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瓦剌使者離開後,朱銳的身影便在皇宮中忙碌地穿梭著,一刻也未曾停歇。
二月份的春闈會試剛結束沒多久。
禮部尚書胡濙便將這次舉人的名單以奏本的形式呈遞上來。
足足有三百人!
那些密密麻麻的用小楷書寫的人名看得朱銳頭疼。
他直接翻到了最後一頁。
上麵赫然寫著:臣胡濙奏請皇帝陛下於三月二十二日在奉天殿進行殿試。
夜晚,當宮殿中的燈火搖曳,朱銳獨自坐在禦書房中,眉頭緊鎖,心中暗自思索著:“大明朝曆經數代,雖有輝煌,但如今也麵臨諸多問題。要讓大明真正強大起來,必須進行一場徹底的變革,可這變革之路必定充滿荊棘與挑戰。”
二月下旬的一天,陽光透過雲層灑在皇宮的琉璃瓦上,泛起一片金色的光芒。
朱銳心中的想法已然成熟,他決定將自己的計劃付諸行動。
他叫來王振,鄭重地吩咐道:“王先生,你速去傳朕旨意,把首輔曹鼐、英國公張輔以及六部尚書全部請到乾清宮來,今日有要事相商。”
王振領命而去,他深知皇帝此次召集眾人必定有重大決策。
接到皇帝旨意的大臣們心中皆是一驚。
他們意識到,即將有大事發生;
紛紛停下手中的事務,匆匆忙忙地往乾清宮趕來。
乾清宮內,朱銳端坐在龍椅之上,靜靜地等待著眾人的到來。
不一會兒,大臣們陸續趕到,依次落座。
朱銳看著他們,微微一笑,說道:“今日讓諸位愛卿匆忙趕來,辛苦了。先給諸位上些茶水和點心,我們稍作休息,再談正事。”
太監們魚貫而入,將茶水和點心擺放在大臣們麵前。
大臣們一邊品嚐著茶水和點心,一邊小聲地議論著,猜測著此次會議的主題。
良久,朱銳輕咳一聲,打破了這短暫的寧靜。
他目光看向禮部尚書胡濙,開口說道:“胡卿,今年春闈的奏本朕已經看過了,你辛苦了!”
“迴皇上,此乃臣分內之事。”胡濙起身拱手應道。
朱銳擺了擺手,示意他坐下。
他又轉過頭看向首輔曹鼐:“曹卿,你覺得我大明王朝要變得更加強盛,首先要解決什麽問題?”
曹鼐聽到皇帝的提問,略微思量了一番。
他輕輕放下手中那精致的茶杯,隨後緩緩站起身來,雙手莊重地作拱,恭恭敬敬地行禮道:
“迴稟皇上,臣私以為當務之急的首要任務便是高度重視農桑之事,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遙想我大明朝自太祖高皇帝開國以來,曆經太宗、仁宗以及宣宗等數朝,每一朝皆有戰爭之紛擾,其耗費資財極為巨大。”
“正因如此,百姓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備嚐艱辛。還望陛下能夠廣施恩澤,惠澤百姓之生計,關注民生之疾苦,如此方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
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每一個字都飽含著對百姓的關切。
其他大臣們紛紛點頭,附和著曹鼐的提議。
朱銳微微點頭,默許了曹鼐的迴答,說道:“曹卿言之有理!朕深知民生乃是國之根本。但朕還想聽聽其他愛卿的看法,諸位還有什麽補充嗎?”
這時,隻見兵部尚書於謙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他雙手拱起,鄭重地說道:
“皇上,與民休息,此誠然也是臣內心之所願。然而,如今那蒙古瓦剌依舊對我大明王朝虎視眈眈。這般隱患若不加以根除,我大明的百姓便永無安寧之日。故而,臣以為當下首要之務應當是大力擴充武備。我們應力求在三至五年之內徹底消滅瓦剌,如此方能一勞永逸,換得我大明江山的長久安穩和百姓的和樂安康。”
戶部尚書王佐站出來反駁:
“於大人,擴充武備談何容易,那可是需要大量的錢糧,如今國庫空虛,又怎能支撐得起如此龐大的開支?”
