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陸家莊命案之後,你便開始謀劃生路?”張矩看著土坡上用泥和落葉偽裝、向上掀開的木門落下合上,坡上落葉簌簌,片刻便掩去了門和人的痕跡。“人法地,地法天”,全都歸於自然,如周遭的一切,自然地生、自然地長、自然地活著……
一個四十來歲、方臉黝黑的男子合上木門後,引著張矩往山下走去,邊走邊道:“他們謊稱大宅下有暗河,我就覺得不對勁,那裏根本不可能有暗河。後來陸綱父子的死徹底點醒了我,他們要遮掩此事,我們都必須得死。那時我就想到了這裏。”男子名叫元振,是個溝洫匠人。朝廷在甘州興水屯田,元振常年受官府招雇浚河開渠,對甘州河流漕渠如數家珍
與張矩、元振同行的還有個老伯,老伯名叫牛興,刪丹縣人,這幾日便是他照料張矩的飲食起居。張矩的傷已好了很多,右腳還有些微微作痛。
那日落入陷阱後,他以為自己必死無疑……不料那陷阱並非歹人所布,反倒是為阻歹人所設。養傷的這幾日,張矩仔細詢問了事情的緣由。五六年前,張掖改易河道,有人高價雇募河工力夫開鑿河渠,元振和老牛都是那時應募到合黎山開渠。
合黎山下有弱水支流由南向北流入地下,地下河水流平緩,河道寬約十尺,從合黎山南麵流入約一裏後分出兩條支流。所謂改易河道,就是將兩條支流截一疏一,僅留一條地下暗河。有主家尋雇了四十八人改易河道,還找來八人監工,不遠處的龍首山西麵山腳缺口處剛剛修造了一院大宅,大宅還沒完工,主家便讓他們先在大宅裏住下。
起初,他們每天從合黎山南麵的山洞中順河而入,先疏浚西麵河道,然後截斷東麵河道。後來,監工將他們分作兩組,一組去了龍首山,元振和老牛這組則留在大宅裏挖坑,監工稱是大宅下麵的暗河淤堵,需要疏浚。他們向下挖了近五丈,未見暗河,又向西鑿了十餘丈,竟然與合黎山下被截斷的河道鑿通。監工又讓他們向東挖,挖了十多天後,陸家莊傳來了陸綱父子的死訊。
陸綱父子離奇死亡令陸家莊和周邊幾個村子人心惶惶,受雇的河工力夫中也是傳言四起,有人說河道裏有邪祟,有人說另一組人全都死了……元振察覺主家的意圖絕非改易河道,而是另有所圖,他暗中聯合十餘個雇工籌劃自保。又過了十多日,他們挖進了龍首山中的天然洞穴。
一日,監工趁他們休息時突然拔出藏在身上的短刀,連殺數人,元振和十餘個雇工用事先偷偷準備的繩網,依計反殺了四人,但仍有十四個雇工被殺身亡。
元振告訴活下來的人,改易河道是個陷阱,主家心思縝密、行事狠毒,其耗費如此心力和財力,定是在謀劃巨大的陰謀。如果他們迴家,很可能會牽連家人丟了性命,要想活下去,隻能先躲起來避過風頭,再從長計議。九人中有七人相信元振的推斷,另兩人更相信報官可以自保,於是元振帶著七人躲進了合黎山中的洞穴。後來探知,另兩人還未走到縣廨便失去了蹤跡。
陸綱父子死後不久,胞弟陸常便趕迴了家中。陸常乃是沙河幫幫主張居山的親傳弟子,濃眉虎目,一身粗豪氣,但心眼很活,深得師父張居山喜愛,張居山特地派了四名弟子跟著陸常。陸常不信邪祟之說,認定兄長是被人謀害,執意要查明死因。
元振是張掖縣山陽村人,山陽村在陸家莊東麵龍首山腳下,兩村相距不過一裏,都是獵戶居多。元振和陸綱、陸常,還有陸家莊很多獵戶相熟,元振認為陸綱的死也是主家所為,他趁夜偷偷摸進陸家莊,將受雇改易河道的事告訴了陸常。陸常查問多日毫無頭緒,得知這個線索,當即讓元振帶路,領著四個同門潛入了龍首山的洞穴中,不想竟真的撞見了歹人。陸常雖武功不弱,但也非歹人的對手,幸而元振這些日子將周邊山勢地形、暗河洞穴摸得一清二楚,四個同門弟子又拚死拖住歹人,他二人才得以逃出生天,四個同門卻葬身在了龍首山中。
陸常也傷得不輕,元振將他帶迴了合黎山的洞穴。元振暗中聯手陸家、山陽兩個村平日裏交好的獵戶,演了出爭搶狩獵地界的好戲,最後兩村獵戶將合黎山分作兩片地界,各狩一片,並在各自地界上布設了大大小小的機關陷阱和獸骨怪石,阻住其他上山之人,也掩去了元振等人的蹤跡,障護他們周全。
“明府,你下了山,一定要救救我們啊!”老牛帶著哀求道。住在山裏五六年,他無時無刻不想迴家,但又怕害了家人的性命,隻能是有家不能迴。
“牛伯,你的救命之恩,我自不會忘,我會親自接你迴刪丹。”張矩眼露感激,那日他被困陷阱昏死過去,迷蒙間聽到五六個聲音在爭論……
“早就聽說刪丹來了位年輕縣令,為人剛直,也許他能幫我們。”
“雖然有官憑,但也不能輕信。他若真是刪丹令,又怎麽會到這裏來?”
