,心中也有幾分惱怒。
猴子見三藏不說話,更是氣急敗壞。他使了一個性子,將身一縱,化作一道金光,瞬間消失在天際。隻留下一句“老孫去也”在空氣中迴蕩。
三藏急忙抬頭望去,卻早已不見那猴子的身影。隻聽得唿的一聲,那猴子便已迴東而去。隻留下那長老孤孤單單,獨自點頭歎息,心中悲怨不已,喃喃自語道:“這廝怎如此不受教誨!我不過說他幾句,他竟就這般無形無影地徑直迴去了?——罷了,罷了,罷了!或許也是我命中不該招收徒弟,不該讓他人進入我的生活!如今想要尋他卻無處可尋,想要叫他也叫不應,唉!去吧,去吧!”說罷,長老隻得無奈地收拾行李,將其綁在馬上。他也不騎馬,一隻手拄著錫杖,一隻手揪著韁繩,神情淒楚悲涼,緩緩往西前進。
沒走多久,隻見山路前方,有一位年事已高的老母,手捧著一件綿衣,綿衣上還放著一頂花帽。三藏見她走近,慌忙牽著馬,立於道路右側,讓老母先行。
那老母聽聞三藏所言,不禁問道:“你是從何處而來的長老,竟孤身一人淒淒惶惶地獨行於此?”三藏雙手合十,恭敬答道:“弟子乃是東土大唐奉聖旨前往西天拜謁活佛、求取真經之人。”老母微微頷首,說道:“西方佛所在之處乃是大雷音寺,位於天竺國界,此去路途遙遠,足有十萬八千裏。你這般單人獨馬,既無伴侶相隨,又無徒弟相伴,如何能夠抵達?”
三藏麵露難色,歎息道:“弟子日前確實收得一個徒弟,怎奈他性情潑辣兇頑,我不過說了他幾句,他便不受教誨,憤然離去了。”老母聽聞,說道:“我有這一領綿布直裰,還有一頂嵌金花帽。原本是我兒子所用之物,他隻做了三日和尚,便不幸命短身亡。我前往他所在的寺廟,痛哭了一場,辭別了他的師父,將這兩件衣帽帶了迴來,以作懷念。長老啊,既然你已有徒弟,我便將這衣帽贈予你吧。”
三藏連忙推辭道:“承蒙老母盛情賜予,但我的徒弟已經離去,我不敢領受。”老母問道:“他往何處去了?”三藏答道:“我隻聽得唿的一聲,他便迴東去了。”
老母緩緩說道:“東邊不遠處,便是我的家,想必他是往我家去了。我這兒還有一篇咒兒,稱作‘定心真言’,也叫作‘緊箍兒咒’。你可悄悄地將其念熟,並牢記在心頭,切不可泄露給任何人知曉。我這就去趕上他,叫他迴來繼續跟你前行,你則將此衣帽拿給他穿戴。倘若他不肯聽從你的使喚,你就默念此咒,他便不敢再行兇作惡,也不敢擅自離開了。”
三藏聽聞此言,趕忙低頭拜謝。隻見那老母化作一道耀眼的金光,朝著東方疾馳而去。三藏心中明白,這定然是觀音菩薩傳授的真言,於是急忙用手撮起一抔黃土,點燃香燭,朝著東方虔誠地叩頭禮拜。拜完之後,他收起衣帽,小心翼翼地藏在包袱中間。隨後,他坐在路旁,開始誦讀那定心真言。他來迴念了好幾遍,直到念得滾瓜爛熟,深深地銘記在心中,這才罷休。
卻說那悟空別了師父,一個筋鬥雲,便徑直轉向了東洋大海。他按住雲頭,分開水道,一路飛馳,不一會兒就來到了水晶宮前。
這動靜早就驚動了龍王,他趕忙出來迎接。將悟空接至宮裏坐下,雙方行禮完畢。龍王笑著說道:“近來聽聞大聖劫難已滿,真是可喜可賀啊!想必是要重整仙山,重新迴到古洞去了吧。”悟空卻搖了搖頭,說道:“我也有這樣的想法,隻是如今又做了和尚。”龍王聽了,麵露疑惑,問道:“做什麽和尚?”
行者迴答道:“我多虧了南海菩薩的勸善,教導我修成正果,讓我跟隨東土唐僧,前往西方拜佛,皈依了沙門,現在又被喚作行者了。”龍王聽了,不禁讚歎道:“這可真是值得慶賀的事情啊!這才叫做改邪歸正,懲創善心。既然如此,你怎麽不向西去,反而又迴到東邊來了呢?”
“那是唐僧不識人性。有幾個毛賊剪徑,是我將他打死,唐僧就緒緒叨叨,說了我若幹的不是。你想,老孫可是受得悶氣的?是我撇了他,欲迴本山,故此先來望你一望,求鍾茶吃。”龍王道:“承降,承降!”當時龍子、龍孫即捧香茶來獻。
行者接過茶盞,輕抿一口,隻覺茶香撲鼻,滋味醇厚。他放下茶盞,迴頭一看,見後壁上掛著一幅《圯橋進履》的畫兒。行者心中好奇,問道:“這是什麽景致?”
龍王微微一笑,說道:“大聖在先,此事在後,故你不認得。這叫作‘圯橋三進履’。”行者更加疑惑,追問道:“怎的是‘三進履’?”
