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評等級
重生1979:發家從采藥開始 作者:中郎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黑豬在一陣抽搐之後,流淌的血液越來越少,最終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接下來要宰殺的第二頭黑豬體型更小一些,大概一百七十斤上下,宰殺的過程也就更為輕鬆。
說來也怪,看著豬血順著殺豬刀噴湧而出,宋陽心中產生的,竟是一種熱烈且豪放的感覺,仿佛這場景充滿了歡樂。
目睹那刀子幹脆利落地捅進豬脖子,他甚至感到有些舒暢。
宋建國拿來一些紙錢,蘸上豬脖子刀口處的鮮血,燒給這兩頭豬。隨後,眾人忙忙碌碌地把殺豬案板架在鐵鍋上方,將豬抬到案板上,方便澆水刮毛。
在刮毛之前,要先在豬蹄上紮一個小孔,插入小竹筒。王嶽和宋軍兩人輪流,鼓著腮幫子一邊往豬體內吹氣,一邊輕輕敲打豬皮,把豬吹得鼓起來,這樣更方便澆水去毛。
蜀地有句俗語“死豬不怕開水燙”,說的就是這個步驟。
這次宰殺的兩頭豬,那頭大一點的準備當作任務豬,送到食品站去。
當然,這種送交是有報酬的,按照食品站規定的價格進行收購。
小的那頭,則留下來供自家明年食用。
在這個時期,養豬可以說是除了生產隊工分分紅外,農戶最大的一項收入來源,也是多年來沒怎麽受到限製的副業。
畢竟,生豬不僅能出口創匯,滿足城裏的肉食需求,豬產生的農家肥對莊稼地也非常重要,所以養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每年,公社都會把任務分配到各個大隊和生產隊,生產隊再把任務落實到農戶,這就是所謂的任務豬。
養豬不像養雞養鴨那樣有很多嚴格的限製,甚至還有一定程度的鼓勵,並沒有像一些影視劇裏展現的那麽嚴格。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管控沒那麽嚴,為什麽不多養幾頭豬發財致富呢?
實際上,這隻是副業,人們的主要工作還是生產隊的勞動生產。有勞動力的人都要去做生產隊每天安排的農活。
喂豬的工作,主要由老人和孩子承擔。宋陽讀書的時候,每天放學後最重要的事就是去割豬草。
關鍵是,這些大多是本地的土豬品種,在山裏,連人吃的糧食都緊張,更沒有多少多餘的糧食用來喂豬。
至於飼料,想都別想,很多人家甚至要靠養豬換來的糧食維持生活。
就靠著割來的豬草、煮熟的爛土豆、爛紅薯、洗碗刷鍋的泔水,再加上點玉米皮之類的東西喂豬,本來生長就緩慢的豬,因為營養跟不上,長得就更慢了。
養一頭一百多斤、不到兩百斤的豬,往往要花費兩年時間,付出的代價確實不小,普通家庭實在養不了太多。
而且,不允許農戶私自宰殺生豬拿去出售,否則就會被認定為投機倒把。
這也是宋陽不賣熊肉的主要原因。
在宋陽家裏,除了這兩頭正在宰殺的豬,還有兩頭六七十斤的,要等到明年才能宰殺。
能養這四頭豬,多虧了王靜雅和李嘉怡的勤勞,隻是這些豬看著肚子拖地,卻不怎麽長肉。
在石河子村,今年能留下一整頭豬當年豬的人家不多,大多數家庭隻能殺一頭,然後交一半給食品站。
“林哥,你幫我看看,這頭送去食品站的豬能評個什麽等級?”宋建國笑著向林金友問道。
