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北元遣使
魂穿大齊:我隻想活命 作者:一念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春去夏來,一晃半年有餘。
東海城日新月異,蒸蒸日上。漕廠船隊北上大金,南下交趾,南來北往,川流不息。
鹽廠也不滿足獨守江南一地,祝淮陰正在和西遼朝廷接洽,準備打開毒鹽和假酒的另一大市場。
這半年下來,船隊不光補足了東海軍之前折損的一萬軍馬,也從南邊運來了許多糧食。如今可以釀造更多的美酒,就連打造弓箭的原材料也堆滿了幾個倉庫。
遠洋貿易帶迴來的各種物資,吳天命人在城裏售賣,換取其他所需之物。來東海城做生意的商人越來越多,就連遠在西遼的商隊也不遠萬裏前來互通有無。
東海城之名已然天下皆知。
有了戰馬以後,吳天並沒有擴招兵卒,隻是交代孫真寒從六萬禁衛軍中抽出一萬人,再次成立東海鐵騎軍。
東海軍士氣強盛,皆是百裏挑一的悍卒。如今有城防六萬人,禁衛五萬人,鐵騎一萬人。
吳天本有心擴充騎兵,奈何一郡之地,圈養馬匹不易,再多了也養不起。這都快成了他的心病。
目前這十二萬戰卒,尚且武裝不過來,唯能做到發放精良的武器。前些時日第一批魚鱗合甲耗時半年終於交付了。
第一批也不過生產出了一萬五千餘套,隻武裝了鐵騎軍和部分禁衛軍。要想裝備全軍,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沒有辦法,急不來!東海新城站穩腳跟的時間太短,滿打滿算才一年多,如今百廢待興,需要時間沉澱。
吳天也曾嫌軍需裝備的生產速度太慢,怎奈錢三豬已經玩命的帶著大批工匠開采礦石,開爐冶鐵,生產速率確實已經飽和。那小子連青樓都去的少了,向來懶得洗衣服的他,如今內褲換的很勤。
也虧的東海地界有礦產,不然效率更慢。全人工的生產效率趕不上現代化的機械生產,隻能靠人為逐步完成原始積累。
今日,吳天正在書房之中教導嘟嘟和安安算數,環兒匆忙跑進書房。
吳天笑道:“你天天幹什麽都風風火火的,又怎麽了?”
環兒急道:“大哥,北元遣使來訪。”
吳天麵色一沉,收起笑容,閉目歎道:“該來的還是來了,時不待我!共有多少兵馬?”
“沒有大軍,隻有一行四五十人。”
“使團現在何處?”
“已經到了府衙,趙大頭正在跟他們虛與委蛇。隻怕來者不善,領頭之人指名道姓讓你前去接旨。”
“哼……走,我去會一會他們。”
吳天率領護衛奔赴府衙,剛一進門,就見大堂之上站著許多身著統一製式裝備的壯漢。
為首的是一個四十來歲的精瘦漢子,穿的北元官服,正大咧咧的坐在椅子上喝茶。
吳天掃視一圈,料想這個精瘦漢子想來就是主事之人,隻是這人身上的官服區別於以前的大齊朝服,也看不出來品級。
吳天昂首闊步走到大堂正中央,趙大頭急忙起身靠近,低聲耳語:“大哥,這些使者自稱是北元朝廷之人,從天京城過來的。說是帶了什麽天可汗的聖旨,非要讓你接旨。”
吳天衝著為首之人拱了拱手,朗聲問道:“閣下是北元朝廷之人?”
精瘦漢子緩緩站起身,望著吳天,也行的是華夏拱手之禮,而後高聲言道:“北元禮部員外郎,許三多。奉我主天可汗之命,前來東海城傳旨與吳天吳城主。你就是吳天吧?”
吳天觀其一言一行,疑問道:“許三多?你是我華夏兒女?”
“正是。”
“哼……投降了北元?”
許三多麵露譏笑:“怎麽?皇親國戚跑了,文武重臣跑了,門閥士族也跑了,連當兵的都跑了,我們這些跑不了的小人物,就不配活命了嗎?”
這人牙尖嘴利,隻一句話,已然是噎的吳天沒有話說。吳天心裏琢磨這人說的也不無道理。
當年天京城破之際,能跑的都跑了。可還是有很多小人物,沒人管他們的死活。
那些人無路可退,想逃又逃不掉。皆是一幫可憐蟲,他們渴望活命,卻隻能身不由己的在戰火中苟延殘喘。
自大齊的達官貴人全部跑了以後,百姓們便戲稱此事為“錦衣南渡”,暗喻穿的起好衣服的人全部去了南方。
吳天猜想這許三多應該是當年天京城破之際的犧牲品,此時還真張不開口說些責怪對方投敵的言語來。
耳聽許三多開口疑問:“閣下可是吳城主當麵?”
