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舉城悼念
魂穿大齊:我隻想活命 作者:一念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吳府書房之中。
大德言道:“南齊朝廷已經另立新君,改年號為宣和。新皇帝按他們家族輩分,本是小皇帝的堂叔。”
吳天問道:“已經登基了嗎?”
大德點了點頭:“嗯,我按你的吩咐將你那幅字送給了新帝。滿朝文武的臉色難看極了,宣和皇帝敢怒不敢言,一張臉憋的鐵青。
老弟,你這是生生打了南齊朝廷的臉麵啊!有道是罵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臉。你是既揭短又打臉啊!”
吳天不以為意:“他們要什麽臉?北元十萬大軍在金陵城作威作福的時候,他們皆是裝聾作啞擋起了頭麵,這時候還要什麽麵子?
臉麵是自己掙來的,不是靠別人施舍給的。我還嫌我罵的輕了呢!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先帝在世時,寧可舉火自焚,也不願南渡,雖能力有缺,可大節無虧。刑部尚書嶽重山隨之慨然赴死,臨死前那笑聲中竟然透著一絲快意。就連先帝的大伴尤總管,至死也沒有說過一句投降蠻夷的話語。
今時今日,南齊竟然說要向北元乞降,我去他奶奶的,誰人為薑瑜鳴不平?誰人為那些被擄去北方的苦命女子鳴不平?”
大德和尚垂首感歎:“是啊,我在金陵這麽多日,滿朝文武都把我當成咱們東海派去南齊的使者。
商議點什麽事情還有意避開我!從頭到尾也沒有拿我當自己人看過。對了,清賀太後的屍身我請迴來了。”
吳天頗為驚訝:“你……你把太後屍身帶迴來做甚?我還準備送她迴金陵安葬呢!”
大德和尚歎道:“新皇登基,太後身故之事本該提前操辦,奈何首級不知所蹤,隻能停棺不葬。
我得環兒姑娘傳信,得知此事以後,順勢請了清賀太後的屍身迴來,總不能讓她長時間分首兩地。”
“南齊朝廷就這麽給你了?”
“我說咱們東海負責尋迴太後首級,滿朝文武怕我反悔,二話沒說就讓我把太後屍身運了迴來。”
吳天閉目感歎:“懦弱、腐朽、毫無底線和擔當。我實在不知道說那些人什麽是好。”
“老弟,你下一步準備怎麽辦?”
“先將太後下葬了吧。”
“我是問天下局勢。北元隻怕不會和咱們東海善罷甘休。你是怎麽一把火燒了北元十多萬大軍的?”
“別提了,代價是城中一壇白酒都沒有了。昨日孫真寒又急的跑去庫房偷我藥酒喝,我那藥酒都快給他們偷完了。
大德,話說迴來,你這藥酒也不管用啊,我喝了大半年了,我媳婦兒還是沒有懷上子嗣。”
“不應該啊,你把手伸出來,我再給你把把脈。”
吳天依言照做,大德和尚搖頭晃腦:“這也沒問題啊!氣血旺盛,比一年前強了不是一星半點。別說你媳婦兒,老虎也扛不住啊!”
吳天滿臉狐疑:“那……不會是我二位夫人身懷隱疾吧?”
“貧僧不精通婦科,我迴頭讓老桑給你二位夫人瞧一瞧。”
“牛鼻子老道士也懂醫術?”