在殺豬這方麵,林金友經驗非常豐富,估算的結果十分準確,幾乎和食品站的驗收員不相上下,偏差很小。
隻見林金友彎下腰,在那頭大一些的黑豬身上反複地摸脊背、按肚皮、捏肉膘,觀察了好一會兒才說道:“這豬骨架看起來挺大,但膘不算厚,大概兩百斤左右,出肉率有點低,估計能評個五級。”
食品站收購生豬的價格,是根據出肉率來評定的,一共有十二個級別。
每百斤毛豬出肉 77斤的,被定為一級,價格大概是五十三塊左右。之後每百斤出肉量下降兩斤,級別就降低一級,相應的價格也會減少一塊五。
也就是說,這頭任務豬一百斤的價格差不多是四十七塊,整頭豬也就隻能換迴九十來塊錢。聽起來錢數不少,但家裏好幾口人,平均下來一個人也就十多塊錢,還沒算上兩個孩子。
養了兩年的一頭豬,就換來這麽點錢,況且還要用這些錢買兩隻豬仔,再加上一家人一年到頭的各種花費,日子過得緊巴也就不奇怪了。
為了能多賣點錢,每年在食品站評級的時候,各生產隊的村民都和食品站的檢驗員鬥智鬥勇。比如,拉著生豬去收購站的時候,都會想盡辦法把豬喂得飽飽的,希望能增加點重量。
一路上要是豬拉了點屎尿,村民們都心疼得不行。
但這些小手段大多逃不過檢驗員的眼睛。
為了這些事,雙方經常爭得臉紅脖子粗。
要是誰也不服誰,就隻能“見刀”。
所謂“見刀”,就是當場宰殺生豬,然後稱重。但事實證明,這樣稱出來的結果和檢驗員預估的偏差很小。
因為距離桃源鎮有十多裏路,把豬運過去很麻煩,所以他們家選擇直接宰殺後再送去過秤評級。
林金友都這麽說了,估計下午把豬送到食品站,結果也不會有太大差別。
眾人舀起鍋裏的水,澆在豬身上,開始刮豬毛,仔細地燙豬腳、燙耳朵、燙豬背。
黑豬的毛比較難刮,尤其是有褶皺的地方。
好在大家都是老手,動作熟練,不到一個小時,兩頭豬就處理好了。
接下來,由林金友動手,割下豬頭,開膛後取出板油和內髒,大家便開始仔細尋找裏麵的粉腸。
“這兩頭豬的粉腸挺多的!”
“是啊,確實不少!”
“找仔細點,別到時候吃著吃出鬆毛來。”
“怕什麽,多割點……鬆毛而已,又不是屎!”
幾個人你一句我一句,熱熱鬧鬧的,大家都喜歡吃粉腸,都想多弄一些出來。
兩頭豬隻需要分解一頭,另一頭開膛整理好腸肚就行,所以進展很快。
豬肉分解完成後,他們在案板上把肉切成一條條的。
王靜雅早就端來簸箕,拿來鹽巴。趁著豬肉還有溫度,趕緊往上麵搓鹽,再抹上花椒、辣椒等調料,然後用鐵鉤子掛起來晾曬。
屋裏,李嘉怡和王嶽的媽媽已經在蒸玉米飯,還忙著切肉、洗菜,準備中午飯。
幾人在處理豬下水的時候,宋陽惦記的是那兩個豬尿泡。
豬尿泡可是個好東西,宋陽拿到後,先把裏麵的尿倒掉,然後將其翻過來,撒上一些鹽揉搓清洗。
打理幹淨後,他拿著往屋裏走,拿起其中一個,把火塘裏的草木灰裝進去,接著用麻線纏著木頭把口封住。
看到宋陽這一係列操作,正忙著蒸飯的李嘉怡有些不理解:“老幺,你這是幹什麽呀,放了這麽多灰,還能洗幹淨嗎,這還能吃嗎?”
“這次不吃,我留著有用,打算用它們做兩個裝火藥的包。”
“這能行嗎……做得成嗎?”王嶽的媽媽也好奇地湊過來,一臉懷疑。
“裝滿灰,等幹了以後清理幹淨,再裝上帶竹舌的竹筒封口,最後上漆就行!”
宋陽簡單地說了一下做法。
看到雲梅、雲蘭兩姐妹在一旁蹲著好奇地看著,宋陽猶豫了一下,拿起其中一個,找來竹節把它吹大,然後用麻繩把開口纏緊,遞給雲梅說:“給你們做個氣球玩!”