龍王緩緩說道:“此仙乃是黃石公,而此子則是漢世的張良。當年,石公坐在圯橋上,突然間鞋子掉落至橋下,於是喚張良去取來。張良急忙將鞋子取來,恭敬地跪獻於石公麵前。如此這般,反複了三次,張良沒有絲毫傲慢怠慢之心。石公因此喜愛他的勤奮和恭謹,夜晚便傳授他天書,讓他輔佐漢室。後來,張良果然在營帳中謀劃,於千裏之外取得勝利。天下太平後,他辭去官職歸隱山林,跟隨赤鬆子雲遊,最終領悟成仙道。大聖啊,你若不保護唐僧,不盡心竭力,不接受教誨,終究隻是個妖仙,休想修成正果。”
悟空聽了龍王的話,沉吟半晌,沒有言語。龍王又道:“大聖應當自行決斷,切不可貪圖自在,而耽誤了前程。”悟空說道:“莫要再多言,老孫還是迴去保護他吧。”
龍王欣喜地說道:“既然如此,就不敢再久留大聖了,請大聖早些發慈悲之心,切莫疏遠了你師父。”行者見他催促自己啟程,急忙聳身而起,離開海藏,駕著雲,向龍王告別。
正走著,卻遇到了南海菩薩。菩薩說道:“孫悟空,你為何不受教誨,不保護唐僧,來這裏做什麽?”行者在雲端裏慌忙施禮道:“承蒙菩薩的善言相勸,果然有唐朝的僧人到來,揭開了壓帖,救了我的性命,我便跟他做了徒弟。然而,他卻責怪我兇惡頑皮,我剛才才閃了他一下,現在就去保護他。”菩薩說道:“趕快去吧,不要錯過了時機。”說完,各自迴去了。
這行者片刻間就看到唐僧在路旁悶悶不樂地坐著。他走上前問道:“師父!你為什麽不走路?還在這裏做什麽?”三藏抬起頭說道:“你到哪裏去了?讓我走又不敢走,動又不敢動,隻能在這裏等你。”
行者說道:“師父,我打算前往東洋大海老龍王家討些茶來吃。”三藏聽聞,麵露疑惑之色,說道:“徒弟啊,出家人可不能說謊。你才離開我沒多久,一個時辰都不到,怎麽就說到龍王家吃茶去了?”行者笑著迴答道:“師父,我並沒有說謊。我會駕筋鬥雲,一個筋鬥就能飛十萬八千裏,所以能夠快去快迴。”
三藏聽了,微微皺眉,說道:“我隻是稍微說了幾句重話,你就怪我,還使性子丟下我走了。像你這樣有本事的,能夠討到茶吃;而像我這樣沒本事的,就隻能在這裏忍饑挨餓。你這樣做,難道心裏就過得去嗎?”行者連忙說道:“師父,您若是餓了,我這就去給您化些齋飯來吃。”三藏擺擺手,說道:“不用去化齋了。我那包袱裏還有些幹糧,是劉太保母親送的。你去拿缽盂找些水來,等我吃些幹糧,咱們再繼續趕路吧。”
行者去解開包袱,在那包裹中間見有幾個粗麵燒餅,拿出來遞與師父。又見那光豔豔的一領綿布直裰,一頂嵌金花帽,行者道:“這衣帽是東土帶來的?”三藏就順口兒答應道:“是我小時穿戴的。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經,就會念經;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
行者聽聞,心中驚喜不已。原來這三藏法師所穿戴的衣帽,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於是,行者道:“好師父,把與我穿戴了罷。”三藏道:“隻怕長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罷。”
於是,行者遂脫下舊白布直裰,將綿布直裰穿上,也就是比量著身體裁的一般,把帽兒戴上。頃刻間,行者感覺自己仿佛換了一個全新的形象。他感受到衣帽中所蘊含的神奇力量,心境頓時愉悅起來。
行者捂著腦袋說道:“我這頭疼,原來是師父您咒我的啊。”三藏解釋道:“我念的是緊箍經,哪裏有詛咒你呀?”行者不相信地說:“你再念念試試看。”於是,三藏再次念起緊箍經。行者果然感到頭痛難忍,連連求饒:“別念了,別念了!一念我就疼得受不了!這到底是怎麽迴事啊?”三藏趁機教育他:“你現在可願意聽從我的教誨了嗎?”行者趕忙迴答:“聽教了!”“以後你還會對我無禮嗎?”行者連忙保證:“再也不敢了!”
雖然行者嘴上答應著,但心裏還是不服氣,偷偷把金箍棒變大到碗口粗細,準備向唐僧下手。長老見狀,急忙又念了幾遍緊箍咒。行者頓時摔倒在地,丟開了金箍棒,無法動彈,隻能不斷求饒:“師父!我知道錯了!別念了!別念了!”三藏生氣地質問:“你為什麽要欺騙我,還敢動手打我?
行者聞言,心中不禁一驚,連忙說道:“我未曾動手,隻是想問師父,您這奇妙的法術究竟是何人所教授?”唐僧迴答道:“正是方才那位老婦人傳授於我。”
行者聽聞此言,頓時怒火中燒,怒不可遏地吼道:“不必再說了!這位老婦人,必定就是那個可惡的觀世音菩薩!她為何要這般加害於我,待我前往南海找她算賬!”唐僧趕忙勸阻道:“此法術既然是觀音菩薩傳授給我,想必她已經知曉其中奧秘。如果你前去尋找她,一旦她念動咒語,你豈不是性命難保?”