“自來醫、道不分家。老桑測字算命、尋龍點穴堪稱當世大家,最拿手的就是醫術,十裏八鄉出了名的婦科聖手,都管他叫送子觀音。”
“尋龍點穴?那不是刨墳掘墓的勾當嗎?你倆年輕的時候還有沒有正形啊?一個踢寡婦門,一個刨絕戶墳。”
“胡說,貧僧什麽時候踢寡婦門了?都是你小子滿嘴胡唚,亂給我扣屎盆子。”
“對對對,誰問都不能承認。你婆娘來了,全城的寡婦可怎麽辦呦。你自求多福吧。”
“你大爺的。”
臨近春節,吳天選了個黃道吉日,將清賀太後和女官秋雨安葬在了城中的功德林。同時下葬的還有此番陣亡的將士們。
吳天並沒有為太後修建太過奢華的墓地,隻是在功德林中找了個好位置,蓋了一座還算華麗的祠堂。陪葬之物也都是一些傳統禮節性的東西,並沒有什麽名貴之物。
按秋雨生前所托,吳天將其安葬在了清賀娘娘的墓地旁邊,讓二人依舊可以做伴。
由於太後在此地並沒有親眷,吳天甘願披麻戴孝,扛幡打旗,執晚輩禮,親自扶棺下葬。
東海城中百姓見城主如此做派,雖未得府衙強製要求,皆還是家家戶戶主動掛起了白燈籠,舉城悼念清賀娘娘。
————————
南齊重征三年初,吳天突遭劫持,幸得江湖異人相助,方才死裏逃生,撿迴一命。
經此一役,環兒受吳天所托,創立負責刺探情報、暗殺護衛等特殊職能的秘密組織:繡衣衛。為保萬全,環兒更是暗中訓練有一支死士,名曰“繡衣使者”。
同年春,吳天突發奇想,欲提純米酒,不想竟意外得酒精,遂生吞並白蓮教之意,釀製蓮花白酒,另辟商道。
同年秋,北元遣使招安東海,吳天以華夏子孫寧死不屈為由,毅然迴絕。北元羞憤交加,遣兵十餘萬,陳兵東海城下。
吳天堅守不出,相持半月有餘,遂趁敵軍懈怠之際,啟用酒精破敵,火焚連營。
後遣孫真寒、宋鐵柱二人,各率禁衛軍數萬,出城殺敵。大軍奉命不留活口,格殺勿論,晝夜不封刀,滅口十餘萬人。
同年冬,東海漕廠衛清水,於兩軍交戰之時,擅自率領船隊投降北元。北元朝廷遣精銳之師駕舟繞過東海防線,直插江南腹地,其兵鋒銳不可當,直逼金陵城。
清賀太後在城破之際,遣貼身女官秋雨,攜首級、血書及傳國玉璽等物前往東海求援。
東海三路大軍雖火速支援南齊,然,終是棋差一著,金陵城破。此後,北元大軍裹挾著重征皇帝及無數財帛女子北歸。
吳天領兵一路追擊,雙方皆有傷亡,待糧食耗盡之時,仍未能救迴小皇帝,隻得暫且迴東海。
歲末,南齊朝堂擁立新主登基,改元宣和,欲向北元屈膝求和。吳天痛心疾首,奮筆疾書以明恥。後接迴清賀娘娘遺體,親執靈柩,葬於東海。
(第三卷:終!)
【注:這一卷是過渡卷,篇幅不長,主要是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了是引出第四卷的故事。
小夥伴們,咱們相約第四卷哦!】
【再注:
讀者大老爺!
幫我點點催更小按鈕,添加一下書架收藏吧。拜托了!
禮物裏有看廣告的用愛發電,請給我賞一點支持吧!
我到現在還沒出評分,能不能給我一個五星好評啊!
讀者大老爺!】
大德言道:“南齊朝廷已經另立新君,改年號為宣和。新皇帝按他們家族輩分,本是小皇帝的堂叔。”
吳天問道:“已經登基了嗎?”
大德點了點頭:“嗯,我按你的吩咐將你那幅字送給了新帝。滿朝文武的臉色難看極了,宣和皇帝敢怒不敢言,一張臉憋的鐵青。
老弟,你這是生生打了南齊朝廷的臉麵啊!有道是罵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臉。你是既揭短又打臉啊!”
吳天不以為意:“他們要什麽臉?北元十萬大軍在金陵城作威作福的時候,他們皆是裝聾作啞擋起了頭麵,這時候還要什麽麵子?
臉麵是自己掙來的,不是靠別人施舍給的。我還嫌我罵的輕了呢!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先帝在世時,寧可舉火自焚,也不願南渡,雖能力有缺,可大節無虧。刑部尚書嶽重山隨之慨然赴死,臨死前那笑聲中竟然透著一絲快意。就連先帝的大伴尤總管,至死也沒有說過一句投降蠻夷的話語。
今時今日,南齊竟然說要向北元乞降,我去他奶奶的,誰人為薑瑜鳴不平?誰人為那些被擄去北方的苦命女子鳴不平?”
大德和尚垂首感歎:“是啊,我在金陵這麽多日,滿朝文武都把我當成咱們東海派去南齊的使者。
商議點什麽事情還有意避開我!從頭到尾也沒有拿我當自己人看過。對了,清賀太後的屍身我請迴來了。”
吳天頗為驚訝:“你……你把太後屍身帶迴來做甚?我還準備送她迴金陵安葬呢!”
大德和尚歎道:“新皇登基,太後身故之事本該提前操辦,奈何首級不知所蹤,隻能停棺不葬。
我得環兒姑娘傳信,得知此事以後,順勢請了清賀太後的屍身迴來,總不能讓她長時間分首兩地。”
“南齊朝廷就這麽給你了?”
“我說咱們東海負責尋迴太後首級,滿朝文武怕我反悔,二話沒說就讓我把太後屍身運了迴來。”
吳天閉目感歎:“懦弱、腐朽、毫無底線和擔當。我實在不知道說那些人什麽是好。”
“老弟,你下一步準備怎麽辦?”
