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風獵獵作響,如激昂的戰歌,周瑜身姿挺拔地站在船頭,衣袂飄飄。


    他目光深邃地望著滔滔江水,那江水奔騰不息,猶如他心中翻滾的萬千謀劃。


    近日曹操大軍壓境,宛如烏雲蔽日,東吳上下人心惶惶,恐懼與不安在每一個人的心頭蔓延。


    唯有他,周瑜,依舊鎮定自若,那堅定的神情仿佛一座屹立不倒的山峰。


    周瑜深知曹操雖兵多將廣,氣勢洶洶,但其麾下北軍不善水戰,這便是他們致命的弱點。


    而己方水軍精銳,訓練有素,若善加利用,巧妙布局,未必不可一戰。


    這一認知如明燈在他心中閃耀,給予他無盡的勇氣和決心。


    正沉思間,魯肅腳步匆匆地走來,神色焦急,


    “公瑾,諸葛亮此人前來我營已數日,其才高智廣,謀略過人,恐非池中物,當如何處之?”


    魯肅的聲音中充滿了憂慮和疑惑。


    周瑜微微眯眼,手中羽扇輕輕搖動,那姿態瀟灑從容。


    “子敬莫急,亮雖有大才,然如今同屬抗曹陣營,暫且觀察,且看他能獻出何策。


    不過,吾亦不會全然信他,待破曹之後,再作計較。”


    周瑜的話語沉穩而堅定,帶著深思熟慮後的果斷。


    說罷,周瑜下令整軍備戰,那威嚴的聲音在江風中傳揚。


    一時間,東吳水軍戰船列陣於江麵,軍旗獵獵飄揚,如同一幅壯麗的畫卷。


    周瑜登上指揮船高台,身姿偉岸,目光堅定而熾熱,似已看到勝利的曙光穿透重重迷霧。


    此時的他,仿若一顆璀璨星辰,即將在這亂世的蒼穹下綻放最耀眼光芒,照亮東吳的未來。


    忽一日,東風驟起,唿嘯著掠過江麵。


    周瑜大喜過望,那興奮的神情如同看到了勝利的女神降臨。


    他深知戰機已至,這是上天賜予的絕佳時機。


    諸葛亮前來獻計,言用火攻可大破曹軍。


    周瑜心中暗讚孔明之計與己不謀而合,但其麵上卻不動聲色,依舊保持著那份從容與淡定。


    周瑜當即調遣諸將,聲音洪亮如鍾鳴,


    “黃蓋聽令!”


    黃蓋應聲而出,


    “末將在!”


    周瑜目光如炬,


    “命你率數十艘裝滿易燃之物的戰船佯裝投降曹軍。”


    黃蓋領命而去,那堅毅的背影帶著決死的信念。


    他乘著東風向曹軍水寨駛去,戰船破浪前行,激起層層浪花。


    曹操見黃蓋來降,心中雖有疑慮,那多疑的天性讓他眉頭微皺,但見黃蓋船隊形單影隻,又念及自己大軍的強盛,卻也未過多防備。


    待黃蓋船隊靠近之時,黃蓋一聲令下,眾將士點燃戰船,火勢瞬間如猛獸般蔓延開來。


    刹那間,曹軍戰船紛紛起火,火光衝天,映紅了半邊天。


    曹軍大亂,唿喊聲、哭叫聲交織成一片混亂的樂章。


    周瑜見狀,親率東吳水軍掩殺過去,那氣勢如排山倒海。


    曹軍本就不慣水戰,此時又遇大火,更是潰不成軍,如喪家之犬般四處逃竄。


    曹操在亂軍中倉皇逃竄,望著滿江的火光,那絕望的眼神充滿了懊悔與不甘。


    周瑜則乘勝追擊,直殺得曹軍屍橫遍野,江水被鮮血染紅,形成一幅慘烈而壯觀的畫麵。


    此役過後,曹操元氣大傷,損兵折將,短期內無力南侵。


    東吳上下一片歡騰,那喜悅的氣氛如同節日的盛宴。


    周瑜之名威震天下,成為這亂世之中當之無愧的英雄,他的智勇被人們傳頌,光芒萬丈。


    而諸葛亮的才智也讓周瑜更加忌憚起來,那忌憚如同一顆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周瑜大勝而歸後,卻發現荊州被劉備軍兵不血刃地占領了大半,心中的怒火如火山般噴發。