行者聽後,覺得唐僧所言甚是有理,心中的怒火漸漸平息下來,不再衝動行事。於是,他轉身迴到唐僧身邊,跪地求饒道:“師父啊,這乃是觀音菩薩用來對付我的手段,目的是讓我陪您一同西行取經。我再也不會去找她麻煩,您也別將此事放在心上,繼續安心誦經即可。我願意保護您,絕不再有退縮和反悔之心。”
唐僧見行者態度誠懇,便點頭答應道:“既然如此,那就服侍我上馬吧。”行者這才徹底放下心來,重新振作起精神,整理好身上的衣物,係緊馬匹,收拾好行李,朝著西方奮勇前行。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迴分解。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要物。
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涵萬象。
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來不向不迴向。
無異無同無有無,難舍難取難聽望。
內外靈光到處同,一佛國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法同。
知之須會無心訣,不染不滯為淨業。
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釋迦葉。
卻說那劉伯欽與唐三藏正驚驚慌慌之時,忽又聽得一聲“師父來也”的叫聲傳來。眾家僮紛紛說道:“這叫聲必定是那山腳下石匣中的老猿發出的。”
太保也點頭說道:“沒錯,正是他!”三藏聞言,不禁好奇地問道:“這究竟是什麽老猿?”太保迴答道:“這座山以前名叫五行山,隻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國,才改名為兩界山。早些年間,我曾聽老人家說過,在王莽篡漢的時候,天上降下了這座山,山下壓著一個神猴。這神猴不懼寒暑,也不需要飲食,自有土神監押著他,讓他餓了就吃鐵丸,渴了就喝銅汁。從古至今,他一直被凍餓折磨,卻始終不死。想必這叫聲就是他發出的。長老不必害怕,我們下山去看看吧。”
三藏無奈,隻得依從悟空所言,牽著馬緩緩下山。行不多時,便見那石匣之間,果然有一隻猴子,正露著頭,伸著手,胡亂地招著手,口中叫道:“師父,你怎麽此時才來?來得好!來得好!快救我出來,我保你上西天去也!”
這長老趕忙近前,仔細端詳起來。隻見他尖嘴猴腮,一雙金睛火眼炯炯有神。頭上堆滿了苔蘚,耳朵裏也長滿了薜蘿。兩鬢邊頭發稀少,卻多是青草;下巴上無須,卻有綠莎垂掛。眉間布滿塵土,鼻凹裏也全是泥巴,模樣十分狼狽。再看他的手指粗壯,手掌厚實,上麵滿是塵垢。所幸的是,他的眼睛還能轉動,喉舌也能發出聲音,說起話來雖然利便,但身體卻無法挪動分毫。
正是那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孫大聖,今朝曆經磨難,終於要脫離這困厄的天羅地網了。
劉太保果然膽量過人,他大步走上前來,小心翼翼地為那猴子拔去了鬢邊的雜草和頷下的莎草,然後輕聲問道:“你有什麽話要說嗎?”那猴子迴答道:“我沒什麽話,讓那個師父上來,我有話要問他。”三藏聽到後,走上前去說道:“你問我什麽?”那猴子說道:“你可是東土大唐國王派往西天取經的人嗎?”
三藏迴答道:“我正是,你問這個做什麽?”那猴子接著說道:“我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孫悟空;隻因犯了欺騙玉帝的罪行,被佛祖壓在了這裏。之前有個觀音菩薩,奉佛祖旨意,前往東土尋找取經人。我請求她救我,她勸我不要再行兇作惡,皈依佛法,盡心盡力地保護取經人前往西天拜佛取經,成功之後自然會有好處。因此,我日夜提心吊膽,隻等師父來救我脫身。我願意保護你去取經,做你的徒弟。”
三藏聽聞那猴所言,心中滿是歡喜,說道:“你雖有此善心,又承蒙菩薩教誨,願意歸入沙門,隻是我並無斧鑿之類的工具,如何才能救你出來呢?”那猴迴應道:“你無需使用斧鑿,隻要你真心願意救我,我自然能夠出來。”
三藏疑惑地問道:“我自行救你,你又怎能出來呢?”那猴高聲說道:“這山頂之上有我佛如來的金字壓帖。你隻需上山將那帖兒揭起,我便可脫身而出。”三藏聽後,依言轉身懇請劉伯欽道:“太保啊,我想與你一同上山走一趟。”
劉伯欽麵露遲疑之色,說道:“不知此事是真是假!”那猴在山下高聲叫道:“千真萬確!絕無半點虛假!”
劉伯欽無奈,隻得唿喚家僮,牽來馬匹。他攙扶著三藏,再度踏上高山。一路上,他們攀附著藤條,緊緊抓住葛蔓,艱難地向山頂攀登。終於,他們來到了那極高的巔峰之處,隻見金光閃耀,瑞氣蒸騰,有一塊四方大石矗立在那裏。石上貼著一封皮,上麵寫著“唵嘛呢叭吽”六個金字。
隻見那長老近前跪下,朝著石頭,眼睛凝視著上麵的金字,虔誠地拜了幾拜,然後麵向西方祈禱說:“弟子陳玄奘,特意奉旨前來取經,如果真的有師徒緣分,能夠揭開這金字,救出被困的神猴,一同前往靈山取得真經;如果沒有師徒緣分,那麽這隻猴子隻是一個兇惡頑皮的怪物,欺騙了弟子,就無法順利完成使命,也就不能揭開這金字。”
祈禱完畢後再次拜謝。拜完之後,走上前去,輕輕地將那六個金字揭下。突然,一股香氣撲鼻而來,一隻手迅速將“壓帖兒”刮到空中,並大聲喊道:“我乃是負責監管大聖的使者。今天他的苦難已經結束,我們要迴去向如來稟報,交還這個封印。”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得三藏和伯欽以及其他眾人都驚慌失措,紛紛向著天空行禮叩拜。接著,他們徑直走下高山,迴到石匣子旁邊,對著那隻猴子說道:“已經揭開了壓帖,你可以出來了吧?”那隻猴子欣喜若狂,高聲叫道:“師父,請您稍微退後一些,讓我出來。不要被我的出現嚇到。”
伯欽聽聞後,帶領著三藏等人往東邊行走。他們走了大約五七裏路之後,又聽到那猴子高聲唿喊:“繼續走!繼續走!”
三藏又前行了一段距離,下山後,突然聽到一聲巨響,仿佛天崩地裂一般。眾人都感到十分驚恐。這時,隻見那猴子已經提前到達三藏的馬前,渾身濕漉漉地跪著,說道:“師父,我出來了!”然後向三藏拜了四拜,迅速站起身來,向伯欽行大禮並道謝說:“感謝大哥送我師父,還幫我拔掉臉上的草。”道謝完畢後,便去整理行李和扣好馬匹。那匹馬見到他,嚇得腰部發軟,蹄子顫抖,戰戰兢兢地無法站穩。原來這猴子曾經擔任過弼馬溫一職,負責在天上飼養龍馬,因此具有一些特殊的能力,所以普通的馬見到他都會感到恐懼。
三藏看到他的舉動,覺得他確實懷有善意,真的像是佛門中人,於是問道:“徒弟啊,你姓什麽?”
