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盛夏,上將軍公孫止一身戎裝,身披鎧甲在各大軍營間巡視。
公孫止已年逾花甲,須發皆白,然而垂暮之氣仍舊掩飾不住那一身英姿勃發的氣勢。
“將軍,什麽時候可以迴家?”一個裨將跟在公孫止背後,問道:“前兒小五說他離開家的時候,他媳婦剛有身孕,如今孩子都快三歲了,再不迴去,他害怕他兒子不認他這個爹。”
“是啊,將軍,再不迴去,我未婚妻該不認我這樁姻緣,改嫁他人了。”另一個千夫長附和道。
公孫止側身看著這些跟著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想家了?”
眾人都笑了起來:“可不是嘛,都三年了,弟兄們都想家了。”
“想家是自然的,這是人之本性。”公孫止說:“其實我也想家了。”
三年前,公孫止奉命出征,陳兵於啟國與衛國的交界處——平川。
這場仗至關重要,將是啟國出玉璧關,問鼎中原的決定性的一戰。
啟國自兩百年前被晉天子封為諸侯國起,便蝸居北方。
啟國國土遼闊,卻因地處邊疆,常年氣候惡劣、土地貧瘠、物質匱乏,一年之中有一大半的時間都是冬季。
自建國那年起,啟國世代國君便無不在為迴到中原所努力。
這場仗隻要能贏,啟國就打開了南下的大門,離征戰中原近了一步。
啟國清楚,衛國自然也清楚,啟國一旦攻破平川,就相當於打開了衛國大門,衛國王都大梁便隨時有被圍城的風險。
同樣,衛國隻要扼住平川,啟國就永遠隻能遊走在長城外。
所以這場仗兩國之間都傾盡全力。
身為上將軍,公孫止自然成了這場大戰的主帥。
兩軍自陳兵平川當日起,便按兵不動,雙方將領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最穩妥的辦法——耗。
這種雙方實力不分伯仲的情況下,硬打向來不是上策,最好的辦法就是耗。
這時候比的不是誰的軍事才能高,而是比對方的國力,誰的國庫充盈,耗到最後誰就贏了。
於是這場仗,一耗,便是三年。
三個月前,衛國大將呂清,終於按耐不住發動了戰爭。
然而平川易守難攻,衛國大軍毫無懸念的被啟軍圍在了平西穀地。
啟軍占領各大關隘要地,如一個鐵桶一般,團團圍住了衛國二十幾萬大軍。
如今衛國已經被他斷水斷糧圍困在峽穀三個月了,公孫止看著遠處峽穀中的衛軍。
他有預感,不出半月,便會迎來最後的決戰。
此時的衛國大營裏,呂清也剛巡視完軍營。
作為身經百戰的將士,他跟公孫止都知道對方的心裏在想什麽,他們都在等,等對方先把己國國庫耗空,隻要耗盡對方的國力,那麽平川就不攻自破了。
呂清坐在案前,半晌,重重地長歎一聲。
三年了,三年的對峙已經讓衛國兵疲民乏,早已支撐不起這幾十萬大軍的糧草了。
整個朝廷都在催促他出兵,他們實在是耗不起了。
可現在不是最好的時機,呂清知道,耗了三年,不止衛國,啟國照樣是師老兵疲。
雙方現在都是強弩之末,現在就看誰能撐到最後了。
他一直頂著朝廷的壓力遲遲不肯出兵,為的就是等待時機。
半年,呂清有信心,隻要再熬半年,啟國就會因為支撐不起軍費崩塌, 到時候他便能一舉擊敗啟國大軍。
然而那越來越密集、一封比一封急切的催戰王書,如雪花一般,源源不斷從大梁壓來。
三個月前,太子衛冕更是親自帶著衛王的王書來了平川,責令呂清即日發兵攻打平川。
呂清終究拗不過王令,隻得下令發兵攻打平川。
這一場仗毫無懸念地輸了,衛軍也被困在了平西峽穀。
“咳咳……”呂清咳嗽兩聲,突覺胸口火辣辣地疼,竟是吐出一口血來。
“將軍!”親衛見狀立即變了臉色。
“不得聲張。”呂清提起一口氣,嚴肅道。
呂清揮了揮手,示意親衛退下,他一夜沒睡,在營帳中足足坐了一夜。
黎明時分,呂清最後一次巡視了一遍軍營。
所過之處,將士們俱是餓得沒有人形,卻仍然紀律嚴明。
