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永第一個站出來表態:“我同意!”
在他看來,哪怕當今陛下持何種態度並不重要,他們世家之所以傳承不絕,一直都是如此做的。
反而是太原王氏能不能在河北道的這場旱災中橫插一腳才是他關心的。
如今目的已經達到,他哪還有不同意的道理?
“我也同意!”
“同意!”
崔仁師三人均表示同意,這才點了點頭。
突然,他眉頭一皺道:“我這裏還有一個消息。”
幾人聞言目光刷刷看了過來。
崔仁師介紹道:“陳叔達到後四處聯係巨賈豪門,銷售太白醉,結果是供不應求。”
“哦?如此說陳叔達真的心灰意冷,棄政從商去了?”
“這個很正常吧?這陳叔達為官數十載,曆經三朝不倒,順遂之極。
他平日自視甚高,在位多年,其妻家琅琊王氏都未能討到多少好處。
如今一朝天子一朝臣,當今陛下有心施展新政。他這種舊臣自然得下去才成。”
王文永道。
所謂一筆寫不出兩個【王】字,王文永顯然很是了解個中情況。
崔同海聞言皺眉:“可我怎麽收到消息,陛下昨日微服去了陳家莊釣魚。”
“竟然還有此事?”
現在誰還不知陳家莊乃是江國公府的產業,那裏盛產太白醉。
盧本廉滿臉驚疑:“難道那日陳叔達能夠上書奏本並不是他左右勾連疏通的結果,而是奉陛下召?”
這表麵看兩者結果雖然殊途同歸,但背後的意義卻截然不同。
“可這也說不通呀!若他是受陛下看重,又如何會因坐忿誶不恭而遭罷黜?”
崔仁師同樣皺眉。
自從得知陳叔達突然離京去了河北道後他便深思熟慮,卻始終猜不透這其中緣由。
可那平災方略明明就是出自陳叔達的手筆,而且種種跡象表明,陛下已經盡數采納。
這個時候卻傳出陳叔達去了河北道,怎麽都說不通呀?
“難道是障眼法?”
崔仁師的話頓時吸引其餘人的注意。
“崔老可是想到什麽?”
“嗯,本官擔心陳叔達不受寵乃是陛下刻意營造的假象。”
“假象又如何?那陳叔達如今無官職在身,他去了河北道又能如何?”
“不對!我看還是小心行事的好。別陰溝裏翻船,到時候偷雞不成蝕把米。”
“那要不我們派人將他做了!”
崔通海一臉狠辣的道,還抬手比劃一個抹脖子的動作。
其餘三人頓時如看傻子一般盯著他。
“怎麽?難道我說得不對?”
“那陳叔達怎麽說也是當朝國公,若他死在河北道,又是值此緊要關頭,你們說當今陛下會如何做?”
“不錯!到時候風聲鶴唳,做起事來必定會畏手畏腳,這不符合我們幾家的利益。”
崔通海聞言頓時語塞:“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們說,該如何?”
“如何?當然是該如何就如何?
眼下機會難得,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那些難民將賑貸的糧種弄到手。
那些百姓最後還是丟了田地,成了流民,也怨不得別人。”
王文永麵色陰蟄道。
崔任師聞言撫須表示認同。
“沒錯!隻要我們不阻撓陛下賑災之策實行,一切依律按策而行。
哪怕最後結果有些走樣,想必也無人能說什麽,料想陛下應該也能接受。”
“確實。如此說來,陳叔達此人反而變得不重要了。一條遲暮的泥鰍,量他也翻不起什麽浪花!”
“哎,凡事不可大意!讓人在長安城給他製造些麻煩。
其左支右絀、首尾難顧下即便真的跟陛下有什麽不可告人之秘,也會變得束手束腳……”
崔通海的神情陰險至極。
“嗯,此事應可行。不過陛下那邊……”
“放心,陛下現在憂心河北道大旱,無暇他顧。
何況,我世家出手,必然會是站在大義之上,任誰也說不出什麽?”
“也可……”
一場密謀就這樣在幾人你一言、我一語當中完成。
表麵繁華似錦的長安城突然暗流洶湧。
但這一切皆與陳清德無關。
此時他正在陳府別院,見到了隨第一波商隊一同折返的陳玄德。
“清德,從今天開始,三哥可就跟著你了。”
陳玄德笑意盈盈道。
“想通了?”