隻見那猴王開口說道:“我姓孫。”三藏一聽,微笑著迴答說:“這樣啊,那我給你取一個法名吧,方便日後稱唿。”猴王卻擺了擺手,表示不用麻煩,接著說:“不勞煩師傅您費心了,其實我本來就有個法名,叫做孫悟空。”三藏聽後大喜過望,興奮地說:“這名字真是太合適了,正好符合我們佛家的宗派。看你這副模樣,活脫脫就是個小頭陀,不如我再送你一個外號,叫行者如何?”孫悟空連忙點頭稱好,開心地表示讚同。從這一刻起,他又多了一個稱號——孫行者。
而一旁的伯欽看到孫行者如此積極準備出發,便轉過身來,向三藏行了一禮,然後大聲說:“長老啊,你真幸運能收到這麽好的徒弟,實在讓人高興。他一定會成功的。我就先迴去了。”
三藏趕忙起身,恭敬地行禮道謝:“真是多謝你了,給我帶來這麽大的幫助。迴到府上,請代我向令堂老夫人和令荊夫人問好,感謝她們的款待。等我迴來的時候,一定親自上門道謝。”伯欽禮貌地迴了一禮,隨後兩人便分道揚鑣了。
這時,孫行者邀請三藏上馬,自己則走在前麵,背著行李,光著身子,搖搖擺擺地向前走去。
不多時,他們翻過了兩界山,忽然看見一隻兇猛的老虎,咆哮著尾巴剪來。唐僧在馬背上心驚膽戰。而悟空卻在路旁高興地說:“師傅別怕它。它是給我送來衣服的。”說完便放下行李,從耳朵裏拔出一根針兒,迎著風晃一晃,竟然變成了碗口粗細的一條鐵棒。他拿在手中,笑著說:“這寶貝,五百多年都沒有用過了,今天拿出來打件衣服穿穿。”
隻見他大踏步向前,迎著猛虎,大聲喝道:“孽畜!往哪裏跑!”那隻老虎蹲在地上,趴在塵土中,一動也不敢動。結果被悟空當頭一棒,打得腦漿迸出,濺起萬點桃花般的紅色,牙齒噴出幾顆珍珠般的白色碎塊。嚇得那陳玄奘滾落馬鞍,咬破手指驚叫道:“天哪!天哪!劉太保前幾天打的斑斕虎,還和它鬥了半天;今天孫悟空毫不費力,一棒就把這老虎打得粉碎,真是‘強中更有強中手’啊!”
行者拖著老虎走到唐僧麵前說:“師父稍微坐一會兒,等我脫了這老虎的衣服,穿上後好趕路。”唐僧問:“它哪裏有什麽衣服?”行者說:“師父不用管我,我自然有辦法。”好一個猴王,他拔下一根毫毛,吹了一口仙氣,叫道:“變!”瞬間變出一把鋒利的牛耳尖刀。然後,他從老虎的腹部劃開口子,輕輕向下剝開,剝下一張完整的虎皮。接著,他砍掉了老虎的爪子和頭,將虎皮割成了四四方方的一塊。提起虎皮,量了一下尺寸,自言自語道:“寬了一些,可以做成兩張。”
說完,拿起刀將虎皮裁成了兩塊。他收起其中一塊,把另一塊圍在自己腰間,用路旁的葛藤緊緊地係住,遮住下身。他對唐僧說:“師父,我們走吧!等到了有人家的地方,借點針線,再把虎皮縫合也不遲。”最後,他把金箍棒捏了捏,變迴針狀,藏迴耳朵裏,背起行李,扶著唐僧上馬繼續前行。
二人繼續前行,長老騎在馬上問孫悟空:“悟空啊,你剛剛打虎用的鐵棒呢?怎麽不見了?”行者笑著迴答道:“師父,你不知道。我這根棍子,原本是從東洋大海龍宮得到的寶貝,名叫‘天河鎮底神珍鐵’,又叫‘如意金箍棒’。當年大鬧天宮的時候,它可幫了我不少忙。它可以根據我的心意隨意變化大小,想要變大就變大,想要變小就變小。剛才它變成了一個繡花針那麽小,被我收進耳朵裏了。隻有需要使用的時候,我才能把它拿出來。”
唐僧聽後暗自高興。又好奇地問道:“剛才那隻老虎看見你,為什麽一動不動,任由你打它呢?”悟空自信滿滿地說:“師父,實話告訴你吧,別說隻是一隻老虎,就算是一條巨龍,看到我也得恭恭敬敬的。我老孫有降龍伏虎的本領,還有翻江倒海的神通。我能通過觀察外貌和聲音來判斷情況,還能變大到填滿整個宇宙,縮小到比一根毛發還要微小。我的變化無窮無盡,隱藏和顯現都難以預測。剝下這張虎皮對我來說算什麽難事?等遇到真正困難的地方,再展示我的真本事吧!”
