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年少之時,便常於學府之中潛心研習經典。


    那學府之內,書聲琅琅,墨香四溢。


    一日,夫子出題考校眾學子對兵法謀略的深刻見解。


    眾人皆各抒己見,或激昂慷慨,或循規蹈矩,唯有司馬懿的答案猶如鶴立雞群,獨樹一幟。


    他旁征博引諸多戰例,從孫武的詭譎用兵,到白起的雷霆萬鈞,再到韓信的背水一戰,每一個例子都被他信手拈來,剖析得入木三分。


    夫子聽得頻頻頷首,眼中滿是讚許與驚喜。


    這日過後,司馬懿的名聲如春風拂過的花朵,在當地漸漸綻放開來。


    然而,他並未因此而心生驕矜,反倒是更加勤奮刻苦地鑽研學問。


    他深知,這亂世即將如洶湧的浪潮般席卷而來,唯有讓自己飽腹經綸,才能在這亂世之中有所作為,成就一番偉業。


    恰在此時,當地遭遇了一場罕見的旱災,土地幹裂,莊稼枯萎,百姓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


    司馬懿心懷悲憫,主動向縣令進言,以其所學提出了一套應對旱災和安撫百姓的周全之法。


    其中不僅涉及水利工程的改良之策,更包含了精妙的糧食調配策略。


    縣令初時還有些疑慮,但見司馬懿言辭懇切,條理清晰,最終決定采納其建議。


    果不其然,成效斐然,百姓們的生活逐漸有了轉機。


    此事如同長了翅膀一般,迅速傳至州府。


    州牧聞之,對司馬懿大為讚賞,欲將其招攬至幕下為官。


    但司馬懿卻婉言相拒,說道:“如今雖略有小成,然學無止境,世間學問如浩渺星河,吾還需沉澱些時日,方能擔當大任。”


    於是,他毅然迴歸書齋,繼續埋首於書卷之間,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的養分,隻待風雲際會之時,一展胸中的宏偉抱負。


    數年後,漢室衰微,風雨飄搖。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權傾朝野。


    聽聞司馬懿之才,便差人送去聘書,請司馬懿入朝為官。


    司馬懿收到聘書之時,心中猶如掀起了驚濤駭浪。


    他深知,此時的曹氏勢力如日中天,漢室已然淪為傀儡。


    若應了曹操,無疑是卷入了曹氏與漢室那錯綜複雜的紛爭之中,稍有不慎,便會粉身碎骨。


    他站在庭院之中,望著天邊那變幻莫測的雲彩,沉思良久。


    最終,他還是決定拒絕。


    使者聽聞司馬懿的拒絕,臉色頓時變得陰沉,不悅地警告他莫要違抗丞相之意。


    司馬懿隻是淡然一笑,神色從容,說道:“吾誌在研學修身,無意官場的爾虞我詐與紛爭,煩請迴稟丞相。”


    使者無奈,隻得悻悻而歸。


    此後,司馬懿閉門謝客,將自己與外界的喧囂隔絕開來,專心研究天下局勢。


    他深知,各方勢力猶如交錯的蛛網,錯綜複雜,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可輕易涉足。


    但他也明白,在這滔滔亂世之中,想要一直獨善其身,置身事外,幾乎是不可能之事。


    在潛心讀書之餘,他暗中結交了一些誌同道合的仁人誌士。


    他們相聚於密室之中,共論天下大勢,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他們等待著真正值得輔佐之人的出現,或是時機成熟之際,再出山施展才華,以圖大業。


    可曹操豈是輕易罷休之人。


    不久後,曹操再次遣使者前來,這次使者帶來了眾多厚禮,言辭懇切,且言說丞相求賢若渴,對司馬懿青睞有加,並告知司馬懿若不應召,恐將累及家人。


    司馬懿心中一驚,他深知曹操手段狠辣,心狠手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但他仍不願輕易就範,正欲再次迴絕。


    這時,一旁的父親司馬防開口勸道:


    “兒啊,曹操勢大,今番若是再拒,家族危在旦夕矣。


    且曹丞相雄才大略,或許真能在這亂世之中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


    司馬懿聽了父親之言,內心猶如翻江倒海,掙紮許久。


    他想起自己多年所學,難道就要因此而埋沒於這亂世之中?


