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2-5-16 18:49:06 字數:5155


    當年,羅剛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左小腿被炸斷,迴到祖國在東北第六陸軍醫院做了假肢接肢手術。後來,給他發放了殘廢軍人證書。根據有關政策羅剛在地方,可以得到相關照顧和生活補助。


    當時,按慣例從部隊迴到地方大多數人都得到較好安排。羅剛也不例外,給他安排在縣商業局。那時候在計劃經濟時期,商業局算是比較好的單位。後來又調入肉食水產公司供應股任股長,手裏掌握著大量的肉票,成為人人都羨慕對象。羅剛這輩子人氣最旺,恐怕要算這個時候了。


    按照政策規定,羅剛還可以領取殘廢軍人生活補助。可是在迴來的時候,羅剛將自己的殘廢軍人證書悄悄的收藏起來。加上接了假肢,平日走路與正常人沒有多大區別,一般人竟看不出來他是殘廢軍人。羅剛自己也不願意在外人麵前講這些事情,他怕別人知道自己殘廢了另眼相看,心裏不願意當二等公民,幹脆把話悶在肚子裏對誰也不說。後來,還是縣民政局清理抗美援朝人員檔案時,及時發現了這件事情。


    當時,優撫費不是很高。每位殘廢軍人每月發放優撫費15元。羅剛領到這些錢後,總是用它去幫助那些生活有困難的孤寡老人。因而,受到老人們的感謝和稱讚。


    我國經濟體製改革後,殘廢軍人優撫費由1984年每人每月84元上驟步漲到300至400元,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殘廢軍人的關心和愛護。


    而羅剛一直在關心他人。自從那次由教育局出麵聯係,請羅剛給中學生上輔導課。講抗美援朝戰鬥故事和感受後,羅剛與學生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了。有時,在學校領導和師生的邀請下,經常參加他們組織的校外活動。日子長了,羅剛也成了名副其實的校外輔導員。學校一年一度的軍訓動員,也請他上台講話。因此,羅剛在學校有不少的“銜頭”。什麽校外“政治輔導員”,“軍事顧問”等等。


    早在當校外“政治輔導員”的時候,羅剛就開始投入到困難學生助學活動中。在學校推薦下,他物色了一位品學兼優,家庭生活相當困難的學生尖子餘陽,作為自己的助學對象。他不會忘記那感人的一幕:


    秋天天高氣爽。


    羅剛與其他幾位助學者應邀參加了中學的助學儀式。


    學校大操坪正麵早已搭好了會議主席台。一幅用紅紙黃字寫的對聯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醒目:上聯是“人人爭獻微薄力量捐款助學”,下聯是“個個爭做優秀學子感恩報國”,中間是會標“縣實驗中學捐款儀式大會”。


    校長宣布大會開始。縣裏分管教育的副縣長首先在大會上講了話,闡述了這次金秋助學的意義,目的和要求。接著,學校代表,捐款代表和考上大學的學生代表分別在會上講了話。


    羅剛在代表捐款者講話時說:“我個人雖然捐款不多,但是我願意把我的助學對象幫助到學業完成直到他走向社會,以表我的一點愛心。”


    頓時,全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會後,校長在送羅剛走的時候談了自己的打算。他說:“在助學方麵,縣裏準備組織教育局,電視台等單位聯合舉辦一次大型廣場文藝晚會。進行貧困學生愛心活動,讓溫暖延續下去。予人玫瑰,手留餘香。讓愛心猶如源頭活水滌蕩人們的心靈。讓學生學會愛,懂得分享,感知微暖,明白責任。這是我們進行德育實踐活動的目的,也是打造和諧校園不可缺少的力量。”


    羅剛聽了他的這一番話,心裏感受很深,表示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愛心助學工作。並說要將自己的殘廢軍人生活補助費一直助學下去。雖然微不足道,但是卻表達了他個人的一片心意。


