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帶著義從來到公孫瓚帳下,公孫瓚親自出迎,他打量著趙雲,心中暗喜這般英勇之人能投效於己。


    “子龍前來,真乃吾之幸事。”公孫瓚笑道。


    趙雲恭敬行禮,“瓚公威名遠揚,雲願追隨左右,共圖大業。”


    初入軍中,趙雲便展現非凡才能,訓練士兵一絲不苟,作戰之時更是身先士卒。


    一次,敵軍來襲,氣勢洶洶。


    公孫瓚帳下諸將皆有懼色,唯有趙雲鎮定自若。


    他率本部義從,如蛟龍出海衝入敵陣。槍尖所指之處,敵人紛紛倒下。


    公孫瓚在高處觀望,驚歎不已,“子龍真虎將也,得此良將,何愁大事不成。”


    戰後,公孫瓚欲賞賜趙雲金銀財寶,趙雲卻辭謝道:


    “雲隻為保境安民而來,非為財物。願瓚公多思民生疾苦,整軍經武,方不負眾望。”


    公孫瓚聽後,對趙雲更為敬重,愈加倚重他,而趙雲之名也漸漸傳遍諸侯之間。


    數日後,趙雲正在營帳內研習兵書,忽聞兄長離世噩耗,悲痛萬分。


    他即刻向公孫瓚辭行,“瓚公,家兄亡故,雲需迴去料理後事,還望準行。”


    公孫瓚雖不舍,但念及兄弟情義,隻得應允,


    “子龍速去速迴,吾在此靜候君歸。”


    趙雲離去途中,在一小鎮停歇。


    恰逢劉備路過此地,劉備見趙雲儀表不凡,似有英雄氣概,不禁上前攀談。


    兩人一番交談,竟覺甚是投機。


    趙雲感於劉備胸懷大誌且待人寬厚,劉備亦欽佩趙雲武藝高強且心懷大義。


    然而趙雲心係家中之事,匆匆別過劉備繼續趕路。


    待趙雲處理完兄長後事,本欲返迴公孫瓚處,但想起劉備的仁德風範,內心躊躇起來。


    此時天下局勢變幻莫測,各方勢力紛爭不斷,趙雲深知選擇一處安身之所關乎自身抱負能否實現以及百姓安危。


    最終,趙雲決定再尋劉備,希望能在其麾下一展身手,救蒼生於水火之中。


    此後,趙雲跟著公孫瓚南征北戰,屢立戰功。


    然而公孫瓚雖表麵禮賢下士,但其內心卻漸漸被權勢蒙蔽。


    他越發剛愎自用,聽不得逆耳忠言。


    一日,公孫瓚欲屠城以立威,城中百姓皆是無辜之人。


    趙雲得知後,趕忙進諫:


    “瓚公,百姓無罪,如此行事必失民心,還望三思。”


    公孫瓚不悅道:


    “本將軍之事,何須你來多嘴。”


    趙雲苦苦哀求,公孫瓚卻不為所動。


    趙雲失望至極,深知公孫瓚已非昔日可追隨之人。


    於是趙雲率領自己的義從悄悄離開了公孫瓚的營地。


    公孫瓚知曉後大怒,欲派人追趕。


    但謀士勸道:“趙雲此人重義氣,如今離去,恐強行留下亦無法全心效力。”


    公孫瓚隻能作罷。


    趙雲離開後,一路打聽何處可有仁君施行德政。


    最終聽聞劉備仁慈寬厚,正在廣納賢才,趙雲心中便有了方向,向著劉備所在之地行去。


    趙雲一路打聽,終於得知劉備正在鄴城。


    他快馬加鞭趕到鄴城,隻見城中一片繁忙景象。


    進入城中,趙雲四處探尋,終在一座府邸前看到熟悉的旗幟。


    門口守衛通報之後,劉備大喜,親自出迎。


    “子龍,我日夜盼你來,今日果真如願。”


    劉備緊緊握住趙雲的手。


    趙雲單膝跪地,“備公威名遠揚,雲願自此追隨主公,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劉備趕忙扶起趙雲,“得子龍相助,如魚得水。如今曹操勢大,袁紹也不容小覷,我們當同心協力。”


    進入營帳內,眾人商議起當下局勢。


    諸葛亮輕搖羽扇,分析道:“如今曹操勢大,荊州劉表雖暫居一方,但生性多疑且優柔寡斷。我們需盡快擴充實力,以待時機。”


