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根深葉茂
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 作者:頂蕩八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初夏的晨光裏,明德堂前一片忙碌。十幾輛馬車整裝待發,每輛車上都裝著書籍、文具和教具。這是第一批要去外地建立分院的物資。
\"先生,真的不需要我們留下來嗎?\"王子明有些不舍地問。他被選為第一批外派的教習,要去西北邊陲建立分院。
葉知秋笑著搖頭:\"能獨當一麵,才是真本事。再說,明德堂還有新的學生要教。\"她指了指院外已經排起的長隊,\"看,這些都是來報名的。\"
自從教育改革大會後,明德堂的聲名傳遍四方。不僅各地官府主動邀請建立分院,連一些老牌書院也派人來取經。一時間,前來求學的人絡繹不絕。
\"諸位準備好了嗎?\"蕭遠珩走來,手裏拿著一份分院名冊。除了西北,南方和東部也要同時建立分院。每個分院都派去了老學生做教習,由地方官員提供支持。
趙世勳整理著行裝:\"學生們都已經準備好了,就等先生的教誨。\"
葉知秋環視眾人:\"建立分院不是為了擴張,而是為了讓更多人受益。記住,無論到了哪裏,明德堂的宗旨不能變——為國育才,為民請命。\"
\"學生謹記!\"眾人齊聲應道。
正說著,一個急促的腳步聲傳來。林月笙帶著幾個大臣匆匆趕到:\"來得正好,朕要親自送送這些新教習。\"
\"陛下有心了。\"葉知秋欣慰地說。林月笙不僅全力支持明德堂建立分院,還撥出專款作為經費。這在朝廷曆史上都是破天荒的事。
\"這些孩子,可都是朕看著成長起來的。\"林月笙感慨道,\"希望他們到了地方,也能培養出更多有用之才。\"
送走了第一批分院教習,葉知秋開始著手新學期的準備工作。這一次,她要進行一些大膽的嚐試。
\"夫人請看。\"蕭遠珩展開一份名冊,\"這次報名的學生,有很多是女子。\"
葉知秋仔細翻看:\"不止是官宦家的女兒,還有不少商賈和寒門的女子。\"
\"要收嗎?\"蕭遠珩問,\"這可是前所未有的。\"
\"為什麽不收?\"葉知秋斬釘截鐵地說,\"天下人才,何分男女?況且......\"她意味深長地笑了笑,\"咱們明德堂的創始人不就是個女子嗎?\"
這個決定很快傳開,在朝野引起軒然大波。雖然之前有過女子入學的先例,但那都是個別現象。這次明德堂公開招收女學生,等於是要徹底打破傳統。
\"簡直是傷風敗俗!\"有人在朝堂上彈劾,\"女子無才便是德,豈能與男子同堂而學?\"
\"放肆!\"林月笙拍案而起,\"你是在說朕的老師也無才無德嗎?\"
這一聲斷喝,讓那些反對的聲音暫時偃旗息鼓。但葉知秋知道,要真正打破傳統,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這天,她特意邀請幾位女性前來座談。有官宦家的夫人,有商賈之女,也有寒門出身的才女。
\"諸位都說說吧,\"葉知秋給大家斟茶,\"為什麽想來明德堂求學?\"
一個商賈之女先開口:\"家父經商多年,總說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兒子繼承家業。但女兒若是有本事,為何不能?\"
\"我家世代務農,\"一個樸素的女子說,\"深知農事之苦。若能學得濟世之術,也能為鄉裏做些事。\"
\"我夫君在地方為官,\"一位夫人說,\"常與我商議政事。若能學得更多,或能助他一臂之力。\"
葉知秋認真聽著,不時點頭。這些女子求學的心願,與當年的自己何其相似。
\"好!\"她站起身,\"明德堂願意成為你們的第一站。不過......\"她話鋒一轉,\"學業絕不會因為你們是女子就降低標準。\"
\"這是自然。\"眾人齊聲應道。
於是,明德堂開創了另一個先河——專門為女學生設立課程。除了與男學生相同的經史子集、實務演練,還增加了女子特有的長處,比如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天生敏銳的共情能力等。
這個舉措很快顯示出成效。在救災、慈善、教化等領域,女學生往往能想到男學生想不到的細節。她們的實地調查報告,更容易獲得普通百姓的信任和配合。
