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早年憑其才學獲舉薦為典農都尉學士,但鄧艾並未滿足於此,他心懷壯誌,渴望在這亂世之中建立更大的功業。


    他每日除了處理都尉學士分內之事,其餘時間便埋頭苦讀兵書。


    他深知天下局勢動蕩不安,唯有軍事才能可保一方平安,亦能實現自己的抱負。


    一日,鄧艾聽聞邊境時有外敵侵擾,百姓苦不堪言。


    他心中燃起一股熱血,當即向上司請纓前往邊境勘察軍情。


    上司見他態度堅決,且平日也知曉他勤奮好學,頗具謀略,便應允了他。


    鄧艾抵達邊境後,不顧旅途勞頓,立刻深入民間走訪,了解敵軍的作戰習性以及當地的地形地貌。


    經過數月的探查分析,他整理出一套詳盡的邊防策略送迴朝中。


    朝堂之上眾人看罷皆驚歎不已,鄧艾之名也自此漸漸傳揚開來,成為一顆初露鋒芒的新星,而他也更加堅定了自己要以軍事才華縱橫於亂世的決心。


    不久之後,朝廷有意選拔賢能之士擔任更高官職,以便更好應對各方戰事。


    鄧艾滿心期待,自覺憑借自己的邊防策略之功,定能得到擢升。


    當他站在朝堂之上,麵對皇帝與眾大臣闡述自己的軍事見解之時,內心的緊張與激動相互交織。


    然而,他那口吃的毛病卻在此刻成了最大阻礙,話到嘴邊總是難以順暢說出。


    原本精妙絕倫的想法,因為表達的斷斷續續而大打折扣。


    皇帝雖賞識他的才華,可朝中有部分大臣卻以此為由反對他高升。


    最終,此次晉升機會旁落他人。


    鄧艾心中滿是失落與不甘,他迴到家中閉門不出數日。


    但鄧艾並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痛定思痛。


    他決定一邊苦練口才,一邊繼續鑽研軍事。


    他知道,隻要自己的才能不斷增長,終有一天能夠衝破這口吃帶來的枷鎖,在這亂世中真正施展自己的抱負,成就一番偉大功業。


    數年後,鄧艾的口才已有長足進步。


    恰逢國家欲開墾更多農田以充軍糧儲備,鄧艾因之前在農業方麵的經驗,後就任與農業相關的稻田守叢吏草一職。


    上任初始,他發現此地水利設施破舊,百姓灌溉困難。


    鄧艾親自帶領民眾修繕溝渠,日夜操勞。


    他將軍事中的布局謀劃融入其中,規劃出高效的水利係統。


    期間遇到貪官克扣物資,鄧艾不畏強權,搜集證據上報朝廷,貪官被懲處,物資得以充足供應。


    隨著農田產量逐年增加,鄧艾再次受到朝廷關注。


    這次,他毫無懼色地向皇上陳述自己的軍事見解,口若懸河,條理清晰。


    眾大臣驚歎於他的改變,再也無人以口吃為由阻攔他的晉升。


    皇帝龍顏大悅,封鄧艾為將軍,令他統領軍隊對抗外敵。


    鄧艾終於得償所願,踏上了夢寐以求的征戰之路,帶著滿腹韜略和滿腔熱血,準備在亂世中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鄧艾率領大軍開赴前線,他依據所熟知的兵法排兵布陣,初戰告捷。


