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後日,正是太子於春神湖畔碧波山莊開辦洛陽詩社之期,屆時,將有洛陽城中青年學子佳人不下百人於會,說不定此中便能有勝過魏國詩畫者。”鎮國公出言寬慰道。
“老愛卿請起,你們也都起來吧,朕雖在宮中,可宮外許多事也有所耳聞,太子那洛陽詩會,早已淪為勳貴子弟私交之會,不複陳愛卿等人當年學識文風了,如何能指望得上?鎮國公還不如迴府,讓無香那丫頭試試能不能做出一首好詩,如今誰不知當今洛陽詩壇,正是無香那丫頭獨占鼇頭?若是她都沒把握,怕是真就要輸了這詩畫之比了。”隆德皇再次擺了擺手。
“陛下放心,老臣這就迴府,把那丫頭鎖在房中,非讓她做出一首好詩來不可,若不然,老臣就……就活活餓死她算了。”
“嗬嗬,行了,老世叔,朕還能不知你鎮國公府一門忠烈?餓死無香?你真舍得麽?休說餓死,便是那丫頭一頓少吃了,你怕是也要心疼半日了,就不必拿這話來寬朕的心了。”
隆德皇一聲老世叔,差點讓鎮國公當場落淚。拱了拱手道:“陛下,要老臣說,咱們索性就不與他魏國費這心神,即便咱們贏了又如何,誰能保證魏人到時不會與燕狗和匈奴蠻子聯合進犯我朝疆土?陛下,老臣雖年邁,尚且還拉的開弓,拿得動刀,老臣願請一支軍馬,前去北疆,與寧王府一同防禦邊關,若那匈奴和燕國果然來犯,老臣雖馬革裹屍,也絕不讓他們邁進我大唐一步!”
“老愛卿一門忠烈,拳拳護國之心,朕何嚐不知?朕又何嚐願意與一個毛頭小子魏使虛與委蛇?朕也是迫不得已啊!三年前,北方三國聯軍進犯,先寧王兄戰死沙場,流州被燕國占據大半,百萬百姓淪為燕人鐵騎之下,朕每思之,常夜不能寐!”
隆德皇似乎一下蒼老了許多:“如今,鎮北軍尚不曾恢複元氣,小寧王李慎不複其父之能,如今更是落得個殘疾癡傻,已不能理事,常山郡王李忱更是毫無主見,剛愎自用,朕又無法插手寧州軍政,深怕再生出如三年前雲州之事。幽州王楊瑉守成尚且不足,更休提進取。近年來,東楚不斷與我揚州軍製造摩擦;西蜀更是三番五次沿江而下,襲擾我沿江諸鎮;徐、揚、荊三州軍馬不敢輕動,就連中州和汝陽王麾下,也隻能原地駐守,以備及時馳援荊揚兩地。西邊北涼已遷都長安,東進之心昭然若揭,函穀一地更是不容有失,京城五營軍馬輪番調去增援,我朝四站之地,處處皆需重兵駐守,如今朝廷已無兵可調。”
“陛下,趁著還來得及,不如速速下旨,擴招新軍!”鎮國公虎目凜凜。
“如今我大唐已養兵百餘萬,百姓本就難堪重負,可偏偏近兩年間,青、濟兩州大旱,數十萬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中州和徐州卻連連水災,數萬頃良田遭洪水淹沒,沿途百姓嗷嗷待哺,國庫早已枯竭,哪裏還有能力再擴招新軍?眼下匈奴再度陳兵邊關,燕國也增兵流州,若是再如三年前一般聯軍進犯……唉!時下,我大唐如何能抵擋的住?一旦北疆失陷,燕魏便可陳兵祖河北岸,虎視京畿,我朝隨時都有傾覆之險。可……可即便如此,朕那位青州王帝,卻絲毫不體諒國事之艱……。”隆德皇真是一肚子苦水啊。
“陛下!”眾人聽皇帝提及青州王,更是齊齊心中一驚,連忙再次跪地叩頭。鎮國公和侍中更是連聲唿喝,打斷了皇帝的話頭。所有人都知道,當年青州王李仲謀,在奪嫡之爭敗給了隆德皇後期,便離開京城遠赴青州封地,自此之後,大肆擴軍,如今青州兵強馬壯,擁兵數十萬之眾,青州王擁兵自重,陽奉陰違,自行其是,更是年年找借口跟朝庭要錢要糧,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隆德皇為求天下安穩,隻能盡量安撫,以期能徐徐圖謀。這事兒雖然滿朝文武皆知,可今天畢竟是皇帝親口說出來,這話皇帝敢說,可他們敢聽麽?
