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為天下父母,撫愛百姓。蕭氏之女,久已許人,若取之不疑,無所顧問,播之四海,豈為父母之道?」
蕭鄭兩家聞聽此事,恐慌之下,齊齊表態「婚姻之事不過口頭戲說,並不作數」。
台階都已鋪好,聖人當然想要順水推舟,要將昏事做成。
然而,與此同時,文德皇後卻收到了鄭二郎托人遞來的陳情書,繼而說一不二將此事強硬壓下。
一時之間,整個立政殿籠罩在烏雲密布之下。
就在聖人以強硬冷漠之姿,決然要將昏事推進下去之際,不料先後驟然病重,難以起身。
壓到駱駝最後一根稻草已然被聖人親手放上,即便掌握天下權力,依舊得不到一顆後悔藥。
直到一年多後溘然長逝,文德皇後再也沒有真正的好起來過。
此事,乃是烙在聖人心頭,讓他日夜受盡折磨的「不可說」。
景隆二十年,秋。
聖人在反覆發作的病痛中一時恍惚,竟將埋在深處的這份隱秘和遺憾訴說給了在旁施法,助他鎮定心神的道人韓歸真。
而此人,竟在猶豫數日後,向他吐露了一種記載在上古密卷中的可讓魂魄短暫返迴世間的法陣。
需要在四方獻上的祭品倒是好找,隻是那個讓文德皇後含恨而死的人,除了自己,還會有誰呢?
聖人很快的想起先後重病的起始。
卷集殘破,韓歸真多次明言暗示,布陣的結果乃是一場未可知。
可幾乎沒有任何猶豫,他便決定下了一切。
於是,為了方便一場神不知鬼不覺的獻祭,如何將早已嫁做人婦的蕭六娘納入宮廷,再次被悄然提上了議程……
去歲團拜會前,為報先後大恩,以一己之命妄圖阻止蕭六娘入宮的曹內人,最終自盡於大理寺獄中。
彼時,主禮此次宮廷宴席的崔稚晚,因窺到了其中的暗藏著的彎彎繞繞的曲折,不堪重負,大病一場。
因怕她再受刺激,李暻在提起聖人費盡心思偏要將蕭六娘接入太極宮的緣由時,隻提說:
「韓歸真算出蕭氏乃是鳳雛,飛入這太極宮,可保聖人福壽綿長」,而故意隱藏了更深也更荒謬的這層原因。
好在聖人當時終究及時止損,並未真的將「威逼臣子,奪人妻室」之事做到底。
可這半年多來,李暻卻總能隱隱覺察到,此事有死灰複燃的跡象。
於是,他在謀劃讓程英如何死時,棄用了所有可以不露任何痕跡的方法,反而故意用極其血腥的手法招搖過市。
皆是因為,這顆足以「讓一人死」和「阻一人仕途」的石子,他還想要擊中的第三隻鳥。
那便是讓韓歸真的這套妖邪陣法公諸於世,使之被萬人所知甚至唾棄,以此,徹底斷了聖人妄圖秘密行此陣的全部可能。
而現在,為了達到更好的結果,李暻並不介意繼續鋌而走險,直截了當的戳破聖人的虛妄而隱秘的心思。
此前刻意擴大的笑容,在太子話音落下後,當即凝固在聖人的臉上,幾個瞬息的功夫又被隱忍成了一種不動聲色的平靜。
「阿善啊阿善,你可真是……」
低聲喃喃,到了這裏,驟然消失。
蟄伏在殿頂許久的寂靜,如同一張密不透風的網迎頭撒下,連艱難穿過窗框小心冒頭的光都仿佛屏住了唿吸,甚至從來流淌不息的時間,也在這時悄然死去。
直到在這一片無聲中,聖人抬手觸到了桌案上的茶杯,又在將要拿起之時屈指鬆開,而後忽然轉向,直直的伸向了更遠處放置的硯台。
將他人心底的黑暗挖出的代價,從來不菲。
所以,沉重且稜角分明的墨黑色物體朝著李暻的麵門飛來之時,他知以聖人如今手上的輕重和準頭,最多也不過是再流一些血,絕無任何致命可能。
所以,為了讓他發泄匯聚在心中難以消散的悶氣,太子殿下本來是不打算躲的。
可硯台迎麵飛來時,他還是偏了頭。
倒不是沒有克製住本能,或者忽然心生懼意,而是,麵上的傷痕不同於身上的那些,無論如何都是遮不住的。
李暻此前答應過崔稚晚,「不會再受傷」。
他如今已然食言。
那麽,最起碼,不要讓她看到。
片刻前的寧靜,霎時間扭曲成了一股磅礴的怒火,即便再三克製,卻終究還是噴湧而出。
見太子竟然還敢躲開,聖人怒意更盛,唰的站起身,指著他的鼻尖罵:
「李暻,朕看這東宮,你還是住的太過穩當。」
躲避的有些晚,額角驟然銳利的疼痛讓李暻意識到,自己仍是被硯台邊突出的稜角劃出了一道血痕。
「阿耶用不著威脅我,」他抬手擦了擦臉側被濺到的墨跡,人雖還跪著,可又好似已站了起來:
「時至今日,若太子之廢立仍是阿耶的一言堂,兒恐怕早就屍骨無存了。」
他明明已渾身狼狽,可此刻,在這世間最高位者的眼中,卻忽然爆發出了比片刻之前更加淩人的氣勢。
那氣勢混雜著難辨情緒的冰冷,劈破每一寸空氣,又在頃刻間使之閉合,甚至急速收縮成讓人無法喘息的強烈壓迫。
而這般無從躲避的窒息感,皆來自於聖人苦心孤詣培養了半輩子的繼承人。<hr>
蕭鄭兩家聞聽此事,恐慌之下,齊齊表態「婚姻之事不過口頭戲說,並不作數」。
台階都已鋪好,聖人當然想要順水推舟,要將昏事做成。
然而,與此同時,文德皇後卻收到了鄭二郎托人遞來的陳情書,繼而說一不二將此事強硬壓下。
一時之間,整個立政殿籠罩在烏雲密布之下。
就在聖人以強硬冷漠之姿,決然要將昏事推進下去之際,不料先後驟然病重,難以起身。
壓到駱駝最後一根稻草已然被聖人親手放上,即便掌握天下權力,依舊得不到一顆後悔藥。
直到一年多後溘然長逝,文德皇後再也沒有真正的好起來過。
此事,乃是烙在聖人心頭,讓他日夜受盡折磨的「不可說」。
景隆二十年,秋。
聖人在反覆發作的病痛中一時恍惚,竟將埋在深處的這份隱秘和遺憾訴說給了在旁施法,助他鎮定心神的道人韓歸真。
而此人,竟在猶豫數日後,向他吐露了一種記載在上古密卷中的可讓魂魄短暫返迴世間的法陣。
需要在四方獻上的祭品倒是好找,隻是那個讓文德皇後含恨而死的人,除了自己,還會有誰呢?