    敵軍未曾料到鄧艾如此精通戰術,一時之間陣腳大亂。


    鄧艾乘勝追擊,連下幾座城池。


    他不僅善待城中百姓,還積極招募當地勇士擴充兵力。


    然而,敵方很快重新集結力量,並設下重重陷阱。


    鄧艾行軍途中遭遇伏擊,損失慘重。


    但他冷靜應對,利用地形和夜色掩護部隊撤退休整。


    鄧艾仔細研究戰局,發現敵軍後勤補給線存在薄弱環節。


    於是他派出一支奇兵,悄悄繞到敵後截斷補給。


    敵軍頓時陷入慌亂,戰鬥力大減。鄧艾抓住時機,發起總攻。


    戰場上喊殺聲震天,鄧艾身先士卒,將士們受其鼓舞奮勇殺敵。


    最終大敗敵軍,凱旋而歸。


    鄧艾班師迴朝之日,皇帝親自出城迎接,對他讚賞有加。


    從此,鄧艾名震四海,成為人們口中的傳奇將領。


    鄧艾歸來後,並未沉浸於榮耀之中。


    他深知周邊諸國仍虎視眈眈,戰爭隨時可能再度爆發。


    於是他向皇帝進言,請求加強邊疆防禦工事並訓練更多精良士兵。


    皇帝欣然應允,任命鄧艾全權負責此事。


    鄧艾親赴各地挑選壯丁,用嚴格的標準篩選,而後開始艱苦的訓練。


    同時,他借鑒以前治理水利的經驗,設計獨特的防禦工程體係,使邊疆固若金湯。


    幾年間,他國忌憚鄧艾威名,不敢輕易進犯。


    但平靜之下暗潮湧動,敵國暗中聯合起來,打造龐大聯軍妄圖一舉擊潰鄧艾防線。


    得知消息,鄧艾鎮定自若。


    他早已做好準備,將計就計佯裝不敵後退,誘敵深入至預設的包圍圈。


    待敵軍全部進入,鄧艾一聲令下,伏兵盡出。


    一時間箭如雨下,火光衝天。


    聯軍陣腳大亂,被鄧艾大軍打得丟盔棄甲。


    經此一戰,鄧艾徹底穩固了國家邊疆,他的名字也永遠鐫刻在青史之上。


    此時,鍾會也在軍中嶄露頭角。


    他出身名門,自幼聰慧過人,熟讀兵書,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


    朝廷命他與鄧艾各自率領一軍,共同攻打蜀漢。


    鍾會年輕氣盛,一心想要在這場戰役中立下頭功。


    鄧艾深知鍾會此人雖有才華,但過於自負。


    出征途中,他多次派人給鍾會送去書信,提醒他不可輕敵冒進。


    然而鍾會卻不以為意,認為鄧艾不過是在故弄玄虛。


    鍾會的軍隊率先到達一處關隘,他不聽副將勸告,執意強行攻城。


    結果蜀軍早有防備,鍾會的軍隊傷亡慘重。


    鄧艾得知後,趕忙率軍火速馳援。


    他冷靜指揮,巧妙運用戰術,與鍾會的殘軍合力破城。


    鍾會心中羞愧又嫉妒,表麵上對鄧艾感恩,心裏卻暗暗懷恨。


    鄧艾並不在意,隻想著盡快拿下蜀漢。


    他觀察地勢後,提出兵分兩路奇襲的計策。


    鍾會見此計精妙,不好拒絕,但私下卻更改了自己一路的進軍路線,想要搶功。


    鄧艾不知鍾會心思,按計劃行事。


    鄧艾這路出奇順利,一路披荊斬棘直逼成都。


    而鍾會那邊卻迷失方向,遭遇蜀軍埋伏。


    鄧艾臨近成都,本可等待鍾會前來一起攻城,可城中百姓疾苦的景象讓他不忍再拖延。


    於是他果斷下令攻城,蜀軍抵抗不住,城門大破。


    鄧艾率先踏入成都,蜀漢就此滅亡。


    鍾會趕來見狀,更加嫉恨。


    他向朝廷誣陷鄧艾謀反,朝廷聽信讒言,派使者捉拿鄧艾。


    鄧艾仰天苦笑,他一生忠心耿耿,不想竟落得如此下場。


    但他不願反抗,束手就擒,隻是望著自己打下的這片土地,心中滿是遺憾與不舍,一代名將就這樣走向末路。


    就在鄧艾被押解途中,鍾會的野心逐漸暴露。


    他企圖割據蜀地自立為王,便召集親信謀劃叛亂之事。


    然而,鍾會為人張狂,許多將士並不願追隨。


    這時,一些曾受鄧艾恩澤的蜀中舊部及百姓紛紛站出來為鄧艾鳴冤。


    他們收集證據,證明鄧艾並無反心。


    朝廷得知真相後,深感後悔,急忙派人追迴押送隊伍。


    可鍾會之亂已起,局麵變得十分混亂。


    押送鄧艾的隊伍也在亂中失散,鄧艾趁機逃脫。


    他並沒有趁亂報複鍾會,而是心係大局。


    鄧艾找到附近忠於朝廷的駐軍,說明情況後,領軍前去平叛。


    鍾會見大勢已去,最終兵敗被殺。


    鄧艾平息叛亂後,並沒有居功自傲。


    他再次迴到京城,向皇帝表明忠心。


    皇帝愧疚萬分,恢複鄧艾官職與名譽。


    鄧艾不計前嫌,繼續投身於鞏固國防的事業當中。


    他將餘生精力都放在培養新一代軍事人才上,把自己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希望他們能守護家國安寧,而他的英勇事跡也一直被後世傳頌。


    鄧艾在培養新人之際,偶然聽聞北方邊境有異動。


    據說有一股神秘勢力正在悄然崛起,這股勢力不同於以往的外族入侵,他們擅長奇特的戰術,且行蹤詭秘。


    鄧艾雖已年邁,但依然心係國家安全。


    他主動向皇帝請命前往探查。


    皇帝念及他的忠誠與經驗,同意他隨軍前行,但叮囑不可涉險。


    到達邊境後,鄧艾發現這股勢力竟是由多個流亡部落組成,他們被其他大國驅趕至此,為求生存隻能搶奪資源。


    鄧艾心生憐憫,決定嚐試招安。


    他單槍匹馬進入對方營地談判。


    起初對方充滿敵意,但鄧艾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表示願意為他們劃分土地,讓他們安居。


    對方首領被鄧艾的誠意打動,接受招安。


    鄧艾成功化解危機,再次成為國家的英雄。


    此後,他更加用心教導弟子,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欣慰地看到弟子們個個成才,守衛著國家的每一寸疆土,含笑而去,他的名字永遠被銘記在國家的光輝史冊之上。