“唉!罷了!不提他也罷!朝廷內憂外患,朕夙夜難寐,食不知味,卻苦思良策不得,與魏做賭,也是迫不得已,不過是想交好魏國,希望能借魏國之力,盡量拖住匈奴南下罷了。”隆德皇似乎也意識到自己有些失態了,及時止住了話頭。
“如今北疆不穩,其根本在於寧王府麾下鎮北軍群龍無首,令行不統。陳良輔一黨隻認寧王令,而李忱偏信吳貴,以至於鎮北軍內部不穩,朝廷又不能過於插手。若鎮北軍如先寧王再世之時那般鐵板一塊,北疆三國怎敢輕易進犯?依臣之間,陛下不如下旨廢黜寧王府領兵之權……。”兵部尚書韋孝恭進言,話沒說完就被鎮國公打斷。
“糊塗,鎮北軍乃曆代寧王府苦心經營而成,向來隻尊寧王不聽朝廷調遣,廢黜寧王府統兵之權,無疑激數十萬鎮北軍造反!雲州叛國之事尤在眼前,你是想逼寧王府也學王嶸麽?”
“可……寧王府尾大不掉,如今已如同一盤散沙,鎮北軍軍心不穩,戰力不複,朝廷又無法直接插手,再這般下去,北疆如何不危?”尚書令沈興元忍耐不住,又開口說話了。
“陛下……臣以為,眼下應安撫鎮北軍諸將,反倒是那可有可無的寧王府暫時不必理會,陛下不如遣使往寧州,以朝廷名義重賞鎮北軍諸將,陳說利害,好言安撫,許以高官厚祿,讓他們全心全意盡力恭維北疆安危。如此三五遭,讓他們習慣了跳過寧王府,直接聽命於陛下,然後則諸將中才能最優之人扶持,取代寧王府,何愁朝廷不能掌控寧州軍政?又何愁北疆不穩?”丞相高廉捋了捋自己那三縷短須。
“丞相此言雖妙,卻需按部就班,徐徐圖之,可遠水難救近火,臣以為,要安鎮北軍心,重塑北疆防線,眼下還需依靠寧王府。”陳文錦忽然沉聲道。
“依靠誰?李慎那個癡傻的殘廢?還是李忱不知輕重的毛頭小子?除了這兩個,寧王府哪裏還有別的人?總不能讓陛下重用楊太妃那個有幾分姿色的女流之輩吧?”中書令、吏部尚書袁鳳山開口反駁。
“嗬嗬,誰說寧王府如今隻有李慎李忱了?眼下,京城不還有一個麽?”陳文錦嗬嗬一笑。
“陳侍中,莫非是說……北寧郡王李胤?那個呆子?”沈興元脫口而出。
“陳愛卿,此言何意?”隆德皇李昶也有些疑惑的問道,陳文錦素有機智,更是不會胡亂開口,多少次朝廷遇到難以解決的大事,每每緊要關頭,都是他陳文錦及時獻計獻策,力挽狂瀾。所有人都知道李胤呆,陳文錦能不知道?他既然知道,又說出這番話,必然是有著他的道理和算計,因此,隆德皇並未駁斥,而是追問陳文錦的打算,這也算的上君臣兩人之間的信任和默契了吧。
“嗬嗬,陛下,試問諸公,不覺得呆子跟紈絝同為一人,未免有些牽強麽?況且,若真是個呆子,能有幾分把握對的出今日那副對聯?況且,還不止是一副,莫非諸公隻認為是湊巧?還有,北寧郡王當場教導諸多士子的那番話,是一個呆子能說的出來的?”陳文錦再次笑了笑。
“愛卿是說……李胤之前是故意為之?”隆德皇聽出了陳文錦話裏的意思。
“大膽,北寧郡王他敢欺君?”沈興元別的本事沒有,除了拍馬屁,最拿手的再就是給人安罪名了,不然,他掌領刑部多年,又怎會處置了那許多犯官?