吳天收迴思緒,點了點頭,拱手相問:“你們前來所為何事?”
許三多沒有廢話,揮了揮手。
一旁有侍衛拿出一卷聖旨遞在他手上。隻見其徐徐打開,開口念道:“長生天氣力裏,大福蔭護助裏,皇帝聖旨:朕聽聞東海有新城,絕世而獨立。城主吳天年輕有為、德才兼備……”
這一篇聖旨很明顯是經過北元文官潤色過,裏麵有許多花團錦簇的形容詞和典故,看得出來是用心寫的。
字裏行間並沒有任何火氣,通篇很客氣,沒有吝嗇讚美之詞,著實把吳天誇了一頓。
吳天留神傾聽,直至許三多全部念完,他尚在琢磨北元皇帝聖旨裏麵都說了些什麽東西。
耳聽許三多出言催促:“吳城主,你快跪下接旨吧?”
吳天皺了皺眉,他聽聖旨裏的大概意思是北元朝廷想讓他獻城歸順,可封他一個什麽東海公。朝廷看似大度的依舊讓他在東海郡代王牧守,這東海就算是給他的封地。
又說什麽以後隻需將城中貿易商稅所得的七成上交給北元朝廷,可留三成自行調配,這算是天可汗給他的恩典。
還特意強調了必須要將雪花精鹽交由北元朝廷把控,至於白酒生意則留給吳天自營,隻需年年向皇室進貢即可。
最主要一點就是將城裏守衛全部解散,等候北元朝廷派兵前來駐守。北元對東海隻收兵權,不收職權。地方官員任命也依然讓吳天自己在本地自行做主。
隻要吳天接了聖旨,並於一個月之內安頓好地方事務,隨使團一同前往天京城覲見天可汗,便可得正式冊封,以後就是北元王朝的東海公了。
聖旨通篇從頭到尾都是拿東海之物賞賜給吳天自己,卻說的好似全是天可汗降下的恩典。
旨意裏麵唯獨沒有寫如果吳天拒絕的話,會怎麽樣。也許北元皇帝不認為有人敢抗旨不遵。
耳聽許三多又催促了一遍讓其跪下接旨。
吳天這才迴過神來,見大堂之上所有人皆在神情緊張的望著他,等待著他的迴應。
東海城日新月異,蒸蒸日上。漕廠船隊北上大金,南下交趾,南來北往,川流不息。
鹽廠也不滿足獨守江南一地,祝淮陰正在和西遼朝廷接洽,準備打開毒鹽和假酒的另一大市場。
這半年下來,船隊不光補足了東海軍之前折損的一萬軍馬,也從南邊運來了許多糧食。如今可以釀造更多的美酒,就連打造弓箭的原材料也堆滿了幾個倉庫。
遠洋貿易帶迴來的各種物資,吳天命人在城裏售賣,換取其他所需之物。來東海城做生意的商人越來越多,就連遠在西遼的商隊也不遠萬裏前來互通有無。
東海城之名已然天下皆知。
有了戰馬以後,吳天並沒有擴招兵卒,隻是交代孫真寒從六萬禁衛軍中抽出一萬人,再次成立東海鐵騎軍。
東海軍士氣強盛,皆是百裏挑一的悍卒。如今有城防六萬人,禁衛五萬人,鐵騎一萬人。
吳天本有心擴充騎兵,奈何一郡之地,圈養馬匹不易,再多了也養不起。這都快成了他的心病。
目前這十二萬戰卒,尚且武裝不過來,唯能做到發放精良的武器。前些時日第一批魚鱗合甲耗時半年終於交付了。
第一批也不過生產出了一萬五千餘套,隻武裝了鐵騎軍和部分禁衛軍。要想裝備全軍,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沒有辦法,急不來!東海新城站穩腳跟的時間太短,滿打滿算才一年多,如今百廢待興,需要時間沉澱。
吳天也曾嫌軍需裝備的生產速度太慢,怎奈錢三豬已經玩命的帶著大批工匠開采礦石,開爐冶鐵,生產速率確實已經飽和。那小子連青樓都去的少了,向來懶得洗衣服的他,如今內褲換的很勤。
也虧的東海地界有礦產,不然效率更慢。全人工的生產效率趕不上現代化的機械生產,隻能靠人為逐步完成原始積累。
今日,吳天正在書房之中教導嘟嘟和安安算數,環兒匆忙跑進書房。
吳天笑道:“你天天幹什麽都風風火火的,又怎麽了?”
