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重生1979:發家從采藥開始 作者:中郎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迴想起提議宋安一起蓋石頭房子,宋陽覺得這是自己做過最欠缺考慮的決定。
因為他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水泥。
在這個物資短缺的時期,水泥屬於稀缺物品,不僅購買時需要審批條子,價格還高得驚人,每噸差不多要二十元。
要是想用水泥來建造石頭房子,那使用量可不小,光是這一項,就得花費一大筆資金。
權衡之後,使用石灰砂漿似乎是最省事的辦法。可別小看這看似平常的石灰砂漿,用來砌石頭牆體,時間越久,牆體就越堅固。
然而,新的難題接連出現,周邊根本買不到石灰,雖說山裏石灰石儲量豐富,但燒製石灰需要煤炭,僅靠木柴的話,根本達不到足夠的高溫,無法燒透石灰石。
好在附近的山野裏就有煤層,可以進行挖掘,隻是把煤背運迴來,著實是個體力活,這下,宋陽算是完全明白了,為什麽山裏山外,包括桃源鎮,大多都是夯土房、吊腳樓和木樓。
可話已出口,而且為了住得舒適,也為了以後不再折騰,宋陽還是決定堅持蓋石頭房,他打算親自去挖煤,自己燒製石灰。
至於沙子和黏土,獲取起來相對容易。
河沙直接從河裏撈取,黏土在附近就能挖到。在宋陽所在的盤龍灣,河流轉彎的地方就堆積了不少河沙,山野裏也有砂石山,不過需要自己挖掘下來砸碎篩選,相比之下,還是直接撈河沙更便捷。
一家人吃完飯之後,宋建國去找會計和記分員商量事情,宋陽則叫上宋軍,兩人帶著鋤頭和其他工具,來到青溝建房的地方,在旁邊找了個土埂,挖了一個將近三米深、肚子大開口小的土窯,專門用於燒製石灰。
土窯邊上就有山石,敲碎成塊搬過來就行,目前就差解決煤炭的問題了。
接下來的幾天,天氣不佳,連續下著蒙蒙細雨,其他工作幹不了,一家人便全身心投入到燒製石灰當中。
就連宋建國在帶領大家把趙富貴和楊華德家交出來的糧食和錢分發給村民後,也參與了進來,挖煤、敲石頭、砍柴,大家分工明確,幹得熱火朝天。
在土窯裏,他們先在底層鋪上一層五六公斤大小的石灰石,接著放上一層煤塊,再放上砍碎的木柴,然後繼續往上堆放石灰石、煤塊,如此一層一層疊加,直到把整個土窯填滿。
為了確保通風良好,讓石灰燒得更透徹,石頭層和煤層的堆疊都特意留出了空隙,大石塊放在溫度最高的中間位置,小石塊則放在邊緣。一切準備妥當後,宋陽點燃了柴火。
在煆燒石灰的過程中,一家人也沒閑著,又開始準備下一窯所需的材料,就這樣不停地忙碌著,一爐接一爐的石灰塊被燒製出來。
天氣放晴後,宋建國得帶領村民們去田裏幹活,往田地裏搬運積攢的肥料,而其他人則繼續跟著宋陽幫忙,他們還需要準備河沙和黃泥。
雖說叫石灰砂漿,但實際上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三合土。
到了生產隊末期,大家的積極性普遍不高,上工就有工分,不上工就沒有,不少人都在混日子。與其每天去混那不到一元錢的工分,還不如來幫忙建房更實在。
石匠們在平整地基時,順便把開鑿出的山石用鏨子鑿出洞,再用大錘和楔子將其分成小塊,每塊控製在四五十斤左右,然後簡單修整出平整的表麵備用。木匠們則開始搭建木架,鋸板材,準備處理木方和製作門窗框架。
青溝建房的這塊地相對平坦,挖土方時,往下挖到五六十公分,就碰到了一塊塊山石,稍加修整,就成了非常堅固的地基。建房工作就這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王靜雅和李嘉怡迴去上工了,宋陽和宋軍則每天在青溝攪拌砂漿,幫忙搬運石頭,為砌牆提供材料。
