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統年少成名,這名聲卻也給他帶來諸多壓力。


    一日,城中舉行騎射大賽,眾人皆望淩統參與。


    淩統雖年紀尚輕,卻不願落人後,欣然前往賽場。


    賽場上高手如雲,淩統一身勁裝,目光堅定。


    他輕撫馬背,似在與馬交流。


    比賽開始,隻見他駕馬如飛,彎弓搭箭一氣嗬成,箭矢離弦而出,直向靶心。


    然而,突然一陣怪風襲來,箭矢稍稍偏離。


    淩統心中一緊,卻迅速調整心態,第二箭射出之時,精準無誤,全場一片喝彩聲。


    但有人不服,站出挑釁道:


    “不過是虛名而已,今日若能勝過我手中長劍,才真當得起這盛名。”


    淩統並不懼,拔劍出鞘,劍身在陽光下閃爍寒光。


    兩人瞬間交起手來,幾個迴合之後,淩統以一招巧妙的劍法挑飛對方長劍,他抱拳道:


    “承讓。”


    經此一事,淩統之名更盛,而他亦深知盛名之下需更多努力,自此更加刻苦磨練自身技藝。


    不久之後,淩統便跟隨孫權攻黃祖。


    戰場上,淩統猶如猛虎下山般英勇無畏。


    他率領麾下士兵,向著敵軍陣營猛衝過去。


    黃祖軍早聽聞淩統威名,嚴陣以待。


    兩軍相交之處,喊殺震天。


    淩統揮舞長槍,所到之處敵軍紛紛倒下。


    此時,敵方一員猛將殺出,企圖阻擋淩統的攻勢。


    此人身材魁梧,手持兩把大斧,氣勢洶洶。


    淩統毫無懼色,縱馬向前與其激戰。


    數十迴合下來,雙方竟不分勝負。


    淩統心想,如此纏鬥下去不是辦法,必須速戰速決。


    於是他故意賣個破綻,那猛將見狀大喜,舉斧就砍。


    淩統瞅準時機,側身一閃,同時將長槍刺向對方咽喉。


    那猛將躲避不及,當場斃命。


    淩統乘勝追擊,帶領士兵大破黃祖軍。


    孫權得知淩統之功,大加讚賞,並賞賜眾多財物。


    而淩統並未因此驕傲自滿,而是將賞賜分給手下士卒,自己則繼續投入到軍事訓練之中,隻為日後能建立更多功勳。


    不久,曹操大軍南下,孫權與劉備聯軍抗曹。


    淩統得令跟隨周瑜作戰。


    江上戰船密布,大戰一觸即發。


    淩統所在戰船率先衝向曹軍水寨。


    曹軍弓弩手萬箭齊發,淩統指揮士兵用盾牌抵擋。


    靠近敵船時,他身先士卒,跳上曹軍船隻,長槍橫掃,曹軍將士難以招架。


    戰鬥正酣之際,淩統發現一艘曹軍大船之上,旗幡林立,料定有重要將領。


    他不顧危險,踏著層層敵屍殺過去。


    果然,船上乃是曹操親信大將夏侯淵督戰。


    夏侯淵見淩統殺來,親自提刀迎戰。


    二人刀槍相碰,火星四濺。


    淩統越戰越勇,其槍法如風雷之勢。


    夏侯淵漸感吃力,欲退入船艙。


    淩統哪肯放過,一槍挑開夏侯淵防禦,眼看就要取其性命。


    這時,旁邊曹軍將士拚死來救,擋住淩統。


    淩統雖未能斬殺夏侯淵,但已重創敵軍士氣。


    最後赤壁大火燃起,曹軍大敗。


    淩統因戰功赫赫,成為東吳軍中令人敬仰的名將,而他仍秉持初心,不斷提升武藝,保衛江東之地。


    此後,淩統隨東吳軍隊四處征戰。


    一次,東吳決定攻打皖城。


    淩統主動請纓為先鋒。


    兵臨城下之時,隻見皖城城牆高聳,防守森嚴。


    淩統仔細觀察城防布局,心生一計。


