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漢中是個好地方
重生1979:發家從采藥開始 作者:中郎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宋軍猛地愣住了。
他未曾料到,自己不過隨口一說,宋陽竟即刻頂了迴來。
至少在他看來,此刻宋陽是有意懟他,讓他陷入尷尬境地。
話既已出口,此時若他不吭聲,那便是在宋陽麵前服軟,往後還如何管束宋陽?父母向來偏袒宋陽,若如此,豈不是宋陽想怎樣便怎樣了?
他瞧了瞧父親和母親的神情,看到父親盯著火塘裏的柴火默不作聲,母親的目光在他和宋陽之間來迴流轉,氣氛略顯怪異。
分家之事,他其實未曾深思,一時也無良策,思來想去,覺得將問題交由父親處置為好,畢竟父親才是一家之主。
於是,他試探著詢問宋建國:“爸,宋陽說了,遲早要分,您講講,我聽您的。”
“聽我的?”宋建國抬頭瞪著宋軍,猛地大罵起來:“你們兩個小子還認我這個爹嗎?都給我閉嘴,誰再敢提分家,我打斷你們的腿。”
得!
宋陽一聽,便知曉今晚分家之事無望了。
老一輩人極力不願分家,是有緣由的。
這個年代,靠力氣勞作掙錢,全家共同努力,方能把事情辦好。並且,一家人在一起,力量更大,一旦分家,人心便散了,遭遇困難難以應對。另外,傳統觀念擺在那,總是想要竭力維持家庭的完整。
看到宋建國發火,宋陽也隻得暫且將此事擱置。
主要是,他也不願好心辦壞事,引發家庭矛盾。
不過是想勸家人離開老房子,避開日後可能會有的泥石流之地,確保家人的安全,順便將日後必定會分的家分好,還是以和睦為重。
沉默了片刻,看到鐵鼎罐裏的水已然沸騰,李嘉怡仍未有放玉米麵的意思,宋陽禁不住輕輕歎了口氣。
自己惹出的事,總得解釋清楚。
宋陽鄭重地說道:“我從生產隊借的十五塊錢,拿去給師傅送禮了。在山裏除了種地,別無其他掙錢的法子。我尋思,上山打獵、采藥也算個途徑,所以便想法子拜了師。
李豆花是何許人?是周邊幾十裏最厲害的獵人,這麽多年諸多想拜他為師的都被拒絕了,為何收我?”
他的目光依次掃過家裏每個人的麵龐,接著說道:“做人做事,得讓人欣賞,讓人覺得你值得教……十五塊錢,我已經賺迴來了。”
事已至此,不如趁此機會講明白,以免日後麻煩。
宋陽言罷,從懷中掏出兩張十元的紙幣遞給王靜雅。
望著那兩張當下麵額最大的鈔票,不單王靜雅、宋軍和李嘉怡極為驚訝,就連宋建國也忍不住抬頭望了過來。
“賣了這麽多錢,得捉多少竹鼠啊?”王靜雅遲疑了一下,接過錢緊緊攥在手中。
“我想著快過年了,家裏缺錢,借的錢得還上,就叫上王嶽一同捉了一天竹鼠,到鎮上的黑市賣了,又買了些針線之類的物件,沿著山裏背夫走的舊路,去那邊的山裏換鬆子,再到南鄭的黑市賣,賺了些錢,所以才耽擱了。”
宋陽毫無隱瞞,將這幾日的經曆簡略說了一番。
“黑市……”
王靜雅聽聞這兩個字,臉色瞬間緊張起來:“你這孩子瞎折騰,賣竹鼠就已令人憂心了,還敢跑去漢中,人生地不熟的,不怕被抓?要是被逮住,說你投機倒把,如何是好?”
“怕啥?這兩年管得沒以前那般嚴苛了,聽聞往後會愈發寬鬆,最終肯定會放開,政策會越來越好。再說,倘若不勇敢些,就守著那點地幹活,啥時候能過上好日子?我想吃白米飯,想吃肉,想穿好衣裳,想住好房子,盼著生活好,又不偷又不搶,有何過錯?”