宋陽還專門砍來竹子,用刀子劈成細細的竹絲,做成刷子,用來清掃石頭牆體上的砂漿和黃泥,再用木棍仔細勾縫。
宋軍要建的大房子,兩層主房麵積有一百五十平方米,再加上左右兩側各兩間的廂房,總麵積至少也有二百三十平方米。要是在前麵砌上圍牆,安裝上大門,妥妥的就是一個四合院的樣式。
米倉山裏其實有不少四合院。早年間湖廣填四川的時候,有不少民風強悍的客家人來到山裏,也把四合院的建築風格帶了過來。即便到了以後,依然有許多四合院群落保存完好,還被列為保護對象。
時間過得很快,一個月轉眼就過去了,石屋的第一層順利建成。別看牆體厚實,是用石頭一塊一塊仔細砌出來的,卻非常有形。大門框和窗框直接用粗大的原木做成,兩麵刨平,厚實又堅固。等裝上精心製作的木門門板和窗扇,肯定既好看又牢固。
一層牆體建好後,一根根原木做成的大木方被架上去當作樓楞,先簡單用幾塊木板墊著,再搭起簡易樓梯,開始建造第二層。
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用石頭砌牆,雖說牆體厚實,但隻要石料和砂漿供應充足,建造速度並沒有想象中那麽慢。又一個月過去,石頭房子的主體工程完成了。
遠遠望去,宋陽覺得這房子漂亮極了,宋軍更是每天都樂嗬嗬的。宋建國、王靜雅和李嘉怡每天晚上都會過來看看,看著這房子一天一個樣,寬敞又明亮。
原本以為會粗糙難看的石頭房,卻有著一種厚重沉穩的獨特氣質,讓人看著特別舒服。宋陽晚上迴到老房子睡覺,不止一次聽到王靜雅和宋建國稱讚那房子,還說相比之下,自家半坡上的老房子就像個簡陋的牲口棚。
聽到這樣的話,宋陽從心底裏感到高興。因為他一直擔心,等哥倆的石頭房子建好後,父母會舍不得放棄半山腰的老房子。現在看來,通過這樣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後要說服他們搬離老屋,應該會容易一些。
畢竟老人常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這種根深蒂固的執念可不是那麽容易改變的,哪怕有再好的房子,他們也不會輕易舍棄舊居。
房間的地板,把泥土夯實後,鋪上整理平整的青石板,縫隙用三合土填充。剩下房梁、椽子的搭建,以及用厚實木料吊頂、鋪設樓板的工作,就交給木匠師傅了。
幾個石匠則轉移到盤龍灣,開始為宋陽的房子準備材料,平整山石。這段時間,宋陽也跟著學會了處理石料,便也加入其中,幹得有模有樣。
宋陽選的建房位置,在小河對麵的石崖前,離石崖下的山洞大約十來米遠。在過去建房之前,得先把河上的石橋建好。考慮到以後可能會發大水,這橋必須建得特別牢固。
宋陽在這兒住了多年,對當地情況非常熟悉,親自選定了建橋的位置。隨後,大家架好下麵的拱形支撐,便開始用鏨子和石錘,仔細地處理每一塊石頭。
把石頭加工成梯形體,一塊一塊緊密地嵌合在一起,再用石頭平鋪過去,與從竹林修出來的土路連接起來。這座石拱橋的承重能力毫無疑問,三米的寬度也完全足夠。
石橋建好後,便進入到建房環節。單從土地平整程度來說,宋陽選的這片地遠不如宋軍建房的青溝。
但宋陽追求的是與眾不同,想要打造出更具別墅風格的新穎建築。石頭房子的厚重質感,加上獨特的造型,二者融合,就能營造出一種曆久彌新的前沿感。
房子的地基分成三塊,呈階梯狀,總麵積大約兩百平方米。這裏石頭資源豐富,宋陽直接用大石頭將三塊相鄰的地基鋪滿,鋪得紮紮實實。
