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天下響應
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 作者:頂蕩八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寒露時節,明德堂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這些都是各地官學的山長和教諭,奉朝廷之命前來取經。自從林月笙下令推廣明德堂的教學模式,整個教育界都掀起了一場變革熱潮。
\"諸位遠道而來,請先看看我們的課堂。\"葉知秋站在講堂前,目光掃過這些教育同仁。他們中有白發蒼蒼的老學究,也有意氣風發的年輕教諭,都帶著求知的渴望。
醫術堂裏,林青雨正帶著學生進行望聞問切的實踐。一位年邁的太醫驚訝地說:\"這些學生的手法,比我們太醫院的學徒強多了!\"
\"因為我們重視實踐。\"林青雨解釋道,\"每個學生每周都要到醫館實習,親自接觸病患。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掌握醫術。\"
商道堂更讓人大開眼界。趙世勳設計了一場模擬交易,讓學生們分飾商賈、官員和百姓,演練如何處理商業糾紛。
\"妙啊!\"江南一位書院山長讚歎,\"這樣的教學,比死讀《鹽鐵論》強多了。\"
參觀結束,眾人聚在大堂討論。一位老教諭憂心忡忡:\"明德堂的教學自然好,但要推廣到全國,恐怕......\"
\"有何難處,不妨直說。\"葉知秋平和地說。
\"首先是師資。\"那位老者歎氣,\"像明德堂這樣既通古今、又知實務的教習,哪裏去找?\"
\"其次是經費。\"另一位山長補充,\"實踐教學需要大量資源,一般官學難以負擔。\"
\"還有,\"一個年輕教諭說,\"很多地方的士紳未必認同這種教學方式。他們覺得,讀書人就該專注科舉。\"
葉知秋不慌不忙:\"這些問題,我們也曾遇到過。不如說說我們的解決之道?\"蕭遠珩,你來說說師資的問題。\"
蕭遠珩取出一份名冊:\"明德堂現在實行導師製。讓優秀的學生留校任教,再由他們培養新的教習。這樣既解決了師資問題,也保持了教學理念的傳承。\"
\"至於經費......\"葉知秋看向趙世勳。
趙世勳起身道:\"可以效仿南方分院的做法。我們與當地商會合作,讓學生參與實際經營。這樣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讓學生學到真本事。\"
\"對士紳的疑慮,\"王子明插話,\"西北分院有個好辦法。我們定期邀請當地士紳來觀摩課堂,讓他們親眼看到實踐教學的效果。漸漸地,很多人不僅改變了看法,還主動資助我們。\"
眾人聽得連連點頭。一位老山長感慨:\"原來辦法是有的,關鍵是要有魄力去改變。\"
正說著,外麵傳來喧嘩。原來是各地趕來拜訪的官員,都想親眼看看明德堂的教學。
\"諸位大人,\"葉知秋鎮定自若,\"不如也去看看我們的課堂?\"
於是,一場更大規模的教學展示開始了。除了常規課程,明德堂特意安排了一些特別的內容。
在實務堂,學生們正在研究一個真實的案例——某州發生水患,如何統籌救災。十幾個學生分成幾組,從水利、糧儲、民生等不同角度提出方案。
\"這些建議都很實用!\"一個知府讚歎,\"比我們府衙裏那些隻會背書的幕僚強多了。\"
女學堂的表現更是讓人刮目相看。學生們不僅展示了傳統女紅、醫術,還展示了賬目管理、商業經營等才能。這讓一些原本對女子教育持懷疑態度的官員,都不得不改變看法。
\"了不起!\"一位禦史感慨,\"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為國為民盡一份力。\"
午後,葉知秧特意安排客人們與學生交流。那些官員們驚訝地發現,明德堂的學生不僅學問紮實,而且眼界開闊、見解獨到。
\"這就是實踐教學的好處。\"葉知秋解釋,\"讓學生們親身體驗,自然就能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
傍晚,一個意外的消息傳來——江南幾個大族聯名上書,要求在當地設立明德學堂。這些一向保守的世家,居然主動要求改革,著實令人意外。
\"原因很簡單。\"趙世勳笑道,\"他們看到明德堂的學生在各地做出的成就,明白這才是教育的正道。\"
夜裏,葉知秋和蕭遠珩在書房商議。各地要求設立明德學堂的請求紛至遝來,如何應對成了新的挑戰。
\"不能貪多求快。\"葉知秋說,\"教育是百年大計,重在質量,不在數量。\"
蕭遠珩點頭:\"可以效仿軍中製度,先在重點地區建立示範學堂,再逐步推廣。\"
正說著,王子明帶來一份特別的禮物——各地民間私塾送來的拜帖。這些小小的私塾,也想學習明德堂的教學方法。
\"這才是最可貴的。\"葉知秋欣慰地說,\"教育的根本,在於惠及更多普通百姓。\"
次日清晨,來訪的官員和教育家們陸續告辭。臨行前,葉知秋對他們說:\"諸位迴去後,不必完全照搬明德堂的模式。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道理——教育要與時俱進,要學以致用,要為國為民。\"
望著遠去的車馬,蕭遠珩感慨:\"想不到當年你的一個理想,現在竟然能影響整個天下。\"
葉知秋望著晨光中的明德堂,輕聲說:\"教育就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隻要方向對了,總能讓千樹萬樹開花結果。\"