    他命士兵收集大量柴草,趁著夜色悄悄運至城牆腳下。


    然後,淩統親率一隊勇士,躲於柴草堆後。


    待天色微亮,守軍懈怠之時,他一聲令下,士兵們點燃柴草。


    刹那間,火光衝天而起,濃煙滾滾湧向城頭。


    守軍大亂,淩統趁機發起猛攻。


    他一手持盾,一手挺槍,第一個登上雲梯。


    城牆上的敵人拚命抵抗,石塊、箭矢雨點般落下,但淩統毫不退縮。


    終於,他成功躍上城牆,長槍舞動,殺敵無數。


    後續的東吳士兵看到淩統如此勇猛,士氣大振,紛紛奮勇攻城。


    經過一番激烈廝殺,皖城終被攻破。


    淩統進城之後,嚴禁士兵擾民,城內百姓對他感恩戴德。


    淩統之名再次傳遍江東大地,他的英勇事跡成為人們口中傳頌的傳奇,而他依然謙遜如初,時刻準備著為東吳的安定繁榮再立戰功。


    又隨呂蒙取長沙。


    淩統率軍先行,一路疾行至長沙城外。


    他遙望城牆,見敵軍旗幟飄揚,戒備森嚴。


    淩統此次更為沉穩,不再急於進攻。


    他先派出探子細細探查周邊地形及敵軍布防情況。


    探子迴報,城西有一處山穀可繞至敵後。


    淩統心生一策,挑選數百精銳士卒,趁夜潛入山穀。


    自己則率大軍在正麵佯裝強攻。


    待到深夜,潛入敵後的士卒突然發動攻擊,一時間喊殺聲響徹夜空。


    敵軍慌亂,不知背後何來奇兵。


    淩統見機,立刻下令全軍衝鋒。


    他一馬當先,衝入敵陣,長槍如龍,所遇者非死即傷。


    長沙守將大驚失色,急忙調兵迴援,然為時已晚。


    淩統與繞後的士卒前後夾擊,大破敵軍。


    長沙城門洞開,淩統整軍而入。


    入城後,他安撫百姓如同往昔,散發糧食救助窮苦之人。


    百姓歡唿雀躍,稱淩統為再生父母。


    淩統班師迴朝,孫權親自迎接,對其功績讚不絕口,淩統隻是謙恭行禮,心中所想唯有東吳未來之安寧。


    後來,零陵、桂陽二郡局勢動蕩不安,孫權決意派遣淩統前去鎮守。


    淩統領命,即刻率兵前往。


    到達當地後,淩統深入民間了解民情。


    他發現此地盜賊橫行,民生凋敝。


    淩統一邊派兵剿滅盜賊,一邊組織百姓開墾農田,恢複生產。


    一日,探子來報,說附近有一股山賊勢力極為龐大,且裝備精良,打算進犯城鎮。


    淩統沉思片刻,決定設伏迎擊。


    他帶領士兵在山賊必經之路兩側的山林中埋伏起來。


    山賊大搖大擺而來,進入伏擊圈後,淩統一聲令下,箭雨紛飛。


    山賊頓時亂作一團。


    淩統隨即率軍衝出,他單槍匹馬衝入敵陣,如入無人之境。


    山賊首領見狀,妄圖反抗,卻被淩統幾招製伏。


    剩餘山賊紛紛投降。


    經此一戰,零陵、桂陽二郡逐漸安穩。


    淩統威望更高,百姓安居樂業。


    他依舊每日練兵,以防再有戰亂發生,守護這片土地的安寧。


    不久,孫權決定攻打合肥。


    淩統再次領命出征。


    行軍途中,淩統不斷鼓舞士氣,士兵們個個鬥誌昂揚。


    抵達合肥城外,隻見曹軍壁壘森嚴,顯然早有防備。


    淩統仔細分析戰局,建議孫權先派人佯攻東門,吸引敵軍主力,然後他率精兵從西門突襲。


    孫權采納了他的計策。


    佯攻開始後,東門戰火紛飛。


    淩統則帶著士兵悄悄摸到西門。


    他看準時機,大喊一聲:


    “衝!”