這一刻,呂清終於下定了決心,隻要能保住他們的性命,就算被萬人唾罵,死後遺臭萬年,自己也認了。
薄暮時分,呂清卸去一身甲胄,身穿布衣,單獨乘一匹老馬去啟軍營地求見公孫止。
公孫止沒料到呂清會投降,恭敬地將呂清迎進帳內,行了一個大禮,他是由衷的尊敬呂清。
“成王敗寇。”呂清道:“哪裏配得上上將軍的如此大禮。”
公孫止誠懇道:“將軍如此心胸,當得起此等大禮。”
公孫止說的是實話,身為一個將士,他很清楚呂清這麽做意味著什麽,不戰而降,於一個一生征戰天下的將領而言,簡直是奇恥大辱。
呂清:“事到如今,我隻有一個請求,還請上將軍答應。”
公孫止:“將軍但說無妨。”
呂清:“無論如何,請將軍盡量留將士們一條性命。”
呂清頃刻間閃身到公孫止親衛身前,一手抽出了衛兵身畔的長劍。
帳內眾人甚至沒來得及反應,就看見呂清將那把長劍刺進了自己腹部,一時間帳內鮮血狂噴,染紅了營帳。
衛軍投降,公孫止收繳衛軍武器,收編戰俘,派出糧草供衛軍果腹,同時派出副將李信快馬加鞭送捷報迴王都大安,並聽取下一步指示。
啟軍上下歡唿,再過不久,他們就能迴家了,然而公孫止卻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
眼下勝了,這二十六萬的戰俘該如何安置?
二十六萬戰俘,一天消耗的糧食就不是個小數目,更不用提安置的問題了。
七日後,李信與君王特使同時到了平川,公孫止帶領一眾將士接詔,將士人人論功行賞,然而直到詔書讀完,都沒有一個字提及降兵該如何處置。
公孫止叫來李信問明緣由,李信說國君拿到公孫止的請命書後凝神沉思了許久,隻說了一句話:“軍旅之事,本王素不過問,一切聽由上將軍裁決。”
公孫止麵色極其難看,對著案幾沉默半晌。
他知道國君是什麽意思,二十多萬人,不管放在哪裏都是心腹大患,把他們押迴啟國,無異於在自家後院埋了一顆定時炸彈,把他們放迴衛國,無異於放虎歸山,勢必會後患無窮。
唯今之計,要想以絕後患,讓衛國徹底失去抵抗機會,就隻有一個辦法——殺降。
隻是,身為一國之君,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開這個口的,否則啟國會招來各國的討伐。
公孫止的心驀地一沉,心底生出一股涼意,他揮了揮手,示意李信退下。
公孫止漫步到峽穀山頂,烏雲一層層地壓在平原之上,天空中陰雲翻滾,四周狂風怒吼,吹得營帳旌旗獵獵作響,天邊偶有電光閃過,雲層裏間或傳來悶雷,一場大雨正蓄勢待發。
三個月前還殺氣騰騰、屍橫遍野的平原營地,如今亮起了參差不齊的光,如同橫亙蒼穹的銀河,星光點點。
幾日後,一道亮如白晝的閃電撕開夜幕,天空一聲石破天驚的巨響,天空中下起豆大的雨珠。
不片刻,那雨珠便越來越密集、越來越急促,瀑布一般,遮天蔽日地傾瀉而下。
平川峽穀猶如人間煉獄,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滿地的殘肢斷臂堆成了一座座屍山。
雨水衝刷著那成堆的屍山,裹挾著二十幾萬人的鮮血,匯聚成了一條觸目驚心的血色河流,成了真正的屍山血海。
晉惠天子十七年六月十五,啟國上將軍公孫止殺降,將衛國二十餘萬降將盡數誅殺,天下大驚,列國動蕩。
公孫止已年逾花甲,須發皆白,然而垂暮之氣仍舊掩飾不住那一身英姿勃發的氣勢。
“將軍,什麽時候可以迴家?”一個裨將跟在公孫止背後,問道:“前兒小五說他離開家的時候,他媳婦剛有身孕,如今孩子都快三歲了,再不迴去,他害怕他兒子不認他這個爹。”
“是啊,將軍,再不迴去,我未婚妻該不認我這樁姻緣,改嫁他人了。”另一個千夫長附和道。
公孫止側身看著這些跟著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想家了?”