    到了學校大門口,校長感激地與羅剛握手告別。


    苗族出生的貧困學生餘陽果然沒有辜負眾望,考入武漢中南民族學院讀書。臨行前,羅剛決定到餘陽家裏看一看,順便給孩子送送行。


    羅剛把這個想法告訴妻子。雖然餘陽是邊遠農村孩子,但是他家在公路旁邊,又通公交汽車,來迴方便。妻子想了想,便同意了。


    第二天清晨,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真是一個難得的好天氣。羅剛在妻子陪同下,邁上了開往鄉鎮的公共汽車。


    汽車徐徐開動了,向郊區駛去。


    途中,坐在車窗邊的羅剛望著窗外金黃色的稻穗,迎著秋風頻頻搖動,仿佛在向他招手歡迎。他思緒萬千,心想這又是一個瑣果累累的秋天。


    汽車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駛。


    騰裏格從羅剛門口走過。邊走邊與一位熟人不停地說些什麽。


    公共汽車駛過鄉鎮不久,沿著公路繼續向前麵駛去。


    此時,坐在車上的羅剛心情有些激動。他知道快要到餘陽家裏了。


    村口,站滿了老老少少的村民。大家擁著餘陽,朝公路上不停地翹望。


    車上,羅剛夫婦老遠見前麵公路邊站滿了人群,心裏感到很納悶,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直到車子駛近了,才發現是餘陽他們在接他倆。


    原來,羅剛夫婦剛走不久,騰裏格有事來找他。見羅剛夫婦都不在家,心裏有些著急。問鄰居以後,得知他們去了餘陽的家裏。騰裏格知道羅剛腳不方便,不放心他的的身體,便給餘陽村裏打了一個電話。餘陽得知消息後,馬上將羅剛的情況告訴了村支書。村支書聽了很受感動,當即組織人員到村口迎接。要知道當年抗美援朝時,村裏去了兩個小夥子報名參軍。後來全部犧牲了,一個都沒有迴來。今天,聽說是抗美援朝老英雄,來看村裏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孩子,誰不激動呢。許多村民得知消息後,都自發地趕到村口迎接客人。


    羅剛夫婦剛下車,餘陽等人一下子便圍了攏來。喧寒問暖,好熱鬧的情景。


    餘陽向羅剛夫婦分別介紹了村支書等人。然後,攙著羅剛朝村裏走去。


    羅剛夫婦來到餘陽家裏,看望了患病在床上的餘陽爺爺。通過了解,他們得知餘陽的父親生病去世。母親早已經改嫁遠方,而且多年了無音訊。家裏,隻剩下相依為命的爺孫兩人。


    為了餘陽上大學,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開會研究:餘陽的爺爺治病和平日生活,一切費用都由村裏負擔。並指定一名專人照看和護理。鄉裏包村幹部也把關心和照料餘陽爺爺,作為自己一項工作。


    羅剛聽了村裏介紹情況以後,感到很興慰。他從懷裏取出兩千元人民幣交給餘陽,語重心長地說:“羅伯伯今天來看看你,這是我和你伯母的一點心意,你收下吧。上了大學,要努力學習,為村裏爭氣爭光。”


    餘陽流著眼淚,用雙手恭恭敬敬地接過了錢。


    由支部書記帶頭,村裏人們先後紛紛給餘陽捐了錢,供他上大學費用。


    坐在病床上的餘陽爺爺看見這一切,感動的老淚縱橫。


    餘陽雙手捧著大家捐給他的錢,失聲哭了起來。


    羅剛什麽也沒說,隻是摸了摸餘陽的頭,拍拍他的肩膀。


    一年後,喜報頻傳;


    餘陽各學科考試總分在年級第一。


    餘陽被學院團總支部評為優秀團員。


    餘陽在學院即興演講比賽中榮獲第一名。


    ……


    羅剛聽到這些喜訊後,笑得連嘴巴都合不攏了。後來,通過四處打聽他才知道的實際情況,真是令人感動不已。


    原來,餘陽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知道靠助學讀書不容易,十分珍惜來自不易的學習機會。入學以後,他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學習計劃,在學習方麵要像學校最優秀的學生看齊。在生活方麵,要把一切開支費用壓在最低標準。所以,他在學習上如饑似渴。學院有時候下午沒有課,他從來不貪玩。腋下總是夾著一個筆記本,一個人悄悄的去學院圖書館翻書查資料。不懂的地方就主動向同學請教,請老師解答。在生活上他從來不講究,吃小菜日子多,買葷菜時間少。有時一天兩餐都啃饅頭,相當節約。