這種做法看似耗費人力和材料,但抬高了基礎,能讓雨水順著地基的細小縫隙順利流出,大大提高了房屋的幹燥程度。
屋子的布局分為三個大房間。中間一進門,就是上樓的樓梯,兩側一邊是客廳和休息室,另一邊是廚房和餐廳。建造時,宋陽特意設計了大門大窗,進一步提升了空間的高度和亮度,看起來就像左右各建了一座獨立的房子,中間用原木連接。
牆壁上,他還要求將木方穿過石牆,留出卡槽,用木頭進一步加固石牆。之所以把門窗留得這麽大,是想著以後有機會換成玻璃,到時候肯定既大氣又美觀。
宋陽這兒的工程量比宋軍那兒大多了,整整花了三個月時間,才完成牆體的建造。在木匠師傅鋪設板麵、架設房梁、椽子和樓板的時候,宋陽突發奇想,讓石匠師傅去他住過一段時間的山洞,把裏麵也整理平整,並鋪設好地麵。
這輩子,這個山洞不會再用來關羊了,而是會成為夏季炎熱時,一家人乘涼休息的好地方。
看著背後的崖壁,宋陽想起上輩子刷視頻時看到的一個石崖,上麵擺放著上百個蜂箱,後來還成了風景區。
於是,他幹脆用竹子搭了架子,趁著大家有工具,提前選好位置,在崖壁上鑿出一個個長五六十公分的長方形石窟。石窟外麵方方正正,裏麵由於不好使用鏨子,就鑿成了半圓形,並在石窟口打出卡槽,等木匠師傅做好門板裝上,就能變成石洞蜂箱。
山裏花草資源豐富,宋陽相信,這麵崖壁上肯定會有許多蜜蜂來安家,到時候這裏就會熱鬧起來。每年收一次蜜,至於蜜蜂是去是留,他也不勉強,一切順其自然。
接下來是院牆的建造,宋陽沒有再選用石灰石,而是直接從河裏撿取各種形狀、大小不同、顏色各異的石頭進行堆砌,簡單勾縫後,別有一番獨特的風味。豬圈、羊圈、雞圈等,則被他選在距離大房子三十多米外的一片小空地上建造。
最後,買來青瓦給房頂安裝上,哥倆的房子算是基本建成了,就等著木匠把門窗之類的安裝好。
這一通忙活,又是一個多月。從過年後開始動工,到房子和配套設施全部完工,一共花了七個多月時間。
而宋陽交給王靜雅的那些錢,早已花得精光,甚至還動用了家裏賣豬的五十多元。
因為他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水泥。
在這個物資短缺的時期,水泥屬於稀缺物品,不僅購買時需要審批條子,價格還高得驚人,每噸差不多要二十元。
要是想用水泥來建造石頭房子,那使用量可不小,光是這一項,就得花費一大筆資金。
權衡之後,使用石灰砂漿似乎是最省事的辦法。可別小看這看似平常的石灰砂漿,用來砌石頭牆體,時間越久,牆體就越堅固。
然而,新的難題接連出現,周邊根本買不到石灰,雖說山裏石灰石儲量豐富,但燒製石灰需要煤炭,僅靠木柴的話,根本達不到足夠的高溫,無法燒透石灰石。
好在附近的山野裏就有煤層,可以進行挖掘,隻是把煤背運迴來,著實是個體力活,這下,宋陽算是完全明白了,為什麽山裏山外,包括桃源鎮,大多都是夯土房、吊腳樓和木樓。
可話已出口,而且為了住得舒適,也為了以後不再折騰,宋陽還是決定堅持蓋石頭房,他打算親自去挖煤,自己燒製石灰。
至於沙子和黏土,獲取起來相對容易。
河沙直接從河裏撈取,黏土在附近就能挖到。在宋陽所在的盤龍灣,河流轉彎的地方就堆積了不少河沙,山野裏也有砂石山,不過需要自己挖掘下來砸碎篩選,相比之下,還是直接撈河沙更便捷。
一家人吃完飯之後,宋建國去找會計和記分員商量事情,宋陽則叫上宋軍,兩人帶著鋤頭和其他工具,來到青溝建房的地方,在旁邊找了個土埂,挖了一個將近三米深、肚子大開口小的土窯,專門用於燒製石灰。
土窯邊上就有山石,敲碎成塊搬過來就行,目前就差解決煤炭的問題了。
接下來的幾天,天氣不佳,連續下著蒙蒙細雨,其他工作幹不了,一家人便全身心投入到燒製石灰當中。