“先將太後下葬了吧。”
“我是問天下局勢。北元隻怕不會和咱們東海善罷甘休。你是怎麽一把火燒了北元十多萬大軍的?”
“別提了,代價是城中一壇白酒都沒有了。昨日孫真寒又急的跑去庫房偷我藥酒喝,我那藥酒都快給他們偷完了。
大德,話說迴來,你這藥酒也不管用啊,我喝了大半年了,我媳婦兒還是沒有懷上子嗣。”
“不應該啊,你把手伸出來,我再給你把把脈。”
吳天依言照做,大德和尚搖頭晃腦:“這也沒問題啊!氣血旺盛,比一年前強了不是一星半點。別說你媳婦兒,老虎也扛不住啊!”
吳天滿臉狐疑:“那……不會是我二位夫人身懷隱疾吧?”
“貧僧不精通婦科,我迴頭讓老桑給你二位夫人瞧一瞧。”
“牛鼻子老道士也懂醫術?”
“自來醫、道不分家。老桑測字算命、尋龍點穴堪稱當世大家,最拿手的就是醫術,十裏八鄉出了名的婦科聖手,都管他叫送子觀音。”
“尋龍點穴?那不是刨墳掘墓的勾當嗎?你倆年輕的時候還有沒有正形啊?一個踢寡婦門,一個刨絕戶墳。”
“胡說,貧僧什麽時候踢寡婦門了?都是你小子滿嘴胡唚,亂給我扣屎盆子。”
“對對對,誰問都不能承認。你婆娘來了,全城的寡婦可怎麽辦呦。你自求多福吧。”
“你大爺的。”
臨近春節,吳天選了個黃道吉日,將清賀太後和女官秋雨安葬在了城中的功德林。同時下葬的還有此番陣亡的將士們。
吳天並沒有為太後修建太過奢華的墓地,隻是在功德林中找了個好位置,蓋了一座還算華麗的祠堂。陪葬之物也都是一些傳統禮節性的東西,並沒有什麽名貴之物。
按秋雨生前所托,吳天將其安葬在了清賀娘娘的墓地旁邊,讓二人依舊可以做伴。
由於太後在此地並沒有親眷,吳天甘願披麻戴孝,扛幡打旗,執晚輩禮,親自扶棺下葬。
東海城中百姓見城主如此做派,雖未得府衙強製要求,皆還是家家戶戶主動掛起了白燈籠,舉城悼念清賀娘娘。
————————
南齊重征三年初,吳天突遭劫持,幸得江湖異人相助,方才死裏逃生,撿迴一命。
經此一役,環兒受吳天所托,創立負責刺探情報、暗殺護衛等特殊職能的秘密組織:繡衣衛。為保萬全,環兒更是暗中訓練有一支死士,名曰“繡衣使者”。
同年春,吳天突發奇想,欲提純米酒,不想竟意外得酒精,遂生吞並白蓮教之意,釀製蓮花白酒,另辟商道。
同年秋,北元遣使招安東海,吳天以華夏子孫寧死不屈為由,毅然迴絕。北元羞憤交加,遣兵十餘萬,陳兵東海城下。
吳天堅守不出,相持半月有餘,遂趁敵軍懈怠之際,啟用酒精破敵,火焚連營。
後遣孫真寒、宋鐵柱二人,各率禁衛軍數萬,出城殺敵。大軍奉命不留活口,格殺勿論,晝夜不封刀,滅口十餘萬人。
同年冬,東海漕廠衛清水,於兩軍交戰之時,擅自率領船隊投降北元。北元朝廷遣精銳之師駕舟繞過東海防線,直插江南腹地,其兵鋒銳不可當,直逼金陵城。
清賀太後在城破之際,遣貼身女官秋雨,攜首級、血書及傳國玉璽等物前往東海求援。
東海三路大軍雖火速支援南齊,然,終是棋差一著,金陵城破。此後,北元大軍裹挾著重征皇帝及無數財帛女子北歸。
吳天領兵一路追擊,雙方皆有傷亡,待糧食耗盡之時,仍未能救迴小皇帝,隻得暫且迴東海。
歲末,南齊朝堂擁立新主登基,改元宣和,欲向北元屈膝求和。吳天痛心疾首,奮筆疾書以明恥。後接迴清賀娘娘遺體,親執靈柩,葬於東海。
(第三卷:終!)
【注:這一卷是過渡卷,篇幅不長,主要是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了是引出第四卷的故事。
小夥伴們,咱們相約第四卷哦!】
【再注:
讀者大老爺!
幫我點點催更小按鈕,添加一下書架收藏吧。拜托了!
禮物裏有看廣告的用愛發電,請給我賞一點支持吧!
我到現在還沒出評分,能不能給我一個五星好評啊!
讀者大老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