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那一段跌宕起伏的曆史中,第二次鴉片戰爭就像一記響亮的耳光,抽在大清的臉上,可大清皇帝愣是沒從這慘敗裏吸取到真正的教訓,這事兒啊,就像看一場讓人著急又無奈的鬧劇。


    一、“挨打”前的迷之自信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前,大清皇帝和一幫大臣們,那可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裏,自我感覺好得不得了。他們覺得大清還是那個威震四方的“天朝上國”,四周的國家都是來朝拜的“小老弟”。對於西方列強的崛起,他們就像把頭埋進沙子裏的鴕鳥,裝作看不見。


    當外國的堅船利炮已經在海上耀武揚威的時候,大清還守著那一套陳舊的軍事製度和裝備。大臣們討論軍事時,還在說什麽“祖宗之法不可變”,仿佛靠著祖宗留下的那點老本,就能永遠天下無敵。皇帝呢,也覺得自己的江山穩如泰山,每天該吃吃,該玩玩,壓根沒意識到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二、慘敗:被打得暈頭轉向


    結果,英法聯軍一打來,大清的防線就像紙糊的一樣,一捅就破。英法聯軍的軍艦在沿海橫衝直撞,清軍的炮台根本就打不到人家,反而被人家一頓猛轟。陸地上的清軍也是節節敗退,那些拿著冷兵器的士兵,麵對英法聯軍的火槍火炮,毫無還手之力。


    鹹豐皇帝這下慌了神,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在皇宮裏走來走去。他沒想到,自己一直引以為傲的大清軍隊,竟然這麽不堪一擊。可他這時候想的不是怎麽反思,怎麽改進,而是趕緊帶著老婆孩子往熱河跑,美其名曰“北狩”,說白了就是逃跑。


    三、戰後:“好了傷疤忘了疼”


    等戰爭結束,簽訂了一堆喪權辱國的條約後,按道理大清皇帝該好好反思一下,為什麽會被打成這樣,該怎麽改變才能避免下次再挨打吧?可鹹豐皇帝和他的大臣們,就像失憶了一樣,很快就把這場慘敗拋到了腦後。


    鹹豐皇帝迴到北京後,還是照常過著奢侈的生活,修建圓明園,舉辦各種宴會,好像什麽都沒發生過。對於改革軍事、發展科技這些事兒,他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大臣們呢,也是各懷鬼胎,忙著爭權奪利,誰也不願意去提那些讓人頭疼的改革。


    就算有一些有識之士提出要學習西方的技術,比如搞洋務運動,可也是阻力重重。那些守舊的大臣們跳出來反對,說什麽“用夷變夏”,違背祖宗之道。皇帝呢,也在猶豫不定,一會兒支持一下洋務派,一會兒又被守舊派給說服了。這就好比一個病人,明明知道自己病得很重,可就是不願意吃藥治療,還幻想著自己能突然好起來。


    四、思想的“枷鎖”太沉重


    其實,大清皇帝無法吸取教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傳統的思想“枷鎖”給困住了。他們一直覺得大清的製度是完美無缺的,是世界上最好的製度,怎麽能去學習那些“蠻夷”的東西呢?這種頑固的思想,就像一堵厚厚的牆,擋在大清和進步之間。


    皇帝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君權神授”,要維護祖宗的基業,不能有任何改變。所以,哪怕是麵對慘敗,他也不敢輕易打破傳統,去嚐試新的東西。他害怕一旦改變,就會失去自己的統治地位,失去祖宗傳下來的榮耀。


    再加上朝廷裏的利益集團錯綜複雜,改革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那些守舊的貴族和大臣們,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拚命反對改革。他們在皇帝耳邊說盡了改革的壞話,讓皇帝更加猶豫不決。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慘敗,對大清來說本應是一次痛定思痛、改頭換麵的好機會。可大清皇帝卻被各種因素束縛住了手腳,無法吸取真正的教訓。這也導致大清在衰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走向了滅亡的深淵,實在是讓人惋惜又無奈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全知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農機校24新2李登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農機校24新2李登勝並收藏曆史全知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