“沈尚書此言差矣,北寧郡王有何欺君之舉?他之前對陛下有做過或說過什麽欺瞞之事?”陳文錦掃了一眼自以為是的沈興元。
高廉眉頭一動:“陳公是說,北寧郡王之前……是有意藏拙?”
陳文錦撚了下頜下短須,正色道:“這也是陳某所看不透之處,若說北寧郡王先前是有意藏拙,那今日當眾對出之舉又有些說不通了,這無疑於讓他之前藏拙之功功虧一簣。可若說他今日確實湊巧,又著實讓陳某不敢信服。或許,此人之前確實如我等所知那般呆板木訥,而近日突然開竅,有所開悟,也未嚐說不過去。”
鎮國公突然眼睛一亮,搶著道:“你這樣一說,老夫倒是想起來一事,前些日子,此子曾遇刺重傷,老夫的孫兒無病,平日也是個少言寡語,不喜與人交際的,卻偏偏跟北寧郡王還有長信侯耿延年府裏那個臭小子極為投機。因此無病曾去北寧郡王府探視過幾迴,迴來也曾提及,自李胤遇刺受傷,京城中登門慰問者,不足十家,即便去探視過的,也僅僅是客套一番罷了。那李胤倒是對無病提及,這整個洛陽城,還真心惦念他的,除了當今陛下,便隻有無病和耿烈小子,再就是車騎將軍府那個女娃娃了。莫非這小子深感世態炎涼,繼而有所感悟?才有了近日這些變化?”
陳文錦聽完鎮國公這番話,麵上一喜,轉身拱手對隆德皇道:“若果真如老國公所言那般,倒是要提前恭祝陛下,天佑我大唐,北疆安危當大有轉機。”
“老愛卿請起,你們也都起來吧,朕雖在宮中,可宮外許多事也有所耳聞,太子那洛陽詩會,早已淪為勳貴子弟私交之會,不複陳愛卿等人當年學識文風了,如何能指望得上?鎮國公還不如迴府,讓無香那丫頭試試能不能做出一首好詩,如今誰不知當今洛陽詩壇,正是無香那丫頭獨占鼇頭?若是她都沒把握,怕是真就要輸了這詩畫之比了。”隆德皇再次擺了擺手。
“陛下放心,老臣這就迴府,把那丫頭鎖在房中,非讓她做出一首好詩來不可,若不然,老臣就……就活活餓死她算了。”
“嗬嗬,行了,老世叔,朕還能不知你鎮國公府一門忠烈?餓死無香?你真舍得麽?休說餓死,便是那丫頭一頓少吃了,你怕是也要心疼半日了,就不必拿這話來寬朕的心了。”
隆德皇一聲老世叔,差點讓鎮國公當場落淚。拱了拱手道:“陛下,要老臣說,咱們索性就不與他魏國費這心神,即便咱們贏了又如何,誰能保證魏人到時不會與燕狗和匈奴蠻子聯合進犯我朝疆土?陛下,老臣雖年邁,尚且還拉的開弓,拿得動刀,老臣願請一支軍馬,前去北疆,與寧王府一同防禦邊關,若那匈奴和燕國果然來犯,老臣雖馬革裹屍,也絕不讓他們邁進我大唐一步!”
“老愛卿一門忠烈,拳拳護國之心,朕何嚐不知?朕又何嚐願意與一個毛頭小子魏使虛與委蛇?朕也是迫不得已啊!三年前,北方三國聯軍進犯,先寧王兄戰死沙場,流州被燕國占據大半,百萬百姓淪為燕人鐵騎之下,朕每思之,常夜不能寐!”