於謙毫不退讓,大聲說道:
“如今雖國庫空虛,但我們可開源節流,整頓財政。再者,若不解決瓦剌之患,日後他們再次來犯,所耗費的錢糧隻會更多,損失也會更為慘重。我們不能隻看眼前的困難,而應著眼於長遠的安寧。”
吏部尚書王直說道:
“就算要擴充武備,那新招募的士兵訓練也需要時間,短時間內難以形成強大的戰鬥力。”
於謙迴應道:
“我們可以選拔現有軍隊中的精銳進行重點培養,同時利用經驗豐富的將領來訓練新兵,提高訓練效率。而且,我們還可以通過改進武器裝備等方式來提升戰鬥力。”
朱銳沉思片刻,說道:
“嗯,卿之言朕也讚同。但這隻是一方麵,還有其他方麵的問題需要考慮。其他愛卿還有什麽想法嗎?”
他再次環視眾人,期待著更多的建議。
見眾人皆沉默不語,朱銳便緩緩起身,走到大殿之中,走到眾位大臣的身邊。
他微微清了清嗓子,然後目光堅定地開口緩緩說道:
“諸位愛卿,你們皆是我大明朝的中流砥柱。正因為有你們的存在,我大明朝方能穩步前行。朕認真思索後認為,大明朝若要走向真正的強大,首要的關鍵問題就在於培養人才。隻要我們擁有源源不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優秀人才,那麽大明朝的百姓才能夠擺脫貧困與憂慮,實現衣食無憂,進而永享太平之世。”
朱銳繼續說道:
“然則,現在我大明的取士之途隻有科舉這一種途徑,據朕了解,科舉主要考核的內容也都是經義、寫作和策論,形式采用八股文,比較呆板。考生為了達到對偶效果會一邊寫一邊編,導致內容空洞、廢話較多。而且考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仿照古人立言,按照朱熹標注的聖人思想來答題。這實在是荒謬至極!”
吏部尚書王直提出疑問:
“皇上,如今的科舉製度已實行多年,雖有不足,但貿然改變,會不會引起天下讀書人的動蕩?”
朱銳沒有搭理他,他繼續說道:
“諸位愛卿都知道,儒家經典何其繁複,怎可用一家之言以蔽之?朕以為,考試的內容不必改,但是要廢除八股文的呆板形式,同時也要廢除按照朱熹標注的聖人思想來答題的要求。這樣才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嘛。”
這時,於謙突然站起來說道:
“皇上此言如醍醐灌頂,臣十分認同!如今的人才選拔確實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八股文形式過於僵化,限製了讀書人的思維,不利於選拔真正有才華的人才。”
禮部尚書胡濙這時站了出來,他拱手說道:
“皇上,這科舉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都是太祖皇帝當年欽定的。老臣以為,祖製不可改,還請皇上三思。”
朱銳的臉上揚起一抹淡淡的微笑,而後緩緩開口說道:
“胡尚書此言,朕實難苟同。人自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從那柔弱稚嫩的嬰兒逐步成長為孔武有力的壯年,在這漫長的曆程之中,難道僅僅身高發生了變化嗎?不,思想亦在悄然改變。猶如那破繭而出的蝴蝶,經曆了一次次的蛻變。”
“且看,我們身邊的一切,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那山川曆經歲月會有滄海桑田之變,那河流奔騰不息亦會有河道改遷之異。既然周圍的環境已然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倘若依舊固守原有的規矩而不知變通,那便真的好似那刻舟求劍之人,一味地拘泥於過去,又怎能適應這風雲變幻的時代?
