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比18
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 作者:九指神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78章 1比18
56萬漢軍,從河南出發,一個月抵達彭城,在諸侯王看來,數十萬軍隊千裏奔襲直取敵營,看得出漢王統兵能力不俗。
但是,在真正的兵家看來,一天行軍30裏,一個月才磨磨蹭蹭到達戰場,完全不夠看。
彭城空虛,所以輕易被56萬漢軍所奪。直到城破,才有斥候傳訊給身在齊地城陽平叛的項羽。此刻項羽統轄20萬人馬正在齊地殺得興起,齊地已經滿地都是血葫蘆。被劉邦抄了後路,軍心自然有些浮動。項羽卻並沒有太過緊張。
自從幾年前和叔叔項梁在吳中斬掉了太守殷通的頭顱,開始起兵,這一路哪一天不是身處危機之中?前方後方,那是老派兵家的說法。在項羽看來,戰爭無所謂前方後方,自己的軍隊隻有一個方向,就是向前。隻要攻敵破陣,前方也是後方。什麽輜重什麽補給,你打敗了敵人自然就都有了。當初對章邯就是這麽幹的。糧秣緊張就殺一些降兵,自然可以解決供應不足的問題,當初對章邯就是這麽幹的。
聽說章邯在廢丘自殺了。劉季這個人果然不可信!
20萬人迴師救援彭城不現實,大部隊行動必然遲緩。全都撤迴彭城,那麽在齊地獲得的戰果也前功盡棄。項羽隻帶了3萬騎兵,迅速向彭城進發。
春秋戰國時代,快速突進主要靠的是兵車,但是有馬就可以騎乘。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把胡人的騎射戰術引進到北方國家。但是始終沒普及起來,大多數國家在大型戰爭的時候,使用的仍然是戰車。
兵車對道路、戰場的要求都高,行進速度不比步卒快多少。騎兵不同,山區也可以快速通過。隻要不重載,戰馬行進速度比兵車可是要快上不少。
秦末戰亂時期,因為戰車製作和運輸不易,將軍和士卒開始騎乘戰馬。軍隊中開始有一部分專門的騎乘士兵。一些部隊中有了專門的騎兵部隊,在快速突進、穿插、包抄方麵,騎兵都體現出非同尋常的優勢。韓信出陳倉的時候,灌嬰所部就是一支快速反應的騎兵部隊,突襲穿插到司馬欣背後,取得了不俗的戰果。騎兵的應用,韓信並未從蒙恬那裏習得,但不影響他針對灌嬰的部隊,設計專門的戰法和配合之術。真正的名將並不拘泥於兵書上的內容,而是積極從戰場上,向同伴學習、向敵人學習,畢竟那些不肯學習的人都死了。
韓信灌嬰懂得使用騎兵,但是真正懂得大規模使用騎兵還是項羽。
巨鹿之戰後,項羽就積攢了好大的家底,從鹹陽東歸的時候,也擁有差不多萬乘兵車,戰馬也有幾萬匹。去齊地平叛的時候,因為齊地中部是魯山泰山山地,不便戰車通行,就改用了騎兵。這次彭城被占,項羽並沒有在意漢軍56萬軍隊人多勢眾,隻選了最精銳的三萬,攜三日口糧輕裝,以騎兵突進彭城。
行進的路線是精心選擇的,從城陽出發,南下至魯(山東曲阜),再經胡陵(山東魚台東南)繞道蕭縣(安徽蕭縣),最終從西側突襲彭城。
一來是這一路大多數地區是在自己手中,部隊快速通過不會受到阻礙,二來,是劉邦在彭城防衛的主要方向是北方,以防自己從齊地迴援,哪料到自己的主力從西側突進彭城(徐州)。
將軍們的思維其實都差不多,不同的是有人能預判你的預判。你預判我從北方南下,我偏偏要繞一下,到你的西邊打你個措手不及。
劉邦是按照自己行軍速度,再加上項羽用兵能力,綜合計算項羽迴師速度的,卻沒想到項羽用的就不是步兵而是騎兵。1000裏的路程,項羽隻用了三天四夜,拂曉時分就對彭城發起了總攻。
項羽的彭城之戰,韓信事後做過複盤,認為這一戰的思路和巨鹿之戰差不多。雖然巨鹿之戰是渡河圍城,這一戰是騎兵馳援,兩戰的核心卻都是舍棄了輜重補給,最快速度進入到作戰位置,以超高士氣一鼓作氣突進,在守軍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取得最大戰果。
進入彭城的漢軍比烏合之眾強不了多少。這五十多萬人不過是過去幾個月倉促組織起來的,哪有什麽訓練,更談不上軍紀,入城以後就開始在民間搶掠,彭城本就富庶,再加上還藏有項羽從鹹陽一路擄掠來的財物美女,所以漢軍入城以後,很是混亂。這種軍紀混亂的環境下,哪裏談得上有效的防禦組織?士兵和低級軍官們都忙著搶東西藏東西。高級軍官則泡在宮殿之中整日飲酒宴會,以為自己抄了項羽老巢,這下子西楚霸王元氣大傷,怕不是就此就煙消雲散了!
