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歲的張輔第三次受命出征交趾,倒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的意味了。 永樂四年,第一次出征,征夷將軍、成國公朱能率大軍尚未進入交趾就病死於廣西龍州,張輔由右副將軍直任將軍,和西平侯沐晟一起,率豐城侯李彬、清遠伯王友、鷹揚將 軍呂毅、驃騎將軍朱榮、都督僉事柳升等十八位將軍經過近兩年的奮戰,俘交趾所謂太上 皇黎季犁、皇帝黎蒼及王子大臣數百人獻俘於闕下。因遍訪王族陳氏子孫而不得,遂設郡 縣,以都督僉事呂毅掌都司事,黃中副之;以參讚軍務的行部尚書黃福兼掌布、按二司事, 下轄十五府、四十一州、二百一十縣。皇上於奉天門受俘,並親製《平交趾歌》。那氣勢, 真的是震動得三川六國莫不仰視啊!


    永樂七年春,張輔第二次佩征夷將軍印,討伐簡定。 頭一年夏天,張輔剛剛迴到京師,冬天,陳氏原來的大將簡定就叛了,自稱皇帝,國號大越,出沒化州、乂安,攻占鹹子關,控扼三江孔道,十幾個州縣響應,一時間,風起 浪湧,波詭雲譎,大有地覆天翻的氣勢。永樂遂命鎮守雲南的黔國公沐晟出兵討伐,誰知 沐晟這仗是怎麽打的,竟然大敗於生厥江,大將呂毅戰死,皇上無奈,隻好又派張輔出征。


    越皇簡定於鹹子關所在的盧渡江對岸大立寨柵,列船六百餘艘。秋高氣爽的八月,突然刮起了西北風,張輔督大將黃中、陳旭、方政等順風疾進,炮矢飆發,大破敵陣,斬首 三千級,連下交州、新安等七府。簡定見大勢已去,不得不自稱太上皇,把所謂陳家子孫抬出來,將從山野間搜羅到的陳季擴立為皇帝。


    為延緩朝廷進兵,簡定命陳季擴派人到大營乞求朝廷封爵。久曆戰陣的張輔還能看不出簡定的這點小把戲?將陳氏來使扔在一邊,遣朱榮、蔡福步騎並進,自己則親督陳旭、 方政率水軍行進,入神投海口,會師清化,收複乂安等州縣,並於美良山中擒獲簡定。陳 季擴走投無路,也不再乞求封爵了,乖乖向大明乞降,永樂也給麵子,任他為布政使。沐晟留下,張輔班師迴朝。


    張輔一迴去,交趾又亂了。 再無權也是皇帝啊,從皇帝之位降到布政使,還要受大明約束,幾天皇帝的陳季擴天壤之別的心理落差讓他在所謂藩台的位子上一刻也坐不下來,瞧個空子,溜了。在屬下慫恿下,又在化州扯起了反旗,攻城略地,應者甚眾。這個時候,還有個添亂的,就是朝廷派往交趾采辦的太監馬騏,那年被皇太子關押又不得不釋放後,變本加厲,迴到交趾,吆五喝六,作威作福,以皇上的名義派多路人馬到各府州縣大索珍寶,兼掌布、按二司的黃福哪裏攔得住,馬騏所到之處,人情騷動,桀黠者乘機鼓噪,煽風點火。眾人一看,歸了大明要受這樣的盤剝,一窩蜂又投到陳季擴的麾下了。


    留在交趾的沐晟調都指揮使黃中滅火,根本調不動;再命都指揮花英出兵,也是哼哼哈哈,沐晟很沮喪。想起在雲南,沐府的一張字條就是令箭,所到之處,望風羅拜,今天倒好,三令五申,無人應答,苦得黔國公恨不得把個陳季擴一刀劈了,免得自己在這兒受罪。