    趙雲站起請纓:“主公,雲願往周邊郡縣招募勇士,訓練新軍。”


    劉備點頭讚許。


    於是趙雲領命而去。


    他每到一處,皆宣揚劉備的仁德之名,許多有誌之士紛紛響應。


    不久,一支精悍的隊伍組建而成。


    趙雲帶著新兵歸來之時,劉備大為振奮。


    隨後劉備在趙雲等人的輔佐下,於荊州之地積極發展農耕,安撫百姓,聲望日隆。


    曹操得知劉備漸成氣候,雖有心征伐,但顧忌北方未定,隻得暫且按兵不動。


    劉備陣營則趁此機會休養生息,謀劃更大的宏圖偉業。


    此後,趙雲便留在劉備軍中。


    他每日訓練士卒,將自己的本領悉心傳授。


    戰場上,趙雲更是身先士卒,他的銀槍成了敵軍心中的噩夢。


    無論是麵對曹操的虎豹騎還是其他強敵,趙雲總能帶領將士們衝破困境。


    他牢記自己救民於水火的初衷,隨著劉備輾轉各地,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篇章。


    一日,劉備接到消息稱荊州劉表病重,恐不久於人世,而荊州之地戰略意義重大。


    劉備與諸葛亮等人商議後,決定派趙雲先行前往荊州打探情況。


    趙雲領命,率一隊輕騎疾馳至荊州。


    到達荊州後,趙雲發現蔡瑁等人正密謀奪取荊州大權,並意圖排擠劉琦公子。


    趙雲不動聲色,暗中聯絡荊州城內忠於劉家之人。


    恰逢曹軍南下,兵臨城下。


    蔡瑁慌亂之際打算投降曹操。


    趙雲挺身而出,力勸眾將堅守,並表明劉備定會前來救援。


    城中人心惶惶之時,趙雲單槍匹馬立於城牆上,他那英勇無畏的身姿穩定了軍心。


    不久,劉備大軍趕來,與趙雲內外夾擊曹軍。


    趙雲衝入敵陣,如入無人之境,銀槍所指之處曹軍皆膽寒。


    經此一戰,荊州得以保全,劉備在荊州的威望大增。


    趙雲也因功受賞,更為眾人所敬仰,成為劉備陣營不可或缺的一員大將,繼續隨劉備踏上爭霸天下之路。


    此後,趙雲便忠心耿耿跟隨劉備。


    博望坡之戰獲勝後,軍中士氣大振。


    劉備對趙雲愈加看重,常與其商議軍事。


    之後,劉備欲西進益州。


    趙雲進諫道:“主公,益州雖富庶,但劉璋亦是漢室宗親,若無故取之,恐失民心。”


    劉備聽後,沉思良久,卻仍覺機不可失。


    趙雲無奈,隻得隨軍出征。


    進入益州境內,山路崎嶇,敵軍又多設伏兵。


    一次,劉備不慎陷入敵軍包圍,形勢危急萬分。


    趙雲見狀,縱馬持槍衝入敵陣,左突右殺,瞬間斬殺數名敵將,敵軍大亂。


    他趁勢救出劉備,劉備感激涕零,歎曰:


    “子龍真乃吾之福星也。”


    一日,探子來報,曹操整軍再戰之心不死,且有聯合東吳孫權之意。


    劉備憂心忡忡,召集群臣商討對策。


    趙雲站出進言:


    “主公,曹操勢力雖強,但人心不齊,其帳下諸將各懷心思;


    至於孫權,據長江天險,隻求自保。


    我軍若能西取益州,壯大自身實力,則不懼曹孫聯盟。”


    劉備聞言,沉思片刻後撫掌大笑:“子龍之言甚善。”


    隨後劉備整頓軍備,準備西進。


    趙雲負責訓練新兵,他將自己的一身武藝悉心傳授,新兵們進步神速。


    行軍途中,遭遇山賊打劫糧草。


    趙雲領一小隊人馬前去圍剿。


    隻見他身先士卒,銀槍飛舞,山賊紛紛倒下。


    奪迴糧草後,劉備讚道:“子龍真乃吾之虎將也。”


    趙雲謙遜迴應:“為主公效力,此乃份內之事。”


