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淮的話讓王世隆微微一怔,隨即卻是立即在馬上拱手說道:“統製郎君,在下不是在擔心莊戶,在下也不知分寸的蠢人,很淺顯的一個道理,他們若不在後麵當輔兵,就很有可能被驅逐在前當死兵了。統製郎君如此安排,在下心中隻有感激。”
劉淮點頭,卻又有些好奇:“那你剛剛在看什麽?”
“看那麵大旗。”王世隆向後一指。
“飛虎旗嗎?”劉淮也迴頭望去:“當初與父親戲言,說若是能讓我獨自建軍,我會自作飛虎軍的軍號。我家小妹聽了,連夜繡了這麵飛虎大旗,怎樣,我家小妹的手藝好吧。”
這飛虎軍與飛虎隊倒是沒有什麽關係,純粹是劉淮仔細研讀《稼軒年譜》時對辛棄疾編練的那支飛虎軍印象深刻,所以存了狹促之意。
反正現在都在山東抗金,隻要不死,早晚能見到辛棄疾,到時候問一句‘我這隻飛虎比你那隻如何’,豈不能讓他印象深刻?
辛棄疾要能為這事寫一首詞,那就更好了。
劉淮不由自主的炫耀了一句,可王世隆隨即搖頭:“不,我看的是另一麵。”
順著王世隆的目光望去,是在隊伍正中的一麵紅底黑字大旗,其上沒有紋飾裝飾,隻有一個字。
“漢”
事實上,不僅王五郎頻頻迴首,就連跳脫如張白魚,穩重如陸遊,陰鷙如石七朗,聰慧如羅慎言,在不作指揮的時候也都紛紛沉默抬頭,望向這麵旗幟。
“怎麽?這麵旗幟有什麽不妥嗎?”
“沒……”王世隆擦了擦額頭,將混合著汗水與塵土的脂粉抹成一團,順便將耳邊已經髒得不成樣子的絹花摘下,別在馬鬃上。
“沒有什麽不妥……隻是這漢家旗幟,已經有三十多年沒有出現在山東了,我……我自出生就沒有見過什麽漢家威儀,此時見到了,感覺就像……就像……”
王五郎是個內秀的,思考片刻突然說道:“統製郎君讀過《蘭亭集序》嗎?後之視今如今之視昔。我覺得有些事情不同了,卻又不知道哪裏有所不同,明明是尋常行軍,卻覺得心情激蕩。想來隻有百年千年之後的後人通過史書迴望時,才覺得,哦,原來那時王五郎正在做好大的事業。”
王世隆說的顛三倒四,可劉淮卻是聽明白了,揮鞭指了指身側的沭河:“身在曆史大潮中,就如同這大河奔流,咱們自身卻隻是浪花中的一朵。雖然知道這沭河終究會入海,卻不曉得自己這朵浪花推著河水走了多遠,甚至不知道是否會在下一處拐彎處就會碎掉。是也不是?”
王世隆覺得劉大郎真是人才,說話真好聽:“正是如此。”
劉淮點頭,卻一時之間不知道該說什麽。
隻因為王五郎是標準的、如假包換、原湯化原食的地主豪強。
他跟全家橫死一門心思報仇的張小乙不同,跟滿心功名事業的張榮不同,跟一心報國不惜此身的魏勝也不同。
王五郎加入北伐軍的目的——最起碼現階段的目的隻是為了田產莊園,換句話來說,隻是為了自家利益。
事實上這沒什麽可苛責的,畢竟世界上造反之人為救民於水火的鳳毛麟角,為救自己於水火之中的才是大多數。
可這麽一來,有些畫大餅的話,此時劉淮就不方便對王五郎說了。
難道說為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
你跟李秀李三郎說什麽犧牲你一個,造福全鄉人還靠點譜。
但對王世隆來說,犧牲了他們王家贏得的勝利毫無意義。
典型的大地主階級劣根性了屬於是。
可偏偏這些平日就能將莊戶編練成半軍事組織的莊園主是山東兩路最普遍的大地主,也是忠義軍未來兵力的主要來源之一。
所以這些人不能棄置,也不能放任,隻能吸納到北伐軍中,再緩緩引而導之。
這樣想著,劉淮轉移了話題:“我們北伐軍是從沭河下遊渡河的,那裏盡是灘塗,而上遊看起來確實規整了些。”
王世隆向著身側的羅慎言一拱手:“沭河上遊是羅公帶著我們二十幾個莊子一起修的,統製郎君看看這堤壩,看看這引水溝渠,都是我們一個汗珠摔八瓣才修成的。”
劉淮向身後扭頭:“那些莊戶?”