    這就是張輔第三次受命的緣由,還是沐晟支撐不了局麵。但皇上沒給張輔任何頭銜, 隻是命他與沐晟合力進討。他倒無所謂,而是長期駐守交趾的將士,似是嗅到了什麽,內心裏還就真不像從前那樣守規矩了。


    今天是張輔的第二次升帳,十天前他就給黔國公沐晟以及駐紮交州附近的各路將軍發出檄令,會商出兵大計。第一次升帳,兩個將領以路途遙遠晚到或沒到,張輔就窩了一肚子火,即命眾人散去。這一次,他提前多日諭知,看武將的反應,再有違令者,他的心中已有了一個殺一儆百的念頭了。


    虎帳內,張輔讓黔國公沐晟坐主帥之位,沐晟敗軍之將,且前兩次張輔都是主帥,因而不敢就坐,推來推去,還是張輔坐了,沐晟側坐。二人坐定,三聲炮響,文官武將們魚貫而入。左班文官以黃福、陳洽居首,右班武將以陳旭、蔡福、方政、花英靠前,縱有沐晟嬌慣出的懶散之氣,倒還齊整。今天,右班中唯缺已升任都督兼交趾都指揮使的黃中。 張輔陰沉著臉低頭不語,殺氣森森;沐晟心中矛盾,雖希望交趾盡快扭轉局勢,但他卻對黃中的未至有著作壁上觀的看熱鬧心態,更想不出張輔會如何處置。


    人們心中,張輔才調優雅,談論高深,舉止從容不迫,一派儒將風度。但今天,大帳肅然,隨著兩位主帥的靜觀和無言,空氣驟然緊張起來。


    “末將來遲,有請二位大帥見諒了。”好一陣子,從帳外刀槍劍戟的衛士叢中一瘸一 拐走進一個衣冠不大齊整的五十歲左右的將領,一臉一身的汗,扭動著略胖的身軀,官袍上還有著斑斑血漬。他拱拱手,在蔡福上手站定,正是黃中。


    張輔還是不說話,怒目而視,盯得黃中有些膽怯,嬉笑的臉不敢再笑,略略低了頭。 他自永樂四年入交後,在腥風血雨裏一路滾爬,如今的都督那是用身上的十幾處刀傷、箭傷換來的,腿上所中的一支箭讓他落下了永久的殘疾。


    一年多的光景,交趾的駐軍已渙散到部伍不整、點將不至的程度,一路上,張輔就聽說了將士有命不從、瀆職玩寇的事,再這樣下去,這裏再不會有大明的立足之地,國將不國了。大將黃中遲到,他滿腦滿心的悲憤,僵持了一陣,威嚴地問:“將軍何故來遲?” “起大早卻趕了晚集,”黃中心裏雖有些發虛,還是故作輕鬆地說著,“從化州趕來 三天的路程,前四天就出來了,半路上舊傷發作,找土醫療治耽擱了,還請大帥見諒。” 交趾的將士,甚至交趾的許多百姓都知張輔的秉性,治軍整肅,屹如山嶽,打起仗來 似猛虎下山,勢如破竹,無往而不勝;但他為人卻謙遜隨和,決不以小過而折辱屬下、輕 易處罰將士。入交的第一年,黃中對這個三十出頭、白麵書生一樣的新城侯根本瞧不上, 他能統領同是侯爵的豐城侯李彬等十八員大將?還不是裙帶關係,沾了皇妃妹妹的光!待 張輔來到前線,運籌帷幄,謀劃方略,秋風掃落葉般地推進讓他徹底服氣了。他又想,你英國公還屢征屢還、迴京和家眷熱活熱活呢,豐城侯李彬、都督柳升迴去了就沒迴來,我 們就不是人了,合該在這濕熱的交趾受瘴癘之毒?沐晟又不會籠絡,因而,張輔第三次入 交的時候,黃中及一批久未迴鄉的戰將們大都懈怠了,隻是黃中的資曆最老,敢把這驕惰之習故意遷延到大帥的行轅。 “那就是將軍遲來的在理了?”張輔逼問。 “那倒也不是,沒辦法。”黃中還在敷衍。 “兵貴神速,戰場瞬息萬變,如你這般,軍威何在,勝算何在?”張輔還是壓著火,如果黃中承認有錯,也就好了,哪知黃中看不出火候,還在拱火,“誰不知交趾之苦,帶傷前來總比腳底抹油要好。”


    “諸將調撥是皇上旨意,在北疆、在海上並不比你輕鬆,你是厭棄交趾,想臨陣脫逃不成?”