與此同時,第一批分院也傳來好消息。王子明在西北的分院成功落地,當地官員反響熱烈。趙世勳在南方的分院更是吸引了大批學子,其中不乏江南世家的子弟。
\"先生,\"一天傍晚,李元禎匆匆趕來,\"從各地傳來的錄取名冊,請您過目。\"
葉知秋翻看名冊,不禁莞爾:\"有意思。這些分院倒是很有特色,各有各的風格。\"
確實,每個分院都根據當地特點發展出自己的特色。西北重實務,南方重經營,東部重文治,但都保持著明德堂的核心理念。
\"這才對。\"葉知秋對蕭遠珩說,\"教育不是要千篇一律,而是要因地製宜、各展所長。\"
正說著,又有捷報傳來。西北分院的學生協助地方官員治理水患,得到朝廷嘉獎;南方分院提出的商路改革方案,獲得當地商會一致讚同;東部分院組織的義學活動,讓不少貧困子弟獲得求學機會。
林月笙親自來向葉知秋道賀:\"三年之期未到,明德堂的成效已經顯現。這次科舉,朕準備專門為明德堂的學生設立實務考核......\"
\"不必。\"葉知秋打斷他,\"明德堂的學生,不是為了科舉而學。讓他們參加正常的考試就好,本事到了,自然能脫穎而出。\"
這番話傳開後,引起更大的轟動。很多人這才明白,明德堂真正的目標不是改革科舉,而是要改變讀書人的心態——從為己之學轉向為民之學。
夏日的夜晚,明德堂的荷塘邊格外清涼。葉知秋和蕭遠珩散步時,看到一群學生還在燈下讀書。
\"想當年,你我初遇時,也是這般月色。\"蕭遠珩感慨道。
葉知秋笑了:\"那時我在相你的命,現在我們在改許多人的命。\"
\"命運自有定數,\"蕭遠珩說,\"但人心所向,卻能改變命運。\"
\"是啊。\"葉知秋望著遠處的燈火,\"明德堂的根已經紮下,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庇蔭天下。\"
夜色漸深,明德堂的燈火依然明亮。這些光芒,正如同星火燎原,在神州大地上漸次點亮。教育的火種一旦種下,就會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在這個夏夜裏,葉知秋仿佛看到了未來——更多的學子走上仕途,更多的女子獲得發展機會,更多的寒門子弟改變命運。這就是她想要的盛世圖景,一個人人都有向上的機會,處處都有希望的時代。
\"先生,真的不需要我們留下來嗎?\"王子明有些不舍地問。他被選為第一批外派的教習,要去西北邊陲建立分院。
葉知秋笑著搖頭:\"能獨當一麵,才是真本事。再說,明德堂還有新的學生要教。\"她指了指院外已經排起的長隊,\"看,這些都是來報名的。\"
自從教育改革大會後,明德堂的聲名傳遍四方。不僅各地官府主動邀請建立分院,連一些老牌書院也派人來取經。一時間,前來求學的人絡繹不絕。
\"諸位準備好了嗎?\"蕭遠珩走來,手裏拿著一份分院名冊。除了西北,南方和東部也要同時建立分院。每個分院都派去了老學生做教習,由地方官員提供支持。
趙世勳整理著行裝:\"學生們都已經準備好了,就等先生的教誨。\"
葉知秋環視眾人:\"建立分院不是為了擴張,而是為了讓更多人受益。記住,無論到了哪裏,明德堂的宗旨不能變——為國育才,為民請命。\"
\"學生謹記!\"眾人齊聲應道。
正說著,一個急促的腳步聲傳來。林月笙帶著幾個大臣匆匆趕到:\"來得正好,朕要親自送送這些新教習。\"
\"陛下有心了。\"葉知秋欣慰地說。林月笙不僅全力支持明德堂建立分院,還撥出專款作為經費。這在朝廷曆史上都是破天荒的事。
\"這些孩子,可都是朕看著成長起來的。\"林月笙感慨道,\"希望他們到了地方,也能培養出更多有用之才。\"
送走了第一批分院教習,葉知秋開始著手新學期的準備工作。這一次,她要進行一些大膽的嚐試。
\"夫人請看。\"蕭遠珩展開一份名冊,\"這次報名的學生,有很多是女子。\"
葉知秋仔細翻看:\"不止是官宦家的女兒,還有不少商賈和寒門的女子。\"
\"要收嗎?\"蕭遠珩問,\"這可是前所未有的。\"
\"為什麽不收?\"葉知秋斬釘截鐵地說,\"天下人才,何分男女?況且......\"她意味深長地笑了笑,\"咱們明德堂的創始人不就是個女子嗎?\"
這個決定很快傳開,在朝野引起軒然大波。雖然之前有過女子入學的先例,但那都是個別現象。這次明德堂公開招收女學生,等於是要徹底打破傳統。
