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女主光環
改氣運帶飛全家,短命侯爺痊愈了 作者:恍若晨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於是,林清清忍著心疼,摸出一粒最小的碎銀,放入那乞兒的手中,“去買些吃的吧。”
果然如付時念對原書中的記憶一樣,其他乞丐見狀,紛紛圍了上來。
一時間,林家的馬車都被包圍了,前行不得。
林家帶的仆役已經驅趕不及了。
他們這邊的嘈雜,不多時便傳到了帝後的車駕中。
“後麵怎麽迴事?”皇後問道。
貼身的楚嬤嬤道:“是林司業家中的姑娘,林清清,可憐乞兒,給了他銀子。別的乞丐瞧見了,便都來要,把他們馬車圍起來走不動了。”
“派人去把乞兒驅趕了吧。”皇後說道,“倒是個心地善良的,隻是沒什麽經驗,不知這種時候不能給,即便是給了,也不能多給。”
“是啊,小姑娘麽,心軟,又沒經過這些。”侯嬤嬤說了一句,便忙去吩咐。
不一會兒,官兵去了之後,那些乞丐便不敢再圍著了。
秩序恢複過來。
付明珠自然也聽說了,後怕道:“還好上次你提醒了我,沒叫我給銀子。不然之前在街上,咱們怕也是要被圍住的。”
“不止如此。”付時念歎道,“那乞兒怕是要慘了。”
“為何?”付明珠不解。
付夫人說道:“手握財富卻沒能力自保,隻有倒黴的份兒。”
程家便是為了求自保,所以將女兒送來了付家做妾。
有付大人庇護,等閑沒人敢打程家的主意。
“對那乞兒同樣,碎銀對他來說,便是巨富。其他人沒有,豈能願意。把他打一頓,搶了錢,都是輕的。遇到下手不知輕重,手段狠辣的,怕是他性命不保。”
“錢沒了,還遭了毒打,豈不白白遭此劫難?”付夫人沉聲解釋,“那林清清,倒是顯擺了自己心善,卻不顧他人死活。”
“那麽多朝臣家眷的車馬,難道就屬她心善,別人都是冷心冷肺的?誰家還缺那幾兩碎銀了?便是知道在這種時候施舍出去會有麻煩,她倒好,還耍起小聰明了。”
付夫人從來看不上那林清清。
隻是之前付明珠跟林清清走得近,付夫人即便是暗示幾句,付明珠也沒放在心上。
付夫人心想,林清清小官之女,倒也翻不出什麽花樣,便沒再念叨,免得反倒跟付明珠弄的生分了。
但最近看付明珠已經不跟林清清來往了,付夫人鬆了一口氣的同時,也趁機說道:“你日後莫要再與林清清沾邊了,那姑娘心思不正,小聰明又多,跟她交好,沒得好處。”
反倒自己倒黴。
“母親,我知道,我已經不再跟她來往了。”付明珠自責道,“是我識人不清,現在我已經看清她的為人。以前母親也時常提醒我,反倒是我,沒將母親的話放在心上。”
付時念心想,原書中母親應該就是因為付明珠總遭林清清算計,才不喜林清清,時有為難。
隻是原書是以林清清為女主視角,凡是為難她的,都是惡毒反派。
付夫人欣慰的拍拍付明珠放在膝上的手,“這就好。”
到了獵場,安頓好後,朝臣們去拜見陛下,女眷們則去了皇後那裏。
“林司業家的姑娘是哪個?”皇後開口詢問。
林清清一陣緊張,心髒提到了嗓子眼。
莫不是先前因為賞了乞兒導致騷亂,引得皇後不喜?
她本是想靠這舉動在皇後麵前露臉,博一個心善的名聲,趁機在皇後眼前掛上號,卻不想弄巧成拙。
林清清忐忑的越眾而出,低頭行禮,“皇後娘娘安,是臣女。”
皇後溫聲道:“起來吧。”
“謝娘娘。”聽皇後的語氣緩和,林清清稍稍鬆了一口氣。
“你叫什麽名字?”皇後問道。
“臣女林清清。”
“是個好孩子。”皇後娘娘點頭。
“臣女在路上好心卻辦了壞事,沒想到惹了亂子,還請娘娘責罰。”林清清低頭說道。
“你既然是好心,又何來責罰一說?”皇後溫聲道,“若是責罰善心之舉,那日後誰還敢做善事了?”