他不便提及改革開放以後的變化,隻是借他人之話稍稍暗示了一下。
未等家裏人再多言,他起身走到牆邊,拿出背簍裏的袋子,迴到火塘邊,將裏麵的東西一件一件取出:“快過年了,我給你們每人都買了雙鞋和襪子,還有一些棉布,可以每人做一身衣裳。都試試鞋,瞧瞧合不合腳。”
宋陽一邊說著,一邊將鞋襪分別遞到每個人手中。
大家手中拿著東西,驚訝得無言以對。
尤其是宋軍和李嘉怡,更是瞪大了雙眼。
不單他們夫妻有,宋陽連兩個侄女也想到了,除了鞋襪、布料,還給兩個孩子買了漂亮的帽子和小手套。
最後,宋陽拿出稱好的餅幹和糖果,給每人一塊餅幹、一顆糖,餘下的都放到李嘉怡懷中:“一年到頭都舍不得買,都嚐嚐,餘下的留給侄女。”
此刻,宋軍捧著鞋襪,再瞧妻子懷中的那包東西,仿佛東西滾燙一般,兩隻手不知該往何處放,臉也紅了,發燙。
全家老小皆照顧到了。
之前還覺得弟弟不成器、沒心沒肺,現今不禁反思,是否自己太過過分,錯怪了弟弟。
“真的沒事嗎?”除了宋陽,全家人都望向宋建國,王靜雅輕聲問道。
宋建國未作迴答,隻是對李嘉怡說道:“兒媳婦,把東西放好,快迴來給兒子做飯,多做一些,人要吃飽,狗也要吃飽。”
想了想,他又道:“此事,還是如先前所說,都不要講出去。”
宋陽聽到這,知曉父親雖未明確表示支持,心中實則是認同了。
就如他知曉宋陽拜李豆花為師學打獵,旁人甚至宋軍都說宋陽不務正業,父親卻一直未反對阻攔,也未四處宣揚,心中是認可的。
至少,會采藥、打獵的人,日子確實比常人要好。
何況,宋陽拜的是眾人皆想拜卻拜不得的李豆花。
宋建國曾去詢問過李豆花,知曉宋陽聰慧,學東西學得快,是打獵、采藥的好苗子,心中亦很歡喜。
大抵都是盼著日子能變好。
“發什麽呆,手中的餅幹吃了,還有糖,都嚐嚐……要懂得享受,若不敢享受,哪來的動力去掙錢?往後還會有的。”
宋陽說完,又從貼身的衣服口袋裏拿出幾張糧票遞給宋建國:“爸,有空去買點米麵,過年時,可以吃幾頓米飯。”
他未將東西全部拿出,錢和票證都自己留了一部分,怕全拿出來驚嚇到家人。
錢有大用處,全國通用的糧票也不舍得一下子用盡,布票是漢中出的,桃源鎮不能用。
日後要常去漢中,那裏是物資的中心,“秦之咽喉,蜀之門戶”的說法並非虛言。
漢中是個好去處,不然劉備也不會全力與曹操爭奪。
背靠秦嶺,依傍漢水的漢中,自古以來地位就非本地縣城可比。
那裏南來北往的人眾多,人員繁雜,雖說有些亂,但也有更多的機遇。
別的不說,光是收購的東西的種類,就比本地縣城豐富許多。
日後常去漢中,糧票、布票帶在身上,用起來方便。
唯一令他擔憂的,便是那個丟失票證的人。
宋陽清楚,自己雖得了好處,卻也惹了麻煩,務必要小心謹慎。
他未曾料到,自己不過隨口一說,宋陽竟即刻頂了迴來。
至少在他看來,此刻宋陽是有意懟他,讓他陷入尷尬境地。
話既已出口,此時若他不吭聲,那便是在宋陽麵前服軟,往後還如何管束宋陽?父母向來偏袒宋陽,若如此,豈不是宋陽想怎樣便怎樣了?
他瞧了瞧父親和母親的神情,看到父親盯著火塘裏的柴火默不作聲,母親的目光在他和宋陽之間來迴流轉,氣氛略顯怪異。
分家之事,他其實未曾深思,一時也無良策,思來想去,覺得將問題交由父親處置為好,畢竟父親才是一家之主。
於是,他試探著詢問宋建國:“爸,宋陽說了,遲早要分,您講講,我聽您的。”
“聽我的?”宋建國抬頭瞪著宋軍,猛地大罵起來:“你們兩個小子還認我這個爹嗎?都給我閉嘴,誰再敢提分家,我打斷你們的腿。”
得!
宋陽一聽,便知曉今晚分家之事無望了。
老一輩人極力不願分家,是有緣由的。
這個年代,靠力氣勞作掙錢,全家共同努力,方能把事情辦好。並且,一家人在一起,力量更大,一旦分家,人心便散了,遭遇困難難以應對。另外,傳統觀念擺在那,總是想要竭力維持家庭的完整。
看到宋建國發火,宋陽也隻得暫且將此事擱置。
主要是,他也不願好心辦壞事,引發家庭矛盾。
不過是想勸家人離開老房子,避開日後可能會有的泥石流之地,確保家人的安全,順便將日後必定會分的家分好,還是以和睦為重。
沉默了片刻,看到鐵鼎罐裏的水已然沸騰,李嘉怡仍未有放玉米麵的意思,宋陽禁不住輕輕歎了口氣。
自己惹出的事,總得解釋清楚。
宋陽鄭重地說道:“我從生產隊借的十五塊錢,拿去給師傅送禮了。在山裏除了種地,別無其他掙錢的法子。我尋思,上山打獵、采藥也算個途徑,所以便想法子拜了師。
李豆花是何許人?是周邊幾十裏最厲害的獵人,這麽多年諸多想拜他為師的都被拒絕了,為何收我?”
