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須知:本書已全麵修改好,感謝各位的支持和等待。


    __________________


    江寧府的初冬,寒意漸濃。清遠居庭院中,霜白覆蓋了落葉的桂樹枝頭。蘇子恆整夜未眠,書房中燈光透過窗紙,映出他伏案疾書的身影。


    “咳……”一陣輕輕的敲門聲響起,母親陳氏端著一碗熱湯推門而入,麵帶關切:“子恆,天寒路遠,殿試在即,你還不快歇一歇?”


    蘇子恆抬頭,眼中雖有倦色,卻依然笑得從容:“母親,這路雖遠,考題雖難,兒子卻不敢有絲毫懈怠。蘇家想從江寧一隅走到紫宸都,靠的便是這些夜以繼日的努力。”


    陳氏微微一歎,將熱湯放在桌上:“我知道你的誌向,可紫宸都路途千裏,科場之險更非一朝一夕可破。母親盼你金榜題名,但更願你保重自身,切莫過於苛求。”


    蘇子恆點頭,端起湯碗,目光略顯沉重。身為蘇家長子,他深知家中期盼已久。這座清遠居雖在江寧小有聲望,卻不過是江南士族的底層。祖父曾因學術聞名士林,但家道中落,終究無緣更高舞台。而今,舉族希望皆係於他。


    清晨時分,父親蘇致遠親手將吏部傳來的公文遞給他:“殿試文書已至,該啟程了。”


    江寧至紫宸都,路經潤州、紹川城,穿越天平關後才能進入京畿直轄區。蘇子恆帶著仆從和行李上路,沿途風霜交加,驛站的短暫休憩是旅途中唯一的喘息。


    車隊行至天平關時,一陣刺骨寒風撲麵而來。高聳的城牆籠罩在冬日寒霜下,關隘巡邏的士兵將車隊攔下:“來者通報姓名、來意。”


    隨從呈上文書,蘇子恆從容開口:“江寧蘇子恆,奉吏部令赴京殿試。”


    關將接過文書,眉頭微皺,隨即壓低聲音提醒:“近日流匪猖獗,幾位南下商賈已經遇害。蘇公子接下來的路程務必小心。”


    蘇子恆拱手致謝,目視遠方蜿蜒的山路,心中浮現複雜情緒。這一程不僅是科舉的征途,更是邁向權力中心的起點,而其中潛藏的權謀與險惡,早已悄然顯現。


    五日奔波後,蘇子恆終於抵達紫宸都。


    大殷皇朝的都城遠比他想象中更加宏偉。巍峨的城牆環繞著錯落有致的宮闕,金瓦紅牆在冬日陽光下熠熠生輝。入城時,他望著熙攘的街市和步履匆匆的官員,心中升起一種莫名的壓迫感,這裏節奏之快遠非江寧可比。


    殿試之日,天武殿內肅穆莊嚴。數百名士子分列而坐,高台之上,天武帝宗成君端坐正中,太子宗鄴文與吏部尚書陸廷光分列左右,目光冷峻,審視著殿中眾人。


    蘇子恆心中微凜。他在席位前落座,卷軸上的題目赫然映入眼簾:


    “論邊疆防務與內政民生之平衡。”


    這題目瞬間激發了他胸中積累的思考。他從江南水患治理談起,論及北疆遊牧鐵騎的威脅,最後以“國之興衰,必在吏治與軍備並重”點明主旨。他的文字既有國家局勢的深刻剖析,也不乏具體建議,體現出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思維。


    幾個時辰後,監禮官收走卷軸。蘇子恆起身,環顧四周,看到許多士子麵露疲態,也有人神色沮喪。他深吸一口氣,低聲自語:“無論成敗,我已盡力。”


    放榜之日,東門外人頭攢動,士子、親眷和百姓將宣榜官圍得水泄不通。


    蘇子恆站在人群後方,神色忐忑。他的同窗劉達笑著拍肩:“子恆,你定在三甲。”


    “但願如此。”蘇子恆心中明白,這份榜單將決定的不僅是個人的前途,更是蘇家百年的期盼。


    宣榜官高聲念到:“蘇子恆,江寧人。”他腦海一片空白,待反應過來時,已是榜上三甲。


    劉達興奮地歡唿,蘇子恆卻靜靜俯身一揖,麵朝江寧方向低語:“父親,母親,我終於不負所托。”


    三日後,身著嶄新官服的蘇子恆步入吏部大堂。這位新任吏部主事,第一次直麵朝堂的威壓。


    吏部尚書陸廷光坐於首位,麵帶微笑:“蘇主事,年少有為。希望你能盡快適應京城的節奏。”


    “下官定當竭盡所能,不負大人所望。”蘇子恆恭敬答道,語氣沉穩,目光堅定。


    左侍郎魏若鬆冷笑道:“少年得誌確實可喜,但吏部事務繁雜,豈是僅憑文采便能勝任的?”


    蘇子恆微微一揖,語氣謙遜:“侍郎大人所言極是,下官定會虛心請教。”


    陸廷光拍了拍他的肩膀:“京城不同地方,凡事需謹慎。”


    站在吏部大堂之中,蘇子恆深知,江寧至此僅是開始,而他將以每一步穩紮穩打,走向更遠的未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殷朝新政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樺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樺陽並收藏殷朝新政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