這一天,全國各地都在發生著改變。有的官學開始改革課程,有的書院嚐試實踐教學,就連偏遠鄉村的私塾,也在摸索新的教學方式。一場教育的春風,正悄然吹遍神州大地。
\"諸位遠道而來,請先看看我們的課堂。\"葉知秋站在講堂前,目光掃過這些教育同仁。他們中有白發蒼蒼的老學究,也有意氣風發的年輕教諭,都帶著求知的渴望。
醫術堂裏,林青雨正帶著學生進行望聞問切的實踐。一位年邁的太醫驚訝地說:\"這些學生的手法,比我們太醫院的學徒強多了!\"
\"因為我們重視實踐。\"林青雨解釋道,\"每個學生每周都要到醫館實習,親自接觸病患。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掌握醫術。\"
商道堂更讓人大開眼界。趙世勳設計了一場模擬交易,讓學生們分飾商賈、官員和百姓,演練如何處理商業糾紛。
\"妙啊!\"江南一位書院山長讚歎,\"這樣的教學,比死讀《鹽鐵論》強多了。\"
參觀結束,眾人聚在大堂討論。一位老教諭憂心忡忡:\"明德堂的教學自然好,但要推廣到全國,恐怕......\"
\"有何難處,不妨直說。\"葉知秋平和地說。
\"首先是師資。\"那位老者歎氣,\"像明德堂這樣既通古今、又知實務的教習,哪裏去找?\"
\"其次是經費。\"另一位山長補充,\"實踐教學需要大量資源,一般官學難以負擔。\"
\"還有,\"一個年輕教諭說,\"很多地方的士紳未必認同這種教學方式。他們覺得,讀書人就該專注科舉。\"
葉知秋不慌不忙:\"這些問題,我們也曾遇到過。不如說說我們的解決之道?\"蕭遠珩,你來說說師資的問題。\"
蕭遠珩取出一份名冊:\"明德堂現在實行導師製。讓優秀的學生留校任教,再由他們培養新的教習。這樣既解決了師資問題,也保持了教學理念的傳承。\"
\"至於經費......\"葉知秋看向趙世勳。
趙世勳起身道:\"可以效仿南方分院的做法。我們與當地商會合作,讓學生參與實際經營。這樣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讓學生學到真本事。\"
\"對士紳的疑慮,\"王子明插話,\"西北分院有個好辦法。我們定期邀請當地士紳來觀摩課堂,讓他們親眼看到實踐教學的效果。漸漸地,很多人不僅改變了看法,還主動資助我們。\"
眾人聽得連連點頭。一位老山長感慨:\"原來辦法是有的,關鍵是要有魄力去改變。\"
正說著,外麵傳來喧嘩。原來是各地趕來拜訪的官員,都想親眼看看明德堂的教學。
\"諸位大人,\"葉知秋鎮定自若,\"不如也去看看我們的課堂?\"
於是,一場更大規模的教學展示開始了。除了常規課程,明德堂特意安排了一些特別的內容。
在實務堂,學生們正在研究一個真實的案例——某州發生水患,如何統籌救災。十幾個學生分成幾組,從水利、糧儲、民生等不同角度提出方案。
\"這些建議都很實用!\"一個知府讚歎,\"比我們府衙裏那些隻會背書的幕僚強多了。\"
女學堂的表現更是讓人刮目相看。學生們不僅展示了傳統女紅、醫術,還展示了賬目管理、商業經營等才能。這讓一些原本對女子教育持懷疑態度的官員,都不得不改變看法。
\"了不起!\"一位禦史感慨,\"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為國為民盡一份力。\"
午後,葉知秧特意安排客人們與學生交流。那些官員們驚訝地發現,明德堂的學生不僅學問紮實,而且眼界開闊、見解獨到。
\"這就是實踐教學的好處。\"葉知秋解釋,\"讓學生們親身體驗,自然就能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
傍晚,一個意外的消息傳來——江南幾個大族聯名上書,要求在當地設立明德學堂。這些一向保守的世家,居然主動要求改革,著實令人意外。
\"原因很簡單。\"趙世勳笑道,\"他們看到明德堂的學生在各地做出的成就,明白這才是教育的正道。\"
夜裏,葉知秋和蕭遠珩在書房商議。各地要求設立明德學堂的請求紛至遝來,如何應對成了新的挑戰。
\"不能貪多求快。\"葉知秋說,\"教育是百年大計,重在質量,不在數量。\"
蕭遠珩點頭:\"可以效仿軍中製度,先在重點地區建立示範學堂,再逐步推廣。\"
正說著,王子明帶來一份特別的禮物——各地民間私塾送來的拜帖。這些小小的私塾,也想學習明德堂的教學方法。
\"這才是最可貴的。\"葉知秋欣慰地說,\"教育的根本,在於惠及更多普通百姓。\"
次日清晨,來訪的官員和教育家們陸續告辭。臨行前,葉知秋對他們說:\"諸位迴去後,不必完全照搬明德堂的模式。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道理——教育要與時俱進,要學以致用,要為國為民。\"
望著遠去的車馬,蕭遠珩感慨:\"想不到當年你的一個理想,現在竟然能影響整個天下。\"
葉知秋望著晨光中的明德堂,輕聲說:\"教育就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隻要方向對了,總能讓千樹萬樹開花結果。\"
這一天,全國各地都在發生著改變。有的官學開始改革課程,有的書院嚐試實踐教學,就連偏遠鄉村的私塾,也在摸索新的教學方式。一場教育的春風,正悄然吹遍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