“雖是惹了些亂子,但也是因為你沒有這些經驗,如今知道了,以後可還會再犯?”皇後問道。
“臣女不敢再犯。”林清清馬上說。
皇後又問:“那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情,你待如何?”
林清清低頭想了一會兒,說:“臣女依舊會給他的,不過,不會給那麽多了。給幾個銅板,讓他能吃飽一頓飯,或者若手邊有吃的,直接給他食物。”
“你是個好孩子。”皇後滿意的點頭。
付時念心道林清清不愧是原書女主,這樣都能讓她得皇後賞識。
而且反應極快,還會舉一反三了。
“因心善而犯了點兒錯並不可怕,但切勿收起善心。隻要能吸取教訓,日後改變方法,便是好的。”皇後讚道,“你是個好的,林大人教女有方。”
眾女眷聽了,紛紛可惜。
今日竟叫一個小官之女出了風頭,眾人皆知皇後心善,可今日畢竟是皇家出行,為了避免亂子,所以為了穩妥,誰也沒敢為了給自己立那心善的人設而妄動。
誰知竟叫林清清撿了便宜。
林清清心中大喜,本以為要受斥責,沒想到反倒得了皇後的喜歡。
這個機會,她必須把握住。
林清清便鼓起勇氣說:“娘娘,臣女不才,卻有一個提議,想說給娘娘聽聽。若娘娘覺的不好,能不能不要怪臣女?”
皇後聽她這略帶天真的語氣,不由笑了起來,溫聲道:“你年紀輕,即便是提議有不妥之處,也不會責怪你。但說無妨。”
“謝娘娘。”林清清欣喜道謝,“臣女是看到那個乞兒,所以才想到了此事。”
“大熙在陛下的治理下,國富民強,可仍舊難免有失了兒女無所依的老人,有生下便被拋棄的嬰兒,有無法自力更生的孩童。”
“臣女便想,每年親耕禮,陛下都會同娘娘一起在田間插秧勞作。那娘娘何不也在每年設立一個日子,帶著命婦親眷去京中的育嬰所、養幼院和善濟堂呢?”
果然如付時念對原書中的記憶一樣,其他乞丐見狀,紛紛圍了上來。
一時間,林家的馬車都被包圍了,前行不得。
林家帶的仆役已經驅趕不及了。
他們這邊的嘈雜,不多時便傳到了帝後的車駕中。
“後麵怎麽迴事?”皇後問道。
貼身的楚嬤嬤道:“是林司業家中的姑娘,林清清,可憐乞兒,給了他銀子。別的乞丐瞧見了,便都來要,把他們馬車圍起來走不動了。”
“派人去把乞兒驅趕了吧。”皇後說道,“倒是個心地善良的,隻是沒什麽經驗,不知這種時候不能給,即便是給了,也不能多給。”
“是啊,小姑娘麽,心軟,又沒經過這些。”侯嬤嬤說了一句,便忙去吩咐。
不一會兒,官兵去了之後,那些乞丐便不敢再圍著了。
秩序恢複過來。
付明珠自然也聽說了,後怕道:“還好上次你提醒了我,沒叫我給銀子。不然之前在街上,咱們怕也是要被圍住的。”
“不止如此。”付時念歎道,“那乞兒怕是要慘了。”
“為何?”付明珠不解。
付夫人說道:“手握財富卻沒能力自保,隻有倒黴的份兒。”
程家便是為了求自保,所以將女兒送來了付家做妾。
有付大人庇護,等閑沒人敢打程家的主意。
“對那乞兒同樣,碎銀對他來說,便是巨富。其他人沒有,豈能願意。把他打一頓,搶了錢,都是輕的。遇到下手不知輕重,手段狠辣的,怕是他性命不保。”
“錢沒了,還遭了毒打,豈不白白遭此劫難?”付夫人沉聲解釋,“那林清清,倒是顯擺了自己心善,卻不顧他人死活。”
“那麽多朝臣家眷的車馬,難道就屬她心善,別人都是冷心冷肺的?誰家還缺那幾兩碎銀了?便是知道在這種時候施舍出去會有麻煩,她倒好,還耍起小聰明了。”
付夫人從來看不上那林清清。
隻是之前付明珠跟林清清走得近,付夫人即便是暗示幾句,付明珠也沒放在心上。