隆德皇似乎一下蒼老了許多:“如今,鎮北軍尚不曾恢複元氣,小寧王李慎不複其父之能,如今更是落得個殘疾癡傻,已不能理事,常山郡王李忱更是毫無主見,剛愎自用,朕又無法插手寧州軍政,深怕再生出如三年前雲州之事。幽州王楊瑉守成尚且不足,更休提進取。近年來,東楚不斷與我揚州軍製造摩擦;西蜀更是三番五次沿江而下,襲擾我沿江諸鎮;徐、揚、荊三州軍馬不敢輕動,就連中州和汝陽王麾下,也隻能原地駐守,以備及時馳援荊揚兩地。西邊北涼已遷都長安,東進之心昭然若揭,函穀一地更是不容有失,京城五營軍馬輪番調去增援,我朝四站之地,處處皆需重兵駐守,如今朝廷已無兵可調。”
“陛下,趁著還來得及,不如速速下旨,擴招新軍!”鎮國公虎目凜凜。
“如今我大唐已養兵百餘萬,百姓本就難堪重負,可偏偏近兩年間,青、濟兩州大旱,數十萬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中州和徐州卻連連水災,數萬頃良田遭洪水淹沒,沿途百姓嗷嗷待哺,國庫早已枯竭,哪裏還有能力再擴招新軍?眼下匈奴再度陳兵邊關,燕國也增兵流州,若是再如三年前一般聯軍進犯……唉!時下,我大唐如何能抵擋的住?一旦北疆失陷,燕魏便可陳兵祖河北岸,虎視京畿,我朝隨時都有傾覆之險。可……可即便如此,朕那位青州王帝,卻絲毫不體諒國事之艱……。”隆德皇真是一肚子苦水啊。
“陛下!”眾人聽皇帝提及青州王,更是齊齊心中一驚,連忙再次跪地叩頭。鎮國公和侍中更是連聲唿喝,打斷了皇帝的話頭。所有人都知道,當年青州王李仲謀,在奪嫡之爭敗給了隆德皇後期,便離開京城遠赴青州封地,自此之後,大肆擴軍,如今青州兵強馬壯,擁兵數十萬之眾,青州王擁兵自重,陽奉陰違,自行其是,更是年年找借口跟朝庭要錢要糧,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隆德皇為求天下安穩,隻能盡量安撫,以期能徐徐圖謀。這事兒雖然滿朝文武皆知,可今天畢竟是皇帝親口說出來,這話皇帝敢說,可他們敢聽麽?
“唉!罷了!不提他也罷!朝廷內憂外患,朕夙夜難寐,食不知味,卻苦思良策不得,與魏做賭,也是迫不得已,不過是想交好魏國,希望能借魏國之力,盡量拖住匈奴南下罷了。”隆德皇似乎也意識到自己有些失態了,及時止住了話頭。
“如今北疆不穩,其根本在於寧王府麾下鎮北軍群龍無首,令行不統。陳良輔一黨隻認寧王令,而李忱偏信吳貴,以至於鎮北軍內部不穩,朝廷又不能過於插手。若鎮北軍如先寧王再世之時那般鐵板一塊,北疆三國怎敢輕易進犯?依臣之間,陛下不如下旨廢黜寧王府領兵之權……。”兵部尚書韋孝恭進言,話沒說完就被鎮國公打斷。
“糊塗,鎮北軍乃曆代寧王府苦心經營而成,向來隻尊寧王不聽朝廷調遣,廢黜寧王府統兵之權,無疑激數十萬鎮北軍造反!雲州叛國之事尤在眼前,你是想逼寧王府也學王嶸麽?”
