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利在千秋
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 作者:頂蕩八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冬雪初霽,明德堂迎來了一個特別的日子。第一批在各地任職的明德堂學子紛紛迴訪,他們要向老師匯報這幾年的見聞和成就。
大堂內格外溫暖,炭火燒得正旺。葉知秋和蕭遠珩坐在上首,看著這些熟悉又陌生的麵孔。當年的青澀學子,如今都已是獨當一麵的棟梁之才。
\"說說吧,這些年都有什麽心得?\"葉知秋溫和地問。
王子明第一個站起來。他在西北擔任邊防參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邊城建立學堂。
\"學生記得先生教導,治邊先要通邊。\"他說著,取出一份地圖,\"我們不僅教授漢學,還請遊牧部落的長者來教授草原文化。現在,邊城已經成了各族交流的樞紐。\"
\"妙哉!\"蕭遠珩讚許道,\"這正是明德堂的宗旨——教育無界,知識互通。\"
接著是李元禎的匯報。他在南方擔任知縣,把明德堂的實踐教學運用到地方治理中。
\"每次遇到難題,學生就想起先生的教導——要實地考察,要傾聽民聲。\"他說著,展示了一本厚厚的《縣治實錄》,\"這是我們記錄的各種治理經驗,都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葉知秋翻看著實錄,越看越欣慰。這哪裏是一本簡單的政務記錄,分明是一部活生生的地方治理教材。
林青雨的成就更令人驚喜。她在京城開設醫館,同時創辦了一所女子醫學堂。
\"很多人說女子不宜學醫,\"她目光堅定,\"但學生用事實證明,女醫不僅可以,而且在某些方麵比男醫更有優勢。現在,連太醫院都開始招收女學生了。\"
趙世勳的經曆則完全不同。他繼承了家業,卻把商號辦成了一所特殊的學堂。
\"商道即學問。\"他說,\"我們不僅教授經商之道,還把明德堂的理念帶到了商界。現在,越來越多的商人開始重視德行,不再一味逐利。\"
聽著這些匯報,葉知秋心中百感交集。每個學生都在自己的領域開創新局,而且都不忘傳播明德堂的教育理念。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遠比任何強製推行都要深遠。
正說著,外麵傳來一陣歡聲笑語。原來是民間私塾的學生代表也來了。這些來自最基層的教育成果,更讓人感動。
\"先生您看,\"一個瘦小的女教習展示著她的教案,\"我們雖然條件簡陋,但每個孩子都很用功。他們說,要像明德堂的學子一樣,學真本事,做正經事。\"
葉知秋仔細看著這些樸素的教案。雖然簡單,卻處處體現著對教育的用心。這讓她想起了當年在軍營教書的日子。
\"教育的根本,\"她感慨道,\"不在於規模大小,而在於是否真正為人著想。你們做得很好。\"
午後,大家開始分組交流經驗。醫術組討論如何推廣基層醫療,邊務組探討如何促進民族融合,商道組研究如何平衡利益與道義。整個明德堂充滿了求知的熱烈氣氛。
\"先生,\"王子明突然說,\"我們在想,是不是該把這些經驗整理成書?\"
\"對!\"李元禎附和,\"這些都是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真知灼見,應該留給後人參考。\"
葉知秋欣然應允:\"此事就交給你們。每個人都寫出自己的心得,我和你們蕭先生幫著整理。\"
於是,一個新的項目開始了。所有人都投入到經驗總結的工作中,要把這些年的實踐心得轉化為可傳承的知識。
傍晚,葉知秋召集所有人開了最後一次會。她環視眾人,語重心長地說:
\"看到你們的成就,為師很欣慰。但更重要的是,你們都沒有忘記教育的初心。這才是明德堂最寶貴的傳承。\"
蕭遠珩補充道:\"你們現在不僅是在做事,更是在為後人鋪路。這種影響,會一代代傳下去。\"
夜深了,學生們還在熱切討論。有人在整理教案,有人在記錄心得,有人在規劃未來。葉知秋站在廊下,聽著這些此起彼伏的聲音,心中充滿希望。
\"想什麽呢?\"蕭遠珩遞來一杯熱茶。
\"在想教育的力量。\"她望著遠處的月光,\"我們現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在將來開花結果。這些學子們,就像播撒在大地上的種子。\"
\"是啊。\"蕭遠珩感慨,\"他們不僅在改變自己,也在改變這個時代。\"
第二天一早,學生們啟程前往各自的崗位。臨別時,葉知秋說:\"記住,你們身上不僅有明德堂的榮光,更有教育改變人生的希望。望你們繼續努力,讓這份希望傳遞下去。\"
望著遠去的身影,葉知秋眼中泛起淚光。這些學子們,正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著天下的每個角落。而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將在曆史長河中留下印記。
這一天,各地都在發生著微小而重要的變化。邊疆的學堂裏,漢族孩子和遊牧部落的孩子一起學習;南方的縣衙裏,新上任的官員在實地體察民情;京城的醫館中,女醫者們正在救死扶傷;商號裏,商人們開始重視德行與義利的平衡。