“正是那些莊戶,我們王家莊的莊戶。”王世隆的語氣變得激烈起來:“我們剛把河渠修好,女真國族就來了,說奉天子令,王家莊歸他們了,並將我們都攆了出去,奪了財務與土地,地裏的莊稼都沒讓收。統製郎君,你說天底下哪有這種道理?”
“你們沒有跟金賊拚了嗎?”
“拚?怎麽拚?”王世隆苦笑一聲,“先是上遊的幾個別家莊子投了金人,然後金人馬隊大軍來了,足有五千甲騎,把王家莊圍得嚴嚴實實,哪怕莊子上有圍子,有防著盜賊野獸的鹿角,卻哪裏敵得過如此多的大軍?”
“五千騎?”劉淮神情一振:“誰統軍?從何來?”
王世隆愣了愣,卻是立即迴答:“其中應該有女真國族的青壯者,但大隊還是東平府來的,統軍的喚作紇石烈誌寧。”
“紇石烈誌寧……”劉淮喃喃念叨著這個名字,迴憶其在曆史中的所作所為,不由得眉頭緊皺。
這廝要是還在東平府,很快就會對上北伐軍,這可是個難啃的骨頭。
王世隆繼續說道:“前些日子聽說這廝被召迴朝中,似乎金人故地契丹人起了亂子,他要去平亂。”
劉淮點頭,示意王五郎繼續往下說。
“當時紇石烈誌寧那廝給我們一天時間,拿不走的東西全歸他們,跑不了的人就得給他們當佃戶。”王世隆抬起手,指了指前方:“我爹把人分成兩半,我的兩位兄長留下,與那些故土難離的莊戶一起作佃戶。我跟著父親,還有一些莊戶去朐山城討生活。”
“這麽多莊戶,也能養得起?”
“終究還是有些財貨的。”王世隆誠懇說道:“這些身外物都不重要,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哪怕娘親妹子當了首飾,也得養莊戶。有他們我們王家才有再次崛起的希望。”
劉淮滿意點頭:“夫濟大事者,必以人為本。王五郎有這覺悟,來日我才敢與你共議大事。”
大事?什麽大事?
王五郎心思一轉,還沒來得及拐彎抹角的詢問,卻見一騎沿著田地的壟頭疾馳而來,見到中軍大旗後,猶豫片刻後,卻又明顯舍不得踐踏馬上就要成熟的莊稼,就順著一條更窄的田壟驅馬上了官道。
王世隆眼尖,老遠就看見來人盔甲罩袍相對整齊,明顯就是忠義軍的老底子,然後心中立馬覺得有些說不出的怪異。
隨著哨騎的逐漸接近,王世隆在一次不經意迴頭望向自家莊客後,立即就明白了怪異感覺從何而來了。
王家莊的大部分莊客們暫時是輔兵,他們驅趕著牛車驢車騾車,車上是輜重柵欄鹿角以及正軍的盔甲。
而這些除了在車上揮鞭趕車的車夫,每輛大車前還專門有一人步行牽著這些畜生,生怕它們扭頭啃食莊稼。
可以這麽說,珍惜糧食這件事本身已經刻在這些半兵半農莊戶的骨子裏了。
可為何這劉大郎的部屬……或者說是忠義軍魏都統的核心屬下,竟也能如此行事嗎?
來不及多想,哨騎已經來到近前,勒馬止步後,在馬上一拱手:“稟統製,前方王家莊還有農人在田地,沒有任何防備。”
饒是早已從王世隆這裏知曉王家莊情況,劉淮依舊精神一振:“王五郎,那是你曾經的家,由你來帶路。”
王世隆立即振奮。
劉淮卻是繼續下令:“張白魚,步軍與你,一裏處再披甲。陸先生,步軍披甲時就讓輔兵立營。石七朗,魏昌,羅慎言,所有馬軍,隨我來!”