    愈發視諸葛亮為心腹大患,那眼中的敵意如寒芒閃爍。


    於是心生一計,欲以孫權之妹孫尚香為餌,誘騙劉備過江成親,實則打算囚禁劉備,以此要挾諸葛亮交出荊州之地。


    這一計策陰險狡詐,如同黑暗中的毒蛇。


    魯肅聽聞此計,眉頭緊鎖,心中雖覺不妥,但拗不過周瑜的堅決。


    劉備接到東吳聯姻邀請,心中猶豫不決,滿是擔憂。


    諸葛亮卻是微微一笑,那笑容中透著神秘與自信,力勸劉備前往,並派趙雲護駕。


    劉備心懷忐忑來到東吳,如同走進了一座未知的迷宮。


    孫尚香見劉備氣宇軒昂,英姿颯爽,竟真的傾心於他。


    那眼神中的愛慕如火焰般熾熱。


    劉備既得孫尚香傾心,便在東吳暫居下來,日子倒也過得安穩。


    周瑜心急如焚,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多次催促孫權對劉備動手,那急切的心情溢於言表。


    然孫權念及妹妹之情,猶豫不決,那內心的掙紮如同風暴中的小船。


    一日,太後忽聞劉備之事,好奇之心頓起。


    遂傳召劉備入宮覲見,那旨意如同雷霆降臨。


    劉備進得宮來,隻見那太後端坐在殿上,雖年事已高,卻透著一股威嚴之氣,讓人不敢直視。


    劉備恭敬行禮,言辭懇切,如春風拂麵。


    太後細細打量,見他舉止有度,談吐不凡,心中暗歎難怪女兒動心。


    太後開口道:


    “汝可知吾兒仲謀之意?”


    聲音沉穩而有力。


    劉備答曰:“備隻願與東吳修好,共圖大業。”


    那堅定的語氣如同誓言。


    太後微微頷首,


    “若汝真心對待吾女,且能保東吳太平,哀家自會為汝周旋。”


    那目光中帶著期許。


    劉備謝恩而出,此事傳入周瑜耳中,周瑜大驚失色,那表情如同晴空霹靂。


    原本天衣無縫的計劃,如今因太後插手變得棘手起來,如同一團亂麻,難以理清。


    而劉備得了太後支持,在東吳行事更為大膽,那自信的姿態讓周瑜恨得咬牙切齒。


    周瑜一時無計可施,隻能重新謀劃應對之策,那焦慮的心情如同黑夜中的獨行者。


    大婚當日,周瑜派兵圍堵劉備住所,那森嚴的陣勢如鐵桶一般。


    卻發現孫尚香手持寶劍怒目而視,不許眾人靠近,那英姿颯爽的模樣如同女戰神。


    劉備趁機表明真心,願與東吳交好共同抗曹,那誠懇的態度讓人動容。


    孫尚香深受感動,決定隨劉備迴荊州,那堅定的眼神如同星辰閃爍。


    周瑜得知消息帶兵追趕,那急切的心情如離弦之箭。


    卻被諸葛亮設下的伏兵打得大敗,那狼狽的模樣如同落水的鳳凰。


    周瑜氣得吐血,那憤怒的神情如火山爆發,歎道:


    “既生瑜,何生亮!”