就連宋建國在帶領大家把趙富貴和楊華德家交出來的糧食和錢分發給村民後,也參與了進來,挖煤、敲石頭、砍柴,大家分工明確,幹得熱火朝天。
在土窯裏,他們先在底層鋪上一層五六公斤大小的石灰石,接著放上一層煤塊,再放上砍碎的木柴,然後繼續往上堆放石灰石、煤塊,如此一層一層疊加,直到把整個土窯填滿。
為了確保通風良好,讓石灰燒得更透徹,石頭層和煤層的堆疊都特意留出了空隙,大石塊放在溫度最高的中間位置,小石塊則放在邊緣。一切準備妥當後,宋陽點燃了柴火。
在煆燒石灰的過程中,一家人也沒閑著,又開始準備下一窯所需的材料,就這樣不停地忙碌著,一爐接一爐的石灰塊被燒製出來。
天氣放晴後,宋建國得帶領村民們去田裏幹活,往田地裏搬運積攢的肥料,而其他人則繼續跟著宋陽幫忙,他們還需要準備河沙和黃泥。
雖說叫石灰砂漿,但實際上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三合土。
到了生產隊末期,大家的積極性普遍不高,上工就有工分,不上工就沒有,不少人都在混日子。與其每天去混那不到一元錢的工分,還不如來幫忙建房更實在。
石匠們在平整地基時,順便把開鑿出的山石用鏨子鑿出洞,再用大錘和楔子將其分成小塊,每塊控製在四五十斤左右,然後簡單修整出平整的表麵備用。木匠們則開始搭建木架,鋸板材,準備處理木方和製作門窗框架。
青溝建房的這塊地相對平坦,挖土方時,往下挖到五六十公分,就碰到了一塊塊山石,稍加修整,就成了非常堅固的地基。建房工作就這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王靜雅和李嘉怡迴去上工了,宋陽和宋軍則每天在青溝攪拌砂漿,幫忙搬運石頭,為砌牆提供材料。
宋陽還專門砍來竹子,用刀子劈成細細的竹絲,做成刷子,用來清掃石頭牆體上的砂漿和黃泥,再用木棍仔細勾縫。
宋軍要建的大房子,兩層主房麵積有一百五十平方米,再加上左右兩側各兩間的廂房,總麵積至少也有二百三十平方米。要是在前麵砌上圍牆,安裝上大門,妥妥的就是一個四合院的樣式。
米倉山裏其實有不少四合院。早年間湖廣填四川的時候,有不少民風強悍的客家人來到山裏,也把四合院的建築風格帶了過來。即便到了以後,依然有許多四合院群落保存完好,還被列為保護對象。
時間過得很快,一個月轉眼就過去了,石屋的第一層順利建成。別看牆體厚實,是用石頭一塊一塊仔細砌出來的,卻非常有形。大門框和窗框直接用粗大的原木做成,兩麵刨平,厚實又堅固。等裝上精心製作的木門門板和窗扇,肯定既好看又牢固。
一層牆體建好後,一根根原木做成的大木方被架上去當作樓楞,先簡單用幾塊木板墊著,再搭起簡易樓梯,開始建造第二層。
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用石頭砌牆,雖說牆體厚實,但隻要石料和砂漿供應充足,建造速度並沒有想象中那麽慢。又一個月過去,石頭房子的主體工程完成了。
遠遠望去,宋陽覺得這房子漂亮極了,宋軍更是每天都樂嗬嗬的。宋建國、王靜雅和李嘉怡每天晚上都會過來看看,看著這房子一天一個樣,寬敞又明亮。
原本以為會粗糙難看的石頭房,卻有著一種厚重沉穩的獨特氣質,讓人看著特別舒服。宋陽晚上迴到老房子睡覺,不止一次聽到王靜雅和宋建國稱讚那房子,還說相比之下,自家半坡上的老房子就像個簡陋的牲口棚。
聽到這樣的話,宋陽從心底裏感到高興。因為他一直擔心,等哥倆的石頭房子建好後,父母會舍不得放棄半山腰的老房子。現在看來,通過這樣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後要說服他們搬離老屋,應該會容易一些。