胡濙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反駁。
其餘眾人見胡尚書被皇上懟了,都把話咽到了肚子裏,不敢輕易發言。
他們心中既敬佩皇帝的勇氣和決心,又擔心變革帶來的未知後果。
朱銳見眾人又一次陷入了沉默不語的狀態,稍作停頓後繼續侃侃而談:
“除此之外,朕尚有一言,眾位愛卿需仔細聆聽。須知萬物誕生之始,皆存陰陽之分。同理可證,科舉考試亦不應例外。既然世間萬物皆遵循此陰陽平衡之理,那麽科舉考試也理應具備文武之別。朕經過深思熟慮,有意增設武舉科考。如此一來,既能選拔出能文善武之才,又可使國家人才體係更為完備,從而更好地為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服務。”
“朕建議,和文舉科考一樣,武舉科考也分為鄉試和會試,也分別在上年的八月和下年的二月進行。”
大臣們聽到這裏,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爭論。
刑部尚書俞士悅說道:“武舉雖好,但如何保證選拔出的人才真正有能力呢?武舉的考核標準也難以確定,若隻憑武藝高低,恐會選出一些有勇無謀之人。”
朱銳神色鄭重地迴應道:
“諸位愛卿需明晰,凡是在武舉考試中脫穎而出、成功考中的人,皆可進入一個全新的學院進行為期三年的繼續深造。這個嶄新的學院朕已為其取好名字,喚作‘軍事院’。”
“凡是在經過這三年深造後,能夠順利通過考核的人,朕將直接授予其最低千戶的官職。而這軍事院的教員,朕決定由那些現任或者已經退休的優秀將領來擔任。至於具體的人選,就讓兵部自行進行嚴格遴選,之後再上報內閣進行審批,務必做到公正、嚴謹、合理,讓真正有能力、有才華的人進入軍事院,為我大明培養出優秀的軍事人才。”
於謙再次站了起來,說道:“皇上英明!比臣想的長遠。軍事院的設立可以讓武舉人才得到係統的培養和提升,確保他們具備真正的軍事才能和素養。”
朱銳點點頭,示意他坐下。
“另外,諸位需明白,讀書人絕不能僅僅局限於隻讀那些聖賢之書。他們還應當深入鑽研算術之奧秘、探尋天文之深邃、領悟地理之精妙!朕經過深思熟慮,意欲將文科取士的內容擴增至六科,新添算數、天文和地理這三科考核。”朱銳繼續說道。
“凡是在經義、寫作和策論這三科表現優秀的人,便可進入翰林院,在那裏繼續提升自己的才學與素養;凡是在算術、天文和地理這三科成績卓越的人,則能夠進入朕特意設立的‘科技院’。在那裏,他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為我大明的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朱銳的聲音雄渾有力,在大殿之中久久迴蕩。
工部尚書高穀擔憂道:“這些新學科從未在科舉中出現過,如何保證其公正性和權威性呢?新學科的引入需要建立全新的考核體係和標準,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可能會引起混亂。”
朱銳的目光掃過眾人,帶著滿滿的耐心開始解釋道:
“這個‘科技院’乃是朕親自取的名字。其存在的主要意義便是培養技術類的傑出人才。朕在此提議,針對科舉考試的學員,科技院先著手開辦地質勘探科、水利科、武器裝備科、造船科、建築科等五個專業領域。”
“每個專業的學習時長同樣也是三年,三年期滿後,那些經過嚴格考核且順利通過的人,將直接進入工部或地方任職。我們不必急於一時,可以逐步完善相關的製度和標準,使其更加科學合理。”
“而且諸位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這些技術對於我們大明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絕對不能忽視。無論是地質勘探對於資源的探尋,水利工程對於農業灌溉和防洪的意義,還是武器裝備對於軍事力量的提升,造船技術對於海上貿易和海防的推動,以及建築技藝對於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的完善,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讓科技院成為推動大明科技進步的強大動力源泉。”
“最後,朕要說明一點,科技司的學員並非隻來自科舉考試,有很大一部分要來自民間。因此,科技司還需要增加農科、商科、手工科三個專業,分別從民間招募學員。每年四月一號進行入學考試,每次每個專業各錄取一百五十名學員,凡考試合格者入科技院學習一年,一年後考核合格者直接分配到各地的布政使司任吏員,負責地方上農業、商業以及手工業作坊的創辦和技術支持。”
“科技院教授知識的老師,諸位要認真遴選。這一點非常之重要!”