    鄧艾逝去多年後,他的弟子們已然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


    其中一位名叫李肅的弟子,最為出眾。


    一日,國家麵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洪災。


    李肅想起師父曾經治理水利的方法,主動請纓救災。


    他來到災區,組織民眾修築堤壩、疏通河道。


    如同鄧艾當年一般,日夜操勞,不懼艱辛。


    救災過程中,資金短缺,有貪官試圖從中牟利。


    李肅效仿師父,搜集證據嚴懲貪官,使得物資得以保障。


    洪水退去後,國家邊境又現危機。


    一夥強盜式的馬匪頻繁騷擾邊境村莊。


    李肅領命出征,他采用師父傳授的奇襲戰術,迅速出擊。


    但馬匪熟悉地形,幾次遁逃。


    李肅苦思冥想,想到師父曾招安流民部落之舉,於是他也嚐試招安馬匪。


    他深入馬匪巢穴,勸說馬匪改邪歸正。


    馬匪首領敬佩李肅的勇氣和智慧,又念及鄧艾將軍昔日威名,最終接受招安。


    李肅不負鄧艾所望,延續著師父守護國家的使命,他相信師父的精神將永遠傳承下去,永垂不朽。


    多年以後,李肅的名聲也傳遍四方,成為受人敬仰的將領。


    他始終牢記鄧艾的教誨,不斷尋找有潛力的年輕人加以培養。


    一日,鄰國送來戰書,欲爭奪兩國邊境的一片肥沃土地。


    李肅受命領兵迎戰。他深知此戰關乎國運,不敢有絲毫懈怠。


    在戰前部署時,他結合鄧艾所傳兵法,精心安排了一種創新陣法。


    戰場上,敵軍洶湧而來。


    李肅沉著指揮,士兵們按照陣法有序應對。


    然而敵軍人數眾多,戰鬥陷入膠著。


    關鍵時刻,李肅迴憶起鄧艾麵對困境時的冷靜,他突然心生一計,派一小隊士兵偽裝成運糧隊伍吸引敵軍主力,然後親率精銳繞道後方突襲。


    此計大獲成功,敵軍陣腳大亂。


    李肅乘勝追擊,成功保衛了邊境土地。


    戰後,李肅將此戰詳細記錄下來,留給後來者學習。


    他深知傳承鄧艾的精神,不僅僅是個人的堅守,更是整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根基。


    隨著歲月流轉,李肅也到了暮年。


    他像師父鄧艾一樣,將精力放在培養後輩之上。


    一日,他的弟子趙軒前來請教。


    趙軒對當下的軍備發展有諸多疑惑,李肅耐心解答,講述鄧艾當年如何在有限條件下創造優勢。


    不久,國內發生內亂。


    一些貴族不滿皇權統治,起兵造反。


    趙軒挺身而出,領軍平亂。


    他依照前輩的教誨,恩威並施。


    一方麵展示強大軍力,另一方麵勸降叛軍。


    戰鬥中,他靈活運用李肅傳授的各種戰術,還借鑒鄧艾招安之法,成功分化瓦解叛軍。


    內亂平定後,皇帝為嘉獎趙軒,賜予重賞。


    但趙軒婉拒,他表示隻想繼承先輩遺誌,繼續守護國家。


    他致力於改進軍事製度,讓更多平民子弟有機會參軍入伍,學習軍事技能。


    他時常對著先輩們的畫像默默發誓,一定要將這種愛國精神和軍事智慧永遠傳承下去,讓國家永遠繁榮昌盛,不受外敵與內亂的威脅。


    多年過去,趙軒培養出眾多優秀將領,國家日益強盛。


    此時西方遙遠之地崛起一個強國,聽聞東方富有,遂起征伐之心。


    該國國王派遣大將羅斯率領雄師東來。羅斯善用火器,威力巨大。


    消息傳來,趙軒雖老邁,但仍與一眾將領商議對策。


    他們決定利用本國山川地形設下層層防線。


    趙軒弟子林羽主動帶兵先行抵禦。


    林羽借鑒先輩的誘敵深入之計,故意示弱。


    羅斯以為勝利在望,長驅直入。


    當敵軍深入山穀,林羽一聲令下,巨石滾木從山上落下,堵住敵軍退路。


    同時,己方弓弩手萬箭齊發。


    羅斯大驚失色,忙令火器反擊。


    林羽早有準備,命士兵推出鐵盾車抵擋。


    雙方激戰多日,羅斯糧草漸少,急於突圍。


    林羽看準時機,率眾殺出,與敵軍展開近身搏鬥。


    羅斯火器無法施展,終被擊敗。


    林羽得勝歸來,眾人歡唿。


    趙軒欣慰不已,他知道先輩們的精神已經深深紮根在這些後輩心中,國家必將永遠安穩富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三囯歸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沒用的阿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沒用的阿光並收藏亂三囯歸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