眾人都笑了起來:“可不是嘛,都三年了,弟兄們都想家了。”
“想家是自然的,這是人之本性。”公孫止說:“其實我也想家了。”
三年前,公孫止奉命出征,陳兵於啟國與衛國的交界處——平川。
這場仗至關重要,將是啟國出玉璧關,問鼎中原的決定性的一戰。
啟國自兩百年前被晉天子封為諸侯國起,便蝸居北方。
啟國國土遼闊,卻因地處邊疆,常年氣候惡劣、土地貧瘠、物質匱乏,一年之中有一大半的時間都是冬季。
自建國那年起,啟國世代國君便無不在為迴到中原所努力。
這場仗隻要能贏,啟國就打開了南下的大門,離征戰中原近了一步。
啟國清楚,衛國自然也清楚,啟國一旦攻破平川,就相當於打開了衛國大門,衛國王都大梁便隨時有被圍城的風險。
同樣,衛國隻要扼住平川,啟國就永遠隻能遊走在長城外。
所以這場仗兩國之間都傾盡全力。
身為上將軍,公孫止自然成了這場大戰的主帥。
兩軍自陳兵平川當日起,便按兵不動,雙方將領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最穩妥的辦法——耗。
這種雙方實力不分伯仲的情況下,硬打向來不是上策,最好的辦法就是耗。
這時候比的不是誰的軍事才能高,而是比對方的國力,誰的國庫充盈,耗到最後誰就贏了。
於是這場仗,一耗,便是三年。
三個月前,衛國大將呂清,終於按耐不住發動了戰爭。
然而平川易守難攻,衛國大軍毫無懸念的被啟軍圍在了平西穀地。
啟軍占領各大關隘要地,如一個鐵桶一般,團團圍住了衛國二十幾萬大軍。
如今衛國已經被他斷水斷糧圍困在峽穀三個月了,公孫止看著遠處峽穀中的衛軍。
他有預感,不出半月,便會迎來最後的決戰。
此時的衛國大營裏,呂清也剛巡視完軍營。
作為身經百戰的將士,他跟公孫止都知道對方的心裏在想什麽,他們都在等,等對方先把己國國庫耗空,隻要耗盡對方的國力,那麽平川就不攻自破了。
呂清坐在案前,半晌,重重地長歎一聲。
三年了,三年的對峙已經讓衛國兵疲民乏,早已支撐不起這幾十萬大軍的糧草了。
整個朝廷都在催促他出兵,他們實在是耗不起了。
可現在不是最好的時機,呂清知道,耗了三年,不止衛國,啟國照樣是師老兵疲。
雙方現在都是強弩之末,現在就看誰能撐到最後了。
他一直頂著朝廷的壓力遲遲不肯出兵,為的就是等待時機。
半年,呂清有信心,隻要再熬半年,啟國就會因為支撐不起軍費崩塌, 到時候他便能一舉擊敗啟國大軍。
然而那越來越密集、一封比一封急切的催戰王書,如雪花一般,源源不斷從大梁壓來。
三個月前,太子衛冕更是親自帶著衛王的王書來了平川,責令呂清即日發兵攻打平川。
呂清終究拗不過王令,隻得下令發兵攻打平川。
這一場仗毫無懸念地輸了,衛軍也被困在了平西峽穀。
“咳咳……”呂清咳嗽兩聲,突覺胸口火辣辣地疼,竟是吐出一口血來。
“將軍!”親衛見狀立即變了臉色。
“不得聲張。”呂清提起一口氣,嚴肅道。
呂清揮了揮手,示意親衛退下,他一夜沒睡,在營帳中足足坐了一夜。
黎明時分,呂清最後一次巡視了一遍軍營。
所過之處,將士們俱是餓得沒有人形,卻仍然紀律嚴明。
這一刻,呂清終於下定了決心,隻要能保住他們的性命,就算被萬人唾罵,死後遺臭萬年,自己也認了。