“以上就是朕對我大明朝人才培養方麵的一些具體想法。眾愛卿可認同?” 朱銳的目光再次掃視著眾人,期待著他們的迴應。
在場的所有人都是目瞪口呆,他們沒想到自己的皇帝有如此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不僅要廢除原有的科考,還增加了許多自己未曾嚐試的領域。
此時禮部尚書胡濙說道:“啟奏皇上,如此大改,今年春闈會試肯定是趕不上了,隻能從明年開始執行。”
朱銳笑著說道:“那是必然。”
他接著說道:
“諸位愛卿,朕今日說了如此之多,朕也知曉你們或許一時間難以完全消化。不過沒關係,朕已然安排人將今日所談的內容謄抄了八份,你們每人一份。你們各自迴去之後,務必好好看看,若有任何疑問或者想法,隨時都可以來詢問朕。”
接著,他的目光轉向曹鼐,語氣鄭重地說道:“曹卿,今日我們所談的這些內容,需要刻不容緩地馬上動手執行!你身為首輔,身負重任,朕自然到時候是要找你進行核實的。”
“另外,和翰林院一樣,軍事院與科技院皆歸朕直接統轄。翰林院仍交由翰林學士許彬執掌。至於軍事院,朕特命於謙擔綱院長之職;而科技院,則委以高穀出任院長。”
曹鼐立刻起身,雙手恭敬地拱起,鄭重地說道:“臣領旨。臣必定竭盡全力,絕不辜負聖恩!”
隨後,眾人齊聲說道:“臣等告退。”
說完,這八位在朝中舉足輕重的重臣依次有序地退出了乾清宮。
乾清宮內,朱銳望著他們離去的背影,心中也有些忐忑。他暗自說道:“這科舉改革算是基本定下來了,可是如何預防和懲治官員的貪腐,這著實讓人有些頭疼!”
二月份的春闈會試剛結束沒多久。
禮部尚書胡濙便將這次舉人的名單以奏本的形式呈遞上來。
足足有三百人!
那些密密麻麻的用小楷書寫的人名看得朱銳頭疼。
他直接翻到了最後一頁。
上麵赫然寫著:臣胡濙奏請皇帝陛下於三月二十二日在奉天殿進行殿試。
夜晚,當宮殿中的燈火搖曳,朱銳獨自坐在禦書房中,眉頭緊鎖,心中暗自思索著:“大明朝曆經數代,雖有輝煌,但如今也麵臨諸多問題。要讓大明真正強大起來,必須進行一場徹底的變革,可這變革之路必定充滿荊棘與挑戰。”
二月下旬的一天,陽光透過雲層灑在皇宮的琉璃瓦上,泛起一片金色的光芒。
朱銳心中的想法已然成熟,他決定將自己的計劃付諸行動。
他叫來王振,鄭重地吩咐道:“王先生,你速去傳朕旨意,把首輔曹鼐、英國公張輔以及六部尚書全部請到乾清宮來,今日有要事相商。”
王振領命而去,他深知皇帝此次召集眾人必定有重大決策。
接到皇帝旨意的大臣們心中皆是一驚。
他們意識到,即將有大事發生;
紛紛停下手中的事務,匆匆忙忙地往乾清宮趕來。
乾清宮內,朱銳端坐在龍椅之上,靜靜地等待著眾人的到來。
不一會兒,大臣們陸續趕到,依次落座。
朱銳看著他們,微微一笑,說道:“今日讓諸位愛卿匆忙趕來,辛苦了。先給諸位上些茶水和點心,我們稍作休息,再談正事。”
太監們魚貫而入,將茶水和點心擺放在大臣們麵前。
大臣們一邊品嚐著茶水和點心,一邊小聲地議論著,猜測著此次會議的主題。
良久,朱銳輕咳一聲,打破了這短暫的寧靜。
他目光看向禮部尚書胡濙,開口說道:“胡卿,今年春闈的奏本朕已經看過了,你辛苦了!”