這就是教育的力量——它可能緩慢,但必定深遠;它可能無聲,但必定有力。正如葉知秋常說的那句話:利在千秋,功在當代。
大堂內格外溫暖,炭火燒得正旺。葉知秋和蕭遠珩坐在上首,看著這些熟悉又陌生的麵孔。當年的青澀學子,如今都已是獨當一麵的棟梁之才。
\"說說吧,這些年都有什麽心得?\"葉知秋溫和地問。
王子明第一個站起來。他在西北擔任邊防參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邊城建立學堂。
\"學生記得先生教導,治邊先要通邊。\"他說著,取出一份地圖,\"我們不僅教授漢學,還請遊牧部落的長者來教授草原文化。現在,邊城已經成了各族交流的樞紐。\"
\"妙哉!\"蕭遠珩讚許道,\"這正是明德堂的宗旨——教育無界,知識互通。\"
接著是李元禎的匯報。他在南方擔任知縣,把明德堂的實踐教學運用到地方治理中。
\"每次遇到難題,學生就想起先生的教導——要實地考察,要傾聽民聲。\"他說著,展示了一本厚厚的《縣治實錄》,\"這是我們記錄的各種治理經驗,都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葉知秋翻看著實錄,越看越欣慰。這哪裏是一本簡單的政務記錄,分明是一部活生生的地方治理教材。
林青雨的成就更令人驚喜。她在京城開設醫館,同時創辦了一所女子醫學堂。
\"很多人說女子不宜學醫,\"她目光堅定,\"但學生用事實證明,女醫不僅可以,而且在某些方麵比男醫更有優勢。現在,連太醫院都開始招收女學生了。\"
趙世勳的經曆則完全不同。他繼承了家業,卻把商號辦成了一所特殊的學堂。
\"商道即學問。\"他說,\"我們不僅教授經商之道,還把明德堂的理念帶到了商界。現在,越來越多的商人開始重視德行,不再一味逐利。\"
聽著這些匯報,葉知秋心中百感交集。每個學生都在自己的領域開創新局,而且都不忘傳播明德堂的教育理念。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遠比任何強製推行都要深遠。
正說著,外麵傳來一陣歡聲笑語。原來是民間私塾的學生代表也來了。這些來自最基層的教育成果,更讓人感動。
\"先生您看,\"一個瘦小的女教習展示著她的教案,\"我們雖然條件簡陋,但每個孩子都很用功。他們說,要像明德堂的學子一樣,學真本事,做正經事。\"
葉知秋仔細看著這些樸素的教案。雖然簡單,卻處處體現著對教育的用心。這讓她想起了當年在軍營教書的日子。
\"教育的根本,\"她感慨道,\"不在於規模大小,而在於是否真正為人著想。你們做得很好。\"
午後,大家開始分組交流經驗。醫術組討論如何推廣基層醫療,邊務組探討如何促進民族融合,商道組研究如何平衡利益與道義。整個明德堂充滿了求知的熱烈氣氛。
\"先生,\"王子明突然說,\"我們在想,是不是該把這些經驗整理成書?\"
\"對!\"李元禎附和,\"這些都是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真知灼見,應該留給後人參考。\"
葉知秋欣然應允:\"此事就交給你們。每個人都寫出自己的心得,我和你們蕭先生幫著整理。\"
於是,一個新的項目開始了。所有人都投入到經驗總結的工作中,要把這些年的實踐心得轉化為可傳承的知識。
傍晚,葉知秋召集所有人開了最後一次會。她環視眾人,語重心長地說:
\"看到你們的成就,為師很欣慰。但更重要的是,你們都沒有忘記教育的初心。這才是明德堂最寶貴的傳承。\"
蕭遠珩補充道:\"你們現在不僅是在做事,更是在為後人鋪路。這種影響,會一代代傳下去。\"
夜深了,學生們還在熱切討論。有人在整理教案,有人在記錄心得,有人在規劃未來。葉知秋站在廊下,聽著這些此起彼伏的聲音,心中充滿希望。
\"想什麽呢?\"蕭遠珩遞來一杯熱茶。
\"在想教育的力量。\"她望著遠處的月光,\"我們現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在將來開花結果。這些學子們,就像播撒在大地上的種子。\"
\"是啊。\"蕭遠珩感慨,\"他們不僅在改變自己,也在改變這個時代。\"
第二天一早,學生們啟程前往各自的崗位。臨別時,葉知秋說:\"記住,你們身上不僅有明德堂的榮光,更有教育改變人生的希望。望你們繼續努力,讓這份希望傳遞下去。\"
望著遠去的身影,葉知秋眼中泛起淚光。這些學子們,正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著天下的每個角落。而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將在曆史長河中留下印記。
這一天,各地都在發生著微小而重要的變化。邊疆的學堂裏,漢族孩子和遊牧部落的孩子一起學習;南方的縣衙裏,新上任的官員在實地體察民情;京城的醫館中,女醫者們正在救死扶傷;商號裏,商人們開始重視德行與義利的平衡。
這就是教育的力量——它可能緩慢,但必定深遠;它可能無聲,但必定有力。正如葉知秋常說的那句話:利在千秋,功在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