“我親眼看見歹人追殺他,不論他是不是刪丹令,先救了他再說。”
“說不定是歹人偷了官憑,故意設下圈套,引我們現身,貿然救他就是害了大家。”
“他若真是刪丹令,死在這裏,必會禍及我們。”
“那怎麽辦?也把他埋了?”
……
張矩掙紮著想要睜開眼。
“他醒了……”是老牛的聲音:“你是刪丹令?”張矩用盡全身氣力微微點了點頭。過了一會兒,又是老牛的聲音道:“你認識牛忠嗎?”
張矩頭腦暈沉,渾身劇痛,但牛二的名字他根本不用多想:“牛家村的牛二,差役,為人忠厚、一身蠻力……”
老牛的聲音有些激動:“牛家村的牛興,你聽過嗎?”
這次,張矩不得不忍著暈痛想了想,用盡氣力道:“牛興……鹹亨四年失蹤……”張矩到任刪丹令之後,仔細翻閱了鹹亨元年以來的簿錄牒文,記下所有人命和失蹤案,大多案子他都親自查問過,牛興失蹤的案子,他當然記得。
“他若不是刪丹令,怎會知道我和牛二?”老牛的聲音更加激動:“說不定他就是我們的救世菩薩!把他抬進洞府養傷吧。”就這樣,張矩住進了合黎山的“洞府”,老牛一直悉心照料他。
“我張矩隻要還有一口氣在,就絕不會放過這幫歹人!”張矩道。這次張掖之行本為公差,誰知這些歹人竟與他私藏的心事關聯甚深,如今這心事已不僅僅是他的私仇己怨,更是他刪丹父母官的職掌本份、是甘州官長的信賴重托。
“張明府,元某是個粗人,不會說話。我們在這躲了五年,大家迴家的念想已經忍不住了,洞府怕是待不下去了。”元振聲音一沉,接著道:“我有一事向張明府稟告。”張矩不動聲色,在洞府的六七天裏,他和元振長談過三次,早已察覺元振欲言又止,看來他是在等一個時機。
元振略頓了頓,道:“歹人截斷暗河,將河道與龍首山的洞穴相連,如果是作密道,往南過不了河,往北翻不過山,根本是白費力氣,所以這密洞絕不僅僅是作密道之用,裏麵定是藏了什麽重要的物事。很多武人進去,都是有去無迴。”
元振前後瞅瞅,聲音壓得更低:“這五六年,我一直暗中察看,歹人往山上和山腳那座大宅裏運過很多白石灰。石灰禦濕,所以我推測,他們藏在密洞裏的物事……忌水!”
張矩問道:“除了石灰,他們還運過什麽?”
“大宅裏有輛黑色的駟馬高車,常常三更出來,五更前返迴,但不知裏麵裝的是什麽。”
“看來河頭已有對策。”張矩道。洞府之中大小事都是元振和陸常做主,所以大家都叫元振“河頭”,叫陸常“陸頭”,張矩也隨了他們的稱唿。
“水路河道的事,我還知道些。我們截河的地方,其實還有條暗流,從甘州南麵祁連山頂流下,與龍首山上的泉眼相通。暗流隻有泉眼大小,很多人並不知曉。我們截斷弱水支流,這條暗流也改了道,龍首山上的泉眼必然已經幹涸。”河頭說起水河之事,娓娓而談:“如果他們真的忌水,那麽我們隻要重新疏浚河道和暗流,引水淹灌,說不定就能毀了密洞。”
“河頭有把握重疏河道和暗流?”
“我已反複堪辨,至少有七成把握。”
“需要多久?”
“現在動手準備,至少需要十天。準備妥當後,兩個時辰便可疏通。”河頭遲疑了一下,道:“不過這些都是我的推斷,管不管用,我並沒有把握。”
張矩思忖片刻,道:“此事還有誰知道?”