“迴皇上,此乃臣分內之事。”胡濙起身拱手應道。
朱銳擺了擺手,示意他坐下。
他又轉過頭看向首輔曹鼐:“曹卿,你覺得我大明王朝要變得更加強盛,首先要解決什麽問題?”
曹鼐聽到皇帝的提問,略微思量了一番。
他輕輕放下手中那精致的茶杯,隨後緩緩站起身來,雙手莊重地作拱,恭恭敬敬地行禮道:
“迴稟皇上,臣私以為當務之急的首要任務便是高度重視農桑之事,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遙想我大明朝自太祖高皇帝開國以來,曆經太宗、仁宗以及宣宗等數朝,每一朝皆有戰爭之紛擾,其耗費資財極為巨大。”
“正因如此,百姓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備嚐艱辛。還望陛下能夠廣施恩澤,惠澤百姓之生計,關注民生之疾苦,如此方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
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每一個字都飽含著對百姓的關切。
其他大臣們紛紛點頭,附和著曹鼐的提議。
朱銳微微點頭,默許了曹鼐的迴答,說道:“曹卿言之有理!朕深知民生乃是國之根本。但朕還想聽聽其他愛卿的看法,諸位還有什麽補充嗎?”
這時,隻見兵部尚書於謙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他雙手拱起,鄭重地說道:
“皇上,與民休息,此誠然也是臣內心之所願。然而,如今那蒙古瓦剌依舊對我大明王朝虎視眈眈。這般隱患若不加以根除,我大明的百姓便永無安寧之日。故而,臣以為當下首要之務應當是大力擴充武備。我們應力求在三至五年之內徹底消滅瓦剌,如此方能一勞永逸,換得我大明江山的長久安穩和百姓的和樂安康。”
戶部尚書王佐站出來反駁:
“於大人,擴充武備談何容易,那可是需要大量的錢糧,如今國庫空虛,又怎能支撐得起如此龐大的開支?”
於謙毫不退讓,大聲說道:
“如今雖國庫空虛,但我們可開源節流,整頓財政。再者,若不解決瓦剌之患,日後他們再次來犯,所耗費的錢糧隻會更多,損失也會更為慘重。我們不能隻看眼前的困難,而應著眼於長遠的安寧。”
吏部尚書王直說道:
“就算要擴充武備,那新招募的士兵訓練也需要時間,短時間內難以形成強大的戰鬥力。”
於謙迴應道:
“我們可以選拔現有軍隊中的精銳進行重點培養,同時利用經驗豐富的將領來訓練新兵,提高訓練效率。而且,我們還可以通過改進武器裝備等方式來提升戰鬥力。”
朱銳沉思片刻,說道:
“嗯,卿之言朕也讚同。但這隻是一方麵,還有其他方麵的問題需要考慮。其他愛卿還有什麽想法嗎?”
他再次環視眾人,期待著更多的建議。
見眾人皆沉默不語,朱銳便緩緩起身,走到大殿之中,走到眾位大臣的身邊。
他微微清了清嗓子,然後目光堅定地開口緩緩說道:
“諸位愛卿,你們皆是我大明朝的中流砥柱。正因為有你們的存在,我大明朝方能穩步前行。朕認真思索後認為,大明朝若要走向真正的強大,首要的關鍵問題就在於培養人才。隻要我們擁有源源不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優秀人才,那麽大明朝的百姓才能夠擺脫貧困與憂慮,實現衣食無憂,進而永享太平之世。”
朱銳繼續說道:
“然則,現在我大明的取士之途隻有科舉這一種途徑,據朕了解,科舉主要考核的內容也都是經義、寫作和策論,形式采用八股文,比較呆板。考生為了達到對偶效果會一邊寫一邊編,導致內容空洞、廢話較多。而且考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仿照古人立言,按照朱熹標注的聖人思想來答題。這實在是荒謬至極!”