\"簡直是傷風敗俗!\"有人在朝堂上彈劾,\"女子無才便是德,豈能與男子同堂而學?\"
\"放肆!\"林月笙拍案而起,\"你是在說朕的老師也無才無德嗎?\"
這一聲斷喝,讓那些反對的聲音暫時偃旗息鼓。但葉知秋知道,要真正打破傳統,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這天,她特意邀請幾位女性前來座談。有官宦家的夫人,有商賈之女,也有寒門出身的才女。
\"諸位都說說吧,\"葉知秋給大家斟茶,\"為什麽想來明德堂求學?\"
一個商賈之女先開口:\"家父經商多年,總說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兒子繼承家業。但女兒若是有本事,為何不能?\"
\"我家世代務農,\"一個樸素的女子說,\"深知農事之苦。若能學得濟世之術,也能為鄉裏做些事。\"
\"我夫君在地方為官,\"一位夫人說,\"常與我商議政事。若能學得更多,或能助他一臂之力。\"
葉知秋認真聽著,不時點頭。這些女子求學的心願,與當年的自己何其相似。
\"好!\"她站起身,\"明德堂願意成為你們的第一站。不過......\"她話鋒一轉,\"學業絕不會因為你們是女子就降低標準。\"
\"這是自然。\"眾人齊聲應道。
於是,明德堂開創了另一個先河——專門為女學生設立課程。除了與男學生相同的經史子集、實務演練,還增加了女子特有的長處,比如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天生敏銳的共情能力等。
這個舉措很快顯示出成效。在救災、慈善、教化等領域,女學生往往能想到男學生想不到的細節。她們的實地調查報告,更容易獲得普通百姓的信任和配合。
與此同時,第一批分院也傳來好消息。王子明在西北的分院成功落地,當地官員反響熱烈。趙世勳在南方的分院更是吸引了大批學子,其中不乏江南世家的子弟。
\"先生,\"一天傍晚,李元禎匆匆趕來,\"從各地傳來的錄取名冊,請您過目。\"
葉知秋翻看名冊,不禁莞爾:\"有意思。這些分院倒是很有特色,各有各的風格。\"
確實,每個分院都根據當地特點發展出自己的特色。西北重實務,南方重經營,東部重文治,但都保持著明德堂的核心理念。
\"這才對。\"葉知秋對蕭遠珩說,\"教育不是要千篇一律,而是要因地製宜、各展所長。\"
正說著,又有捷報傳來。西北分院的學生協助地方官員治理水患,得到朝廷嘉獎;南方分院提出的商路改革方案,獲得當地商會一致讚同;東部分院組織的義學活動,讓不少貧困子弟獲得求學機會。
林月笙親自來向葉知秋道賀:\"三年之期未到,明德堂的成效已經顯現。這次科舉,朕準備專門為明德堂的學生設立實務考核......\"
\"不必。\"葉知秋打斷他,\"明德堂的學生,不是為了科舉而學。讓他們參加正常的考試就好,本事到了,自然能脫穎而出。\"
這番話傳開後,引起更大的轟動。很多人這才明白,明德堂真正的目標不是改革科舉,而是要改變讀書人的心態——從為己之學轉向為民之學。
夏日的夜晚,明德堂的荷塘邊格外清涼。葉知秋和蕭遠珩散步時,看到一群學生還在燈下讀書。
\"想當年,你我初遇時,也是這般月色。\"蕭遠珩感慨道。
葉知秋笑了:\"那時我在相你的命,現在我們在改許多人的命。\"
\"命運自有定數,\"蕭遠珩說,\"但人心所向,卻能改變命運。\"
\"是啊。\"葉知秋望著遠處的燈火,\"明德堂的根已經紮下,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庇蔭天下。\"
夜色漸深,明德堂的燈火依然明亮。這些光芒,正如同星火燎原,在神州大地上漸次點亮。教育的火種一旦種下,就會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在這個夏夜裏,葉知秋仿佛看到了未來——更多的學子走上仕途,更多的女子獲得發展機會,更多的寒門子弟改變命運。這就是她想要的盛世圖景,一個人人都有向上的機會,處處都有希望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