“嗯。這半個月,吾隨阿耶前往河北道,發現果然如五弟所言說的那般……”
原來,自那日醉酒後他便始終記著陳清德的話,這一路思慮良多。
又眼看陳叔達在到達河北道後的行動順暢之極,對那些權貴間迎來送往以及商賈之事他實在提不起興趣。
種種一切都與他並無大益,於是便有了折返的心思。
陳清德種種異於常人之舉,讓他堅信自己跟著這個同父異母的弟弟或許真的大有可為。
陳叔達自然也將陳玄德的種種反常看在眼裏,父子一番長談後,也認可了陳玄德的想法。
“所以我便向阿耶請辭,與商隊一同折返。這封信便是阿耶讓我帶給你的。”
陳玄德說著將一封信遞給了陳清德。
“吾兒清德,親啟!”
看著信封上打著封泥的印記陳清德不禁莞爾一笑。
看來陳叔達對於我這個兒子倒是頗為認同。
就是不知我若提出將阿娘迎迴江國公府他又會作何反應?
不過想到那橫亙在其中的王女節,陳清德就不禁苦笑搖頭。
那畢竟是當家主母。
此事得從長計議。
陳清德將信拆開,其上洋洋灑灑兩頁紙。
但大致意思便是陳叔達在河北道的行動極為順暢。
太白酒作為長安城有價無市的珍品,一經推出後受到一眾王公貴胄的熱烈歡迎。
這些人聽說陳叔達是來賣太白醉的紛紛出錢購買,並將認識的豪商推薦給陳叔達認識。
如今陳叔達已經順利成為各大商賈巨戶的座上賓。
現在唯一的問題便是太白酒的數量有限,為了不被人看出端倪,陳叔達暫時還是以金錢交易為主。
信中,陳叔達希望陳清德盡可能多生產一些太白醉運到河北道去。
河北道的旱災如今已經到迫在眉睫的地步,除缺衣少食的問題,最嚴重的便是缺水問題。
大地皸裂,就連許多水井都開始出現枯竭。
很多地方都是好幾個村子共用一口井,到處都是排隊打水的景象。
這都還算好的。
有些地方支流、小溪斷流,下上遊的村子為取水問題一言不合就聚眾火拚。
打得血流成河,鬧出人命的情況比比皆是。
到處都是打架搶水的情況!
而且各地已經有百姓露出要賣地、甚至賣兒賣女、舉家流浪的苗頭。
官府組織百姓打井自救,可惜收效甚微。
在他看來,哪怕當今陛下持何種態度並不重要,他們世家之所以傳承不絕,一直都是如此做的。
反而是太原王氏能不能在河北道的這場旱災中橫插一腳才是他關心的。
如今目的已經達到,他哪還有不同意的道理?
“我也同意!”
“同意!”
崔仁師三人均表示同意,這才點了點頭。
突然,他眉頭一皺道:“我這裏還有一個消息。”
幾人聞言目光刷刷看了過來。
崔仁師介紹道:“陳叔達到後四處聯係巨賈豪門,銷售太白醉,結果是供不應求。”
“哦?如此說陳叔達真的心灰意冷,棄政從商去了?”
“這個很正常吧?這陳叔達為官數十載,曆經三朝不倒,順遂之極。
他平日自視甚高,在位多年,其妻家琅琊王氏都未能討到多少好處。
如今一朝天子一朝臣,當今陛下有心施展新政。他這種舊臣自然得下去才成。”
王文永道。
所謂一筆寫不出兩個【王】字,王文永顯然很是了解個中情況。
崔同海聞言皺眉:“可我怎麽收到消息,陛下昨日微服去了陳家莊釣魚。”
“竟然還有此事?”
現在誰還不知陳家莊乃是江國公府的產業,那裏盛產太白醉。
盧本廉滿臉驚疑:“難道那日陳叔達能夠上書奏本並不是他左右勾連疏通的結果,而是奉陛下召?”
這表麵看兩者結果雖然殊途同歸,但背後的意義卻截然不同。
“可這也說不通呀!若他是受陛下看重,又如何會因坐忿誶不恭而遭罷黜?”
崔仁師同樣皺眉。
自從得知陳叔達突然離京去了河北道後他便深思熟慮,卻始終猜不透這其中緣由。
可那平災方略明明就是出自陳叔達的手筆,而且種種跡象表明,陛下已經盡數采納。
這個時候卻傳出陳叔達去了河北道,怎麽都說不通呀?
“難道是障眼法?”
崔仁師的話頓時吸引其餘人的注意。
“崔老可是想到什麽?”
“嗯,本官擔心陳叔達不受寵乃是陛下刻意營造的假象。”
“假象又如何?那陳叔達如今無官職在身,他去了河北道又能如何?”