他的目光依次掃過家裏每個人的麵龐,接著說道:“做人做事,得讓人欣賞,讓人覺得你值得教……十五塊錢,我已經賺迴來了。”
事已至此,不如趁此機會講明白,以免日後麻煩。
宋陽言罷,從懷中掏出兩張十元的紙幣遞給王靜雅。
望著那兩張當下麵額最大的鈔票,不單王靜雅、宋軍和李嘉怡極為驚訝,就連宋建國也忍不住抬頭望了過來。
“賣了這麽多錢,得捉多少竹鼠啊?”王靜雅遲疑了一下,接過錢緊緊攥在手中。
“我想著快過年了,家裏缺錢,借的錢得還上,就叫上王嶽一同捉了一天竹鼠,到鎮上的黑市賣了,又買了些針線之類的物件,沿著山裏背夫走的舊路,去那邊的山裏換鬆子,再到南鄭的黑市賣,賺了些錢,所以才耽擱了。”
宋陽毫無隱瞞,將這幾日的經曆簡略說了一番。
“黑市……”
王靜雅聽聞這兩個字,臉色瞬間緊張起來:“你這孩子瞎折騰,賣竹鼠就已令人憂心了,還敢跑去漢中,人生地不熟的,不怕被抓?要是被逮住,說你投機倒把,如何是好?”
“怕啥?這兩年管得沒以前那般嚴苛了,聽聞往後會愈發寬鬆,最終肯定會放開,政策會越來越好。再說,倘若不勇敢些,就守著那點地幹活,啥時候能過上好日子?我想吃白米飯,想吃肉,想穿好衣裳,想住好房子,盼著生活好,又不偷又不搶,有何過錯?”
他不便提及改革開放以後的變化,隻是借他人之話稍稍暗示了一下。
未等家裏人再多言,他起身走到牆邊,拿出背簍裏的袋子,迴到火塘邊,將裏麵的東西一件一件取出:“快過年了,我給你們每人都買了雙鞋和襪子,還有一些棉布,可以每人做一身衣裳。都試試鞋,瞧瞧合不合腳。”
宋陽一邊說著,一邊將鞋襪分別遞到每個人手中。
大家手中拿著東西,驚訝得無言以對。
尤其是宋軍和李嘉怡,更是瞪大了雙眼。
不單他們夫妻有,宋陽連兩個侄女也想到了,除了鞋襪、布料,還給兩個孩子買了漂亮的帽子和小手套。
最後,宋陽拿出稱好的餅幹和糖果,給每人一塊餅幹、一顆糖,餘下的都放到李嘉怡懷中:“一年到頭都舍不得買,都嚐嚐,餘下的留給侄女。”
此刻,宋軍捧著鞋襪,再瞧妻子懷中的那包東西,仿佛東西滾燙一般,兩隻手不知該往何處放,臉也紅了,發燙。
全家老小皆照顧到了。
之前還覺得弟弟不成器、沒心沒肺,現今不禁反思,是否自己太過過分,錯怪了弟弟。
“真的沒事嗎?”除了宋陽,全家人都望向宋建國,王靜雅輕聲問道。
宋建國未作迴答,隻是對李嘉怡說道:“兒媳婦,把東西放好,快迴來給兒子做飯,多做一些,人要吃飽,狗也要吃飽。”
想了想,他又道:“此事,還是如先前所說,都不要講出去。”
宋陽聽到這,知曉父親雖未明確表示支持,心中實則是認同了。
就如他知曉宋陽拜李豆花為師學打獵,旁人甚至宋軍都說宋陽不務正業,父親卻一直未反對阻攔,也未四處宣揚,心中是認可的。
至少,會采藥、打獵的人,日子確實比常人要好。
何況,宋陽拜的是眾人皆想拜卻拜不得的李豆花。
宋建國曾去詢問過李豆花,知曉宋陽聰慧,學東西學得快,是打獵、采藥的好苗子,心中亦很歡喜。
大抵都是盼著日子能變好。
“發什麽呆,手中的餅幹吃了,還有糖,都嚐嚐……要懂得享受,若不敢享受,哪來的動力去掙錢?往後還會有的。”
宋陽說完,又從貼身的衣服口袋裏拿出幾張糧票遞給宋建國:“爸,有空去買點米麵,過年時,可以吃幾頓米飯。”
他未將東西全部拿出,錢和票證都自己留了一部分,怕全拿出來驚嚇到家人。
錢有大用處,全國通用的糧票也不舍得一下子用盡,布票是漢中出的,桃源鎮不能用。
日後要常去漢中,那裏是物資的中心,“秦之咽喉,蜀之門戶”的說法並非虛言。
漢中是個好去處,不然劉備也不會全力與曹操爭奪。
背靠秦嶺,依傍漢水的漢中,自古以來地位就非本地縣城可比。
那裏南來北往的人眾多,人員繁雜,雖說有些亂,但也有更多的機遇。
別的不說,光是收購的東西的種類,就比本地縣城豐富許多。
日後常去漢中,糧票、布票帶在身上,用起來方便。
唯一令他擔憂的,便是那個丟失票證的人。
宋陽清楚,自己雖得了好處,卻也惹了麻煩,務必要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