畢竟老人常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這種根深蒂固的執念可不是那麽容易改變的,哪怕有再好的房子,他們也不會輕易舍棄舊居。
房間的地板,把泥土夯實後,鋪上整理平整的青石板,縫隙用三合土填充。剩下房梁、椽子的搭建,以及用厚實木料吊頂、鋪設樓板的工作,就交給木匠師傅了。
幾個石匠則轉移到盤龍灣,開始為宋陽的房子準備材料,平整山石。這段時間,宋陽也跟著學會了處理石料,便也加入其中,幹得有模有樣。
宋陽選的建房位置,在小河對麵的石崖前,離石崖下的山洞大約十來米遠。在過去建房之前,得先把河上的石橋建好。考慮到以後可能會發大水,這橋必須建得特別牢固。
宋陽在這兒住了多年,對當地情況非常熟悉,親自選定了建橋的位置。隨後,大家架好下麵的拱形支撐,便開始用鏨子和石錘,仔細地處理每一塊石頭。
把石頭加工成梯形體,一塊一塊緊密地嵌合在一起,再用石頭平鋪過去,與從竹林修出來的土路連接起來。這座石拱橋的承重能力毫無疑問,三米的寬度也完全足夠。
石橋建好後,便進入到建房環節。單從土地平整程度來說,宋陽選的這片地遠不如宋軍建房的青溝。
但宋陽追求的是與眾不同,想要打造出更具別墅風格的新穎建築。石頭房子的厚重質感,加上獨特的造型,二者融合,就能營造出一種曆久彌新的前沿感。
房子的地基分成三塊,呈階梯狀,總麵積大約兩百平方米。這裏石頭資源豐富,宋陽直接用大石頭將三塊相鄰的地基鋪滿,鋪得紮紮實實。
這種做法看似耗費人力和材料,但抬高了基礎,能讓雨水順著地基的細小縫隙順利流出,大大提高了房屋的幹燥程度。
屋子的布局分為三個大房間。中間一進門,就是上樓的樓梯,兩側一邊是客廳和休息室,另一邊是廚房和餐廳。建造時,宋陽特意設計了大門大窗,進一步提升了空間的高度和亮度,看起來就像左右各建了一座獨立的房子,中間用原木連接。
牆壁上,他還要求將木方穿過石牆,留出卡槽,用木頭進一步加固石牆。之所以把門窗留得這麽大,是想著以後有機會換成玻璃,到時候肯定既大氣又美觀。
宋陽這兒的工程量比宋軍那兒大多了,整整花了三個月時間,才完成牆體的建造。在木匠師傅鋪設板麵、架設房梁、椽子和樓板的時候,宋陽突發奇想,讓石匠師傅去他住過一段時間的山洞,把裏麵也整理平整,並鋪設好地麵。
這輩子,這個山洞不會再用來關羊了,而是會成為夏季炎熱時,一家人乘涼休息的好地方。
看著背後的崖壁,宋陽想起上輩子刷視頻時看到的一個石崖,上麵擺放著上百個蜂箱,後來還成了風景區。
於是,他幹脆用竹子搭了架子,趁著大家有工具,提前選好位置,在崖壁上鑿出一個個長五六十公分的長方形石窟。石窟外麵方方正正,裏麵由於不好使用鏨子,就鑿成了半圓形,並在石窟口打出卡槽,等木匠師傅做好門板裝上,就能變成石洞蜂箱。
山裏花草資源豐富,宋陽相信,這麵崖壁上肯定會有許多蜜蜂來安家,到時候這裏就會熱鬧起來。每年收一次蜜,至於蜜蜂是去是留,他也不勉強,一切順其自然。
接下來是院牆的建造,宋陽沒有再選用石灰石,而是直接從河裏撿取各種形狀、大小不同、顏色各異的石頭進行堆砌,簡單勾縫後,別有一番獨特的風味。豬圈、羊圈、雞圈等,則被他選在距離大房子三十多米外的一片小空地上建造。
最後,買來青瓦給房頂安裝上,哥倆的房子算是基本建成了,就等著木匠把門窗之類的安裝好。
這一通忙活,又是一個多月。從過年後開始動工,到房子和配套設施全部完工,一共花了七個多月時間。
而宋陽交給王靜雅的那些錢,早已花得精光,甚至還動用了家裏賣豬的五十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