    帶頭衝向城門。


    曹軍沒想到此處會有奇兵,一時陣腳大亂。


    淩統殺入城中,與曹軍展開巷戰。


    他的長槍上下翻飛,曹軍死傷無數。


    然而,曹軍很快重新集結兵力反撲。


    淩統被圍在中間,但他麵無懼色,背靠著一座小院頑強抵抗。


    就在戰況危急之時,東吳援軍趕到。


    淩統精神大振,與援軍一起將曹軍徹底擊退。


    此役過後,淩統成為東吳當之無愧的戰神級人物,但他依舊低調,隻願默默守護東吳疆土。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淩統身體偶感不適,但仍堅持練兵之事。


    他常覺疲憊,卻以為是近日事務繁忙所致。


    隨著時日推移,病情愈發嚴重,軍醫前來診治,卻是搖頭歎息。


    淩統卻不以為意,依舊心係軍營諸事。


    一日,孫權來看望,見他麵容憔悴,大為痛心。


    淩統強撐起身子道:“主公不必憂心,臣還可為東吳效力。”


    孫權勸他安心養病,可淩統哪裏閑得住。


    可惜天不假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淩統終究還是病重不起。


    彌留之際,他望著帳頂喃喃自語,似是迴憶往昔征戰歲月。


    周圍將士無不落淚,他最後的話語仍是叮囑士兵要好好守衛東吳疆土。


    最終,這位一生驍勇、忠君愛國的名將溘然長逝。


    孫權聞之,悲痛萬分,下令厚葬淩統,整個東吳都沉浸在哀傷之中,而淩統的英勇之名永遠留在東吳軍民心中。


    多年之後,東吳麵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


    敵軍兵臨城下,氣勢洶洶,大有一舉覆滅東吳之勢。


    東吳軍民人心惶惶,許多年輕將領不知所措。


    此時,一位小將站了出來,他長得頗像淩統,眼神中透著堅毅。


    原來,他竟是淩統之子。


    他自幼聽著父親的英勇事跡長大,立誌要像父親一樣保家衛國。


    他率領著東吳士兵,運用父親生前傳授的戰術排兵布陣。


    麵對強大的敵軍,他毫無懼色。


    戰場上,他仿佛看到了父親的身影,那勇往直前的姿態激勵著他。


    在關鍵時刻,他效仿父親當年破皖城之計,火燒敵軍糧草輜重,打亂敵軍部署。


    而後他身先士卒,衝入敵陣,長槍所指之處,敵軍節節敗退。


    最終,東吳成功化解這場危機。


    百姓們都說,淩統將軍的英魂一直在庇佑著東吳。


    而淩統之子,也成為了東吳新的希望之星,傳承著淩統的精神,繼續守護著東吳的每一寸土地。


    淩統之子在這場戰役後聲名鵲起,受到孫權重用。


    但他深知責任重大,絲毫不敢懈怠。


    一日,東吳邊境又現異動。


    據說西方有一神秘部落崛起,擅長奇術,且覬覦東吳富饒之地。


    淩統之子主動請命前往探查。


    他帶著一隊精英士兵悄然西行。


    沿途曆經艱辛,翻山越嶺,終於接近神秘部落。


    隻見那部落之人著裝奇異,行事詭秘。


    淩統之子本想和平交涉,不料對方二話不說便發動攻擊。


    他冷靜應對,指揮士兵組成陣型抵禦。


    戰鬥中,他發現對方奇術雖詭異但有跡可循。


    於是他施展父親傳下的靈活戰法,士兵們配合默契,漸漸扭轉戰局。


    那部落之人見勢不妙,使出一種召喚巨獸的禁術。


    淩統之子臨危不懼,他想起父親曾講過以巧破力之道,找出巨獸弱點,率士兵合力擊破。


    最終,東吳邊境再次得以保全,淩統之子的名字也同其父一般,成為東吳人民心中的守護神。


    幾年後,淩統之子奉命出使蜀漢。


    一路上山川壯麗,他卻無心賞景,滿心都是如何交好蜀漢,共禦外敵。


    到達蜀漢都城後,他受到諸葛亮等人的接見。


    談判桌上,各方利益交錯縱橫,但淩統之子牢記使命,據理力爭,展現出非凡的外交智慧。


    歸途中,遭遇一夥強盜打劫。


    淩統之子不想多生事端,但強盜步步緊逼。


    無奈之下,他抽出長槍,僅幾個迴合就將強盜打得落花流水。