結果淩晨的時候聽到營中混亂,將領還以為發生了營嘯或者嘩變,正要帶著衛隊去彈壓,結果看到的是戰馬突進的部隊,這支部隊每個人的眼睛裏冒著血光,手中的矛戈冒著寒光,部隊中的大旗上繡著的是巨大的“楚”字,隊伍中最亮眼的那個將軍,騎著巨大的黑馬,手中長戈,可不就是項羽?
項羽的部隊拂曉襲營,一個月行軍千裏的疲憊漢軍還在睡夢中,這個時候的突擊和屠殺沒什麽兩樣。最外圍的守軍被殺出缺口,項羽騎兵就突入了防備鬆弛的彭城,這個時候也不用分辨什麽是百姓什麽是占領軍,反正試圖反抗的一律殺光,刀光之下,城中漢軍膽寒,就沒了抵抗的勇氣,開始四處奔逃。
追逃比正麵拚殺更容易。隻要你快上兩步,一槍從身後刺過去就行了,逃兵自是連反抗都不會有。逃殺就被屠戮,這種恐懼又變成更強大的逃亡的力量,一時之間,56萬漢軍如潮水一樣從彭城四散,田野裏到處是無頭蒼蠅一樣的漢軍。
因為這個時代還沒有普及鞍韉馬鐙,騎兵其實並不是後世意義上的騎兵,更接近一種騎乘步兵。以騎馬代步突進,然後下馬持戈突進。但是漢軍這種潰退法,下馬作戰就沒有必要了,士兵們就夾著戈在後麵追逐,或是用單手握矛戈捅一下,或者是直接用馬去撞。反正漢軍已經完全混亂,沒有了任何有效的陣列和組織,直接戰馬踩踏都能取得戰果。
漢軍沒有組織,楚軍的騎兵卻是有組織的,小隊騎兵在混亂的人群中縱橫穿插,殺戮和驅趕步兵,逐漸把漢軍的士卒“推”向附近的河流,在河岸上繼續衝撞擠壓,漢軍紛紛落水。
雎水河堵滿了死去士卒的屍體,河水也變成鮮血一樣的紅色。
漢軍56萬大軍,浩浩蕩蕩一路取勝占領了彭城,幾天之後的一個早上,這56萬大軍潰散到不成樣子,在彭城外死傷無數。血流遍野。
3萬對56萬,1:18!
56萬漢軍,從河南出發,一個月抵達彭城,在諸侯王看來,數十萬軍隊千裏奔襲直取敵營,看得出漢王統兵能力不俗。
但是,在真正的兵家看來,一天行軍30裏,一個月才磨磨蹭蹭到達戰場,完全不夠看。
彭城空虛,所以輕易被56萬漢軍所奪。直到城破,才有斥候傳訊給身在齊地城陽平叛的項羽。此刻項羽統轄20萬人馬正在齊地殺得興起,齊地已經滿地都是血葫蘆。被劉邦抄了後路,軍心自然有些浮動。項羽卻並沒有太過緊張。
自從幾年前和叔叔項梁在吳中斬掉了太守殷通的頭顱,開始起兵,這一路哪一天不是身處危機之中?前方後方,那是老派兵家的說法。在項羽看來,戰爭無所謂前方後方,自己的軍隊隻有一個方向,就是向前。隻要攻敵破陣,前方也是後方。什麽輜重什麽補給,你打敗了敵人自然就都有了。當初對章邯就是這麽幹的。糧秣緊張就殺一些降兵,自然可以解決供應不足的問題,當初對章邯就是這麽幹的。
聽說章邯在廢丘自殺了。劉季這個人果然不可信!