三藏聽了這話,更加放心地趕路,催促馬快走。師徒兩人一邊走一邊聊天,不知不覺間,太陽已經西沉。
隻見:燦爛的餘暉斜照著大地,天邊和海角飄來了歸巢的雲彩。千山萬壑中的鳥兒嘰嘰喳喳地叫著,尋找棲息地,成群結隊地飛迴樹林。野獸們成雙成對地迴到巢穴,一群群地聚集在一起。一彎新月衝破了黃昏的黑暗,無數顆星星閃爍著光芒。
行者說:“師父,快走吧,天快黑了。那邊樹木茂密,可能是有人家的莊子,我們早點去借宿吧。”三藏於是催馬快走,徑直向莊子走去。
到了莊院前,三藏下馬,行者放下行李,走上前去,大聲喊道:“開門!開門!”裏麵有一個老人,拄著拐杖出來,嘩啦一聲打開了門,看到行者這樣兇惡的樣子,腰間係著一塊虎皮,就像個雷公一樣,嚇得腿發軟,身體發麻,嘴裏胡言亂語地說:“鬼來了!鬼來了!”伴隨著一陣驚恐的叫聲,一個老者突然出現在眼前。
三藏急忙上前攙扶,安慰道:“老施主,莫要害怕。他是我貧僧的徒弟,並非鬼怪。”老者緩緩抬起頭,目光落在三藏身上,隻見其相貌清奇,心中稍定。他疑惑地問道:“你是哪個寺廟來的和尚?怎麽會帶著這樣一個惡人來到我家門前?”三藏合十行禮,答道:“我乃唐朝僧人,前往西天拜佛求經。路經此地,天色已晚,故特來貴府借宿一晚,明日清晨便會離開,絕不打擾。還望老施主行個方便。”老者皺起眉頭,搖頭道:“你雖然是唐人,但這個惡人絕非唐人。”
悟空聞言,怒聲喝道:“你這老頭兒真是有眼無珠!唐人乃是我師父,我便是他的徒弟!我可不是什麽‘糖人、蜜人’,而是赫赫有名的齊天大聖!你們這兒的人也有認識我的,我以前見過你。”老者驚訝地問:“你在哪裏見過我?”悟空冷笑一聲,說:“你小時候可曾在我麵前扒過柴?又可曾在我臉上挑過菜?”
老者聽了孫悟空的話,頓時怒不可遏地反駁道:“這廝簡直是信口胡謅!你住在哪裏?我又住在哪裏?我會到你麵前去扒柴、挑菜嗎?”孫悟空見狀連忙解釋說:“我的兒子可沒有亂說。你難道已經忘記我是誰了嗎?我就是被困在這兩界山石匣裏的大聖呀。你再仔細看看。”
聽到這裏,老者才恍然大悟,說道:“你看起來確實有點像他,但你究竟是如何從石匣中出來的呢?”孫悟空於是把菩薩勸善,讓自己等待唐僧揭開帖子以脫身的事情,詳細地告訴了那位老者。老者聽後立刻恭敬地下拜,並邀請唐僧進入屋內。接著,他唿喚老妻和兒女們前來相見,將之前發生的事情一一講述給他們聽,眾人聽聞後都感到非常高興。隨後,老者吩咐準備茶水招待。
喝完茶後,老者好奇地詢問孫悟空:“大聖啊,你也已經有一定歲數了吧?”孫悟空反問道:“你今年多大了?”老者迴答說:“我已經活到一百三十歲了。”孫悟空笑著說:“那你比我年輕多了,我可是你的重子重孫輩呢!至於我出生的確切時間,我已經記不清楚了;不過我隻知道,在這座山腳下,我已經度過了五百多年的時光。”
老者說道:“確實如此,確實如此啊!我曾經聽我家祖公公說過,這座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鎮壓著一隻神猴。一直到現在,你才得以脫身。我小時候見到你的時候,你頭上長著草,臉上沾滿泥土,倒也不害怕你;可現在你的臉上沒有了泥土,頭上也沒有了草,卻似乎變瘦了一些,腰間還裹著一塊大虎皮,看起來跟鬼怪沒什麽兩樣啊!”一家人聽到這樣的話,都哈哈大笑起來。這位老人很賢惠,立刻讓人準備齋飯。吃完飯後,悟空問道:“你們家姓什麽?”
老者迴答道:“我們家姓陳。”三藏聽了這話,馬上走過來拱手說道:“老施主,原來您和我是同族啊。”行者好奇地問:“師父,你姓唐,怎麽會和他是同族呢?”三藏解釋道:“其實我本來也姓陳,是唐朝海州弘農郡聚賢莊人。我的法名叫做陳玄奘。隻是因為我大唐太宗皇帝賜予我禦弟三藏的稱號,所以我便以唐為姓氏,因此才有了唐僧這個名字。”那位老者聽說他們同姓,更是喜出望外。
行者說道:“老陳啊,我們打擾你家了。我已經有五百多年沒有洗澡了,你能不能給我們燒點熱水,讓我們師徒幾個洗洗澡,到時候再好好感謝你。”那個老頭馬上讓人燒水拿盆子,點亮燈火。師徒幾人洗完澡後,坐在燈下。行者說:“老陳,還有件事麻煩你一下,有沒有針線借給我用一下。”
那老頭迴答:“有的,有的,有的。”然後叫老伴拿來針線,遞給行者。行者很機靈,看到師父洗完澡後,脫下了一件白布短小直裰還沒穿上,他立刻把它扯過來披在自己身上,然後把虎皮脫下來,連接在一起,打成一個馬麵一樣的褶子,圍在腰間,係上藤條,走到師父麵前問道:“老孫今天這樣的打扮,跟昨天相比怎麽樣?”三藏說:“很好!很好!很好!這樣看起來才有個行者的樣子。”三藏接著說:“徒弟,如果你不嫌棄這件衣服破舊,就穿上吧。”
悟空唱個喏道:“多謝施主恩賜,多謝施主恩賜!”接著便去尋找一些草料來喂養白馬。此時大家都已完成各自的事情,唐僧師徒和那個老人也各自迴房休息。
次日清晨,孫悟空早早地起床,邀請師父啟程上路。唐僧穿好衣服後,吩咐行者整理床鋪和行李。正當他們準備告別時,卻看見那個老人早已準備好了洗臉水和齋飯。用過齋飯後,他們才動身出發。唐僧騎上白馬,孫悟空在前麵帶路。
一路上,他們不知不覺地餓了就吃,渴了就喝,晚上找地方住宿,早上繼續趕路。這時已經到了初冬時節,周圍景色如下:寒霜凋零了無數紅葉,讓整個林子顯得十分消瘦;山嶺上隻有幾棵鬆柏還保持著綠色。梅花尚未開放,但香氣已經飄散開來;白天變得短暫,天氣開始變暖,預示著春天即將到來。菊花已經凋謝,荷葉也枯萎殆盡,唯有山茶花盛開得茂盛。寒冷的橋梁邊古老的樹木相互競爭,彎曲的山澗裏流淌著清澈的泉水。淡淡的雲朵仿佛要下雪,天空一片潔白;寒風突然襲來,吹起人的衣袖,傍晚時分的寒意讓人難以忍受。
師徒四人正走了很久,忽然聽到路邊傳來一聲唿哨聲,緊接著跳出六個強盜,每人手持長槍、短劍、鋒利的刀刃和強力的弓箭,大聲喊道:“那個和尚!哪裏跑!趕緊留下馬匹,放下行李,饒你一條命過去!”
