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海港碼頭,一支特殊的船隊正在啟航。船上不是商賈,而是明德堂派出的第一批海外教習團。他們的使命是在遠方建立新的學堂,傳播教育理念。


    \"記住,\"葉知秧對即將遠行的教習們說,\"我們去不是為了宣揚優越,而是為了互學互鑒。既要教授知識,更要學習當地智慧。\"


    站在船頭的是趙明遠。這個曾經的倔強少年,如今已是成熟的教育家。他的隨身行囊裏,除了典籍教材,還特意準備了各種工具和樂器,為的是能與異國學子有更多交流的方式。


    \"先生放心。\"他鄭重地說,\"我們一定不負所托。\"


    船隊第一站是南洋群島最大的港口。當地的統治者早就聽說過明德堂的名聲,特意派人相迎。但真正讓教習團驚喜的是,碼頭上竟有許多當地百姓在等候。


    \"我們的商人說,\"一個本地青年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說,\"明德堂不但教書讀字,還教實用技藝。我們也想學。\"


    趙明遠欣慰地點頭。這些年,隨商船來往的明德堂學生,已經在各地播撒了教育的種子。


    建校的地方就選在港口附近。這裏是多種文化交匯的地方,最適合辦一所開放包容的學堂。當地統治者不但劃撥了土地,還派了能工巧匠來協助建設。


    最特別的是建築設計。教習團沒有簡單複製明德堂的格局,而是請當地匠人出謀劃策。結果,新學堂既有中原的布局,又有南洋的特色:廳堂高敞通風,廊道曲徑通幽,處處體現著文化的融合。


    開學第一課就頗具新意。趙明遠沒有直接講授,而是請當地的老者先介紹本土文化。


    \"我們南洋自古就有航海傳統,\"老者說,\"觀星識風,趨吉避兇,這些都是祖先傳下的智慧。\"


    \"妙啊!\"趙明遠眼前一亮,\"這與我們的天文曆法很有共通之處。不如我們把兩家之長結合起來?\"


    於是,第一個跨文化研究項目開始了:師生合作編撰航海指南,融合中土天文和南洋航術。這本後來被稱為《海道集成》的書,成為無數航海者的指南。


    教學語言也是一大創新。課堂上不限定用某種語言,而是鼓勵多語言交流。久而久之,一種獨特的\"港口話\"形成了,融合了各地語言的特點,成為文化交流的媒介。


    \"這才對嘛。\"葉知秧在收到報告時讚許道,\"教育要因地製宜,與當地文化對話,而不是生搬硬套。\"


    但挑戰也隨之而來。有本地權貴擔心新式教育會動搖傳統;有保守派質疑學堂教授\"異端邪說\";更有人散布謠言說這是文化侵略。


    趙明遠沒有正麵爭辯,而是用行動說話。他組織學生參與地方事務:有的幫助改良農具,有的協助疫病防治,有的參與海岸防護......漸漸地,民眾發現這些\"異鄉人\"是在真心實意地幫助他們。


    最打動人心的是一次突發事件。鄰島發生海嘯,學堂師生第一時間組織救援。他們不但運用醫術救治傷員,還用工藝知識協助重建。這場行動讓所有質疑煙消雲散。


    \"現在我明白了,\"一個本地長者說,\"真正的教育是不分國界的。它的目的就是為了造福人群。\"


    隨著時間推移,這所海外學堂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既保持明德堂的基本理念,又充分吸收本土文化的精華。


    航海課上,學生們學習天文曆法,同時研究本地的觀潮經驗;


    醫術課上,中土醫理與南洋草藥相結合,創造出新的療法;


    工藝課上,漢匠技藝與當地建築智慧交融,發展出獨特風格。


    最有趣的是文化交流課。這不是傳統的課堂,而是一個讓不同文明對話的平台。有時是詩文吟誦,有時是技藝展示,有時是智慧分享。


    \"你們的史詩裏,\"一個本地學生興奮地說,\"也有關於海洋的傳說!這和我們的神話好像啊。\"


    這種發現不斷出現。師生們驚喜地發現,看似不同的文明,往往有著共同的智慧內核。這更堅定了他們推動文化交流的決心。


    遠在京城的葉知秧,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一本《南洋見聞錄》。這是海外學堂的師生合編的,記錄了他們的觀察和思考。


    \"教育的意義,\"序言這樣寫道,\"不隻是傳授知識,更是搭建理解的橋梁。當不同的文明相遇,新的智慧就會迸發。\"


    這個成功經驗很快推廣開來。更多的海外學堂建立起來,在不同的港口,在遙遠的海岸。它們像一顆顆明珠,串聯起文明交流的項鏈。


    多年後,當老了的趙明遠再次站在那個港口,看著來自各地的學子在學堂裏研習,他終於明白了葉知秧當年的話:


    \"教育如同播種。我們播下的不隻是知識的種子,更是理解與包容的種子。它們會在不同的土壤裏生根發芽,長成各具特色的智慧之樹。\"


    而這,正是海外傳經最珍貴的成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頂蕩八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頂蕩八荒並收藏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