    眾將士皆欽佩不已,軍心愈發穩固,劉備西進之路也更加順暢。


    之後,劉備進軍益州,趙雲亦隨軍出征。


    途中遇一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城主聽聞劉備到來,緊閉城門不出。


    劉備欲強攻,趙雲進諫道:“主公,強攻損耗兵力,且此地百姓無辜,不如先禮後兵。”


    劉備聽其言,遣使者前去勸說。


    然而城主甚是頑固,竟斬來使。


    眾人皆怒,趙雲卻冷靜分析,發現一處密道可通城內。


    於是趙雲率一小隊精銳趁夜潛入,悄悄打開城門。


    劉備大軍湧入,迅速占領城池。


    趙雲此舉不僅減少傷亡,更贏得城中百姓之心。


    拿下益州後,劉備欲賞賜功臣。


    許多將領皆求田問舍,唯有趙雲辭謝道:


    “如今益州初定,應將田宅歸還百姓,使其安居樂業,方能得民心以圖大業。”


    劉備聽聞,對趙雲更加敬重。


    然而,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悲憤交加,決意伐吳。


    趙雲苦苦勸諫:“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願主公分清主次。”


    但劉備報仇心切,不聽趙雲之言。


    趙雲望著劉備遠去的背影,深知此役兇多吉少,心中憂慮不已,隻能默默祈禱上蒼保佑蜀軍。


    果不其然,夷陵之戰蜀軍大敗。


    消息傳來,趙雲悲痛萬分。


    此時蜀漢元氣大傷,內部人心惶惶。


    趙雲強忍著哀傷,挺身而出穩定軍心。


    他召集剩餘的士兵,說道:


    “諸君莫要喪氣,我軍雖敗,但大漢根基尚在。隻要我們齊心協力,定能重振旗鼓。”


    而後趙雲一邊協助諸葛亮處理內政事務,訓練新兵;


    一邊防範東吳乘勝追擊。


    一日,趙雲巡邏邊境之時,遇到一群流離失所的百姓。


    他心生憐憫,便將自己的幹糧分給他們。


    其中一個老者認出了趙雲,激動地說:“趙將軍,您真是仁義之士。”


    趙雲隻是微笑著擺擺手。


    在這亂世之中,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守護著蜀漢最後的希望。


    他知道前路艱難,但他毫不退縮,隻盼望著有朝一日能再次看到蜀漢崛起,恢複漢室昔日榮光,哪怕為此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


    不久後,魏國得知蜀漢新敗,蠢蠢欲動。


    曹叡派大軍壓境,意圖一舉攻占漢中。


    趙雲主動請纓前往抵禦魏軍。


    臨行前,諸葛亮擔憂地對趙雲說:“子龍,此次魏軍來勢洶洶,你務必小心。”


    趙雲堅定地點點頭:“丞相放心,吾必竭盡全力。”


    戰場上,趙雲雖已年邁,但依然勇猛無比。


    他率領蜀軍巧妙布陣,一次次擊退魏軍的進攻。


    然而,魏軍人數眾多,漸漸形成包圍之勢。


    就在蜀軍將士感到絕望之際,忽然遠方揚起漫天塵土。


    原來是南蠻王孟獲感念趙雲曾經的仁德,率領部落勇士前來相助。


    趙雲大喜,士氣大振。


    兩軍合力之下,魏軍陣腳大亂。


    最終,趙雲成功擊退魏軍,保衛了漢中。


    經此一役,趙雲威名遠揚,蜀漢軍民對他更是崇敬有加。


    而趙雲也繼續輔佐諸葛亮治理蜀漢,在他心中,複興漢室的火焰從未熄滅,他堅信隻要不懈努力,終有一天能實現理想。


    再後來,孫權派人索要荊州,劉備左右為難。


    趙雲站出說道:“主公,荊州乃我等根基,不可輕易讓出,但東吳不可得罪,可許以他物暫作安撫。”


    劉備深以為然,采納趙雲建議。


    趙雲憑借智慧一次次化解危機,他的名字傳遍三國大地,成為忠義與勇猛雙全的名將典範,跟隨劉備朝著興複漢室的目標不斷前行。


    劉備攻占益州後,將士們多有驕縱,紛紛搶占田宅。


    趙雲見狀,心中憂慮。


    一日,他麵見劉備,開口便引霍去病之事:


    “主公可知霍驃騎,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如今益州初定,民心未穩,若將士皆占田宅,恐失民心。


    主公以興複漢室為己任,當學霍去病,還田宅於百姓,如此則民心歸附,大業可期。”