環兒急道:“大哥,北元遣使來訪。”
吳天麵色一沉,收起笑容,閉目歎道:“該來的還是來了,時不待我!共有多少兵馬?”
“沒有大軍,隻有一行四五十人。”
“使團現在何處?”
“已經到了府衙,趙大頭正在跟他們虛與委蛇。隻怕來者不善,領頭之人指名道姓讓你前去接旨。”
“哼……走,我去會一會他們。”
吳天率領護衛奔赴府衙,剛一進門,就見大堂之上站著許多身著統一製式裝備的壯漢。
為首的是一個四十來歲的精瘦漢子,穿的北元官服,正大咧咧的坐在椅子上喝茶。
吳天掃視一圈,料想這個精瘦漢子想來就是主事之人,隻是這人身上的官服區別於以前的大齊朝服,也看不出來品級。
吳天昂首闊步走到大堂正中央,趙大頭急忙起身靠近,低聲耳語:“大哥,這些使者自稱是北元朝廷之人,從天京城過來的。說是帶了什麽天可汗的聖旨,非要讓你接旨。”
吳天衝著為首之人拱了拱手,朗聲問道:“閣下是北元朝廷之人?”
精瘦漢子緩緩站起身,望著吳天,也行的是華夏拱手之禮,而後高聲言道:“北元禮部員外郎,許三多。奉我主天可汗之命,前來東海城傳旨與吳天吳城主。你就是吳天吧?”
吳天觀其一言一行,疑問道:“許三多?你是我華夏兒女?”
“正是。”
“哼……投降了北元?”
許三多麵露譏笑:“怎麽?皇親國戚跑了,文武重臣跑了,門閥士族也跑了,連當兵的都跑了,我們這些跑不了的小人物,就不配活命了嗎?”
這人牙尖嘴利,隻一句話,已然是噎的吳天沒有話說。吳天心裏琢磨這人說的也不無道理。
當年天京城破之際,能跑的都跑了。可還是有很多小人物,沒人管他們的死活。
那些人無路可退,想逃又逃不掉。皆是一幫可憐蟲,他們渴望活命,卻隻能身不由己的在戰火中苟延殘喘。
自大齊的達官貴人全部跑了以後,百姓們便戲稱此事為“錦衣南渡”,暗喻穿的起好衣服的人全部去了南方。
吳天猜想這許三多應該是當年天京城破之際的犧牲品,此時還真張不開口說些責怪對方投敵的言語來。
耳聽許三多開口疑問:“閣下可是吳城主當麵?”
吳天收迴思緒,點了點頭,拱手相問:“你們前來所為何事?”
許三多沒有廢話,揮了揮手。
一旁有侍衛拿出一卷聖旨遞在他手上。隻見其徐徐打開,開口念道:“長生天氣力裏,大福蔭護助裏,皇帝聖旨:朕聽聞東海有新城,絕世而獨立。城主吳天年輕有為、德才兼備……”
這一篇聖旨很明顯是經過北元文官潤色過,裏麵有許多花團錦簇的形容詞和典故,看得出來是用心寫的。
字裏行間並沒有任何火氣,通篇很客氣,沒有吝嗇讚美之詞,著實把吳天誇了一頓。
吳天留神傾聽,直至許三多全部念完,他尚在琢磨北元皇帝聖旨裏麵都說了些什麽東西。
耳聽許三多出言催促:“吳城主,你快跪下接旨吧?”
吳天皺了皺眉,他聽聖旨裏的大概意思是北元朝廷想讓他獻城歸順,可封他一個什麽東海公。朝廷看似大度的依舊讓他在東海郡代王牧守,這東海就算是給他的封地。
又說什麽以後隻需將城中貿易商稅所得的七成上交給北元朝廷,可留三成自行調配,這算是天可汗給他的恩典。
還特意強調了必須要將雪花精鹽交由北元朝廷把控,至於白酒生意則留給吳天自營,隻需年年向皇室進貢即可。
最主要一點就是將城裏守衛全部解散,等候北元朝廷派兵前來駐守。北元對東海隻收兵權,不收職權。地方官員任命也依然讓吳天自己在本地自行做主。
隻要吳天接了聖旨,並於一個月之內安頓好地方事務,隨使團一同前往天京城覲見天可汗,便可得正式冊封,以後就是北元王朝的東海公了。
聖旨通篇從頭到尾都是拿東海之物賞賜給吳天自己,卻說的好似全是天可汗降下的恩典。
旨意裏麵唯獨沒有寫如果吳天拒絕的話,會怎麽樣。也許北元皇帝不認為有人敢抗旨不遵。
耳聽許三多又催促了一遍讓其跪下接旨。
吳天這才迴過神來,見大堂之上所有人皆在神情緊張的望著他,等待著他的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