吏部尚書王直提出疑問:
“皇上,如今的科舉製度已實行多年,雖有不足,但貿然改變,會不會引起天下讀書人的動蕩?”
朱銳沒有搭理他,他繼續說道:
“諸位愛卿都知道,儒家經典何其繁複,怎可用一家之言以蔽之?朕以為,考試的內容不必改,但是要廢除八股文的呆板形式,同時也要廢除按照朱熹標注的聖人思想來答題的要求。這樣才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嘛。”
這時,於謙突然站起來說道:
“皇上此言如醍醐灌頂,臣十分認同!如今的人才選拔確實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八股文形式過於僵化,限製了讀書人的思維,不利於選拔真正有才華的人才。”
禮部尚書胡濙這時站了出來,他拱手說道:
“皇上,這科舉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都是太祖皇帝當年欽定的。老臣以為,祖製不可改,還請皇上三思。”
朱銳的臉上揚起一抹淡淡的微笑,而後緩緩開口說道:
“胡尚書此言,朕實難苟同。人自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從那柔弱稚嫩的嬰兒逐步成長為孔武有力的壯年,在這漫長的曆程之中,難道僅僅身高發生了變化嗎?不,思想亦在悄然改變。猶如那破繭而出的蝴蝶,經曆了一次次的蛻變。”
“且看,我們身邊的一切,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那山川曆經歲月會有滄海桑田之變,那河流奔騰不息亦會有河道改遷之異。既然周圍的環境已然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倘若依舊固守原有的規矩而不知變通,那便真的好似那刻舟求劍之人,一味地拘泥於過去,又怎能適應這風雲變幻的時代?
胡濙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反駁。
其餘眾人見胡尚書被皇上懟了,都把話咽到了肚子裏,不敢輕易發言。
他們心中既敬佩皇帝的勇氣和決心,又擔心變革帶來的未知後果。
朱銳見眾人又一次陷入了沉默不語的狀態,稍作停頓後繼續侃侃而談:
“除此之外,朕尚有一言,眾位愛卿需仔細聆聽。須知萬物誕生之始,皆存陰陽之分。同理可證,科舉考試亦不應例外。既然世間萬物皆遵循此陰陽平衡之理,那麽科舉考試也理應具備文武之別。朕經過深思熟慮,有意增設武舉科考。如此一來,既能選拔出能文善武之才,又可使國家人才體係更為完備,從而更好地為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服務。”
“朕建議,和文舉科考一樣,武舉科考也分為鄉試和會試,也分別在上年的八月和下年的二月進行。”
大臣們聽到這裏,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爭論。
刑部尚書俞士悅說道:“武舉雖好,但如何保證選拔出的人才真正有能力呢?武舉的考核標準也難以確定,若隻憑武藝高低,恐會選出一些有勇無謀之人。”
朱銳神色鄭重地迴應道:
“諸位愛卿需明晰,凡是在武舉考試中脫穎而出、成功考中的人,皆可進入一個全新的學院進行為期三年的繼續深造。這個嶄新的學院朕已為其取好名字,喚作‘軍事院’。”
“凡是在經過這三年深造後,能夠順利通過考核的人,朕將直接授予其最低千戶的官職。而這軍事院的教員,朕決定由那些現任或者已經退休的優秀將領來擔任。至於具體的人選,就讓兵部自行進行嚴格遴選,之後再上報內閣進行審批,務必做到公正、嚴謹、合理,讓真正有能力、有才華的人進入軍事院,為我大明培養出優秀的軍事人才。”
於謙再次站了起來,說道:“皇上英明!比臣想的長遠。軍事院的設立可以讓武舉人才得到係統的培養和提升,確保他們具備真正的軍事才能和素養。”
朱銳點點頭,示意他坐下。
“另外,諸位需明白,讀書人絕不能僅僅局限於隻讀那些聖賢之書。他們還應當深入鑽研算術之奧秘、探尋天文之深邃、領悟地理之精妙!朕經過深思熟慮,意欲將文科取士的內容擴增至六科,新添算數、天文和地理這三科考核。”朱銳繼續說道。