    劉備聞之,沉思良久,歎曰:“子龍所言極是,朕險些誤了大事。”


    遂下令,凡所侵占田宅者,盡皆退還百姓。


    百姓得知,無不歡唿雀躍,對劉備感恩戴德,對趙雲亦是敬重有加。


    此後,劉備勢力愈發穩固,錢糧兵員皆得補充。


    曹操聞知此事,對劉備忌憚更深,而孫權也不敢小覷劉備一方。


    趙雲之名更是威震四方,敵軍聞之喪膽,友軍敬之信之。


    他依然忠心耿耿追隨劉備,時刻準備迎接下一場挑戰,向著興複漢室的偉大理想堅定邁進。


    趙雲進諫道:


    “主公,二將軍與三將軍遇害,此乃東吳不義之舉。


    但當下曹丕虎視眈眈,其篡漢之心昭然若揭,國賊乃是曹魏。


    此時伐吳,兩敗俱傷之下隻會讓曹魏得利。”


    劉備紅著眼眶,咬牙切齒道:


    “子龍,吾與關張二人桃園結義,誓同生死,今二人死難,吾怎能不報此仇?”


    趙雲抱拳跪地:


    “主公聖明,昔日聯吳抗曹方得赤壁大勝,成鼎足之勢。


    如今伐吳,必破壞聯盟,此非明智之舉。


    且東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即便得勝亦損耗巨大。


    主公心懷天下,應以大局為重,先討曹魏,待中原平定,東吳自會歸降。”


    一旁諸葛亮亦上前勸說:


    “主公,子龍之言甚是有理,望主公三思。”


    劉備握緊拳頭,來迴踱步,心中滿是糾結痛苦。


    許久,長歎了一聲:


    “罷了,罷了,就依子龍與軍師之言。隻是吾兄仇不得報,實在於心不甘。”


    趙雲忙道:“主公大義,臣等必竭力輔佐主公早日興複漢室,則二位將軍泉下有知亦欣慰矣。”


    若:劉備聽了趙雲的話後,逐漸收整心情,重新規劃戰略。


    他令趙雲訓練新兵,加強軍備力量。


    趙雲領命而去,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精心操練士卒,士兵們在他的帶領下士氣高昂。


    不久,曹丕聽聞劉備放棄伐吳,反而厲兵秣馬欲攻打曹魏,便派遣大將徐晃前來試探。


    徐晃率大軍壓境之時,劉備軍中人心惶惶,唯有趙雲鎮定自若。


    他率領騎兵出營迎戰,於陣前單槍匹馬衝向敵陣。


    徐晃見狀,派數員將領圍攻趙雲。


    隻見趙雲長槍舞動,如蛟龍出海,瞬間挑落幾員魏將。


    徐晃大驚失色,親自上陣交鋒,卻也難以抵擋趙雲神勇。


    一番激戰之後,魏軍大亂,趙雲乘勝追擊,大敗徐晃軍隊。


    經此一役,趙雲威名遠揚,不僅穩定了蜀漢軍心,更使各方諸侯不敢輕易侵犯。


    劉備更加倚重趙雲,趙雲則一如既往忠誠輔助,蜀漢朝著興複漢室的目標穩步前行。


    隨著時間推移,趙雲漸漸老去,但他仍關心著蜀漢的軍政大事。


    一日,他向劉禪進諫,希望後主能重視人才培養並發展農業水利。


    劉禪恭敬應諾。


    然而歲月無情,趙雲終於臥病不起。


    彌留之際,他迴顧一生征戰歲月,喃喃叮囑身邊人定要守護蜀漢江山。


    當他閉上雙眼離世,整個蜀漢為之悲痛。


    諸葛亮痛心疾首,力主厚葬趙雲,並建議追封諡號。


    於是在蜀漢景耀四年(261年),趙雲被追諡為“順平侯”。


    多年以後,蜀漢雖最終未能興複漢室,但趙雲“常勝將軍”的英勇事跡卻在民間廣為傳頌。


    說書人在茶館裏講述著他單槍匹馬衝入敵陣的傳奇,孩子們圍坐傾聽,眼中滿是崇敬。


    他的忠勇成為了一種精神象征,激勵著後世之人在麵對困境時勇往直前,而那段波瀾壯闊的三國曆史,也因為有他的存在增添了一抹璀璨光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三囯歸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沒用的阿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沒用的阿光並收藏亂三囯歸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