    再者,若因自己一人之固執,致使家族遭受滅頂之災,實非他所願。


    最終,他長歎一聲,無奈地對使者道:“承蒙丞相厚愛,懿願往。”


    使者大喜過望,連忙帶著司馬懿踏上了前往許昌的征程。


    許昌城中,一片繁華景象,車水馬龍,人聲鼎沸。


    但在這繁華背後,卻暗藏著洶湧的權力爭鬥和陰謀詭計。


    曹操親自接見了司馬懿,看著眼前這位年輕而充滿睿智的司馬懿,曹操大笑道:“君終入我彀中。”


    司馬懿恭敬地行禮,心中卻暗忖自己未來之路必定充滿了艱難險阻,荊棘叢生。


    但既已入局,便隻能小心應對,步步為營,且看能否在這亂世之中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廣闊天地。


    初入許昌,曹操給司馬懿安排了一些看似平常的事務,實則是對他能力與忠誠度的暗中考驗。


    司馬懿何等聰慧,自然洞悉了曹操的心思。


    他對待每件事都盡心盡力,事無巨細,皆辦得滴水不漏,毫無破綻。


    漸漸地,他贏得了曹操的初步信任。


    一日,曹操與眾謀士在宏偉的殿堂之上商議征討袁紹之事。


    眾人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有的主張速戰速決,有的則建議徐徐圖之,意見不一,爭論不休。


    司馬懿默默傾聽,待眾人說完,方才緩緩開口。


    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剖析袁紹陣營的利弊時猶如抽絲剝繭,入木三分。


    他指出袁紹內部矛盾重重,將領之間不和,彼此猜忌,糧草運輸線過長,難以保障供應等諸多弱點。


    同時,他建議曹操先截斷袁紹的糧草供應,使其軍心大亂,然後再各個擊破。


    曹操聽後,眼睛一亮,猶如黑暗中看到了一絲曙光,當場采納了他的計策。


    隨著時間的緩緩推移,司馬懿越發低調謹慎。


    他在曹操身邊,時刻察言觀色,揣摩曹操的心思,巧妙地周旋於複雜的人際關係之中。


    然而,他心中亦有著自己的盤算。


    他一麵協助曹操處理政務軍務,盡顯自己的才華與能力;


    一麵暗暗留意朝中各方勢力的分布與動態,洞察人心的向背和權力的消長。


    他深知,在這權力的漩渦中心,一步走錯,便可能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他既要利用曹操給予的機會積攢威望和人脈,拓展自己的影響力;


    也要時刻提防曹操那多疑的性格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就這樣小心翼翼地走著自己的仕途之路。


    在曹操麾下效力多年後,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


    司馬懿深知這是一場更為微妙且兇險的博弈。


    曹丕為人聰慧,有治國之能,但曹植亦是才情出眾,風度翩翩,深得曹操的喜愛。


    一日,曹植設宴請諸位大臣,美其名曰宴飲,實則意圖拉攏人心,擴充自己的勢力。


    司馬懿本不欲前往,以免卷入這場兄弟之間的爭鬥。


    但念及自己支持曹丕,必須探知曹植的動靜和心思。


    於是,他硬著頭皮前往宴會。


    宴會上,曹植高談闊論,吟詩作畫,盡顯自己的才華橫溢。


    司馬懿不動聲色,默默飲酒,暗中觀察在場諸人的表情神態,揣測他們的心思和立場。


    宴會結束後,司馬懿匆匆趕去向曹丕匯報詳情。


    曹丕聽聞曹植在宴會上的表現,憂心忡忡,眉頭緊鎖。


    司馬懿輕聲安慰道:“公子不必過度擔憂,植公子雖有才氣,但公子您仁厚且長於政治權衡,懂得隱忍和謀略,此乃大王所看重之處。”


    隨後,司馬懿為曹丕出謀劃策,詳細地教導他如何在曹操麵前巧妙地展現自己的治國方略,如何以智慧和策略贏得曹操的認可和信任。


    曹丕依計行事,在曹操麵前表現得沉穩大氣,睿智果斷。


    曹操見之,頻頻點頭,心中對曹丕的讚賞之意日益增加。


    在這場儲位之爭中,司馬懿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謀略,逐步幫助曹丕建立了優勢,使其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而他自己,也在曹魏政權中的地位愈發穩固,成為朝堂之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