“沒有,我從未對人說起過。”
“你現在開始準備,是否有用就交給我去查。若是有用,我會差牛二來找你。”張矩說著,轉臉對老牛道:“老伯還認得牛二吧?”
“應該認得。”
一個四十來歲、方臉黝黑的男子合上木門後,引著張矩往山下走去,邊走邊道:“他們謊稱大宅下有暗河,我就覺得不對勁,那裏根本不可能有暗河。後來陸綱父子的死徹底點醒了我,他們要遮掩此事,我們都必須得死。那時我就想到了這裏。”男子名叫元振,是個溝洫匠人。朝廷在甘州興水屯田,元振常年受官府招雇浚河開渠,對甘州河流漕渠如數家珍
與張矩、元振同行的還有個老伯,老伯名叫牛興,刪丹縣人,這幾日便是他照料張矩的飲食起居。張矩的傷已好了很多,右腳還有些微微作痛。
那日落入陷阱後,他以為自己必死無疑……不料那陷阱並非歹人所布,反倒是為阻歹人所設。養傷的這幾日,張矩仔細詢問了事情的緣由。五六年前,張掖改易河道,有人高價雇募河工力夫開鑿河渠,元振和老牛都是那時應募到合黎山開渠。
合黎山下有弱水支流由南向北流入地下,地下河水流平緩,河道寬約十尺,從合黎山南麵流入約一裏後分出兩條支流。所謂改易河道,就是將兩條支流截一疏一,僅留一條地下暗河。有主家尋雇了四十八人改易河道,還找來八人監工,不遠處的龍首山西麵山腳缺口處剛剛修造了一院大宅,大宅還沒完工,主家便讓他們先在大宅裏住下。
起初,他們每天從合黎山南麵的山洞中順河而入,先疏浚西麵河道,然後截斷東麵河道。後來,監工將他們分作兩組,一組去了龍首山,元振和老牛這組則留在大宅裏挖坑,監工稱是大宅下麵的暗河淤堵,需要疏浚。他們向下挖了近五丈,未見暗河,又向西鑿了十餘丈,竟然與合黎山下被截斷的河道鑿通。監工又讓他們向東挖,挖了十多天後,陸家莊傳來了陸綱父子的死訊。
陸綱父子離奇死亡令陸家莊和周邊幾個村子人心惶惶,受雇的河工力夫中也是傳言四起,有人說河道裏有邪祟,有人說另一組人全都死了……元振察覺主家的意圖絕非改易河道,而是另有所圖,他暗中聯合十餘個雇工籌劃自保。又過了十多日,他們挖進了龍首山中的天然洞穴。
一日,監工趁他們休息時突然拔出藏在身上的短刀,連殺數人,元振和十餘個雇工用事先偷偷準備的繩網,依計反殺了四人,但仍有十四個雇工被殺身亡。
元振告訴活下來的人,改易河道是個陷阱,主家心思縝密、行事狠毒,其耗費如此心力和財力,定是在謀劃巨大的陰謀。如果他們迴家,很可能會牽連家人丟了性命,要想活下去,隻能先躲起來避過風頭,再從長計議。九人中有七人相信元振的推斷,另兩人更相信報官可以自保,於是元振帶著七人躲進了合黎山中的洞穴。後來探知,另兩人還未走到縣廨便失去了蹤跡。
陸綱父子死後不久,胞弟陸常便趕迴了家中。陸常乃是沙河幫幫主張居山的親傳弟子,濃眉虎目,一身粗豪氣,但心眼很活,深得師父張居山喜愛,張居山特地派了四名弟子跟著陸常。陸常不信邪祟之說,認定兄長是被人謀害,執意要查明死因。
元振是張掖縣山陽村人,山陽村在陸家莊東麵龍首山腳下,兩村相距不過一裏,都是獵戶居多。元振和陸綱、陸常,還有陸家莊很多獵戶相熟,元振認為陸綱的死也是主家所為,他趁夜偷偷摸進陸家莊,將受雇改易河道的事告訴了陸常。陸常查問多日毫無頭緒,得知這個線索,當即讓元振帶路,領著四個同門潛入了龍首山的洞穴中,不想竟真的撞見了歹人。陸常雖武功不弱,但也非歹人的對手,幸而元振這些日子將周邊山勢地形、暗河洞穴摸得一清二楚,四個同門弟子又拚死拖住歹人,他二人才得以逃出生天,四個同門卻葬身在了龍首山中。
陸常也傷得不輕,元振將他帶迴了合黎山的洞穴。元振暗中聯手陸家、山陽兩個村平日裏交好的獵戶,演了出爭搶狩獵地界的好戲,最後兩村獵戶將合黎山分作兩片地界,各狩一片,並在各自地界上布設了大大小小的機關陷阱和獸骨怪石,阻住其他上山之人,也掩去了元振等人的蹤跡,障護他們周全。
“明府,你下了山,一定要救救我們啊!”老牛帶著哀求道。住在山裏五六年,他無時無刻不想迴家,但又怕害了家人的性命,隻能是有家不能迴。
“牛伯,你的救命之恩,我自不會忘,我會親自接你迴刪丹。”張矩眼露感激,那日他被困陷阱昏死過去,迷蒙間聽到五六個聲音在爭論……
“早就聽說刪丹來了位年輕縣令,為人剛直,也許他能幫我們。”
“雖然有官憑,但也不能輕信。他若真是刪丹令,又怎麽會到這裏來?”
