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自幼一起長大,乃是之誼,直到三年前,元懷謙的阿耶得罪寵臣,才被迫左遷到了晉陽。
雖明明知道他與梁國公家的三娘子李思渺有口頭婚約,對自己更是完全無意,可上官令儀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便滿心滿眼都已是他。
但她也知道,自己的婚事從來由不得「歡喜」二字,因此彼時決定來這裏,也並無任何圖謀,隻是有些想他罷了。
至於全族被滅後的如今,上官令儀更是再清楚不過,自己以後的每一腳再也由不得單純的「愛恨」來擺布。
從過去到未來,元懷謙於她,都隻能是藏在心底的人。
既如此,沒有任何用處的眼淚,又何必留給他看。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元懷謙的婚事終究還是出了岔子。
大業十三年,七月。
已自立為大將軍的梁國公與突厥正式結盟。
為了讓盟約更加穩固,兩方欣然商量起了聯姻的事宜,而這個將要被父兄送入突厥成為可敦的人,卻隻有家中唯一適齡的三娘子,李思渺。
軍令如山。
是元懷謙親自隨行左右,將李思渺送往突厥王帳的。
同行者還有已是右領軍大都督的李峘。
受不了自家阿妹整日哭哭啼啼的追問,李峘一見她皺眉,便總是趕緊躲開。
沒有辦法,李思渺隻能向原本她從未看上過,也沒有想過會嫁的元懷謙尋求承諾。
於是,這一路,他不知同她說了多少迴她父兄許諾她的那句「待大軍得勝,定然會來接她迴家」。
說著說著,這話便也成了他對她的誓言。
大業十三年,九月。
原本一直留守於後方擔任文職的元家獨子毅然走上了從軍前線的道路,成為了梁國公長子李嶠的前鋒。
然不過兩月,梁軍形勢正是一片大好,將將要直取長安之時,元懷謙卻戰死在了為被冒然行事慘遭包剿的李嶠突圍的路上。
他的靈柩歸來的那一日,北風唿嘯,哪怕裹著再厚的大氅,也足以讓人遍體生寒。
自戰報傳來,在城牆之上已不知等了多少日的上官令儀,最終卻隻遙遙的看了一眼,便腳步堅定的朝著長街相反的方向越走越遠。
且,再也沒有迴過頭。
大梁定國之時,天下群雄紛爭。
握在李梁手中的疆土其實僅限於關中與河東一帶。
武延元年。
李峘先是直取扶風,後又拿下金城,平定西北,正是銳不可當之時,卻遭小人構陷。
彼時,雖有上官令儀不惜沖入朝堂之上,為其侃侃辯護,卻終是不得不「因病」,留在後方休息。
可也是在這一年,從獄中出來的李峘迫不及待的湊到看著他笑的上官令儀的近旁,開口小心翼翼的問道:
「令儀,你真的想好要嫁給我了嗎?」
武延二年初,李峘終究還是娶到了他從第一眼看見,便想要納入懷中,再也不放手的上官令儀。
從此,他的心心念念,他的九死不悔,全部都有了可以著落的實處。
武延八年。
一夜,歡好之後,埋在李峘心口的上官令儀忽然出聲道:
「二郎,雖我成日出入各種宴席,絞盡腦汁想要彌縫你與宮中諸位的間隙,可終是不敵「他人」諂諛賂遺。你會不會怪我?」
李峘常年領兵出征,戰功卓越,在軍中,乃至朝中素來威望極高,幾欲震主。
時至今日,已常有「不為兄弟所容,功高不賞之懼」,麵對父親和兄長的猜忌,他近日常在思考是否應當將手中權力適當放一放。
隻是恐怕這一鬆手,便是將利刃交給了他人,到時免不了受人挾製。
若是最終讓令儀與阿善吃苦,又要他如何容忍和退讓。
此時,見懷中之人亦因此事憂慮,李峘不由抬手在她額上彈了一下,才笑道:「說什麽傻話。放心,無論發生什麽,哪怕我自己出事,你也定然會毫發無損。」
上官令儀聞言,當即抬眼瞪他,兩指併攏狠狠地在李峘的腰側擰了一下。
李峘嘴上喊著疼,卻絲毫不躲,反而用腿將她夾向自己,垂頭再次朝她頸間方才落下的紅痕處吻去。
上官令儀捂住他湊過來的嘴,像是滿心的不甘和委屈終於釋放一般,小聲斥道:
「李嶠明明處處不如你,為何最後要逃的卻是我們?!」
李峘終於正色,冰霜瞬間侵入眼底,隻是他又迅速將之抹去。
「令儀可知,離間我們兄弟,會是什麽罪?」仍舊是那副沒有正行的模樣,他將她的嘴捏成撅起的樣子,湊近說:「你親我一下,我便隻當沒聽見。」
上官令儀「啪」的便將他轄在自己兩頰,不讓她說話的手打掉,雙目直直的看著他,嘴上已半分轉圜的餘地不再多留:
「我就是說給你聽的,為何要你裝作沒聽見?!」
她都已經把話說成了這樣,他又怎麽不懂其中的意思。
李峘沒有再說任何一句迴應,隻是翻身將上官令儀壓得密密實實。
暮雲朝雨,春宵夜長。
直到侵晨將至,上官令儀精疲力竭的沉沉睡去,李峘眼中的熱切方才全數褪去。
而隱藏在其後的凜冽冰霜,終於沒了任何遮掩。