聖人很快的想起先後重病的起始。
卷集殘破,韓歸真多次明言暗示,布陣的結果乃是一場未可知。
可幾乎沒有任何猶豫,他便決定下了一切。
於是,為了方便一場神不知鬼不覺的獻祭,如何將早已嫁做人婦的蕭六娘納入宮廷,再次被悄然提上了議程……
去歲團拜會前,為報先後大恩,以一己之命妄圖阻止蕭六娘入宮的曹內人,最終自盡於大理寺獄中。
彼時,主禮此次宮廷宴席的崔稚晚,因窺到了其中的暗藏著的彎彎繞繞的曲折,不堪重負,大病一場。
因怕她再受刺激,李暻在提起聖人費盡心思偏要將蕭六娘接入太極宮的緣由時,隻提說:
「韓歸真算出蕭氏乃是鳳雛,飛入這太極宮,可保聖人福壽綿長」,而故意隱藏了更深也更荒謬的這層原因。
好在聖人當時終究及時止損,並未真的將「威逼臣子,奪人妻室」之事做到底。
可這半年多來,李暻卻總能隱隱覺察到,此事有死灰複燃的跡象。
於是,他在謀劃讓程英如何死時,棄用了所有可以不露任何痕跡的方法,反而故意用極其血腥的手法招搖過市。
皆是因為,這顆足以「讓一人死」和「阻一人仕途」的石子,他還想要擊中的第三隻鳥。
那便是讓韓歸真的這套妖邪陣法公諸於世,使之被萬人所知甚至唾棄,以此,徹底斷了聖人妄圖秘密行此陣的全部可能。
而現在,為了達到更好的結果,李暻並不介意繼續鋌而走險,直截了當的戳破聖人的虛妄而隱秘的心思。
此前刻意擴大的笑容,在太子話音落下後,當即凝固在聖人的臉上,幾個瞬息的功夫又被隱忍成了一種不動聲色的平靜。
「阿善啊阿善,你可真是……」
低聲喃喃,到了這裏,驟然消失。
蟄伏在殿頂許久的寂靜,如同一張密不透風的網迎頭撒下,連艱難穿過窗框小心冒頭的光都仿佛屏住了唿吸,甚至從來流淌不息的時間,也在這時悄然死去。
直到在這一片無聲中,聖人抬手觸到了桌案上的茶杯,又在將要拿起之時屈指鬆開,而後忽然轉向,直直的伸向了更遠處放置的硯台。
將他人心底的黑暗挖出的代價,從來不菲。
所以,沉重且稜角分明的墨黑色物體朝著李暻的麵門飛來之時,他知以聖人如今手上的輕重和準頭,最多也不過是再流一些血,絕無任何致命可能。
所以,為了讓他發泄匯聚在心中難以消散的悶氣,太子殿下本來是不打算躲的。
可硯台迎麵飛來時,他還是偏了頭。
倒不是沒有克製住本能,或者忽然心生懼意,而是,麵上的傷痕不同於身上的那些,無論如何都是遮不住的。
李暻此前答應過崔稚晚,「不會再受傷」。
他如今已然食言。
那麽,最起碼,不要讓她看到。
片刻前的寧靜,霎時間扭曲成了一股磅礴的怒火,即便再三克製,卻終究還是噴湧而出。
見太子竟然還敢躲開,聖人怒意更盛,唰的站起身,指著他的鼻尖罵:
「李暻,朕看這東宮,你還是住的太過穩當。」
躲避的有些晚,額角驟然銳利的疼痛讓李暻意識到,自己仍是被硯台邊突出的稜角劃出了一道血痕。
「阿耶用不著威脅我,」他抬手擦了擦臉側被濺到的墨跡,人雖還跪著,可又好似已站了起來:
「時至今日,若太子之廢立仍是阿耶的一言堂,兒恐怕早就屍骨無存了。」
他明明已渾身狼狽,可此刻,在這世間最高位者的眼中,卻忽然爆發出了比片刻之前更加淩人的氣勢。
那氣勢混雜著難辨情緒的冰冷,劈破每一寸空氣,又在頃刻間使之閉合,甚至急速收縮成讓人無法喘息的強烈壓迫。
而這般無從躲避的窒息感,皆來自於聖人苦心孤詣培養了半輩子的繼承人。<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