雲梅開心地在宋陽臉上親了一下。
山裏的孩子沒什麽玩具,要玩的話,隻能自己動手或者讓大人幫忙做。
用豬尿泡吹成的氣球,既能當氣球玩,又能當球踢,還特別耐用。
豬尿泡,承載了這一代人童年的許多快樂。
至於另一個豬尿泡,宋陽把它裝滿火塘灰,用木頭和麻線纏好封口後,拿到樓上陰幹。要把它製成成品,至少得一個月以後了。
接下來要宰殺的第二頭黑豬體型更小一些,大概一百七十斤上下,宰殺的過程也就更為輕鬆。
說來也怪,看著豬血順著殺豬刀噴湧而出,宋陽心中產生的,竟是一種熱烈且豪放的感覺,仿佛這場景充滿了歡樂。
目睹那刀子幹脆利落地捅進豬脖子,他甚至感到有些舒暢。
宋建國拿來一些紙錢,蘸上豬脖子刀口處的鮮血,燒給這兩頭豬。隨後,眾人忙忙碌碌地把殺豬案板架在鐵鍋上方,將豬抬到案板上,方便澆水刮毛。
在刮毛之前,要先在豬蹄上紮一個小孔,插入小竹筒。王嶽和宋軍兩人輪流,鼓著腮幫子一邊往豬體內吹氣,一邊輕輕敲打豬皮,把豬吹得鼓起來,這樣更方便澆水去毛。
蜀地有句俗語“死豬不怕開水燙”,說的就是這個步驟。
這次宰殺的兩頭豬,那頭大一點的準備當作任務豬,送到食品站去。
當然,這種送交是有報酬的,按照食品站規定的價格進行收購。
小的那頭,則留下來供自家明年食用。
在這個時期,養豬可以說是除了生產隊工分分紅外,農戶最大的一項收入來源,也是多年來沒怎麽受到限製的副業。
畢竟,生豬不僅能出口創匯,滿足城裏的肉食需求,豬產生的農家肥對莊稼地也非常重要,所以養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每年,公社都會把任務分配到各個大隊和生產隊,生產隊再把任務落實到農戶,這就是所謂的任務豬。
養豬不像養雞養鴨那樣有很多嚴格的限製,甚至還有一定程度的鼓勵,並沒有像一些影視劇裏展現的那麽嚴格。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管控沒那麽嚴,為什麽不多養幾頭豬發財致富呢?
實際上,這隻是副業,人們的主要工作還是生產隊的勞動生產。有勞動力的人都要去做生產隊每天安排的農活。
喂豬的工作,主要由老人和孩子承擔。宋陽讀書的時候,每天放學後最重要的事就是去割豬草。
關鍵是,這些大多是本地的土豬品種,在山裏,連人吃的糧食都緊張,更沒有多少多餘的糧食用來喂豬。
至於飼料,想都別想,很多人家甚至要靠養豬換來的糧食維持生活。
就靠著割來的豬草、煮熟的爛土豆、爛紅薯、洗碗刷鍋的泔水,再加上點玉米皮之類的東西喂豬,本來生長就緩慢的豬,因為營養跟不上,長得就更慢了。
養一頭一百多斤、不到兩百斤的豬,往往要花費兩年時間,付出的代價確實不小,普通家庭實在養不了太多。
而且,不允許農戶私自宰殺生豬拿去出售,否則就會被認定為投機倒把。
這也是宋陽不賣熊肉的主要原因。
在宋陽家裏,除了這兩頭正在宰殺的豬,還有兩頭六七十斤的,要等到明年才能宰殺。
能養這四頭豬,多虧了王靜雅和李嘉怡的勤勞,隻是這些豬看著肚子拖地,卻不怎麽長肉。
在石河子村,今年能留下一整頭豬當年豬的人家不多,大多數家庭隻能殺一頭,然後交一半給食品站。
“林哥,你幫我看看,這頭送去食品站的豬能評個什麽等級?”宋建國笑著向林金友問道。
在殺豬這方麵,林金友經驗非常豐富,估算的結果十分準確,幾乎和食品站的驗收員不相上下,偏差很小。
隻見林金友彎下腰,在那頭大一些的黑豬身上反複地摸脊背、按肚皮、捏肉膘,觀察了好一會兒才說道:“這豬骨架看起來挺大,但膘不算厚,大概兩百斤左右,出肉率有點低,估計能評個五級。”