他垂目看著懷中之人半晌,忽而唇角勾起了一絲森冷的笑意:<hr>
雖明明知道他與梁國公家的三娘子李思渺有口頭婚約,對自己更是完全無意,可上官令儀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便滿心滿眼都已是他。
但她也知道,自己的婚事從來由不得「歡喜」二字,因此彼時決定來這裏,也並無任何圖謀,隻是有些想他罷了。
至於全族被滅後的如今,上官令儀更是再清楚不過,自己以後的每一腳再也由不得單純的「愛恨」來擺布。
從過去到未來,元懷謙於她,都隻能是藏在心底的人。
既如此,沒有任何用處的眼淚,又何必留給他看。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元懷謙的婚事終究還是出了岔子。
大業十三年,七月。
已自立為大將軍的梁國公與突厥正式結盟。
為了讓盟約更加穩固,兩方欣然商量起了聯姻的事宜,而這個將要被父兄送入突厥成為可敦的人,卻隻有家中唯一適齡的三娘子,李思渺。
軍令如山。
是元懷謙親自隨行左右,將李思渺送往突厥王帳的。
同行者還有已是右領軍大都督的李峘。
受不了自家阿妹整日哭哭啼啼的追問,李峘一見她皺眉,便總是趕緊躲開。
沒有辦法,李思渺隻能向原本她從未看上過,也沒有想過會嫁的元懷謙尋求承諾。
於是,這一路,他不知同她說了多少迴她父兄許諾她的那句「待大軍得勝,定然會來接她迴家」。
說著說著,這話便也成了他對她的誓言。
大業十三年,九月。
原本一直留守於後方擔任文職的元家獨子毅然走上了從軍前線的道路,成為了梁國公長子李嶠的前鋒。
然不過兩月,梁軍形勢正是一片大好,將將要直取長安之時,元懷謙卻戰死在了為被冒然行事慘遭包剿的李嶠突圍的路上。
他的靈柩歸來的那一日,北風唿嘯,哪怕裹著再厚的大氅,也足以讓人遍體生寒。
自戰報傳來,在城牆之上已不知等了多少日的上官令儀,最終卻隻遙遙的看了一眼,便腳步堅定的朝著長街相反的方向越走越遠。
且,再也沒有迴過頭。
大梁定國之時,天下群雄紛爭。
握在李梁手中的疆土其實僅限於關中與河東一帶。
武延元年。
李峘先是直取扶風,後又拿下金城,平定西北,正是銳不可當之時,卻遭小人構陷。
彼時,雖有上官令儀不惜沖入朝堂之上,為其侃侃辯護,卻終是不得不「因病」,留在後方休息。
可也是在這一年,從獄中出來的李峘迫不及待的湊到看著他笑的上官令儀的近旁,開口小心翼翼的問道:
「令儀,你真的想好要嫁給我了嗎?」
武延二年初,李峘終究還是娶到了他從第一眼看見,便想要納入懷中,再也不放手的上官令儀。
從此,他的心心念念,他的九死不悔,全部都有了可以著落的實處。
武延八年。
一夜,歡好之後,埋在李峘心口的上官令儀忽然出聲道:
「二郎,雖我成日出入各種宴席,絞盡腦汁想要彌縫你與宮中諸位的間隙,可終是不敵「他人」諂諛賂遺。你會不會怪我?」
李峘常年領兵出征,戰功卓越,在軍中,乃至朝中素來威望極高,幾欲震主。
時至今日,已常有「不為兄弟所容,功高不賞之懼」,麵對父親和兄長的猜忌,他近日常在思考是否應當將手中權力適當放一放。
隻是恐怕這一鬆手,便是將利刃交給了他人,到時免不了受人挾製。
若是最終讓令儀與阿善吃苦,又要他如何容忍和退讓。
此時,見懷中之人亦因此事憂慮,李峘不由抬手在她額上彈了一下,才笑道:「說什麽傻話。放心,無論發生什麽,哪怕我自己出事,你也定然會毫發無損。」
上官令儀聞言,當即抬眼瞪他,兩指併攏狠狠地在李峘的腰側擰了一下。
李峘嘴上喊著疼,卻絲毫不躲,反而用腿將她夾向自己,垂頭再次朝她頸間方才落下的紅痕處吻去。
上官令儀捂住他湊過來的嘴,像是滿心的不甘和委屈終於釋放一般,小聲斥道:
「李嶠明明處處不如你,為何最後要逃的卻是我們?!」
李峘終於正色,冰霜瞬間侵入眼底,隻是他又迅速將之抹去。
「令儀可知,離間我們兄弟,會是什麽罪?」仍舊是那副沒有正行的模樣,他將她的嘴捏成撅起的樣子,湊近說:「你親我一下,我便隻當沒聽見。」
上官令儀「啪」的便將他轄在自己兩頰,不讓她說話的手打掉,雙目直直的看著他,嘴上已半分轉圜的餘地不再多留:
「我就是說給你聽的,為何要你裝作沒聽見?!」
她都已經把話說成了這樣,他又怎麽不懂其中的意思。
李峘沒有再說任何一句迴應,隻是翻身將上官令儀壓得密密實實。
暮雲朝雨,春宵夜長。
直到侵晨將至,上官令儀精疲力竭的沉沉睡去,李峘眼中的熱切方才全數褪去。
而隱藏在其後的凜冽冰霜,終於沒了任何遮掩。
他垂目看著懷中之人半晌,忽而唇角勾起了一絲森冷的笑意:<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