唬得那三藏魂飛魄散,整個人如墜冰窖,直直地跌下馬來,麵色慘白,雙唇顫抖,竟是不能言語。行者見狀,趕忙用手扶起三藏,輕聲安慰道:“師父放心,沒些兒事。這都是送衣服送盤纏與我們的。”
三藏卻仍心有餘悸,眉頭緊蹙,說道:“悟空,你莫不是有些耳閉?他明明說教我們留下馬匹、行李,你怎的反倒問他要什麽衣服盤纏?”
行者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道:“師父,你隻管守著衣服行李馬匹,待老孫與他爭持一場,看是何如。”
三藏擔憂地看著行者,道:“好手不敵雙拳,雙拳不如四手。他那裏可是有六條大漢,你這般小小的一個人兒,如何敢與他爭持?”
行者的膽量原比常人要大得多,哪裏容得三藏分說,隻見他大踏步走上前來,雙手叉腰,當胸對著那六個人施禮道:“列位好漢,不知有什麽緣故,要阻我貧僧的去路?”
那人道:“我等乃是這山中剪徑的大王,亦是行好心的山主。我們的大名早已遠播,想必你也有所耳聞。識相的話,早早留下身上的東西,放你過去;若敢說半個‘不’字,定叫你粉身碎骨!”
行者聞言,心中暗笑,麵上卻不動聲色,說道:“我也是祖傳的大王,積年的山主,卻不曾聽聞過列位的大名。”
那人聽了,麵露得意之色,說道:“你自然是不知,且聽我細細道來:我等六人,一個喚作眼看喜,一個喚作耳聽怒,一個喚作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嚐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
悟空聽了,不禁笑道:“原來是六個毛賊!你們卻不認得我這出家人是你們的主人公,竟敢來擋我的路。也罷,把你們打劫來的珍寶都拿出來,我與你們作七分兒均分,便饒了你們!”
那賊聞言,頓時喜的喜,怒的怒,愛的愛,思的思,欲的欲,憂的憂。他們齊聲叫嚷道:“這和尚好生無禮!你的東西全然沒有,還敢轉來和我們要分東西!”說著,他們便掄起長槍,舞動寶劍,一擁而上,朝著行者劈頭亂砍,一時間,乒乒乓乓之聲不絕於耳,足足砍了七八十下。
然而,悟空卻站在原地,動也不動,隻當不知。他心中暗自盤算著,如何才能教訓這六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毛賊。
那賊驚叫道:“好厲害的和尚!頭竟然如此堅硬!”行者笑著說:“還算湊合吧!你們也打得手累了,該輪到老孫我取出個針兒來玩玩了。”那賊說道:“這和尚莫不是個會針灸的郎中變的吧。我們又沒病,說什麽動針的話!”
隻見行者伸手從耳朵裏拔出一根繡花針兒,迎風一晃,瞬間變成了一條碗口粗細的鐵棒。他拿在手中,說道:“別跑!也讓老孫打上一棍試試手!”這可把那六個賊嚇得四散奔逃。行者邁開大步,緊緊追上,將他們一個個全部打死。接著,他剝下賊人的衣服,奪了他們的盤纏,笑嘻嘻地走過來對師父說:“師父,請繼續前行吧,那幾個賊已經被老孫剿滅了。”
三藏聽聞悟空將那六個剪徑的強徒全都打死,不禁麵露慍色,責備道:“你這猴子,實在是太莽撞了!他們雖是強盜,但若將其擒獲送交官府,也罪不至死。你縱然有神通手段,隻需將他們擊退便罷,怎可如此狠心地將他們全都打死?這無疑是無故傷人的性命,你這樣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應懷有慈悲之心,‘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你怎能不分青紅皂白,一頓亂打?全然沒有一點慈悲善良的念頭!幸好此地是山野之中,無人追究此事。倘若在城市之中,倘若有人無意間衝撞了你,你便也行兇,執著棍子亂打傷人,我即便能做你的辯護人,又怎能為你開脫罪責?”
悟空卻不以為意,辯解道:“師父,我若不打死他們,他們定會打死你啊。”
三藏搖頭道:“我乃出家人,寧可一死,也決不行兇。我死也不過是一條性命,而你卻殺了他們六人,這如何說得過去?倘若此事被告到官府,即便你父親為官,也難以替你辯解。”
行者笑道:“不瞞師父,想我五百年前在花果山稱王為怪之時,也不知打死了多少人。若依你所言,這般行徑到了官府,倒是能得些狀告呢。”
三藏麵色凝重,語重心長地說道:“隻因你當初沒收沒管,肆意妄為,暴橫人間,甚至欺天誑上,才遭受這五百年前的苦難。如今你既已入了沙門,就應當改過自新,若是還像當時那般行兇作惡,一味傷生,是斷然去不得西天,也做不得和尚的!實在是忒惡!忒惡!”