“可……寧王府尾大不掉,如今已如同一盤散沙,鎮北軍軍心不穩,戰力不複,朝廷又無法直接插手,再這般下去,北疆如何不危?”尚書令沈興元忍耐不住,又開口說話了。
“陛下……臣以為,眼下應安撫鎮北軍諸將,反倒是那可有可無的寧王府暫時不必理會,陛下不如遣使往寧州,以朝廷名義重賞鎮北軍諸將,陳說利害,好言安撫,許以高官厚祿,讓他們全心全意盡力恭維北疆安危。如此三五遭,讓他們習慣了跳過寧王府,直接聽命於陛下,然後則諸將中才能最優之人扶持,取代寧王府,何愁朝廷不能掌控寧州軍政?又何愁北疆不穩?”丞相高廉捋了捋自己那三縷短須。
“丞相此言雖妙,卻需按部就班,徐徐圖之,可遠水難救近火,臣以為,要安鎮北軍心,重塑北疆防線,眼下還需依靠寧王府。”陳文錦忽然沉聲道。
“依靠誰?李慎那個癡傻的殘廢?還是李忱不知輕重的毛頭小子?除了這兩個,寧王府哪裏還有別的人?總不能讓陛下重用楊太妃那個有幾分姿色的女流之輩吧?”中書令、吏部尚書袁鳳山開口反駁。
“嗬嗬,誰說寧王府如今隻有李慎李忱了?眼下,京城不還有一個麽?”陳文錦嗬嗬一笑。
“陳侍中,莫非是說……北寧郡王李胤?那個呆子?”沈興元脫口而出。
“陳愛卿,此言何意?”隆德皇李昶也有些疑惑的問道,陳文錦素有機智,更是不會胡亂開口,多少次朝廷遇到難以解決的大事,每每緊要關頭,都是他陳文錦及時獻計獻策,力挽狂瀾。所有人都知道李胤呆,陳文錦能不知道?他既然知道,又說出這番話,必然是有著他的道理和算計,因此,隆德皇並未駁斥,而是追問陳文錦的打算,這也算的上君臣兩人之間的信任和默契了吧。
“嗬嗬,陛下,試問諸公,不覺得呆子跟紈絝同為一人,未免有些牽強麽?況且,若真是個呆子,能有幾分把握對的出今日那副對聯?況且,還不止是一副,莫非諸公隻認為是湊巧?還有,北寧郡王當場教導諸多士子的那番話,是一個呆子能說的出來的?”陳文錦再次笑了笑。
“愛卿是說……李胤之前是故意為之?”隆德皇聽出了陳文錦話裏的意思。
“大膽,北寧郡王他敢欺君?”沈興元別的本事沒有,除了拍馬屁,最拿手的再就是給人安罪名了,不然,他掌領刑部多年,又怎會處置了那許多犯官?
“沈尚書此言差矣,北寧郡王有何欺君之舉?他之前對陛下有做過或說過什麽欺瞞之事?”陳文錦掃了一眼自以為是的沈興元。
高廉眉頭一動:“陳公是說,北寧郡王之前……是有意藏拙?”
陳文錦撚了下頜下短須,正色道:“這也是陳某所看不透之處,若說北寧郡王先前是有意藏拙,那今日當眾對出之舉又有些說不通了,這無疑於讓他之前藏拙之功功虧一簣。可若說他今日確實湊巧,又著實讓陳某不敢信服。或許,此人之前確實如我等所知那般呆板木訥,而近日突然開竅,有所開悟,也未嚐說不過去。”
鎮國公突然眼睛一亮,搶著道:“你這樣一說,老夫倒是想起來一事,前些日子,此子曾遇刺重傷,老夫的孫兒無病,平日也是個少言寡語,不喜與人交際的,卻偏偏跟北寧郡王還有長信侯耿延年府裏那個臭小子極為投機。因此無病曾去北寧郡王府探視過幾迴,迴來也曾提及,自李胤遇刺受傷,京城中登門慰問者,不足十家,即便去探視過的,也僅僅是客套一番罷了。那李胤倒是對無病提及,這整個洛陽城,還真心惦念他的,除了當今陛下,便隻有無病和耿烈小子,再就是車騎將軍府那個女娃娃了。莫非這小子深感世態炎涼,繼而有所感悟?才有了近日這些變化?”
陳文錦聽完鎮國公這番話,麵上一喜,轉身拱手對隆德皇道:“若果真如老國公所言那般,倒是要提前恭祝陛下,天佑我大唐,北疆安危當大有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