    “笑話!多邦城是如何拿下的,你該記得。”黃中倚老賣老,開始出言不遜,“我黃中率敢死將士二百人,手持炬火銅角,乘黑夜越過布滿竹簽的重濠,攀雲梯突然登城,鼓角齊鳴,萬炬齊燃,城下士兵鼓噪前進,才拿下多邦。此類險仗、惡仗打多了,渾身傷痛, 來遲一步,就成了臨陣脫逃?果是這樣,倒不如逃了。”


    “不聽將令,居功自傲,頹言廢語,擾亂軍心,此等兇悖之人不處以軍法,還待何人?” “哈哈哈,”黃中仰天大笑,一臉的不屑,話已至此,他也就不得不硬扛下去了,“某就不信,你這裙帶拴出的乳臭小兒敢殺朝廷的一品都督!” 一句話,徹底將張輔惹火了。別的話張輔還能承受,說他不是因戰功、能力而是因與皇家姻親關係而任的大將軍,他怎麽能承受? 張輔二十四歲就跟從父親張玉參加靖難之役,父親戰死,嗣都指揮同知。參與了夾河、槁城、彰德、靈璧等一係列的大戰、惡戰,隻因年輕而軍功不顯。永樂即位,封信安伯,連丘福、朱能都覺著不公,一再在皇上麵前為他爭取,永樂三年晉封新城侯。 正因為這樣,他願意到前線曆練,先任右副將軍,那是皇上的安排,繼任大將軍,那也許是皇上當時無奈的選擇。幾年下來,兩入交趾,他為自己、為皇上打出了一片人人服氣的新天地,打出了一個英國公的爵位,天下誰人不知,哪個不曉?今天,久居屬下的一 個都督敢漠視他的戰績,還說他裙帶,叫板他的大帥地位,張輔的臉憋得通紅,從未有過 的大吼一聲:“來人,將這個出言不遜的狂徒推出斬了!”帳外的武士進來,把黃中推了 出去,綁在了旗杆上。


    眾文武大驚,連坐在一旁一直觀望的沐晟聽到“斬”字都差點跳起來,但他穩了穩神, 還是坐住了。


    “大帥,敵勢洶洶,臨陣斬將乃軍之大忌!”蔡福第一個站出來為他過去的首領官求情。 參讚軍務、新掛兵部尚書銜的陳洽道:“黃中居功而桀驁不馴,本該懲處,但念他多年來不避刀矢,衝鋒在前,姑饒其一死,日後立功可將功折罪。” “大帥——”帳內所有文武都抱起雙拳,單腿跪地為黃中求情。 “諸位兄弟,”張輔眼含熱淚,聲音低啞,連稱唿都變了。他麵色蒼白,略長的臉上因清臒消瘦又拉長了一些,但仍不失英俊,兩道立眉下是一對傳神的眼睛。 “不是我張輔不近人情,兩軍陣前本就沒有人情。謀劃方略,三路進剿,若一路不至是甚後果?一步不慎而滿盤皆敗。他說我張輔什麽都無所謂,自有戰績在,自有公理在。 而後,若有更多的將士在瞬息萬變的戰場都如此拖遝,挑釁主帥,我們還能否在此立足? 死傷數萬將士得來的戰果不就付諸東流了嗎 ! 殺一人而儆全軍……”