食品站收購生豬的價格,是根據出肉率來評定的,一共有十二個級別。
每百斤毛豬出肉 77斤的,被定為一級,價格大概是五十三塊左右。之後每百斤出肉量下降兩斤,級別就降低一級,相應的價格也會減少一塊五。
也就是說,這頭任務豬一百斤的價格差不多是四十七塊,整頭豬也就隻能換迴九十來塊錢。聽起來錢數不少,但家裏好幾口人,平均下來一個人也就十多塊錢,還沒算上兩個孩子。
養了兩年的一頭豬,就換來這麽點錢,況且還要用這些錢買兩隻豬仔,再加上一家人一年到頭的各種花費,日子過得緊巴也就不奇怪了。
為了能多賣點錢,每年在食品站評級的時候,各生產隊的村民都和食品站的檢驗員鬥智鬥勇。比如,拉著生豬去收購站的時候,都會想盡辦法把豬喂得飽飽的,希望能增加點重量。
一路上要是豬拉了點屎尿,村民們都心疼得不行。
但這些小手段大多逃不過檢驗員的眼睛。
為了這些事,雙方經常爭得臉紅脖子粗。
要是誰也不服誰,就隻能“見刀”。
所謂“見刀”,就是當場宰殺生豬,然後稱重。但事實證明,這樣稱出來的結果和檢驗員預估的偏差很小。
因為距離桃源鎮有十多裏路,把豬運過去很麻煩,所以他們家選擇直接宰殺後再送去過秤評級。
林金友都這麽說了,估計下午把豬送到食品站,結果也不會有太大差別。
眾人舀起鍋裏的水,澆在豬身上,開始刮豬毛,仔細地燙豬腳、燙耳朵、燙豬背。
黑豬的毛比較難刮,尤其是有褶皺的地方。
好在大家都是老手,動作熟練,不到一個小時,兩頭豬就處理好了。
接下來,由林金友動手,割下豬頭,開膛後取出板油和內髒,大家便開始仔細尋找裏麵的粉腸。
“這兩頭豬的粉腸挺多的!”
“是啊,確實不少!”
“找仔細點,別到時候吃著吃出鬆毛來。”
“怕什麽,多割點……鬆毛而已,又不是屎!”
幾個人你一句我一句,熱熱鬧鬧的,大家都喜歡吃粉腸,都想多弄一些出來。
兩頭豬隻需要分解一頭,另一頭開膛整理好腸肚就行,所以進展很快。
豬肉分解完成後,他們在案板上把肉切成一條條的。
王靜雅早就端來簸箕,拿來鹽巴。趁著豬肉還有溫度,趕緊往上麵搓鹽,再抹上花椒、辣椒等調料,然後用鐵鉤子掛起來晾曬。
屋裏,李嘉怡和王嶽的媽媽已經在蒸玉米飯,還忙著切肉、洗菜,準備中午飯。
幾人在處理豬下水的時候,宋陽惦記的是那兩個豬尿泡。
豬尿泡可是個好東西,宋陽拿到後,先把裏麵的尿倒掉,然後將其翻過來,撒上一些鹽揉搓清洗。
打理幹淨後,他拿著往屋裏走,拿起其中一個,把火塘裏的草木灰裝進去,接著用麻線纏著木頭把口封住。
看到宋陽這一係列操作,正忙著蒸飯的李嘉怡有些不理解:“老幺,你這是幹什麽呀,放了這麽多灰,還能洗幹淨嗎,這還能吃嗎?”
“這次不吃,我留著有用,打算用它們做兩個裝火藥的包。”
“這能行嗎……做得成嗎?”王嶽的媽媽也好奇地湊過來,一臉懷疑。
“裝滿灰,等幹了以後清理幹淨,再裝上帶竹舌的竹筒封口,最後上漆就行!”
宋陽簡單地說了一下做法。
看到雲梅、雲蘭兩姐妹在一旁蹲著好奇地看著,宋陽猶豫了一下,拿起其中一個,找來竹節把它吹大,然後用麻繩把開口纏緊,遞給雲梅說:“給你們做個氣球玩!”
雲梅開心地在宋陽臉上親了一下。
山裏的孩子沒什麽玩具,要玩的話,隻能自己動手或者讓大人幫忙做。
用豬尿泡吹成的氣球,既能當氣球玩,又能當球踢,還特別耐用。
豬尿泡,承載了這一代人童年的許多快樂。
至於另一個豬尿泡,宋陽把它裝滿火塘灰,用木頭和麻線纏好封口後,拿到樓上陰幹。要把它製成成品,至少得一個月以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