    別人問他為什麽“卡”自己。他也不護短敢亮底子,說自己家裏條件不好,能省就省一點吧。父親去世幾年了,母親再嫁遠方。爺爺身體不好,一個人掙錢挺不容易。


    餘陽入學一年多了很少去過漢口玩,僅僅去過“二.七紀念館”一次。連武漢有名的“漢正街”在哪裏,他也不知道。


    羅剛知道這些事以後,也曾寫信勸餘陽,適當抽出時間走一走。年輕人身在武漢,不了解大都市風貌,不熟悉當地風土人情,對自己以後會是個遺憾。


    餘陽接到羅剛的來信心裏十分高興。他說自己很想念羅伯伯,羅伯伯的關心勝過了自己的親人。他迴了一封信,在迴信中說道,要羅伯伯多保重自己的身體。如果有機會一定要來武漢玩,他會陪上幾天的。


    也許羅剛經濟不寬裕,也許他怕耽誤餘陽學習。餘陽在武漢讀書學習七年,羅剛一次也沒有去過武漢。後來,餘陽畢業


    去了加拿大讀博士。羅剛再也見不著他了。


    雖然兩人難以見麵,但是餘陽心裏總是忘不了羅伯伯。羅剛也是時時牽掛餘陽,擔心他在異國他鄉的生活和學習。


    為了感謝對貧困學生多年的扶助,縣教育局下達了文件,要求有助學任務的學校,都要在七月份邀請助學者,召開一次座談會,會後組織一次迴訪。


    第一,二中學和實驗學校等,召開專門會議進行了認真研究


    落實。


    七月上旬,羅剛接到了由實驗中學派人送來的助學座談會邀請函。


    第二天,羅剛一個人很早就起來了。像往常一樣,以自己獨特的鍛煉方式在屋門口前走了幾圈,再去漱口,洗臉。然後,一個人坐在門口板凳上點燃一支香煙吧嗒吧嗒地抽了起來。


    過了半晌,老伴做好了飯菜,走出房間叫他去吃飯。


    這時候,擺在衣櫃上麵的鬧鍾響了,走動的時針剛好指向八點正。


    羅剛急急忙忙的吃了一小碗飯,換了一件灰色中山裝慢慢地走出門去。


    走到學校大門口,羅剛抬頭一看,一幅橫聯映入眼簾:熱烈歡迎各位領導和老前輩前來我校指導幫助助學工作!心裏一種親切感油然而升。


    教育局和學校領導早已經在大門口迎接。雙方進行了親切的握手問候。接著,有人將羅剛領到了早已布置好了的會議室。


    會議室內,有一部分領導和老前輩已經到來了。羅剛朝四周瞅了一眼,有的認識,有的不認識。認識的人他主動點了點頭,算是打了招唿。


    會議開始後,學校領導很謙虛得講了這次會議意義和目的。然後請大家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助學體會和建議。


    有的領導談了助學重要性,便提出建議學校要建立一套助學機製,便於助學活動的長久發展。也有的老同誌提議助學工作要有完整計劃,最好能納入縣裏五年規劃。


    羅剛見發言的人都講得差不多了,最後來了一個總結式發言。他說:“這幾年來縣裏助學活動確實搞得很好,為了錦上添花,把助學活動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建議三點:第一,助學活動要納入教育工作內容,有完善的工作機製。第二,要有完善的工作規劃,最好縣政府,縣人大會議通過。逐步實現製度化,規範化和法律化。第三,助學條件和標準要統一,便於實際操作,有自己的特色和經驗。”