20萬人迴師救援彭城不現實,大部隊行動必然遲緩。全都撤迴彭城,那麽在齊地獲得的戰果也前功盡棄。項羽隻帶了3萬騎兵,迅速向彭城進發。
春秋戰國時代,快速突進主要靠的是兵車,但是有馬就可以騎乘。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把胡人的騎射戰術引進到北方國家。但是始終沒普及起來,大多數國家在大型戰爭的時候,使用的仍然是戰車。
兵車對道路、戰場的要求都高,行進速度不比步卒快多少。騎兵不同,山區也可以快速通過。隻要不重載,戰馬行進速度比兵車可是要快上不少。
秦末戰亂時期,因為戰車製作和運輸不易,將軍和士卒開始騎乘戰馬。軍隊中開始有一部分專門的騎乘士兵。一些部隊中有了專門的騎兵部隊,在快速突進、穿插、包抄方麵,騎兵都體現出非同尋常的優勢。韓信出陳倉的時候,灌嬰所部就是一支快速反應的騎兵部隊,突襲穿插到司馬欣背後,取得了不俗的戰果。騎兵的應用,韓信並未從蒙恬那裏習得,但不影響他針對灌嬰的部隊,設計專門的戰法和配合之術。真正的名將並不拘泥於兵書上的內容,而是積極從戰場上,向同伴學習、向敵人學習,畢竟那些不肯學習的人都死了。
韓信灌嬰懂得使用騎兵,但是真正懂得大規模使用騎兵還是項羽。
巨鹿之戰後,項羽就積攢了好大的家底,從鹹陽東歸的時候,也擁有差不多萬乘兵車,戰馬也有幾萬匹。去齊地平叛的時候,因為齊地中部是魯山泰山山地,不便戰車通行,就改用了騎兵。這次彭城被占,項羽並沒有在意漢軍56萬軍隊人多勢眾,隻選了最精銳的三萬,攜三日口糧輕裝,以騎兵突進彭城。
行進的路線是精心選擇的,從城陽出發,南下至魯(山東曲阜),再經胡陵(山東魚台東南)繞道蕭縣(安徽蕭縣),最終從西側突襲彭城。
一來是這一路大多數地區是在自己手中,部隊快速通過不會受到阻礙,二來,是劉邦在彭城防衛的主要方向是北方,以防自己從齊地迴援,哪料到自己的主力從西側突進彭城(徐州)。
將軍們的思維其實都差不多,不同的是有人能預判你的預判。你預判我從北方南下,我偏偏要繞一下,到你的西邊打你個措手不及。
劉邦是按照自己行軍速度,再加上項羽用兵能力,綜合計算項羽迴師速度的,卻沒想到項羽用的就不是步兵而是騎兵。1000裏的路程,項羽隻用了三天四夜,拂曉時分就對彭城發起了總攻。
項羽的彭城之戰,韓信事後做過複盤,認為這一戰的思路和巨鹿之戰差不多。雖然巨鹿之戰是渡河圍城,這一戰是騎兵馳援,兩戰的核心卻都是舍棄了輜重補給,最快速度進入到作戰位置,以超高士氣一鼓作氣突進,在守軍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取得最大戰果。
進入彭城的漢軍比烏合之眾強不了多少。這五十多萬人不過是過去幾個月倉促組織起來的,哪有什麽訓練,更談不上軍紀,入城以後就開始在民間搶掠,彭城本就富庶,再加上還藏有項羽從鹹陽一路擄掠來的財物美女,所以漢軍入城以後,很是混亂。這種軍紀混亂的環境下,哪裏談得上有效的防禦組織?士兵和低級軍官們都忙著搶東西藏東西。高級軍官則泡在宮殿之中整日飲酒宴會,以為自己抄了項羽老巢,這下子西楚霸王元氣大傷,怕不是就此就煙消雲散了!
結果淩晨的時候聽到營中混亂,將領還以為發生了營嘯或者嘩變,正要帶著衛隊去彈壓,結果看到的是戰馬突進的部隊,這支部隊每個人的眼睛裏冒著血光,手中的矛戈冒著寒光,部隊中的大旗上繡著的是巨大的“楚”字,隊伍中最亮眼的那個將軍,騎著巨大的黑馬,手中長戈,可不就是項羽?
項羽的部隊拂曉襲營,一個月行軍千裏的疲憊漢軍還在睡夢中,這個時候的突擊和屠殺沒什麽兩樣。最外圍的守軍被殺出缺口,項羽騎兵就突入了防備鬆弛的彭城,這個時候也不用分辨什麽是百姓什麽是占領軍,反正試圖反抗的一律殺光,刀光之下,城中漢軍膽寒,就沒了抵抗的勇氣,開始四處奔逃。
追逃比正麵拚殺更容易。隻要你快上兩步,一槍從身後刺過去就行了,逃兵自是連反抗都不會有。逃殺就被屠戮,這種恐懼又變成更強大的逃亡的力量,一時之間,56萬漢軍如潮水一樣從彭城四散,田野裏到處是無頭蒼蠅一樣的漢軍。
因為這個時代還沒有普及鞍韉馬鐙,騎兵其實並不是後世意義上的騎兵,更接近一種騎乘步兵。以騎馬代步突進,然後下馬持戈突進。但是漢軍這種潰退法,下馬作戰就沒有必要了,士兵們就夾著戈在後麵追逐,或是用單手握矛戈捅一下,或者是直接用馬去撞。反正漢軍已經完全混亂,沒有了任何有效的陣列和組織,直接戰馬踩踏都能取得戰果。
漢軍沒有組織,楚軍的騎兵卻是有組織的,小隊騎兵在混亂的人群中縱橫穿插,殺戮和驅趕步兵,逐漸把漢軍的士卒“推”向附近的河流,在河岸上繼續衝撞擠壓,漢軍紛紛落水。
雎水河堵滿了死去士卒的屍體,河水也變成鮮血一樣的紅色。
漢軍56萬大軍,浩浩蕩蕩一路取勝占領了彭城,幾天之後的一個早上,這56萬大軍潰散到不成樣子,在彭城外死傷無數。血流遍野。
3萬對56萬,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