“不對!我看還是小心行事的好。別陰溝裏翻船,到時候偷雞不成蝕把米。”
“那要不我們派人將他做了!”
崔通海一臉狠辣的道,還抬手比劃一個抹脖子的動作。
其餘三人頓時如看傻子一般盯著他。
“怎麽?難道我說得不對?”
“那陳叔達怎麽說也是當朝國公,若他死在河北道,又是值此緊要關頭,你們說當今陛下會如何做?”
“不錯!到時候風聲鶴唳,做起事來必定會畏手畏腳,這不符合我們幾家的利益。”
崔通海聞言頓時語塞:“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們說,該如何?”
“如何?當然是該如何就如何?
眼下機會難得,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那些難民將賑貸的糧種弄到手。
那些百姓最後還是丟了田地,成了流民,也怨不得別人。”
王文永麵色陰蟄道。
崔任師聞言撫須表示認同。
“沒錯!隻要我們不阻撓陛下賑災之策實行,一切依律按策而行。
哪怕最後結果有些走樣,想必也無人能說什麽,料想陛下應該也能接受。”
“確實。如此說來,陳叔達此人反而變得不重要了。一條遲暮的泥鰍,量他也翻不起什麽浪花!”
“哎,凡事不可大意!讓人在長安城給他製造些麻煩。
其左支右絀、首尾難顧下即便真的跟陛下有什麽不可告人之秘,也會變得束手束腳……”
崔通海的神情陰險至極。
“嗯,此事應可行。不過陛下那邊……”
“放心,陛下現在憂心河北道大旱,無暇他顧。
何況,我世家出手,必然會是站在大義之上,任誰也說不出什麽?”
“也可……”
一場密謀就這樣在幾人你一言、我一語當中完成。
表麵繁華似錦的長安城突然暗流洶湧。
但這一切皆與陳清德無關。
此時他正在陳府別院,見到了隨第一波商隊一同折返的陳玄德。
“清德,從今天開始,三哥可就跟著你了。”
陳玄德笑意盈盈道。
“想通了?”
“嗯。這半個月,吾隨阿耶前往河北道,發現果然如五弟所言說的那般……”
原來,自那日醉酒後他便始終記著陳清德的話,這一路思慮良多。
又眼看陳叔達在到達河北道後的行動順暢之極,對那些權貴間迎來送往以及商賈之事他實在提不起興趣。
種種一切都與他並無大益,於是便有了折返的心思。
陳清德種種異於常人之舉,讓他堅信自己跟著這個同父異母的弟弟或許真的大有可為。
陳叔達自然也將陳玄德的種種反常看在眼裏,父子一番長談後,也認可了陳玄德的想法。
“所以我便向阿耶請辭,與商隊一同折返。這封信便是阿耶讓我帶給你的。”
陳玄德說著將一封信遞給了陳清德。
“吾兒清德,親啟!”
看著信封上打著封泥的印記陳清德不禁莞爾一笑。
看來陳叔達對於我這個兒子倒是頗為認同。
就是不知我若提出將阿娘迎迴江國公府他又會作何反應?
不過想到那橫亙在其中的王女節,陳清德就不禁苦笑搖頭。
那畢竟是當家主母。
此事得從長計議。
陳清德將信拆開,其上洋洋灑灑兩頁紙。
但大致意思便是陳叔達在河北道的行動極為順暢。
太白酒作為長安城有價無市的珍品,一經推出後受到一眾王公貴胄的熱烈歡迎。
這些人聽說陳叔達是來賣太白醉的紛紛出錢購買,並將認識的豪商推薦給陳叔達認識。
如今陳叔達已經順利成為各大商賈巨戶的座上賓。
現在唯一的問題便是太白酒的數量有限,為了不被人看出端倪,陳叔達暫時還是以金錢交易為主。
信中,陳叔達希望陳清德盡可能多生產一些太白醉運到河北道去。
河北道的旱災如今已經到迫在眉睫的地步,除缺衣少食的問題,最嚴重的便是缺水問題。
大地皸裂,就連許多水井都開始出現枯竭。
很多地方都是好幾個村子共用一口井,到處都是排隊打水的景象。
這都還算好的。
有些地方支流、小溪斷流,下上遊的村子為取水問題一言不合就聚眾火拚。
打得血流成河,鬧出人命的情況比比皆是。
到處都是打架搶水的情況!
而且各地已經有百姓露出要賣地、甚至賣兒賣女、舉家流浪的苗頭。
官府組織百姓打井自救,可惜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