原來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氣,他見三藏隻管絮絮叨叨地數落自己,心中早已按捺不住怒火。他怒目圓睜,大聲吼道:“你既然如此說我,那我便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也不必這般絮絮叨叨地厭惡我,我這就迴去便是!”那三藏卻不曾答應,他見猴子如此任性,心中也有幾分惱怒。
猴子見三藏不說話,更是氣急敗壞。他使了一個性子,將身一縱,化作一道金光,瞬間消失在天際。隻留下一句“老孫去也”在空氣中迴蕩。
三藏急忙抬頭望去,卻早已不見那猴子的身影。隻聽得唿的一聲,那猴子便已迴東而去。隻留下那長老孤孤單單,獨自點頭歎息,心中悲怨不已,喃喃自語道:“這廝怎如此不受教誨!我不過說他幾句,他竟就這般無形無影地徑直迴去了?——罷了,罷了,罷了!或許也是我命中不該招收徒弟,不該讓他人進入我的生活!如今想要尋他卻無處可尋,想要叫他也叫不應,唉!去吧,去吧!”說罷,長老隻得無奈地收拾行李,將其綁在馬上。他也不騎馬,一隻手拄著錫杖,一隻手揪著韁繩,神情淒楚悲涼,緩緩往西前進。
沒走多久,隻見山路前方,有一位年事已高的老母,手捧著一件綿衣,綿衣上還放著一頂花帽。三藏見她走近,慌忙牽著馬,立於道路右側,讓老母先行。
那老母聽聞三藏所言,不禁問道:“你是從何處而來的長老,竟孤身一人淒淒惶惶地獨行於此?”三藏雙手合十,恭敬答道:“弟子乃是東土大唐奉聖旨前往西天拜謁活佛、求取真經之人。”老母微微頷首,說道:“西方佛所在之處乃是大雷音寺,位於天竺國界,此去路途遙遠,足有十萬八千裏。你這般單人獨馬,既無伴侶相隨,又無徒弟相伴,如何能夠抵達?”
三藏麵露難色,歎息道:“弟子日前確實收得一個徒弟,怎奈他性情潑辣兇頑,我不過說了他幾句,他便不受教誨,憤然離去了。”老母聽聞,說道:“我有這一領綿布直裰,還有一頂嵌金花帽。原本是我兒子所用之物,他隻做了三日和尚,便不幸命短身亡。我前往他所在的寺廟,痛哭了一場,辭別了他的師父,將這兩件衣帽帶了迴來,以作懷念。長老啊,既然你已有徒弟,我便將這衣帽贈予你吧。”
三藏連忙推辭道:“承蒙老母盛情賜予,但我的徒弟已經離去,我不敢領受。”老母問道:“他往何處去了?”三藏答道:“我隻聽得唿的一聲,他便迴東去了。”
老母緩緩說道:“東邊不遠處,便是我的家,想必他是往我家去了。我這兒還有一篇咒兒,稱作‘定心真言’,也叫作‘緊箍兒咒’。你可悄悄地將其念熟,並牢記在心頭,切不可泄露給任何人知曉。我這就去趕上他,叫他迴來繼續跟你前行,你則將此衣帽拿給他穿戴。倘若他不肯聽從你的使喚,你就默念此咒,他便不敢再行兇作惡,也不敢擅自離開了。”
三藏聽聞此言,趕忙低頭拜謝。隻見那老母化作一道耀眼的金光,朝著東方疾馳而去。三藏心中明白,這定然是觀音菩薩傳授的真言,於是急忙用手撮起一抔黃土,點燃香燭,朝著東方虔誠地叩頭禮拜。拜完之後,他收起衣帽,小心翼翼地藏在包袱中間。隨後,他坐在路旁,開始誦讀那定心真言。他來迴念了好幾遍,直到念得滾瓜爛熟,深深地銘記在心中,這才罷休。
卻說那悟空別了師父,一個筋鬥雲,便徑直轉向了東洋大海。他按住雲頭,分開水道,一路飛馳,不一會兒就來到了水晶宮前。
這動靜早就驚動了龍王,他趕忙出來迎接。將悟空接至宮裏坐下,雙方行禮完畢。龍王笑著說道:“近來聽聞大聖劫難已滿,真是可喜可賀啊!想必是要重整仙山,重新迴到古洞去了吧。”悟空卻搖了搖頭,說道:“我也有這樣的想法,隻是如今又做了和尚。”龍王聽了,麵露疑惑,問道:“做什麽和尚?”
行者迴答道:“我多虧了南海菩薩的勸善,教導我修成正果,讓我跟隨東土唐僧,前往西方拜佛,皈依了沙門,現在又被喚作行者了。”龍王聽了,不禁讚歎道:“這可真是值得慶賀的事情啊!這才叫做改邪歸正,懲創善心。既然如此,你怎麽不向西去,反而又迴到東邊來了呢?”
“那是唐僧不識人性。有幾個毛賊剪徑,是我將他打死,唐僧就緒緒叨叨,說了我若幹的不是。你想,老孫可是受得悶氣的?是我撇了他,欲迴本山,故此先來望你一望,求鍾茶吃。”龍王道:“承降,承降!”當時龍子、龍孫即捧香茶來獻。
行者接過茶盞,輕抿一口,隻覺茶香撲鼻,滋味醇厚。他放下茶盞,迴頭一看,見後壁上掛著一幅《圯橋進履》的畫兒。行者心中好奇,問道:“這是什麽景致?”
龍王微微一笑,說道:“大聖在先,此事在後,故你不認得。這叫作‘圯橋三進履’。”行者更加疑惑,追問道:“怎的是‘三進履’?”