“我親眼看見歹人追殺他,不論他是不是刪丹令,先救了他再說。”
“說不定是歹人偷了官憑,故意設下圈套,引我們現身,貿然救他就是害了大家。”
“他若真是刪丹令,死在這裏,必會禍及我們。”
“那怎麽辦?也把他埋了?”
……
張矩掙紮著想要睜開眼。
“他醒了……”是老牛的聲音:“你是刪丹令?”張矩用盡全身氣力微微點了點頭。過了一會兒,又是老牛的聲音道:“你認識牛忠嗎?”
張矩頭腦暈沉,渾身劇痛,但牛二的名字他根本不用多想:“牛家村的牛二,差役,為人忠厚、一身蠻力……”
老牛的聲音有些激動:“牛家村的牛興,你聽過嗎?”
這次,張矩不得不忍著暈痛想了想,用盡氣力道:“牛興……鹹亨四年失蹤……”張矩到任刪丹令之後,仔細翻閱了鹹亨元年以來的簿錄牒文,記下所有人命和失蹤案,大多案子他都親自查問過,牛興失蹤的案子,他當然記得。
“他若不是刪丹令,怎會知道我和牛二?”老牛的聲音更加激動:“說不定他就是我們的救世菩薩!把他抬進洞府養傷吧。”就這樣,張矩住進了合黎山的“洞府”,老牛一直悉心照料他。
“我張矩隻要還有一口氣在,就絕不會放過這幫歹人!”張矩道。這次張掖之行本為公差,誰知這些歹人竟與他私藏的心事關聯甚深,如今這心事已不僅僅是他的私仇己怨,更是他刪丹父母官的職掌本份、是甘州官長的信賴重托。
“張明府,元某是個粗人,不會說話。我們在這躲了五年,大家迴家的念想已經忍不住了,洞府怕是待不下去了。”元振聲音一沉,接著道:“我有一事向張明府稟告。”張矩不動聲色,在洞府的六七天裏,他和元振長談過三次,早已察覺元振欲言又止,看來他是在等一個時機。
元振略頓了頓,道:“歹人截斷暗河,將河道與龍首山的洞穴相連,如果是作密道,往南過不了河,往北翻不過山,根本是白費力氣,所以這密洞絕不僅僅是作密道之用,裏麵定是藏了什麽重要的物事。很多武人進去,都是有去無迴。”
元振前後瞅瞅,聲音壓得更低:“這五六年,我一直暗中察看,歹人往山上和山腳那座大宅裏運過很多白石灰。石灰禦濕,所以我推測,他們藏在密洞裏的物事……忌水!”
張矩問道:“除了石灰,他們還運過什麽?”
“大宅裏有輛黑色的駟馬高車,常常三更出來,五更前返迴,但不知裏麵裝的是什麽。”
“看來河頭已有對策。”張矩道。洞府之中大小事都是元振和陸常做主,所以大家都叫元振“河頭”,叫陸常“陸頭”,張矩也隨了他們的稱唿。
“水路河道的事,我還知道些。我們截河的地方,其實還有條暗流,從甘州南麵祁連山頂流下,與龍首山上的泉眼相通。暗流隻有泉眼大小,很多人並不知曉。我們截斷弱水支流,這條暗流也改了道,龍首山上的泉眼必然已經幹涸。”河頭說起水河之事,娓娓而談:“如果他們真的忌水,那麽我們隻要重新疏浚河道和暗流,引水淹灌,說不定就能毀了密洞。”
“河頭有把握重疏河道和暗流?”
“我已反複堪辨,至少有七成把握。”
“需要多久?”
“現在動手準備,至少需要十天。準備妥當後,兩個時辰便可疏通。”河頭遲疑了一下,道:“不過這些都是我的推斷,管不管用,我並沒有把握。”
張矩思忖片刻,道:“此事還有誰知道?”
“沒有,我從未對人說起過。”
“你現在開始準備,是否有用就交給我去查。若是有用,我會差牛二來找你。”張矩說著,轉臉對老牛道:“老伯還認得牛二吧?”
“應該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