“凡是在經義、寫作和策論這三科表現優秀的人,便可進入翰林院,在那裏繼續提升自己的才學與素養;凡是在算術、天文和地理這三科成績卓越的人,則能夠進入朕特意設立的‘科技院’。在那裏,他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為我大明的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朱銳的聲音雄渾有力,在大殿之中久久迴蕩。
工部尚書高穀擔憂道:“這些新學科從未在科舉中出現過,如何保證其公正性和權威性呢?新學科的引入需要建立全新的考核體係和標準,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可能會引起混亂。”
朱銳的目光掃過眾人,帶著滿滿的耐心開始解釋道:
“這個‘科技院’乃是朕親自取的名字。其存在的主要意義便是培養技術類的傑出人才。朕在此提議,針對科舉考試的學員,科技院先著手開辦地質勘探科、水利科、武器裝備科、造船科、建築科等五個專業領域。”
“每個專業的學習時長同樣也是三年,三年期滿後,那些經過嚴格考核且順利通過的人,將直接進入工部或地方任職。我們不必急於一時,可以逐步完善相關的製度和標準,使其更加科學合理。”
“而且諸位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這些技術對於我們大明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絕對不能忽視。無論是地質勘探對於資源的探尋,水利工程對於農業灌溉和防洪的意義,還是武器裝備對於軍事力量的提升,造船技術對於海上貿易和海防的推動,以及建築技藝對於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的完善,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讓科技院成為推動大明科技進步的強大動力源泉。”
“最後,朕要說明一點,科技司的學員並非隻來自科舉考試,有很大一部分要來自民間。因此,科技司還需要增加農科、商科、手工科三個專業,分別從民間招募學員。每年四月一號進行入學考試,每次每個專業各錄取一百五十名學員,凡考試合格者入科技院學習一年,一年後考核合格者直接分配到各地的布政使司任吏員,負責地方上農業、商業以及手工業作坊的創辦和技術支持。”
“科技院教授知識的老師,諸位要認真遴選。這一點非常之重要!”
“以上就是朕對我大明朝人才培養方麵的一些具體想法。眾愛卿可認同?” 朱銳的目光再次掃視著眾人,期待著他們的迴應。
在場的所有人都是目瞪口呆,他們沒想到自己的皇帝有如此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不僅要廢除原有的科考,還增加了許多自己未曾嚐試的領域。
此時禮部尚書胡濙說道:“啟奏皇上,如此大改,今年春闈會試肯定是趕不上了,隻能從明年開始執行。”
朱銳笑著說道:“那是必然。”
他接著說道:
“諸位愛卿,朕今日說了如此之多,朕也知曉你們或許一時間難以完全消化。不過沒關係,朕已然安排人將今日所談的內容謄抄了八份,你們每人一份。你們各自迴去之後,務必好好看看,若有任何疑問或者想法,隨時都可以來詢問朕。”
接著,他的目光轉向曹鼐,語氣鄭重地說道:“曹卿,今日我們所談的這些內容,需要刻不容緩地馬上動手執行!你身為首輔,身負重任,朕自然到時候是要找你進行核實的。”
“另外,和翰林院一樣,軍事院與科技院皆歸朕直接統轄。翰林院仍交由翰林學士許彬執掌。至於軍事院,朕特命於謙擔綱院長之職;而科技院,則委以高穀出任院長。”
曹鼐立刻起身,雙手恭敬地拱起,鄭重地說道:“臣領旨。臣必定竭盡全力,絕不辜負聖恩!”
隨後,眾人齊聲說道:“臣等告退。”
說完,這八位在朝中舉足輕重的重臣依次有序地退出了乾清宮。
乾清宮內,朱銳望著他們離去的背影,心中也有些忐忑。他暗自說道:“這科舉改革算是基本定下來了,可是如何預防和懲治官員的貪腐,這著實讓人有些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