    曹丕登基稱帝後,司馬懿更是盡心竭力地輔佐。


    他整肅朝綱,雷厲風行,剔除了諸多弊政;


    推行新政,革故鼎新,許多舊製得以革新,魏國上下氣象一新,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


    但司馬懿的功高震主也引起了部分朝臣的猜忌和嫉妒。


    一日,朝堂之上,有人心懷叵測,彈劾司馬懿擁兵自重,意圖不軌。


    曹丕卻不以為意,微微一笑,說道:“朕信仲達,若無仲達,何來今日之魏國。”


    司馬懿忙伏地謝恩,心中感激曹丕的信任,但也深知危險尚存,不可掉以輕心。


    曹丕病重之時,托孤於司馬懿與曹真等人。


    曹叡繼位後,起初對司馬懿也是敬重有加。


    司馬懿多次領兵出征,抵禦外敵,保衛魏國的邊疆安寧。


    一次北伐之戰中,諸葛亮足智多謀,司馬懿與之對陣。


    戰場上,司馬懿穩紮穩打,不急於求勝,雖無大勝卻也未大敗。


    他深知諸葛亮用兵如神,不可貿然出擊,隻能以守為攻,等待時機。


    然而,曹叡漸漸聽信小人之言,對司馬懿起了疑心。


    司馬懿察覺到聖意的轉變,深知繼續留在朝堂之上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


    於是,他主動請辭兵權,告老還鄉。


    迴鄉途中,他望著那山河大地,心中感慨萬千。


    自己一生在權力爭鬥中沉沉浮浮,雖建立了無數功勳,卻始終難以逃脫帝王的猜疑。


    但他也深知,隻要魏國還有變數,自己就不會徹底遠離朝堂的紛爭。


    司馬懿歸鄉後,表麵上過著閑雲野鶴般的悠閑生活。


    每日種花弄草,吟詩作對,仿佛已將朝堂之事拋諸腦後。


    但實際上,他暗中派人密切關注著朝堂的動向,洞察著局勢的變化。


    不久,魏國邊境戰事又起,敵軍來勢洶洶,如洪水猛獸般席卷而來。


    曹叡派出去的幾員大將均铩羽而歸,損兵折將。


    朝堂之上,眾人爭論不休,各執一詞,卻無人敢挺身而出,領兵再戰。


    曹叡無奈之下,想到了司馬懿。


    使者來到司馬懿的住所,傳達曹叡複用他的旨意。


    司馬懿心中早有預料,他佯裝病體沉重,推脫了一番,欲擒故縱。


    使者苦苦哀求,聲淚俱下,訴說魏國的危急局勢,懇請司馬懿以大局為重。


    司馬懿這才緩緩起身,表示願意為國再效犬馬之勞。


    司馬懿重新整頓軍隊,厲兵秣馬,開赴邊疆。


    麵對敵軍,他故技重施,穩守營寨,以逸待勞,尋找敵軍的破綻。


    終於,他抓住戰機,果斷出擊,大破敵軍。


    捷報傳迴朝廷,曹叡龍顏大悅,對司馬懿的功績讚不絕口。


    然而,司馬懿班師迴朝之日,心中卻憂慮起來。


    此次得勝,固然重振了自己的威名,但也必然再度引來他人的猜忌和嫉妒。


    他知道,在這變幻莫測的朝堂之上,自己必須步步為營,如履薄冰,方能保全身家性命並護住家族的榮耀。


    曹叡病情日益加重,看著朝堂動蕩不安,深知幼子曹芳無力獨自撐起魏國江山。


    於是,他效仿先帝,決定托孤。


    曹叡在病榻之上召見司馬懿和曹爽,氣息微弱卻目光堅定,“朕將幼帝托付於你們二人,望卿等忠心輔佐,勿負朕之所托。”