龍王緩緩說道:“此仙乃是黃石公,而此子則是漢世的張良。當年,石公坐在圯橋上,突然間鞋子掉落至橋下,於是喚張良去取來。張良急忙將鞋子取來,恭敬地跪獻於石公麵前。如此這般,反複了三次,張良沒有絲毫傲慢怠慢之心。石公因此喜愛他的勤奮和恭謹,夜晚便傳授他天書,讓他輔佐漢室。後來,張良果然在營帳中謀劃,於千裏之外取得勝利。天下太平後,他辭去官職歸隱山林,跟隨赤鬆子雲遊,最終領悟成仙道。大聖啊,你若不保護唐僧,不盡心竭力,不接受教誨,終究隻是個妖仙,休想修成正果。”
悟空聽了龍王的話,沉吟半晌,沒有言語。龍王又道:“大聖應當自行決斷,切不可貪圖自在,而耽誤了前程。”悟空說道:“莫要再多言,老孫還是迴去保護他吧。”
龍王欣喜地說道:“既然如此,就不敢再久留大聖了,請大聖早些發慈悲之心,切莫疏遠了你師父。”行者見他催促自己啟程,急忙聳身而起,離開海藏,駕著雲,向龍王告別。
正走著,卻遇到了南海菩薩。菩薩說道:“孫悟空,你為何不受教誨,不保護唐僧,來這裏做什麽?”行者在雲端裏慌忙施禮道:“承蒙菩薩的善言相勸,果然有唐朝的僧人到來,揭開了壓帖,救了我的性命,我便跟他做了徒弟。然而,他卻責怪我兇惡頑皮,我剛才才閃了他一下,現在就去保護他。”菩薩說道:“趕快去吧,不要錯過了時機。”說完,各自迴去了。
這行者片刻間就看到唐僧在路旁悶悶不樂地坐著。他走上前問道:“師父!你為什麽不走路?還在這裏做什麽?”三藏抬起頭說道:“你到哪裏去了?讓我走又不敢走,動又不敢動,隻能在這裏等你。”
行者說道:“師父,我打算前往東洋大海老龍王家討些茶來吃。”三藏聽聞,麵露疑惑之色,說道:“徒弟啊,出家人可不能說謊。你才離開我沒多久,一個時辰都不到,怎麽就說到龍王家吃茶去了?”行者笑著迴答道:“師父,我並沒有說謊。我會駕筋鬥雲,一個筋鬥就能飛十萬八千裏,所以能夠快去快迴。”
三藏聽了,微微皺眉,說道:“我隻是稍微說了幾句重話,你就怪我,還使性子丟下我走了。像你這樣有本事的,能夠討到茶吃;而像我這樣沒本事的,就隻能在這裏忍饑挨餓。你這樣做,難道心裏就過得去嗎?”行者連忙說道:“師父,您若是餓了,我這就去給您化些齋飯來吃。”三藏擺擺手,說道:“不用去化齋了。我那包袱裏還有些幹糧,是劉太保母親送的。你去拿缽盂找些水來,等我吃些幹糧,咱們再繼續趕路吧。”
行者去解開包袱,在那包裹中間見有幾個粗麵燒餅,拿出來遞與師父。又見那光豔豔的一領綿布直裰,一頂嵌金花帽,行者道:“這衣帽是東土帶來的?”三藏就順口兒答應道:“是我小時穿戴的。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經,就會念經;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
行者聽聞,心中驚喜不已。原來這三藏法師所穿戴的衣帽,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於是,行者道:“好師父,把與我穿戴了罷。”三藏道:“隻怕長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罷。”
於是,行者遂脫下舊白布直裰,將綿布直裰穿上,也就是比量著身體裁的一般,把帽兒戴上。頃刻間,行者感覺自己仿佛換了一個全新的形象。他感受到衣帽中所蘊含的神奇力量,心境頓時愉悅起來。
行者捂著腦袋說道:“我這頭疼,原來是師父您咒我的啊。”三藏解釋道:“我念的是緊箍經,哪裏有詛咒你呀?”行者不相信地說:“你再念念試試看。”於是,三藏再次念起緊箍經。行者果然感到頭痛難忍,連連求饒:“別念了,別念了!一念我就疼得受不了!這到底是怎麽迴事啊?”三藏趁機教育他:“你現在可願意聽從我的教誨了嗎?”行者趕忙迴答:“聽教了!”“以後你還會對我無禮嗎?”行者連忙保證:“再也不敢了!”
雖然行者嘴上答應著,但心裏還是不服氣,偷偷把金箍棒變大到碗口粗細,準備向唐僧下手。長老見狀,急忙又念了幾遍緊箍咒。行者頓時摔倒在地,丟開了金箍棒,無法動彈,隻能不斷求饒:“師父!我知道錯了!別念了!別念了!”三藏生氣地質問:“你為什麽要欺騙我,還敢動手打我?
行者聞言,心中不禁一驚,連忙說道:“我未曾動手,隻是想問師父,您這奇妙的法術究竟是何人所教授?”唐僧迴答道:“正是方才那位老婦人傳授於我。”
行者聽聞此言,頓時怒火中燒,怒不可遏地吼道:“不必再說了!這位老婦人,必定就是那個可惡的觀世音菩薩!她為何要這般加害於我,待我前往南海找她算賬!”唐僧趕忙勸阻道:“此法術既然是觀音菩薩傳授給我,想必她已經知曉其中奧秘。如果你前去尋找她,一旦她念動咒語,你豈不是性命難保?”
行者聽後,覺得唐僧所言甚是有理,心中的怒火漸漸平息下來,不再衝動行事。於是,他轉身迴到唐僧身邊,跪地求饒道:“師父啊,這乃是觀音菩薩用來對付我的手段,目的是讓我陪您一同西行取經。我再也不會去找她麻煩,您也別將此事放在心上,繼續安心誦經即可。我願意保護您,絕不再有退縮和反悔之心。”
唐僧見行者態度誠懇,便點頭答應道:“既然如此,那就服侍我上馬吧。”行者這才徹底放下心來,重新振作起精神,整理好身上的衣物,係緊馬匹,收拾好行李,朝著西方奮勇前行。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