劉淮點頭,卻又有些好奇:“那你剛剛在看什麽?”
“看那麵大旗。”王世隆向後一指。
“飛虎旗嗎?”劉淮也迴頭望去:“當初與父親戲言,說若是能讓我獨自建軍,我會自作飛虎軍的軍號。我家小妹聽了,連夜繡了這麵飛虎大旗,怎樣,我家小妹的手藝好吧。”
這飛虎軍與飛虎隊倒是沒有什麽關係,純粹是劉淮仔細研讀《稼軒年譜》時對辛棄疾編練的那支飛虎軍印象深刻,所以存了狹促之意。
反正現在都在山東抗金,隻要不死,早晚能見到辛棄疾,到時候問一句‘我這隻飛虎比你那隻如何’,豈不能讓他印象深刻?
辛棄疾要能為這事寫一首詞,那就更好了。
劉淮不由自主的炫耀了一句,可王世隆隨即搖頭:“不,我看的是另一麵。”
順著王世隆的目光望去,是在隊伍正中的一麵紅底黑字大旗,其上沒有紋飾裝飾,隻有一個字。
“漢”
事實上,不僅王五郎頻頻迴首,就連跳脫如張白魚,穩重如陸遊,陰鷙如石七朗,聰慧如羅慎言,在不作指揮的時候也都紛紛沉默抬頭,望向這麵旗幟。
“怎麽?這麵旗幟有什麽不妥嗎?”
“沒……”王世隆擦了擦額頭,將混合著汗水與塵土的脂粉抹成一團,順便將耳邊已經髒得不成樣子的絹花摘下,別在馬鬃上。
“沒有什麽不妥……隻是這漢家旗幟,已經有三十多年沒有出現在山東了,我……我自出生就沒有見過什麽漢家威儀,此時見到了,感覺就像……就像……”
王五郎是個內秀的,思考片刻突然說道:“統製郎君讀過《蘭亭集序》嗎?後之視今如今之視昔。我覺得有些事情不同了,卻又不知道哪裏有所不同,明明是尋常行軍,卻覺得心情激蕩。想來隻有百年千年之後的後人通過史書迴望時,才覺得,哦,原來那時王五郎正在做好大的事業。”
王世隆說的顛三倒四,可劉淮卻是聽明白了,揮鞭指了指身側的沭河:“身在曆史大潮中,就如同這大河奔流,咱們自身卻隻是浪花中的一朵。雖然知道這沭河終究會入海,卻不曉得自己這朵浪花推著河水走了多遠,甚至不知道是否會在下一處拐彎處就會碎掉。是也不是?”
王世隆覺得劉大郎真是人才,說話真好聽:“正是如此。”
劉淮點頭,卻一時之間不知道該說什麽。
隻因為王五郎是標準的、如假包換、原湯化原食的地主豪強。
他跟全家橫死一門心思報仇的張小乙不同,跟滿心功名事業的張榮不同,跟一心報國不惜此身的魏勝也不同。
王五郎加入北伐軍的目的——最起碼現階段的目的隻是為了田產莊園,換句話來說,隻是為了自家利益。
事實上這沒什麽可苛責的,畢竟世界上造反之人為救民於水火的鳳毛麟角,為救自己於水火之中的才是大多數。
可這麽一來,有些畫大餅的話,此時劉淮就不方便對王五郎說了。
難道說為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
你跟李秀李三郎說什麽犧牲你一個,造福全鄉人還靠點譜。
但對王世隆來說,犧牲了他們王家贏得的勝利毫無意義。
典型的大地主階級劣根性了屬於是。
可偏偏這些平日就能將莊戶編練成半軍事組織的莊園主是山東兩路最普遍的大地主,也是忠義軍未來兵力的主要來源之一。
所以這些人不能棄置,也不能放任,隻能吸納到北伐軍中,再緩緩引而導之。
這樣想著,劉淮轉移了話題:“我們北伐軍是從沭河下遊渡河的,那裏盡是灘塗,而上遊看起來確實規整了些。”
王世隆向著身側的羅慎言一拱手:“沭河上遊是羅公帶著我們二十幾個莊子一起修的,統製郎君看看這堤壩,看看這引水溝渠,都是我們一個汗珠摔八瓣才修成的。”
劉淮向身後扭頭:“那些莊戶?”