    司馬懿與曹爽趕忙跪地領命,誓言忠心耿耿,輔佐幼主。


    曹芳登基後,曹爽仗著自己宗親的身份,開始肆意攬權,排除異己,打壓朝中的反對派。


    司馬懿看在眼裏,心中暗自警惕。


    他深知曹爽此舉乃是自取滅亡之道,可自己若稍有動作,必定引發朝堂大亂。


    曹爽為試探司馬懿,假意邀請他一同商討國事。


    司馬懿裝作老邁昏庸,言語間盡是糊塗話,思維混亂。


    曹爽心中暗喜,以為司馬懿不足為懼,放鬆了對他的警惕。


    但司馬懿暗中卻與心腹謀劃,聯絡朝中的舊部,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變故。


    他深知,自己雖不想卷入爭權奪利的漩渦,但為了保全自身與家族,不得不出手製衡曹爽。


    一日,曹爽帶著親信出城狩獵,司馬懿看準時機,率領死士控製了京城的要害之地。


    曹爽迴城後大驚失色,卻為時已晚。


    司馬懿成功奪權,自此魏國大權落入司馬懿之手。


    但他望著年幼的曹芳,心中五味雜陳,不知這魏國日後的命運究竟何去何從。


    司馬懿掌握大權後,並未急於廢黜曹芳。


    他深知魏國的根基尚在,民心未失,冒然行事隻會引起內亂。


    於是他一方麵繼續穩定朝政,選拔賢能之士補充官員的空缺,使國家機器能夠正常運轉;


    另一方麵,他開始培養自己的心腹勢力,尤其是在軍中安插親信將領,鞏固自己的權力基礎。


    然而,外部吳蜀兩國聞聽魏國朝堂變動,蠢蠢欲動,企圖趁火打劫。


    司馬懿隻得強撐病體,部署邊防,抵禦外敵的入侵。


    但歲月不饒人,他的身體每況愈下。


    臨終之前,他召集兒子們齊聚榻前,叮囑道:


    “吾一生縱橫官場,曆經波折方掌大權。汝等切不可操之過急,當徐徐圖之,以保家族之昌盛,國家之安寧。”


    其子司馬昭等人謹遵父命,眼中滿是堅定與決心。


    司馬懿死後,司馬昭繼承其父遺誌。


    他比司馬懿更具野心,在朝堂不斷擴張司馬氏的權勢。


    麵對曹氏宗族的反撲,司馬昭果斷鎮壓,毫不留情。


    而魏國在司馬氏的統治下,雖維持著強國的表象,內部卻已是暗流湧動,人心惶惶。


    對外,他積極籌備伐蜀計劃,企圖通過對外戰爭進一步鞏固司馬氏的地位。


    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兩路大軍攻蜀。


    鍾會大軍直逼成都,薑維據險而守,雙方僵持不下,戰事陷入膠著狀態。


    鄧艾則出奇兵偷渡陰平,蜀軍措手不及,江油守將馬邈望風而降。


    劉禪驚慌失措,群臣爭議紛紜,有的主張堅守成都,與敵軍決一死戰;


    有的提議投奔東吳,以求庇護。


    譙周力排眾議,勸說劉禪投降。


    劉禪權衡再三,最終開城降魏。


    消息傳到洛陽,司馬昭大喜過望,設宴慶功。


    然而鍾會心懷異誌,他見蜀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又手握重兵,竟欲割據自立,稱王稱霸。


    鄧艾功高震主,鍾會嫉妒不已,便誣陷鄧艾謀反。


    司馬昭本就多疑,當即下令收押鄧艾父子。


    鍾會自以為計謀得逞,便在蜀中緊鑼密鼓地準備反叛之事。


    但他手下將士大多心係中原故土,並不願跟隨他叛亂。


    司馬昭察覺鍾會異動,親率大軍前往平叛。


    鍾會不敵,兵敗被殺,其野心終成泡影。


    至此,蜀漢滅亡,司馬氏權勢更盛。


    但司馬氏篡位之舉,引得天下人心惶惶,民怨沸騰。


    民間仁人義士紛紛密謀複國,三國局勢愈加複雜難測,而司馬氏麵臨的挑戰也才剛剛開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三囯歸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沒用的阿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沒用的阿光並收藏亂三囯歸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