    在座的許多領導和老同誌都同意的點了點頭。


    羅剛的發言博得了許多人稱讚。


    學校的這次助學活動座談會開得很成功,在廣大老師,學生中和社會上引起了較好的反響。


    第二天上午,實驗學校的領導和年級老師登門來到羅剛家裏迴訪。


    羅剛和妻子見他們到來便熱情讓座,倒茶。然後,端上一盤洗得幹幹淨淨的水果給大家吃。


    大家仔細打量了一遍房內,隻見房屋比較簡陋,幾件像樣一點的老式家具油漆早已剝落,露出陳舊色木材。衣櫃上一台14英寸的“韶峰”牌電視機算是最值錢的家電,沒有比他更好的東西了。多麽樸素實在的老同誌,雖然物質貧乏,但是精神是那樣飽滿,信念是那樣堅定。看到這一切,大家對羅剛這位老同誌肅然起敬。稱讚他為大家樹立了榜樣,實在不可多得。


    羅剛卻不以為然覺得很平常,樂嗬嗬的一笑,說:“沒什麽,女兒嫁出去了,隻有我和妻子兩個人在家裏,這樣子行了。”


    迴訪的領導當即給羅剛發放了助學榮譽證書,勉勵他多為教育助學活動出力,並囑咐他保重身體。


    羅剛點頭感謝領導關心,與妻子一起將他們送出門。


    光陰似箭,時間一晃又到了“八一”建軍節。


    這天,羅剛穿上洗得有點發白的舊軍裝,大清早一個人獨自坐在門口板凳上閉目養神。片刻,從懷裏取出一包香煙抽出一支點然後慢慢的吸了起來。一邊吸一邊在思緒著什麽。


    妻子曉得他的脾氣,每年這一天羅剛一個人都要紀念死去的戰友。紀念的方式很普通,就是將偵察排那張集體合影照片從木箱裏麵翻出來,邊看邊默默的祈禱幾分鍾。這時候是絕對不能去打攪他,誰打攪他就會大發脾氣,就是天皇老子來了他也不怕。妻子感到很奇怪,今天怎麽沒看見他拿著那張舊照片呢?


    一會兒,羅剛起身迴到屋裏,從舊木箱裏麵翻出了那張已經發黃了的照片,如今照片上的戰友絕大部分已經犧牲了。接著,又從抽屜裏取出一疊現金匯款單存根。之後,把照片放在板凳上。一張一張的翻動著手裏的現金匯款單存根,原來這是寄給餘陽助學金憑證。每月寄一次,七.八年了近百來張。羅剛心裏想了想,決定把它燒了。一是沒有必要保存。二是他人看見了容易產生誤會,以為羅剛喜歡在別人麵前炫耀,要麽就是投以後報答。其實這兩種想法羅剛都沒有,隻不過他有保管東西的習慣罷了。


    妻子知道他要做什麽,從屋內取出一盒火柴遞給了他。


    羅剛一聲不吭的伸手接過了火柴。夫妻之間就是這樣有心靈溝通。何況,羅剛與妻子結婚幾十年了。人到中年,對方的心裏想什麽,雙方彼此都知道。不然,怎麽配合那麽默契呢。


    羅剛蹲在地上將現金存款單存根一張一張點燃,當作祈禱香紙慢慢地燒了。燒完了之後,他麵對照片鞠了三個躬,紀念完畢了。燒掉了那些存根後,羅剛心裏感到坦然和踏實多了。他總覺得自己做了一件有實際意義的事情,對長眠在地下英烈們的靈魂來說,也是一種安慰和禱告。


    妻子站在一旁,用一種滿意的眼神望著他。


    羅剛讀懂了老伴的眼神,從她眼神裏看到了夫妻之間那種莫大的關心和支持。


    他與妻子對視了一下,彼此都默默地笑了。笑得那樣實在,那樣甜蜜。夫妻同床共枕幾十年,彼此之間是那樣信任和恩愛。這種愛,在羅剛的倔強個性中就能體現出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永不消逝的軍魂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藍劍吉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藍劍吉米並收藏永不消逝的軍魂最新章節