    “借一頭而謝天下,”一直不語的黔國公突然冒了一句,“諸葛亮斬馬謖,軍情、國情所致,不得不斬。本帥也認為黃中該殺,國法不容,軍法不容,疲塌之風萬不可長,否 則,我等將死無葬身之地。”


    看張輔下定了殺人的決心,何不借此機會也為自己立威呢,沐晟趕緊把話接了過來。 但殺了黃中,能不能打勝仗,來日戰局如何,他心裏沒有譜,那是張輔的事。再不喜張輔的為人,但皇上所遣,且等於是幫他解圍的,所以,麵子上要過得去。他看了一眼張輔, 喊了聲“行刑”,一會兒,帳外就報來了行刑畢的消息。


    “諸位將軍、大人,殺黃中實非得已,我自會向皇上請罪。”張輔輕輕拭去眼角滾落的淚水,頓了頓,談了皇上再次遣他前來的意思以及一路對敵情的了解,二百多個縣隻有黃福布政司周圍的幾十個還在朝廷治下,其他或歸附陳季擴,或當地官員掛印而去,空留下無人管轄的縣城,連繳獲的敵船也都喪失殆盡了。


    他的話裏話外還為長他七歲的沐晟留了麵子,但沐晟的臉上還是臊得通紅,恨不能找個地縫鑽進去。張輔的注意力全在敵情上,沒有留意沐晟的變化。最後,他說,“陳逆以月常江為天塹,於江中設置木樁處有四十餘丈,置柵二、三裏,列船三百餘艘,欲憑險固守,阻遏我軍。我意攻堅,就打月常江,拔樁去柵,奪敵之船艦以充實我水軍,然後渡江南下,直搗陳賊老巢,列位以為如何?”


    “讚成大帥方略,”敦實的蔡福拱了拱手。他也在交趾蹉跎了五年了,大仗、硬仗哪一仗也沒少了他,眼見著所下府縣土崩瓦解,沐晟無奈,他先是著急,後來也就疲塌了, 不願再賣命,甚至想著有朝一日早早敗迴去才好。張輔點將和黃中被殺,才讓他重新警醒, 振作起來。


    “拔除江中木樁,避開兩岸柵欄,末將願做先鋒,為大軍開道。” 陳旭拱拱手:“我軍總數三萬餘,待開通水路再行進,會丟掉製勝之機。我意水陸並進,使敵措手不及。” 參讚軍務的陳洽道:“陳季擴雖知張帥到交,但一年多來,州縣歸之者眾,雖是防禦,也必有驕心,我水陸齊舉,突然進攻,必能得手。” 陳洽和修《永樂大典》的陳濟雖為親兄弟,但陳洽高大,迥異於一般文人,在交趾曆練幾年,轉運糧餉,參讚軍務,更顯武人之氣。他說完,方政、花英、黃福也紛紛讚同。 “黔國公意下如何?”張輔雖至,且暫坐在了主帥的位置上,卻是輔助沐晟剿滅陳季擴,因而征詢沐晟的意見。 “英國公和列位之意見即我之想法,”沐晟昂揚站起,手扶佩劍,器宇軒昂,漂亮的臉龐上露出了一絲不易察覺的自信。 “在交趾待久了,也就不識廬山真麵目了,張帥新到,於整個戰局了然於胸,令在下十分欽佩,依諸位所言,水陸並進,就等英國公將令了。” 張輔此次受欽命而來,是協助沐晟進剿,不知該可前還是可後。沐晟謙坐一側,一直不怎麽說話,他的心裏還在別扭著,方才的表態,一下就讓他心中敞亮了,找迴了主帥的感覺。


    “黔公和諸位推我為主帥,為國家之大計,在下暫且忝任此職。下一步,我和黔國公各率萬人從陸路由東西兩岸進發,陳旭、蔡福二將率萬餘人由水路拔樁進發。今明各迴本部準備,第五日申時乘夜同時進兵,令陳賊首尾不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武英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鍾月玄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鍾月玄暉並收藏武英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