    強盜頭目求饒,表示願改過自新,淩統之子便饒恕了他們。


    迴到東吳,他將出使成果稟報孫權。


    孫權大悅,賞賜有加。


    淩統之子卻將賞賜用於擴充軍備和救濟貧困百姓。


    他深知,隻有東吳強大,百姓安樂,才能不負父親威名以及東吳軍民的期望。


    此後,他繼續活躍在東吳的軍政舞台,傳承家族榮耀,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篇章。


    數年後,海上有倭寇時常侵擾東吳沿海之地。


    淩統之子再度挺身而出,他組建水軍,日夜操練水兵熟悉水性與海戰之法。


    出發之日,戰船列陣,軍旗飄揚。


    淩統之子站在船頭,目光冷峻地眺望遠方海島上的賊寇巢穴。


    海戰爆發,日寇憑借對海域的熟悉,駕駛快船穿梭襲擊。


    淩統之子鎮定自若,命令士兵拋出鐵索鏈住敵船,再施火箭。


    一時間,海麵火光熊熊。


    島寇大亂,他借機登上海盜船,短兵相接。


    他的長槍虎虎生風,海盜難以招架。


    得勝歸來後,他又致力於改進東吳的海防工事。


    他考察沿岸地勢,修築堅固堡壘與了望塔。


    在他的努力下,東吳沿海多年無虞。


    而他的威名遠揚海外,鄰邦皆敬畏東吳有此良將。


    他年老之時,將畢生所學整理成書,傳給東吳後世的將領,使得淩統一族保家衛國的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多年以後,東吳境內突發洪災。


    洪水肆虐,淹沒眾多村莊和田地。


    百姓流離失所,哭聲震天。


    淩統之子雖已年邁,但仍心係百姓。


    他拄著拐杖來到受災最嚴重的地方查看災情。


    他指揮士兵和民眾搭建臨時避難所,分發救災物資。


    然而,洪水勢頭不減,急需疏導水流。


    他憑借多年經驗,選定一處合適地點掘堤泄洪。


    可是這一帶居住著不少村民,遷移工作困難重重。


    淩統之子拖著病軀一家一家勸說,村民們感於他的赤誠,紛紛同意搬遷。


    工程開始後,他日夜監工。


    期間遇到暴雨天氣,堤壩險些崩潰,他冒雨搶險,以自身威望穩定人心。


    終於,洪水順著新開河道奔流入海,災情得到緩解。


    東吳百姓對他感恩戴德,視他為救命恩人。


    他卻擺擺手,說這是身為將領應盡之責。


    此後,他繼續教導後輩,直至安然離世。


    他的離去如同淩統當年一般,令東吳舉國哀悼,而他傳承的精神永垂不朽。


    淩統之子離世後,東吳雖痛失良將,但他留下的精神深深紮根於東吳軍人心中。


    數十年後,東吳新一代的少年英才輩出。


    其中一位名叫陸凜的少年,尤其崇拜淩統父子。


    他研習淩統之子留下的兵書,苦練武藝。


    恰逢北方強國蠢蠢欲動,意圖吞並東吳。


    陸凜主動參軍,因其表現卓越,被委以重任。


    戰場上,他借鑒淩統父子的戰術,巧妙布置防線,多次抵禦敵軍進攻。


    一次關鍵戰役,敵軍采用奇特陣法,東吳軍隊被困。


    陸凜冷靜思考,想到淩統當年在類似困境中的應對之法。


    他果斷改變陣型,親率一支奇兵衝擊敵軍薄弱處,打破僵局。


    戰爭勝利後,陸凜成為東吳的英雄。


    他不忘先輩精神,大力推廣軍事教育,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在他的推動下,東吳日益強盛,始終保持獨立,淩統一族的精神就這樣代代相傳,永不磨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三囯歸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沒用的阿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沒用的阿光並收藏亂三囯歸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