薄暮時分,呂清卸去一身甲胄,身穿布衣,單獨乘一匹老馬去啟軍營地求見公孫止。
公孫止沒料到呂清會投降,恭敬地將呂清迎進帳內,行了一個大禮,他是由衷的尊敬呂清。
“成王敗寇。”呂清道:“哪裏配得上上將軍的如此大禮。”
公孫止誠懇道:“將軍如此心胸,當得起此等大禮。”
公孫止說的是實話,身為一個將士,他很清楚呂清這麽做意味著什麽,不戰而降,於一個一生征戰天下的將領而言,簡直是奇恥大辱。
呂清:“事到如今,我隻有一個請求,還請上將軍答應。”
公孫止:“將軍但說無妨。”
呂清:“無論如何,請將軍盡量留將士們一條性命。”
呂清頃刻間閃身到公孫止親衛身前,一手抽出了衛兵身畔的長劍。
帳內眾人甚至沒來得及反應,就看見呂清將那把長劍刺進了自己腹部,一時間帳內鮮血狂噴,染紅了營帳。
衛軍投降,公孫止收繳衛軍武器,收編戰俘,派出糧草供衛軍果腹,同時派出副將李信快馬加鞭送捷報迴王都大安,並聽取下一步指示。
啟軍上下歡唿,再過不久,他們就能迴家了,然而公孫止卻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
眼下勝了,這二十六萬的戰俘該如何安置?
二十六萬戰俘,一天消耗的糧食就不是個小數目,更不用提安置的問題了。
七日後,李信與君王特使同時到了平川,公孫止帶領一眾將士接詔,將士人人論功行賞,然而直到詔書讀完,都沒有一個字提及降兵該如何處置。
公孫止叫來李信問明緣由,李信說國君拿到公孫止的請命書後凝神沉思了許久,隻說了一句話:“軍旅之事,本王素不過問,一切聽由上將軍裁決。”
公孫止麵色極其難看,對著案幾沉默半晌。
他知道國君是什麽意思,二十多萬人,不管放在哪裏都是心腹大患,把他們押迴啟國,無異於在自家後院埋了一顆定時炸彈,把他們放迴衛國,無異於放虎歸山,勢必會後患無窮。
唯今之計,要想以絕後患,讓衛國徹底失去抵抗機會,就隻有一個辦法——殺降。
隻是,身為一國之君,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開這個口的,否則啟國會招來各國的討伐。
公孫止的心驀地一沉,心底生出一股涼意,他揮了揮手,示意李信退下。
公孫止漫步到峽穀山頂,烏雲一層層地壓在平原之上,天空中陰雲翻滾,四周狂風怒吼,吹得營帳旌旗獵獵作響,天邊偶有電光閃過,雲層裏間或傳來悶雷,一場大雨正蓄勢待發。
三個月前還殺氣騰騰、屍橫遍野的平原營地,如今亮起了參差不齊的光,如同橫亙蒼穹的銀河,星光點點。
幾日後,一道亮如白晝的閃電撕開夜幕,天空一聲石破天驚的巨響,天空中下起豆大的雨珠。
不片刻,那雨珠便越來越密集、越來越急促,瀑布一般,遮天蔽日地傾瀉而下。
平川峽穀猶如人間煉獄,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滿地的殘肢斷臂堆成了一座座屍山。
雨水衝刷著那成堆的屍山,裹挾著二十幾萬人的鮮血,匯聚成了一條觸目驚心的血色河流,成了真正的屍山血海。
晉惠天子十七年六月十五,啟國上將軍公孫止殺降,將衛國二十餘萬降將盡數誅殺,天下大驚,列國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