付夫人心想,林清清小官之女,倒也翻不出什麽花樣,便沒再念叨,免得反倒跟付明珠弄的生分了。
但最近看付明珠已經不跟林清清來往了,付夫人鬆了一口氣的同時,也趁機說道:“你日後莫要再與林清清沾邊了,那姑娘心思不正,小聰明又多,跟她交好,沒得好處。”
反倒自己倒黴。
“母親,我知道,我已經不再跟她來往了。”付明珠自責道,“是我識人不清,現在我已經看清她的為人。以前母親也時常提醒我,反倒是我,沒將母親的話放在心上。”
付時念心想,原書中母親應該就是因為付明珠總遭林清清算計,才不喜林清清,時有為難。
隻是原書是以林清清為女主視角,凡是為難她的,都是惡毒反派。
付夫人欣慰的拍拍付明珠放在膝上的手,“這就好。”
到了獵場,安頓好後,朝臣們去拜見陛下,女眷們則去了皇後那裏。
“林司業家的姑娘是哪個?”皇後開口詢問。
林清清一陣緊張,心髒提到了嗓子眼。
莫不是先前因為賞了乞兒導致騷亂,引得皇後不喜?
她本是想靠這舉動在皇後麵前露臉,博一個心善的名聲,趁機在皇後眼前掛上號,卻不想弄巧成拙。
林清清忐忑的越眾而出,低頭行禮,“皇後娘娘安,是臣女。”
皇後溫聲道:“起來吧。”
“謝娘娘。”聽皇後的語氣緩和,林清清稍稍鬆了一口氣。
“你叫什麽名字?”皇後問道。
“臣女林清清。”
“是個好孩子。”皇後娘娘點頭。
“臣女在路上好心卻辦了壞事,沒想到惹了亂子,還請娘娘責罰。”林清清低頭說道。
“你既然是好心,又何來責罰一說?”皇後溫聲道,“若是責罰善心之舉,那日後誰還敢做善事了?”
“雖是惹了些亂子,但也是因為你沒有這些經驗,如今知道了,以後可還會再犯?”皇後問道。
“臣女不敢再犯。”林清清馬上說。
皇後又問:“那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情,你待如何?”
林清清低頭想了一會兒,說:“臣女依舊會給他的,不過,不會給那麽多了。給幾個銅板,讓他能吃飽一頓飯,或者若手邊有吃的,直接給他食物。”
“你是個好孩子。”皇後滿意的點頭。
付時念心道林清清不愧是原書女主,這樣都能讓她得皇後賞識。
而且反應極快,還會舉一反三了。
“因心善而犯了點兒錯並不可怕,但切勿收起善心。隻要能吸取教訓,日後改變方法,便是好的。”皇後讚道,“你是個好的,林大人教女有方。”
眾女眷聽了,紛紛可惜。
今日竟叫一個小官之女出了風頭,眾人皆知皇後心善,可今日畢竟是皇家出行,為了避免亂子,所以為了穩妥,誰也沒敢為了給自己立那心善的人設而妄動。
誰知竟叫林清清撿了便宜。
林清清心中大喜,本以為要受斥責,沒想到反倒得了皇後的喜歡。
這個機會,她必須把握住。
林清清便鼓起勇氣說:“娘娘,臣女不才,卻有一個提議,想說給娘娘聽聽。若娘娘覺的不好,能不能不要怪臣女?”
皇後聽她這略帶天真的語氣,不由笑了起來,溫聲道:“你年紀輕,即便是提議有不妥之處,也不會責怪你。但說無妨。”
“謝娘娘。”林清清欣喜道謝,“臣女是看到那個乞兒,所以才想到了此事。”
“大熙在陛下的治理下,國富民強,可仍舊難免有失了兒女無所依的老人,有生下便被拋棄的嬰兒,有無法自力更生的孩童。”
“臣女便想,每年親耕禮,陛下都會同娘娘一起在田間插秧勞作。那娘娘何不也在每年設立一個日子,帶著命婦親眷去京中的育嬰所、養幼院和善濟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