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經濟學的本質與局限性


    財經商學院以及現如今許多財商課程,都以西方經濟學為藍本。然而,西方經濟學的核心邏輯是基於資本和法治的框架下運行的。它是西方政治經濟學的延伸,本質上服務於資本的增殖與分配。從理論上看,西方經濟學在法治社會中具有嚴謹的邏輯架構和較強的實踐性。然而,如果我們盲目地照搬這種思維,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複雜多變的社會背景中,很可能會走向偏路,甚至越走越遠。


    西方的法治體係非常健全,其核心是建立在人性單一化的基礎上。也就是說,西方社會更多基於一種相對簡單的人性假設: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與責任通過製度來平衡。而中國不同,中國的人性是複雜多元的,是經過漫長曆史發展而形成的多層次、多樣化的結果。我們的文化根植於奴隸社會、農耕文明、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甚至近代又受到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影響。這種多元化的人性特質,充滿了彈性、詭辯與狡黠,形成了中國社會特有的“人情世界”。


    因此,無論是以西方經濟學為基礎的財商課程,還是商業理論,完全脫離中國社會背景來生搬硬套,都是行不通的。


    二、資本論的半成品與中國現實


    馬克思主義試圖解決資本分配的不公問題,但即使馬克思本人,也在臨終前未能找到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他深刻洞察到資本的血腥與剝削,但如何實現真正公平的財富分配卻始終未能破解。恩格斯窮盡一生,也未能完善這一理論。因此,《資本論》本質上是一個“半成品”。


    在西方,資本社會通過嚴格的法律和製度來平衡資本的不公,維持社會秩序。然而,中國的社會運行邏輯並不依賴單一的法治,而是植根於“人情社會”的文化基因。中國人骨子裏仍然深受農耕文明影響,雖表麵上迫於現實順從於社會規則,但內心卻更傾向於鑽營和變通。正因如此,許多事情在中國社會中具有極大的彈性。這種彈性既是中國社會的靈活性所在,也是其複雜性的根源。


    試圖用“半成品”的理論去挑戰中國幾千年形成的文化和人性基礎,無異於癡人說夢,異想天開。


    我們需要深刻認清這一點,避免在理論和實踐中陷入迷失。


    三、財商培訓的本質與騙局


    近年來,各類商學院和財商課程層出不窮,許多人被這些看似高大上的理論吸引,投入大量金錢和時間,試圖通過學習實現財富自由。然而,事實卻是,這些商學院和課程本身就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韭菜”騙局。


    這些機構通過販賣成功學、大道理、所謂的商業模式和案例,吸引大量學員。然而,他們本身並不依賴這些理論賺錢,而是通過賣課、收會員費獲利。


    如果這些所謂的“成功案例”真的如此有效,他們為什麽不自己去實踐和複製,而是選擇靠“忽悠”他人來獲利?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


    佛家有一句話:“不是你覺悟道理,就算給你,你也接不住。”這些所謂的理論,不僅並不適合每個人的實際情況,甚至可能讓人陷入盲目追求成功的陷阱。一開始的路選錯了,越努力、越快速地前進,反而死得越慘。


    四、當下的社會矛盾與資本的異化


    當前社會的許多矛盾都指向一個核心問題:資本的異化。資本邏輯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入魔”,變得更加貪婪和無情。它吞噬的不僅是資源和財富,更是人的價值與尊嚴。


    一則寓言:


    懸崖邊有一個養雞場,狐狸在懸崖邊立了一塊石碑上麵寫著:


    打破禁錮,你不努力飛一次,怎麽知道自己不是一隻雄鷹!


    於是,狐狸每天坐在懸崖底下有吃不完的雞。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少喝點心靈雞湯,因為這這些雞湯大多有毒。或者大多把你當成雞湯。


    一則寓言深刻地揭示了資本社會的本質:吃人。很邏輯的吃人。


    資本的邏輯在中國的特殊環境下更加複雜和多變。正因如此,簡單地照搬西方的思維方式,試圖用資本邏輯駕馭中國的人情社會,無異於自取滅亡。我們必須靜下心來,深入思考如何在複雜的現實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五、正確認識自己,認清社會


    比起盲目學習那些“術”的東西,不如花時間靜下來,盤點自己的人生過往,反思自己的成功與失敗,重新審視身邊的人和事。中國古代哲學家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事上練”的思想,正是強調實踐中的自我認知與提升。所謂“事上練”,就是要在現實生活中,通過不斷實踐,正確認識自己,認清社會。


    許多人活了一輩子,卻始終沒有認清自己。他們被外界的光環和成功所迷惑,誤以為掌握了某些技巧和方法,就能改變命運。然而,真正的改變,必須從內心開始。隻有解開過去的枷鎖,才能真正認識到“我是我”,從而實現自我升華。


    六、德行與底蘊的重要性


    在現代社會中,技術、能力和權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德行和底蘊。沒有足夠強大的內在力量去駕馭能力和權謀,最終隻會被更高級的人“玩死”。那些整天追求術的人,終究會發現自己隻是遊戲中的一顆棋子。


    德行和底蘊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養成,它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澱。隻有真正認清自己,提升內在修養,才能在複雜的社會中立足,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七、延伸與思考:如何走出迷茫


    1. 反思教育與知識的本質


    教育的目的,不是讓我們成為理論的奴隸,而是幫助我們更好地認知世界和自我。學習經濟學或財商課程,並非完全無用,但我們必須明白,它們隻是工具,而非真理。工具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使用,而不是盲目相信。


    2. 重視實踐與經驗的積累


    任何理論都需要在實踐中檢驗。正如王陽明所說,“事上練”是最好的修行方式。與其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理論,不如通過實踐積累經驗,在現實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3. 培養長遠的眼光與內在力量


    在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中,短期的成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具備長遠的眼光和內在的力量。無論是麵對資本邏輯的異化,還是社會的複雜性,我們都需要用更高的智慧和更深的修養去應對。


    4. 迴歸本源,尋找初心


    無論外界如何變化,真正的力量來自內心。正如文章所說:“解開昔日舊枷鎖,今日方知我是我。”隻有迴歸本源,找到自己的初心,才能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八、結語


    當今社會,許多人都被“成功學”和“術”的東西迷惑,誤以為掌握了某些技巧和方法,就能改變命運。然而,真正的成長與成功,源於對自我與社會的深刻認知。技術與能力固然重要,但唯有德行與底蘊,才能真正駕馭這些工具,走向更高的境界。


    靜下來,反思自己,認清社會,從內在的覺悟開始,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突破。正如那句古話所說:“道理在書本上,做人卻在書外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性即見如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道鴻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道鴻蒙並收藏人性即見如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