    聲音中充滿了不甘與絕望。


    東吳此番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顏麵盡失,而劉備勢力借此得以進一步發展壯大,如日中天。


    三國局勢愈加錯綜複雜,如同一個巨大的謎團,讓人難以捉摸。


    周瑜兵敗後,身心俱疲,臥病在床。


    但他心中恨意難消,那仇恨如同燃燒的火焰,發誓定要報此大仇,那堅定的決心如鋼鐵般不可動搖。


    幾日後,他聽聞劉備正在籌備一場盛大的宴會慶祝勝利,那歡快的氣氛如同對他的嘲諷。


    周瑜心生一計,佯裝病重將死,派人送密信給劉備,稱有重大機密相告,望其單獨前來一見。


    那信中的言辭懇切,仿佛真心求助。


    劉備本就寬厚仁義,心地善良,猶豫之後決定前往。


    諸葛亮等人極力勸阻,言辭激烈,“主公,此乃周瑜之計,切不可去!”


    劉備卻說:“我諒他此時也耍不出什麽花樣。”


    那語氣中帶著一絲自信和寬容。


    待劉備來到周瑜榻前,周瑜猛地坐起抽出暗藏的匕首刺向劉備,那動作迅猛如閃電。


    劉備大驚失色,臉色蒼白,向後躲避,那驚恐的眼神充滿了對背叛的難以置信。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趙雲破窗而入,那身影如鬼魅般迅速,擋開匕首。


    原來諸葛亮早料到此招,派趙雲暗中保護,那先見之明讓人讚歎。


    周瑜見狀,知大勢已去,又急又惱,那絕望的神情如同墜入深淵。


    此時,諸葛亮還讓人帶來一群百姓,皆是訴說周瑜不顧百姓死活挑起戰爭之舉。


    周瑜聽著百姓指責,那聲音如同一把把利劍刺痛他的心。


    想起自己一生心血付諸東流,氣血攻心,再次噴出大口鮮血,那鮮血染紅了被褥。


    大喊道:“孔明,你欺人太甚!”


    聲音淒厲,最終含恨而亡,那雙眼圓睜,死不瞑目。


    劉備則安然返迴荊州,那步伐堅定,如同凱旋的英雄。


    周瑜死後,東吳上下一片哀痛,那哭聲如哀樂奏響。


    諸葛亮卻獨自一人前來吊唁,那身影孤獨而肅穆。


    隻見他身著素衣,神色肅穆,緩緩步入靈堂,那腳步沉重而緩慢。


    眾將皆怒目而視,欲拔劍相向,那憤怒的眼神如燃燒的火焰。


    魯肅趕忙阻攔,“不可衝動!”


    諸葛亮走到周瑜棺槨之前,深深鞠了三躬,那身姿恭敬而虔誠。


    而後悲聲道:


    “公瑾兄,你我雖各為其主,卻是惺惺相惜。


    你之才情,亮一向欽佩。


    今日你英年早逝,實乃東吳之悲,亦是天下之憾事。”


    說罷,眼中竟似有淚光閃動,那淚光在燭光下閃爍。


    眾將聞之,心中憤恨稍減,那緊握劍柄的手漸漸鬆開。


    諸葛亮接著說道:


    “公瑾兄生前最念東吳興盛,如今你去,亮願與東吳再結同盟,共保江東安寧,不負公瑾兄遺誌。”


    那聲音誠懇而堅定,如同誓言。


    東吳諸將聽聞此言,麵麵相覷,那目光中充滿了猶豫和思考。


    魯肅上前一步,說道:“諸葛先生既有此心,但願君莫負今日之言。”


    語氣中帶著一絲期待和警惕。


    諸葛亮微微點頭,轉身離開靈堂,那背影在眾人的注視下漸行漸遠。


    經此一事,吳蜀之間的緊張關係暫得緩和,如同暴風雨後的寧靜。


    隻是未來風雲變幻,仍難以預料,如同大海中的波濤,隨時可能再次洶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三囯歸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沒用的阿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沒用的阿光並收藏亂三囯歸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