“正是那些莊戶,我們王家莊的莊戶。”王世隆的語氣變得激烈起來:“我們剛把河渠修好,女真國族就來了,說奉天子令,王家莊歸他們了,並將我們都攆了出去,奪了財務與土地,地裏的莊稼都沒讓收。統製郎君,你說天底下哪有這種道理?”
“你們沒有跟金賊拚了嗎?”
“拚?怎麽拚?”王世隆苦笑一聲,“先是上遊的幾個別家莊子投了金人,然後金人馬隊大軍來了,足有五千甲騎,把王家莊圍得嚴嚴實實,哪怕莊子上有圍子,有防著盜賊野獸的鹿角,卻哪裏敵得過如此多的大軍?”
“五千騎?”劉淮神情一振:“誰統軍?從何來?”
王世隆愣了愣,卻是立即迴答:“其中應該有女真國族的青壯者,但大隊還是東平府來的,統軍的喚作紇石烈誌寧。”
“紇石烈誌寧……”劉淮喃喃念叨著這個名字,迴憶其在曆史中的所作所為,不由得眉頭緊皺。
這廝要是還在東平府,很快就會對上北伐軍,這可是個難啃的骨頭。
王世隆繼續說道:“前些日子聽說這廝被召迴朝中,似乎金人故地契丹人起了亂子,他要去平亂。”
劉淮點頭,示意王五郎繼續往下說。
“當時紇石烈誌寧那廝給我們一天時間,拿不走的東西全歸他們,跑不了的人就得給他們當佃戶。”王世隆抬起手,指了指前方:“我爹把人分成兩半,我的兩位兄長留下,與那些故土難離的莊戶一起作佃戶。我跟著父親,還有一些莊戶去朐山城討生活。”
“這麽多莊戶,也能養得起?”
“終究還是有些財貨的。”王世隆誠懇說道:“這些身外物都不重要,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哪怕娘親妹子當了首飾,也得養莊戶。有他們我們王家才有再次崛起的希望。”
劉淮滿意點頭:“夫濟大事者,必以人為本。王五郎有這覺悟,來日我才敢與你共議大事。”
大事?什麽大事?
王五郎心思一轉,還沒來得及拐彎抹角的詢問,卻見一騎沿著田地的壟頭疾馳而來,見到中軍大旗後,猶豫片刻後,卻又明顯舍不得踐踏馬上就要成熟的莊稼,就順著一條更窄的田壟驅馬上了官道。
王世隆眼尖,老遠就看見來人盔甲罩袍相對整齊,明顯就是忠義軍的老底子,然後心中立馬覺得有些說不出的怪異。
隨著哨騎的逐漸接近,王世隆在一次不經意迴頭望向自家莊客後,立即就明白了怪異感覺從何而來了。
王家莊的大部分莊客們暫時是輔兵,他們驅趕著牛車驢車騾車,車上是輜重柵欄鹿角以及正軍的盔甲。
而這些除了在車上揮鞭趕車的車夫,每輛大車前還專門有一人步行牽著這些畜生,生怕它們扭頭啃食莊稼。
可以這麽說,珍惜糧食這件事本身已經刻在這些半兵半農莊戶的骨子裏了。
可為何這劉大郎的部屬……或者說是忠義軍魏都統的核心屬下,竟也能如此行事嗎?
來不及多想,哨騎已經來到近前,勒馬止步後,在馬上一拱手:“稟統製,前方王家莊還有農人在田地,沒有任何防備。”
饒是早已從王世隆這裏知曉王家莊情況,劉淮依舊精神一振:“王五郎,那是你曾經的家,由你來帶路。”
王世隆立即振奮。
劉淮卻是繼續下令:“張白魚,步軍與你,一裏處再披甲。陸先生,步軍披甲時就讓輔兵立營。石七朗,魏昌,羅慎言,所有馬軍,隨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